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十篇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十篇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41:54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1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

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全党全国都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党中央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拥有lo00多万家企业,多数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水平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面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只有抓住机遇、排除阻力,强力、正确地推进各项信息化工作、提高信息化水平,才能发挥后发优势,加速自身改革与现代化的进程。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体(内部的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外部的股东、宏微观经济管理机构)提供了认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途径,为改进企业的各项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所应秉持的理念

在信息化投入早期,人们普遍有一种理解就是信息化投入越多,所能带来的效益就会越大。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工作也仅仅停留在某些局部概念和技术应用水平上。其实,信息化的本质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寻求一种新的出路。所有这些系统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系统能否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能否给企业带来显著的价值,即信息化工作是以效益为导向的,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的。只有那些“出效益”的信息系统,才能得到用户的青睐。信息化水平的评估应关注的是信息化对战略的支撑度,对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成本降低所带来的效益;并且关注信息化系统投入运行后,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发挥出期望的性能和价值。信息化工作应坚持一个明确的基本原则: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坚持“it以用为本,持续改进”。坚持三个持续力:“持续应用、持续改进、持续跟踪评价”,坚持应用整合和复用。“实用”是it系统价值实现的载体,反之,即使是能够成功上线而不能成功应用的项目投资,其价值也是零,而且还会给企业带来负资产,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信息化工作应把系统能量释放、价值实现的重心放在推进应用上,从“实用”的角度促进信息系统能量的释放,从“实用”的角度进行效能评估,而不是放在个别指标数据的计算上。、

因此,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应以合理、正确的设定企业信息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为前提和根本出发点。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估无论其工作环境还是最终目的,都与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的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估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照搬评估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估不能仅偏向于技术应用。因为技术应用侧重的是设备、技术是否到位,而不关注企业的管理性质是否发生变化。这样的指标往往不问信息化工作是固化原有管理,还是改变、提升原有管理。往往导致与信息化有关的技术设备是新的,而管理理念和体系却是旧的,两者叠加从本质上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并没有提高。比如,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原有不合时宜的管理结构,管理规则却不变。这样的企业信息化,造成用新技术固化旧体制,承担不了改革的功能。

在企业层面上开展评估,应反映并强调人的作用。早在在西方商业界开展信息管理之初,信息管理专家斯劳特(r.synott)和格鲁博(h.gruber)就指出,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仅从专业技术上来努力是不够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接受以下事实:信息是一种必须加以全面整体处理的有价值的共享性资源,为了这一共享资源加以集中管理,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负责此项工作的信息资源管理必须由cio来担任。”这表明,作为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自身与信息技术设备相比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作为最终目的,评估要对企业信息化的效果作出评价和分析。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要达到两个效果:第一是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减少内耗,增加创新能力。第二是对环境的变化能够迅速地适应和响应。人是企业的核心,信息系统搭建企业的整个数字神经系统,使人和整个企业融为一体,对外界产生快速的决策。这两点在企业中形成两种效应,一是网络协同效应,强调协同的优先性。从单纯面向职能,转向以职能转变为基础,以流程重组为导向,面向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流程。通过协同,发挥企业作为大系统的功能倍增优势。二是网络生命效应,强调创新的优先性。从非学习型或非适应型的组织,转向学习型的适应型组织。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评估工作是为管理服务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项工作很大程度是为企业自身的管理服务的,应包括对企业领导、运作、实施、技术平台全方位的测评。

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不仅是对测评对象简单地打分排序,还要通过评估过程和结果把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引导到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上来。只有从领导战略、投入结构、应用、效益、人力资源、组织与文化、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从效能出发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才能引导企业建设有效益、务实的信息化,信息化才能为企业提供切实的帮助。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的对象和方法

依据上述理念,我们对于信息系统项目的评估和评价,不在于投资的多少,系统规模的大小,也不在于技术的高精尖,而在于与业务战略与系统平台的匹配度和适应度,在于投入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在对一个系统需求分析和方案选型时,需要始终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把有限的资金投到对业务最有价值的应用上。而那些对企业的业务发展最需要的最有帮助的信息化工作就是最有价值的应用。众多企业通过信息化工作的切身实践体会到,企业信息化评估的对象有四层: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相应决定四个方面: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能力,企业的运作机制和模式,实施信息化的能力,技术能力;并可细分为外溢效应型指标、网络协同型指标、社会资本型指标、团队协作型指标、虚拟企业型指标、客户关系型指标、企业文化型指标、流程重组型指标、竞争能力型指标、知识管理型指标、技术指标、技术创新型指标、决策理论型指标等。

与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估使用客观的定量评比所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方法是通过获取被调查对象(内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外部的股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对某一信息化指标描述的认同程度的信息,最终将所有对单个指标进行描述的信息加以汇总分析,得到信息化水平的评价结果。

2003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正式推出了中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订企业信息化专项指标体系,对于丰富和完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重大课题。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三部分组成。指标体系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方案的优长,集中了专家的智慧、心血,创造性地应用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新方法。该指标体系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的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第一次提出从效能角度,从适宜度、灵敏度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咨询。在评估工作的调查阶段,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外部的股东、宏观经济管理机构的有关人员中分别以随机或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由于企业有多种类型,如专注于生产或专注于服务的企业,对相同的企业显然不能使用同一份问卷,所以进行试验调查是必不可少的。

在企业进行评估实践的过程中,各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实践在国家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得出切合企业实际的问卷并进行试验调查。在问卷设计上,使用语义区分量表(semantledifferentialscales)构成的闭合式问题是一种简单、高效、稳定的方法。问题的具体形式如下例所示

在问卷的内容上,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即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通常在问卷设计完成后,会随即进行小范围的试调查,并对试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编号和输入工作,然后开始问题鉴别度的分析,即求出每一个题项的“临界比率”(criticalratio,简称cr值),其求法是将所受试者在预试问卷的得分总和进行高底排列,得分的前27%为高分组,得分的后27%为低分组,以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低二组受试者在每题得分的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将t检验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题项予以删除,因为这些题是不具备鉴别度的。然后,为了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会对问题的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以达到减少强相关问题的数量,精简问卷的目的。最后,为了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需要进行信度分析。对由semanticdifferentialscale型问题组成的问卷,常用检验信度的方法为l.j,cronbach所创的系数(cronbach’slapha),其公式为:

其中:k为问卷所包括的总题数

为全部试验问卷总分的方差

为单个问题得分求总后的方差

a系数值界于0~1之间,其值越高代表问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越好。

经过以上修改和检验,试验问卷就可确定为最终用于调查的问卷。为了满足测度工作标准化的需要,以实现同类企业测度结果具备可比性;同一行业的企业应使用相同的问卷,以同一方式选取调查对象或进行抽样。最后,从回收的问卷中求出该企业被测度的四个分量(领导层、运作层、实施层、技术层)的平均得分和整份问卷的总分,以此作为分析的依据。更进一步的是,作为信息化评估工作的发展趋势,利用因特网和计算机程序可以实现问卷的网上填报,将结果直接汇总、计算并存人数据库。

三、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结果的分析

作为分析的依据,首要任务是建立评估结果数据库。由于不同的行业所需达到的信息化水平和推动信息化的力度肯定有所不同,所以,该数据库应按行业分类,用于收录该行业中已实施的信息化评估工作的企业的评估结果。从这些结果中,可以提炼出某行业中企业信息化水平最高的企业的单项得分和总分值,并依次找出行业内处在不同信息化水平(阶段)的各项得分值。

2004年7月15日,中国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ceca)在北京举行“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工程”首批标杆企业会,了首批2l家标杆企业,重点推荐标杆企业的最佳信息化实践。神州数码、联想、首钢、光明乳业等一共2l家企业首批成功人选中国企业信息化标杆企业。对于人选信息化标杆企业,除了考察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规模,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基本能力之外,还重点考察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是否相适应,是否务实有效,以及领导人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战略。作为信息系统的评判依据,企业资金周转周期、决算速度、对市场竞争的反应速度等内容亦成为考核信息化的重要指标。此外,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建设水平、应用水平、人员素质等要素也在考核之列。首批标杆企业中,有名列“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榜首或行业信息化之首的;有在信息化关键应用上取得突破成就、创造多项世界记录的;有在改革和创新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的;有在竞争中利用信息系统获得显著优势地位的;有带动整个供应链信息化发展的。当选企业涵盖当前涉及国计民生的主要行业,它们在以往信息化实践中,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进行了创造性的、成功的探索,发挥了凸显表率和示范作用,对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实际评估操作时,被测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得分与行业内的标杆企业进行比较,在确定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更可以进一步从四个层面观察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影响以及与业内标杆企业的差距。例如,某企业信息化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2

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具成效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企业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产品销售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当然,由于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的不同、企业规模的不同、建设阶段的不同都会带来不同的建设需求。

回顾几年来的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家战略已日益深入人心,信息化应用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2003年,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等建设为it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就具体的企业信息化而言,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企业信息化已经获得“从上至下”的普遍认知;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初具成效;企业部分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看到运营效率的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了众多其他手段无法解决的管理问题。

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误区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常见误区就是“重建设、轻回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成本已经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信息化建设逐步趋于理性化时,人们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投入的回报问题。

与传统的建设项目评估相比,由于信息化建设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其评估投资回报的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主要原因在于: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的很多指标难以量化;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信息系统的价值具有长期效应,还存在很多隐性效益;信息系统的技术含量高,而且目前缺乏严格的项目建设的监理机制,因此又增加了效益评估的难度。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实现与否,不能靠意愿来定,要靠真实的评估。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非常重视投入资金的获得,而往往容易忽视投入后的产出问题,或者是大家不愿谈起系统收益的“真相”。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评估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评估,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其一,企业可以对其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彻底检查企业信息化的现状,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其二,企业可以根据项目建设前期所建立的可量化的项目建设的目标和成功标准,与项目建设后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对比,并分析结果产生的原因,找到其中的不足,以便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推广优点、弥补不足”。从而消除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种投入的“无底洞”,而产出却“无人问津”或“无法问津”的现象。

信息系统非常复杂,并且难以给出一个综合评价,一个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于信息评估的指标数量太多,而且指标类别也很多。在评价指标中包括:投入和产出指标、宏观和微观指标、有形和无形指标、定性和定量指标。

系统实施后是否拥有后续的持续改进和升级服务?

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用户与厂商由于立场不一致,容易引起判断标准的不统一。对于用户而言,当然希望产品越贴近企业自身越好,希望后续服务越全面越好,而且一旦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或运作不理想,企业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软件产品或软件厂商存在问题;而对于软件厂商而言,总是会声称自己的产品基本能够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至于建设之后没有能够发挥预期的功效,他们总是会认为是企业本身出了问题,比如说企业难以改变的业务流程、企业员工利用信息的意识等因素阻碍了系统的效用发挥。

要想让用户和厂商在信息化技术的价值评判中秉持相同的判断标准,当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软件市场也成为一种“买方市场”的时候,软件厂商可能迫于竞争的压力,往往会提出各种“让客户满意”的承诺,当然这时就可以在项目签定的合同中确定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价标准。借助于独立于用户和厂商的第三方监理机构或咨询机构,来公正的对信息系统进行评估。

企业须切实提高信息化的投资回报

随着竞争的逐步加剧,企业的每一分钱投入都开始注重回报。而企业要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回报,必须从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评估开始。企业在信息化评估中应该避免以下常见误区:

在系统建设前,没有明确“通过系统的建立,需要达到哪些具体的量化目标”,以及没有定义好“信息系统成功的标准”,这样会导致在信息化价值评估时失去了“标杆”,从而难以真实的评估系统的受益。

项目经理忽略人员和流程问题,只考虑纯粹的技术实施问题,因此在评估时容易带有片面性。

软件厂商、企业都不愿“自报家丑”。一方面,软件厂商向来不愿向公众“曝露”失败的案例,平常看到的、听到的往往都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是与负责项目的领导的业绩挂钩,而且企业也会考虑到公众形象等问题,从而也不太愿意说出问题的真正情况。

成本的回报具有短长期之分,因此为回报分析带来了困难,企业在评估信息系统的价值往往会忽视了长期的收益。

不能确定由谁来完成项目价值评估,是软件厂商,企业自身还是第三方机构。

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完全形成。

评估带有片面性,忽视对隐性收益的评估、忽视对人的能力和意识提高的评估等。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3

关键词:资产评估;财务;问题

社会发展带动科技发展,但从企业发展过程中看,判断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所面临的问题类型及处理措施是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例如:资产评估便是维系企业一部分正常发展活动的一种技术手段,无论是从企业评估收购还是在加强财务人员能力上,资产评估都具备一定地位。从使用条件及范围来看,我国一般资产评估主要为以下四类方法,其一收益现值法;其二清算价格法;其三现行市场价法;其四资本重置法。其工作机理为:通过专业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坚持公开公平、科学严谨的原则,采取客观合理的估算计量方法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估值的服务。为此,如何判断在企业资产评估中所面临的问题类型及相关问题处理措施均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点问题。然而,从我国目前在企业资产评估技术手段来看,因受传统思想较为严重,从而使资产评估技术手段方法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更新,这样不仅使企业在评估收购过程中存在一定盲目性,还使企业投入的人力及资金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增加了成本。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考虑,本文对“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意义重大。

一、资产评估相关内容概述

资产评估指针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一种估值计量行为;而企业资产评估则指通过专业评估机构或评估人员,坚持公开公平、科学研究的原则,采取客观合理的估算计量方法对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行评估估值的服务。从使用条件及范围来看,我国一般资产评估主要为以下四类方法,其一收益现值法;其二清算价格法;其三现行市场价法;其四资本重置法。因我国针对于企业资产评估工作发展较为缓慢,所以,我国在处理企业资产评估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财务会计问题,均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点问题。

例如:在企业进行收购过程中,收购方无法针对被收购方企业进行合理化价值估算,双方因收购价格无法达成统一,而造成交易无法正常进行,此时即需要第三方坚持公开公平、透明化等原则对被收购方企业进行合理准确的资产估算,最终促使双方交易正常进行。因我国目前资产评估手段较为单一,如何有效评估,如何使评估结果精确度高,使最终评估价格交易双方都易于接受,完善完整的被评估方企业的会计信息及财务报表信息均为在实践评估工作中做出了有力地技术数据支持。企业资产评估离不开企业财务会计数据支持,企业财务会计也离不开企业财产评估的监测,两者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联系。

二、企业资产评估中财务会计面临的问题分析

企业科学合理地进行资产评估,能极大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而在我国的企业资产评估中,存在着诸多沉珂弊病,资产评估环节较多,且只有正确认识资产评估对企业效用的认知,提供完整客观的企业会计信息,才能进行高质量的公正资产评估。正确认识分析我国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是做好企业资产评估的第一步。

1.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分析

首先,在企业资产评估过程中,如何进行真实、有效地评估,使评估结果精确度高,最终使双方交易顺利进行,完整完善的被评估方企业的会计信息及财务报表信息均是此项评估过程中的重要数据支持。其中被评估方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是进行企业资产评估的数据库,企业资产评估是以此为基准而进行估算价格上的调整。而虚假或误差的财务报表数据则影响了评估机构及评估人对于企业资产的正常判断。例如:在企业进行收购过程中,被收购方企业会计计价数据出现误差或错误,评估机构或评估人无法针对错误或误差计价数据进行资产评估,而使双方交易失败,或无法使收购方企业规避所造成的收购风险等。所以确保财务会计部门提供正确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不仅仅能促使企业资产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约束了财务会计部门的投机取巧。总而言之,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突出,且此问题会大大约束企业资产评估工作的优化及完善。因此,有必要及时解决此类问题。

2.评估意识建立及评估资本投入问题分析

结合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前期评估意识建立不强,缺乏针对企业在资产评估上的认识。特别是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人员,因受传统思想影响较为严重,错误地认为资产评估手段对于企业发展毫无作用,认为此类资金投入根本没有必要,此类资本也无法促进企业发展,反而增加了成本。例如:在企业自主进行资产评估过程中,部分财务会计部门人员或具体经办人员,因前期评估意识不强所造成工作上态度敷衍、“走过场”及信息马虎,最终都将影响企业进行自主资产评估的进度,也不利于企业整体财务会计水平及风气改善。所以,便有必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评估资本投入等方面的问题。

3.评估系统健全性问题分析

目前,针对我国资产评估过程中手段单一、评估系统不健全及评估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建立健全规范的资产评估系统内,尤其针对部分企业改组、重组过程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制度,规范现有资产评估体系,是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某国企在进行企业兼并和重组过程中,促进中小发展劣势企业向龙头企业转移,小到企业间资产评估标准的不统一,大到企业间财务管理制度不平衡,甚至企业间所有制的转化问题,均可能是企业已面临或即将面临的矛盾。重视企业在转型时期,对于企业资产的评估工作。从资产结构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有形资产;其二无形资产。最后,准确客观的评估企业资产的价值,建立健全规范的评估系统及核定标准,为企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企业资产评估中财务会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在对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之后,发现了三个较为主要的问题,都是在与企业对资产评估认知与其评估标准上的问题,这类产业虽然在逐渐兴起,但是仍然没有统一的准则,未形成一套合理完善的企业资产评估体系,就此思路,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

1.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建设

鉴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需要从两方面来对信息的科学性进行提升。一方面,企业应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个人专业素养提升培训,加深其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个人对于企业资产评估所需信息的敏感度和综合鉴定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敏锐地鉴别出企业提交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确保所掌握信息的真实客观性,通过咨询查证牢牢掌控住企业真实运营经济状况,继而对企业进行专业客观的评估裁定,依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解读,赖帮助企业进行下一步的发展。

2.提高企业资产评估的财务管理水平

加强企业资产评估的推广传播,促进企业的正确认知,让管理人员充分意识企业资产评估对于企业长期良性的重要性,认识到财务会计和资产评估人员的对于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将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前提。评估人员对于有形无形资产划分认知的标准,对于企业运营状况的正确解读,对于企业发展风险的正确预知,是一个合理的资产评估方案应有的科学有效性的体现,企业对于评估人员的这些能力应该进行着重的培养。

3.制定企业合理资产评估标准

在对资产的评估对比中,应建立统一合理的资产评估标准,对于能够纳入资产评估的类别和评定的标准,依据企业差异进行详细明确的阐述,以书面条文的形式颁布出来。在处理企业兼并的资产评估问题时,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重置成本的方法为主,辅以收益现值法进行客观评估,当然,企业的无形资产无法折算为成本,需要采取其他的策略进行估定。

4.完善企业资产评估的法律监督体系

我国企业资产评估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企业资产评估法律监督体系有很大的关系。企业资产评估,首先得保障公平公正公开,在评估过程中不应该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存在,评估人员也应秉着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避免发生企业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资产评估法律监督体系的建立,将能有效预防资产评估不合理的情况,保障企业资产评估的公平准确性。

四、结语

企业资产评估,本身便是为了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性的公益服务项目,能够正确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克服自身财务管理弊病,提升整体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评估公司现有资产和未来预期资产,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保障企业能在和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中稳定快步的进行可持续发展。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现状下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较为突出,总结起来包括:(1)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问题;(2)评估意识建立及评估资本投入问题;(3)评估系统健全性问题。针对以上三大问题,便需要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本次研究中提到的具体措施包括:其一,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建设;其二,提高企业资产评估的财务管理水平;其三,制定企业合理资产评估标准;其四,完善企业资产评估的法律监督体系。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企业资产评估中的财务会计问题将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为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旖旎.资产评估方法在财务会计公允价值确定上的应用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2:26-27.

[2]黄晶.国营企业财务会计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中国外资,2012,04:109-110.

[3]刘晓静,王慧彦,李志伟,王立卫,孟凡超.工业企业大震灾害下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基于财务会计资产项目[J].自然灾害学报,2012,04:125-131.

[4]孙进安.浅析国企改制资产评估的相关会计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14,03:113.

[5]张新民.资产负债表:从要素到战略[J].会计研究,2014,05:19-28.

[6]王亮.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财务及会计问题分析[J].进出口经理人,2014,S1:92.

[7]单颖华.关于企业财务会计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3,02:44-46.

[8]李丽.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商业经济,2013,03:103-105.

[9]李佳威,高兵.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7:150-152.

[10]刘新香.有关企业资产重组中问题的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5,18:123.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4

1.纳税评估工作定位不够准确。在纳税人看来,纳税评估工作是通过资料分析、评估约谈等方式查找税收问题,近似一种间接的纳税检查。而对评估人员来说,评估工作的目标和方法也向个案查出多少问题的方向发展。为了与稽查严格区分,强调评估时不调账,不下企业。因此不能全面看到可查阅的账簿凭证和企业经营过程的原始记录,只能发现一些表面问题或嫌疑问题。目前纳税评估的工作方式类似税务稽查,但手段和实际效果又不如稽查;定位是税务管理,又没有真正放到管理工作中去,还是处于仅个人操作和层次较浅的状况,因此成效不明显。同时,由于有效监控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纳税评估工作在设计上存在一些不足,对对报表、查查相关数据、与企业核实疑点问题等静态的监督形式无法了解企业动态实际情况,无法掌握外部相关信息,形成一些评估盲点。评估人员受相关因素约束,没能全面发挥主动管理监控职能。而企业大多也未把纳税评估当作是一次自查整改机会。因此,对纳税评估工作应进一步明确定位,即通过评估手段和调查手段,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宏观管理监控。

2.信息资料来源不够广泛。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搜索、采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过程中要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没有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数据和财务数据,不包括生产经营类信息、经营核算类信息以及其他诸如登记注册类、价格类等相关信息,因此,是不完整的涉税信息。只有掌握上述各类信息并进行处理、测算、比对以及综合分析后,才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税务部门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渠道获取这些信息,对报表和税负等面上问题有的虽有怀疑,但由于信息不完整或有可能错误,无法把问题完整地分析出来,不仅审核效率低,而且审核误差大。

3.纳税评估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从事评估的人员基本都是税收管理员,在负责征管的同时进行纳税评估,没有专门从事评估的专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评估人员知识面窄,掌握评估的方法不够,有的只停留在看看表、对对数、查查抵扣发票信息的浅层次,不善于从各种涉税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或挖掘深层次问题,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效率不高。

二、对深化纳税评估工作的思考

1.建立科学规范的纳税评估体系,强化税源管理。随着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加大了依法治税力度,促进了征管质量的提高。但由于征管对象的复杂化、现金交易的扩大以及不******收入不入账、做假账、二套账等情况时有发生,偷税隐蔽性越来越强。纳税评估的开展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应该进一步拓展评估范围,充分运用金税工程、CtaiS、纳税评估等软件,将纳税评估对象涵盖全部纳税人,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评定,规范涉税行为,优化纳税环境。2.确立“服务型”的纳税评估,融洽征纳关系。通过经常性的纳税评估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纳税人的依法纳税状况进行及时、深入的控管,纠正纳税人的涉税违法行为,提高他们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同时,将评估结果与当事人见面,通过约谈或质询等方式让对方说明、解释,是对纳税人进行税法宣传解释、帮助他们提高纳税意识的有效的途径。纳税评估对一般涉税问题的处理解决了纳税人由于对税收政策不了解、财务知识缺乏而造成的非故意偷税问题,减少了纳税人进入稽查的频率,减少了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因直接进入稽查后对案情分歧而产生直接冲突的可能,起到了服务纳税人、优化经营环境的作用。因此要树立服务的观念,提高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倡导纳税人诚信纳税。3.高度重视约谈、举证工作。约谈、举证是纳税评估工作中认定处理阶段的重要环节之一,评估人员应在查阅企业报送的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等申报资料以及向税务机关其他岗位了解情况,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状况、日常纳税情况、发票管理及税款交纳情况的基础上,做好约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拟好约谈提纲。只有掌握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概貌,才能把握约谈的主动权。但在实际工作中,仅凭评估人员提出的疑点就想通过约谈来解决问题,显然不可能。企业解释“市场不好,亏本经营”等各种理由很容易搪塞过去。约谈除了需要纳税人配合、主动承认问题外,评估约谈人员的询问方法、技巧很有讲究。有不少问题要从生产工序、出入库手续记录、库存变化、销售数量差异、成本核算漏洞、毛利水平与应纳税金配比、预收应付账款的来龙去脉等各方面提问,并对应答理由是否真实合理进行即时分析反应,提出不同看法,巧妙利用谈话中的矛盾之处,找出疑点深入挖掘不放弃,才不会被表面现象和某种似乎合理的理由蒙蔽。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5

关键词:评估指标体系;信息化;管理系统

课题项目:本文系滨州职业学院2009年度课题“质量评估信息化研究――以中小企业员工招聘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引擎。因此,着力推进中小企业在其员工招聘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助于企业避免招聘风险,提高企业员工招聘有效性,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中小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对招聘活动评估是发现招聘问题、完善招聘工作体系、提高招聘工作质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种评估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要评价招募到的新员工数量、招聘速度、人员流失率和部门经理满意程度等,还要考虑招聘的成本、实际结果与计划之间的差异、候选人意见反馈等因素。对于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估,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是针对以下三方面:招聘过程评估、招聘结果评估、招聘方法评估。虽然各种评估都具有一系列相应的测评指标,侧重点不同,但不同的评估有些测评指标是重叠或呼应的。基于此种情况,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应聘者角度、招聘企业角度和社会角度来设计中小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估指标。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中小企业员工招聘质量评价工作的前提。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则,经过对指标的分析和筛选,建立如表1所示的层次结构模型评价体系。(表1)

二、系统整体设计

(一)设计原则。本系统旨在为中小企业单位提供一套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员工招聘质量评估体系,以代替传统的纸质调查问卷评估方式。现代软件系统的实现需要多种计算机技术混合使用,为了得到易于使用和维护的评估系统,依据以下原则:

1、稳定性和健壮性。稳定性是系统能够持续提供正常的服务,健壮性则是在遇到异常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正常使用。要达到稳定和健壮的目的,需要从硬件环境、系统环境以及软件的实现等多方面考虑。

2、复用性。是指一个软件的组成部分可以在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地方、甚至另一个项目中重复使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开发效率。

3、易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对于系统需求的变化易于对系统做出调整或修改原有功能,或增加新的功能。

4、易用性。实现系统功能的同时,考虑怎样才能够更好地向用户提供这些功能,方便用户的使用。

(二)系统总体设计。在系统工程思想指导下,综合应用现代企业管理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确定本系统研究思路为:广泛收集和企业员工招聘评估相关信息数据项,对这些数据项进行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处理,建立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主观评估以及评价结果统计等在内的质量评估信息数据库,再按照软件工程和模块化设计思想,构建具备评估数据管理、权限管理、分析统计结果、输出等功能的员工招聘质量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分为前台操作和后台支持两部分,前台操作主要完成显示功能,后成编辑和管理功能,系统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图1)

三、开发架构的选择及系统详细设计

(一)系统开发架构。计算机软件项目的业务逻辑开发主流语言是Java,系统架构的主流技术是mVC(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如图2所示。(图2)mVC设计模式把应用程序抽象为model(模型)、View(视图)、Controller(控制器)三个功能截然不同的部分,三者既分工又合作地完成用户提交的每项任务。经过综合考虑,本系统使用Java语言、采用基于mVC模式的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开发,开发环境使用eclipse/myeclipse,web应用部署在tomcat中。用户访问界面用JSp网页形式设计,用户请求由控制层的Servlet进行处理,具体处理由模型层的JavaBean进行,控制层再根据请求的反馈结果在JSp页面中做出响应。

(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功能需求,共设计了十多张表用于保存不同的数据。数据库中主要包含的表为:评估者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评估问卷信息表、评估项信息表、单选表、复选表、文字表、评估项类型表、是否默认选中表、管理员类型表等。

2、评估数据管理模块。对评估数据的管理功能是质量评估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它提供了作为质量评估载体的问卷的创建、修改、删除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对评估范围和状态进行控制和管理。

3、权限管理模块。为了便于管理,系统进行了权限设定,系统使用者分为系统用户和访问者两类。系统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管理员两种角色,系统管理员属于高级管理员,可以管理普通管理员和评估问卷;普通管理员属于一般管理员,可以管理评估问卷和自身信息;访问者可以访问管理员的评估问卷,进行填写和提交,查看访问结果。

4、答卷模块。答卷模块的功能相当于传统评估方式下问卷的分发及回收。需要参与评估的用户进入系统的答卷列表中,只可以看到其可以参与评估的问卷;另外,当用户答卷时也会判断此用户是否已作答,如果是则不能重复作答。本模块的功能虽然是独立的,但功能少,所以只设计了答卷页面,具体功能的实现则放在了评估数据管理模块的业务类中。

5、评估结果统计模块。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评估结果的浏览与统计。浏览功能可以查看每份答卷的详细作答情况;统计分析实现统计每份评估问卷有多少份答卷,各种选择题目的选答情况,据此获得此次人员招聘工作的某些趋势或倾向性信息。对于文本题型,则可以通过移动滚动条查看具体结果。

四、结束语

员工招聘质量评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思路,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方便对评估系统的维护管理。通过系统评估,给中小企业员工招聘工作的有效性给出客观评价,这将为企业控制招聘环境、选择适当的招聘方法和途径提供指导,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员工招聘质量。同时,也为招聘制度、手段的科学化提供依据,确保企业能够招聘到所需人才,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余国辉.航天企业科研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6(上).

[2]朱正亮,陈珍珠.中小民营企业招聘效率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3.

[3]朱海林.企业员工招聘有效性评价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10.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6

1.会计信息风险识别的定义和重要性

对事件的识别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熟悉影响业务活动的各种因素,但事件识别无法清楚了解这些事件蕴含着怎样的风险。因此企业管理者在了解事件的同时,更应分析这些复杂的事件蕴含了哪些“风险”,即风险识别。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可以将不确定的事件转化为清晰的风险陈述,在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

2.会计信息风险识别的内容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识别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利用风险检查表来系统地识别风险;

(2)对已知风险进行交流。采用口头或书面的方式,在企业会议上针对已知风险进行交流;

(3)将已知的风险编写成文档,可以方便以后查阅。文档内容从风险陈述和相关风险的背景两个方面来写,风险背景中要包括风险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后果。

3.会计信息风险识别的方法

企业会计信息识别风险的方法有很多,财会人员可以通过分析公司历年的财务报表,加强与部门经理的讨论沟通,多进行员工调查,或咨询保险人和风险管理咨询顾问等方式,以此识别各种潜在风险。财会管理者在运用各种风险识别方法时,首先要全面了解部门、企业以及影响企业的经济、法律和法规等“事件”。有效识别面临风险的各项财产以及造成潜在损失的原因,考虑对这些财产进行计量的方法。综合各种计量属性的优缺点,选择合理的估价方法。

二、企业会计信息风险管理分析

1.会计信息风险评估

企业会计信息风险评估即对会计信息及信息处理设施可能发生的威胁和影响的评估。企业财会部门利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考虑潜在风险对会计目标达成的影响,以确定会计信息风险控制的优先级,实现对潜在风险的有效控制,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范围。风险评估时管理者首先应考虑到企业资产及其价值的潜在威胁,研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薄弱点,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对于不能量化的或不能进行定量评价,实践中没有实用性的风险采用定性的评估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侧重于关注事件带来的损失,而很少关注事件发生的频率,主要是通过事件面临的威胁和脆弱点来确定事件的风险等级,评估中也没有具体的数据,以期望值来设定风险的影响值和概率值。当单纯的期望值不能区分风险值间的差别时,就需用定量评估法。定量评估主要是利用威胁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这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相乘的结果称为aLe。通过aLe可以计算出风险等级,以对此做出相应决策。不同规模的企业风险评估工具的选择不同,比较小的企业财会部门的风险管理决策主要来自经验判断,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通过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来进行风险评估。常用的风险评估工具有使用历史数据法、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和使用正态分布模拟损失分布等。

2.会计信息风险应对

在企业会计信息风险应对中,首先应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为依据,判断威胁事件的薄弱点,选择合理的手段和正确的保护措施。其次,也应该考虑到费用问题,确保应对措施的费用在财会部门预算范围之内。根据应对措施的费用和部门的实际预算选择合理的方式,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常见的风险应对方法有规避风险、减轻风险、承担风险和接受风险等。风险的发生是随机和不确定的,因此风险应对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财会部门应使用动态的方法应对风险,及时更新风险管理体系。

3.会计信息风险监控

企业会计信息风险监控是财务信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持续监控和单独评价两种方式实现。在企业财务部门的日常业务活动中实行持续监控,依靠风险评估和持续监控的有效性进行单独评价。持续监控是财务部门对日常工作和业务活动的动态监控,财会部门在工作中如发现风险管理的缺陷应立即向上级汇报,以采取相应措施弥补。通过日常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会计信息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以规避风险。在风险事件发生后进行个别评估,探讨财会部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重视对事件缺陷的挖掘与汇报,建立可靠的沟通渠道,及时汇报一些敏感或非法的信息。

三、结语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7

关键词: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税务机关;程序

中图分类号:F81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3-0173-03

纳税评估是注册税务师(Certifiedtaxagents,以下简称Cta)从事的重要涉税服务项目。随着税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税收监管机制的健全,以及企业纳税意识和税务管理水平的逐渐增强,一些高端涉税服务开始受到企业的青睐。特别是《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出台后,不少企业为提高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选择聘请Cta对其涉税事宜进行纳税评估。笔者基于对企业纳税评估的工作实践,谈谈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愿与广大同人探讨。

一、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含义及比较分析

(一)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含义

Cta纳税评估是指Cta依法接受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委托,根据其所提供的涉税资料和自身所掌握的其他资料,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专业经验,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的涉税资料及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和评估,以确认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及时发现、纠正并处理涉税事项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等异常问题的工作。Cta纳税评估其实是企业为提高其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委托中介对涉税事项自查的行为。其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平等性、公正性、专业性。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就是根据税收征管中获得的纳税人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分析和综合评定,并及时发现、纠正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对异常申报等专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为征收管理指出工作重点,提供措施建议,从而对征纳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控的一项管理工作。

(二)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比较

两种纳税评估方式比较如下:第一,评估目的不同。Cta纳税评估目的是帮助纳税人健全税务管理制度、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查找并纠正涉税事项中出现的错误和舞弊,为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行为审查把关;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第二,评估性质不同。Cta纳税评估属于民事行为,是在依法接受委托的前提下,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信的执业原则,开展纳税评估服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是国家依法进行的强制性行政行为,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和积极配合。第三,评估主体不同。Cta纳税评估的主体是Cta;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主体是税务行政机关。第四,评估依据不同。两种纳税评估依据除了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外,Cta则依据协议,按照纳税评估操作规程和执业准则,凭借执业经验和判断开展纳税评估服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主要依据《办法》及其相关规定。第五,评估的法律效力不同。Cta纳税评估属于自我评估,出具的评估报告或建议书等材料,属于企业内部管理文件,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泄漏给第三方;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后,若发现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经约谈、举证、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须立案查处的,将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评估部门将移交税务稽查部门处理,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六,评估收费不同。Cta纳税评估是为纳税人提供的有偿中介涉税服务活动,新颁布的《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第30条规定:“税务师事务所承接委托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合同并按照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费用”;而税务机关开展的纳税评估属于政府行政检查行为,由税务机关承担纳税评估检查的全部成本(属税收征管成本的一部分),被评估人不用承担任何评估费用。可以看出,虽然两种纳税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纳税人,都是依据纳税人提供的涉税资料开展评估工作,但是,Cta开展的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执行的纳税评估还是有明显区别,两种评估不能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各司其职。

二、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作用

(一)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能力

Cta在接受委托后,通过制订周密的纳税评估计划,实施科学的纳税评估程序,将会发现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涉税风险。通过与管理当局的沟通,有利于及时纠正企业在税款计算、缴纳等方面的差错,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控制并降低涉税风险。Cta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通过现场检查、核实、约谈等程序,将会了解企业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情况,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进一步指导其规范涉税处理业务。企业通过对Cta纳税评估报告的分析、论证、核实,更易找准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税务管理工作,对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税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申报质量

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并缴纳税款,再由税务稽查部门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和缴纳情况进行稽查。这种征管模式下很可能发生纳税申报差错和舞弊的情况,这也是造成目前纳税申报质量总体不高的原因。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完善纳税申报管理就成为企业税务管理的关键和重点。鉴于上述考虑,通过聘请Cta为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将有利于借助专家优势保证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的合法性、公正性、专业性和及时性。一方面,Cta对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分析、评定,将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偏差,提高纳税申报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与纳税人的沟通,及时妥善处理涉税问题,有效化解涉税风险。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受理纳税申报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减少工作失误。

(三)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Cta通过开展纳税评估将处理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涉税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全面性、时效性、政策性、专业性,收集、加工、整理这些信息,逐步形成税务管理数据库,建立税务管理风险预警和信息提示反馈机制,将有助于企业今后实施有效的税务管理和开展税务数据预决策。同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和Cta通过数据与信息共享及在线交流,将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后续纳税评估工作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这样,Cta就可以通过实施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评估技术,将实时评估中发现的涉税错误和舞弊扼杀在发生之初。

(四)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缓解税企矛盾

新征管模式在普遍推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税务稽查的地位。各种专项稽查和日常检查交替进行,经常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有意偷骗逃税和无意漏税很难区分,加之对税法理解的偏差,征纳双方容易产生矛盾情绪,不利于营造和谐税收环境。而Cta纳税评估正是通过独立、客观、公正、专业的评估服务,在稽查环节前置了一道过滤网,使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方面做到自查、自评、自纠,有利于减少涉税差错,降低涉税风险,成为沟通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桥梁。这种做法不仅受到纳税人的欢迎,也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有效地缓解征纳双方的矛盾。

三、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程序

(一)签订纳税评估协议

Cta首先应根据对纳税人的初步了解,确定是否接受纳税评估委托。Cta与委托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委托人也有权要求其回避。Cta正式确定接受纳税评估任务后,双方要依法签订《纳税评估协议书》,明确约定双方的责、权、利,特别是针对纳税评估中需要纳税人配合和提供资料的事项等情况应事先在协议中明确。

(二)制订纳税评估计划

Cta开展纳税评估之前,要按照《纳税评估协议书》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根据评估目的和程序,制订周密的纳税评估计划,包括综合评估计划和具体评估计划。综合评估计划包括纳税人基本情况、评估目的、范围及策略、重点评估问题、工作进度、时间费用预算、人员分工、风险评估及其他。具体评估计划包括评估目标、具体步骤、评估人员及时间、工作底稿及索引。评估计划的繁简程度取决于纳税人涉税事项、生产经营规模和复杂程度。

(三)深入了解企业情况

Cta在签订协议后,必须依据纳税评估计划,深入了解以下情况:(1)企业的生产经营地点、经营规模、经营性质、组织结构,设立的子公司、分公司或事业部;(2)企业资本金规模和构成;(3)企业的各项资产构成、使用等情况;(4)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水平、产品结构;(5)企业的员工构成、工资规模和结构;(6)企业可能涉及的税种和可能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采集纳税评估信息

开展纳税评估的前提是采集和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纳税评估信息采集的范围和方法,以“准确、详细、全面、适时”为原则,实行多途径、多渠道的信息采集,主要包括:生产经营信息、税务登记信息、发票管理信息、纳税申报及缴税信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信息、财务会计信息、税控装置信息、税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信息、现场实地采集的纳税信息以及其他途径采集的有关纳税人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涉税信息等。对收集的信息要经过筛选、评价及必要的核实,并建立适合纳税评估应用的工作底稿或数据库。

(五)确定评估风险和重点

Cta根据对企业情况的了解和对涉税信息的分析,要初步评估本次委托项目的各项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针对纳税评估中存在的风险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和程序,重点降低可控风险,使总体纳税评估项目风险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成本―收益―风险原则开展纳税评估。

(六)设置纳税评估指标

纳税评估分析指标的设置主要是指涉税财务指标,包括纳税分析指标、财务分析指标、经营绩效指标等几个方面。纳税分析指标包括基本评估指标、复合评估指标;财务分析指标包括总税负率(包括各税种)、成本率、利润率、税负增减率、营业收入增减幅度与应纳税额增减幅度比对率、往来账户异常变动等;经营绩效指标包括纳税人经营情况和绩效指标、同行业经营绩效基本指标、上级下达的经营绩效计划指标等。

(七)选定评估参照系

纳税评估参照系选定的主要依据是税额增减变化指标和行业平均经济指标。税额增减变化指标包括:按增减额、增减率确定出对某一期间总体税源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税种、主要企业;按增减额、增减率确定出对某一期间单一税种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企业。行业平均经济指标包括:按行业利润率确定出低于(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定幅度的企业;按行业税负率确定出低于(或高于)平均行业税负率一定幅度的企业。

(八)具体纳税评估分析

对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分析时,采取“分税种分项目”逐项进行分析。目前主要是对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进行评估分析,通过对比、核查、分析、计算等方法,利用比率分析、趋势分析、结构分析等评估手段,以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为准绳,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评估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政策执行等税务管理各方面的合法性、合理性。特别是针对企业在日常涉税处理中遇到的与税法理解不一致、法律规定不明确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纳税筹划的运用等涉税风险较高的问题,要坚持独立、客观、公正、诚信、谨慎的执业原则进行重点评估,确保评估过程的合理合法、科学规范。

(九)撰写纳税评估报告

Cta根据纳税评估相关法规和执业准则的要求,在完成既定的评估计划之后,出具纳税评估报告。Cta纳税评估报告是针对纳税人委托的评估事项所做出的最终评价结论,是对纳税人涉税事项是否合法、合理的客观、公正的专业判断,具有鉴证、保护和预防作用。评估报告中一般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报告标题、纳税人名称、评估范围、评估意见、重点问题说明、意见或建议、签章和税务师事务所地址、报告日期、相关附件等,报告的具体格式可以根据评估项目的具体情况设置。

四、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应注意的事项

(一)要解决好纳税评估工作的实效性

Cta纳税评估服务属于涉税鉴证性质的服务。要与纳税人依法签订评估协议,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才能保证纳税评估过程和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这里要防范三种误区,一是混淆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和Cta纳税评估两种行为;二是评估双方要遵循自愿原则,禁止Cta及其执业机构借助行政权力对纳税人实施“强制评估”、“指定评估”;三是Cta自身必须注意控制纳税评估风险,严格依据税法和执业准则开展评估业务。

(二)要保证评估信息客观合法

Cta无论是采集纳税评估信息,还是实施纳税评估程序,都需要确保涉税信息客观合法,如果信息不真实、不合法,就会误导Cta执业甚至导致整个纳税评估的失败。为保证涉税信息的客观、合法,必须对收集到的涉税数据信息进行检验核实,经过审核筛选后再利用,若发现纳税人可能存在虚假涉税信息,并可能影响纳税评估过程和结果时,应通过验证程序核实,若证实其虚假和违法应立即终止执业,所以,收集和评价涉税信息是纳税评估的关键环节。

(三)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

Cta在纳税评估中会知悉纳税人许多涉税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属于纳税人的商业秘密,这就要求Cta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出具何种评估报告,都不得泄露这些秘密,或者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Cta对纳税评估中发现的错误和舞弊等行为,有义务向纳税人指明并提出建议,在纳税人妥善处理前不得向税务机关或其他单位披露相关情况。另外,纳税评估过程中形成的工作底稿作为企业的内部文件,除纳税人书面同意外,不得将其报告给税务机关。

(四)依法维护注册税务师合法权益

Cta开展纳税评估会涉及国家和纳税人双方的利益,容易受到来自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等各方面的压力,甚至可能遭受某些纳税人或税务机关的授意、指使、强令、威胁等非法行为的侵害,所以,Cta必须坚持以法律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准则,根据《纳税评估协议》开展评估工作。但当其客观性、独立性、公正性受到损害时,必须采取中止协议、税务行政复议、诉讼等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税务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2]张欣.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方法之浅议[J].税务研究,2003,(4):75-76.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8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企业价值评估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评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之相应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模型,已被大量应用于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营等经济活动中。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并发展了一系列研究。价值评估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完整体系,但在相关的方法上仍存在不足,本文主要分析现金流量折现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现金流量折现法

一、现金流量折现法概述

20世纪80年代,拉巴波特(Rappaport)和詹森(Jensen)等学者首次提出了自由现金流量(FreeCashFlow,FCF)的概念,他们认为自由现金流量即是企业在满足了在投资需求之后剩余的现金流量。这一概念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支持,在企业价值评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科普兰和科勒,1998;周首华、陆正飞和汤谷良,2002)。后来的学者亦从不同角度对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了探讨,逐渐形成了自由现金流量的三种分类:企业自由现金流量、股东自由现金流量和管理者自由现金流量。汪平(2003)在《财务估价论——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研究》中提出,财务估价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作为买者一方的企业对目标企业价值的估价;二是指管理当局对其所在企业的价值的估价,并据此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自由现金流量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因素产生的影响,让企业所有人员更深层次地了解企业目前的营业收入,让企业管理者提前规避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也为企业投资者预测企业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提供了条件。何思、郭艳(2014)运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进行了案例分析,指出现金流量法在应用中存在的缺陷会逐渐减少,最终会在评估企业价值中占据主导地位。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理论上较为成熟。这种方法的要义就是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企业价值可以理解为各期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后的现值。在运用该方法进行价值评估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明确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以及各期现金流量总额;二是折现率的选择,对折现率的取值不同将对评估的结果产生较大的差异。

二、现金流量法现状

现金流量折现模型是企业价值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理论上最为健全的模型,主导着当前实务和教材。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时间价值原则和增量现金流量原则,也就是任何资产的价值是其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按照含有风险的折现率计算的现值,广泛应用于企业价值的评估以及投资项目的评估。其在理论上非常完美,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时间价值,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本金化的价值。既可评估企业股权价值,也可评估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未来预期收益的折现过程与投资过程相吻合,符合评估本质要求,评估结论较容易为交易双方所接受。此方法的数据来源于现金流量表,现金流可以排除会计利润易受会计方法、会计政策等人为因素干扰的不利影响,更能准确地反映现实价值。是当前使用最多的方法,对收益为正、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较为实用。当然,现金流量法在实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是方法本身缺陷:未来盈利的预测较困难,预测过多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评估值可能有较大偏差,极易造成财务估价与金融市场估价的不一致。我国的监管力度不足、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不完全,甚至虚假。如果以这些无效数据作为未来现金流预测的依据,其评估结果将发生更大偏离。其次是使用范围有限:现就流量折现法以持续经营为基础,要求未来现金流能可靠预测,公司未来发展稳定。不适用初创期、衰退期的企业,只适用于成长、成熟期的企业。而且,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是动态地,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

三、现金流量折现法存在的问题

1.没有反映自由现金流量的动态变化。

由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而且自由现金流量是时间、销售收入等参数的变化函数,必然导致依赖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是在评估模型中,往往忽视了现金流量的动态变化,单单依靠线性关系来确定现金流量,使评估结果更多地表现为静态结论。由此可见,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其对现金流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在部分情况下用现金流量折现法进行评估,会造成对企业价值的低估甚至无法评估。因为该方法是建立在完全市场基础之上的,它应用的前提是企业是盈利的,但在实际经营中,企业的战略性投资不一定能立刻获利,也不一定是单纯的为了获利,尤其是短期收益。很多的战略性投资活动可以使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获得大量收益,因此,对于拥有长远发展目标的企业而言,未来的发展机遇可能比眼前的利益更加有价值。但是由于现金流量折现法反映的是企业所有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的价值,而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在短期内很难产生收益,那么估算出的价值中就不会包含这些投资的价值,现金流量的变化必然也导致了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变化,而忽视现金流量的变化,得出的评估结果自然也是有偏差的。

2.折现率的确定。

目前的评估方法,对折现率的选取一般是在企业资本成本的基础上,考虑财务风险因素选取的。在具体评估企业价值时,一般会以静态的方法确定折算率,以目前资本结构下的折现率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即折现率是固定的。而实际上,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这会影响资本结构中各项资金来源的权重,导致折现率的波动。同时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不稳定性因素较多,股票价格受到消息的干扰风险大,许多上市公司的β系数会随着公司上市时间发生波动或者偏高,这就让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中运用Capm模型确定一个合理的折现率变得比较困难。

3.我国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根本上还没有到位,使得企业价值评估对象主体边界不够清晰。

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以政府指定的目标,产值或者经营规模为经营的目标,而不是将企业作为发展的根本性目标,从这种角度上来说,就制约了企业价值评估的需求和本质上的作用。

4.专业人才的缺乏。

在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当中,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阻碍企业制定合理战略规划的原因之一。在这些企业里,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导致人才大量流失,甚至出现非专业人员充数的现象。专业人才的稳定性差容易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选,由于人员流动频繁,相关从业人员对企业的经营理念缺乏了解,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无法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加大了现金流量预测的偏差;其次,不稳定的人才机制使得相关从业人员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责任感,在实际工作中易产生懈怠等情绪,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同时,频繁的人员流动容易影响到企业战略规划的连续性,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对于折现法的实际使用也带来更大的难度。

四、现金流量折现方法的改进

1.评估模型应量化各个参数。

在进行价值评估时,应该在各个阶段,对自由现金流量持续的时间、自由现金流量特性、财务风险等等进行判断和描述,也就是要细分各个参数来改进评估模型。(1)自由现金流量的动态描述。影响自由现金流量变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季节波动、销售变动、宏观政策等等,那么能够涵盖企业经营动态性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应该能够克服这些随机因素和非经常性因素的影响。对此,可以利用非线性回归直线法来建立自由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的回归模型。(2)折现率的动态描述。折现率的变动与企业的资本结构变动息息相关。自由现金流量的选取标准不同,折现率也有所不同。影响折现率的因素有很多,如企业财务杠杆、市场风险、个别资本成本等等,这些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折现率,最终使企业价值发生变动。因此,折现率应该也考虑企业经营各个因素的动态性。也可以通过对企业价值之间、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来进行研究。

2.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公司治理机制决定着企业的运行效率,能够改善企业的绩效,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同时还对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声誉有着良好的影响,能够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转变,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故应改革产权制度,剔除掉股权过于集中、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的弊病,建立有效而明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建立统一的资本市场,提高市场效率。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价格已经不能有效的传递信息,分割状态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因此需要统一资本市场秩序,解决资本账户对外开放,在外来的发展中,要将市场统一放在重要的位置,结合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中的总舵契机,有计划、有效率、有目标地完善这些问题。

3.要加强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体制。

企业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外进行融资,但是由于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们对企业价值和企业预期收益信息充分掌握,正确理解,但是对外部投资者来讲,缺乏正确信息知晓的途径,故而使得外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中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影响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和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进行价值评估,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剖析和解读,合理预测出这个企业在未来的运营状况和未来的现金流量,如果企业提供虚假的报表数据,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评估结果,所以信息披露的监管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通过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规则制度,在法律上、行政上都给予大力的监管和相应的处罚,来确保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信息真实有效和公开化,同时,会计报表中对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也十分重要,比如商誉、战略、市场占有率等,都将对企业价值评估结果产生影响。

4.要规范外部接管机制。

健全而有效的外部接管体制,对于我国市场企业价值投资收益,具有很好的保障作用。要加强市场化的原则,增强透明度,改革证券发行制度,拓宽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企业价值评估主要以评估人员为主导,这种机制的完善十分必要,对价值评估中人为因素的干扰,起到了很好的防护作用。五、结语为了能够更加广泛的推广现金流量折现法,必然要对现有的现金流量折现法的运用方法进行改进。现金流的预测不可能准确无误,因此企业在进行价值评估时要注重对现金流的预测和折现率的选择,以便更好的评估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汪平.折现现金流量模型简介[J].财会月刊,2003(10):53-54.

[2]伍迎春,李曦.用自由现金流量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优越性[J].改革与发展,2005.

[3]何思,郭艳.基于现金流量折现模型的企业价值评估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21):134-135.

[4]武晓玲,陈正飞.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的实证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127-131.

[5]吴海波.基于自由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1.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9

1.资产评估可以为企业并购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对于并购企业以及被并购的企业资产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摸清企业资产状况的目的,判断企业中的资产所具有的实际价值与使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在并购之后资产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并对这些资产进行合理管理,判断并购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实施并购活动,以及在并购之后是否有能力管理好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这样就可以达到为并购企业进行判断决策时提供科学依据。

2.资产评估可以为产权价格协定并获取资金提供依据

在被并购企业进行产权转让时,首先需要明确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产权价值,而这就需要运用资产评估方法在公正、公平的环境下来进行判定,使得并购双方都可以接受这一评定结果并进行交易。在企业实施并购活动时,主要涉及到产权的转让问题,而购买产权就需要有很多资金,对于这些资金来源企业可以进行自筹,除此之外还可以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而金融机构在实施信贷业务时也需要先对并购项目加以调查研究,并且贷款申请人要就贷款金融作出详细、具体的资金分配与投资收益规划,而在这些工作中都需要运用资产评估手段来实施。

3.资产评估有助于被并购企业明确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在运用资产评估方法对于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审时,可以明确企业在运营以及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对于这些不足进行分析,明确各项责任并进行改正,这样不但可以避免被并购企业发生资产流失现象,同时也能够为并购企业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4.资产评估可以促使资产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在资产评估过程中,不但需要对于被并购企业所拥有的各项资产进行清点整理,同时还需要明确企业资产所具有的各项价值与使用价值。而并购企业也要对于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进行估算,得出其所具有的实际价值,从而就可以明确企业资产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并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功能,促使企业资产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5.资产评估可以使得企业并购过程得以规范、合理

在企业资产评估中,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专业性也特别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内容,不但要对于被并购企业所具有的资产加以定性评估,同时还要利用一定的科学手段加以定量评估,从而促使企业的整个并购过程都朝着规范化、合理化方向发展,防止并购中的随意性发生。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资产评估方法

作为在企业并购中提供最为根本依据的资产评估,在企业并购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地位,并购企业可以依据不同的资产评估结果合理选择被并购企业,并对于资产价值进行估计。而在企业并购中经常会用到的资产评估方法有:

1.资产并购成本法

这一方法也被成为重置成本法,也就是从投入方面入手,对于现时条件下的重置价值中除去各种损耗,从而得出被评估资产所具有的价值的一种方法。在运用资产并购成本法时,先估算出待评估的资产与全新状态比较起来的折旧情况,从而得出资产成新率,将成新率乘以重置成本得出评估值。但是在进行利用成本法进行资产并购评估时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产评估范围,也就是要明确哪些资产需要列入待评估的范畴之中;二是要注意资产在功能方面与价值方面的贬值问题,功能方面贬值主要是由于企业相关设施、技术过于落后而带来的贬值问题,也成为无形损耗。所以在对于被并购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时要注意该企业的设施技术是不是落后。经济方面的贬值主要是经济政策、市场运行情况、环境保护措施以及供需关系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经济贬值问题,经济贬值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或者是资产闲置;三是资产还可以使用的年限,这就关系到待评估资产的使用寿命问题,判断企业设施是否与预期的使用年限相一致;四是资产分割问题,在进行资产并购时,要明确这些办公场所是否已经获得相关管理部门的同意,而如果没有得到这些部门的许可,那么对于并购企业以后的运营状况会带来很多麻烦。

2.股权并购收益法

收益主要是相对于产出而言,对于待并购企业在未来一年或者是几年之内可以为并购企业所产生的收益加以评估,得出评估价值。这一方法是从买方角度出发来判断企业的资产收益情况,在具体运用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的自身发展;二是企业资产价值的增长方式;三是折现率选取方式。

三、企业并购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过程,而要想更好地对于企业并购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估,首先就需要将企业并购按照其自身性质分为不同的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整合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时所面临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在准备阶段面临着计划决策风险,实施阶段有着交易风险,整合阶段则存在着整合的风险。以下将对各个阶段的风险加以详细论述。

1.计划决策风险

企业在实施并购活动时,首先要对于所进行并购活动进行准备,而在准备过程中则面临着决策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对于所要并购的企业运营状况、资产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研究,依次作为作出决策的依据,信息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无法准确把握待并购企业的具体信息而导致信息不对称,最终也就使得企业面临着决策失误方面的风险。企业在决策方面的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企业无法准确选择并购内容;二是企业无法准确把握并购时机;三是企业无法准确确定并购战略路线。在企业并购准备阶段,需要先规划好并购策略,这样也有助于企业顺利实现并购计划。企业在进行并购战略拟定时,要从长远出发,顾全大局,而不应该仅仅为了企业的短期利益实施并购活动。倘若企业仅仅是为了壮大运营规模而盲目实施并购活动,那么就有可能会发生资金运转困难问题,甚至会出现企业破产的危险。而企业并购中的信息风险则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具体表现为无法准确搜集到被并购企业的各项信息。所搜集到的信息是否真实、完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并购计划是否可以顺利进行下去,而企业也只有在准确掌握了被并购企业的各项信息之后,才可以保证并购活动的顺利实施。

2.交易风险

企业在实施并购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为交易风险,而这一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则是对于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评估不准确,其实还是受到了准备阶段计划决策风险的影响。企业只有在获取准确的信息以后,对于被并购企业的运营状况与管理模式信息有着非常详细的掌握之后,才可以对于被并购企业的具体价值进行评估。然而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由于并购经验缺乏,在并购过程中常常难以准确判断被并购企业的实际价值,使得并购价值超出实际价值,给并购企业带来了很多经济损失。

3.整合风险

企业在进行并购整合时,涉及到整合风险。在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拟定好合同内容之后,就需要进行并购整合,而整合主要包括并购双方自身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管理状况等方面内容。在并购整合过程中,使得并购双方的运营、财务以及管理相互之间都共同促进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对于被并购企业原有的员工进行合理安排对于企业以后的运营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保证人才不流失,技术人员愿意继续在本公司就职。此外,对于被并购企业的品牌与其他无形资产进行合理安排也会关乎到企业在并购整合之后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在整合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关于无形资产处理方面的风险。

四、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方法

1.制定出长远合理的发展计划

企业在实施并购项目之前,要先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计划,有着明确的并购目标。在具体的并购战略实施过程中,也要从整体上出发,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而不能单纯为了企业眼前的利益盲目实施并购计划。企业还要对于经济市场有着深入的了解,促使并购双方企业在经营模式、财务状况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实现良好的协调,提高企业并购中的成功率。

2.掌握被并购企业的具体信息,正确评估被并购企业价值

企业在实施并购战略时,要先对于被并购企业的详细信息进行调查、掌握。这些信息可以从被并购企业内部员工当中获取,也可以是从当地比较权威性的部门调查资料中得到。此外,想要对于待并购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企业还需要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对于被并购企业具体的财务信息加以研究,得出合理的分析手段。

3.注重并购之后企业的文化整合

企业在进行并购战略之后,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是否可以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并购双方企业的文化背景是否可以有效融合在一起所决定的。而关于两个企业文化的融合,其实就是要求双方企业都相互包容,相互信任,在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有着共同的认识。此外,企业还需要加强对于文化的宣传工作,举办一些关于文化方面的培训活动,处理好双方企业员工间的关系,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4.充分发挥企业并购中的中介作用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那些并购成功的案例中,经常会有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因此,企业在实施并购战略时,也要合理利用金融机构、律师所等作为中介机构的身份,从而扩大企业自身的资本实力,拓展信息来源通道,最终提高企业在并购战略中的成功率。

五、总结

企业信息化评估方法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本培训培训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27-03

在信息社会的时代,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提高员工技能和工作绩效,改变员工的行为模式和态度,而且能提高员工适应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培训是企业能力提升的基础,加强员工培训对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和长期发展尤为重要。既然培训对于企业的的发展如此重要,那么培训效果评估更加不能轻视和忽视,因为它是培训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培训效果评估不准确,就会把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引向一个错误的方向,阻碍企业健康的发展。那么如何使培训效果评估更加科学、准确呢?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一、培训效果评估概述

1.培训效果评估的概念。所谓的培训效果评估(assessingtheresultoftraining)就是指针对特定的培训活动,系统地搜集资料并给予适当的评价,以作为筛选、采用、或修改培训计划等的决策判断的基础;要求通过不同的测量工具评价培训目标的达成度,并据此判断培训的有效性。它是一个系统的搜集有关人力资源开发项目的描述性和评断性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便于企业在选择、调整各种培训活动以及判断其价值的时候作出更明智的决策。

培训效果评估是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的最后环节,它既是对整个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的评价与总结,同时评估结果又是以后培训活动的重要输入,为下一个培训活动确定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信息。在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获取培训活动的系统信息前提下,培训效果评估能够帮助企业决策者作出科学的决策,提高培训项目的管理水平,并确保培训活动实现所制定的目标。

2.培训效果评估在整个培训系统中的作用。培训评估对组织培训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的,它包括以下几点:

在整个培训系统中,培训效果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保证整个循环系统的完整性。同时,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对实际工作进行调整,使整个培训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1)培训效果评估是整个培训系统模型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整个培训系统中,培训效果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培训效果评估,整个培训系统将不完整。在一个完整的培训系统模型中,应该从组织、工作和个人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培训需求;然后进行培训目标的确定,通过确定培训目标,就可以确定培训的对象、内容、时间和方法等;接下来是进行培训计划的拟定,这其实是培训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下一步是事实培训活动;最后一部便是培训效果评估。在进行评估时,通过对整个培训项目的成本收益或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可以为下次培训项目的展开和改进提供有力的帮助,因此培训效果评估不仅可以保证培训系统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进培训项目,提高系统运行的效率。从这一点来看,培训效果评估在整个培训系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循环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培训过程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系统中,评估和培训需求分析同样都是整个过程的重要环节,属于独立的核心部分,是培训整个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它的变化将影响其他许多子系统的变化。如果没有培训系统,就不存在什么循环,而是直接的从培训需求分析到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在整个培训系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它会给培训过程其他环节带来益处。同样,如果没有培训效果评估,就无法找出培训中存在的错误,也不能调整培训内容或了解信息。而将培训效果评估看作培训系统循环中的一部分,将有助于企业通过对培训过程的监测与纠偏,将实际运作中的结果不断反馈到决策层,与既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发现偏差,然后通过一系列判断,对实际工作进行调整和纠正,使其能按原计划或调整的计划顺利进行。(3)提高培训的地位。企业培训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宗旨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而不要求立即获得现实的经济利益。但是,企业培训通常由企业自身承担,需要消费企业的稀缺资源。因此,只有在切实看到培训能够带来现实利益时,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才会全力支持培训工作。否则,企业很难重视员工培训工作。许多企业至今把培训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培训部门预算紧张、条件差、人员素质低,而且一旦需要精简人员,首先取消的就是这个部门。因此,通过培训成本收益核算揭示培训对企业的贡献,成为提高培训的地位,创造有利于培训工作开展环境的关键。在某种意义上,培训效果评估很可能成为对培训性命攸关的事件。(4)强化培训效果。学习理论认为,通过重复刺激和唤醒可以强化学习效果。通过培训效果评价,可以提醒受训者应当达到的受训目标,强化培训内容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事先通知受训者将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还会使受训者在培训过程中更加努力学习。

二、我国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员工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保证有限的培训投入产生出理想的培训效果,培训的效果难以评估。我国企业的管理层对培训职能的重要性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企业由不重视培训到接受,并积极实施培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表明我国企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在明显地提高,这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竞争力必然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不过,企业在培训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认识和操作上的问题,而且还比较普遍,致使很多企业培训效果不好。诚然,企业不做培训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但是培训不当,对资源也许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国内研究者对培训效果评估方法主要分成三类:定性评估法、定量评估法、定性定量结合法。定性评估法包括目标评估法、关键人物评估法、比较评估法和动态评估法等。定量评估法包括问卷式评估法、测评软件评估法、收益评估法和6sigma评估法等。FtF评估法、绩效评估法、集体讨论评估法等都属于定性定量结合法,从而说明我国企业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的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企业对培训效果评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从目前国内企业的情况来看,培训评估与培训活动相比,培训有效性评估受到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实际的培训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1.培训有效性评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一些企业将培训有效性评估工作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舍得花钱开展各种培训,但对评估舍不得投入,评估水平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虽然企业已经认识到了有效的培训评估需求,但对培训效果评估的投入还不够;或者不知道从何着手来进行评估,将评估这一块闲置,导致培训效果无法评估。

2.培训效果的测评方法单一。培训效果的测评方法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之分,具体的方法很多,如事前事后测试法、成本收益法、控制实验法等等。但目前的企业培训评估中所应用的方法单一,绝大多数企业只是在培训中以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考完后就不再做跟踪分析。考试的形式虽然也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式,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性,不是所有的考核内容都适合用考试的形式。另外,学员对考试有针对性,这样使考试后的结果不能反映实际的情况。有时甚至考试只是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差。

3.培训效果评估不够全面、层次较简单。多数培训评估工作仅仅对培训项目中所授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并没有深入到受训者的工作行为及态度的改变、能力的提高、工作绩效的改善和为企业带来的效益等层次上来,即评估工作只停留在初级层次,不够全面。多年来,业内权威人士认为,要使与工作相关的培训做的好,至少对其中的一些课程要进行三级评估(衡量培训前后的工作表现)和四级评估(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然而,培训者通常认为只做一级评估(观察学员的反应)或二级评估(检查学员的学习结果)就可以了。他们也有足够的理由不做更深层次的评估。

4.培训效果评估缺乏系统的管理。每次培训工作的具体评估情况缺乏系统的记录。培训效果评估所用的方法、内容、受训者完成情况、测试的结果等记录大多是零散而无序的,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培训效果评估信息系统,因而缺乏系统的管理。而这些都不便于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也无助于下一步培训工作的开展。另外,评估与实际工作脱节,培训效果的检验仅仅局限于培训过程中,没有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

5.评估本身难度大。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很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者,评估涉及的可变因素太多,操作难度大。此外,培训效果具有滞后性、间接性,难以全部量化。所以,培训有效性评估已经成为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通过研究,可以为建立适合国情、企情的评估体系提供有益的思路。

三、有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的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下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

1.改变管理层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要有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首先就得从观念上转变企业管理层的这种固有的心智,让企业管理层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引起他们的重视。具体而言,就是在制定专门的培训评估方案的过程中,对评估投入进行有效的预算,并且向培训管理者充分论证评估之于整个培训开发系统的重要性,从人力资源战略的角度增强管理层对评估的战略重视,同时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克服由于投入不足而使评估难以实施的问题。

2.确定有效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的流程。对评估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如果说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活动长期有效开展重要保证措施,那么一个良好的评估流程就是有效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保证措施,也就是说,良好的评估流程是顺利有效进行培训效果评估活动的关键和前提。笔者综合国内外相关著作中提出的一般流程并参考了一些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针对上述提出的有关评估投入、评估层次的确定、评估办法的综合运用等问题,将总结而得的培训效果评估流程进行概述:(1)评估方案的制订。评估方案的制订即是指一系列为评估所做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分析培训需求,确定评估目的,选定评估对象,分析评估可行性等,也就是对整个评估活动的一个全面考虑。它决定了培训效果评估的具体培训项目及通过培训应达到的目标,影响着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所要收集的数据类型,是整个评估活动的第一步。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评估方案时需要对评估投入进行有效的预算,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克服由于投入不足而使评估难以实施的问题。(2)建立评估数据库。进行培训效果评估之前,培训主管必须将培训前后发生的数据收集齐备,因为培训数据是评估的对象,尤其是在进行深层评估过程中必须要参考这些数据。培训数据收集的关键是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和直线部门人员良好的配合。例如,培训需求来自直线部门,他们知道员工技能的差距,他们能够指出员工技能改善的方向和预期改善的目标。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只有与直线部门人员配合,才能更好地把握培训方向。收集的数据最好是在同一时段内的,以便进行实际分析比较。(3)确定评估层次。针对我国企业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的层次过于简单的问题,应根据具体培训项目的特点和预期目标的不同来确定评估层次。总的来说,所有课程都可以进行一级评估。要使学员掌握一些课程中所讲的某些特殊知识或运用某一具体技能,可以进行二级评估,如安全知识课。管理者都希望员工不仅学会与安全相关的各种程序,而且能够真正掌握并加以运用。三级评估适用于那些意在改变工作表现,而且客户对实际效果期望很高的课程。在进行三级和四级评估时,在内容设计前就让客户参与进来非常关键。提出培训要求的经理不仅要讲清楚团队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要说明他期望得到什么样的表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可以提供衡量一个人行为转变的数量标准。正因为有这么多事要做,所以对许多企业来讲,对所有课程都进行三级和四级评估显得不切实际。那么,该如何决定取舍呢?把精力集中在最昂贵、最受高层管理者重视的课程上。其中侧重学员人数(学员越多,总成本越高)和课程的战略价值等因素。(4)评估结果的形成及反馈。这是对评估信息整理分析、评估比较鉴定、评估报告、调整培训项目、评估结果共享几个步骤的总体概述。这一阶段主要是利用各种评估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比如评估调查表填写,评估访谈,案例研究等,最后得出相关结论。培训主管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员的结业考核成绩,对此次培训项目给出公正合理的评估报告。需要说明的是,评估是为了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降低培训成本。针对评估结果,重要的是要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并不断跟踪,而不是评过就完事了。因此,基于上述工作的铺垫,培训主管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培训项目。如果培训项目没有什么效果或是存在问题,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就要对该项目进行调整或考虑取消该项目。如果评估结果表明,培训项目的某些部分不够有效,例如,内容不适当、授课方式不适当、对工作没有足够的影响或受训人员本身缺乏积极性等,人力资源开发人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考虑对这些部分进行重新设计或调整。最后是将评估结果与企业中的相关人员共享,主要包括了人力资源开发人员、管理层、受训人员和受训人员的直接经理,使得评估与实际的生产服务结合起来。

3.各职能层分工合作,完善评估信息和系统。我们强调培训效果评估是一个全面完整的过程,要使评估得以顺利并有效的实施,只依靠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人力资源开发人员是不够的。需要强调的是培训的管理者要对评估的整个环节负责,学员应对培训应取得的成果负责,各级直线管理者要参与评估的各个阶段,为培训效果的实践转化提供支持。员工及其直线主管的主要职责是提供信息,培训前的需求信息和培训后的结果数据与信息,以帮助完善评估数据库,为评估的实施提供基础支持。人力资源开发人员的职责主要是一些最为具体的培训及相关各阶段的效果评估工作,是整个培训效果评估活动中的主力军,承担了大部分的具体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具备专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及评估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同时也要求与其他部门有良好的沟通与配合。这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不具备独立完成整个培训与效果评估工作的条件,因此,可以由外部的专业人力资源咨询与服务公司来帮助完成。

4.选择并组合恰当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法。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只有适合的才是上选。评估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科学、全面、准确的信息,以使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培训效果评估活动中,由于评估层次的差异,其侧重点和评估目标就不同,所要求的事实和评判依据也就不同。因此,要使培训效果评估得以有效实施,就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并组合恰当的评估方法。常用的评估信息采集方法有:访谈、问卷调查、直接观察、测验、模拟和档案分析。

用于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大类,因此,在选择评估方法时也可以此为依据。一般来说,访谈、问卷调查、观察法等多用于收集定性信息,常被应用于学员的满意度,对培训讲师、课程设计及培训实施过程的效果评估。定量信息主要是通过测试、模拟等方法来收集,常被应用于对学员的知识、态度和行为改变的效果评估。还有一种常用的可量化考核方法就是投资回报率(Roi)分析,即培训的净受益与培训成本(包括一次性成本、每次性成本和人均成本)之比,应用于对组织绩效改变的效果评估。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并组合恰当的方法,避免因考核方式过于狭窄和测评方法单一造成的评估结果信息不够全面可靠的问题。

四、结束语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是企业能力提升的基础,是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创建持续发展的学习型、技术型企业的关键环节。培训过后,员工培训是否能提高员工技能和工作绩效,改变员工的行为模式和态度,是否能提高员工适应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这就需要在培训后进行科学、有效培训效果的评估。

本文通过结合对国内外相关培训效果评估的理论,分析了我国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建议。由于个人能力和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企业应当在制度、方法上对培训评估作出适当规定,提高培训部门的评估意识,以评促学,把企业建成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型组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相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在培训效果评估方面为世界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艳玲.培训效果评估理论综述.科技文汇,2006(1)

2.苗青.培训效果评价方案设计.中国人才,2002(1)

3.张巧萍.浅谈企业培训效果评估的方法,石油教育,2006(2)

4.晏秋阳,曹亚克.企业员工效果评估模式的探讨.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2增刊

5.肖胜萍.企业员工再培训手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社,2003

6.谌新民.员工培训成本收益分析[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7.李源.培训更专业与更人性[J].中外管理,2007(1)

8.[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美]R.m.霍德盖茨.美国企业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

10.[美]彼得.F.杜拉克.有效的管理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11.[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1996

12.[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3.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第三版).

14.国汉海.关于评估培训质量与培训效果的探讨.中国培训,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