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十篇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十篇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8:45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1

在获批为部级新区后,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启了改革创新、建设发展的新篇章。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新区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稳定、社会治安、纠纷调解、民生服务、安全生产、城市管理“六大领域”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初步构建起“大、大稳定、大调解、大服务、大安全、大城管”的富有新区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一格五员”巡查全区

2014年10月,董家口管区小庄村网格员日常巡查时,发现一利用民房非法制售炸药的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4名,查获烟花26箱、烟花壳6袋。

网格员进某公司巡查时发现,大院内露天随地堆放大概三四百吨的硫磺。一旦遭遇降雨,可能会导致重大环境污染。网格员及时将信息上报后,相关执法部门责成企业第一时间进行整改。

10余年来,镰湾河存在大量违法建筑。网格员巡查发现问题上报后,相关职能部门联合街道进行了清理,彻底解决了镰湾河流域安全隐患问题……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网格员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高效解决,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对于新区的居民来说,“网格员”正渐渐渗入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更多的服务。

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青岛西海岸新区提出网络化管理。根据区域面积、人口规模、经济结构和村居分布等情况,将全区划为201个管区,1549个网格,形成‘镇街一张网、管区一大格、社区几小格’的网格化体系,达到全域无缝连接。并通过整合、综治、安监、城管、公安、民政、司法等部门力量,将路面巡逻的城管执法队员、安监员、社区民警、治安联防队员等全部分配、下沉至各网格,实现每个网格配备不少于5名网格员,确保“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网中”,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社会最末梢。

如果说新区是一棵大树,201个管区就是树杈,1549个网格就是枝桠,171万居民就是叶子,近万名网格员则是一缕阳光和有机肥,对新区各项工作来说,不仅是提升,还极大丰富了内容,可以帮助大树长好,更为每一片叶子都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

“近万名网格员手持移动通讯终端进行不间断巡查,上报事件、核实和反馈事件,共同构成了我们隐患排查的‘地网体系’。其实,他们的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四件事:网格内问题隐患排查、社情民意采集、矛盾纠纷调解、服务社区群众。”黄岛区社会治理中心副主任张震介绍,“由网格――管区――镇街――区社会管理办公室――区社会治理领导小组,搭建起区社会治理办公室统筹调度、部门镇街分类处置、管区网格基础支撑的体制架构。”

“除了专职网格员,村居治保队员、小区物业保安、物业工作人员、楼长等也被纳入了网格员队伍。我们也欢迎社会组织成员、志愿者队伍、机关干部、广大市民等积极参与。”张震告诉记者,新区近日还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上报问题隐患奖励暂行办法》,鼓励公众发现问题隐患及时上报,最大限度消除隐患、防范风险、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在他看来,实现人人都是网格员才是网格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便民服务“零距离”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正在深度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如何推进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作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在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方面走到了全国的前列,率先全面整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人口、房屋、企事业单位等相关数据资源,逐步建成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

进入西海岸新区社会治理信息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区域内各处的监控视频,遍布全区的近万名网格员手持移动通讯终端随时补充着信息,多名工作人员实时获取、处理各类信息,及时处理事项转办、视频通话、网络舆情、政务热线、等各项工作。

依托区、镇街、管区三级信息平台,新区实施了全域网格化管理,建立起社会治理闭环工作模式,实现了对重点人员的实时管控、重点区域的可视化监管、问题隐患的提前预警,以及数据综合分析研判,实现了信息互通、共享,业务一体化办理。

“现在,每天都有几千条信息注入,信息在这里汇集后,中心再根据区域划分职责,安排给专人处理。我们建立了全区大督查机制和定期通报制度。对超期办理、难以办理的事件进行督查督办。采用了3种颜色的信号灯机制,绿色是正在办理的事件,黄色是已经超期的,平台会进行及时督办,红色是已经超期很久的事件,我们会将其纳入全区大督查机制进行处置。如果事件得到解决,这些标识就可以自动消除。”张震告诉记者,“如果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我们可以在指挥室第一时间进行现场调度,安排相关人员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事实上,网格员只能尽可能确保社会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反馈上来,但毕竟不可能做到全面、全时监管。同样,公众参与也是“大数据”中心信息采集的重要渠道。不管是在家里,或者办公室,只需用电脑或手机登录信息平台的网站、手机客户端或微信公众账号,居民随时随地都可以上报问题,所反映的问题将直接转至所属管区。

基层服务搭建“连心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迫在眉睫。围绕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服务能力,青岛西海岸新区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与突破。

今年3月,新区启动了黄岛街道、长江路街道、薛家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今年开始彻底剥离街道招商引资职能,让街道腾出更多精力开展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街道不招商并不代表街道工作对全区的经济发展没有作用。”在张震看来,“社会治理与发展经济的作用是相互的。把辖区的老百姓服务好、治安管好、安全管好、城市建好、软环境打造好,实际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支持区域的发展。”

同样的,促进管区与区域化党委体制合一,也是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镇街划分为若干管区和网格,管区与区域化党委体制合一,并从区直部门选派了176名处科级干部下沉至管区担任主要负责人和副职。同时,围绕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建立完善了信息排查、问题处置、工作联动、社会参与和督查考核等五项运行机制。

在张震眼中,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工作的核心是,以服务为中心,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据悉,新区在所有管区推行“1+X”法律服务模式(在管区设立综合调解室,整合律师、调解员、志愿者、法律援助、仲裁、行政调解等职能);网格建设综合调解室,法治宣传、综合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法律服务“五进”网格,引导群众遇事找法、办事靠法,确保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镇(街)、难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2014年,新区群众越级上访数量同比下降25%,积案化解率高达85%,88%的街镇达到“三无”标准;2014年,新区平安建设考核名列全市第一,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位居前列。这些数字背后,积淀着新区一年来的付出与创新。

张震认为,社会治理的核心是观念与意识。“不仅官员要转变观念,真切理解社会治理的重点,把社会治理放到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地位。群众也应该有意识地把自己看作社区的一员,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

链接

青岛西海岸新区一周年改革大事记

2014年

6月18日,印发《新区与各大功能区、镇街运行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新区大整合、功能区扁平化、基层强治理”的高效运转机制。

6月20日,出台《关于加强社会治理工作的意见(试行)》。一改过去重发展、轻治理的发展方式,构建“大安全、大城管、大、大稳定、大协调、大服务”的社会治理新体系。

7月4日,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实施意见,设1亿元专项资金、30条举措广揽全球英才。

8月6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投资类项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

8月29日,青岛保税港区推出6大领域42项先行先试举措,率先主动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成果。

9月4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省首个启动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外资企业设立手续办理时限“16变4”。

9月22日,产业发展十大政策。启动转型升级新引擎,打造“616”现代产业体系。

10月24日,成立涉外商事审判庭。探索国际化的专业法庭,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投资软环境。

10月28日,出台《关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将现行的集体资产共同共有改为成员按份共有,探索经验全国示范。

11月4日,安全生产审判庭揭牌。全国首家建立司法提前介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法治化解决。

11月5日,出台十大领域改革方案。突出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效能革命两个主攻方向,以改革促发展。

11月28日,安全生产检察室揭牌。建立检察提前介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机制,促进安全生产规范化和法治化。

12月3日,出台《关于安全生产法治体系建设的意见》。完善法治体系、突出司法保障、明确主体责任、强调守信奖励失信惩戒。

12月3日,出台《关于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城管、国土、海监、交通、文化、环保等六大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执法权。

12月4日,城市建设综合用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机制。全国首创“一地多用”,打破现行的一宗地只有一种用地性质的城市用地管理模式。

2015年

2月4日,建设工程“绿强度”规划管理暂行规定。国内首次以行业规范形式对建筑立体绿化指标进行明确和引导。

2月8日,启动“五规合一”科学规划体系。国内率先将海域使用规划和环保保护规划纳入“多规合一”体系。

2月10日,市场主体准入“三证合一”暨“一口式”运行实施办法。省内率先实现“一窗受理、一表登记、同步审批、三证合一”。

3月1日,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海域使用权办法。突出市场作用,创新海域使用权出让方式。

3月26日,启动街道体制改革。剥离招商引资等职能,主抓基层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发展保障,理念和举措全国领先。

4月29日,“房产新政11条”。“买房可落户”等举措力促区域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2

“近些年在维稳任务凸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背景下,网格化管理表现出巨大的社会治理功效,在政府各部门得到较高的肯定性认同,并显示出极强的横向拓展和复制能力,逐渐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泰州地区的网格化管理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很快。泰兴、靖江地区2010年才开始有效地探索社区网格化建设。以靖江地区为例,通过不断优化网格设置,深化网格联系,增强居民自治意识和互助能力,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居民综合素质、群众生活质量、社区文明程度的同步提升。特别是靖江在推行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下发《靖江市社区网格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网格化示范社区(3a、4a、5a)等级评定标准,推广滨江新区江阳社区“多委合一”网格化精细化管理、靖城街道公园弄社区“绿橙红”三色分类网格化管理等经验,在各镇(街道、办事处)全面实施网格化提升工程。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探索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网格服务治理规范化模式。目前靖江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涌现出江阳、兴阳、公园弄、江华等一批网格化特色示范社区。靖江网格化的有效实践,给予了泰州大市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整体推进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一)以“三民工作”为动力,优化网格设置和运行机制。

一是推进网格管理模式立体化。按照“地域相邻、规模相当、人员相熟”原则,依据社区地域面积、楼栋、人口数量、驻区单位等实际,结合社区专职工作者配备情况,兼顾村(居)民小组设置,将本市城乡社区划分为1546个网格,设立网格长1546名,网格管理员3092名。二是推进网格员走访机制常态化。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全面推行以“网格长-骨干网格志愿者-居民户”为主线的社区走访入户工作机制。三是推进网格建设与人文关怀双向互动化。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实施社区人文关怀为导向,借助网格紧密联系群众的功能优势,在社区网格内深化建立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睦邻网络,推行“社区―网格―家庭”三级网格体系。

(二)以“三大载体”为依托,深化网格联系和睦邻氛围。

通过强化“睦邻卡、睦邻点、睦邻节”三大载体“建设,搭建邻里沟通的渠道,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居民邻里之间的认同和关爱,努力营造睦邻友好、相互关爱的社区氛围。

(三)以“四邻工程”为抓手,强化网格活力和风尚建设。

通过全面实施和邻、亲邻、助邻、益邻“四邻”工程,不断丰富网格管理的内涵,增强网格服务的活力,切实形成邻里相亲、文明相助、热心公益、奉献社区的新风尚。

二、泰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问题与思考

靖江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创新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从调研情况看,要实现泰州地区的横向复制与推广仍然有很多必须面对的瓶颈和现实问题,需要直接面对并切实解决。

(一)如何有效解决网格化管理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是一套专业化的程式,不管从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从管理和服务群众的方式都需要专业的技?g和方法。在技术层面,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维护等,需要专业的团队来完成。但是,靖江一些社区的网格长和网格员基本由“两委”成员和老党员、老教师担任。大多年龄偏大,信息知识缺乏。多数只会简单的电脑操作,无法满足网格化管理的专业化技术要求,直接影响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另外,由于网格化管理对以前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方式,针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处理问题。这就致使以前那种靠经验,带有强烈个人主观思想的工作方式行不通。

(二)如何切实完善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网格化管理一大特点就是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与社区管理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平台对社区各类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共享。信息化平台不完善,信息无法有效快速的传递,社区网格化管理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近些年来,靖江在智慧社区的建设要求下也开始注重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以实现三级平台与网格无缝对接。但无法避免的是,部分社区电脑配备只是为了满足简单的工作需要,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信息处理要求,而且很多社区没有专用的网线,信息传输的速度也跟不上。这就造成,部分社区对信息平台的需求供应不上,一旦有需要,无法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地。另一方面,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专业的网格化管理系统。社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平台要转变为技术上的应用和支持,需要专业化的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我国中小城市的社区包括泰州并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购买或者开发这样的专业管理软件,这就造成很多社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只是单纯的收集信息,进行整合,存入电脑,很多工作只能依靠人工,社区的网格化管理缺乏专化、精确性,达不到精细化的管理,致使社区的管理仍然停留在粗犷式管理的阶段。

(三)如何解决公众参与度较低的问题。

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相较传统的社区管理更加注重公众的互动和参与,社区的有效治理是不断创新、建设和完善社区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居民的参与。从靖江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网格化管理业务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网格化管理中,居民是触发者,是整个流程的起点。然而我们发现靖江地区居民在整个过程中,参与意识较低,互动性较差,这就造成虽然很多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设计很完美,但其功效与预期有较大出入。对此,靖江地区推出睦邻卡、睦邻点、睦邻节等多项举措鼓动居民参与其中,加强联系纽带。再者,部分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有限,专业化程度不高,志愿者和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的广泛性较差,使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长、网格员)一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服务的质量大打折扣。特别是有些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由于工作人员(3人,1网格长,2网格员)有限,每个网格里党员代表、商户代表、居民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等组成服务团队,社区工作人员担当网格员(一岗多责,一员多能),为居民解决问题,而且定期入户,探查民情,主动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但是,社区网格很多工作属于义工或者购买服务,部分代表对此热情不高,社区对网格服务团队只能是引导、鼓励,不具有也不能使用强制力保证其工作质量。有些兼任的网格服务团队人员有其本职工作,为社区网格服务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在居民有需求时,不能第一时间为居民服务,也无法保证定期入户,探查民情,这样所有的工作又落在了社区网格长(专职)一人身上,导致网格化管理团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如何有效划分网格管理主体的相关权责。

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个涉及社区诸多面、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它既要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了精简优化,又要明确各管理主体的权责范围,使得各司其职,分工明确。靖江一些社区主要是将部分社区协助社区的工作事项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整合进网格员的职责中,以达到一人身兼多责的目的。但造成的问题是:网格服务团队除却网格长大都是本社区各行各业的代表组成,本身就有自己的工作,并非专职的网格管理人员(兼职),对于社区的各种问题有多大的处理权限并没有明确规定。同时,由于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求网格之间相互交叉,协同工作,打破原有的封闭状态。对于跨街道、跨部门的协作各部门间缺乏联动协调机制,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利益纠纷,街道办事处权力有限,无法调动其他单位、部门的资源,在协同工作时难免有些障碍,在出现问题需要解决时,容易出现有利争着上,无利相互推脱的现象。

三、泰州实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由网格化“管理”向“服务管理”嬗变。

从靖江地区网格化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滨江新区江阳社区网格化管理还是城北园区(孤山镇)都开始较多地摆脱传统社会的管理模式,变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泰州大市在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也应彰显网格的社会服务职能,积极调动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实现从“管控”模式向“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转变,使社区居民能积极参与到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去。事实上,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的出现,一方面促使政府向“社会治理”转变,提升其社会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倒逼政府转变职能、构建服务,从单一职能管理到多元职能转变。当然,“管理”到“服务管理”的嬗变还要求泰州主动调动网格中企业的力量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来多元治理和共建共享。从网格长由“两委”,网格员由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小区业委会、老党员、老业主成员中选出,到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再到推进智慧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互联互通。靖江已经在泰州探索基层社会去服务体系创新中迈出实践的第一步。

(二)积极加强培养网格化服务管理专业化人才。

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需要改变以往人员在工作时大多凭借经验的状态,培养一批既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又要熟悉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泰州在推进推广网格化服务管理时注重以下几点:第一,对社区现有工作者进行统一培训,网格化管理相关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业务流程,具备较高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第二,学习网格化管理先进经验,对于网格长、网格员等服务主体进行民主服务管理、反馈控制和网络化治理等现代管理思想的学习,同时要结合不同街道、社区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第三,吸收、引进一批网格系统管理维护专业化人才,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第四,培养网格后备人才。

(三)发掘全方位财政扶持渠道。

泰州大范围推进和支撑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持续注入,无论是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后期系统维护、工作人员培训、雇佣人员工资支出等都需要源源不断地资金注入。靖江这些主要网格化系统的资金来源基本依赖政府拨款,难以在泰州完全复制。泰州大市要想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考虑多方位的财政渠道做后盾。首先,政府投入应该开放化,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开拓资金来源,政府投入需要满足社区基本日常开销和民生目标,对于不愿投入或者没有能力投入的非政府组织,政府要进行引导性资金投入。对于市场有能力承担的项目,政府应及时放手;其次,政府应注重政策性的投入,利用税收、财政优惠政策等,引导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积极投资;最后,社区自身应提高“造血”能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自身优势,组织的服务性事业自筹资金,建立并规范社区募捐机制,并定期开展,对于自筹资金科学、合理使用。

(四)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网格事务。

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只有社区居民的广泛积极地参与,才能形成网格化管理系统与居民的良性互动,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的长久活力。社区网格化管理中,面对繁重的服务任务,网格管理队伍迫切需要居民志愿者的广泛参与来减少工作量和提高服务质量。首先,应该提高社区居民使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组织统一的学习,使居民能够独立使用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改变单方面依靠社区工作者维持网格化管理系统运转的局面。其次,应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居民发现问题后可直接通过互联网反映给社区,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社区工作人员也可在第一时间掌握网格内情况,进行统筹安排;最后,鼓励志愿者队伍参与其中,支持和鼓励居民成立志愿者组织,提高居民的参与网格管理的积极性。此外,对于网格化服务管理,服务队伍应该注重对网格化管理理念实质性的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认知,使社区居民在对网格化管理有深刻认识后更佳地融入其中。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3

(一)做好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创新管理理念和加强制度建设。首先,树立新的管理理念。这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条件。当前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有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理念不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就会大不相同。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管理和控制,但管控本身不是目的,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更有尊严才是目的。所以,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创新理念。将管理理念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转变,从过去的传统管理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教育等方式的现代管理转变。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的必然要求。制度性建设更带有根本性,现在许多社会问题之所以发生或难以解决,根子在条块分割、体制分割,在政策滞后、规则落后,这些都要求从制度性层面加以突破、改进和完善。搞好制度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次,要着眼于统筹兼顾,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能,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在继续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工作着力点更多地放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上。(三)建设法治政府。实践证明,如果政府职能没有约束,没有限制,政府的职权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往往会造成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却管了许多,从而限制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造成了政府的低效率。建设法治政府,即要建立职能明确有限、法律统一、透明廉洁、诚实信用、便民高效的政府。一要完善行政决策程序,二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三要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四要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四)健全社会规范体系。政府一旦确定了社会管理目标,就应以服务社会、增进社会福利为核心,以提高社会满意度和公民生活质量为标准,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的同时促进社会合作。首先是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首先需要内部约束,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社会领域,人与人之间,往往是些细小之处未做到位,积累起来,最后产生社会矛盾和冲突。群体之间的小摩擦,可能最终导致社会不稳定。其次是形成社会认同。这是社会体制的价值基础,就是对一些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对于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社会建设需要公民意识、公民责任,这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方面。

二、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完善利益机制

(一)建立健全利益保障机制。通过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等方式,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二)建立健全利益约束机制。建立对各利益主体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正确选择利益行为,妥善处理利益关系。(三)建立法治框架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要建设一些能使不同社会主体的关系协调机制得以依托的载体,促成一种社会自我调适系统。这种系统与政府维稳系统相协同,可以为经济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障。(四)建立利益诉求机制。利益诉求机制是指加强各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交流,增强与群众沟通,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所反映的问题的机制,也是群众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表达自身需求和意见,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建立健全表达利益诉求的新机制,为各社会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顺畅的利益诉求的制度平台,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三、夯实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加快社会的自我发育,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

(一)建立健全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和网络化的综合治理机制。要从强化管理入手,切实打牢大区域管理的基层基础。这里讲的管理,是带有综合性的管理,既包括城市管理、社区管理,也包括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综合管理的有效抓手,就是要加快建立两大机制:网格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和网络化的综合治理机制。(二)完善社区建设。社区承担着促进居民参与自治服务、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寻求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的有效配合、预防社会问题等重要责任,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的载体。而社区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是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只有做好社区管理工作,才能做好整个社会的管理工作。因此,应着力推进社区管理创新,以社区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社区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二是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切入点。只有做好社区管理工作,才能做好整个社会的管理工作。三是基层社区管理的实践创新,为整个社会管理的制度设计提供新鲜素材。我国的社会管理经验主要由中央经验、地方和部门经验、基层社区经验这三个层次构成。总结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经验,有利于丰富和完善高端社会管理设计。(三)不断完善社会组织,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要从组织建设入手,更好地发挥基层组织、基层队伍和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以更大的力度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引导社会组织更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浦东的社会组织发展较快,涌现了社会工作协会、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公益服务园、伙伴居家养老服务社等一批有影响、有品牌的组织和基地;在推进“三社”联动、“枢纽型”管理、“嵌入式”服务、“基地化”孵化等方面形成了一些好的机制,但还不够。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为那些公益性、服务性、互的社会组织让渡空间、提供支持,特别是要加强对这些组织领军人物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和帮助那些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和志愿者,动员更多的人都来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

四、提高处置社会问题的能力,建立制度化的社会矛盾调处方式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4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工作原则,以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宣传、大培训、大练兵”活动为工作重点,开展消防安全网格化排查整治,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排查整治网格,深化消防安全责任制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单位主体责任落实,积极构建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工作目标

坚持“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落实“七定”,即领导定点、全员定责、监管定位、排查定级、培训定岗、信息定时、奖惩定则,建立“横到边、纵到底”的网格化责任体系,确保全市火灾隐患“减少存量、不增新量”,全力维护火灾形势的稳定。

三、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以行政区域为基本单位,划分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市政府为一级网格,按照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和范围,以各乡(镇、街道)为基本单位划分网格。各乡(镇、街道)为二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划分网格。各村(社区)为三级网格,为网格最小单位。

四、工作职责

(一)市消防安全网格化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掌握全市网格化排查整治进展情况,部署下步工作任务;

2.制定全市消防安全网格化排查整治方案,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任务和职责,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签订排查整治责任书;

3.各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业、本系统市属单位开展排查整治,督促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4.对火灾隐患实施跟踪督办,对各级网格进行日常动态监管;

5.建立排查整治基础信息库,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定量、定情、定位到各级网格中;

6.建立网格化排查整治执法队,研究解决各级网格上报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

7.制定考评标准和细则,实施督察考评,通报网格化排查整治进展情况;

8.组织对各网格责任人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9.组织各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行业、本系统网格排查整治方案,细化任务,明确职责;

10.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并通报督查结果。

(二)各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职责。

1.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进行阶段总结,全面掌握排查整治进展情况,对不能解决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及时报市一级网格;

2.成立网格组织机构,确定网格责任领导及责任人,签订排查整治工作责任书;

3.制定网格排查整治方案,细化任务,明确职责;

4.汇总并定期向市一级网格上报排查整治情况;

5.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排查整治台帐;

6.督促下级网格开展排查整治,对火灾隐患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实行重点监控;

7.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并通报督查结果。

(三)村(社区)职责。

1.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进行阶段总结,全面掌握排查整治进展情况,对不能解决的重大消防安全问题及时报所属乡(镇、街道)二级网格;

2.成立网格组织机构,确定网格责任领导及责任人,签订排查整治工作责任书;

3.制定网格排查整治方案,细化任务,明确职责;

4.组织有关部门对网格内逐家社会单位、逐栋建筑、逐条街路、逐个村屯开展排查整治;

5.整合信息资源,建立排查整治台帐;

6.汇总并定期向所属乡(镇、街道)二级网格上报排查整治情况;

7.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四)公安消防机构职责。

1.按照省消防监督分级管理有关规定和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对网格内二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施消防监督检查,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2.对发现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按照《消防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3.开展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4.对公安派出所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进行指导,定期对公安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监督业务培训;

5.检查中发现重大火灾隐患的,按规定讨论提出处理意见,由所属公安机关书面报告市政府协调解决;

6.及时受理、登记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并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处理。

(五)公安派出所职责。

1.按照《省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规定》,对网格内属于派出所监管范围内的社会单位实施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并督促整改火灾隐患;

2.对发现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按照《消防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3.开展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4.按照管辖范围,处理群众举报投诉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

5.检查中发现存在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火灾隐患,书面报告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6.检查发现应当移交公安消防机构处理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移交。

五、工作任务

(一)持续排查火灾隐患。以易造成群死群伤火灾的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和大空间、大跨度的高层、地下公共建筑等为重点,持续深入地开展隐患排查;对影响灭火救援的建筑外墙广告牌,组织开展拆除行动;开展“三合一”、“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火灾隐患综合整治,在制定和落实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和建设工程审批、房屋权属和工商注册登记等审批环节中,严把源头审批关,坚决杜绝产生新的“三合一”场所。

(二)建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建筑消防设施配置、维修保养、检测和操作管理规定,落实各方责任,保障消防设施完好有效。将建筑消防设施完好有效纳入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达标验收和定期自评内容,并将结果向当地公安消防部门申报备案。考评时建筑消防设施瘫痪、关停问题将列为“一票否决”项目。

(三)加强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消防安全管理。依法落实新、扩、改建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责任,严把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消防设计备案和竣工验收备案关口,杜绝产生“先天性”火灾隐患;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并落实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按要求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将建筑外保温材料纳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范围,确保建筑外保温使用符合要求的材料。

(四)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建立单位电子档案,对单位消防设施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火灾隐患进行登记。明确各级网格监管责任领导及责任人,分级建立网格排查整治台帐。市政府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填写附件2,开发区、集中区,乡(镇、街道)二级网格填写附件3,村(社区)三级网格填写附件4。以上附件需加盖填报单位印章,一式两份(可复印),一份由填报单位留存,一份报所属上一级网格。市一级网格要按照乡(镇、街道)二级网格上报的单位,按照行业、系统进行分类,无行业或系统归口的社会单位要落实相关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切实做到全面监督、不漏一家。

(五)加大隐患整治力度。用足用好法律手段,按照公安部“四个一律”严厉查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违章行为,督促整改火灾隐患,重大火灾隐患及时报告省、市、县级政府实施分级挂牌督办,并向社会公告。

(六)建立火灾隐患举报投诉机制。建立举报投诉制度,明确举报范围并向社会公告,保障火灾隐患举报受理、查处、奖励、反馈等环节工作良性发展,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

(七)深化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确保社会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达标质量,全面推进一般单位人员密集场所“四个能力”建设。对“四个能力”建设已达标的单位,及时组织开展“回头看”。对申报验收的社会单位,严把达标验收关口,对达不到标准的单位要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待其整改合格后再组织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乡(镇)、街要把消防安全网格化排查整治工作作为消防安全“五大”活动的重要内容,科学划分网格,完善机构建设,制定工作方案,建立信息台帐,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做好对本行业、本系统所属单位的排查整治,切实加强监管。

(二)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各乡(镇)、街、各部门要不断完善各级网格责任制,建立健全网格运行、责任落实、宣传教育、安全培训、信息报送、奖惩措施等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责任,建立保障网格化建设有序进行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网格化排查整治工作。

(三)培树典型,示范带动。坚持“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从各级网格中分别选择示范典型,进行重点培养,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全市网格化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各乡(镇)、街、各部门要分别确定示范单位,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集中培训,进行典型示范带动,加快网格化实施进程。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5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党建;经验;对策建议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基层单元,可以说“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随着城市社区功能作用的日益凸显,社区党建作为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新领域,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因为党和政府的很多工作都要靠加强基层社区党建工作来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比以往突出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强调了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因而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既是推进城市化改革进程、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需要,又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渗透力与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加强城市社区基层党建普遍存在的制约性因素

虽然近年来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城市社区党建普遍在工作机制、资源整合、载体创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因素而制约发展。

一是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定位较低与整合资源要求较高的矛盾。目前社区党建工作普遍滞后于经济发展形势,对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定位仍然较模糊,重视程度也不够,存在一些齐抓共管不够得力的现象。此外,一些社区基层党组织存在有责无权的问题,基层党小组也不清楚在社区具体工作中到底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也没有得力的措施对社区各种分散的党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社区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是资金经费短缺投入不足与社区服务功能标准水平日益提高的矛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市社区党员和居民的需求水准不断升高,相应的对社区服务提出了高标准的新要求。但目前社区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这是制约工作发展最大的“瓶颈”,往往是社区党建工作者到处“化缘”筹集工作活动开展资金,其难度可想而知。由于投入不足,也导致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设施不完善、服务领域不宽、服务功能不全、水平也不高的现象。而且随着城市社区党员数量骤增,党员活动场所、阵地不够、活动经费压力加大,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都难以开展。此外,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导致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者待遇较低,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与社区党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极不相称。

三是较为单一的党建工作模式、活动方式与日益复杂的社区党员群体的矛盾。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和规模扩大发展,城市社区内党员类别的构成也日趋复杂,既有从业党员又有无业党员,既有公有单位党员又有非公党员,既有本地党员又有外地党员,既有高收入群体党员又有低收入困难党员等等,他们的思想需求可以说各不相同。面对这样的社区党建生态,社区党建工作者主要存在着两个不适应性问题:首先是“管不了”,社区党建资源的缺乏与社区党员队伍的急增不相适应;其次是“跟不上”,社区党员需求多样化与教育服务内容贫乏且不吸引人不相适应。

二、淄博市中心城区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经验借鉴

面对以上这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开展所普遍存在的难题,淄博市中心城区在总结借鉴各地市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地区各社区街道的情况特点,实践摸索出了一些加强基层社区党建工作成功可行的办法。通过梳理总结这些办法措施,可以对当下其他城市中心社区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提供很好的经验借鉴。

目前淄博市中心城区共有社区70多个,近年来以建设“五型社区”为总体目标,市中心城区社区党建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经济发展、贴近社区管理、贴近居民需求,以打造政治民主、经济活跃、治安良好、文化繁荣、环境宜居的五型和谐社区为党建工作落脚点,逐步形成了以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为组织机构和管理形式的新运行模式。

1、以四级党建网格化管理激活社区党建

鉴于过去基层党建管理模式单一、缺乏实效性的问题,淄博市中心城区打破常规创新模式,以“资源配置网格化、组织设置网格化、志愿服务网格化、教育管理网格化”为设置原则,建立健全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楼院党支部(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建网络体系,明显激发了基层社区党建活力。在这套网格机制上建立党建网格化分片包干责任制,社区班子成员划片包干单元网格,明确管理职责,不留管理“死角”。同时全面整合单元网格内的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居民小组长、楼长、社区志愿者等人力资源,组建责任网格管理群,明确职责和任务,并向社区居民公布各职责人员的姓名、联系电话、责任岗位等内容,畅通社区信息渠道,方便居民办事解难,使基层党务工作更加服务到位。

2、以专项经费机制保障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的开展

针对市中心城区社区管理服务日益繁重而自身资源力量有限的实际问题,设立城市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以每年落实20万元左右为标准,专门用于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以此来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整合党建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为确保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科学合理使用,专门制定了中心城区《城市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范好经费“用到何处、如何操作、怎样保障”等问题;而且在专项经费怎么花的问题上还专门制定了经费使用的“流程表”和“路线图”,坚持每笔经费都通过征求群众意见“问需”、社区党组织提议、社区“两委”商议、党员代表会议审议、居民代表会议立项等流程的确定,突出“群众说了算”的办事原则。各社区严格按照财务程序实报实销,经费使用实行全程公示和监管,并列入基层党建考核,确保专项经费使用取得实效。

3、整合党建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鉴于过去党建资源分散导致基层党建力量薄弱的情况,市中心城区建立社区党建协调议事机构,探索实施了“大工委制”、“兼职委员制”,构建“纵向协调,横向联合”社区党建新模式。促进了党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具体措施是,由区委牵头成立中心城区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负责社区党建工作的计划制定、工作推进和问题解决;由街道党工委与街道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组成街道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对辖区内共建活动进行组织指导;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小组,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实现党建资源共享。同时,按照“物业专业管理,业委会自治管理、社区两委协调管理、驻地单位服务管理”的原则,联合业主委员会、社区“两委”、物业公司、驻区单位,建立四方联合工作机制,形成定期碰头、重大事项协调、突发事件通报等协商合作制度,共同研究社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形成共驻共建的良好局面。

4、以党员中心户强化社区党员模范带头力量

为解决目前社区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力量弱化的问题,以“党员中心户+党员先锋岗”打造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示范中心”。具体措施是,在市中心城区每个社区确定部分积极热心、乐于奉献的党员家庭作为党员中心户,团结带动周边5―10名党员开展党的活动。严格党员中心户选拔条件,明确要求具备“三项条件”:即党性观念强,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在社区中有较高的威望;忠诚党的事业,热心为党奉献;有一定的家庭条件,可以提供学习活动场所,能够正常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的示范带动作用,让他们“亮身份、担任务、树形象”,在社区工作中当好“三大员”:即当好“宣传员”、“参谋员”、“战斗员”,为社区发展奉献力量。目前,中心城区已建立党员中心户近200个。

5、借助新兴网络媒体搭建城市社区党建沟通新平台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趋势,中心城区部分社区街道开通了党建信息平台,以手机app软件为载体,面向辖区党员定期推送时事要闻、基层党建动态等信息,并借用微信朋友圈及时发送有关惠民政策、招聘信息等内容,让中心城区社区党员了解组织动态、感受组织关怀。同时,部分社区还搭建起了数字网络课堂平台,建立起了“街道党员服务网”,积极发动党员自觉开展在线学习、网络交流等活动,依托远程教育网组织党员集中收看党建宣传专题教育片,灵活丰富了对社区党员开展教育的方法措施,同时也方便了对社区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三、推进城市中心城区社区党建工作长远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对下一步淄博市中心城区社区党建工作来说,应以构建和谐城市社区为切入点,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以推进社区民主自治为方向来切实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具体提出如下发展导向性建议:

一是进一步理顺城市社区党建与社区建设的关系,突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提高城市社区党组织主导基层民主的能力,充分发挥利用好社区社团组织的作用,形成社区自治的良性机制;三是提高城市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先进文化的能力,注重社区党建与先进文化的融合,以文化力量来提高基层党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四是提高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与社区治理机构在组织功能上的整合协调,必须使基层党组织在人员结构上突出广泛的社会成员代表性,以体现出社区治理结构的要求;同时应强调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任务开展必须着重体现社区的公共利益,紧密围绕着社区公共事务来加强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对天津市和平区社区党建工作有关问题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5).

[2]李德,纪伟昕,于洪生.城市社区党建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1).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6

关键词:铜陵社区基本经验成效与问题

一、铜陵社区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

铜陵改革首先是选取铜官山区进行实验的。根据铜官山区区内城市人口分布、社区功能、交通状况、地缘环境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情况,铜官山区将原有的6个街道办成建制全部撤销,将49个社区工作站重新整合并建为18个新社区。街道办撤销后,实行区直管社区制,这样,原来的一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就改变为一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即将原来的区-街道办-社区的城市管理体制,变为区-社区的两级管理体制,从而减少了城市管理和政府管理的一个层级设置。铜官山区改革实验取得了成功,2011年7月15日,狮子山区相继也正式撤销原有的4个街道办事处,将原有的10个社区合并成5个大社区。由此,铜陵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部撤销街道办的地级市,沿袭运行了近60年的街居制城市管理体制宣告解体,城市管理实现了市-区-社区的现代再造。

铜陵改革取得成功,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基本经验值得总结:

1.党委领导、整体推进

从以铜官山区级行政区划为整体到全市城乡大面积实施,铜陵改革由点及面,扇形展开,整体地、成建制地撤销街道办、建立新社区、减少管理层级。选择在区级中观层次行政区内,系统整体地设计和实施改革,这发挥了行政主体的调控和整合作用,弱化了改革阻力。

2.统筹政社、综合配套

改革一开始就把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在撤街道、建社区的同时,重新归属政府职能和社会事权,实现了政府的归政府、社会的归社会。新社区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构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义务服务体系,从而深刻地改组了城市社会的治理体系与方式。

3.费随事转、重心下沉

改革探索财随事转新机制,面向基层、做实社区,重心和资源下沉,改变了社区事多、人少、缺钱的局面。改革后每个社区居民活动用房由9400平方增加到18000多平方;管理经费大幅增加;社区工作队伍得到加强;从而将虚弱的社区变得更实,使面向居民需求,化解社会矛盾有了基础。

4.问题引领、服务导向

新社区致力于服务居民,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矛盾蕴藏于问题中,因此发现问题成为社区工作者的日常事务,问题引领、服务导向就成为铜陵改革的成功做法。楼栋长、网格员、业主委员会、居民议事机构作用的发挥,健全了问题反馈、沟通与排解机制,细化了社区服务与治理的环节。

5.创新党建、巩固政权

新社区成立党工委,党工委直属区委管理,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实则巩固了基层政权。对辖地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建立退休党员志愿服务队,将支部建在网格上,楼栋建立党小组,从而丰富了组织建设形式。

6.发扬民主、共享共治

改革重组了社区居委会,成立居民代表大会和各个议事委员会,发展志愿者队伍、培育卫生养老等专业社会组织、推行政府购买服务,这些做法强化了居民自治基础,从而形成了居民、网格、业主委员会、居委会、驻区单位、各类社会组织协同参社区事务治理的局面,提升了居民自治能力,扩大了自治的外延。

总之,铜陵撤消街道办、减少管理层级、重建社区的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是在中观行政区域内统筹谋划,系统实施的改革,充分发挥了党委政府的统领和主导作用,弱化了改革阻力。改革将转变政府职能和强化基层社区结合起来,协调推进,既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的耦合共生,也节省了政府治理成本,夯实了社区基础。问题引导、服务民生、创新民众自主的矛盾调处和民意沟通机制,也呼应了群众期待,促进了居民自治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培植了现代社区生活之根。改革突破传统街居制城市基层管理的障碍,克服了城市管理滞后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矛盾,也为城乡一体化社区建设明晰了方向。

二、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铜陵改革三年实践,已经取得巨大成效:一是减少管理层级,节约了资源,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换和行政体制改革;二是强化社区、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三是创新社区治理体系,重置了社区治理机制、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四是创新了基层民主的生成机制、培养和训练了民治能力;五是丰富了组织建设形式、巩固了党的基层政权。这些为城市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活力。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7

一、继续深化向企业不合理收费的清理工作

(一)进一步强化清费工作。加强涉企收费项目源头管理,财政、物价等部门要把好收费项目审核、文件出台、公示等关口。根据国务院减负办部署,重点对企业强烈关注的经济运行中供求矛盾突出的行业乱收费、乱涨价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对土地、建设、交通部门的收费要加大清理整顿工作力度,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2007]36号)的规定,整顿社会团体和中介机构的服务收费,规范收费行为。重点整治对企业强制服务、强制收费、重复收费以及不服务也收费的问题。所有收费单位都要公布收费文件、法律依据和用途,凡没有公示的收费,企业有权拒绝执行。

(三)按照国家部署,由省质监部门负责,对企业反映强烈的部分产品和设备质量检验检测收费标准过高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按法律规定,凡由省及省以下自行确定的产品和设备质量检验检测项目收费标准要重新修订;修改完善产品和设备质量检验检测收费管理办法,从源头上规范检验检测执法行为,建立产品和设备质量检验检测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继续加大对涉企收费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由省财政厅、物价局负责,继续做好“三取消、一不准”(凡在1997年以后,未征得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计委]同意而新增加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中央和省已明确取消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项目涉及的收费一律取消;各地出台的地方保护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准转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变相向企业继续收取)收费项目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垄断行业经营收费标准和执法部门执收执罚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加大对乱检验、乱收费的处罚力度。省减负办将会同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对企业反应强烈的乱收费行为进行查处。

(五)进一步做好规范和控制涉企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即将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控制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的意见》,严格监督执行公布的项目清理结果方案,对于明确规定取消的项目,认真做好检查落实工作。

二、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环境

(一)全面清理涉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收费项目。抓好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的专项治理。会同税务、价格、质监、工商、铁路、电力等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要进行集中整治。认真执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

(二)优化政策环境。一是要对现有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加大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会同有关部门逐步完善增值税抵扣、融资担保、财政扶持、市场开拓等政策;二是加大贯彻落实现行优惠政策的监督检查力度。会同价格、工商、质检、交通等部门进一步落实对进入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销售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入场费、工商管理费和桥隧、道路通行费予以减免的优惠政策;三是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建设。会同交通、公安、铁路等部门加强对鲜活农产品运输“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优先放行、优先装卸车等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畅通。

此项工作由中小办会同有关部门负责落实。

三、加大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和整顿道路站点工作力度

(一)严格涉车收费的审批和管理,对涉车收费项目进行再清理。继续推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检验和综合性能检测的市场化、综合化,严禁以行政手段强行要求机动车辆到指定的场所进行检验检测,严禁对机动车辆重复检验、重复收费。

(二)进一步加强对收费道路站点的审批和管理,继续加大力度清理、撤销不符合规定的收费站点。对收费公路及收费站点建设、经营权转让和收费管理中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继续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检查工作。

以上工作由省公路治理“三乱”办公室会同交通、物价、财政、公安部门完成。

(三)对公路和道路设立的车辆行驶限速和限制标记进行全面清理。按照科学、规范、合理和符合交通运行实际、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的管理原则,全面审核道路车辆行驶限制标记,充分运用道路资源,提高交通安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以罚代管、罚款畸重的问题。此项工作由公安厅负责。

四、加强舆论宣传,加大查处力度

一是加强舆论宣传,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治乱减负政策文件和政务信息,为企业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和信息交流,大力宣传企业治乱减负先进典型事迹,曝光典型案件。省减负办在山东经贸网设置专页,将及时向企业和社会企业减负的有关情况。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减负办、主管部门和企业三级监督网络,充分发挥联席会议制度及监督员制度的作用,形成广泛的企业负担监督网络体系;三是认真组织查处涉企侵权案件。严格实行案件督办制度、重大案件通报制度和回访制度;建立查办案件工作责任制度,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对案件查办不力,拖沓敷衍的行为,省减负办将予以通报。

五、加强企业减负工作机构建设,造就高素质减负干部队伍

(一)各市、县政府要继续加强对企业治乱减负工作的领导。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安排必需的工作经费,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的连续性。

(二)省、市企业减负领导小组(联席会议)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严格的部门责任制度。牵头单位要认真负责,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责任制,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协作配合,确保各项治理整顿任务的顺利完成。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8

2018年,街道综治工作在党工委办事处坚强领导下,在各社区的全力支持下,紧盯考核目标,突出实干实效,全力推进“平安创建”、“社会治理创新”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街道综治工作将继续秉承务实作风,紧紧围绕“三个全域”、“新五大硬仗”工作总体要求,结合街道实际,以新起点、新要求、新理念、新举措、继续谋划街道社会治理工作,争创和谐稳定**新篇章。

一、坚持智慧治理,提升治安防控新高度。

一是继续完善“智慧安防”项目建设。今年计划投入概算690万元,统筹推进智慧安防项目升级建设;重点做好公共区域、重点部位“人脸识别”点位新增;新型社区及开放式小区监控提升改造及新增;新建道路、新开发地块、及个别部位监控补盲;模拟监控提升改造;大数据分析室共五个子项目,做好系统开发、运用和平台管理等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智慧安防工程增强治安管理和打击、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二是全力推进区级试点智慧工程。2019年区政法委指定街道开展“城市大脑”智慧运用、智慧综治项目、智慧安置小区建设等试点工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统筹资源、组建立体防控体系,街道要紧紧抓住这一试点契机,综合定位、合理布局,充分结合好、利用好已有的监控平台,及时有效地发现和预警风险隐患,优化资源配置,如期完成试点工作,提炼工作经验,更好的服务群众、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三是深化“四个平台”。在已有的工作框架下,重点深化探索联调访调、联防联处、联合执法三项工作机制。强化“三治融合”,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扩充“律师智囊团”、“银色调处人才库”等社会组织,互联多方力量,强化执法支撑、加强站所联动,简化工作程序,着力提升联合执法及时性,实效性,实现联合执法工作常态化管理。通过执法练兵,不断提升部门执法效力,并形成了一定的执法威慑。

二、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群防共治新要素。

一是发挥网格力量。落实完成专职网格员“一格一专”配备工作,多层次的开展网格员业务技能培训,加强日常排查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进一步配强如执法记录仪等网格装备,加强工作取证,提高工作效率,保护网格员自身权益;广泛开展专职网格员身份宣传,增加网格员社会认知度和身份认同感。进一步强化网格考核,建立能上能下的工作机理机制。探索引入专职网格员工作报告制,拉近“网群”关系,综合推动社区网格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发动站所力量。结合前期工作经验,继续统筹下沉部门多方力量资源,加强统一监管,强化整体联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会商、联合执法等机制,开展区域内统一的联合执法和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雷霆行动”、全域交通治理等重点整治工作,继续扎实开展信息联动联查,基础隐患排查和“两站两员”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形成街道统一领导,条线常态协作的良好格局。三是发展社会力量。2018年,街道社会组织先后参与到专职网格员素质锻炼、平安问卷测评等工作中来,不仅有效助力街道综治工作,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成果。2019年要继续加大社会组织参与到街道社会治理的工作力度,同时,不断吸纳壮大兼职网格员队伍,引导社会成员更广泛的参与到矛盾调解、社区矫正、重点人管控等工作中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管理格局。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9

一、江阴市、苏州市联动指挥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江阴市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体系建设经验

1.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构建新型管理服务指挥体系。依托原政府公共服务热线受理中心、数字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等高位协同平台,建立了集网格化管理指挥平台、行政服务监管平台、综合执法协调平台和应急管理联动平台于一体的市镇村三级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

2.坚持条块统分结合,构建新型县域综合执法体系。江阴市以集成改革试点为契机,整合政府部门间相同相近的执法职能和资源。市级重点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规划国土、农林水利、安全生产、建设管理、卫生监督等7大领域推进综合执法,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

3.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新型基层治理监管体系。在网格化系统中输入生产经营单位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单,以随机选号的方式选出被检对象和执法人员。平台将抽检信息发送给被选定的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执法人员将检查结果通过移动执法终端上报到系统平台,以“双随机”监管方式推动严格执法。

(二)吴江区“一核四元”联动体系建设经验

1.重塑网格治理格局。吴江区坚持“巡办分离”原则,巡”由网格巡查员专职落实,“办”由网格长协调解决,涉及行政执法的由综合执法力量予以保障。以每80家企业划分企业专属网格,按照“一格两员”组建网格巡查队伍,专职入企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劳动保障等方面的巡查。

2.自主开发指挥系统。吴江区打造了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与公安网格联动平台、企业专属网格平台、矛盾纠纷网格多元调解平台、综合执法平台“一核四元”的联动指挥系统。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台作为核心,发挥前端统一受理、后台分流交办、办结回访问效等功能。公安网格联动平台在网格移动终端增加公安治安线索上报模块。企业专属网格平台对企业的社会治理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智能督办和信用评判。矛盾纠纷网格多元调解平台打造“网格+大调解”新模式,推进人民调解进网格。综合执法平台实现了立案、处罚、结案等全流程线上办案,实现问题处置流程的闭环。

3.畅通联动指挥流程。吴江区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完善联动指挥机制。基层网格工单自下而上由系统派送至对应网格长手机终端进行处办,结果通过平台反馈。企业专属网格工单通过小循环由系统派发至所属部门处办。市民诉求工单通过大循环自上而下由系统派发至各区镇、各部门处办。

二、新区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开展网格化工作以来,新区按照“五统一,五无”的工作要求,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网格化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才刚刚破了题、开了局,在运行机制、资源整合、系统集成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

1.“多网运行”现实存在。除了综治网格,各职能部门按工作需要划分民政网、数字城管网、市场监管网、安全监管网、环保网等专项网格,未能实现“多网合一,一网运行”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资源整合联动难度大。由于部门壁垒现实存在,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存在困难,集中指挥、联动执法尚未实现,“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仍是常态。

3.信息系统未形成“闭环”。无论是市研发的“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还是新区开发的社会治理“云平台”,区、街道两级联动指挥平台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从源头发现到分流交办再到结果反馈,尚未形成真正的线上“闭环”。

三、思考与建议

结合江阴市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体系及苏州市吴江区“一核四元”联动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新区实际,作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高位推动,系统谋划指挥联动整体方案。网格化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新区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福祉。特别是联动指挥中心的建立,面临不少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只有加强顶层设计,以上带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此外,网格化社会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且各街道情况不一,必须要重点突破、循序渐进,一步步扎实推进。

2.科技支撑,着力提升信息化服务实战效能。遵循“边建、边用、边完善、边发展”的思路,在现有“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基础上,完善功能模块。一是突出网格巡查智能化。借助GpS定位技术,将巡查重点在网格平台上予以标注,并派发到网格员手机终端,让网格巡查更具体、责任更明确。二是突出网格监控全覆盖。整合“雪亮工程”、数字城管等资源,做到对重点路段、关键部位的监控全覆盖。并考虑将网格内的视频监控开放授权给本区域网格长管理、使用,帮助实时开展网格视频巡查。三是突出网格数据可视化。关联公安标准地址、城市部件、人口房屋等基础数据,形成历史数据分析、形势数据分析以及走势数据研判等多元化数字云图,辅助指挥调度决策。

网格化社会治理先进经验篇10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地方实践

目前,各地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不断夯实着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充分归纳和提炼这些创新实践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经验,有助于从战略性、全局性的角度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从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向纵深发展,同时,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和创新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地方实践探索

1.以人为本。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把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贯穿工作的全过程,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提高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比如,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各地积极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着眼于方便社区群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各种爱心服务工作,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山东淄博的淄川区般阳路街道推行“三维数字社会管理平台”,这个平台将街道辖区内的居民楼、企事业单位、商铺等搬上网络,形成一个真实的三维实景立体街区,实施人口信息动态化管理,开通“民情通”呼叫服务中心,完善“三位一体视频监控网络”,创建五件制办件系统,通过这些措施构筑起了数字化基层政务服务新体系,促进街道社区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2.社会协同。社会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管理主体的协同作用,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近年来,各地积极改革并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发挥着积极作用。比如,北京市探索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对同类别、同性质、同领域社会组织进行联系、服务和管理的联合型组织,主要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发挥引领聚合作用;在日常服务管理上发挥平台作用,促进本领域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上海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大力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主要集中于养老服务、慈善救助、社区青少年和外来人员服务等领域,已形成了“项目制”、“招标制”等多种运作形式,并且逐渐趋于成熟。

3.社区管理。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特色就是各地对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社区网格化即是其中之一。网格化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把社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分别建立功能齐全、相对独立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有专职人员在网格范围内对社区实施24小时动态的全方位管理和服务,承担网格内的居民信息收集、矛盾化解、环境卫生、治安维护等各项事务,努力实现“小事处置不出网格,大事化解不出社区”,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服务的全覆盖。如浙江舟山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把全市划分为2360个网格,每个网格成立一个党小组,以乡镇(街道)、社区(村)干部、辖区民警中的党员组成,同时吸收教师、医生、老干部、渔农科技人员等参与,组成一支6至8人的“网格管理服务团队”,2360支网格团队织起了一张基层“公共管理服务网”,这样及时掌握了解每个网格内发生的事关经济发展、民生民计和社会稳定的大小事件,并及时反馈与妥善处理,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变宏观管理为精细服务。

4.风险评估。近年来,因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众上访和多样多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对房屋拆迁、土地征用、环境保护、教育医疗、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行业和领域,各地积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对于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等重大事项在实施或出台之前,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对可能出现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评估、前期化解,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将不和谐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二、社会管理创新实践的经验思考

各地社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表明,社会管理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统筹兼顾,理顺各种关系,发挥多种力量,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以增强地区活力和凝聚力,全面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完善社会管理新格局。社会管理不是单向的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而是政府与社会的合作和共治。长期以来,“全能型政府”的社会管理模式挤压了社会发展的空间,造成了社会自治能力薄弱,无论是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公民自我管理和服务的能力都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社会管理创新既要坚持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也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和人民群众的参与,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是适应新时期社会管理形势的战略部署。这个新格局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一治理结构,更加注重社会各主体的协同作用,是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治理首先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为公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公共服务。其次,可以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第三,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因此,在管理定位上,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管理者,而是把满足群众的公共需求作为主要职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管理体制上,各级政府不断加快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管理理念上,实现由防范、控制型向人性化、服务型的转变;在管理方式手段上,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方式协调发展,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3.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企业组织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组织体系,是稳定社会的“铁三角”。政府组织是公共组织,是非营利性的,是“以行政求公益的组织”;企业是营利性的,是“以志愿求私益的组织”;光有这两个范围是不够的,二者无法覆盖其他大量的公益和互益服务范围,因此就必须要有“以志愿求公益”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组织。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的力量还相对薄弱,不仅数量少,实力较强、影响广泛的社会组织也不多,难以承担起政府转移职能、参与社会管理的任务。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因此,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徐亚奥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通过公开竞标,让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来承担。

4.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基层具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独特便利,群众的利益诉求,基层能最先捕捉到。因此,一定意义上讲,基层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社会管理的整体绩效。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多样多发,而这些矛盾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特别是城乡社区。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社区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但同时,由于新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区管理服务没有及时跟上,导致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在社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和解决。因此,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放在社区。十报告提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基层活力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龚维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