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十篇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十篇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5:56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1

1.园林设计案例教学应以一定的专业理论为基础:

案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设计项目的讨论和分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设计原理,只有对基本理论知识理解透彻才能吃透案例设计意图,从而充分展开分析与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案例教学需要提前把设计案例和课堂讨论内容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背景资料,就案例中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的探析,以便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案例:

课前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及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方法和标准。在一个园林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如环境、功能、布局、规划设计、植物应用、表现等等,教师心中应做到有的放矢,每一教学环节要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解决的是哪一层次上的什么问题,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态度明确课后应达到的具体的专业技术水平。案例的选择是园林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应选择自己能够熟练把握且便于学生理解的案例,内容应随理论内容由浅到深。现代新颖、图文兼备、图纸清晰,设计兼具优缺点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案例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3.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鉴于案例教学是将求知和实践合二为一,因此在园林设计课堂教师应鼓励学生,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将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内讨论设计的优缺点,达成共识后再进行组间的讨论,采用辩论形式,讨论场地现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功能布局、植物配置、表现技法等问题,最后由教师对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案例教学在园林设计课堂的实践应用

以甘肃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为例,探讨案例教学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

1.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教师应与学生回顾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除了各类道路绿地具体的设计要求和注意事项外,还应使同学明白,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对城市文化品质的追求,道路不仅仅是起到城市的脉络和骨架、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的作用,人们对城市道路的理解和需求被大大丰富和扩宽。除了基本的通行功能,道路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是人们了解、感受和体验城市生活的绝佳界面。

2.介绍正宁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案例:

熟悉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场地概况。首先使学生明白案例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该案例实际场地位于甘肃省正宁县庆阳市东南部,属于非常典型的黄土地貌,温带季风性气候,物产丰富,黄土地下蕴藏有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地方传统文化方面,该县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除了黄土文化发源地、民歌摇篮和手工艺制作之乡的美称外,还是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所要规划建设的北环路两侧用地面积约4.2公顷(合63亩),包括路北路南两部分,路北用地为崖壁陡峭的沟壑环境,地势高低不平,形状变化多样,中间大量分布有已经废弃的窑洞,零星分布有榆树、槐树、核桃等大树,还有少量民房等建筑物;道路南侧为中学校园、医院等企事业单位。

3.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构思:

如前所述,道路除了具有基本的使用、通行功能,还能作为城市景观的视觉走廊,成为城市地方文化、品质和风貌的展示窗口。因此,该设计针对用地现状条件和环境特点,充分利用正宁原有地形地貌、地方物产,深入挖掘当地历史及民俗文化资源,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法则,借鉴现代景观设计理念,采用生态设计方法,师法自然,营造和谐融洽、生态健康、持续发展、景观丰富的城市道路休闲娱乐景观环境。自然化、生态化、景观多样化、人文化及人性化是进行该项目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4.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在进行场地分析和了解建设方要求的基础上,以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指导案例教学。因此学生提前应熟练掌握设计原则内容,以便针对案例提出不同的意见。正宁县北环路道路绿化设计的规划指导原则为:因地制宜,就势成景;保护开发,持续发展;生态和谐,人文特色;科学布局,保障安全;地方风貌,时代形象;合理利用,降低投资。学生可以依据北环路设计背景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原则反复思考、揣摩,对该案例设计原则提出自己的意见。

5.景观建设规划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的使用、景观和文化功能,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正宁北环路将整个绿化区域规划为“一条景观轴线、一条生态绿廊、六个景观节点”的布局框架。学生可以依据道路景观设计指导思想复核该规划布局是否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选取“黄土人家”和“民俗文化广场”两个景观节点讨论“因地制宜”和“地方风貌塑造”在北环路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首先考虑的因素,指的是园林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场地环境特征,利用原有景观要素,在满足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工程造价较少的设计。因此在规划设计中,保留基址最西端的崖壁下的窑洞院落,对窑洞内部及院落环境进行重点的改造和装饰处理,完善窑洞内部的水、电、暖、通讯等生活设施,洞口加强装饰处理,体现典型窑洞形象;将院落处理为两级台地,做硬质铺装,靠近路边台地上布置一处辘轳井的装饰小品,突出体现乡村景象;下级台地结合原有核桃、国槐营造凸显北方黄土高原农家窑洞院落的景象。经过这样的讲述,使学生明白通过对原有环境合理的规划,既避免了大量回填土壤的工程内容,节省建设投资,又保留下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窑洞景观。具有地方风貌、塑造时代形象是每一座现代园林必备的特征。在现代景观设计理论指导下,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以具有时代气息的景观形式表现当地历史、习俗等地域特色。正宁孕育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突出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刺绣香包、陇东民歌等等,场地基址东部最大的用地较为平整,正好将其规划为以反映正宁乃至陇东地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广场。结合原场地形状特点,从正宁刺绣香包代表性图形中提取双鱼纹样做整个广场布局构架,广场入口区景观借鉴当地代表性建筑牌坊门的造型,结合建筑斗拱形式的四根装饰立柱分列两侧,轴线起点处的长方形种植池内布置十二生肖的造型小品,这些共同构成文化性广场入口区特有的景观环境形象。中心部位设置一尊较大型雕塑,对称布置的花架组合为人们提供休息场所,轴线尽端为以反映民俗文化活动的浮雕景墙,道路布置既完成图案纹样要求,又形成广场的环状交通需要。以上传达给学生的信息是地方风貌如何在园林规划设计得以体现,雕塑、广场、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最佳形式。

6.植物景观规划:

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植物的配置选择应严格遵循绿地系统多样性的原则,要根据基址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土壤特点,结合植物的生态学习性,使植物多样性在主干道、交通节点和各个景区得到充分体现,才能把园林植物的多样性落到实处。北环路景观设计绿化选用银杏为行道树,基址北部崖边“桃林探塬”景区密植碧桃和红叶碧桃为主的花木,基址东部山地“秋染翠岗”景区大量种植三角枫、五角枫、樱花,“黄土人家”景区利用原有核桃、国槐、榆树,“生态绿廊”景区多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做到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形成丰富群落化景观,这都符合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三、课堂讨论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2

1.概念

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是充分利用、合理改造自然地形,满足建筑物、构筑物、交通设施、室外活动场地、绿化景观设施、工程管网等要素的使用要求,在基地现状和相关法规、规范的基础上,进行总平面图中竖向设计与工程管网设计的一种综合设计。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是规划设计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规划设计、机电设计、景观设计密切联系而且不可分割。

2.目的:

(1)匹配规划设计要求,满足建筑物、交通组织、停车布置等的功能要求。

(2)合理衔接总图中各栋建筑物内部管线、总图综合管线与市政管线。

(3)合理组织总图竖向给排水设计。

(4)匹配景观排水设计、绿化种植及保证景观设计效果。

(5)配合市政相关报批报建。

(6)满足基础埋深,减少土方、防护工程量,有效控制成本、加快施工进度。

二、基本流程:

1.工作阶段

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的总体工作原则是尽量先行,按照时序,该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1)宗地资料分析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投资分析阶段);(2)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规划设计阶段);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对应项目进展阶段是施工图阶段)。

2.主要工作内容:

(1)场地竖向设计:道路竖向设计标高、坡向;建筑物、构

筑物地坪标高;场地地表水排除方式;土方平衡工程;满足景观要求的相关设计。

(2)市政管网综合设计:市政配套站点、用房的设置;给排水、电气、暖通、燃气、有线电视、网络市政外线接入方式;区内市政管线合理布局、走向;满足景观设计、物业管理与维护要求的相关设计。

3.内容及成果:

(1)宗地资料分析阶段

宗地基础资料分析对项目立项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内容,其成果以及具体解决措施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体现。宗地基础资料分析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收集宗地基础资料,基础资料包括:①宗地图、规划条件及附图、周边市政道路图(投资部提供)。②宗地周边市政四源(水、电、气、热)的接入条件、路径、容量;雨污水接出位置、容量(投资部提供)。③完成地质分析报告(合约部确定勘察单位,勘察单位完成初勘报告,项目部配合实施)。根据基础资料完成宗地基础资料分析报告,相关内容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宗地基础条件》。根据宗地基础资料,完成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包含初步的土方平衡计算以及建议场地处理方式――平坡式或台地式(建筑、结构、设备参与)。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分析报告应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发展成本》。根据宗地基础资料、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提出对

概念规划布局的建议。例如:地形、地貌、市政道路、市政管线接入条件、地质条件对单体布置方式的影响、建筑朝向、间距、日照、通风、规划要点的影响(建筑、结构、设备参与),此项建议形成规划设计影响因素,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可行性》。

综合宗地基础资料分析报告、意向性场地平整方案、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完成密度分析及项目盈利预测报告,相关内容进入《可行性研究报告》。

(2)方案阶段

正式取得土地后,按照宗地资料分析阶段取得的各项成果,完成地块密度分析之后,进入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方案阶段需根据密度分析确定的规划布局、路网结构、初步产品配比、经济技术指标、空间形态等内容,对规划布局、单体方案的深入等内容形成指导性意见。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方案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1)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结合规划结构确定雨水排除方式、场地平整工程的竖向控制坡度、坡向,完成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此图由方案设计单位完成)。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

2)主要市政站点布局方案图:根据规划确定的户数、人口规模,确定各专业市政站房所需面积、建造方式以及合理的布局,最后完成主要市政站点布局方案图(此图由方案单位完成)。出图后由设备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审核完成后填写第二份会签表。

3)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结合规划路网结构、景观示范区位置、道路分级、场地内各主要市政管线走向、路由等元素,完成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此图由施工图单位完成),对各主要道路的管线敷设做道路断面设计。完成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后,由设备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

4)室外竖向工程和管线工程指标分析报告:根据总图道路高程与竖向设计方案图和市政管网综合设计方案图,牵头合约部、项目部完成室外竖向工程(包含土方平衡、挡土墙、护坡等工程)和管线工程指标分析报告。

(3)施工图阶段

规划设计定稿方案完成后,进入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随着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的逐步深入,确保规划、单体以及景观园林设计在技术实施方面具合理性、可操作性。总图竖向与管网综合设计施工图阶段需完成以下工作:

1)规划定稿方案设计确定小区出入口、各单置、出入口、路网设计、地库范围及地库出入口、户型。

2)景观方案总图:景观方案总图(此图由景观设计单位完成)出图后,结合景观道路、微地形、水景等对总图消防路网、场地竖向、地库覆土结构承载和风井初步位置进行审核,此项由景观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专业联合审核。注意:景观方案设计与总图竖向设计、总图消防设计是一个互相穿插审核、互相不断修改、优化的过程,并不分先后。

3)总图竖向设计施工图:规划定稿方案评审通过后,根据总图竖向设计方案图及规划定稿方案评审优化意见,由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完成总图竖向设计图(以景观总图为基础图),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审核完成后填写竖向设计评审表。

4)总图消防设计施工图:规划定稿方案评审通过后,根据总图消防设计方案图及规划定稿方案评审优化意见,由建筑施工图设计单位完成总图消防设计图(以景观总图为基础图),出图后由建筑专业牵头,建筑、结构、设备、景观专业联合审核。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园林设计方案思路综合分析

1前言

园林设计里既没有无意之行也没有无形之意,成熟的艺术风格往往表现为多样化的形式与经典主题的统一。一般情况下,园林设计的目标需求有:一是人对自然环境的渴望,二是人与人交往的需求。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首先要安排层次明晰的空间结构,以良好的形体环境来满足小区内各年龄阶层人士的生活休闲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就是要结合文化内涵营造景观的空间艺术感。

2设计的思路

进行园林规划方案设计时,必须使方案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超前性、特色性等特点,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有合理的设计思路。笔者认为设计思路应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2.1接受任务,了解现状

本部分内容主要依靠现场多次踏勘、市民调查及相关部门的资料提供来完成。不管是接受乙方邀请进行设计还是参加方案竞标。本阶段主要进行基本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大致包括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用地环境、经济状况、人文资源、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了解分析现状情况后。再根据其用地特征、周围环境道路交通、服务人群、游人规模、政策规定等内容确定该地块的功能和性质(或由乙方确定),并阐明原由和前景,再对其立地条件状况进行评价鉴定,包括现有资源、建设条件交通条件、地理区位等内容;同时必须与甲方接触,了解甲方的规划设计构想和可能性的投资力度。

2.2构思方案,编制大纲

充分了解和分析以上条件,根据甲方的设计任务书所提需求。大致划分功能区或(和)景观区,并概括性地提出主要设施、景点等的安排,将以上内容汇编成简要文字及图纸(可根据具体情况设2-3种可能性方案供参考比较)。形成的书面材料包括文字说明和简要图纸,详细内容包括:

2.2.1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酸碱性、地下水位)的确切数据统计;

2.2.2周围环境,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详细介绍;

2.2.3基地内环境,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的图纸显示等;

2.2.4红线图(基地现状图)。现状资源,可开发利用资源

及其详细分析等(多方案的还必须比较其差异性)。

2.3双方沟通,意见综合

甲乙双方就已形成的内容展开讨论商榷,综合双方的意见和建议,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市场调查,将方案深入设计,确定控制绿地的主景观、主功能的风格和目的,根据主景观、主功能及周围环境等确定主次入口、配套景观和具体功能,并将总体意向整理归纳成书面材料以作参考。

2.4方案修改,文本制作

结合双方意见后,设计组织分工合作,将方案进行详细调整。文字配套修改。并提出建设顺序和组织管理方案,粗略分析效益和投资估算。制作文本。与乙方约定评审日期。

2.5方案评审,专家指导

邀请多部门。专家老师组成评审团。与甲乙双方面对面针对方案进行研究论证(可将方案公布于人流集中的市区,听取市民意见),将各家意见和建议汇总分析,与方案进行对比并修改。

2.6方案完善,详细设计

根据多方面意见的综合分析。将方案修改完善,功能和景观更加深化、细化,绘制详细图纸,整理说明文字,包括区位分析、水电管网、地形改造、道路广场、植物配置、局部景点、总体景观、建筑小品等的详细图纸及绘制观赏效果图纸和进行工程量概预算:再与甲方适时交流、定案,进行文本包装。

2.7图纸深化,指导施工

方案确定后,后续工作包括施工图的绘制、详细工作量统计、成本预算、设计变更等内容须由设计方配合完成,以使规划设计的内容得到更好的展示,为市民创造更好的景观场所。

3解决园林设计中问题的对策

3.1树立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园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当前园林的发展趋势为:园林要适应社会和环境需要,以生态学原理与实践相结合为依据,建设生态园林。然而,人们虽然意识到城市园林的发展趋势为生态园林,但对生态园林的概念没有完全弄清楚,认为所谓的生态园林就是减少建筑比例,扩大绿化,多栽树,用植物造园,取植物造景。这一认识过于片面,因为生态园林的发展理念应为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它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趣,并使得人们欣赏园林艺术不断提高,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在园林设计理念中逐渐融入生态环境保护,让园林为人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3.2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

3.2.1要建立完备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要对园林规划设计进行科学的论证,综合考虑园林设计的设计思路、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园林特色、园林功能、各项绿化指标、生态效应、建设成本及维护管理费用的计算等,以实现科学设计的目的。

3.2.2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避免违背自然的施工方式,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施工,以确保设计效果的实现,同时要进行专业的养护和管理。

3.2.3要树立人们对绿化环境热爱和重视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早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3.3注意生态效益与景观效果相谐调

为营造园林景观的多样性就要考虑植物的多样性,根据植物配置的原则,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模式。根据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在设计中结合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栽种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让园林景观在四季中都能呈现色彩美。种植优良的植物,适地适树,营造贴近自然的地形,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增添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园林设施,从而实现种植方式生态化和多样化,使得园林成为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品。

3.4注重人性化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园林设计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设计师要注重园林的人性化设计,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根据美学原理,综合考虑各种审美因素,例如,造型、色彩、材料、工艺、装饰、图案等,并进行科学化、合理化、人性化的设计,让园林绿化真正有益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4

关键词:道路;城市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指标;;

StudyonKeyDesignindicatorsofUrbanRoadLandscapetransect

GuXiaoxuweiwei

(1.ShaanxiprovinceXixiannewareaJinghenewCityadministration,Shaanxi,Xianyang,710000;2.Xi'anRailwayBureau,Shaanxi,Xi'an,710054)

abstract:Currently,cityroadrulesofgreeningrateindiexaren’tapplicableforthepresentroadlandscapingdesign.thispaperanalysestypicalproblemsofgreeningdesignontraditionalroad,presentstheseconceptsofhalfsectiongreenrateindiex,classificationanditsstandards.anditanalysesanexampleofaroadinShaanxi,caneffectivelyimproveroadenvironment,andpromotetrulypeople-orientedonfarmcityroad.

Keywords:farmcity;road;landscape;green;designindex;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田园城市,被称为第三代城市发展模式,其道路兼具大城市和小城镇道路设计及环境特色,不同于传统道路,是从横断面规划上就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为减缓交通拥堵,传统的城市道路往往依靠压缩道路绿带宽度、取消中分带、路侧带,绿化率通常为9%—13%,远小于行业规范中的最低指标20%,对道路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对比分析美国、波特兰、日本、丹麦等国家道路红线、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布置方式,分析可得,各国道路横断面设计主要以交通功能性为主,且对城市道路研究较多,但针对兼具大城市和村镇道路的田园城市道路研究较少,也不适合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和交通功能需求。因此,本文基于生态、景观、实用角度提出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为实现真正的现代田园城市道路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现代田园道路景观规划指标和半断面绿地率指标的提出

我国大部分城市如西安、北京等,为缓解城市拥堵问题,通常采用在道路红线内压缩道路绿带宽度,道路绿带宽度、取消中分带、路侧带等手段,使得城市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无法满足CJJ7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绿化率指标。

CJJ75《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提出: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绿地率应同时考虑并确定,并符合以下几方面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绿带主要包括: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发现:目前规范中的绿化率指标已不再适用于现在道路景观绿化设计。另外,调查发现,司乘人员行驶时视域范围主要为行驶方向的中央分隔带至人行道。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整道路绿地率指标,提出了半断面绿地率指标用于指导道路绿化设计。

二、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概念

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是指:中央分隔带至单侧道路红线内,绿带总宽度和道路半断面宽度之比,分为两型,有中央分隔带型、无中央分隔带型。

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路侧红线外单侧必须设置15m以上绿带。只有满足前提条件,才可以使用断面绿地率指标公式进行判别。

图2.1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图2.2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式2.1)

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

(式2.2)

——人行道中绿化带宽度

——侧分带

——中央分隔带

——道路红线长度

三、现代田园道路景观绿化类型及指标划分

1、道路绿化类型分为三种类型,即功能型、景观型、生态型。

功能型道路绿化:注重道路功能,如安全性、通畅性等,兼顾景观效果。

景观型道路绿化:注重道路景观性,如何引入乡土植物树种并选择合理的栽植方式,可凸显地域特色。

生态型道路绿化:注重道路景观性、生态性,通过绿化形式,可增大对道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减少道路碳排放量。另外,还能降低交通噪音,给人们营造良好的低碳生活环境。

2、现代田园城市道路半断面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现代田园城市功能型道路:绿带/半断面<0.25;

②现代田园城市景观型道路:绿带/半断面≥0.25;

③现代田园城市生态型道路:绿带/半断面>0.3;

我国大多数道路绿地率仅为9%—13%,依靠压缩绿带而提升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根据调查资料和主观评价显示,在道路红线外没有较宽绿带的情况下,指标小于25%的道路,只突出了道路的功能性,绿化仅作为附属设施。指标大于25%,小于30%的道路,拥有较宽的绿带,能较好的塑造景观,营造出城市美景;指标大于30%的道路,绿带较为宽阔,不仅能充分表达出道路景观,增添城市的美,而且能起到较好地降噪滞尘作用。因此,本文功能型道路、景观型道路、生态型道路划分依据是: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基础上,结合我国各地道路景观建设实际经验及道路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得出0.25(25%)、0.3(30%)比例。

四现代田园城市某道路实例方案分析及改善方案

本文以陕西某新区道路为例分析半断面绿地率指标,明确划分功能。

道路原规划断面:道路全长10.9公里,(秦汉大道-包茂高速),红线宽60米,双向八车道。公交车专用道位于机动车道靠近侧分带的第一个车道,直接式进站,人行道宽5米。

原规划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1m,=5m,=60m;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0.2﹤0.25,属于现代田园城市功能型道路。

改造实施断面:该路公交车专用道位于机动车道靠近侧分带的第一个车道,乘客乘坐公交车需行走16m,且穿越6米辅道,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而言,不仅不利于安全,而且行走距离较长,设置不够人性化、不便捷。建议该道路断面调整为:公交车专用道位于辅道,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调整人行横道5m改为3.5m,剩余1.5m调整为绿化带,这样可缩短乘客行走距离,消除安全隐患,提高了交通流运行速度,减少公交滞留时间,增强城市景观、降噪、滞尘作用。

改造规划断面半断面绿地率指标:=2.5m,=5m,=60m;无中央分隔带型半断面绿地率指标:=0.25,属于现代田园城市景观型道路。

图4.1某路修改断面图和效果图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道路横断规划指标的调整对于道路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道路横断面中适当压缩横断面,提高绿带指标可增强道路景观性,达到良好的降噪环保、滞尘作用。

现代田园城市道路景观在注重道路功能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景观生态效果。因此,现代田园城市道路横断面需综合考虑规划设计。

五本章小结

本文针对传统道路横断面设计不满足行业规范,肆意侵占、压缩红线范围内绿带,造成环境、景观质量大大下降的问题,结合田园城市道路景观要求,提出现代田园道路半断面绿地率指标公式进行判别,分为功能型道路、景观型道路、生态型道路。随后,根据研究成果运用在陕西某新区,指导道路横断面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景观、环保、降噪、滞尘效果。

作者介绍: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游步道选线;GiS技术;空间分析

abstract:thetourlineselectingandorganizing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lanofforestpark,isoneofthekeyfactorsindeterminingplanningsuccessorfailure.However,thetraditionaltourroadselecting(CaD)hasmanyproblemsinsurveyingtheplace,andhasalowefficiencyandpooraccuracy.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technology,anewemergingdiscipline,asasetofinformationscience,computerscience,geographyandmanagementscience,intheintegrationofgeographicalelementsoftheenvironment,thepowerfulspaceanalysiscapabilitiesunmatchedbyothertechnologiesadvantage.inthispaper,byusingCaDandGiSsynthetically,madeapreliminarystudyinthetourlineselectingintheGoose-shapedmountainForestpark.

Keywords:thetourlineselecting;GiStechnology;space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111-03

1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城市,城市生活处于高竞争的运行中,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污染。另外,也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生态保护、绿色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观念逐渐被大众所熟悉,求新、求乐、求奇的旅游愿望逐步加强,对旅游的形式及内容要求也随之不断翻新,“回归大自然,走近大自然,体验森林乐趣”成为现代人追求的旅游新时尚。森林生态旅游(ForestRecreation)是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种有利于保护森林的新型旅游业,是一种集休闲时尚与生态于一体的旅游活动,而森林公园是森林旅游的主要形式[1]。

森林公园蕴含了登山探险、宗教朝拜、森林浴、植物观赏等多种娱乐体闲、科教价值,是很多城市的后花园,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是集“游览观光、体闲娱乐、健身疗养、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特定场所,是森林旅游的主要载体[2]。

游步道是森林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各景点及观景点的步行道路,是一项主要的基础设施。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上看,游步道是作为景观的廊道而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观原有的稳定性[3]。另外,游步道布局不合理、选线不当以及人为强行改变自然风格造成与周边环境不协调均会降低森林公园景观的质量。因此游步道选线是森林公园规划中极为重要的基础设计,是森林旅游规划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2研究区概况

鹅形山森林公园是湖南省省级森林公园,位于省会长沙市以北,湘阴县东南部与望城区、汨罗市交界处,公园区位交通便利,可达性较好。距湘阴县城25km,距长沙市区25km,其中燎原水库距湘长公路仅500m,最远处距湘长公路仅5km。全境共有公路36km,其中硬化道路22km。鹅形山森林公园隶属于湘阴县东南部的玉华乡和界头铺镇,地处东经112o59'6''―113o56'39'',北纬28o33'21''―28o32'33'',东连汨罗市川山坪镇,南接望城县的梅花岭镇,东西宽6222m,南北长7666m。公园规划区总面积为1192.27hm2。公园位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湿润多雨,具有春温变幅大,初夏雨水多,伏秋天热易旱,冬季严寒不多的特点。

鹅形山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丰富,按照《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GB/t18005-1999),对鹅形山森林公园进行景观资源详细调查,发现和提炼景源共45处。其中,人文旅游资源7处,自然旅游资源38处,既有连绵十余公里的群山环绕,又有常家洞水库、天鹅湖等水体景观;既有嶙峋峥嵘的奇峰怪岩,又有茂密繁盛的原始次生阔叶林和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苍茫林海。景源的组合度较好,景区内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开发建设,各资源景点的交通都比较方便,可进入性强。

3GiS应用模块的选择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本质就是空间可视化的辅助决策系统。GiS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能够方便的使用多种数据源,重视空间分析模型的设计和集成,具有空间定性、定量和定位的综合分析功能,这些特征使得基于GiS的道路选线成为可能[4]。

目前,主流的GiS软件比较多,本文选择了美国eSRi公司开发的arcGiS软件,及其附带的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作为研究平台。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它可以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这一扩展模块还可以帮助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地理条件与情景,使用该模块可以进行诸如选址分析、寻找最佳路径、统计分析等,从而使得运用GiS进行道路选线成为现实,并为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4研究方法

4.1游步道选线因子选择

4.1.1游步道选线因子选择的原则

影响森林公园游步道选线的因子数量繁多,其中某些因子对路线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某些次之。因此因子的选取合理与否决定了游步道选线的结果是否可行。制约游步道选线的因子很多,有定量因子和定性因子,在因子选择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5]:

(1)差异性原则: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地形种类选择因子应有所不同。

(2)主导因素原则:影响游步道选线的因素众多,要选取对森林公园游步道选线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主要因子,剔除次要因子,使选线结果更准确更符合客观实际,一方面也减少了工作量。

(3)稳定性原则:即选中的因子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随着时间、气候、季节的改变而改变,这样才能使得选线结果相对稳定,具有较长时间的应用价值。

(4)现实性原则:即是要考虑获取数据的可行度,避免从不准确的资料中选取因子,尽量考虑现有资料,必要时进行适当的野外勘察和室内分析加以补充完善。

4.1.2游步道选线因子的类型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影响游步道选线的因子有很多,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游步道选线因子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游步道选线的结果。根据游步道选线的原则以及要求,将重要的因子进行比较分析,并参考阅读相关文献以及根据研究区域鹅形山森林公园的地形情况,选定影响游步道选线的因子如下:

(1)高程

高程即山形的高低错落,高程分析主要用来表示研究区内的地形起伏情况。从自然地理角度,高程分为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我国的地形一般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三大类,后两类的高差一般较大,影响道路的纵坡特性。而鹅形山森林公园为海拔300-600m的高山区域,故其游步道的设置必须满足一定的纵坡要求,在特殊地段高差还决定游步道是否需要该线等关键问题。在游步道选线时不应过度改变山形及高差,应尽量配合地形,减少地质地貌的破坏[6]。

(2)坡度

指地面的倾斜程度。坡度是影响游步道选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地势陡峭会给道路施工带来很多的困难和经济投入,在开发建设时应尽量选择坡度平缓区域。一般来说,道路建设场地都要求地势比较平坦,排水良好,土石方工程量小,工程成本小。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型和实用性的最大一致,而且森林公园的游步道建设还与景点的布置有着密切的关系,坡度越大,景观敏感度就越大,景观被注意和观察的可能性就越大[7]。因此,游步道选线的另一个重要因子就是坡度。

(3)地质、地类

地质情况是游步道建设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不良地质现象强烈的地方应避免建设游步道,以免造成游客人身安全的隐患。地类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现行国标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主要有建设用的和非建设用地两大类,公园范围内大都属于非建设用地,主要包括林地、园地、耕地、村民居住生活用地、水域等等。森林公园的游步道建设应适当处理好与各种不同地类的关系。综合考虑地质地类因素,避免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4)视觉敏感度

视觉敏感度是景观被注意到的程度的度量,是景观醒目程度的综合反映。目前,森林公园游览线路规划一般从交通方便功能区考虑,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游客的视觉心理特征,导致游览线路设置不甚合理,因此,景观的视觉敏感度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4.2各因子权重的确定

目前有多重确定权重的方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调查统计法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比较矩阵。

(2)计算权重,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a:将以上比例矩阵(表1)中的数据按列相加求和(表1),

b:将以上比例矩阵(表1)中数据除以其所在列的和,得到标准比例矩阵(表2),

c:将标准比例矩阵(表2)中数据按行求和,并除以评价因子的个数(即为4),就得到每个因子的权重(表2)。

(3)一致性检验

a:计算加权后的相对重要性之和。将比例矩阵(表1)的数据乘以与其相对应比较准则的权重。

b:计算一致向量。将上述所得数据按行求和,再除以相应准则的权重,即可得到一致向量(表3)。

c:计算一致性指标C.i.。

一致性指数;其中λ是最大特征值,即通过上述计算得到的一致向量平均值,n是矩阵的阶数,即4;由此得出C.i.=0.08;

d:计算一致性比例C.R.。

一致性比例;R.i.是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经查表(表4)得R.i.=0.89;计算得出C.R.=0.09

4.3基于GiS的游步道选线系统的建立

基于GiS的游步道选线的基本思路是以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把影响选线的各种因子,即上述选择的高程、坡度、地质地类、视觉敏感度四个选线因子转化为矢量地图,对基本地图内每个栅格中各个因子对游步道布置的适宜性作出评价[8],然后根据各因子的具体特征以及其对游步道建设影响的程度情况进行重分类并按照等级予以赋值。几种因素图层经过加权叠加后得到鹅形山森林公园游步道选线累计得分图,最好的路线应该是图上得分最高的区域。最后再利用GiS的最短路径分析方法,得到几个比较优的方案,然后经过评价选出最优的路线方案。图2表示该模型的选线方法示意图。

5结论

经过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应用研究表明,利用GiS技术进行游步道选线是可行的,不但变繁重的户外工作为轻松的内业设计工作,其开发的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具体项目的规划和设计之外,而且也反映了应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游步道选线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应用多学科技术尤其是GiS系统的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及空间分析功能为森林公园游步道选线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数字地形分析工具,方便了路线方案的定量分析、比较和优化,这对于规划部门提高设计质量、加快设计进度,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兴国,王建军.森林公园与生态旅游[J].旅游学刊,199813(2):16-19.

[2]冯书成.国家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3]陈永贵,陈英存,杨润,高阳林.GiS技术支持下森林公园道路选线的辅助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4):184-188.

[4]付晶,郑中霖,高峻.GiS技术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5(3):92-97.

[5]林继卿.基于GiS的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游览线路组织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张杰,那守海,李雷鹏.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3.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6

使用班级:城乡规划1902

一、项目简介

该居住区位于某县新城区,规划火炬路以南,明星路以西,公园路以北,中都大街以东。规划建设用地6.12公顷(以提供的现状图为准)。

项目定位为高品质居住区,配建社区服务、幼儿园、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公共绿地、小广场、小游园等户外活动场所。

二、规划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住宅设计规范等;

(2)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3)设计任务书。

三、规划设计要求

(1)本次设计重点为规划设计方案和建筑单体选型;

(2)规划方案突出特色,建筑布局均衡丰富,建筑单体造型美观大方现代,住宅建筑全部为多层;

(3)推荐户型要求:户型面积为90-130平方米,以100-120平方米左右户型为主,其他户型比例可自行掌握;

(4)居住区环境景观要突出水景特色,有集中小游园及公共活动空间;

(5)交通组织尽量采用人车分流,其他建筑按现行规范合理设置,适当考虑地面停车位;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容积率:不低于1.0

绿地率:≥30%

建筑密度:≤28%

(7)建筑距离道路中心线距离详见CaD图。

四、成果要求

1、规划总平面图

2、鸟瞰图

3、规划分析图(规划结构、景观绿地、道路系统等)

4、户型平面图

5、工程管线规划图

6、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五、进度要求

七周时间完成全部成果。

时间

内容

第1周

布置题目,熟悉任务书,搜集资料,浏览设计实例,进行功能结构分析、构思方案。

第2-4周

初步方案、绘制草图、方案修改

第5周

绘制定稿图,计算技术经济指标。

第6-7周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园林景观;道路;设计

abstract:thisarticledescribesthegeneralprinciplesoflandscaperoaddesign,analyzesroadpavedgrounddesign,andthroughthedesignmethodsfocusonanalyzedandexplainedscenicroadsthroughtheurbanlandscaperoaddesignexamples.Keywords:landscape;road;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空间决定布局,园林道路是景观设计和规划中决定整体布局的纽带,不管是旅游景区、城市规划还是居民住宅小区皆是以路为向,进行景点和目标地址的联络。路网、路线和角度把游人引导输送到目的地,而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道路沿线的景观是否优美,是行人到达目的地过程中是否享受的重要指标。景观道路设计科学、合理,以人为本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标准之一。

一、园林景观道路设计的重要原则

因地制宜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重要原则。地形、景点分布决定了道路设计的大体线路以及道路的基本形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最大化的满足实用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则是景观道路带给行人最直接体验的主要因素,所以道路设计更需要以人为先[1]。此外还要注重实重主次分明,园路的主次可以通过不同的宽度和不同的路面铺装方式来区分,同时园内主要景点应与主干道相联系;另外注意其方向性,避免引起人们辨别困难甚至造成迷路。在道路的交叉设计考虑方面,要尽可能靠近正交,避免多路交叉,导向不明。二、道路地面铺装设计

地面铺装设计首先要确保整个设计统一,在材料过多变化或图案的复杂时,至少应有一种材料占有主导地位。无特殊目的,不能任意变换相邻处的铺料及形式,其次在铺料当中应达到主次分明和富于变化的目的。

道路地面铺装一定要掌握几个重要的作用,其立足点或着眼点在于道路铺装要实现的目的。通常情况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是否需要提供高平率的使用?是否要承担导游的作用?是否要通过道路设计来引导行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是否要沿线提供休息功能?是否要表示表示地面的用途?是否要承担背景作用?是否要表现空间个性?是否要创造视觉趣味?每个目的或道路设计的彻重点不同,道路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道路设计要道先考虑行人对着路边景观的观赏,则就要考虑行人浏览的速度和节奏[2]。一般情况下,铺装的路面越宽,运动的速度也就会越缓慢。使用较粗糙难行的铺装材料,行人的速度就会减慢。而行人脚步的落处和行人步伐的大小都受到各种铺装材料的间隔距离、接缝距离、材料的差异、铺地的宽度等因素的影响。铺装的宽窄变化会形成紧张、松弛的节奏。铺装材料的式样,能使行人感受节奏的变化。道路铺料的大小,铺砌形状的大小和间距等都能影响行人的视觉比例。形体较大,较开展,会使一个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有压缩感和亲密感。一般,具有素色、细致特点的材料,易于在总体上调和。考虑到行人的视觉感受,独特的铺装图案不仅能提供观赏,而且还能形成强烈的地方色彩。三、某城市景观道路设计分析

1.设计综述

该道路主要为城市旅游景观道路,设计一方面旨在完善道路周边及沿河景观,另一方面还要要充分体现当地自然文化。要充分利用道路自然景观元素,体现“山水景观”,突出当地地域特色,丰富和完善道路沿河的景观节点,从城市景观设计角度延伸道路广场景观环境,整合道路沿河景观序列。该项目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丰富景观自然元素,注定了只有采用新的景观设计思路,突破传统整齐划一、规则排列的景观道路设计手法,采用与自然环境融合,实用与美观结合的环境设计手法,引入山与水的自然景观元素,将贫乏单一的城市市政道路通过“山水景观”自然元素的巧妙设计,为市民提供一个可观、可赏、可憩、可走、变化丰富、亲切宜人的城市道路新环境。

2.设计要点

(1)景观道路的功能节点

由南至北沿道路边上根据实际用地及使用要求设计了迎宾广场、滨河景观平台、滨河帆影广场三个主要道路景观节点。道路设计将充分考虑三个节点之间的便捷联络和行人穿梭于三个景点之中的行走体验。

以主入口迎宾广场为整个规划的起点,通过设置入口弧形广场突出入口和解决人流量的问题,广场中心设置1.5米景观雕塑墙,该雕塑墙即突出当地地域文化特点又作为景观视线转换点、也为行人提供休息集散的空间场所;中心圆弧广场南向设置景观步道连接规划预留用地的人流交通,其间设置1.5米宽自然休闲人行步道,沿步道设置一定的休息坐凳,形成亲切的小环境空间。广场北边为10米宽步行景观道连接滨海景观平台即起到人流交通的作用,又是景观轴线空间上的转折。

滨河景观平台,迎宾广场北向连接为滨河景观平台休闲区,该区用地狭长,沿河自然景观好,因此设计中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沿河设置一定景观平台和休闲步道,景观平台根据地形高差灵活布置,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休闲空间,同时通过1.5米宽景观步道将各景观平台串联起来,在景观步道适当位置设置休息坐凳为行人提供休息场地。

滨河帆影广场,该广场中心设置白色的拉模景观小品能够为市民提供休闲乘凉的空间,广场边上设置了滨水台阶,拾级而下可以来到亲水平台体验水的灵动与柔情,水面倒影出白色的拉模建筑仿佛片片帆影凌光波动,充满诗情画意。广场内设置休闲园林步道连接各功能节点,步道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形成曲径通幽的景观效果,同时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休闲坐凳,方便游人休息和交流。

(2)道路景观空间分析

该道路总宽45米,其中车行道宽26米,左右两边人行道与绿化带宽各9.5米。人行道通过采用半径为4.5米圆弧前后拼接处理,最窄处4.5米,最宽处为6.5米,最窄处按照人行走规范最小宽度计算可以同时满足9人并排行走,根据人类行为心理学结论,人在行走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并排行走时不会超过6人的交谈距离[3]。因此最窄处的宽度能够满足人行基本要求,人行道最宽处为6.5米,后退的圆弧与绿化带、水景等形成休闲交流的围合空间,同时在人行道上通过铺地材质的设置,区分出休闲步道与行进步道,形成不同的行走空间感受;

绿化带最宽处5米,最窄处3米,中间设置0.6-1.5米宽自然水道,绿化带宽度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同时在宽的地方设置人工土堆,最高1米,最低0.5米,形成错落有致、延绵起伏的绿化山体,上面配植绿化灌木高低搭配,仿佛微缩山水盆景,给行人及车辆视觉上的变化与艺术山水的享受。

“水体”是该道路设计中重要景观元素,水源为自然水源,能够保持水质清澈,同时维护费用低,水体由高到低于绿化带中蜿蜒流动,水体景观最宽处1.5米,最窄处0.6米,水渠深0.3-0.5米,通过自然石头人工堆砌,水体与人行道连接处形成亲水平台,该处设置石头休闲坐凳为行人提供休息赏景的场所。

(3)选用景观材质

人行道路面铺地设置上本着经济、美观、突出当地地域特点的原则,选择源自地方自然材料的条石、片石铺装为主,条石色调以青石色、淡灰色为主基调,采用300X600青石板以不同的肌理分段交替铺砌,组成轴线方向感较强的规则图案。广场铺地以青石板为主,局部采用花岗岩及卵石铺装,人行休闲步道采用300×600的青石板铺砌,滨河步行道以小块条石、卵石配合进行图案铺装。

分析总结

科学合理的景观道路设计既要充分考虑行人游览的愉悦感,还要充分考虑行人的疲惫感,在路面铺装、沿线休憩设施、景点间联络的便捷性等多方面全面考虑。即要考虑道路的美观性,还要考虑道路的实用性,更要考虑道路的人本性。真正好的景观道路设计必然是以人为本进行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唐莉.景观道路的设计实践——广阳岛环岛路设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1(z1):603-606,723.Doi:10.3969/j.issn.1674-0696.2012.supp.1.16.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规划设计;休闲绿地;教学设计;思路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美学、文学、植物、工程技术、生态等多种学科内容,是园林专业的重点课程。对于一个初学设计的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在最初接触时由于基础知识不完整、不牢固以及对设计的陌生,在设计中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笔者备感在教学中加强设计的前中后期工作的重要性。从小型绿地设计入手,局部加大深度以培养设计兴趣和信心。一个设计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设计前期(调查)、中期(构思及设计)、后期(点评)三个阶段。应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设计工作及相应的表达深度,要求学生掌握一套基本的设计步骤及方法,训练学生能充分表现其现有的设计水平,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态度。

加强小型休闲绿地设计前期工作

大型校园、广场、公园等设计相对复杂,高职高专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实践能力,选择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型休闲绿地等进行强化训练,同样有利于就业,如小型休闲绿地设计。在我院风景园林系2007风景园林1班和2班《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布置了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在方案构思之前,进行了下列相关的前期工作。

(一)理论讲解

在教学内容上,为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设计前首先着重讲解与本次设计相关的校园主题园的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方法步骤。要明确服务对象、活动方式和内容及对周围环境的要求,满足不同使用功能对环境的要求,使整体设计更趋于合理化,进行环境分析及分析图绘制的理论讲解。强调按照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进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

其次讲解校园主题园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如何突出主题、创造特色是讲解重点。通过讲解如何挖掘校园人文资源文化,梳理校园特色资源,通过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绿地环境。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充分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在空间处理上要注意动观、静观、群游与独处兼顾,使人都可以在园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空间类型。合理组织游览路线,注意园路形式的变化以及用园路进行造景;如何从细节上进行造景等。

(二)现场教学

在理论讲解完毕并布置实训任务后,组织学生到相关主题园进行调查与测绘,从环境入手分析场地。从对主题园的周围环境的分析、主题及功能区的分析到出入口的选择、道路系统的布置、建筑小品的设置、植物种植设计,最后到学生提交测绘分析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观摩教学

案例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对于技能难于操作的内容,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提出案例问题,在各学生小组限定的时间内充分讨论,提出合理的论证方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2~3个不同的设计方案,并结合任务内容等相关知识,对每个方案的设计立意、布局、表现效果给予相关的说明。既让学生明白了该类型绿地的设计要点,又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活跃了课堂气氛。将传统的单一教学变成师生间的互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对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

优秀设计方案引入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梅兰菊竹”主题园方案的观摩,把优秀园林方案实例引入课堂,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理性的问题感性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方案设计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观摩交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疑问(比如多方案优化选择)与学生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这种教学形式小型化、灵活化、感性化对于学生建立设计分析概念以及掌握实用型设计技术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展示教学通过对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的整理归档管理,在教学中展示以前学生的设计方案并复习,以提高学生的设计信心。

重视小型休闲绿地设计的构思过程

(一)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首先学到的是想象能力和合作的经验,明确教育的目标是放松对正图、对设计成果的要求,而将评价标准定在考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进步上,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努力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思想火花,学生将部分聪慧的想法结合起来,再以有序的方法表达出来,逐渐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这样学生将变得更加自信于他们自己在专业上的未来发展。

例如,某学生的“聚博园”景观方案设计,构思中结合了校园绿地设计原则和先天的景观资源。设计中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秉承“自然的,生态的,和谐的,休闲的”思路,将原有的地形经过人工改造后,将绿地最终创造成灵活多变、景色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校园滨水休闲绿地。如“读书廊”、“学子亭”、叠水等,营造校园景观的可识别性。学生在实际设计中逐渐成熟,正像绿地设计主题所显示的:“莘莘学子路,绿色伴你行”。

(二)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料

园林设计与文学创作非常相似,写文章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搞园林设计同样应重视课外阅读,以拓宽知识视野,增加信息量。园林作品、园林文章阅读得多,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园林作品设计起来就得心应手,也相应地陶冶了自身的园林修养。为体现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合理有效地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

(三)强化园林绿地种植设计

园林绿地设计包括地形设计、建筑设计、园路设计、种植设计及园林小品设计等。种植设计相对专业性、综合性不强,高职学生植物学、树木学知识又丰富,基础扎实,应强化学习,可完成植物配置这种相对单一设计,有利于将来的就业。

例如,在小型校园主题园设计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构思的:总体布局在一条主要水系的基础上展开,以组团为单位,设计不同风格的水景园林,以主要水系和道路为主线,景观贯穿其中。本绿地最大的特色在于四季有景。春季景色有“望春台”、“一剪梅林”、“知春园”、“春雨轩”等。夏季有“荷塘月色”、“金牛浮水”等。秋季主要以植物景色为主,主要观叶树种有枫香、紫叶李、银杏等。冬季也有腊梅的香味弥漫其中。夏季在植物配置上采用再生乔木如桂花、香樟等。另外,还采用充满亚热带风情的棕榈科植物为基调,营造充满南国特色的亚热带海滨情调,突出了夏日阳光棕榈园这一景点主题。春季观赏植物有二乔玉兰、紫藤、红花继木、金钟花、迎春花、紫荆等。

(四)注重一对一改图

实行一对一的指导交流,教师评价每个学生的课程作业,通过互动式的教育,在改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改图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设计图的看法,指出有哪些不足,哪些好;二是询问学生有哪些内容还不理解,同时考考他们已掌握了哪些理论,是否已切实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对有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及时引导,通过反复讲解理论,说明其制图的优缺点,同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强化设计的评析与互动交流

根据学生在方案独立构思中暴露出来的知识与能力的缺陷分析,并通过点评,使学生掌握此次方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一)说图

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方案交流展示,重在加深学生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采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分析的形式展开交流。重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最后给予总结。针对同等水平高职生的方案设计,选择2~3个学生做的方案进行分析,学生更易于接受,更易于理解,也更感兴趣。说自己的图、说别人的图,加深对该次方案设计的把握,提出修改意见。

(二)组织研讨会

设计课的内容实践性很强,教学主要以方案的个别辅导为主,但是也有一些带有共性的教学内容,有一些较新的时事动态等也可以用讲座的形式进行传授。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讲座内容必须精心组织,做到量少而精,形成系列化。另外,可结合讲座,结合设计,结合时事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这种形式有助于师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之间彼此吸收营养。但应注意,组要小,最好是三五个人,使之成为愉快而见成效的过程体验。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园林设计;虚拟技术;园林规划

随着VR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多个行业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的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其具有互动性和直观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园林的景观空间效果,深受园林景观设计师的青睐。这些VR技术的优点和特征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园林设计师把控掌握设计全过程,让社会公众及方案的需求者更好地体验园林设计的场景,从而达到其设计目的。

1VR技术的相关理论

1.1VR技术的实际作用

VR技术的实际作用主要可从以下3个方面概括:1.1.1还原真实的环境。将真实的环境扫描进VR技术内,将环境真实地还原。还原的场景可以是现实中存在的场景,也可以是正有待形成的场景或者是遭受破坏的场景等。1.1.2创建不存在的环境。通过VR虚拟技术,可对需要构思设想的环境进行创设,比如一些玄幻小说中的场景,现实中永远都不存在,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世界中。1.1.3创建了真实存在的场景。实际上,人们都没有见到过类似于模拟环境,主要包括天体运动、分子运动等一些微生物或者宏观的环境。利用VR虚拟技术,可以很好地进行模拟,将其展现到人们面前,加深人们的理解[1]。

1.2虚拟现实技术存在的特征

1.2.1互动性特征。互动性指的是人们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一些特殊的现象输入到虚拟环境中,在虚拟环境中和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交互行为。同时也可以使用特殊的设备对虚拟环境中的元素形成特殊的定制,使虚拟环境中的事物呈现出想要的效果。当然,这些操作都是在虚拟环境技术中可以使用的,能够按照相关的使用说明和操作完成。1.2.2沉浸感特征。沉浸感从字面理解就是人们在使用虚拟环境技术时的体验感。利用虚拟环境技术,可以给用户创造一个用感官来体验的虚拟环境,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官效果,让顾客更具有真实的体验感,和虚拟呈现的影像拉近距离。1.2.3想象力特征。想象力特征主要指的是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对虚拟环境的对象通过想象和判断推理出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会伴随着VR环境的应用而变得更加完善。

2VR技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VR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2.1.1利用VR技术完成园林规划设计方案。VR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可将一些场景和人机交互的多维景观模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制定景观园林四季的体验计划,从而让园林景观更具有观赏、体验性,让顾客能够亲自感受园林设计中景观的照明设计、空间设计、风景等是否合理。能够通过多种方案之间的比较,让顾客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并在虚拟现实环境展示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改进。此外,身临其境的设计体验,能够给设计师更好的想象空间和灵感,思维模式能够得到拓展[2]。2.1.2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利用多维全景图可以实现实时交互来展示方案。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利用VR技术可以把所设计的作品变得更加可视化。方案放置VR系统中,可以更好地观察和推敲,随时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园内的区域节点、园路交通、植物配置、景观小品搭配在一起形成的统一效果,也可更清晰地展现。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顾客能够更好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观察意愿去进行项目欣赏,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景观设计,得到感官的互动体验,并且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体验这个设计,更具有交互性[3]。2.1.3模拟施工全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景观园林设计进行全过程的模拟,通过对施工过程的设计,将园林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可以判断项目从设计到施工方案再到建设进度是否合理,从而更好地保证园林景观的实际可操作性,减少不合理设计带来的风险安全隐患,最终实现施工方案的虚拟可视化。2.1.4有效降低成本。VR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其特点在园林设计中展开应用和传统的建模技术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降低传统建模的制作成本和打印成本,利用虚拟的互联网平台,就可以实现和客户的交互,有效降低成本,同时节约资源。

2.2建模软件的选择和应用

利用VR虚拟技术进行三维建模,能够将真实的场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复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设备场景在建模运行过程中的良好系统流畅性,因此,在设备运行前,需要对设置的三维场景模型具备的文件大小进行确认,否则可能会让虚拟技术在展开三维建模时出现中断,造成重复建模。此外,在使用传统的技术进行园林设计建模时,通常会利用autoCaD以及3DSmaX相互配合,先利用autoCaD软件推敲绘制整体平面环境,然后在3DSmaX软件中进行建模。但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反复讨论和对比,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将园林中的各个元素相结合,精细化处理。因此,采用SketchUp技术在VR虚拟技术中会更加便捷。

2.3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意境表达方式应用

VR虚拟技术应用在园林设计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园林主体,让客户能够更好欣赏环境和园林风景及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所展现的内涵,并且VR虚拟技术在对环境进行建模的同时,还会对人们的视野高度展开调整,会根据参观者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情况进行逼真化的模拟,让欣赏者能够以自己正常的速度和步伐在园林中进行观赏,随心所欲地参观作品,做到人和环境的完美融合。

3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内涵

VR技术在园林类课程教学中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课堂的实践性不强、互动性不足、体验感不真实等现实问题。加强知识体系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使理论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效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4]。

3.1有效优化教学模式

园林类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授课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合作化和教学手段信息化。在此VR技术可以实现园林类课程的理想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真实的交互性。培养学生主动观察、通力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需求。

3.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VR观察课堂中的案例,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临场感和沉浸感,提高授课过程的效率,人才培养效果也得到了更好的优化。“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学生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方案的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和老师通过场景中的同一视角来共同观察和分析,抽象的问题也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解决。

4VR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如果想把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案例和作品更好地展示出来,可以利用VR技术的交互性,把身临其境的体验带给学生,学生利用VR设备,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案例和作品,并从中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激发对园林规划设计课堂的积极性,在实践学习中发现兴趣所在[5]。

4.1VR技术可提高学生对园林景观案例的真实感受

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通常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部分经典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认识感受作品设计的理念和优势。但是这些案例通过几张简单的平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案例中去观察和理解设计师的用意,传统的教学媒体很难实现这类实践课堂真正的需求。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早期学习的过程中,因空间认知能力差、立体想象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在之后的方案设计环节无从下手,或不知道自己设计的多种方案中哪一个才是最优方案。如何把二维的图片变成三维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走入三维场景中,真正进入这些案例中去,通过VR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基于VR对于空间的还原与虚拟建模功能,可以作为教学辅助道具来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和三维空间与二维空间转换能力,有利于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优化设计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空间思维和对尺度把握的能力。教师可以把需要讲解的案例通过SketchUp建模后,用enscape、Lumion等相关插件的转换和处理,建成VR教学资源库。在授课中,教师只需把这些案例发给学生,学生可分组利用VR眼镜、手机或平板等工具,通过第一视角直观地观察案例的整体规划、道路交通、建筑风格、节点分布、植物种植等整体区域和任何角落,从而提高学生对园林景观案例的真实感受。

4.2VR技术可充分展示园林景观作品

学生作业中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通常会利用autoCaD做平面,SketchUp或者3DSmaX建模,pS辅助做出效果。大部分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常常不到位,很多时候会将全部精力放在平面图及方案构图上,最终导致方案平面构图很漂亮,但立体空间设计混乱、缺乏实用性。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方案中道路规划、节点设置、植物种植等是否合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改和完善,才能做出满意的作品。在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依附于几个基础的制图工具是很难清晰、明确找出问题所在,只有真正进入空间内部,才能更直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制作好的SU模型通过en-scape、Lumion等插件快速渲染转换成VR文件,在VR空间里去推敲自己的作品,难题会迎刃而解。老师在审阅学生作业时,VR的体验感也会远远胜于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漫游动画来得更加直观便捷。园林景观设计师在与甲方进行方案交流时,VR技术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甲方可以通过设计师提前设定好的路径游览和感受,也可以随心漫游在方案中感受设计效果。设计师和甲方可共同进入空间探讨方案的不足,根据甲方意愿不断完善、更新设计方案。这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在节省时间、节约资源的同时,也更方便非专业人士理解园林景观方案[6-7]。

5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几年对园林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关注。而虚拟环境技术的出现,有效优化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园林景观设计更加简单快捷,还能够提升园林建设水平,强化景观美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绚烂,让城市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18-20.

[2]仲琳洁.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11-13.

[3]吴圆圆,萍.VR技术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园艺,2018(04):131-133.

[4]梁利东,江本赤,贾文友.VR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50-52.

[5]张烨.VR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建筑与预算,2020(10):35-37.

[6]孙漪南,李方正,李雄.VR技术在城市绿化设计中的应用———以风景园林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02):55-58.

道路景观设计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植物景观;风景园林;现状;建议;秀丽春江小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009-03

1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特别是居住小区的植物景观品质要求也日益提高[1]。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居住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绿城集团长期专注地产业,注重居住小区景观品质的营造,秀丽春江是其在浙江丽水市投资新建的第一个居住小区项目。以绿城秀丽春江小区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实地调研、分析,以期得出的结论对今后居住小区植物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2研究区概况

2.1丽水市自然地理概况

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东南接温州市,西南毗邻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西北、北部、东北分别与衢州、金华、台州接壤,位于东经118°40′~120°26′,北纬27°26′~28°57′之间。丽水市森林覆盖率高达80.79%,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其先后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部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2.2丽水市气候条件概况

丽水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雨量丰沛。年平均气温17.9℃,1月、7月平均气温分别为6.6℃、28.3℃,极端最低温-10.7℃,极端最高温43.2℃。年无霜期约220d,≥10℃年积温约5700℃,年均降雨量1570mm,年日照时数1676h,盛行东北偏东风。

3秀丽春江小区景观环境及分析

3.1秀丽春江小区概况

绿城秀丽春江小区(图1)位于丽水市主城区西南,西望万象山,南临处州府遗址及瓯江。小区由中山街、大猷街和括苍路划分成4个区域,自西向东又分为6个版块,分别为岩泉园、左渠园、括苍园、钟秀园、南明园和望京园,总用地面积约19hm2,总建筑面积约41.67hm2。小区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配套齐全,交通畅达便捷,景观视线良好。小区内包含高层住宅区、法式合院区、幼儿园等[2]。

3.2秀丽春江小区景观特点

秀丽春江小区整体规划整齐大气,中心花园景观融入法式古典园林的风格,平面构图上采用轴线对称的手法,主轴线从中心建筑物开始延伸,以该轴线为中心对称布置其他景观元素。法式园林小品也颇为新颖,圆形的白色花台、穹顶铁艺凉亭、规则式小水池等都兼具设计感和实用性。中心区域的泳池在平面与铺装样式上充分展现了法式园林的图案美,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健身、交往的良好场所,同时也起到增添视觉美感、调节小区环境的作用。以泳池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中心花园,具有高低错落的层次之美。

3.3秀丽春江小区植物景观特色

秀丽春江小区植物景观设计十分考究。中心花园处植物景观沿景观轴线对称配植,形成从中央向两侧由疏到密的过渡,中央植物景观突出高大的形体美,两侧植物景观以群落组团感取胜。小区植物应用形式多样,乔木与灌木组合、树木与花池搭配、富于韵律的绿篱、突出焦点的孤植、强化轴线的对植、自然生态的花境等营造了优美生动的视觉效果。建筑、小品、设施与植物景观和谐相融,纳凉、避雨、遮挡、防护等实用功能,更体现了植物景观的实际功用[3]。

4秀丽春江小区植物景观案例分析

4.1秀丽春江小区植物景观秀案例分析

园林植物具有优化生态环境,美化景观效果的作用。根据丽水当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绿城秀丽春江小区精选本地优势树种及有较强环境改善能力的树种,运用这些植物营造出优美的景观效果。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与简洁大气的植物配置,使居民享受到园林生态之美。丰富的植物种类相互配置营造出美丽的季相景观,春花、夏荫、秋果、冬枝,四时各异的景观,自然和谐的搭配,宛若天成。居民在小区中能真切感受到自然之美,远离城市喧嚣,仿佛身临其境。

4.1.1案例一:植物景观与环境相协调,空间开阔疏朗

该景观位于秀丽春江小区(南明园)入口处(图2),与中心花园一同位于小区中心轴线上。中心绿地疏朗开阔,自然成为整个小区视线的焦点。植物景观平面轮廓线流畅、协调。喷泉花台居于正中,两边是丛植的植物景观,至上而下分别是大香樟、桂花、山茶、红花^木、龟甲冬青和百慕大草坪。精致的雕塑风格花台结合整齐的大草坪,彰显出法式风情。对植的大香樟与住宅建筑遥相呼应,空间上显得自然协调。为了在楼宇间留出开阔的构图空间,草坪四周植物景观多运用组团式种植,于疏密对比之间极大地展现了空间变化。

4.1.2案例二:植物景观过道曲径通幽,画面富有蕴意

该景观位于秀丽春江小区(括苍园)东面的住宅建筑群之间(图3),起着衔接中心绿地与宅旁绿地的过度作用。植物景观设计除配合道路完成引导、连接的功能外,强化了艺术性的塑造。该处运用植物组团形成数个“植物岛”,每个“岛屿”体量与质感上既统一也存差异,相互间有一定的遮挡和避让关系,在藏与露中让人不能一望而尽,就在这意犹未尽中品味中国园林蕴藏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儒雅诗意。

4.1.3案例三:植物景观既实用又简洁,安全兼顾美观

该景观位于秀丽春江小区(南明园)两幢住宅建筑之间(图4),是中心花园绿地向宅旁绿地的延伸地带。植物景观简洁大方,底层是大片百慕大草坪,边缘处带状种植了杜鹃与红花木,中层、上层依次是红叶石楠球和桂花。该植物景观与四周环境十分融合。除却观赏效果,该植物景观也为消防而设计,大面积草坪便于消防车通过,充分预留消防登高面,以保障小区居民的安全。秀丽春江小区消防登高面区域的植物景观设计巧妙回应了安全与审美的共融问题[4],既实用又美观。

4.1.4案例四:植物景观丰富搭配有趣,有益身心健康

该景观位于绿城秀丽春江小区(括苍园)西面法式合院区附近(图5)。此区域远离道路喧嚣,创设了儿童游乐场所。区域内设置滑梯、攀登架、沙坑,并设有座椅若干供大人休整。周围高大乔木形成一定的围合,开阔空间铺设草坪以摆放活动器具,减少扬尘和避免摔伤[5,6]。紧贴游乐设施的植物角,选用无毒无刺、色彩丰富且芳香怡人的植物,如杜鹃、桂花、红花木、金边大叶黄杨等,这些植物既活泼有趣又安全美观,得以保障居民尤其是儿童的身心健康[7]。

4.2秀丽春江小区植物景观不足及建议

绿城秀丽春江小区植物景观设计总体来说效果良好,景致美观,在植物搭配、空间营造、实用功能、景观审美、意境营造等方面都颇具匠心,但仍存在一些有待提升之处,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点。

4.2.1案例一:设置不当引起踩踏,忽视养护管理

小区括苍园游泳池南面出入口处,草坪内部设立提示游泳须知文字的告示牌,告示距路边有一段距离不便游人观看,若要看清文字必须踏入草坪。长期以往草坪易于,而养护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植物景观美感下降。植物景观营造过程,合理的设计是第一步,精心的施工形成优美的景观,而后期的养护管理则是景观可持续的保障。业界公认“三分种,七分养”,可见后期的养护管理尤为重要[8]。建议将告示移至合理位置,加强植物景观的养护管理。

4.2.2案例二:下水道口草皮掀起,缺乏细节控制

出于美观考虑,小区绿地下水道口上铺设草皮,作隐蔽处理。实地调研时发现多处下水道口的草皮被掀起折叠在一旁,给人感觉不注重细节,影响整洁和美观。建议加强小区植物景观细节上的处理,完善容易被忽视的边角空间。雨水较大时为便于散水,可专门收起下水道口的草坪,不应随意弃放;在天气晴好时应及时把草皮铺展开来,覆盖住下水口。细节不是微不足道,而是对品质尽善尽美的追求,善待细节无形中提升了植物景观的品质。

4.2.3案例三:置石与植物不融合,不明造景意图

小区南明园宅旁绿地有条状置石整块嵌入绿篱中,植物和置石结合非常生硬,缺乏韵味。在园林绿地中往往以置石或置石组为主体,植物景观作烘托或点缀,形成完整的审美构图,而此处大面积绿篱覆盖中只露出置石一隅,既无完整的审美构图,也不明确造景意图。建议移除该置石,恢复植物景观的完整性,再另择一处位置适宜的开敞空间,重新梳理置石与植物的关系,营造富有生机的石景主题植物景观环境。

5结语

绿城集团长年深耕地产业,在居住小区植物景观设计上精耕细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其在浙江丽水市首个项目秀丽春江小区营造的植物景观堪称佳作。绿城秀丽春江小区植物景观表现出环境协调,空间开朗;曲径通幽,富于画意;实用简洁,安全美观;丰富有趣,有益身心等优秀之处,但在局部的养护管理、细节控制、造景意图方面仍有可提升的空间。植物景观营造的核心在于植物配置,需兼顾美学效果与生态效益。植物景观营造旨在进一步促进植物景观的生态、美观与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自然、和谐、宜居的居住小区环境。

参考文献:

[1]曾华浩.论住宅小区景观设计[J].福建林业科技,2009,33(2):21~23.

[2]蔡立行.居住区与城市的关系――以浙江省丽水市绿城・秀丽春江居住小区为例[J].江西建材,2014,34(2):19.

[3]周宇.居住小区绿地植物配置的初步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16~17.

[4]沈建军,何正萍,钱旭彤,等.住宅小区植物景观的营造――以杭州・原舍花苑居住小区植物景观设计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5):162~165.

[5]何静山.试论中小市城居住小区绿化规划及植物配置[J].中国园林,1994,10(2):18~21.

[6]张琳,胡广霞.浅谈居住小区绿化[J].河南林业科技,2000,20(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