首页范文李白写冬至的诗十篇李白写冬至的诗十篇

李白写冬至的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47:47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1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

杜甫困守长安时期,思念远在~州的妻子儿女,写下了千古闻名的诗作《月夜》。他在诗中没有直接叙说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而是想象妻子在闺中对月思念困守长安的他。古人抒情重在含蓄,杜甫这首诗正是体现了这种特点,曲尽其妙。这种写法就是曲笔,又可以称作从对方着笔,对写法,属于虚写的一种。

这种写法在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经常表现对亲人的思念。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却在想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象自己的兄弟登高而思念远方的他。白居易在冬至这个中国古人最重视的节日里,当他漂泊在外独身在驿站度过冬至这天时,写下了“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种手法在高考诗词鉴赏考查中也有涉及。例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诗词鉴赏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忆君遥在潇湘月”,诗人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愁听清猿梦里长”,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正是运用曲笔,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又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诗词鉴赏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2

不是,为网友恶搞马蓉出轨所做的藏头诗。

原文:马驰塞外孤烟起,蓉开半朵冬已至;出师五载安天下,轨辙半浅瘦驹赢;经纬沧桑天下事,纪史初衷戒后生;人本菩提事事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所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来源:文章屋网)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3

【关键词】美丽哀愁冬至全唐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思乡之情是一个恒久的文学主题。在中国古代,由于山川的阻隔,行旅的艰难,游学游宦的人们都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渴求合家团聚,共享人伦之乐,在冬至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同样如此。

《全唐诗》中记载了唐代诗人许多冬至思乡的诗歌,其中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的冬至思乡诗,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将人们普遍具有的思乡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总体来看,《全唐诗》中的冬至诗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直抒胸臆,流露出真挚的思乡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逢佳节之际,异乡异客的思乡情结更为浓烈。在冬至这个特殊而又传统的节日里,一些文人墨客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故乡及亲人,朋友那份特殊而又真挚的情感。如: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在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日里,白居易远离亲人,逢佳节而无限感伤。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从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冬至思乡诗。“抱膝灯前影伴身”,形影相吊,孤独寒冷。诗人用简短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家人共思”的感人场面,“还应说着远行人”,由于诗人离家远行,家人一定也在盼望、等待、祝福、思念。画面朴质而感人,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那份真挚的思乡之情。

2.思乡之情及内心忧愁难以排遣,寄托于亲人、朋友。当人内心的愁苦忧愁难以排遣,我们往往会找人倾诉,说出自己的苦闷。当一位游子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思乡之情尤其强烈,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亲人朋友,寄托自己的情感,宽慰自我。在冬至诗的思乡情结中也有所出现,如: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惟能忆兄弟。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作者身居他乡,适逢冬至节,“樽前岂解愁家国”,可见诗人内心充满忧愁,家愁、国愁相揉合,借酒消愁也难以排解心中苦闷。这时唯能想起自己的兄弟,“辇下惟能忆兄弟”,可见愁之急,思家,思亲之切。

3.即景抒情,因异乡之景而生思乡之情。思乡情结是一种对故乡的特殊情感,情真意切,在冬至思乡诗多数以直抒胸臆,抒情为主,然而也有一些通过描写异乡之景,异乡之境,由眼前之景上升为抒发对故乡之景热爱眷恋之情的。如:

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

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

有烟栖菊梗,无冻落衫枝。

昔日能寻径,临风尚覆棋。

鸟声浑欲啭,草色固应知。

与看平湖上,东流或片澌。

――陆龟蒙《江南冬至和人怀洛下》

作者选取冬至这一节日,整首诗重在通过今昔景物的对比,如将“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与“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进行对比,突出景物反差之大,更能凸显对之前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以及无限眷恋之情。然而全诗对自己内心情感描摹很少,从所写对比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了解诗人的情感,那浓厚的思乡情结。

4.仕途坎坷,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古人非常重视功名利禄,希望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然而众多有志之士,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在此情形之下,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里,有志之士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如: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杜甫《至后》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4

一、高考试题分析

例1:2011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问题(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此诗抒写的是杜甫在某一春日傍晚兴起的对李白的怀想之情。前四句热情赞美李白之诗,后四句抒发怀念李白之情。颈联前句写诗人对着春树想念李白,属于眼前实景,后句想象李白此时此刻也一定因想念自己而望西北,属于虚写,虚实结合,但两句表达的都是诗人一方对李白的想念之情。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就是“对写法”。这种手法,一方面,在内容上可以充分表现出诗人强烈浓郁的思念之情,极富情味;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又可体现出诗意含蓄,诗句新颖之美。

例2:2010年江苏卷第9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这首诗的一、二句叙事写景暗含惜别之情,三、四句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表现对方因思友而产生的愁绪又深又浓。这当然也是诗人心境的反映,但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就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耐人寻味。

例3:2005全国卷第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题(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怀人之情的诗作。全诗四句,一二句写诗人自己,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思念牵挂着千里之外的自己。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对面落笔,主客移位,含蓄深沉,不难看出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

二、“对写法”阐释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对写法”有人又称为“主客移位”、“落笔对面”等。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这种“落笔对面”的手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对写法”的实质在于一实一虚,大力联想和想象,以虚衬实。它是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三、“对写法”在诗中的运用

“对写法”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这是一首怀念亲人、怀念家乡的诗,但诗中没有直接描写诗人如何怀念亲人、怀念家乡,而是从对方写起,通过想象诗人到了不同的地方,都似乎听到亲人对自己的嘱托和呼唤,把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还有两首,一是《周南・卷耳》,一是《豳风・东山》。

南朝时徐陵《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这首诗描写了出征军人在一个十五月圆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但作者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妻子,却从对方写起,写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无法入眠,这样就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

到了唐代,运用“对写法”的怀人之作更为多见,在此多举几例。比较典型的有杜甫《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儿,诗人却从对方落墨,想象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既以妻子望月的神态和姿势衬托她对丈夫的思念,又通过对妻子的心理展示,细腻地传达离情别意。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高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后两句本是诗人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因诗人运用了“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诚如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诗法易简录》)

四、“对写法”在词中的运用

南唐词人韦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这首词叙离别相思之情。词中“想君思我锦衾寒”一句,代对方想到自己,透过一层,曲而能达,句法亦新。

宋代词人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该词抒写的是羁旅行役中怀乡思亲的愁情。下片妙处在于既写了自己“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更有摹拟“对想”。由于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的盼望自己回家。词人生动地创造了这样一个妻子形象: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几次三番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归来的丈夫。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曲折而空灵,情至而感深。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作者既实写了行者即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又虚拟了居者即思妇在闺中凭栏远眺、思念行者之情境。抒发了旅人浓重的离愁别恨。从抒情而言,这也是透过一层,落笔对面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五、“对写法”在曲中的运用

元代郑光祖的曲子词《醉思乡王粲登楼》[红绣鞋]:“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乍奈我身贫归未得。”“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这两句曲词细腻传神地描绘出了母子两人相思苦、苦相思的情景。前一句为实写,后一句为作者的想象,一实一虚,尺幅万里,情感深挚。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5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宋人周南《十月十日立冬》有诗句:“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律吕看交会,衣裳出褚中。_疡时作唬怀抱岁将终。汗手@牙笔,晴檐共秃翁。”立冬已至,寒冷将近,要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立冬》诗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之夜,笔墨都冻凉了,诗人只好与炉火琼浆相伴,微醉中竟将一地月光当成了雪迹。从诗句中我闻到了立冬的酒香,天冷了,酒已成了驱寒的必备。从这些诗句中,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

中医学认为,立冬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宋人仇远《立冬即事二首》有诗曰:“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小雨带来寒意,但还没冷到结霜,房子前面的树,叶子已经一半绿一半黄了。寒冬闻到梅花飘香,似乎又已经嗅到了春意。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6

关键词:三峡诗歌惊险浪漫奇丽

长江三峡自古便以雄奇秀丽的险峰峡谷、曲折湍急的江水险滩而闻名于世,号称“峡谷天险”。绵亘近200公里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自然山水雄奇险峻、奇美多姿,吸引着历代诗人墨客为之吟咏歌唱,为我们留下了不少佳篇名作。高入云天的山,汹涌澎湃的水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共态的美,加之附丽其上的云蒸霞蔚、瀑飞泉涌和哀猿长鸣,使三峡成为面貌独具的审美客体。三峡地区流传的许多神话与传说,又为雄奇壮丽的三峡敷上一层神秘的浪漫色彩。以下,笔者将从惊险、浪漫、奇丽三个方面来分析古诗词中的三峡形象。

一.三峡之险

李白的《上三峡》中写道:“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及三暮,不觉鬓成丝。”写航船经过黄牛峡的危险,让人不由得愁白鬓发。与李白性相似的岑参,生性好奇又爱历险,游遍塞外奇景,但他到了三峡也只能颓然感慨:“云雨连三峡,风尘接百蛮。到来能几日,不觉鬓毛斑。”(《初至犍为作》)像李白、岑参这种性格乐观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到此都颓然神伤,不能不感慨三峡之险真是让人惊心动魄。

瞿塘峡山势雄峻,上悬下陡,如斧削而成,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堪称天下雄关,因而有“夔门天下雄”之称。有诗称之“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至此,水急涛吼,蔚为大观。清代诗人何明礼有一首诗写得至为贴切:“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流横。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也写道,“白帝高为三峡镇,夔州险过百牢关。”

瞿塘峡中多怪石险滩,因此航程特别惊险。刘禹锡《竹枝词》中说:“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瞿塘峡中最危险的礁石,就是屹立在瞿塘峡口附近江心中的滟堆。船工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滟大如龟,瞿塘不可归;滟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大如牛,翟塘不可游。"正由于此,人们一向把瞿塘峡视为危途,甚至是鬼门关。李白的《长干行》中说:“十六君远行,瞿塘滟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写一对新婚夫妻,婚后不久丈夫就出外做生意,因旅途经过瞿塘峡的滟堆,让妻子顿生生离死别之感。

白居易《初入峡有感》中有一段写道:"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苇。瞿塘呀直泻,滟屹中峙;未夜黑岩昏,无风白浪起。"如此险峻的山势,如此汹涌的江流,加上江心险恶的大礁石,难怪人们普遍把瞿塘峡视为畏途,以至于白居易担心自己会死在这里,“长恐不才身,复作无名死。”下面再看杜甫的《瞿塘两崖》:

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

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

猱p须髯古,蛟龙窟宅尊。

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

诗写三峡历史的久远,两岸山崖的陡峭壮观,接天蔽日,以至于江水像从云中滔滔流下。作者想到冬天时候太阳神羲和的太阳车飞得较低,他大概也要发愁会被两岸高耸的山崖撞翻日车了。这首诗在写实中兼有夸张想象的成分,形象地描绘出瞿塘峡的高耸、陡峭与壮观。

二.三峡之浪漫风情

出了瞿塘峡,经过25公里的大宁河宽谷就来到了幽深秀丽的巫峡。巫峡西起巫山县的大宁河口,东到湖北省的官渡口,全长约40公里。峡中两岸青山连绵,群峰如屏,江流曲折,幽深秀丽,宛如一条天然画廊。峡两岸为巫山十二峰,其中以神女峰最为俏丽,也最有名。自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出以后,巫山云雨的传说便引起后世文人无限的兴趣。他们为之创作出无数的浪漫诗篇,这些诗作为雄奇壮丽的三峡敷上一层神秘的浪漫色彩。李商隐的《有感》中说:“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以至于“云雨”已成了性的隐晦代称,《巫山高》也成为著名的乐府曲名。下面看李贺的这首《巫山高》: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t然,

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这个梦幻色彩的传说在李贺的笔下更加显得飘渺恍惚,山间缭绕的雾霭,吹过的凉风,都带着灵异的气息,仿佛神女还在这里,仿佛楚王的亡魂还在这里追寻。“晓风飞雨生苔钱”一句,由想象的境界进入现实。那“\然”的凉风以及随之飘洒的雨滴,那竹林里啼叫的老猿,那寒冷的月光下荒废的古寺,那不断坠落的带露的红椒,无不在提醒人们,昔人已逝,往事成空,欲寻旧梦,却已了无痕迹。

晚唐李商隐的《过楚宫》也是感怀楚王巫山云雨的故事,全诗如下: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

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本诗的出色之处在于:诗人并没有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抨击楚王的沉迷声色,而是积极地肯定其对梦境、对理想的恋爱对象执着追求的精神,一种宁愿脱离现实,也不放弃理想的执着精神。不管现实多么的平庸,人的内心都不能自甘平庸堕落,应该永远保留着一份美好的追求。

三.三峡之奇美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中的这段文字,描绘三峡两岸的绝美景色,清新雅致,仿佛一副副优美的山水画卷,堪称经典。而众多诗人诗作中表现的三峡优美风光更是不胜枚举,这类诗作共同构成了三峡形象的另一面――奇丽。如白居易的《竹枝词》:“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声雨脚齐。水蓼冷花红簇簇,江蓠泾叶碧萋萋。”写峡中色彩明丽的花草。刘禹锡的《竹枝词》的:“蜀江春水拍山流,山桃红花满上头。”陆游的《三峡歌》:“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表现秋季三峡两岸色彩斑斓的美景。还有清代张问海的《瞿唐峡》:“峡两蒙蒙竟日闲,扁舟珍落画图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唐两岸山。”尽管没有具体描绘三峡两岸的美景,却也让人体会到“人在画中游”的审美愉悦。李白的《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一诗中这样描绘三峡美景: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山崖上苍翠与丹红的色彩把三峡两岸装饰得犹如璀璨华丽的屏风,苍苍远树,历历行舟,潺潺水声,水气氤氲中,远山与草树一片朦胧,岸上的溪花色泽浓艳,似映日含笑,凄哀的猿声久久回荡,牵动旅客的愁肠。这样如诗如画的美景、有声有色的画面,令作者的心思飘渺远去,追思神往,疑心自己进入了神仙幻境。

苏轼有一首长诗《巫山》描写巫峡两岸的奇丽景色,其中有一段写道:

瞿塘迤逦尽,巫峡峥嵘起。连峰稍可怪,石色变苍翠。

天工运神巧,渐欲作奇伟。t轧势方深,结构意未遂。

旁观不暇瞬,步步造幽邃。苍崖忽相逼,绝壁凛可悸。

…………

山高虎狼绝,深入坦无忌。洪鞑菔髅埽葱茜云霞腻。

石窦有洪泉,甘滑如流髓。终朝自盥漱,冷冽清心胃。

诗中写巫山的峥嵘奇伟,它的石崖如鬼斧神工、精彩绝艳,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步步惊奇,石崖上蒙茸的草树,氤氲的云霞,清冽的泉水,无不令作者赞叹惊奇,流连不去。

再看齐己这首《巫山高》

巫山高,巫女妖,雨为暮兮云为朝,楚王憔悴魂欲销。

秋猿嗥嗥日将夕,红霞紫烟凝老壁。千岩万壑花皆坼,但恐芳菲无正色。

不知今古行人行,几人经此无秋情。云深庙远不可觅,十二峰头插天碧。

本诗写巫峡的秀美风光,两岸山崖上笼罩着红霞紫烟,石崖上生长着绿树红花,色彩斑斓,令人心动神移,久远的山路杳无人迹,古老的庙宇隐藏在白云深处,远望去,巫山十二峰隐现于蓝天碧霄,恍如飘渺的神山仙境。这些优美的诗作为我们勾勒出三峡形象的另一面:它的秀丽与奇美。正是有了这些奇美的风光,三峡才显得更富有魅力:它不光有惊险恐怖的激流险滩,浪漫神秘的仙山云雾,它更有令人欣赏陶醉、叹为观止的秀丽风光。

三峡,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这里流连忘返,在这里寻幽探胜。而三峡,也以其雄厚博大、神秘秀丽的景色,包容涵养了历代的诗人,给予他们不同的创作灵感和生命体验,激发他们创作出众多精彩优美的诗作。今天,尽管三峡已不复往日的风采,但熔铸在古诗中的三峡形象却将永世长存――它的险峻与秀丽、它的神秘与风情,将永远留存在后人的心中。

参考文献

[1]黄权生,罗美洁.三峡水文化钩沉[J].三峡大学学报.2013(5).

[2]刘玉堂.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J].三峡大学学报.2005(5).

[3]刘军.三峡地区的水文化与审美文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3).

[4]郑敬东.中国三峡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

[5]蓝勇,等.中国三峡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7

一次上课,讲杜甫的《月夜》,曾引《杜臆》里“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介绍一种手法――虚中写实。课后,有学生发问:老师,这里的“虚实”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虚实”相同么?惭愧!这个问题竟然没有认真思考过,只能回答说:对不起,老师没有比较过这两个问题,明天回答你,好吗?

经过一番探究,我发现,《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所阐述的“虚实”关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也有体现,但与杜甫《月夜》所用“虚中写实”手法并不相同,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两种不同的“虚实结合”手法,遂把这个结论作为一个专题给学生讲解。

宗白华先生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一文中所述的“虚实”关系,具体表现为:艺术作品直接呈现出的部分为“实”,没有直接呈现但适当暗示的部分为“虚”;艺术作品直接的意象为“实”,有意预留的空白为“虚”;作品之内为“实”,作品之外为“虚”。在这里,“实”是基础,是手段,“虚”是主旨,是目的。虚由实生,实仗虚行。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在这里,“景”为“实”,“情”为“虚”。“情”由“景”而生,“景”依“情”而设,写景是手段,是载体;所抒之情是主旨,是目的。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现的是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友人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可诗中并未言明,而是寄寓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写景的诗句上,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手法。柳永词《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什么选取“寒蝉”“长亭”“兰舟”“千里烟波”“暮霭”“杨柳”“残月”等这些“实”的意象来写呢?因为最能表现属于“虚”的离别之情,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再来看看宋代朱淑真诗《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这是2004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的诗歌鉴赏文本,其题目是这样的:“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考查考生对“情”“景”关系的理解。在三、四句中,作者写了凉床、月影、梧桐等“实”的意象,所要表现的是离愁别怨这一“虚”的意蕴,把这“情”与“景”结合起来,就不难得出答案了。以上所述,都是“以实写虚”一类。

我们再来看开头提到的“虚中写实”这一手法。这里的“虚中写实”也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术语,其“虚实”关系具体表现为:眼前之景,现实之事为“实”;假设之景,想象之事为“虚”。“实”所表现的内涵是主旨,是终极目标,而“虚”是手段,是载体,是为“实”服务的,故有“以虚写实”这一说法。很明显,这里的“虚”“实”,与上段所述“虚”“实”是不相同的。高适诗《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明朝又一年。”就运用了“虚中写实”的手法,第一、第二句写的是“实”景“实”事,表现的是诗人在“除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三、四句却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这是“虚”写,从而更能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这就是典型的“以虚写实”。回过头看杜甫诗《月夜》,据背景材料,诗人写此诗时,正被安禄山叛军所俘,禁在长安,诗人本是抒发战乱中对家人的想念之情,此乃“实”也,却偏从妻子、孩子的角度落笔,想象妻子如何对月思念自己,孩子如何“未解”思念父亲,此乃“虚”也。于是,就有“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说。这种写法更能表现诗人于战乱中对家人的担忧与思念。再来看看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广西用卷)第12题,该题所用文本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设题时有这样一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很显然,这里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技巧,而这个技巧刚好就是“以虚写实”手法。前两句是“实”写,表现的是冬至之夜诗人还在孤身一人在外飘零,禁不住“思家”。而后两句却撇开自己,想象家人在“冬至”之夜正在想念飘零在外的“远行人”,这是“虚”写,虚实结合,以实为主,“虚”为“实”服务。

经过这样举例比较辨析,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8

背起行囊走四方,踏着是历史,背着是书箱,纵身几千年,横跨几万里。——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对了,这就是文学,是古代的写景诗歌。而又因为其情景交融,故不仅可以使人见景,又可使人通情,可谓是世上最划算的旅行了。在这里有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恋恋念情;有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风光;有李白《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疾济喜情;有青莲《论诗》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诗情雅韵;有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依依离情;有李商隐《晚情》中“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的珍老惜时;有张继《风桥夜泊》中“孤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绵绵旅情;有俞文豹《清夜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的天然哲思;有柳宗元《渔翁》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的乡村剪影;还有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中“白鸟飘飘,绿水滔滔”的冶情佳境……面对这些美妙的诗句,我们似乎可以研究一下古诗词中“情,思,景”的关系。明代的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曾说:“情随境变,字逐情生。”同时代的学者袁枚也说:“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那么,在对古代诗词的管中窥豹中,似乎可以得到一个关于“情,思,景”的这样的结论:以情观景或因景生情,然后又由景而思。这或许是大多数作品的写作模式,我们把这种写作模式叫做“即兴写作”。那么,在“即兴写作”中应偏情呢,还是偏景呢?清代的吴乔这样说:“古诗多言情,后世之诗多言景。如《十九首》之中:‘孟冬寒气至’,建安中之子建《赠丁仪》:‘初秋凉气发’者无几;日盛一日,梁陈大盛,至唐末而有清空如话之说,绝无关于性情,画也非诗也。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唐诗能融景入情,寄情于景,如子美之:‘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沈下贤之:‘梨花寒食夜,深闭翠微宫’;严维之:‘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祖咏之:‘迟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景中哀乐之情宛然,唐人胜场也。宏嘉人依盛唐皮毛以造句者,本自无意,不能融景,况其叙景惟欲阔大高远,于情全不相关,如寒夜以板为被,赤身而挂铁甲。”这其中便揭示了诗的创作原则:“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至于孰轻孰重,不言而明。本着这些原则,继续赏析古景的诗,玑珠与瑕疵便会自生。应该说,这是确是一场划算的旅行,不仅领略了天下风光,更了解了诗人的心胸情怀,还能小试牛刀品头论足,快哉快哉!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9

诗因情生,亦以情动人。美国当代桂冠诗人唐纳德・霍尔(DonaldHall)把诗歌定义为:“一个人的心灵向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倾诉。”我国明初文学家宋濂也曾指出:“盖诗缘性情,优柔讽咏,而入人也最深。”诗人正就是凭借着感情的火焰而产生创作的灵感与激情,并借之点燃读者的情感,使两者产生紧密地碰撞、交融和共鸣。因而,一首好诗,首先是能够走进你的内心,并能与你产生情感共鸣的作品。可以说,作品对读者所产生的情感碰撞、交融和共鸣的程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

什么样的情能够激发诗人并感染读者呢?西晋陆机的《文赋》概括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也就是说,他以为现实生活中的时光流逝、外物变化所引起的一切情感反应,都是属于诗的。对此问题,齐梁时期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表述得更为具体,他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其语中已涉爱情、友情、爱国、思乡、悼亡、惜时、伤春、悲秋等多种情感,这些正构成了我国古典诗词所抒发或表现的主要情感内容。

情感的自然真实,是优秀诗歌作品对读者产生情感作用的基础,也是我国古典优秀诗词作品的首要特征。如唐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内无任何华丽的词藻与雕饰,仅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笔,由“手中线”、“身上衣”,写出母爱的细腻、殷切与温暖,一切都在缄默和无言之中,虽无泪水和嘶嚎,却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叙及夫妻间自然真挚的情感,唐代女诗人陈玉兰的《寄夫》一诗说:“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诗内写西风吹妾,却吹起了她作为妻子的忧伤和思念;她由自己的寒冷,不禁被勾起对戍守边关丈夫的问候,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如泉水般汩汩涌出,又如溪水般自由淌动、随物赋形,显得本色纯真而富于生活气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唐诗中描写友情的上乘之作,诗人由故人的“具”、“邀”,写到与友人的“把酒”互话,再到分手、再邀,把一个普通的农家宴饮,写得素朴入微,生动如画。明末思想家李贽曾大力倡导童心说,他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以为如果童心常存,则“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这样的提法,对“真”虽有强调过高之嫌,但颇能见其在文学作品,包括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情感总是内在而抽象的,要想感染读者,必须要将情感充分地具象化。比如,写送别之情,李白《赠汪伦》一诗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把深逾千尺的桃花潭水比为相送之情,虽不言情之深而深情毕现。另如写“愁”,南唐李煜的《虞美人》词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词人秦观的《千秋岁》词写:“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贺铸的《青玉案》词又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南北宋之交的词人李清照《武陵春》词还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之句。以上几例,把“愁”分别比成江、海、草、飞絮、雨等,使抽象潜在的情感变为可以感知和称量的具体物,十分易于触动读者。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感人至深的情语,除去“情真”,还需“意切”,即需委曲深沉,一唱三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常采用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的复沓修辞方式,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其中的最后两句,在句式和用词上就十分接近,构成了复沓修辞,把抒情主人公切盼而迷茫的情感不断引至深入。汉乐府民歌《上邪》描写相恋者永世不分的感情说:“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全诗通过将自然界一连串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叠加,把欲表达的情感无遮挡地倾泻出来,令人荡气回肠。著名词人李清照是写情的圣手,尤其以善写愁情著称。她的《一剪梅》词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内既有愁情的具象化叙写,也有一层更深一层的情感倾诉,不禁引人心伤。又如,她和着血泪写下的《声声慢》,更是抒情写愁的千古绝唱,全词先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起,连用七组叠词,反复吟咏,低迷徘徊,婉转凄楚;后又以一连串琐碎的生活细节,来写她枯寂无聊、寻觅无着的凄苦心情;最后又写:“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其既是一句充满困顿的反问,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甚至带有深深绝望的沉重叹息。数百年来,每读至此,很少有谁不为其情所打动。

李白写冬至的诗篇10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重点字词:

自:在。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襄: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实在、真。

肃:寂静。

:(zhǔ)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

旦:早晨。

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朝:早晨。曦月:太阳,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4、

区别:

(1)

属:属引凄异(连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2)绝:久绝(消失)。绝(山峰):极

阻绝:断

(3)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

5、通假字:阙;同“缺”,空缺。

五、一词多义

①沿溯阻绝(隔绝)

②哀转久绝(消失)

③绝巘多生怪柏(极)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①属引凄异(连续)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

②能以径寸之木(用)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宫阙(宫殿)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6、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悬泉瀑布,飞漱其间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⑦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⑧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⑨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9、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10、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11、写夏水的句子①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2、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3、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结构。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9、运用:

(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③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④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⑤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文后引渔歌,从本段说对前面写景的补充,是借渔歌抒写作者眼见“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景象和耳听“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之声的感受,见此景,听此声,哀伤、悲凉之情油然而生。从全文看,结尾引渔歌与开头的“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呼应。为赴王命,为了生计,渔民、船夫终年在凶险的惊涛骇浪中挣扎搏斗,苦不堪言,危不顾命,自然景物尽管令人赏心悦目,却给劳动人民增加了苦难。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九、问题研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答: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出了三峡山高岭长峡窄的特点。

4、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答: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5、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7、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从侧面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8、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何特点?

答:

第2段:写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势凶猛迅疾的特点。第3段:写春冬季节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点

9、文章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写水为什么先写夏水?

答:先写山,写出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为下文写水作铺垫。夏水浩大,所表现出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先写。

10、归纳本文的中心:

答:作者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他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厚感情

11、请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夏季:水势迅急凶猛(奔放美)

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清悠美)

③秋季:萧瑟凄凉(凄婉美)

1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一方面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凉,渲染萧瑟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暗示三峡山高岭连峡窄的特点,照应前文。

13、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

答: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③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10.开放性试题

①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