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的合作社发展十篇农村的合作社发展十篇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6:18:51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1

国家科学经济的发展,使生产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和改进,农民在生产中已不再是以多人为本,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节省农民在生产劳作中的苦、累、多问题,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生产经营时间,提高农民生产效率,增加收入。随着近几年国家惠农、为农政策的颁布,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成为重中之重。新的合作经营模式成为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这也充分的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推动农民致富的作用

农民合作社是农民为了更好的提高生活水平主动成立的一个经济组织,秉着共同生产、共同经营、共同开发市场、共同销售、共同管理支持分配制度、共同创业的原则,合理利用农民的生产、生产产品资源,结合市场经济需要,与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加快农产品销售,为农民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民快速致富。而且在农民合作社的作用下,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

1.2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促进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密切联系作用

传统的企业与农户之间是通过三方以上的中介才能完成收购工作,这样一来农民的经济利益被层层扣除,到手的收入很少,勉强满足农民生活开销,长期一来农民生活水平始终提高不上去。而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提倡农民多生产,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机械设备进行生产工作,减少在耕地上的时间,使农民闲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增加收入工作。合作社负责与企业进行交流,取代中间环节,直接面对企业,这样可以在成本上得到保证,在农民收入上获得最大,同时在农产品选择和质量要求上,能够做到互助互利,农民严格要求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企业诚信对待农民,不托欠款,而且还能在技术方面为农民提供帮助,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水平,提升农民市场经销管理能力。因此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合作社的存在解决和促进了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弊端麻烦,增进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的的发展,增加收入。

1.3农民合作社有利于地区农产品的市场销售

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产品获取的价值,农产品的好坏和购买力决定农民当年的收入。在我国,农业生产地域辽阔,种类繁多,随着地区季节和温度的不同,农产品种类也各不相同,市场需求量也就不同,怎样才能保证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能够卖上一个好的价钱,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农民自愿成立的合作社为农民解决难题。它改变以往的农民销售观念,打造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市场品牌,通过宣传,将农产品带入市场,通过合作社精心管理,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并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的科学管理,销售等,让农民更好的进行市场经济发展,打造优质特产农产品,扩大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将产品带入更大的市场舞台,促进农业生产高效率,使农产品获得更有利的发展科研空间,增加农民生产收益利润。

1.4农民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对促进农产品发展

农民合作社的建立,不仅仅是将农民团结起来,共同致富,还是提高农民最熟悉的农产品的生产和质量,保证农民的收入。

1.4.1建立统一的生产线,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供应当合作社与企业形成买卖合同后,农民就必须对自己的农产品质量负责,保证每一个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控制,进行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对企业的供应需求,保证收入来源。

1.4.2强化农产品安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管理制度,对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工作,对采购的农产品要认真严格的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满足要求,而且每一种农产品都应附有检测单位的证明文件和卫生检验合格报告,这样百姓才会放心购买,农产品应做到绿色、无毒、无害、营养等,作出特色的品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结束语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2

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信社,下同)是由农民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是经中国人民银行依法批准设立的合法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二、农信社在涉农业务中遇到的困难

从农信社的性质及业务经营范围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其所有业务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三农”项目开展的,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信社在其中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但是在对各地农信社的实际业务进行梳理之后发现,农信社的业务拓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也出现了一些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一方面,农信社的涉农贷款出现“放贷难”情况。按照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相关规定来说,涉农信贷业务应该是由农发行、农信社、和农行共同完成,而且由于农信社的网点分布要远比其它两个银行类金融机构辐射面广,因此理论上来说农信社的涉农信贷业务应该是最好的。但是在对一些基层农信社的信贷业务进行整理之后发现,极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抵触农信社的信贷业务情况。

另一方面,规模化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贷款难”情况。根据已公布的资料信息显示,全国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达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83.8%。单纯的看这个数字比例是很高的,但是与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之后就发现,各地农信社的实际涉农放贷明显的趋于萎缩状态,在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农信社贷款审批流程往往要超过180个工作日以上,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信贷业务效率。

三、农信社涉农业务困难的成因

从表象上看,上述的困难完全是一种悖论,但是从根源上来分析的话就清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是有具体原因的:

其一,提高了贷款追责力度导致农信社“惜贷”。不良贷款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的正常业务经营,而且还对区域性经济环境秩序的平稳造成了干扰,因此相关部门加强对贷款的追责是完全有必要的。相比起商业金融机构动辄单笔几千万上亿元的贷款资金进行风险评估或者监督的力度来说,农信社需要面对的往往是众多农户单笔几万元的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贷款的监管难度,导致了个别信贷员根本不开放这类型的业务,加重了农村经济体中的小微企业发展资金缺口困难。

其二,农信社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实际信贷需求。信贷员对于贷款的立项审批是根据农信社的信贷产品来设置的,由于信贷产品的相关要求与农民的实际贷款需求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因此即便是所有的资质完全符合贷款要求,但是由于程序不对,信贷员也根本不能签发贷款许可。

其三,基层信贷员对客户信息了解不全面。与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明显不同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阶梯式效应极为明显,一旦相关业务的市场前景乐观,其后期追加的投资总量很有可能远超于初期投资。由于基层信贷员在工作中过度关注初期信贷业务而忽视了这种优质资源客户的可持续性发展,再加上同行业金融机构的及时跟进之后,导致了诸多原本由农信社扶持起来带来优质资源客户在后续的合作中并没有选择农信社继续开展信贷业务。

其四,地方政府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极为鲜见,但是一旦发生之后所造成的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在河北、吉林等地都爆出地方政府处于扶持其它经济实体发展的目的,套用、挪用农信社的专项涉农贷款,导致了农民出现实际信贷需求的时候,农信社已经没有资金进行放贷了。

四、解决农信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困境的措施

虽然农信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归纳起来无外乎是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的因素,加以梳理,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之后,农信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将信贷员的责权利进行量化。信贷员提高了对贷款的审核力度进而规避不良贷款的出现,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过于严苛的形式影响了正常的信贷业务就得不偿失了。尝试开展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农民信贷需求的风险评估,让信贷员根据风险评估报告来审定实际信贷业务,就将信贷员的责权利完全进行了量化处理,这样一是提升了信贷员的工作效率,二是通过独立调查机构的工作,客观真实的反映了一些实际信贷情况,三是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不良信贷业务的发生。

其次,积极拓展农信社信贷产品的渠道与业务范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农村经济实体利用互联网渠道开展电子商务甚至对外贸易业务也已经逐步的趋于常态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于资金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存与贷那么简单了。作为农信社来说,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分步骤的将信贷产品的渠道与业务范围拓展开来。

针对初期投资的涉农项目。信贷员要根据实际信贷需求来引导农民结合农信社的相关业务来确定贷款总量,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信贷员还可以根据项目运作的实际情况来向上级机构提出专项贷款的申请,进而最大化的满足农村经济实体基础性发展的需求。

对于已经步入正轨的农村经济实体,农信社的客户服务人员要及时的了解和掌握资金往来情况,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要明确的掌握关键时间节点,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信贷员之后,有利于信贷员了解和掌握优质客户资源的深度贷款需求。

对于目前发展存在困难的实体,农信社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扶持力度。有些农村经济实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属于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农信社要在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适度对其信贷需求做出一些倾斜性的扶持,这样就有助于企业摆脱困境,从而也为农信社拓展了一个潜在的优质资源客户。不过对于因为投资决策而导致经营困难的非实体性涉农项目,农信社还是要加强贷款资金的风险评估,有必要的话可以启动贷款风险预警机制,从而有效的避免不良贷款的形成。

最对于农户的小微贷款,农信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审批流程。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仗于规模经济,农户的小微信贷需求虽然在单量上并不大,但是由于农户的基础较大,其发展形成规模之后对于农村经济也能形成一定的促进。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农信社要着力从简化审批流程上入手,为农户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投入实际的生产。

最后,省级农信社要加强对规模化信贷资金的审批。无论是出于加强高对信贷资金风险管理的角度,还是出于提升农信社行政垂直管理的角度,省级农信社要对形成规模的信贷资金加强审批,除了相关的资质信息要完成备案申报之外,对于资金使用情况要结合定期巡检与不定期抽检一起来完成。从而有效的规避地方政府对农信社业务可能造成的干扰。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涉农专项扶持资金,省级农信社要全面落实专人管理、专项审批的原则,对于其间出现的问题必须加强追责。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3

摘要:粮食市场是一个近似的完全竞争市场。我国的粮食市场规模庞大,意义重要,在全国的市场之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作用。在粮食市场之中,价格的波动往往导致“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后果。对于消费者来讲,粮食作为价格弹性较低的必需品,自然期望能够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价格水平。而作为更为关注的粮食生产着——农民,价格的波动与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水平。在2010年的粮价波动导致的双损局面下,商务部和农业部出台了“农超对接”的概念,即农户与超市(批发收购商)直接联系交易,减少中间成本和流通损失,通过超市的市场效应来控制粮价。“农超对接”要求的是高质量、高产量的生产模式。目前仅有合作社这一方式比较切合发展实际。而合作社目前的发展状态如何、未来如何发展、对于“农超对接”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尚需要深入调查和分析。

本文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实地调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在河南境内针对生产、销售环节进行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发展现状和问题;政府作用;建议

2010年河南省中牟县的芹菜价格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其高质量高产量和历史最低价格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同年河南杞县的大蒜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不论是传统的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不同程度的显示下坡的趋势。这种”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情况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引起了热议。粮食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在“三农问题”上,各级政府以及组织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时逢我国“十二五”建设的开局之年,在这经济结构转型的新农村建设关键时刻,我们的农民和农业应该怎样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国家在宏观范畴上应该怎样深化农业体制和结构转型,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而面对近些年来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剧烈和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情况,2008年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下发文件提出了“农超对接”的概念。即将农户与超市直接联系,通过减少流通渠道来实现控制菜价,并先行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沃尔玛、家乐福两家超市进行试点。然而“农超对接”到底有多大的实际效力、在河南省是否可行、如何实施等、面临的问题等还都是未知数。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2011年夏我们在河南境内针对生产、销售环节进行了简略的调研。

一般的普通农户,其作为基本经济单位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农超对接”所需要的则是更为商业化、量产化的大型生产集群。因此在我国的基本农村生产模式中,合作社成为了唯一可行的方式。在我们的调研中,也通过走访了解、问卷调查、查看资料等方式调研了许多地方的合作社或其他类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前豫北的合作社发展总体上来讲是无序、混乱、条件鲜明的。而地方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举足轻重的。

一、目前豫北合作社发展中的个别特点

1.开拓新方法和新技术

大部分的合作社都将重点放在了新技术的研发、学习以及普及上。在濮阳市清丰县的菌类生产基地我们了解到,他们的技术是由省农业厅的专家一对一扶持的。在我们的观摩中我们发现,他们的生产尽管机械化不强,但是很是有序,在对客观环境的控制上也是非常专业。培育出的产品不仅有农、副产品,同时还注意育苗,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而他们的生产原材料则是由公司直接提供的,科技含量高,质量好,产量大。在新乡市毛寨村合作社的社长主要负责的就是新产品的试种。在他的大棚中种植着引进的新型瓜果,个大肉甜,产量大。该合作社中的社员都是在他试验成功后进行推广,大规模种植。当地镇政府在这里也有着大量的投入。

新的种植方法与种植技术,是我国农业改革的基础方式,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改革方式。然而个体农户是没有能力和影响力来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只有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才有足够的能力和号召力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在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其后续发展中,合作社也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这说明我们的合作社是应该继续大力发展的。

2.商业化的发展模式

很多合作社在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在销售途径上进行了整改和投入,以一个经济实体参与到了市场中。合作社的市场化和商业化是一种趋势,是广大农民群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法和方式。合作社进行商业化整改后,在市场上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和作用,对于农户的生产销售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反向影响力。这种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的市场脆弱性,更好的投入市场化的销售。有些合作社主动联系商家,进行有规模,有限制的低等“农超结合”、“农商结合”。有些则自成商家,研发新产品,主动去拓广市场。这种拓广在地域上的发展是惊人的。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长三角、珠三角和香港澳门的商家都有投入,双边合作发展的如火如荼。在进行了商业化整改后,普通的农产品扩大了收益,有的收益甚至达到150%。在这些商品中,我们甚至发现了高档营养品和奢侈品。这同样是我国商品农业发展的一个巨大成就。

3.克服地域性的不足

有些合作社将发展重点发在了克服地域性的限制上。开封县大王寨村盛产番茄,而在村北就有一个很大很规范的番茄集贸市场,由一条柏油路贯穿几座村落连接。在市场的门口就是一条联络山东省到豫西的公路,交通便利。市场中有大型货车集中采购,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直接卖到好价钱。

通过基础建设和招商引资克服地域性缺陷,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一个主流方式。便捷的交通可以减免农户的交通费用以及因地域缺陷导致的囤货。

4.大量资金投入的高新科技发展和集约发展

新乡长垣县的农业发展则呈现出更为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因为资金的便利,长垣县的农业发展主要是由高新科技来支持。在这里主要的高新农业都是由企业发展,显得更为商业化。其完备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高科技的成产机器都是我们耳目一新。这种集约式的生产方式使农作物成为了商品农作物,其价格也就水涨船高。不论是育苗、生产、农产品的加工、都通过量产化的生产线完成,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这些商品在市场上销路广、收益大。

二、目前豫北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方式落后,销售形式单一

部分合作社,只是作为社员的集合整体而存在,在一般生产领域和销售途径上并未起到一个经济个体所应起到的经济影响和作用。社员的生产环节主要依靠:1,生产习惯;2,从众心理;3,短期市场调节(如上一生产周期的粮食销售价格);4,地域限制;5,政府调节。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发展表明这种由自发而生的生产方式是具有盲目性,短期性,低效性等缺点的。而一个单纯的社员集合的合作社则会将这种缺点放大,并产生在深度和广度上影响更大的危害,并有可能导致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影响该区域的生产。在濮阳市孙马台村,合作社缺乏存在感,对整体社员的上产销售生活影响不大。其村民对于在地域限制,生产方式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存在很大意见。杞县的大蒜生产规模庞大,但是因为其长期的生产习惯以及基层农合组织的经济意识薄弱所导致的经济产业链条脆弱,使得该县大蒜生产受到市场行情波动影响较大。这种影响在广度上甚至波及于依靠大蒜生产的周边产业发展,如库存商业,农产品运输,以及蒜种培育等。在中牟发生的芹菜价格问题就有该因素的负面作用。

另外在销售领域,部分合作社的销售形式单一,手法原始,不能够满足社员的经济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从而遭到淘汰,受到打击。很多合作社依然采取零售收购的方式销售农、副产品。这样的销售方式受地域限制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在该农产品低迷的行情下很容易造成“菜贱伤农”甚至于无以为卖。而多样的销售方式不但有助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获得有利优势,同时能够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更长久和持续的生命力。如濮阳市玉助乡,采用集散收购与低等的“农超结合”相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的销路难问题。

2.合作社发展程度低,商业化程度低

有的合作社在发展起来以后面临重大决策问题。目前复杂多样的商品经济使得商业化较低的基层农合组织或经济组织出现了盲目与混乱。目前合作社商业组织发展程度低主要体现在:

1)发展周期不完整,发展不完备;

2)品牌打造商业化程度低,竞争力差,缺乏生命力;

3)商业化发展途径混乱;

在经过了政府投入或农科专家扶持后的合作社发展迅速,在生产领域有了保障后的他们将目光组要集中在了销售途径的创新与拓广上,从而忽视了在生产领域的继续深化和转型。在科技上采用了新技术,提高了产量,并不能够完全转化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因此也不能够彻底解决小农经济的盲目性等生产劣势。有些地方的生产转型渐入瓶颈,出现了滞后、单一、生产—发展脱轨的状况。这样的发展是在单纯的生产环节进行发展,尽管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产量大,但是在没有监管的市场上,容易受到商家的商业性压榨。有些合作社就出现了在拥有最新科技和高产量的前提下,普通个体农户收入依然偏低的情况。

而目前合作社的主要发展瓶颈在于在销售途径上的发展混乱,生命力弱等问题。脱离了单一的农产品集散市场的销售方式后,合作社的发展大都转向商业化的商品农业发展。在商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品牌打造低等,没有生命力;2,发展方式混乱,没有计划性和针对性;3,对市场了解较少,可持续发展时期短,没有整体统筹发展,无法应对市场风险。许多的合作社对其生产的农、副产品申请了商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这种“红富士”式的商品农业模式可以为合作社扩大销售,寻求商机,打通市场。但是在较长的一个商业周期来看,这种各自为战的商品农业竞争力大,销售对象和购买人群针对性小,地域性限制大,没有持续的发展生命力。在商品农业不甚发达的今天可能尚能发展,但是当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商品农业区域扩大了以后,这种发展面临着大规模的整合与改革。在销售领域来讲,因为合作社的普通限制性(小农生产的一般限制),其农、副产品在营销则略上投入较小,在广而告之方面工作不足。这样的发展方式导致这些合作社发展缓慢,资金回笼缓慢,社员发展积极性减弱,发展出现滞后。

商业发展情况混乱是指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或者农产品企业或者经合组织在其商业发展中出现的产品结构混乱。如濮阳清丰县的“菇业公社”和开封杞县的“蒜业公司”,在其发展中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商业重点,出现了“广泛撒网”的情况。这是我国农村经合组织(高等的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探索阶段。这些经合组织的普遍问题在于没有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深化发展,而是停留在了表面的形式发展。研发力度主要集中在产品类型的丰富上。如菇业公社的碳酸饮料、营养品、饮用酒等,这些商品的市场还有待进一步调研,它的稳定性和发展性是值得怀疑的。这并不是单独状况,也不是偶然状况,这是在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摸索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这种发展是盲目的,它的效力和影响还有待证明。尽管它相对于普通的农业合作社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本身商业化的模式使它在市场经济中受到市场的影响会更大。

三、政府在当前的合作社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各级地方政府在当前的合作社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各级的合作社,不论其发展状况如何,政府的投入和调控都是合作社持续发展的坚强基石。在生产中,政府的技术性、资金性支持是合作社有了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政府的帮助也是农产品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而政府在销售上起到的帮助更是可直接影响合作社的农产品销售。基础性的建设更要靠各级政府来完善。如杞县县委县政府在该县的大蒜销售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得到回报也是丰厚的,杞县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大蒜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日韩和东南亚。在这次蒜价低迷中,正是因为政府的帮助才将囤积大蒜销售出去,并且稳定了杞县的其他产业,并为下一季度的育苗和培育做好了准备。

四、针对“农超对接”,我国当前合作社的缺陷和理想化建议

首先,目前我国的合作社生产质量普通,产量一般,仍然处于大规模的普通农业生产阶段,不能够适应“农超结合”所需要的优质量产化生产。在地域上,对于“农超对接”仍然有地域制约性:在大城市的周边乡村的农业可以有计划有规模的实现低级的“农超对接”。其次,我国的合作社在向“农超结合”所需要的农业转型时还不能够适应在双方共赢条件下的量的供应,也就是说在提供足够超市使用的优质商品农作物的同时保证农户不会因为质量问题被拒绝收买而导致的损失。而现在我们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合作社的发展在签合同与自由贩卖之间存在一个风险偏好的问题:签订合同虽然麻烦,存在的问题还很多,但是可以保障销路,而自由贩卖固然是有压货的风险,但是却存在买到高价的可能。普通的农户或合作社面临因客观原因导致的买方相对垄断,希望能够签订合同;而略有规模的合作社或公司则面临更深层次的抉择。

作为当前我国现阶段的合作社发展,我们也有着一个理想化的修改性建议:一个先进的合作社应具备:

1,在生产环节提供完备的、周期完整的支持,起到引导性和协。

2,在销售环节实现农、副产品以及商品研发的多样性与专一性的统一。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4

[关键词]黑龙江农村;经济改革;农民合作社;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的经济改革从集体经济到分田到户,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力。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了深化农村的经济改革,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农村经济的“合作经营”列为农业经营方式创新的重要形式,这是对“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的新部署,这也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生产力向城市化推进的重要举措。这种举措要求“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这在对农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一、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改革使我国农村经济由集体经济到分田到户的个体经济,这一举措解决了当时农民的温饱问题,30多年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了重大提高,解放了的农村生产力,使他们成为农民工,推动了我国城市化的建设,今天重新提出农民合作社,形成农民合作共赢的发展。这一事实在2007年已经出现,随着农民合作社市场主体地位的合法性,这一优势受到我国农民的积极响应,使农民合作社得到快速的扩张与发展。据农业部网站的消息,到2013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98.24万家,同比增长42.6%;实际入社农户7412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28.5%,同比增长39.8%。各级示范社超过10万家,联合社的数量达到6000多家。农业、林业、水利、供销等领域合作社竞相发展,激发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活力。之所以形成今天这样的利好局面,是因为农民合作社的形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面对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挑战。通过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和联合,使农业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实现了规模效益,使农民摆脱了与市场结合的弱势地位,增加了农民在市场中的话语权,使农民也可以左右市场的走向,来开展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利用农村金融及网络平台建设,使开发农村的资本、信息、人力资源等市场要素,满足农民全方位、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求,这样就使农村合作社组织的经济价值得到发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黑龙江农民合作社的状况

黑龙江合作社的需求是以农村生产机械化发展而来,个体承包不适宜机械化生产。因此,农村生产必须超越简单的经济价值,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农村社会可以利用集体的优势,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黑龙江土地广阔,适宜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如果在机械化生产再以包田到户,不能发挥机械化作业的威力,要“以农民为本”就要把村民团结在一起,利用机械化优势,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也可以赢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尤其合作社形成后,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可以壮大农民合作社的集体财富,这样合作社成员如果一旦遇到大病、孩子入学、扩大生产等自身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农民合作社就可以出面,共同来帮助合作社成员解决问题。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正是把握社会价值观,才会使黑龙江合作社的发展稳定。最近几年,随着黑龙江合作社的发展,黑龙江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黑龙江合作社的社员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黑龙江合作社成员也由开始只是留守妇女和老人组成,现在也开始吸引了外出打工的男性劳动力,这主要是经济收入的影响所致,黑龙江合作社的高收益吸引了农村劳动力。

三、黑龙江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虽然改革开始,一家一户小生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提升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当温饱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当机械化能力得到发展的时候,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出路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尤其是如何让个体化的农民组织起来,这实际上也是一个难题。特别是2004年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直接补贴后,农民的组织化再塑成为新时期基层政府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农村无法快速发展起来的最大障碍。从实践维度看,农村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民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而有些问题仅仅依靠基层组织是无法解决的。当农民遇到问题找村、乡(镇)无法解决时,农民就对基层组织失去信心,政治认同感就会下降。更有一些问题是因为基层干部的工作方式存在问题造成了农民缺乏组织依靠的感觉,这种感觉在逐步助长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不信任。而农民合作社作为准政治组织,本身具有把农民再组织起来的制度优势,是对农村基层政权缺位的有效补充。结合农村改革遇到的坚冰和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无数鲜活的经验来看,农民合作社的组织价值为农村基层治理找到了组织依靠和保障。有了组织依托的农民,在解决了后顾之忧之后,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思想用在农村的事业发展上,用在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上。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和建设,收获的不仅是最初期望的单纯经济价值,更是意外收获合作社在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时代背景下的组织价值。

四、结语

黑龙江合作社的发展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农村经济或者说农业生产之所以不能给农民带来应有的收益,主要还是源于农民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受限,由于农民不了解市场,也不了解技术细节,盲目跟着经验发展生产而造成农产品滞销,常常是产量上去了,但收益却无法提高,就会循环到下一年再跟着“经验”,难以解决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困局。农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合作社与市场的有效对接,甚至有多家合作社联合发展应对市场而有计划地生产行动。组织起来的农民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就不会再像过去那样简单跟随。他们会集体研究探讨产业结构,研究探索适销对路的产品,研究钻研新品种、新思路。因此,对黑龙江农村经济改革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研究和探讨过程,就是最好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幸福生活指数的过程。

参考资料:

[1]张鹏.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建议河南农业2011-08-01

[2]刘虎星.发展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考河南农业2011-08-15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5

1.加大组织建设,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水平

各级政府部门应指导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四级建制。即村级建立基层社,重点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信息、代购生产资料等功能;居民小组建立社员代表或小组,重点进行农业生产上的互助;乡级应建立基层社的联合社,联系协调各基层社之间的各项日常事务,发挥其销售功能;县市级建立股份制的合作总社,重点发挥其销售加工功能。

2.加强财务管理的规范化。产权制度是合作社内部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财务管理是明确划分农户合理产权的基础,是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保证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1要明确合作社不同成员的财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保证每个成员的合法收益。做到准确全面地记录、反映和兑现如股权、未分配利润等成员应享有的权益和应分配的盈余;

2.2要全面、定期地对合作社的财产进行清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漏洞,真正做到资金安全、高效地使用;

2.3要保证扶持资金的合法利用,需坚持每笔财务收支都记录在案,并且调查属实,真正落实农户的利益,以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落实;

2.4要出具真实、合理合法的财务报表,国家需要认真剖析每个合作社的财务状况,只有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的合作社才能被列入国家扶持对象。对优秀、落后的不同发展情况的合作社采取不同的资金扶持或政策支持。

3.引导传统文化概念的改变。农村的某些文化观念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所蕴涵的理念有一定的互斥性。形式主义的潜规则使合作社真正规范难以落到实处,“重人情”的价值取向成为制度化理性互惠的阻力。因此,在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合作社法》及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合作社负责人与农户充分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宗旨与制度;另一方面要帮助合作社负责人转变观念,认识到重生产更要重管理,重效率更要重视公平。这样逐步使他们接受民主化的运作方式,放弃家长制的不良作风,帮助合作社成员接受与经济组织相适应的理性化操作方式,突破乡土人情的束缚,培养“责权利”相统一的意识,促进合作社更好地发展。

4.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4.1各地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长效扶持机制,在行政审批、服务收费等领域加大优惠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4.2积极采取新闻宣传、电视讲座等多种渠道和手段,进行广泛深入开展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4.3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视程度,有计划的开展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会员的培训,加强对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规划、政策的宣讲落实,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业务技能,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化水平。

5.规范合作社发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6

关键词: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

我国农村自1978年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重构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微观组织基础,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缺陷开始受到关注:一个农户经营规模过于细小,农地相对稀缺,农户经营行为过于分散,使得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无法取得经营规模化效益。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家庭承包基础有了2003年《土地承包法》的保障,这一基础会更加牢固,家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要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再统起来是难点,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发挥组织载体的作用,这个组织就是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不是对家庭经营的替代或排斥,而是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是对家庭经营模式的补充与完善。该组织集农民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为群体优势。以服务成员为宗旨的经营理念和“民办、民管、民受益”为组织原则,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且使其真正成为了农民自己的组织。

当前我国的农民合作社数量虽然很大,但毕竟刚刚起步。尚处于量的扩张阶段。无论合作社自身的内部管理、参与主体、运行规范程度,还是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和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

一、纵向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建设中合作社思想的发展

(一)20世纪20―30年代对国外合作思想的介绍

20世纪20―3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开展了大量有关国外合作思想的介绍和传播,其中持有独到见解并提出自己的主张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薛仙舟主张率先发展消费合作社。而梁漱溟主张率先发展生产合作社。他们的主张的共同点就是把合作社当作一扶贫济困的社会改良手段,而非单纯的企业或者经济组织。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有薛仙舟的《中国合作化方案》、梁漱溟的《中国合作运动之路向》和《乡村建设理论》等。

梁漱溟认为应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的农民和农村。我国农村社会是一个分散的群体,没有组织性和合作的传统。要改变这种状况,农民必须“从分散往合作里走,以合作团体利用外部技术”,而且这种团体要以理性和伦理关系为基础。

另外,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运用社会结构功能理论对我国农村社会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我国的乡土社会里,家庭是社会活动的主要单位,但在日常生活中,合作发生在小范围的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或一定地域群体内。

(二)解放后的合作社思想

解放后。我国理论界向国内大量介绍了前苏联以斯大林集体经济思想为核心的合作理论和集体农庄模式。当时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并在理论上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的合作思想。

的合作思想,从早期强调消费、流通和信用合作社,到革命根据地时期强调生产互助合作和供销合作,再到解放后强调从互助向高级社过渡,1958年以后又主张建立一大二公的,虽然前后经历了多次变化,但从理论轨迹上看,与马克思主义的合作思想还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理论模式的特点在于,把合作社看作是引导小农私有制转向集体所有制,进而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桥梁。

但是由于政治干预过多,将农村的合作社办成工、农、商、学、兵于一体的“一大二公”的大公社,违背了社员自愿合作的原则,利益得不到保障,严重缺乏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农村再发展合作社应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

(三)农村体制改革初期的合作社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全国实行,摆脱体制束缚后农民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但国家对农产品的流通还没有完全放开,农民对合作社的需求并不十分强烈。这一阶段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大多处于回顾、介绍层面,也有部分涉及到恢复合作社的本质和发挥其本来的重要性。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陆文强的《农村合作制的演变》、徐更生等主编的《国外农村合作经济》和米鸿才等主编的《合作社发展简史》等。

王铭铭通过对村庄的个案研究。考察了农民互助合作体系的历史变迁,质疑传统与现代对立的两元论,认为农民合作作为一种社区地方性制度在当前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研究高潮时期

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农民组织建设的研究。日益上升为一个热点问题,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对解放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评价,刘建平(2003)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了农业合作化决策的过程及其政治学意义,他认为农业合作化既是以资本主义标签否定新民主主义的思想过程,又是打破尚在建构中的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政治过程。

罗兴佐指出。合作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外生性,主要通过外部压力将分散的个体纳入一定的组织体系从而强制人们合作。另一种为内生型,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以市场为基础的自愿合作,以市场为依托,通过内部规则实现合作;以地域为边界,以对社区利益和共同规范的认同为基础而实现社区事务的自治。在传统农村社会中存在以宗族为基础的自治型合作;制度是典型的外生型合作,一旦外部强制力减弱或消失,原有的合作局面将不复存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国鲁来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对我国农村的合作社的企业制度的产生演变及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近年来合作社在农村再次兴起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针对农村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型合作组织,如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进行研究,主要从合作组织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内涵、组建原则、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合作组织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认同。

应瑞瑶认为合作社在发展中面临各种问题,由此带来合作社制度的变革。合作社制度发生变革有其内部问题,也有其外部因素。各国合作社发展到今天,已无法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其外延在扩大而内涵在减少。但是,合作社的变革并没有使它演变为股份制企业,合作社在调整、变革过程中,仍然坚持合作社的基本内核:合作社的顾客往往也是它的所有者,合作社的目标是使其既是所有者也是顾客的社员受益;在社员的投票权上,现代合作社承认社员之间的差别,但对社员投票权的加权比例有严格限制;现代合作社为了吸收外来资本,对其实行按股分红,但按股分红的利率有一定限制。

二、横向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建设中合

作社思想的发展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通过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组织的比较分析,总结他们成功的发展经验以得到启示和借鉴作用。李继东认为,合作社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有内生模式,我国乌托邦的农业社会改革虽然没有成功,但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台湾、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市场经济下搞小地产制,合作社搞得较为成功,关键在于将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更多的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的、内生的,是从社会学角度实验的,不是超前搞,也主要不是完全靠政府搞。非洲的加纳、几内亚、坦桑尼亚以及以色列等国合作社也搞得较为成功,值得借鉴。

(一)对亚洲国家合作社的研究

章政(1998)指出日本农业吸取了西方各国近百年来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日本国情的制度体系――农协,为东方国家实现农村经济起飞创造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刘多田(2001)通过对日本农协的全面考察系统地介绍了日本农协的发展、组建、服务领域及管理,对我们了解和借鉴日本农协提供了参考依据。

柳金平(2008)认为随着数量的迅速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素质也需要大幅提升。通过介绍韩国农协发展教育培训事业的特点,分析了教育培训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社教育培训事业的政策建议。

冯开文(2007)分阶段考察了印度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印度农村合作社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并总结了其发展经验为法律的导向作用、政府支持的良性模式、合作社的一体化经营和健全的组织体系。

(二)对欧美国家合作社的研究

朱伟革(2007)认为严格的审计制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作社之间的密切合作等是德国合作社成功的要素。

杨少平等人通过对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的合作社的考察和比较,提出两国的合作社发展中都注重合作社的全方位的监督,在监督体制和形式上都有创新。

丁太聪(2005)论述了美国农业合作社产生的社会条件、发展经验和作用。

胡盛明提出西方合作社的发展有股份化、大型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趋势,认为我国可以通过借鉴股份制企业筹资方法。并加以改造,达到既改善合作经营,又坚持合作社原则的目的。

张桂春等(2007)认为,国外农业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各国农业合作社在组织、运营等方面的不同,因此我国应结合本国的实际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

(三)对我国台湾地区农业合作社的研究

我国台湾地区在小地产制度下合作社搞得较为成功。国内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主要从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合作社立法、个案分析等方面研究。程朝云(2006)以历史的角度论述光复初期台湾农会和合作社的分合问题,指出国民政府在接受台湾不久。依据大陆“农会政治,合作社经济”的原则,将台湾农业会划分为农会与合作社两种组织,1949年当局将其合并。张洁(2002)介绍了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对其运作机制加以分析,并阐述了其对台湾农业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

马跃进(2006)认为台湾地区的合作社之所以比较成功,与台湾地区的合作社立法比较成熟有关。而我国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合作社法”,来推进大陆合作社的立法进程。《台湾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家成长机制探讨》一文探讨了台湾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家的成长机制和对农业合作组织作出的贡献。

吴丽民和袁山林(2006)以台湾汉光果菜合作社作为个案,分析了台湾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发展经验并得出重要启示,认为只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协作能力,只有因地制宜将已经远离了正规教育而且分散着的农民组织起来,在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运销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生存和发展能力。

三、小结

我国农村建设中合作社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从合作社思想从国外引入国内,到学者和实践者结合我国农村各阶段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发展了合作社的思想并开展相应的运动。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与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进行比较以借鉴其先进经验。但如何把握这一发展脉络进而深入探讨建设我国农村合作社的问题仍需进行。

参考文献:

1、章政著,现代日本农协[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刘多,日本农协[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苑鹏,台湾农业合作社的历史和现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屈四喜,徐玉波,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农业合作社[m],世界农业,2009(1)

5、程朝云,光复初期台湾农会与合作社分合问题[m],台湾研究集刊,2006(2)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7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形式农民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1、服务能力较弱。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决定合作社的凝聚力,但服务需要成本和知识能力。如组织社员培训、拓展经营领域、开展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化、经营品牌化建设等等,都需要经费、技术投入和组织领导能力的提高。

2、运作不够规范。目前,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低,提升任务重。虽然大部分合作社制定了规范的章程,但许多流于形式;科学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健全,日常决策少数人说了算;合作社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有些合作社产销衔接不够紧密,轻服务重盈利,轻积累重分配。

3、人员素质偏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以留守人员为主,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4、群众认识不够到位,组织化有待加强。

4.1、小农思想束缚,仍有部分群众认为“合”字难写,难以建立良好的合作;有的群众甚至担心参加合作社,要缴纳各项税费得不偿失。

4.2、个别群众创办合作社目的不纯,偏离创社宗旨,只想套取公共财政补助资金,合作社成立后并没有按合作社的章程进行运作,更没有组织成员开展真正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合而不作,成为“空壳合作社”。

二、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如何不断培育壮大合作社,推动合作社发展再上新台阶,把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件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1、强化政策扶持,致力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

1.1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南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协调、服务,落实部门责任,强化先行先试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1.2加大扶持力度。随着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增长,应加大金融信贷方面的协调力度,并增加财政资金扶持,特别是侧重于对具有示范性、规范化、骨干型专业合作社实施以奖代补,特别侧重对专业合作社教育和培训经费的安排。对合而不作的“空壳社”不予扶持。

1.3要加强指导服务。农业部门应切实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指导,落实好优惠政策,及时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强化规范管理,致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

2.1、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和制度。要求各合作社按照农业部国家《章程》,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规范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生产管理、收购营销、档案管理、财务会计等运作制度。

2.2、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3、强化科技支撑,致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活力。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科研院所,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拓展新市场。引导和扶持发展潜力好的专业合作社拉长精深加工、品牌创建、销售等经营链条,推动其从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向深加工发展,在延伸合作领域的基础上拓展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专业合作社更加具有生命力。

发挥优势,打造品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化经营。结合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创设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建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农民均受益

(一)农民受益

1、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统一批量采购农用生产资料,获得较低的市场价格;联合引进、使用先进技术,降低单个农户提高技术水平的成本。成员的数量越多,交易的市场越复杂,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节约交易费用的成效就越明显。

2、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互促进。合作组织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组织,可以在许多方面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交易,就可有效地抵御各方面对农民利益的侵蚀,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

4、有组织才有力量。农民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自己的要求,及时传递给政府。同时,也可以及时得到政府的农业政策等信息,提高政府对农业经济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政府受益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是对“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平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产业为依托,以共同利益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而组建起来的经济组织,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以合作社为主体组织农民培训,真正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现展理念的农业经营者。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8

论文摘要:自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在信阳开展试点以来,全市上下齐心,积极开展工作。浉河区采取多种举措,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农村的资金投入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创建了全省首家金融服务大厅,其主要做法受到省委书记徐光春、副省长刘满仓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并被省委办公厅、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典型报道。

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信阳,在创新农村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创新农村资金投入的体制机制、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农村社会保障的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创业人才投身农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农村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上,逐渐探索出一条消除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现代农业大发展、农村面貌大改变、农民收入大提高,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一、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农村资金投入力度

(一)2009年度农村资金投入情况。1、金融资金投入。目前,浉河区现有经营性银行业金融机构8家,设有存贷款服务网点119家。2、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浉河区财政涉农资金主要集中在直补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和水库移民安置资金以及农、林、水、交通、文化、卫生、计生、教育等基础设施项目资金。3、社会资金投入。通过招商引资和政策性资金拉动,共吸引外地资金和民间资金约3000万元,通过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融资投放资金420万元。4、涉农项目投资。2009年浉河区较大的涉农项目19个,总投资27.75亿元,全年计划完成10.26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3.62亿元,占计划的35.3%。

(二)主要做法。1、创新银政、银企合作模式。2、创新金融担保体系。3、激活农村资产市场。4、实施财税扶持举措。

(三)存在问题。虽然浉河区农村资金投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和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是还有部分乡镇和部门对金融服务工作不够重视,观念陈旧、方法简单。二是部分金融机构过度注重眼前利益和风险控制,不愿发展和延伸业务。三是担保机构设立分散、规模小、担保能力弱,有效资产迫切需要整合。四是适应农村的金融产品种类少,宣传力度小,造成信息不对称。五是农民自己的资金互助组织发育迟缓,造成小额借贷成本高、周期长。六是农村产权市场尚未形成,除了土地流转和林权外,对农户的其它产权没有专门的机构认证,难于达到虚钱变实钱,死钱变活钱。

(四)主要对策。1、解放思想,深入改革。2、明确任务,强化责任。3、强化考核,兑现奖惩。

二、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一)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开展情况。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有序开展。2、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成效明显。3、农村低保工作再上台阶。4、创新扶贫开发成果丰硕。

(二)主要做法。1、积极做好准备,夯实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2、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抓好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3、强化工作措施,逐步实现农村低保工作的规范化。4、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扶贫工作快速发展。

(三)存在问题。一是农村养老保险目前还没有很完善、并且适合浉河区的制度模式来借鉴,农民养老保险意识低。二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定点医院参合农民住院比例过高,医生处方用药不规范,个别存在乱收费、高收费现象。三是农村低保对象难以确定,工作动态管理难度大,低保范围窄、标准低。四是农开扶贫资金作用发挥欠佳,扶贫效果不太理想。

(四)主要对策。1、强化宣传,确保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广泛宣传《浉河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组织乡、村干部群众进行培训,使其了解和熟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标准、补助政策及保险待遇等,以便帮助农民算清交费与存款账、交费与解除自身养老后顾之忧账、交费与减轻自身负担账、交费与自己最终受益账、养老保险与一般性保险账,从而打消农民群众的一些顾虑,提高自愿参保的积极性。2、提升水平,力争农村医疗保障更加完善。一是积极搞好宣传服务。二是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三是切实规范新农合筹资。四是加大村医培训和指导力度,提高村医的医疗技术水平。3、完善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工作的新突破。建立农村低保的增长和退出机制。使之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使那些通过社会帮助、自身努力,生活水平提高的低保对象,能够适时“脱保”。强化农民低保的民主公开。要按程序操作,强化群众监督,做到公平公正。4、找准抓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一是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为抓手,进一步拓展整合资金渠道,汇聚社会多方力量,提高项目建设标准。二是以浉河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为抓手,充分利用上级财政扶贫资金、补贴信贷扶持和科技扶贫项目支持等优惠政策,大力培育、扶持和壮大浉河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加大扶贫培训“雨露计划”工作力度,努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有修养、通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有用人才,为浉河区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输送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建设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人保.2010年.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9

【关键词】双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县域经济发展

一、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做法

双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可概括为“网点众多分布合理、信贷规模稳居榜首、经营状况不断好转、信贷投向有待优化”

1.网点众多分布合理

截至2014年末,双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包括136家基层信用社,在职员工1880人,是辖区机构网点和员工最多的金融机构。网点布局合理,乡镇覆盖率100%,村屯、场队金融服务覆盖面100%。

2.信贷规模稳居榜首

截至2014年末,双鸭山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89.2亿元,稳居辖区商业银行(不含农发行)首位。其中:农户贷款71.4亿元,占比80%,涉农组织贷款8.4亿元,占比9.6%,服务三农主业特征鲜明。

3.经营状况不断好转

截至2014年末,双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联社存款余额141亿元,较2009年增加85.7亿元,增长156%,各项贷款余额89.2亿元。较2009年增加85.7亿元,增长121%,实现利税1.92亿元,较2009年增加1.1亿元,增长136%。主要经营指标5年间均实现了翻番。

4.信贷投向不断优化

(1)支持“三农”贡献突出。截至2014年末,双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各项贷款余额89.2亿元。其中:支持“三农”信贷投放85.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6%,“三农”信贷满足率高达91%。优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资金需求,重点支持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信贷支持辐射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2)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愈来愈大。截至2014年末,双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8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的16%。小微企业贷款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占各类贷款比重连增四年。共支持了2856户小微企业发展,大部分是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特色种养业。

(3)积极开展支农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近年,双鸭山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适时研发了特色金融服务产品17个。

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1.存贷款结构不合理制约信贷投放

一是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当前,县域金融市场的基本现状是各金融机构分争社会资金,单凭信用社的资金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信贷资金的需要。二是资金成本过高,影响信贷资金投放。由于受到自身经营和实力影响,要想获得更多的存款,信用社就必须付出比其他商业银行相对较高的资金成本。三是信贷总量高速增长下结构失衡。近年,辖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年均投贷相对集中,弱势产业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依然存在。四是贷款集中度管理限制信贷投放。受到贷款集中度控制影响,部分粮食收购企业资金无法得到满足。

2.积极拓展信贷市场下的潜在风险问题

一是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在拓展农场、农村信贷市场中过分依靠党政力量,将贷前调查、协助清收等职责交由场(队)领导负责,潜在风险较大。二是农户信息尚未全部录入征信系统,部分农户在多家金融机构贷款,“多头贷款”掩盖了部分农贷难以按期偿还的事实。三是小额贷款公司以高利率向亲友吸收资金,再以更高的利率贷给房地产、煤炭采掘等行业,极易诱发连锁反应。

3.信用体系建设和中介机构不健全

一是信用体系未实现共享。现阶段各金融机构间信用信息尚未完全共享,信用社无法完全采集到客户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信息。二是农户缺乏诚信教育制度。虽人民银行经常开展征信宣传活动,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三是弱势群体贷款担保中介不足。县域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少,担保能力有限,且县域办理动产、不动产的评估机构少、费用高,金融机构和借款人选择余地不大。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内部经营机制,追求信贷增长下的结构优化

一是对贷款存量按行业、期限和质量状况予以分类,动态划定“持续支持、阶段性支持、只收不贷”类别,优化存量信贷市场。二是鼓励引导农村信用合作联联社增设市场和产品研发机构,全面掌握辖区经济发展规划,并按照供需相宜的原则,开发新产品,培养新客户。三是加大营销力度,抢占市场占份额。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明确信贷投放重点,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2.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适当扩大政策的覆盖范围

一是进一步完善县域(农村)地区金融体系。继续科学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在乡镇、村屯村设立服务点;引导民间和产业资金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二是适度扩大有关涉县金融政策的受益范围。建议将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发放本地区贷款的将政策扩大到全部县域金融机构,将支农再贷款投放扩大到经营稳健小额贷款公司,缓解农村信用合作联联社支农压力。三是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贴机制,进一步扶持“三农”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四是适当增加授信额度。建议各监管部门能够放宽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及增加“合意贷款”的额度,允许农村信用合作联联社适当提高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授信比例。

农村的合作社发展篇10

1农村经济合作社的意义

农村经济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织,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村经济合作社的类别很多,例如根据合作社开展业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显著,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例,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推广以及农机服务过程中的重要�m织,是一种新型服务组织,对农机推广以及农机售后服务有很大帮助,比如农业机械化推广覆盖范围不广,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承担一部分任务,促进农机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再比如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开展对农民的教育,成为推广应用新机具、新技术的“学校”,组织农民学习机械设备的操作技术,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学会使用机械进行操作,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农村经济合作社是改变农村经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社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真正发挥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和效应。

2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面临的问题

2.1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方案进行充分、科学的规划设计,才能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当前有的地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盲目采取其他地区的经验方法,建设农村经济合作社,但是疏于管理,没有真正发挥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

2.2发展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

农村经济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领导者、带动者,必须要发挥带动作用,产生集聚效应。但是当前很多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规模较小,对农民的服务功能较弱,组织化程度较低,带动能力有限,没有发挥出引导作用。

2.3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在农村经济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影响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原因,有的农村经济合作社缺乏技术指导,有的合作社管理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受阻。

3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策略

3.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社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要途径,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认识,一方面要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建立的紧迫性产生认识,近些年来,玛纳斯县始终围绕着兴农富民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将发展重点放在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也积极加强龙头企业规模化建设。但是农村产业化经营理念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原来的生产方式和市场变化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开展适合农村发展形势的经济合作社的建立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农村经济合作社的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应该要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将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当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任务来抓,与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协同起来,给予农村经济合作社更多扶持,为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开绿灯”。

3.2加强扶持力度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建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形成合力,各部门和单位之间要相互合作,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节、社会环境。例如工商部门要抓好农村合作组织的登记注册工作,简化登记注册流程,改进注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农村信用社以及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作用,给农村经济合作社提供多样化的贷款服务,为合作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3.3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社人才队伍的建设

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不能形成带动作用,一方面与合作社的规模不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有关。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合作社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管理队伍的组建,形成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管理队伍,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招聘更多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尤其是一些懂经营善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人员,吸引他们到农村经济合作社中,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4加强督促检查,确保运行质量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社发展水平,政府部门应该要加强调研,深入到乡镇地区,对农村经济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产生监督作用,让农村经济合作社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例如在农民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可以落实技术培训任务,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培训“学校”,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开展培训教育,引导农民掌握更多生产新技术,并且改变思想观念,学会使用农机设备进行生产。政府部门要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性引导,发挥引导者作用,确保农村经济合作社沿着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