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十篇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十篇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4:51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1

【论文摘要】 发端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分析了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探讨了其影响和危害,提出了一些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一、造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 

 

1.美国“低储蓄、高消费”模式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原因 

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具有高负债、低储蓄的特征。特别是近几年来,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和低利率的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也促使银行千方百计向信用度极低的借贷者推销住房贷款,与此同时,美国大量居民还可以利用住房抵押贷款再融资来获得更多贷款。从2001年至2005年的四年中,美国自有住房者每年从出售房屋、房屋净值贷款,抵押贷款再融资等套现活动中平均提取了近1万亿美元的“收益”,作为他们日常消费开支。美国的储蓄率为负数,欠债的人多如牛毛,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不仅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金融衍生品泛滥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另一重要原因 

所谓金融衍生品,指的是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这样一来,不仅把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了,而且这种证券既可以在国内金融市场不断交易,还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流通。也就把住房抵押贷款问题由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由地区问题变成全国问题,以致全球问题。 

3.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失察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自由市场经济,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能力。在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轻视国家干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也是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首先,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量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股价惨跌,直接对股市大盘造成冲击。受危机影响,去年7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去年9月,世界最大公司美国国际集团公司寻求政府保护;紧接着,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均遭到重创,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这标志着去年开始的次贷危机终于将美国拖入自1929年以来罕见的严重金融危机。 

其次,国际主要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从美国纽约到英国伦敦,从法国巴黎到德国法兰克福再到日本东京,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股市动荡不已,总体是持续下跌势头。到去年9月份,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全面的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的股市遭到更大压力、频频出现暴跌。 

再次,这场金融危机已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受出口需求减少信贷紧缩等不利因素影响,2008年亚洲经济增长率预计为6%,低于2007年的7.5%,而2009年这一数字将大幅降至4.9%。被视为“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数据表明,2008年第三季度,该组织成员国的经济7年来首次出现0.1%的负增长。预计2008年第四季度为负1.4%,其中美国为负2.8%,欧元区和日本为负1%。据此,发达国家的经济已全面进入衰退。因此,已有学者将这次金融危机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三、国际社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策略 

 

面对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很难有哪个国家能在这种情况下独善其身,互相携手才能将其带来的风险降到最小程度。正如胡锦涛主席2008年10月24日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指出的那样:“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 

1.携手抵御危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 

首先,美国于去年9月底,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行动。10月3日,众议院通过这一方案,布什总统迅速签署了这一方案; 

10月12日,欧元区15国领导人在巴黎召开有史以来的首次首脑会议,并通过了一项联合应对金融危机的行动计划,德、法和英国等国根据这一计划,随即纷纷出台了各自救市举措;10月之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的措施日渐清晰,一场世纪大救援全面展开,从西方7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汇聚美国华盛顿,11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会召开;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到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的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以及2008年亚太经济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从主要经济体数次联手降息,到各国相继出台刺激经济、稳定金融市场举措等等。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应对举措。 

其次,11月22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重振经济信心,保持本地区长期增长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主张,提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四个招数”。 

“第一招”,承诺要保持密切协作,采取全面行动应对当前危机。 

“第二招”,坚决反对保护主义,支持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制。 

“第三招”,重申“茂物目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第四招”,认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的成果,支持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改革。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2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肆虐。受其影响,世界各国政府及企业均在为之变革着,可以这么说,这次危机是挑战更应是一个世纪的机遇,谁抢先适应了其形势发展的需要,谁就强占了时代机遇的跳板,立于新的民族及企业之林,对于我国国家及我国企业更应如此。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实体影响巨大,也加大了我国一些企业的财务风险。为了更好的规避风险、化解风险、甚至于运用风险,都要求我们必须对企业财务策略走势及时做出调整。

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及其影响下的新形势

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深化到世界各国及各行各业。世界银行业、证券、股市等等均受到其巨大影响,我国金融市场也直接或间接的受到了冲击。新的危机形势打破了旧的经济模式以及企业的规划,加剧了我国企业的财务应对风险。如,部分企业已经出现了经营运行困难、资金运转吃紧、利润下滑等现象。新的经济形势需要我们打破旧的观念,积累危机意识、应对挑战的能力与经验,调整企业财务策略。于是,在金融危机形势下调整及增强我国企业的财务应对策略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迫切需要的。

二、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的生存问题成为了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最大挑战。欧美发达经济体也在遭到同样命运的今天,对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对市场经济的危机经验与能力不足的国家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样,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企业的挑战依然。目前,我国企业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周期性把握不准,历史上应对市场危机的经验与知识也不足。于是,我国企业形成了缺乏迎接这场空前经济大衰落浪潮的准备,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物质上都表现如此的状况。

历史上每次经济危机时候的经验启示我们,危机的背后总是挑战与机遇的并存。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面临资金、经营等巨大压力,其企业财务状况显得不容乐观,多是缺乏风险防范经验与措施,对于民营企业更是如此。于是说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巨大。然而确有一些企业敢于调整自我,选择跨越式与低成本扩张等举措,成功推动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所以,只有那些勇于面对挑战、及时变革自己的企业才是优秀的、成熟的,才会将挑战转化为机遇,成为危机时候的成功者,日韩现在的经济巨头许多都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危机中脱身而出的佼佼者便是很好的证明。

三、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企业战略意识不足以及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形成。然而,同西方拥有近三百年市场经济的经验与适应能力的发达国家经济体及其企业相比,我国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明显不足。我国企业除去实力方面的欠缺外,更主要的是自身战略意识不足以及风险意识薄弱。如受短期利益驱使盲目扩大生产、盲目采取多元化战略等。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传统及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也相对淡薄,缺乏西方成熟企业所具备的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尤其是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这方面的缺乏明显严重。由于经营领导者个人的随意性、家族意识的浓厚与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多侧重产能、销售层面,缺乏对于内部控制、对冲风险、等科学管理方法的培养和运用,促成了企业管理中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

第二,资金不足,融资困难。资金是公司运转的源泉。融资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我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在成立起,融资工作都在艰辛的运转。目前,近年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加大了融资的压力与风险。不断恶化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了进出口的正常流通,加大了资金的紧张,成为了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巨大挑战。

第三,财务管理理念、方式陈旧。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方式陈旧,缺乏科学性。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的核心环节。由于领导者缺乏现代管理理念与方式,不能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方式科学配置资金,防止企业财务出现危机,是企业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显现了许多不足之处:资金流通出现停滞不前或者流失;产品积压堆库严重;财务管理虚假、假账频频;落后于市场变化,不能及时应对致使生产盲目,问题隐藏等。

第四,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系统而严格谨慎的体制是企业财务科学规范管理的保障。其中,科学的管理与监管是其核心的方面,是企业财务健康运转的安全护板。然而,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却存在着控制管理不力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同时,管理人员的素质、专业管理人才的缺失也是造成这方面问题严重的重要因素。在金融危机的国际环境下,如此状况的财务体制肯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企业应采取的财务应对措施

第一,调整企业总体经营战略,加强日常财务管理。金融危机的爆发如同给企业泼了一盆冷水,加促了企业的清醒,加深了对自己特点与实力的认识、定位。企业应在新形势下及时做出战略调整,再次定位自身的总体发展战略、经营战略及其财务战略,同时强化对财务的管理。具体,我们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经济形势的背景,确定自己的发展领域、方向,明确并强化核心业务,加强企业财务的日常管理及监督,科学地给予做出财务配置,最终提高自己的企业竞争力。

第二,紧缩财务支出,降低经营成本。自身战略调整之下,我们还应该强化专长,减缩非核心的业务及方向以紧缩财务支出,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为企业利润做出足够的空间让步。同时,相应配合下,我们应针对特殊的时代背景及时谨慎生产、减缓库存的压力,减少盲目的生产、企业并购扩张等,从而提升我们预防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充分发挥融资作用,提供资金保障。融资是企业生命的血液。新的形势下,需要我们发挥融资本身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自身经营资金支撑。在此,我们应重视资金的力量,加强对于资金的管理与运用。通过强化资金意识、倡导资金运转的安全性及集中配置管理等,降低资金成本,强化计划科学支出,从而进一步预防投入风险,保障企业财务资金的安全性。

第四,熟悉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强化运用。在殊的时期,国家会给予企业发展提供必备的优惠改良环境与政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熟悉其内容与作用。在新经济形势下,提升企业财务应对策略与国家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的结合,有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实力,及时走出困境,抢占市场的战略机遇。

第五,抓住发展机遇,合理扩张并购。在经济危机下,西方的大型企业巨头逐渐采取了紧缩性经营战略及财务应对策略。这时并非要求我们也采取同样措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对于我国已经拥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积累了相当实力的中大型企业而言,采取合理的扩张战略,利用人民币的高汇率优势,通过横向或纵向并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失为最佳举措,也是对时代与历史机遇期地准确把握。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3

论文摘要: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火车头的作用。然而2007年美国经济的表现不尽人意,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是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那么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呢?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发展转变。

宏观调控力度不当、房地产市场失衡、金融机构推波助澜等问题也是造成全球性金融风波的重要原因。

我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认为:到现在为止美国经济还没有衰退,只是下调,这次下调绝不是短期就可以过去的这对我们的出口影响就很重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对中国的第二个影响是相关银行的损失。从媒体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金融上市公司的有关年报可以看出,工行、建行、招行和其它不少银行购买了美国的“两房”(房利美、房地美公司)和雷曼公司的债券;第三个影响则是潜在的危险,因为我们持有的国际外汇储备对外公布的数字是18000多亿,其中美国国债大概5、6千亿的样子,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我们持有的美国债券实际上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第四个影响则是由于国外资金流出导致的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加剧。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涉及的都是一些大的投资银行、老牌银行、大的投资中介商等重要金融机构。尤其是像刚刚破产的雷曼兄弟已经有158年的历史。而全美500家银行中,到现在已经有117家面临破产。

二、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应采取的策略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保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资本市场,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就目前形势看,次贷危机对中国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稳定。但受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影响,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居高不下。央行对此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7年3月起连续6次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以期降低通货膨胀率。2008年中国应该继续将治理通货膨胀作为首要任务,同时要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寻找平衡。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4

关键词:报业;金融危机;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报业的影响 

        “危中有机”研究世界报业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情况,对我们拓展视野、判断形势、寻求对策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国家的报业危机凸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报业股票大幅下挫。二是在高额负债的压力下,许多报业集团不得不变卖资产、减薪、裁员。三是开始出现停刊、转网、请求破产保护等情况。与以往的倒闭风潮相比,这次美国报业危机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危机范围更广,过去是个案,强吞弱、大吃小,而这次是全行业的;二是危机程度更深,以致历史悠久、实力强大的报业集团也难以幸免。 

        美国的这次报业危机固然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关,但根本问题还在于,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主要依赖广告支撑的报业传统商业模式开始失效了。中国报业由于体制等方面的优势,能够维系更长的稳定期,不会像美国那样突然发生大的动荡。但是,全球报业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报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中国的网民已经超过了2.98亿,居世界第一,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高速增长,势必对报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3g手机在我国陆续上市并逐步普及,对报业更是雪上加霜。新闻纸价格高位运行及广告形势的不景气,对报社影响很大且非常直接,导致一些报业集团和报社的收支失衡,资金链紧张。如果因势利导,国家适当增加投资,新闻媒体抓住机遇,将能推动新闻宣传事业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对报业带来的机遇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为媒体加强和创新经济报道带来的机遇。危机中人们更关注经济走势对经济发展及民生的影响,更关注媒体的经济报道。媒体要充分发挥“催化剂”作用,走出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二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强势媒体扩大市场份额带来的机遇。在新一轮市场洗牌中,争取领先优势进一步增加,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是要抓住金融危机为报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机遇。要借助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推动集团内容产品升级,使集团形成以报刊为主业,兼具互联网、数字出版、商务印刷等一体化的大传媒产业格局。 

        四是金融危机为报业提供危机管理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广大读者对主流媒体提供权威性、解读性的信息需求大大增加。 

        二、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与措施 

        做好当前宣传工作,必须把提振信心摆在第一位。宣传报道以提振信心为主线,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显现,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报纸应做到:第一,强化报纸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权威性和报道深度;第二,强化编辑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第三,强化报纸的服务功能;第四,强化报纸的文化娱乐功能;第五,加强对报纸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参与力度;第六,需要重视借用新媒体,提升报纸媒体的品牌价值。 

        党报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大举措。面对挑战,党报无可替代的两大优势集中表现在:首先,到目前为止,报纸仍是传媒行业里最主要、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内容制造者和提供商;其次,它具有长期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和秉持社会责任感的传统。 

        在机制创新方面,一是建立基于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新旧媒体复合出版机制,实现采编部门、采编人员的多角色管理机制;建立面向多元化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二是建立面向新媒体的绩效考核机制。调整经营策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同,各家报纸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对广告经营策略进行战略性、阶段性的调整,捕捉、培育和发展新的广告增长点,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中国报业结构单一,尚未走出单纯靠广告支撑的阶段。报社可以围绕读者需求,考虑成本控制,主动出击,走出去与读者和广告客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分析广告市场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召开广告版面推广招商会,使这些客户与报社广告的合作更稳固持久。广告策划创新,一是活动策划。二是版面策划。三是建立品牌推广机制。既要增加广告客户和特定消费群体对报业的信任感、忠诚度,又要为报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外,可以盘活广告价格,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随市场波动的广告价格运行体系。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建立新市场开发价格体系,推出不同时段的广告价格;针对不同的广告淡旺季节,运用广告价格杠杆拉动广告市场需求。 

        互联网等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大,对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媒体如何加强管理,加强建设,做到管理与建设并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高度重视主流媒体和互联网的建设,努力建设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5

摘要: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与服务态度,苦练内功,加强企业管理,增大与外界的交流,提高生产量,同时抓住政策机遇与市场机遇,调整自身的生产结构,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争取不仅要平安过冬,而且还要借过冬之机提升与壮大自己。

关键词:金融危机;港口码头企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F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03102

1树立信心,稳定当先

应对金融风暴,首先是要有信心。当前的金融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场信心危机。总理指出,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我们认为,是风暴总要过去的,关键是要有信心,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有信心才能战胜自己,战胜危机。而要增强信心,稳定是第一要务。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只有稳定了,我们广大的港口人的信心才能增强。企业要慎重采取减员、减薪或放假、改变内退政策等措施,因为这样做会给员工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冲击。即便要采取这样的措施,企业也要对广大员工做好思想工作,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疏导,避免带来负面影响。

2走高效节能之路,高效节能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1提高生产效率

香港港的港区面积虽然小,但由于它的装卸、流通效率高,其集装箱吞吐量十几年保持世界第一。面对金融危机,青岛港更是开启了“读秒时代”,争分夺秒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吞吐量增长率的下降或者吞吐量本身的下降,企业可能会出现生产间隙,企业应利用好这个间隙,合理排班,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对一方面对职工进行分批培训,增强业务技能,熟悉新设备的操作、保养和维修;另一方面,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适机增添、更换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2.2打造节约型港口

现在中央大力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在节约这个问题上我们企业也不能落后。企业应合理规划场地使用、科学选择装卸设备,不断优化装卸工艺。港口能源消耗中55%以上是直接用在了装卸生产中,因而要重视装卸过程的能源节约,重件放置尽量靠近岸边,从重到轻逐步远离岸边,待装货放前减少操作环节,增大船放货的机率,不断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在装卸生产中不断优化装卸工艺,提高装卸效率,合理配置装卸设备,避免“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发生。在设备选型上也要不断应用节能型技术,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应用水平。

3深化体制改革,加强企业管理

在当下金融危机发生之时,加强企业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要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行政企分离,坚持“一城一港一政”的原则。推进企业有序建设和协调发展,逐步建成高标准、高效率的行政管理系统。对于已经实行政企分离的企业,要充分发挥好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通过搭建中介平台,依法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

在内部管理上,主要做好人才、设备、场地资源与财务的管理。在人才管理上,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企业现有员工的培训。同时,企业还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使整个企业团结起来,树立信心,大家一起共度难关。对于设备的管理,出了吐故纳新之外,也要注意设备的保养与维修,以提高生产效率,增长生产时间。场地资源也要利用得当,做好规划,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财务管理可能是当前企业应该赶紧做并且会收效最快的一项工作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明确企业的财务制度,从基层抓起,做到进出有账;(2)做好财务规划,对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做出理智全面的判断,谨防资金链的断裂;(3)做好债务的追讨工作,对于恶意欠款,必要时应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重新测定,掌握其风险防范能力,缩短欠款期限,确保资金安全。

4抓住政策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港口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纷纷加大港口建设的投入。这些政策无疑对企业是有很大好处的。同时,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价格也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非常设适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定要抓好这个机遇。另外,现在国家与相关部门机构也积极欢迎广大企业建言献策,我们企业也要利用这个机会来提出有利于自己抵御金融危机与今后发展的建议。如鉴于港口企业主要使用的耗油设备如港口装卸机械、港作船舶等均不涉及养路费,燃油税费改革后,只有多负担税费,而没有可冲消的养路费用,从而多增加支出状况,企业可建议有关部门从燃油税收中提取专项资金,给予企业相应补贴。

但要注意,无论怎样,企业都要严格按照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办事,切不可借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着应对金融危机的旗号,违反国家的规定。中央已经披露了个别地方擅自作出要求港口免征2009年港口设施保安费,调整货物港务费的使用范围,将原先用于港口航道及公共设施建设的费用调整到规定范围外使用的决定的事。对这种严重违反国家规定,将可能导致港航市场恶性竞争的行为,我们要坚决予以谴责与抵制,同时要警惕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5抓住市场机遇

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而拉美与非洲地区国家受影响小,从我国进口商品的潜力依然很大,企业应注意相关航线的建设与开辟。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的事实,企业应该把眼光放到国内来,这也是内河港口的发展机遇。面对金融危机,国内的生产企业也在积极地调整着自己的生产结构,我国的进出口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与变化之中,企业也应及时调整港口结构,积极满足国内外承运人的要求。这是提升我国港口竞争能力的大好时机。

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趁这国外相关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时,及时进驻,或进行参股,或可承接、参与建设,以抢占国外市场,扩大自身实力,待经济复苏后扩大经营,还有利于开辟新航线,打造自己的海运运输运输线,甚至运输网。

6加强多式联运

要维持港口码头的吞吐量,保持企业的生产量,就要与承运人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努力满足广大承运人的要求,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门对门”的运输能力。在这一点上,加强多式联运是关键。积极开展多式联运,一方面可以吸引承运人来港进行货物的转运,另一方面可以扩展本港腹地,突破港口的传统腹地概念。为此,我们企业同时也要与当地物流企业保持好合作。对于沿海城市的大型港口,在此这种困难局面下,港口也应致力于以自身为核心的港口物流产业簇群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加强多式联运,企业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无水港。无水港,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建立无水港,可以扩大港口腹地,重新优化货物结构,为多式联运提供保障。

根据国内外大型港口的多式联运的发展的经验与趋势来看,现在“海海联运”的发展潜力已十分有限,而且海海联运本身就存在着运输浪费的问题,而海河联运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海港与河港的联系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陆联运体系以海公联运为主,也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7开发新货种与新的服务项目

船舶靠近港口不仅会装卸货物,最好还能接受补给,企业可开辟为船上工作人员提供饮水、食物与娱乐休闲用品的服务,可以为船舶加注淡水,对于需要进行修理的船舶,可提供简单的修理与停靠服务,这些都是增加企业收入的方法。

随着外贸量急剧下滑,原来装载货物的集装箱出现了大范围的空置。企业完全可以做起“空箱生意”。在空箱生意中,港口除了赚取空箱服务费,缓解船公司对空箱堆存场地的需求并与之绑定过“冬”,“冲量”港口吞吐量外,关键是一旦航运市场开始走高,这些空箱就可以发挥其巨大作用。它将可能影响船公司未来的航线布局,吸引船公司到“空箱集散点”开辟新航线。这也正是空箱生意的玄机所在。

另外,发展港口旅游业也是增加企业收入的一项可行方法。港口旅游作为旅游家庭的新生一员,当然港口旅游与传统的休闲、娱乐、度假旅游有所区别,从港口游客的目的看,应该属于商务、专业访问类。港口旅游业融娱乐性、知识性、科学性、经济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市场的潮流,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连云港,就早早开始发展当地的港口旅游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过,开展港口旅游业一定要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保证生产效率。

8加强合作共赢意识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应树立与加强合作意识,争取互帮互助,避免恶性竞争,加大内耗。在整个行业面临危机中,一个企业是难以独善其身的,这当引以为鉴。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企业如果争相降价,把相邻或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当作敌人,希望以此吸引货源,不注意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平衡,只顾眼前利益,那只能是饮鸩止渴,引起连锁的降价效应,是整个行业雪上加霜。因此,企业应当遵守国家规定的价格收费底线,稳住阵脚,抱团过冬。当然,对与相关行业(如物流行业)也要给与一定的帮助,保持信息的畅通,加强合作大家一起共度难关。

9结语

这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严重地破坏了世界经济,对我们企业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企业遭受重创。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企业要提升自己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与服务态度,苦练内功,加强企业管理,增大与外界的交流,提高生产量,同时抓住政策机遇与市场机遇,与外界做好交流,争取不仅要平安过冬,而且还要借过冬之机提升与壮大自己。相信我们的企业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一定会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孙丽凤.浅析港口码头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发展策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

[2]赵月玲,张国才.浅谈建设节约型港口企业[J].资源节约与环保,2007,(2).

[3]吕志方.中小港口企业如何应对当前金融危机[J].港口经济,2009,(2).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6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形势下,建筑企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的考验。建筑企业要增强信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综合实力;要在危机中找先机,把握发展主动权;要敢向管理要效益,强化管理挖内潜;要加大市场开拓多元化之路,形成建筑业的整体合力;要加大资金回收和融资力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坚持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建筑企业采取以上有效积极的应对策略,化解不利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顺应市场,谋求发展。 

 

在金融危机阴霾的笼罩下,世界经济加速下滑,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以投资性拉动为主的建筑业发展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社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开发商、投资商投资能力明显下降,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有的在建工程甚至已经停工停产,市场萎缩,使本来就已经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而使工程压价中标的现象继续加剧,主要建筑材料价格频繁上下波动,项目成本可控性变差;二是由于在建项目资金的支付、理赔遭遇瓶颈,施工企业的资金链愈发脆弱,存在着断链的风险,企业的财务资金风险必然加剧。这些给建筑企业发展带来更多困难,让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紧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调控措施,国家将宏观调控任务由“双防”调整为“一保一控”,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研究部署扩大内需、促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随后交通部5万亿投资规划出炉,铁道部国务院已批复的铁路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已达到2万亿元,这些举措的推行展开,必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好转,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鉴于国内经济形势多变,宏观经济调控的形势下,建筑业受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和冲击最为直接,建筑企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全新战略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竞争的考验。建筑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形势多变的敏锐性和长远发展的前瞻性,深入分析国内产业政策走向,敏锐把握国家新的产业调整与发展趋势,提前布局有投资增长潜力的区域和行业领域。要继续加快企业战略性调整,从战略层面分散经营风险,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化解不利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顺应市场,谋求发展。 

 

一、增强信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综合实力 

 

信心就是黄金,特别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信心尤为重要。建筑企业要在培育工程总承包能力上下工夫,走科研、设计、投资、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的路子,搭建一个更高层次的竞争平台,摆脱在一般房建项目单纯施工的低层次竞争局面。围绕行业发展方向,实施建筑、房地产及特色专业、海外业务、项目投资等多板块多元化经营,延伸产业链条,并向关联度比较紧密的行业渗透,紧跟政策投资走向,抓住当前国家拉动内需建设的机遇,围绕国家投资重点,培育新型市场,探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承接大项目,进入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市场。 

 

二、在危机中找先机,把握发展主动权 

 

首先,抓订单,慎选企业市场。要保证有订单、保证有现金流、保证生存,这是至关重要的,哪怕是订单收益低一点也要做,所以必须加大力度抓订单。这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重点抓政府订单、国有企业大订单和无风险订单;二是原则上不做贷资、垫资的项目,宁愿效益少一点、也要抓资金好一点、风险小一点的订单。 

其次,抓结算,抓清欠,加强账款催收,努力增加企业的现金流。清欠的前提条件是抓好工程结算,建筑企业要明确每个项目的结算负责人,哪个时期完成什么内容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企业要对清欠工作高度重视,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如果错过时间,那么对方企业就可能倒闭了,当资产一转移,钱就回收不过来了。 

再次,强化风险控制,防范风险。风险的产生会加剧危机的程度,越是在危机出现时,企业越要强化风险的控制,既要注意管理不当造成的风险,又要控制导入式风险。一是提高投资业务的科学决策水平,切实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二是防范回款的风险。即我们都履约,对方没有偿付能力、法人随时可能消失的风险。施工单位应逐一排查,做好财务和法律方面的风险评价,及早应对。三是规避履约的风险。现在的市场行情不是很好,施工企业要在履约的同时规避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风险,即使不履约,也必须以对方的不履约换取己方的有利条件。如对双方会谈的内容形成纪要,完善有关手续,组织相关保证履约案例的学习等规避风险。 

三、敢向管理要效益,强化管理挖内潜 

 

建筑企业要全力推进管理的精细化,树立成本领先的管理理念,构建严密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全方位推进成本精细化管理;要以施工现场管理为龙头,规范安全质量行为,狠抓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一是优化材料采购管理流程,降低采购成本。对于施工企业,可以采用供应链的方式进行采购。企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减少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中间环节,通过向市场要“库存”。同时,施工单位要注意优化业务流程和施工工艺,降低材料损耗。材料费用开支约占建筑产品成本的60%多,是成本要素控制的重点。正确分析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抓住影响工程成本的重要过程,实施监控,是实现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二是确定成本目标,明确目标责任制,多渠道降低成本。一方面,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要注重过程的控制;另一方面,把成本控制工作做的扎实、细致,落到实处,就必须细分管理单元,将施工项目成本总目标分解为若干细小的成本单元,落实到项目管理的各部门和全体人员,不出现管理的死角。三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施成本考核。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措施,也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企业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四、加大市场开拓多元化之路,形成建筑业的整体合力 

 

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沟通联系,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创新企业间合作、互补、共赢的机制,在项目上进行战略联盟,并积极主动与涉外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努力吸收国际先进项目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凭借企业自身的业绩、管理能力和品牌效应拓展市场,积极培育市场资源、建设、经营新型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领域项目。尽快建立完善区域化市场开拓、管理模式,主动参与市场竞争。 

立足科学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积极向机场、水利水电、污水处理、环保等相关领域土建市场的开拓。做好在建项目,在建项目中应履行合同、创建名牌、打造企业品牌,利用在建项目结识朋友,开拓市场,锻炼队伍。形成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集成配套的核心技术优势,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在经营工作中巩固强项、突出专业,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专、精、特、新等技术和管理特色打下基础。 

 

五、加大资金回收和融资力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建筑企业要积极寻求银企合作,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开展企业合作,使资金得到有效运用;企业要挖掘内外资源潜力,通过优势企业上市等办法,以资本市场化来带动企业对社会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挖掘潜力,降低经营成本,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在工程承接环节和合同签订环节,将风险化解为零。尤其要增加国际市场的风险防范能力,关注国际时局,实施多区域开发,分散风险。 

 

六、坚持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人才战略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7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平稳

我县民营企业靠加强管理,调整结构,开辟市场等措施,努力化解经营风险,全县民营经济在增本减利因素增加、融资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基本面是好的。08年1~11月份,全县民营企业总收入、工业产值、税收分别为41.5亿元、32.7亿元、0.97亿元,分别比增6%、8.5%、1%。民营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电声产业产值实现16.44亿元,比增24.63%。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严峻

08年10月份以来,市场形势急转直下,给我县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

一是产品价格持续下滑,支柱产业生存艰难。自前年出口退税率下调开始,我县外向型企业感到了寒意,尤其是陶瓷、木具行业犹遇严冬。陶瓷行业几乎全线停产,税收由20__多万元减为几十万元,现仅如金陶瓷公司仍维持正常生产,也只是苦苦经营,几乎没有利润。《劳动合同法》实施和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汇率调整等因素叠加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30%以上。去年10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民营企业影响严重,电声行业出现停产、减产状态,接单量与前年同期减少50%以上,有些企业不敢接单而停产。虽然到11月份,产值有增无减,但这是部分企业增加产值的原因。光是旺兴达就增加了一个亿产值。祥旭家具08年产值1.6亿,比07年减少3000多万元,减少15.8%。目前,为了减少亏损,大部分企业采取降低成本手段,通过裁员、降薪、缩短工时、压缩产量等,造成相当部分工人失业。生铁由每吨4000多元降至20__多元,钢材由每吨6000多元降至3000元左右,冷轧板由7000多元降至4500多元,给我县钢铁、冷轧等行业严重冲击。食品加工产量比前年同期减少20%以上。11月份,小麦国家收购价每吨提高200元,珠三角的大量工厂裁员、倒闭,食品需求量大幅减少,对食品加工业影响很大。我县食品企业虽未关闭,但举步维艰。现在,经济寒流只是刚刚来临,估计上半年对我县民营企业影响将更加严重。

二是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产品的滞销积压,珠三角不少企业的停产、倒闭,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大量流动资金的占用,货款回收艰难,导致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使企业难于维持正常生产。

三是企业经营者信心受挫。面对原材料价格与产品销售价格倒挂,降价幅度又一时无法探底,为避免和减少亏损,不少企业只好等待观望、停产或减产待市。甚至有的企业在产品行情暂无多大影响的情况下,也不敢满负荷组织生产,表明一些企业经营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担忧。

上述问题导致我县不少企业停产或半停产,隐性和显性失业人员将大量出现。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策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趋严重,提出如下粗浅看法和建议意见,旨在抛砖引玉。

1、建议县委、县政府关注民营企业的困境,帮助民营企业度过难关。民营经济是我县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企业的困难就是政府的困难,民营经济不景气,也就是我县经济不景气。一是建议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力深入民营企业调研,并出台对民营企业积极帮扶政策,如贴息贷款,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协助企业解决贷款难题等,真正让企业感受到政府与他们是心连心的,从而增强企业的自信心。二是呼吁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关注民营企业的现状,从自身业务角度采取积极措施。如新出台结构性减税等税收政策,就需要税务部门积极宣传、认真贯彻落实。从而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度过难关。

2、提振信心,积极应对。“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重要”。去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重拳扩大内需,未来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为企业减负1200亿元。同时,将在20__年底之前投资4万亿元。省委、省政府推出了总投资2.37万亿元的新十项工程经济振兴计划,并将出台《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围绕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支持中小企业实行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等五个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

度尤其加大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力度是前所未有,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有信心,应该客观地看待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困难是暂时的。希望广大民营企业提振信心,加强企业管理,加强自主创新,与政府一道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3、坚持科学发展,化危为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危也是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珠江东岸以东莞企业为代表的传统型加工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而珠江西岸以顺德企业为代表的自主创新型的企业则受冲击较轻,说明了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抗击风险能力,企业在危机中实现战略调整的重要支撑点就是品牌资源。只是靠订单发展的加工型企业受到外界的影响太大,调整的空间太小。而品牌企业就能掌握主动权,有自己的筹码。我县的企业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大的冲击?就因为我县的民营企业基本上是传统型加工企业,没有品牌。而我县培英电声公司凭着具有自主品牌,受影响相对较轻,去年12月份的业绩比11月份有明显增加;祥旭公司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增加10多个新品种,争取国内市场,在县城高速路口设立120__多平方的展销市场,现已动工兴建,09年产值目标超过2亿元。穗丰、裕丰等米面制造业凭着自主创新和信誉打造的品牌,占有市场一席之地而影响较轻,与去年同期降幅只有20%左右;劲达汽车部件公司凭着信用和汽车维修市场的稳定性,不但没受影响,反而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的出口额;泰昌公司抓住机遇,投资300多万元新上喇叭铁网生产线和无尘静电喷涂车间,提高了产品质量;如金陶瓷公司投资280多万元实行煤转汽改造,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了民营企业要求得发展壮大,必须紧紧抓住机遇,走自主创新之路。金融危机本身就是一场洗牌,危机过后将有大量商机。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力度重点引导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品牌,在危机面前实现新的突破,在危机中升级。

4、严密注意资金链,提高资金利用率。在金融危机中,企业的资金链显得尤为重要。资金链很容易引发多米诺效应,满盘皆输。因此,要加强财务和营销管理,杜绝盲目投资。在营销方面,尽量采取保守的方法,不要盲目地接单,选择信用好的客户才接订单。我县每年都出现几千万的恶意“走单”,国际金融危机中还要防止因对方企业破产而无法收回货款。同时要尽量缩短收款期限,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努力巩固资金链。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策略;开放型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在将世界经济拉入下行周期的同时,也将蓬勃发展的中国开放型经济逼到了“经济弯道”上,特别是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开放型经济经受了“急速下滑”、“坠落寒冬”的严峻考验。奋力抗御金融危机,开放型经济成功运用了政策帮扶、开放优化、创新驱动、内源拓展等一系列策略,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同心协力,越挫越勇,逆势前行,紧紧把握住了“奋力突围”、“企稳回升”、“弯道超车”的历史机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开放型经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策略,对于我们不失时机地持续推进开放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及未来危机应对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一、政策帮扶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相互依存日趋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危机给开放型经济所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前所未有不但体现在冲击力度的严重性,更是体现在这样的冲击是系统性的,系统性表现为金融危机全球化的传导机制让各个国家都难以幸免,危机的冲击遍及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在金融危机最为肆虐的时候,东部沿海开放型经济逍受到的创伤是十分严重的,此时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凝聚人心、迎战危机的主心骨,最重要的是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危机的冲击,主心骨的重任历史性地由党和政府担当起,党和政府是我们战胜危机的中流砥柱。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形成了前所未有、密集有力的帮扶性政策集合,通过政策扶持,凝聚起抵御危机的巨大力量。

政策帮扶策略具体通过中央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组合实现。直接帮扶企业的主要政策组合:一是税收、收费政策,包括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政策,中央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政策等。二是出口退税政策,包括提高纺织品服装、部分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出口退税率的政策等。三是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禁止类目录进行调整的政策,调整征收出口关税的产品范围和税率的政策等。四是港澳台资企业政策,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央十项惠合政策措施,广东省支持港澳台资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措施等。五是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政策等。六是金融信贷政策,包括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政策,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政策,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服务力度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政策等。七是其他各级各类各种帮扶政策和服务举措。

开放型经济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企业订单下滑的市场变化,如何帮助企业渡过危机的“寒冬”,如何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如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帮助企业努力稳定出口,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政府又如何在保增长促发展中更好地服务企业,推动开放型经济“奋力突围”、“企稳回升”,进而推动开放型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这些是政策帮扶策略解决的重点。

二、市场拓展策略

金融危机给开放型经济的企业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外部市场的迅速萎缩,企业赖以生存的订单的减少。金融危机来临,在严峻的市场面前,锐减的订单一下子就成为威胁企业生存的根本问题。企业只有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才能在危机以后继续发展。企业只有拿到尽可能多的订单,才能熬过金融危机从而有翻身和发展的机会。企业要在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渡过金融危机的寒冬,就必须洞悉金融危机下的市场机会,奋力拓展市场,在金融危机中寻市场、抢订单。哪个企业出手快、出手准、出手狠,那个企业就可以抢占先机。

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证明,多元化市场拓展策略是行之有效的。不少企业面对市场变化,首先是从企业最高决策层开始做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形势,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沉着应对,奋力转“危”为“机”的方向。转“危”为“机”首先是坚定信心,奋力拓展市场,危中寻机,危中觅机,放低姿态找市场,花大力气抢订单,及时扩大、延伸市场信息的跟踪、反馈,捕捉市场动态。许多企业都依据市场形势变化及时加强营销、服务力量,及时调整对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有些企业的一把手亲自上阵,放下身段,想方设法在质量、交货期、性价比等方面满足客户的要求,千方百计抢订单、抢商机、抢客户、抢项目。在把握不同市场、不同客户背景及信息的基础上,鼓励营销人员发扬“四千四万”精神,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争取国内外客户,把大大小小的订单抢回来。有些产品暂时去不了欧美的,企业就奋力开拓其他国家的市场,以危机为契机,改变过去较为单一的市场格局,努力培育多元化的外部市场。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开放型经济的企业在奋力拓展国外市场的同时,紧紧抓住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所带来的重大机遇。国家应对危机扩大国内需求,迅速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扩大投资,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体系等民生工程建设。特别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建设的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高速公路网,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城市电网改造等等都给相关行业的企业带来了业务量的增加。这些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在金融危机最艰难的市场形势下,抢抓这一系列重大的市场机遇,从而使企业生产经营出现转危为机的良好局面。

三、创新驱动策略

开放型经济是主动承接跨国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以政府主导推动起来的,是以主要利用外部投资、技术和市场,以我们自身的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由东部沿海开放型经济的外源性所决定,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在核心技术上、知识产权上对外依赖。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外部需求急剧减少,没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企业和产品,由于缺乏竞争力,必然首先遭受市场冷落,原先依靠廉价优势快速增长的,低技术、低成本、低附加值的“世界工厂”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直接威胁企业的生存、发展,直接挑战开放型经济的增长、发展。

坚持自主创新,是开放型经济抵御风险、抵御危机最好的保障,是加快走出危机的强大力量。创新驱动策略就是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使企业变外部生存压力

为内部创新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开发增值服务与解决方案,提升企业以及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推动开放型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化危为机,让开放型经济在世界经济的大风大浪中稳立不败之地。

实施应对金融危机的创新驱动策略,政府切实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首先在要素、税收等方面支持引导企业研发投入,开放型经济的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坚持观念先行,特别是税务部门自觉强化“增税是政绩,为企业创新免税也是政绩”的意识,率先实施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政策。整合全社会资源推动创新资本、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团队、创新人才等科技要素向创新型企业集中,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自主创新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应对金融危机的创新驱动策略,坚持扩大开放不动摇,以科技合作的国际化为方向,吸引国内外科技资源的集聚,加快外资企业研发活动的本土化,鼓励和推动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土企业进行科技合作,带动本土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直接把握国外科技、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变化,更好地选择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自主创新贯穿于从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全过程,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并最终在市场中体现价值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开放型经济能否实现又好又快的持续发展,提高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就必须通过政府主导和扶持,通过创新驱动策略,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动力、主体作用、主体地位。

四、开放优化策略

国际金融危机给开放型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在经济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加,遭受国际经济波动冲击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代工企业首当其冲,被狠狠地推入金融危机的沼泽地。

提高开放型经济抵御国际经济波动冲击的能力,就必须缩减简单加工企业在开放型经济中的比重,放大产业链高端企业的份量,就必须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开放型经济优化策略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相关的举措:一是在金融危机中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尽管这在政府GDp考核面前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传统经济结构,市场机制迫使行业、产业以及企业通过优胜劣汰进行优化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从空间上讲也正好是为开放型经济“腾笼换凤”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把握好金融危机带来的这样一个合适的时机。二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下积极探寻开放型经济优化发展新机遇,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这是开放优化策略的重中之重。三是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走出去”的新机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积极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发展境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9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经济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并有可能还将扩大或延续。为此,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应对这场危机,并在该危机中实现自身的有效发展,是国有企业在当前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在此次金融危机大环境下国有企业所应实施的应对策略和建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相应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以供其借鉴或参考。

二、金融危机下国有企业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1、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实际看来,受本次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企业多为在业内产品优势不明显、产业链较短、技术含量较低的中小型企业,但是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且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由此可见,以产品结构、技术优势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国有企业下一步应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通过建立自身的研发中心、兼并重组、校企合作等方式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优势,充分避免产品同质化、技术趋同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引进先进工艺等方式积极开发高端产品和前沿产品,从而增强国有企业在业内的竞争力,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

2、适时调整国有企业经营战略

在金融危机之前,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通常是以多元化为主,其核心业务缺乏竞争力,承担着较大的经营风险,极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冲击,因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不约而同的使这些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有企业应立足于现实对其经营战略进行合理的评估,努力提升其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尽快剥离与核心业务无关且利润率较低、风险较高的其他业务,并通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来增强企业经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国有企业还要积极发展行业内或跨行业战略合作联盟,与业内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从而达到避免过度竞争、实现共存共赢的目的。

3、开展银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受本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纷纷紧缩银根,提高了其对外贷款的门槛,以充分防范或规避其存在的金融风险。因此,受此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资金获取难度开始加大,不少企业已经出现了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问题,严重时极有可能导致其资金链的断裂,给企业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在当前环境下国有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通过与银行签订贷款额度协议等方式来充分降低筹资成本,稳定其自身的现金流量。此外,国有企业还应积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例如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方式,以及贸易融资、库存抵押融资、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授信贷款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的方式进行融资。

4、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兼并重组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资产的价值正逐渐趋于合理,甚至低于正常水平,这大大增加了国有企业在业内施行兼并重组,壮大其自身竞争实力,扩大其自身影响力的可能性。就目前看来,一些国内的知名企业已经有所行动,例如吉利汽车并购瑞典沃尔沃,腾冲重工并购美国通用悍马,而无论这些并购行动是否能够成功,都会大大增强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所拥有的规模或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应积极、有效的利用该时机,进行海内外的企业或资产并购活动,以扩大其市场占有率、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其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并购活动可使国有企业获取有价值的核心技术,这对于其长期经营发展,提高其业内竞争力无疑是意义巨大的。

5、严格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应采取各种措施严格控制其各项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以对金融危机的应对防范为契机,全面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为此,国有企业应在成本控制中施行精细化管理理念,该理念是以常规管理为基础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因此,国有企业应将精细化管理运用至其成本控制、研发能力、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品牌战略、营销管理、投资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诸多方面,以实现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全程精细化管理,从而达到充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其应对危机的能力的有效目的。

6、有效降低国有企业财务风险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欧美金融业无疑是损失最大的,这一方面是缘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其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存在着巨大的漏洞。为此,国有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这一环节中,也应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改进,并根据自身情况尽快建立并完善其自身的财务预警机制。而在目前的短时期内,国有企业应通过适当的降低库存、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提高产品和资金周转的速度、降低内部运营成本等方法,来尽量保持相对充裕的现金流量,提高其对财务风险的抵御力。另外,国有企业在实行海外并购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其财务风险的防范,当并购成本超出预期或预期目标不可能实现时,应及时停止其并购行为,防止非市场化因素导致的“政策性并购”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次金融危机给国有企业带来的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许多深层次的、不易发现的问题在本次危机中得以充分的暴露,这从很大程度上给国有企业今后进一步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国有企业应立足于现实,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调整产品及产业结构,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等方式来实现其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国民经济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波.国有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选择[J].国有资产管理,2009;4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篇10

摘要: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面对众多低附加值及科技含量低的企业纷纷倒闭,面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遭遇的一轮大洗牌,肩负人力资源管理重任的HR们,从来也不曾经历像今天这样复杂的局面,都在积极应对危机,思考对策,金融危机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灭顶之灾?还是重振旗鼓的机遇?国企面对金融危机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以规避风险呢?是大幅降薪?是剧烈裁员?还是灵活变革,调整薪酬结构,为企业留住核心员工,保留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应对策略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重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不仅冲击到我国房地产业、证券市场,其余波正进一步波及到中国各个层级的企业。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直接影响到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及价值重估,这不仅对企业组织结构提出很高的要求,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问题。

(1)核心员工的流失

企业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员,流失到更具吸引力的其它企业,致使企业逐渐丧失核心竞争力。

(2)团队士气下降

身边同事的离开使得整个团队“军心”大乱,部门、同事间矛盾不断激化,在职员工在惶恐中等待厄运的降临。

(3)业绩低迷

在职员工无心从事工作,缺勤率、出错率、产品报废率开始明显上升。

(4)束手无策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似乎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似乎只规定我们的工作仅仅是接受上级指令,机械地调动人员、收发文件,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只是企业高管、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

经济危机使传统人事管理的弊病突显,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难道我们真的就听之任之?不!我们可以做得更多。首先我们必须自我洗脑,从传统的“以事为主”转变为“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去,因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最终是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与其它资源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首先应该考虑如何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来保障其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保证企业的长久竞争力。危机管理的思想是“防患于未然”,不管企业是否已经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分享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应对策略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这次空前的金融危机面前,有些企业选择了冻结培训的方式,有些企业采取了剧烈降薪的方式,有些企业采取了大量裁员的方式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采用这些方式处理问题,往往会造成劳动争议,导致员工和企业的关系紧张,严重时甚至威胁到企业内部的稳定与和谐,进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适时地、有效地相应调整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战略及具体实施计划。

结合本公司发展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1.合理规划,变危机为契机

遭遇经济危机时,许多企业习惯性地做法是裁员。裁员的直接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节约大量的人工成本,但它所造成的负面效果是使员工丧失安全感,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幅下降。这时,明智的企业应该变“去”为“留”,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对于关键岗位的员工不但不能裁减,而且要晋升要保留要加薪。关键岗位的员工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技术的发展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障,只有做到“以发展吸引人,以事业凝聚人,以业绩激励人,以人文关爱人”,才能保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通常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中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大多自动辞职另谋他路了,剩下的多是步入中年、接近退休的老员工,这部分人员多安于现状、思维固化,会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很大阻力,没有创造力的企业是没有生命的。因此,企业可以变危机为契机,通过制定合理招聘计划,从外部招聘企业急需的、高层次的、尖端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及高级技术工人,不失时机地为企业补充新鲜血液,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为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业务能力、增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做好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

2.重视培训,最大限度利用企业无形资产

在“草木皆兵”的声势影响下,许多企业首先采取的是“冻结培训”的方式来降低人工成本,因为他们认为培训是无足轻重的,是属于一种奖励性质的附属品而存在的。这种想法是完全不正确的!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打造三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会打硬伏的管理、技术、操作人才队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危机使得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具有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战略调整和组织流程重构必然会对企业员工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全新的要求。因此对企业现有人员进行相关新业务领域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

人力资源培训应遵循“以企业内部培训力量为主,外部培训力量为辅;以企业所在地培训为主,送外培训为辅;以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为主,以操作服务人员培训为辅”的总体原则,有效降低培训成本。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提高企业核心业务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着重培养企业内部培训师队伍,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和培训设施,面对不同层次结构的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减少送外培训项目,采取不脱产的方式,将培训老师“请进来”,对员工进行在职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培训师”资源,实现企业内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交流。切实做到急需、必需培训优先去做,无关、可有可无培训坚决不做。以培训促发展,以培训留人才。

3.调整薪酬结构,共同渡过难关

“剧烈降薪”也是经济危机时期大多数企业为了降低人工成本采取的另一主要手段。但仅仅统一降低薪酬总量而不调整薪酬结构的方式,将会严重打击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组织对员工的凝聚力,反而不利于企业与员工共同努力渡过难关。此时,应该通过改变薪酬结构的方式来使企业薪酬发放更加有效率。

比如:首先可以适度调整薪酬福利部分,在员工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合理降低浮动薪酬,削减差旅及福利费用,以达到降低人工成本的目标;其次可以设计和实行更能体现以绩效为导向的奖金分配方法,即通过加大关键技术岗位业绩奖金的分配比例,调整固定现金的比例,从而实现有效控制企业的运营成本,把企业经营业绩受危机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最后,对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可推行中长期奖励制度,采取股票期权的方式,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主要经营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使高层管理者与企业同呼呼,共命运。

以上改变薪酬结构的方式,既鼓励员工为了企业的前景而努力拼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通过强有力的激励制度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健全劳动规章制度,以和谐促发展

内耗是最大的浪费,企业应尽量避免内耗,着力于新技术、新技能的开发与创新。经济危机时期劳动关系策略应该以劳动用工的调整和劳动争议的预防为主,完善和加强管理调控机制,化解劳资矛盾,预防劳资冲突,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从微观角度看,就是建立企业的劳动关系预警机制,企业要未雨绸缪,构建好自己的劳动关系体制,并且制定自己的劳动关系策略,建立合理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越是危机时期,越要保证企业员工的团队士气,形成企业和员工为集体和个人的发展勇担责任,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良好企业文化氛围,以和谐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风险永远与机遇并存。金融危机并不可怕,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危机可能对我们造成的不利因素,认真研究应对的方法,积极地采取可行的应对措施,就能够信心百倍的度过危机。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清金融危机下的机遇,审时度势,主动地调整产业方向和产业结构,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业务的竞争力,在危机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思危编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