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十篇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十篇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54:04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1

关键词:核电站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根据我国电力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国发电装机将超过8亿千瓦。水电是我国优先开发的清洁能源,但我国的水电资源全部开发利用也只有3亿多千瓦。大力发展火电将受到环境保护和煤炭运输条件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我国政府已经核准了关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的《京都协议书》,未来十年我国二氧化碳的减排压力将日益突出,火电厂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已被纳入到国家未来能源发展的战略中,国家提出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新的能源政策。

核电站在选址时,应满足不在城市规划范围内,同时满足距万人以上的乡镇应大于5km;距10万人口以上的城镇应大于10km;距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市区发展边界保持适当距离。

本文就山东乳山红石顶核电与当地城市规划的关系展开简略的论述。

山东红石顶核电厂规划建设六台百万千瓦级及以上压水堆核电机组。建设将采用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一期工程先建两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

厂址位于山东省威海市辖乳山市海阳所镇南端的小石口村附近,东、南、西三面濒临黄海,北面与陆地相连,西南隔海850m处为南黄岛。厂址经纬度坐标为东经121°38′12″,北纬36°44′23″。厂址西北距乳山市21km,北距海阳所镇7km,距银滩旅游度假区西南边缘为8.1km,西南距山东海阳核电厂址22km。厂址到胶东半岛三个大型及特大型城市的距离为:东北距威海市93km,西北距烟台市89km,西南距青岛市130km。

山东红石顶核电厂厂址周围将设置非居住区和规划限制区,非居住区半径为500m。规划限制区半径为5km。

《乳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为“规划”)已于2005年12月编制完成并上报山东省人民政府。

本工程已纳入了乳山市总体规划。规划指出,由于核电站属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影响力强,且距城市较近(距市中心22km,距银滩旅游度假区10km),必然对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影响。加之核电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大量的人流及相关配套产业的聚集,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大大提升该区域的投资环境,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热点区域之一。

2005年修编的规划首先回顾了的上一版《乳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指出在1995年编制的规划中,乳山市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为:一城、两区、五个组团。一城——指乳山市的中心城市;两区——指夏村老城区与银滩(海滨)新城区;五个组团——夏村老城区、潮汐湖旅游区、新城中心区、新港区、白浪湾度假区。本次修编中,除了将新港区的规划调整为核电规划外,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基本延续了上一版的方案。

规划还总结了上一版规划实施情况与存在问题,认为夏村老城区发展比较快,上版规划远期发展框架目前基本形成。部分用地位置超出城市总体规划范围。银滩新区土地转让数量较大,大部分是商住用地。部分用地性质违背城市总体规划,部分用地位置超出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住宅产业发展比较快,公共设施、旅游产业发展比较缓慢。

乳山城市规划范围均位于本项目半径5km的规划限制区之外。距厂址较近的城市规划主要有以下内容:

城市规划边界距厂址最近的距离约为6.7km,该处为海阳所镇驻地。海阳所镇驻地为城市总体布局中五个组团之一的潮汐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汐湖旅游区由潮汐湖度假区和海阳所镇驻地两部分组成),为乳山市4个二级城镇之一,用地规模为4.8km2,用地类别均为村镇建设用地。规划中对村镇建设用地的要求为:“结合用地、交通等确定居民点搬迁用地,完善配套服务、基础设施,改善乡村居民人居环境。鼓励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实行‘迁村并点’,应限制在村庄内甚至在集镇内新办工厂,以避免出现新的分散局面,要鼓励现状散布在村落的企业逐渐向镇区的工业(园)区集中。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面积不得超过乳山市规定的标准。对按规划向城区或镇区搬迁或集中迁建的农民和工业企业,应制定鼓励政策。”海阳所镇2005年城镇人口为3522人,规划远期人口为4万人,迁入人口主要为海阳所镇的其他村庄居民。

银滩新城区作为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两区”之一,规划用地面积19.7km2,用地性质主要为居住、度假用地2020年规划人口20万人。银滩新城区居住用地距厂址最近距离约9.2km,城区中心距厂址最近距离约12km。银滩新城区是依托区内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银滩旅游度假区而发展起来的。考虑到银滩的旅游资源主要是海滨资源(大海、沙滩、礁石),但北方海滨受到气候的限制,每年的旅游旺季只有3—4个月。因此发展旅游产业仅是银滩新城区的职能之一,银滩新城区的未来将是以旅游度假为主的综合性海滨新城区。

银滩旅游度假区拥有20公里长的洁白海滩和海滨松林带,处于三面环海的平缓地带,依山傍海、林秀海碧、礁奇滩曲,集山、海、岛、湖、泉、河、林和历史传说于一体,极具观赏与旅游开发价值,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银滩旅游度假区为本项目的最重要环境敏感目标。在本项目的设计中,将主要采取如下工程措施尽量缓解对该区的影响:

厂区主要占用的大部分陆地位于驴山南面山前坡地,规划容量的六台核电机组主厂房建筑群纵轴方向为东西向,一期工程位于西侧,向东依次扩建。受北面的驴山主峰遮挡,在银滩旅游度假区最多有可能看见本项目三期工程的两台机组。

1、2期工程的循环冷却水往西排放,三期工程的低放循环冷却水往东排放。一~三期工程的全部低放废水均参混入1、2期工程的循环冷却水后向西排放。由于南黄岛南北方向狭长,因此可以有效缓解低放浓度场的影响。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2

关键词:给水系统;现状;问题;保障;建议

中图分类号:tU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4

余杭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南端,钱塘江北岸。西倚天目山,南面钱塘江。与桐乡、海宁、富阳、临安德清等市县接壤。东、北、西三面环绕杭州市主城区,是杭州市主城区沿钱塘江北岸发展的主要腹地,有着显著的区域优势。余杭区辖14个街道,6个镇,区域面积1228.2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7.69万人,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738.17亿元,年均增长9.6%。财政总收入达到1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5.60亿元,增长25.8%。农业总产值67.74亿元,增长12.7%。工业总产值1289.84亿元,增长15.4%。

余杭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除了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和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外,应该说完善的区域基础设施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供水事业作为服务全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余杭区供水现状

2007年12月3日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组建杭州余杭水务有限公司。将杭州余杭供水集团公司与杭州余杭城市排水有限公司合并。组建杭州余杭水务有限公司,公司是担负全区自来水供应与污水收集,处理职能的国有独资企业,现设9个职能部门,14个分公司。公司供水能力为44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能力为18万立方米/日。

(一)水资源及取水

余杭区目前城市净水厂的主要水源为东苕溪,四岭水库。其中瓶窑水厂通过东苕溪瓶窑取水口取水,獐山水厂通过东苕溪獐山取水口取水,并通过加压向宏畔水厂,塘栖水厂,运河水厂输送原水,径山水厂原水取自四岭水库。

余杭区现有备用水源两处,分别为运河喜庵港和三白潭应急备用水源地。运河喜庵港备用水源系原运河水厂取水口,取水泵站规模10万立方米/日,1991年建成投入使用。1999年临平一塘栖供水一期工程建成后(水源取自东苕溪獐山段)而停用改为备用水源地。三白潭应急备用水源地输水总规模30万立方米/日,以满足近期水源水质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应急之用。

(二)供水设施现状

余杭区目前主要净水厂共8座(其中停用1座,在建1座)现有供水规模44万立方米/日,具体如下表:

主要净水厂情况一览表

余杭区主要供水加压泵站4座,具体如下表:

主要泵站加压站情况一览表

(三)水厂处理工艺现状

余杭区现有水厂中,除在建的仁和水厂处理工艺包括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外,其余水厂现状处理工艺均为常规处理工艺,具体详见下表:

水厂处理工艺情况一览表

(四)存在的问题

余杭供水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力的保障了区域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基本保障了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用水,但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缺少新的专业规划指导。目前供水专业规划是2005年编制完成的,经过近7年发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余杭区总规划和各分区规划也相继做了调整,急需编制与区总体规划和各分区规划相适应的供水专业规划。

二是水源单一问题。目前余杭区供水水源主要来自东苕溪,随着周边取水量的增加,水量的保证率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水质也日常出现超标现象,作为饮用水源水质不容乐观。

三是分区供水存在着较大的压力。余杭组团由杭州水务集团趸售供给。随着该组团的用水量的迅速增长杭州市的趸售供水量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急需考虑该组团的应急供水。

四是水处理工艺需逐步提升。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目前面对着水源水质的变化,现有的常规处理工艺很难满足净水的质量要求,需要在现有的工艺上增加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

二、远期(2010-2020年)用水量预测

城市用水量预测,是确定城市供水规模、工程投资、水资源分配的依据。用水量的确定,同时受到居民生活水平,气候条件及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余杭区总体规模》(2007-2020年)确定余杭区的功能定为:杭州现代服务业副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科教基地,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区域综合交通物流中心,杭州大都市北部集“经济强区、生态城区、文化名区”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活品质都市新区。余杭区发展目标:到2020年人均GDp总体上达到当时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较高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教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资源消耗水平进一步下降;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建成经济体系完备、创新能力强、高度国际化、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体化城市区域。总体规划余杭区形成“一副,三组团,三带,四廊”的城乡空间组织架构。

(一)用水指标

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

注:1.临平副城,各组团和其他城镇参考杭州市给水专项规划中余杭区推荐指标;2.农村及其他地区综合参考各组团的用水量指标确定;3.其他是指通勤人口及第二居住地人口。

(二)用水量预测

根据临平、余杭、瓶窑、良渚分区规划,按照城市人口的预测,采用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法,预测远期远景最高日用水量如下表:

余杭区城市用水预测表

根据上述预测结果与现有的供水能力对比表明,至远期供水量缺口较大。

三、远期供水保障设想

(一)供需平衡分析

1.需水量。根据用水量预测,余杭区远期需水量为107.64万立方米/日,远景需水量为164.17万立方米/日。

2.可供水量。根据《杭州市给水工程规划》和现状的水源地划分,余杭可用的主要取水水源是东苕溪四岭水库,运河平原河网和水源,同时部分地区由杭州直接传输供水。

东苕溪:是目前杭州祥符水厂和余杭区各水厂的主要取水水源,目前已批准的取水许可从东苕溪取水60万立方米/日。根据浙江省水文局完成的《余杭区水资源调查评价及供水水源论证》的结论,獐山至德清交界处河段具有增加60万方米/日的取水能力,推荐做为余杭区城镇供水水源。

四岭水库:2004-2006年,四岭水库完成除险加固和标准化建设。2008年经省水文局余杭径山水厂径山一黄湖供水工程(二期)水资源论证。四岭水库在满足下游防讯任务和确保水库本身安全的条件下,有保障径山水厂总规模5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

运河平原水网:余杭区大运河水系河流众多,水运发达。根据《余杭区水资源调查评估及供水水源论证》在95%保证率情况下,在东部平原河网取水从水量角度是可以满足的。但是,根据近几年余杭区平原河网水质监测评价,余杭区平原河网水质总评价为劣Ⅴ类,短期内很难达到供水水源的水质要求。目前在余杭区运河的博陆喜庵港为运河水厂备用水源取水规模为10万立方米/日。

水源:根据《杭州市给水工程规划》描述,余杭区的可利用水源为钱塘江和千岛湖引水。按规划预测,杭州市区2020年,城市供水厂取用钱塘江的水厂规模为420万立方米/日;则年取用钱塘江水量约为1278亿立方米。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市林水局已于2011年6月启动千岛湖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根据相关资料,千岛湖引水的供水范围为杭州市主城区,江南地区、余杭地区、桐庐县、富阳市,同时考虑向嘉兴市供水。千岛湖引水工程已落实到杭州市投资建设水利工程重点项目和《杭州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当中。

杭州管网转输:目前杭州市苗圃泵站向余杭组团转输能力为10万立方米/日,祥符水厂向勾庄地区供水2万立方米/日。

通过上述供需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余杭区内供水水源近期能满足需水量要求,但是远期远景已明确水资源不足,不能满足远期远景需水量要求。同时余杭区内水源水质有待进一步加强保护。需要积极争取和利用水源。

(二)建立分区给水系统

为了做大做强临平副城,增强临平副城中心功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了适应余杭区城市发展对各功能区块的新要求、结合目前余杭区供水现状的实际情况,设立四个分区给水系统。具体如下:

临平副城给水系统:该系统包括临平城区,运河街道、乔司街道、塘栖镇和崇贤街道等行政区域范围。

瓶窑良渚给水系统:该系统包括良渚街道、仁和街道和瓶窑组团的瓶窑镇区。

余杭组团给水系统:该系统包括五常街道、余杭街道、仓前街道、闲林街道和中泰街道。

西部山区给水系统:该系统包括瓶窑组团的山区部分、径山、黄湖、鸬鸟、百丈等四个山区乡镇。

各分区用水量预测及供水规模表

注:供水规模按1:1.1-1:1.2供需比确定。

(三)各分区给水保障方案

临平副城给水系统:

近期:临平副城给水系统需供水量为38万立方米/日,结合近期即将建成的仁和水厂(近期规模为20万立方米/日)由运河水厂、塘栖水厂、宏畔水厂和仁和水厂联合向临平副城供水系统供水,其中仁和水厂向临平副城供水系统供水规模为7万立方米/日,其他水厂供水规模维持不变。

远期:临平副城给水系统需供水量为52万立方米/日,远期比近期需新增14万立方米/日,需适时扩建宏畔水厂和仁和水厂增加供给,解决新增水量。其他水厂供水规模维持不变。

瓶窑良渚给水系统:

近期:瓶窑良渚给水系统需供水量为14万立方米/日,结合近期即将建成的仁和水厂(近期规模20万立方米/日)和杭州祥符水厂向勾庄地区供水(供水规模为0.5万立方米/日),由瓶窑水厂、獐山水厂、仁和水厂和祥符水厂向瓶窑良渚给水系统供水。

远期:瓶窑良渚给水系统需供水量为25万立方米/日,远期比近期新增用水量11万立方米,规模新增水量由仁和水厂扩建供给,远期仁和水厂向该系统供水规模为15万立方米/日,其他水厂供水规模维持不变。

余杭组团给水系统:

近期:余杭组团给水系统需供水量为15.5万立方米/日。在九溪水厂和苗圃泵站扩建完成前,维持现状杭州向余杭组团给水系统供水5.5万立方米/日,由仁和水厂转输7.5万立方米/日和径山水厂近期富余水量2.5万立方米/日进行应急供水。

远期:余杭组团给水系统远期需供水规模为40万立方米/日,规划由杭州苗圃泵站解决,新增水量由主城区统一安排。仁和水厂远期富余量14万立方米/日可作为苗圃泵站拓展供水能力达不到规划供水量时的保障供水。

西部山区给水系统;西部山区给水系统由径山水厂供水近期为2.5万立方米/日,远期为4万立方米/日。

根据上述远期供水保障设想,确定不同时期各净水厂规模如下表:

主要净水厂规模一览表

四、远期给水保障措施建议

(一)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在我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已形成了共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发〔2012〕3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省级政府要依法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等达标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备用水源。

余杭区目前的饮用水水源主要取自东苕溪,近年来受水运,两岸沿线养殖业及一些工业企业废水排放等影响,水质不容乐观。2011年6月5日受上游青山工业园区部分企业污水溢出影响,造成水源水质事故。严重的影响了区内群众生活和企业生产,市,区政府及时启动水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降低水质事故的影响,稳定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面对水源单一的实际,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任重道远,需要政府与公民、企业齐心协力,有效的强化余杭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与管理,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

(二)加快水厂、管网设施建设

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尽快的从实际出发编制区域给水专项规划与建设计划。明确供水基础设施建设的布局,规模,把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着力提高出厂水质,提升与完善水处理工艺,加快配套管网建设,以优质的服务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做到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

(三)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节约用水牵涉面广,涉及到各个行业,目前公众的节水意识、供水管网的漏损、节水的信息管理、节水新技术的推广等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建立节水型城市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要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建立建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和机制,稳步推进水价改革,限制高耗水工程项目和高耗水服务业的发展。要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对用水大户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各项工程建设要制定节水措施方案,保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要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目标,淘汰高耗水工艺及不符合节水目标的设备和产品。要努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回用,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回用管网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把余杭区建设成节水型城市。

参考文献:

[1]《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

[2]《杭州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3]《杭州市给水工程专业规划》修编(2008--2020年).

[4]《余杭区区域总体规划》(2007--2020年).

[5]《余杭区临平副城分区规划》(2008--2020年).

[6]《余杭区余杭组团分区规划》(2008--2020年).

[7]《余杭区良渚组团分区规划》(2008--2020年).

[8]《余杭区瓶窑组团分区规划》(2008--2020年).

[9]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12]3号).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3号)文件精神,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集群,现就加快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的重要意义

标准厂房是指在规定区域范围内由政府统一规划,多元主体投资建设,为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提供生产经营的重要场所,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约性等优点。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用地紧张矛盾;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有利于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少企业资金占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树立抓标准厂房建设就是抓工业、抓项目、抓投入、抓招商引资的理念,全力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打好基础。

二、建设的原则及目标

(一)基本原则。标准厂房建设按照“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建设要符合以下原则:

——合理规划原则。标准厂房的建设规划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选址一般应在省、市工业园区、城镇工业区以及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好的中心镇工业集聚区内。

——集约高效原则。标准厂房建设占地面积应在50亩以上,或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除特殊产业外,要控制建设单层厂房,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平均容积率应大于1.0。

——产业集聚原则。标准厂房建设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要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衔接,以利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

——功能配套原则。标准厂房集中区域内的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行政办公、商务活动及仓储用房等配套建设,要满足入驻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需要。标准厂房的设计与建设要充分考虑安全、消防、环保和交通等要求。

——科学管理原则。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成立管理运营机构。管理运营机构一般由投资主体负责组建运作;由多个主体共同投资建设的标准厂房集中区,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运作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防止在同一标准厂房集中区内发生多头管理、分散经营、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现象。

(二)建设范围和目标。标准厂房建设主要依托省、市认定的工业园区、工业强县以及重点产业布局,结合沿边区位优势,以加快全市制糖、制茶、酒及饮料、绿色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为基础,以营造投资平台,加快招商引资为方向,重点规划布局在工业园区、各县(区)及孟定片区。按照“规划一步到位,结合企业入驻情况,分期稳步开发”的思路,结合各县(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方向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年至2012年全市计划建设标准厂房50万平方米。年建设1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园区建设5万平方米,建设2万平方米,区建设1万平方米,镇康县建设2万平方米;到2012年要逐步形成一批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配套、产业集聚的标准厂房集中区。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加快标准厂房建设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为切实抓好标准厂房建设,市级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经委、财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工业园区管委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全市标准厂房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做好全市标准厂房建设的指导、认定、协调、统计和考核工作。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标准厂房建设,把标准厂房建设作为实现“企业集中、资本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抓住省上标准厂房建设的政策机遇,尽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

(二)加快前期工作,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各县(区)要从当地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出发,加快规划布局特色工业园区,推进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平台,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技术创新的试验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兴区。今年要加大工作力度,抢抓时机,加快镇等四个特色小区的规划、建设工作。

(三)统一规划设计,优化功能布局。各县(区)要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集约高效、产业集聚、功能配套”等基本原则,根据产业集聚、招商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规划、产业布局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和园区建设规划,以“一盘棋”的思路合理确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总体布局和规模,抓紧研究制定标准厂房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优选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统一设计施工,一次性完善标准厂房建设区域内的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及污水处理等功能化配套设施,确保标准厂房建设的实用,功能的完善。

(四)强化行政服务,加快厂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意见》(云政发〔〕23号)文件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加强扶持资金申报力度,优先保障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用地,大力推广使用本省钢结构及轻型建筑材料建设标准厂房,充分发挥省级扶持优惠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开辟标准厂房建设“绿色通道”,实行全程服务制度,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凡按规划建设的标准厂房实行一次报件、一次审批、分期建设的方式办理,优化政务环境,提高办事效率。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4

一、我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总体状况1、我国热电联产发展简史(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在一些工业内,建设了区域热电厂,由于当时缺乏热电建设经验。基建计划不落实,热负荷误差很大,致使一些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初期。从1953年到1967年期间,正是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也是各地电网发展的初期。一般是城市建筑密度低。热网投资大,工业热负荷为主,民用采暖热负荷很少,而工业热负荷一般是提出的偏大偏早,投产后热负荷很长时间上不来。热电的热化系数几乎均大于1,因而实际经济效益不高。这一时间由于以供工业为主,绝大多数热电厂选了抽汽机组,以保证供汽供电。这一时间新投产6000千瓦及以上的供热机组容量占火电机组总容量的20%,居世界第2位。(2)1971-1980年期间在1971年-1975年期间,由于中央政策和其他影响,工业布局分散,没有中长期的工业建设和城市规划,因而制订热电厂的发展规划没有基础,只能在短期计划中做些安排。1976年-1980年仍然没有相对稳定的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但后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较快,热电厂建设开始增加,投产供热机组97.5万千瓦,占新增火电装机6.8%,但公用的供热机组只占23%,也就是说该阶段自备热电厂的比重增大了。(3)“六五”计划时期热电联产建设开始新发展1981年以后,中央提出到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提高到小康水平的宏伟战略目标,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节约和开发并重方针,在节约能源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中设置了节能机构,国务院建立了节能办公会议制度,国家计委在计划安排上专列了“重大节能措施”投资,支持热电厂项目建设。“六五”和“七五”期间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共参与节能基建热电项目291个,总容量688万千瓦(其中小热电221万千瓦),总投资91.6亿元,其中节约基建投资52.6亿元。1998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原电力部、建设部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热电联产事业的健康发展,以计交能(1998)220号文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文件提出了考核热电企业的新标准。为适应燃料结构调整,科技进步的发展,2000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以急计基础(2000)1268号文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加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和有关方针政策性内容。2、我国热电联发展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热电联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经过50年来热电建设的经验积累,目前已形成一条中国式的热电联产发展道路。(1)以前热电厂的建设主要是在已有的工业区内搞热电联产,代替目前分散运行的小锅炉,因而热负荷比较落实,资金易于筹集,建成后能较快的形成供热能力,发挥出较好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各省市都建设一批开发区,为统一解决入住企业供电供热问题,各开发区都将热电厂做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基础设施,因而又促进热电联产的新发展。(2)热电厂建设强调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热力规划,并明确没有城市热力规划的热电项目不予审批,因而现在很多城市和县镇均编制有热力规划。将热电建设纳入长期发展计划。(3)热电建设中以区域热电厂为主,也发展一个企业为主兼供周围企业的联片供热的热电厂和企业自备热电厂,以发挥各自的优越性。(4)热电厂的建设已由电力部门独家建设,发展为电力部门、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企业共同建设的兴旺发达局面。(5)建国初期甚至建国前建设的中低压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优先战略,坚持生态区建设方略,以建设民富区强、和谐安康、宜居乐业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区为目标,以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保障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讲求实效,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巩固传承、整合提升,文化引领、制度保障,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党政主导、全民参与。

三、排污工程

(一)排污工程现状

据统计,规划区范围内目前在建的污水处理厂有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和电镀园区污水处理厂,至2011年底区已建成一、二级污水管道约85km,主管道覆盖密度约为0.5-1.1km/km2;污水泵站8座,总提升能力39.5万m3/日。“十一五”期间完成片区污水整治(含沿河截污)11.3km2,占区需整治面积(60.9km2)的18.6%,污水管道的普及率及完好率均有大幅度提升,塘河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规划区内已建污水干管布置零散,各片区及工业区由于缺乏总体的污水规划指导,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造成后果:排污管道建设秩序混乱;存在着一、二级污水管网管道沉降、破损、渗漏、腐蚀和泵站提升能力有限及雨污混流现象或排水管网老旧破损严重的居住、商业、工业等情况。

(二)拟建设排污工程范围

与市城市污水专项规划分区相对应,分为片·片及镇。片包括街道、街道、街道、街道、街道加上与市城市污水专项规划中区域划分相对应的东片区,区域平原面积77.84km2;包括街道、街道、街道、园区、街道,其中街道片和水网地带未列入,区域平原面积37.28km2;·片包括街道、街道、区域平原面积29.18km2;镇面积1.3km2,合计总面积为145.6km2。

(三)工作目标:

城市排污系统主要由污水管网、泵站、污水处理厂及排放等设施组成。污水管网分为三级,一级管网为污水主干管,二级管网为污水次干管,三级管网为区间污水管网。2012年和今后五年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2012年底前规划区内将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分别为污水处理厂工程(规模1万m³/日)、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5000m³/日)、电镀基地废水处理厂(规模9000m³/日),总规模2.4万m³/日;同时启动梧白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4万m³/日)前期工作。

2012年底前规划区内新建一、二级污水管网(包括泵站)约63km(随道路建设完成),3座泵站(位于站东路、大道,总规模18万m³/日)。2012年底前规划区内累计完成区间整治约14.37km2,占区需整治面积(60.9km2)的23.6%。

(2)2013年底规划区内将新建污水处理厂2座,分别为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4万m³/日)、污水处理厂一期(规模4万m³/日)。

2013年底前规划区内新建一、二级污水管网(包括泵站)约40km(随道路建设完成),1座泵站(位于104国道,总规模3000m³/日)。2012年底前规划区内累计完成区间整治约27.1km2,占区需整治面积(60.9km2)的44.4%。

(3)2014年-2016年底规划区内将新建一、二级污水管网(包括泵站)约16.4km(随道路建设完成),累计完成区间整治约1.83km2。

(4)根据《省温瑞塘河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建成区范围内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应当在条例施行后五年内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即从2010年至2014年。2014年片区污水整治工程完成100%,全面投入运行。

2016年规划目标:通过污水收集系统及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不断提高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至2016年污水收集率达到8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基本形成收集、处理和排放相互配套,协调高效的城镇污水处理体系。

2016年底前将完成片污水处理厂一期,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区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14.4万m³/日,完成一二级管网建设约127km,新建泵站总规模18.3万m³/日)。

(四)任务和措施:

(1)编制区污水专项实施规划,可为今后片区管网建设有条不紊展开。

(2)根据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安排,同步对排污管网进行建设改造。

(3)对排污管道沉降、破损、渗漏、腐蚀比较严重的地段进行改造和修复,对排污泵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排污能力,对雨污混流管道采用截污纳管改造等。

(4)对排污管道经过需要借用农田,请所在街道做好借地政策处理工作。

(5)对于规划新建区间(三级管网)污水工程,由各业主单位根据规划自行建设,不列入本建设计划。

四、绿色建筑

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努力建设低碳城镇。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积极推进绿色建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每年完成绿色建筑示范工程1个,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步伐。发挥政府机关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以及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结合商务区及各类新区建设,努力创建一批低碳节能的示范区。加快太阳能及地源、水源、空气源热泵的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建立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健全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加强对新建民用建筑执行节能法规规范的监管,开展民用建筑能效测评和标识工作;加强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审计和节能监管,严格监察公共建筑执行空调温度控制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全过程的绿色、节能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技术中介服务队伍。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绿色城镇行动的领导,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与绿色城镇行动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生态文化研究,积极推进生态文化载体建设。要开展宣传报道工作,大造绿色城镇行动声势,努力形成政府主导、行业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力争此次活动的最佳效果。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6

护、再生水的利用等深远影响以及整个排水系统的建设、经营、维护、管理的费用。本文以

柳州为例,阐述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总体布置情况及优化选择的重要性。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a

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目前国内外用以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

要措施之一,在控制水环境污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旧城的拓展及

新区开发建设速度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布局与规划就成为其建设与管理的一个关键问

题。

1.1.1.1.

污水处理厂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污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既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远期发展规划,又要兼顾考虑建厂条

件、地理和气候条件、城市布局、建设投资、社会影响、生态影响等各方面因素,做到合理

布局;同时还应考虑到与配套管线的近、远期结合,以便于实施。

1.11.11.11.1

遵循规划及规范要求

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选择污水处理厂的位置,进行

合理的规划,关系到城市排水系统的总投资,关系到城市环境保护、水源保护、再生水的利

用等深远影响以及整个排水系统的建设、经营、维护、管理的费用。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应从

区域协调、功能分区、交通条件等论证选址的可行性,从城市总体规划、片区控制性详规及

排水(污水)专项规划等角度,论证污水处理厂选址的合法性。城市污水处理厂应结合城市

长远发展规划,避开城市远期发展的价值空间,节约用地并留有扩建余地。通常,污水处理

厂一般选择位于城市江河的下游,以尽量依靠地形坡度和重力流收集城市污水,节约污水收

集运行费用。一般情况下,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往往决定了污水处理厂的规模[1]。

1.21.21.21.2

合理选择集中与分散处理

污水处理厂布局的集中与分散一直是争论的焦点。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可以体现规模效

益,降低建设费用和日常运行费用,且便于维护与管理,所以,当城市条件允许,同时排水

系统和污水处理厂可以分期实施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集中处理的原则[2]。但是当城市被大

山或大江大河分隔,城市规划区比较分散,城市地形地貌特殊,现有的排水系统的排水方向

不同或排入水体不同等城市条件不允许时,应考虑分散处理而不宜集中处理。虽然集中处理

比分散处理具有许多优点,但分散建厂却具有可分期投资、逐个建成、建设周期短及有利于

处理后污水的就近回用的优点,同时还具有适应城市总体规划发展和变化的灵活性。同时还

需对污水处理厂的服务对象、服务半径、服务人口、功能分区等进行综合考虑,做到选址考

察的全面性。

1.31.31.31.3

满足环保要求

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能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一般不宜设置在城市或居民区的

上风向、城市水源的近距离上游,一般需设置200-30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除此以外,在选

址时应关注污水处理厂在建成投产后排放的污染物不超过地方环境容量所容许的范围。同

时,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后,注重对周边地区河流及水域及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特别是下

游城镇的水源保护区、养殖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区。因此,污水处理厂的选址需要从项目建设

对生态安全格局、资源保护等方面展开评估论证。

2.2.2.2.

柳州市概况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方,以工业为主导产业,划分为柳北区、城中区、

柳南区、鱼峰区及柳东新区五个行政区域,2012年底市区人口达170万,市区建成区面积

达172.1平方公里。城市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市区地势南低北高,西高东低。柳州市内有

柳江贯穿市区,绵延74km,柳江常年水量充沛,历年平均流量1247.76m3/s,最大流量达

31800m3/s,最小流量亦有85.19m3/s。柳州供水主要以柳江为水源,常年监测结果表明柳江

水质基本上达到国家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水质标准。

3.3.3.3.

柳州市城区排水状况

由于柳州市是具有较完善合流系统的老城市,同时又是有着众多规划新区的高速扩张的

发展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新建城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老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体

制。经过多年的市政排水设施建设及以世行贷款项目柳州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期)为

代表的系列“碧水蓝天”工程的实施,柳州市的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及污水处理厂已经初具规

模,环境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改变了以前污水直排入江的状况。目前柳州市排水区域形成五

大排水流域和系统,以最终排放口进行流域划分可归纳为白沙排水流域、龙泉山排水流域、

静兰排水流域、阳和排水流域、柳东官塘新区排水流域。

4.4.4.4.

柳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布置

从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发展历史来看,在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目前大型集中

污水处理厂是其建设的主流,对控制当地水环境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新形势的不断

变化,分散式处理的优点已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有小型化分散建设的趋

势[3]。

柳州市作为一个南方城市,水资源丰富,城区水系发达,柳江河呈倒S字形贯穿整个

城市,将城市分割成河北片(行政区划为柳北区、城中区)、河南河东片(行政区划为柳南

区、鱼峰区)、柳东官塘新区3个大片区。城市排水依地形坡度通过管道重力流排往河道方

向,受柳江河及城市地形地貌的限制,排水流域基本上划分白沙排水流域、龙泉山排水流域、

静兰排水流域、阳和排水流域、柳东官塘新区排水流域(如图所示)。

柳州市排水流域示意图

从城市污水处理总体上来说,需要根据排水出路确定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及规模,考虑项

目的投资能力及庞大的污水收集系统,包括几百公里管道及许多中途提升泵站,并随城镇建

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基于以上原因,柳州市的污水处理厂的布置选择了相对集中而又均衡

分布的布置方式,均设置在饮用水源保护区段下游。

根据《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柳州市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水量分别

为:2010年54.7万m3/d,2020年为82.07万m3/d。结合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实际情况,

目前已建成的污水处理总规模达51.5万m3/d,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0%。依据规划情

况考虑流域之间污水处理厂合并建设的可能性,并根据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科学地确定了在柳

州市城区设置4座污水处理厂,具体如下:

a.龙泉山污水处理厂,位于柳州市河南片的鱼峰区,主要服务于鱼峰区东南部及整个

柳南区,日处理规模25万m3/d,污水处理采用具有脱氮除磷效果的a2/o工艺。

b.白沙污水处理厂,位于柳州市河北片的柳北区,主要服务于城中区及柳北区,日处

理规模10万m3/d,污水处理采用具有脱氮除磷效果的a2/o工艺。

c.阳和污水处理厂,考虑到合建的优势,将柳州市河东片的污水通过静兰泵站加压输

送过江,与阳和开发区的污水合并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该厂位于柳东新区阳和开发区,

日处理规模12.5万m3/d,污水处理采用具有脱氮除磷效果的a2/o工艺。

d.柳东新区官塘污水处理厂,位于柳州市东部的柳东新区官塘片区,主要服务于新开

发的柳东新区官塘片区,一期日处理规模4万m3/d,污水处理采用具有脱氮除磷效果的卡

鲁赛尔氧化沟+深度处理工艺。

在确定了污水处理厂数量、位置及规模后,各流域的污水收集管线的方案比选工作也相

应展开。除修筑大型排污主干管输送至各污水处理厂外,还在柳江沿河地带敷设的截污主管

道,将原来直排入江的污水口进行截流输送至污水处理厂。由于柳州市属于喀斯特地区,山

体众多,地下岩洞发达,城区地势起伏,城市排水管道的埋深不宜过大,因此在城区总共设

置11个泵站进行污水的提升输送。

5.5.5.5.

结语

总之,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前期筹备阶段的厂址选择非常关键,它关系着整个污水

处理工程建设的方案合理性。柳州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分散式污水处理厂布置模式有一定的

借鉴作用,通过综合考虑当地规划、城市地形地貌、环境保护、处理工艺以及总投资费用等

影响因素,确定了柳州市污水处理厂乃至整个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总体布局,保证污水处理

厂工程建设的科学实施。

参考文献:

[1]唐静珍.浅析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选址的影响因素[J].海峡科学,2008,(6):43-44.

[2]周建忠,马林伟,孙政,罗本福.城市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新思维[J].中国给水排水,2007,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7

关键词:总图规划适应性运输

中图分类号:t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thispaperexpoundsadaptabilityofgenerallayoutinsteelcomplexonitsspecifiedexternalandinternalconditions,companycharacteristicsaswellasmanagementconcepts.adaptionmethodsandideasonvariousfactorsaregeneratedthroughtheanalysisofadaptability,whichmakingreferencetotheengineeringofsatisfyingandprofitablegenerallayout.

Keyword:generallayout,adaptability,transporta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材消费量的剧增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钢铁行业内出现了淘汰落后产业、合并中小企业、开发成本较低的新的钢铁基地的热潮。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资源条件下和管理理念条件下,钢铁企业对厂内淘汰落后产业或开发新钢铁基地的总图运输对生产成本、运营成本、厂区环境、预留发展等之间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重视全厂总图规划。在新钢铁基地的规划上,由于企业背景和外部环境的不同,对全厂总图运输规划的侧重点也不同。无论是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首钢曹妃甸钢铁基地还是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追求总图布置对厂外条件和厂内条件的完全适应都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即形成一个适应外部条件的、内部物流最简的、运营费用最低且美观的总图。但是,在一个近乎完美的总图方案形成之初,理想的总图方案应以适应企业的管理特点、管理理念、企业提出的用地范围和资源条件等关键因素为目标进行合理规划,且理想的总图应对企业呈现出开放的状态,即总图不能从规模上、产品结构上和用地上限制企业的发展。为促进钢铁企业总图运输规划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总图运输规划对特定内、外部条件的适应性,提高企业对总图运输规划的信任力度和满意度,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钢铁企业全厂总图规划的适应性:

1全厂总图规划对企业管理特点和外部环境特点的适应性

在平面布置上、运输方式及特点上、管线布置上及企业对钢铁基地资金的运营上,企业的管理特点和外部环境特点都会对总图产生较大的影响。

部分企业具有独立的行政办公中心、集中生产办公、生活福利设施的习惯,生产性质类似的车间由同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热轧车间和冷轧车间相对集中的管理习惯,水处理厂、供配电设施和煤气柜设施由统一的部门管理等),在总图规划前,应首先明确上述问题,在规划过程中,合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生产中心和行政中心独立布置、同性质的生产车间集中布置,便于管理、减少劳动定员且提高生产率的布置模式。

由于企业运营习惯的差异带来的管线布置的差异有可能对总图布置产生影响。例如,明渠排水和暗管排水对管线占地和厂内通道的规划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地区差异或管理理念差异,应在规划前期明确厂区的排水方式,若全部采用明渠排水,厂内通道的宽度应较暗管排水通道宽度宽5m~10m。这一点在滨海区域总图规划中尤为重要,由于滨海区域土资源相对缺乏,排水方式和场地竖向处理(标高的确定)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对于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来说,投资资金尽快创造效益,再利用创造的效益进行规模扩大化生产,总图规划应从这个方面迎合企业的设想。规划过程中,节约土石方、集中布置先投产的项目、节约项目前期投资、主要生产设施用地呈开放状态等应为规划的重点。

总图规划中,外部环境特点主要包括外部运输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等。在此主要分析外部运输条件对特定厂址的总图规划的适应性。运输贯穿在整个钢铁流程中。企业的外部环境的特点或差异必将导致运输方式的差异。原燃料和成品水运输比例、铁路运输比例和公路运输比例不同,将导致厂内运输设施的配置不同。滨海区域的企业水运比例高时,合理解决“原料场尽量靠近原燃料码头、轧钢车间尽量靠近钢材码头”这一矛盾将成为全厂总图运输规划的突出重点。内陆区域的铁路运输比例较高时,铁路线路的布置应密切结合原料场、轧钢车间、国家铁路路网及场地情况布置,由于接轨站位置相对固定,减少铁路站场-原料场和轧钢车间-铁路站场的物流距离,且避免铁路线路对厂区的划分和对车流、人流的干扰将成为规划应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公路运输比例高时,避免和减少厂内和厂外物流之间的交叉和原燃料物流和成品物流的交叉是保证厂内运输有条不紊的关键因素之一。

综上,适应企业管理特点和外部环境特点的总图主要基于和企业的充分沟通和对企业特点的充分把握,这也是快速、准确的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总图的重点之一。

2全厂总图规划对企业内部物流的适应性

物流是总图布置的核心,是否具有合理顺畅的物流是评价优秀总图方案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内部主要物流形式可分为胶带机物流、道路物流、铁路物流和机械运输物流(过跨车物流、辊道物流、链式物流)。不同的物流对总图布置有不同的要求,胶带机物流强调的是各车间相对位置合理,货物周转量最小。胶带机物流主要集中在原料场、烧结、焦化、球团和炼铁之间,炼铁车间是原料场、烧结、焦化和球团的终端用户,炼铁车间、原料场、烧结、焦化和球团的相对位置对胶带机货物周转量的大小有直接的影响,且对全厂总图布局有一定的影响。现以国内部分钢厂的铁前车间的布置为例说明铁前各车间的最佳布置。

从以上工程实例可知,厂内胶带机物流的最佳化主要体现在铁前各车间的布置上。在进行总图规划时,应根据铁前各车间之间的运量关系合理确定总图布置的优先级别,运量越大的越应靠近布置,一般情况下,烧结厂和炼铁厂之间的运量较大,原料场和烧结厂之间的运量最大,这三个车间在布置中应优先考虑紧密布置,焦化车间、球团车间应予以第二位考虑,布置在原料场和炼铁车间附近。

道路物流强调的是厂内道路运输起讫点之间的距离最短、且具备运输车型、运量相匹配的道路宽度、道路线形和运输车间大门宽度要求装车设备和卸车设备能够满足运量的要求且装车等候时候时间和卸车等候时间最小。在道路运输密集区域或运输设备固定作业区域,考虑各种因素导致的运输设备等待,同时又不影响主干交通通畅,建议在上述区域设置停车场以缓解运输密集区对其他区域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运输系统的效率。

铁路物流要求厂内铁路物流路径短捷、厂内铁路物流和厂外铁路物流衔接顺畅,铁路线路满足铁路运输工艺简化的要求和运量要求,普通货物物流和特种货物物流避免交叉,不同方向的物流避免交叉,铁路运输物流避免和其他运量大的物流、人流交叉,运量特大的大宗物流之间避免交叉,同时,铁路线路的布置应尽量采取较好的线形条件,并节约土地。

机械物流(过跨车物流、辊道物流、链式物流)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短距离物流,物流路径的短捷、对运输物体特性的良好保持和运输可靠性高、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使其在厂内运输中独具特色。过跨车物流主要应用于铁钢界面,铁水过渡跨衔接起炼铁的出铁场和炼钢车间,过跨车完成铁水的运输任务,届时完成了炼铁车间和炼钢车间的联合布置,节约了大量的用地面积,过跨车运输铁水的铁钢联合布置成为解决用地紧张的主要方法之一。辊道物流主要应用于连铸车间和轧钢车间,完成连铸坯的运输,实现连铸车间和轧钢车间的联合布置,节约了用地,并较好的保持了铸坯的外形和温度,提高了轧制质量和效率。链式运输主要应用于热轧车间和冷轧车间之间,完成钢卷的运输,实现了冷轧车间和热轧车间的联合布置。

综上,总图规划应紧紧围绕厂内物流,满足并适应厂内物流路径短捷、运输工艺简化、运输持续和为生产服务的要求。

3全厂总图规划对厂区竖向设计的适应性

总图规划对竖向设计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工程与自然的和谐上,避免大填大挖、挖填不均现象并避开不良地质区域,即场地的台阶的划分上和场地标高的确定上。

平原往往是河流长期冲积而形成,其地形、地貌均较平坦,地质条件也较均匀(除非场地存在断裂带等不良地质情况),因此在总图规划中平原区域对竖向设计的影响较小。在滨海、沿河区域,地形一般情况下也比较平坦,全厂总图规划对厂区竖向设计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满足水文、水利和土石方等的要求上。在丘陵或山区建厂,全厂总图规划对厂区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与自然地形的等高线的适应这个层面上。

综上,现就全厂总图规划对厂区竖向设计的适应性根据国内厂区的竖向设计现状分析如下:一种在以近年规划的鞍钢集团鲅鱼圈新区为代表的规划上,该新区分为多个台阶,各台阶占地面积较小,台阶之间高差小,多采用自然放坡衔接。该处理方法应用的又一典范是宝钢湛江钢铁基地,宝钢湛江基地全厂共分为7.5m、8.5m、9.5m、10m、11.5m、12.5m和14.0m七个台阶。该种台阶划分方式主要适用于滨海区域的大型钢厂,从海域到陆地,设计地面标高逐渐抬高,为节约土石方工程量且充分适应原地形,小台阶小高差的竖向处理方法较适用。确定滨海区域场地标高时,土石方平衡和尽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为总图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滨海区域的厂区排水,受潮位的影响、排水方式的影响和建厂区域土源条件的影响,滨海区域场地标高的确定需结合上述因素统一考虑,并经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另一种做法以重钢新区的竖向设计为代表,该新区共分为228.5m、236m、238m、232m、227m、225m六个台阶,各台阶占地面积较大,土方工程量大;攀钢西昌基地台阶划分和重钢新区相似,全厂共分为1514m、1532m、1555m、1542m四个台阶,1514m台阶占地全厂用地面积的60%,土方工程量大,台阶之间采用高边坡连接。该种处理方法一般适用于内河、内陆地区,内河、内陆区一般地形较复杂,为充分节约土石方工程、考虑土石方平衡和有利用于生产组织和厂区环境的美观,一般均采用大面积台阶(生产工艺联系紧密的车间或生产性质类似的车间布置在同一个台阶上)、较大高差的场地竖向处理法。

4全厂总图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适应性

总图对企业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先投产的设施的总图布置不对以后拟建的设施构成限制、且拟建的设施具有修改工艺布置的空间这个层面上。

宝钢从600万t的规模发展到今天1300万t的规模,主要归结于总图布置对企业发展的良好适应,宝钢一期、二期的总图布置为三期的建设埋下了大量伏笔。

采用分期建设模式的企业,初期总图布置时应为拟建的设施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一期建设项目应集中紧凑,二期的高炉、炼钢和轧钢用地应呈开放状态,一期设施不应限制二期的高炉、炼钢和轧钢的用地发展,二期轧钢车间应留有充分的用地,为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产品方案和工艺布置留下空间。

综上,总图对企业发展的适应性强调先投产设施的独立性和拟建设施用地的开放性。

5全厂总图规划对企业用地形状、面积的适应性

总图规划对企业用地形状和面积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总图物流模式的因地制宜上和总图布置的紧凑程度上。

目前总图布置模式主要有三种:“一”字型,即从原料场-轧钢的所有生产车间布置在一条直线上,“一”字型适应于用地呈狭长状的厂区;“U”型,即原料场和轧钢车间平行或靠近布置,“L”型,即铁前各车间和铁后车间(炼铁、炼钢、轧钢)的布置呈L型。“L”型和“U”型适应于用地范围长宽比接近1.0的厂区;各种布置模式在特定的厂区长宽比条件下和外部运输条件下,均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各工程实例中不同的场地长宽比对应的物流模式见下表。

表-1场地长宽比和物流模式对应表

总图布置的紧凑程度主要体现在厂区内是否存在不易利用的场地上,总图布置以不浪费土地为前提。但过于强调节约用地,导致厂内管线通廊的过分拥挤,造成施工费用的增加和厂内运营费用的增加,后期改造、扩能难度增加,制约企业的发展,总图布置中应尽力舍弃此种方案。

6小结

全厂总图规划应适应企业特点、管理理念、内外部运输条件、用地面积、地形、预留发展等多方面的要求,规划过程中,抓住每一个影响因素和总图布置的主要矛盾,合理解决矛盾,不断优化设计、客观评价总图规划方案,最终通过总图规划为企业创造效益,并预留企业的未来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工业运输协会等.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S】,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3:5-6

【2】彭学诗等.钢铁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S】,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11:8-9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8

关键词:排水规划;污水量预测;排水系统;

中图分类号:S276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概况

皮山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喀喇昆仑山北麓中昆仑造山带上,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汉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边境县,与印控克什米尔交界,是和田地区的西大门,距离首府乌鲁木齐1800公里。皮山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县城总体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气候差异明显,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属暖温带荒漠干旱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近年来,皮山县紧紧围绕“富民强县固边”战略新目标,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整个城市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其中排水工程的建设缺乏排水专项规划的指导,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收集率低,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1]。

2、皮山县总体规划

2.1现状人口及面积

截止2010年底,城区总人口3.1万人。县城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4.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38.9m2/人。

2.2城市性质

南疆地区的三级城市,和田地区的民族特色产业、特色林果精深加工基地,具有绿洲特色的宜业宜居城市。

2.3规划年限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30年

2.4规划规模

规划区人口规模:10万人,规划区建设用地规模:14.7km2

3、县城排水现状

目前皮山县有一座污水处理厂,位于皮山县东北方向5公里处的沙漠边,工艺为初沉池+氧化塘处理工艺,污水经处理后直接排入沙漠绿洲,用于防风固沙林的灌溉。现状处理能力5000m³/d。

县城目前已建设Dn300-Dn600排水管网总长18公里,管道最终接入现状污水处理厂。目前开发区铁路南北两侧也敷设了部分污水管道,但尚未与老城区污水管道衔接。受整个区域气候条件决定,现状整个规划区域无需雨水管道。仅有的极少量雨水均自流排入城市绿化带中。

4、污水量预测

4.1指标的选取

根据皮山水厂提供的供水量资料,目前现状最高日用水量为7000m3/d,年供水量110万m3/a,其中生活用水量95万m3/a。得出皮山县现状最高日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225L/人・d;最高日单位面积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163万m3/km2.d;平均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为84L/人・d;平均日单位面积建设用水指标为0.07万m3/km2•d。

以上指标显示,皮山县用水标准均低于国家标准[2],这与皮山县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依据实际调查,皮山县供水日变化系数达到2.33-2.67,分析其主要原因是道路绿化浇灌用水量巨大,考虑到目前皮山县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区建设的加快,未来用水量还会呈快速增长态势。

同时未来随着节水灌溉的推广,分析皮山县的日变化系数会呈下降趋势。因此在预测指标的选取上积极考虑上述因素,为皮山县确立一个合理的指标,以便能更好的指导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本次规划确定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近期2015年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平均日)为120升/人・d,远期2030年为140升/人・d(平均日)。生活污水定额按用水定额的80%计。

确定城市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近期2015年城镇单位面积建设污水指标为0.1万m3/km2•d(平均日),远期2030城镇单位面积建设污水指标为0.12万m3/km2•d(平均日)

4.2工程规模确定

本次规划采用用水定额法、综合指标法预测整个收水区域总污水量。

规划期内整个区域污水总量范围为:

近期(2015年):0.52~0.96万m3/d,远期(2030年):1.26~1.98万m3/d。

根据以上水量预测并适当考虑工程分期实施的合理性及与污水厂可研报告相一致,最终确定整个皮山县城污水量为:

近期(2015年):0.8万m3/d,远期(2030年):1.3万m3/d。

其中,生活污水全部进行处理,严重污染的和水质对生化处理有害的工业废水应在厂内先行预处理达标后再接入污水处理厂,而无害且符合环境卫生的生产废水可直接排入雨水渠排放。

图1污水分区图

5、污水系统分区

根据新疆皮山县城污水排水系统的规划原则、污水排水现状、城市总体规划、地形条件,将本次规划范围划分为3个区,详见图1。

南部工业区位于皮山县城南部,其收水范围为喀和铁路以南、315国道以北、园区西四路以东、东外环路以西的规划建设区,该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收水范围约5.2平方公里,预测污水量0.46万m3/d。

中部新城区位于皮山县城中,其收水范围为北纬一路以南、喀和铁路以北、西经四路以东、东经七路以西的规划建设区,该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收水范围约6.0平方公里,预测污水量0.53万m3/d。

北部老城区位于皮山县城北部,其收水范围为南六街以北、北四路以西、英吾斯坦路以东、欧地央路以南的规划建设区,该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收水范围约3.5平方公里,预测污水量0.31万m3/d。

6、污水规划

6.1污水收集系统规划

针对新疆皮山县城的排水现状、城市总体规划、地形特点,本次规划提出了污水收集系统布置方案,规划整个皮山县城的污水都进入现状皮山县污水处理厂。在管网布局上,北部老城区基本维持现状污水管,规划完善该区域污水支管。

图2污水干管规划图

中部新城区、南部工业区为规划新区,规划根据地形特点,沿新建道路敷设污水干管,沿线收集本区域污水,通过加汗巴格南路、东经七路敷设干管输送至现状污水处理厂,整个管网规划如图2所示。

6.2污水处理厂规划

根据污水收集系统规划,整个区域建设一座污水处理厂,即未来在皮山县污水处理厂原址扩建,目前现状污水厂工程规模为0.5万吨/日,未来择机扩建,近期规模0.8万吨/日,最终达到1.3万吨/日的处理规模,其处理尾水排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用于防风固沙。污水厂占地按远期规模2公顷控制。

6.3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为了保证皮山县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正常运行,进水水质的确定非常关键,进水水质以实际计算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根据计算预测进水水质,同时参照其它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并且考虑到将来发展及居民、企业环保意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污水浓度增加,并参考《皮山县城排水改扩建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确定皮山县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见表1。

表1规划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项目BoD5

(mg/L)CoDcr

(mg/L)SS

(mg/L)nH3-n

(mg/L)tp

(mg/L)tn

(mg/L)

进水水质190~220340~370240~26030~353~430~35

6.4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需满足受纳水体功能及地方为保护地区水域功能而制定的有关条例、法规。皮山县污水处理处理出水的主要出路是排入排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用于防风固沙。规划整个区域污水处理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中的旱体作物标准,见表2[3]。

表2规划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

项目BoD5

(mg/L)CoDcr

(mg/L)SS

(mg/L)氯化物(mg/L)硫化物(mg/L)大肠菌群数

(个/100mL)蛔虫卵数(个/L)pH

出水水质≤1002001002503~4400025.5~8.5

6.5规划污水处理工艺

根据确定的污水厂进、出水水质,并参考现状皮山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处理工艺以及新疆自治区的习惯。规划皮山县污水处理厂采用初沉池+氧化塘处理工艺。

6.6污泥处理和处置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的污泥,这些污泥应该妥善处置,否则可能引起二次污染。根据皮山县实际情况,污水处理厂污泥如果符合农用标准,可在消毒达标的基础上用于农、林用肥;如果卫生填埋,应规划填埋用地数量和地点,可以分区设置,以减少运距。栅渣因数量较小,随生活垃圾一道外运。

7、雨水利用规划

由于皮山县地处南疆,自然降水十分稀少,分布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明显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49.8毫米,蒸发量达到2493.4毫米。依据实际城市建设经验,整个皮山县城区无需建设雨水管网系统[4]。但雨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特别对于皮山县这样一个地处沙漠边缘的城市。因此,在排水规划的编制中,特别对皮山县的雨水利用进行了规划设想。

针对皮山县情况,规划新建居住小区、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改为透水路面、同时利用居住小区、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收集雨水。利用绿地入渗回补地下水,可大量增加地下水补给量。低绿地草坪不仅能接给其上的降雨,还可将附近的屋顶、路面等不透水面积上的雨水径流导人绿地,将日降雨量近100mm的次降雨全部渗入。这部分径流滞蓄于草地,可减少草地灌溉用水。且补给超采地下水的环境效益更加显著。

8、结语

1、城市给水排水系统建设应与城市建设进程一致,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排水系统的建设进程。

2、给排水管道敷设应充分与城市道路的建设相结合,尽可能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降低因管道敷设而造成已建成道路的开挖次数,减少投资及由此带来的交通不便、环境影响等一系列不良因素。

3、为了保证给排水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在规划管理和实施等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机制。树立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4、进一步完善的污水排放收费制度,切实执行排水设施有偿施用的方针,促进排水系统及处理系统的发展和良性循环。

5、对排入城市下水道的工业废水应严格按国家颁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排放标准执行,凡不符合要求的工厂企业必须在厂内进行预处理达到要求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参考文献

[1]王新,任涛,蔡德智,李海亮,刘源.“十二五”时期新疆城镇排水设施规划建设需求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10).8-10

[2]GB50282-98.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S]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9

[关键词]上海;卫星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2-0018-03

卫星城,一般指“在大城市建设的城镇,以分散城市的工业和人口,避免城市发展过大”[1]。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需要,上海先后规划建设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这五座卫星城,对上海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研究总结这一时期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决策、规划以及建设中的经验,可为现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海周边小城镇提供启示意义。

一、上海卫星城建设决策

兴建卫星城作为解决特大型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的重要手段,最早出现于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并在20世纪初期逐渐为世人所接受。作为国内少数几个大型城市之一,上海较早地开始探索这一新城市规划理论的实际应用可能性,并成为国内较早将之付诸实践的城市。

(一)对卫星城建设的探索

上海对卫星城建设的探索起始于抗战胜利后不久。当时的市政府同意市工务局筹划“上海市都市计划”。1945年到1949年期间,工务局共提出三稿计划。计划针对当时市区过于密集的人口,提出要通过在上海市区周边建立卫星城镇,以便对人口进行“有机疏散”。根据计划要求,要将上海市区的人口密度降低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左右。计划第一稿中,还估计上海到50年后,人口将达到1500万,其中半数要通过卫星城来疏散,同时提出,要在郊区逐步形成若干50-100万人的市区单位。而第三稿则计划在上海周边规划11个“新计划区”,这些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新计划区,实际上就是卫星城。

解放后不久,苏联专家受中央邀请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根据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以及经验,专家组成员在1950年3月提出了《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的意见书,否定了原先建设卫星城镇的规划设想,而采用扩大中心城区,外迁人口、工厂和采取行政手段限制人口流入的办法,来扩大发展空间和降低人口密度。之后,上海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提出的城市规划大多沿袭了这一思路。这种以行政手段限制发展的城市规划,虽然比较符合当时上海“维持、利用、调整、改造”的城市发展方针,但随着城市发展方针的转变,这一思路也随之改变。

(二)卫星城建设的决策

1956年后,上海的发展政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逐步由维持转为发展。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1956年5月,陈云到上海传达了党中央以及对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的期望。为贯彻中央对上海发展方针的调整,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建设方针,要求在“对上海的工业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合理地发展,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时,强调以机电、造船、钢铁等工业为主,特别是机电工业要发展国家需要的大型、成套机电设备。而发展这些工业则需要成片的工业建设用地和大量劳动力,对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上海的人口迅速增长,市区人口从1950年的418万增长到1957年的609万[2],市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了5万人。但上海的中心城区空间有限,扩展成本高、难度大,且因为历史原因,造成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问题,进一步扩展的难度较大。

出于以上原因,在上海周边建设卫星城的规划设想被再次提出。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于1956年9月编制《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提出预备开辟一些卫星城作为新的工业区,以容纳需要新建或搬迁的新兴工业和重污染工业。同年10月23日,副市长曹荻秋主持第二十一次市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了上述规划。会上,市规划部门负责同志在汇报情况时提出:“在可能的条件下发展卫星城市闵行及其他卫星城一至二处。”最后,会议决定在“二五”期间,以闵行为重点,建设卫星城镇。1957年12月,中共上海市第一届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小型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至此,上海正式做出建设卫星城的决策,并准备着手卫星城规划与建设。为配合上海发展,1958年1月,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上海3个县划归上海市;11月,又将金山、南汇、川沙、奉贤、青浦、松江、崇明7个县划归上海市。这使得上海的可规划面积扩大近10倍,超过了6000平方公里,为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空间条件。

二、卫星城规划与建设

在确定了卫星城规划思路后,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卫星城的总体布局规划及各卫星城的具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建设。

(一)卫星城的总体规划

按照“尽可能靠近河道、铁路、原有集镇,有供电、给水条件,并与市中心有适当距离(25到30公里)”[3]的选址原则,规划部门初步圈定了闵行、松江、青浦、昆山、嘉定、南翔等10多个城镇,并明确以某一工业为主体来建设各卫星城。1958年1月,上海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经市建委批准,开始对上海、宝山、嘉定、金山、青浦、松江等县中适合发展成卫星城的城镇进行建厂条件调查研究。对这些城镇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城镇工业、手工业现状、各种自然资源、现有人口数目及就业情况等经济技术指标,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条件以及现有住房、文化福利设施、市政设施的情况都作了充分调查。同年3月,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作出《上海卫星城镇建厂条件调查报告》,建议将闵行作为机电工业为主的卫星城首先进行建设。此后又陆续选择了吴泾、安亭、松江、嘉定四个点,开建卫星城。

这五个点,分布在上海的西南沿线,距市中心最远的40公里,最近的25公里,都有较便利的交通和一定的工业基础,比较符合最初设想的选址条件。根据上海工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当地原有的工业基础、地理条件等因素,各卫星城的功能定位一一确定,除闵行以机电工业为主外,吴泾在原有化工企业的基础上扩建为化工卫星城,靠近江苏等原棉产区的松江以纺织、轻工业为主,安亭则以汽车制造为特色发展机电工业,最后还安排了以科研和无害精密工业为重点的嘉定卫星城。几座卫星城相互配合,不仅形成了比较齐备的重轻工业部门,还有作为工业发展后续保障的科研基地,而且无论机电还是化工都是当时上海要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

(二)各卫星城的建设情况

1.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作为最早开始规划建设的卫星城,闵行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建设前区域内拥有人口3.7万人,水陆交通都比较便捷。1958年,按照以机电工业为主的规划,卫星城建设开始启动,同时进行着以四家重点大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建设以及道路建设和市政配套建设。至1961年时,卫星城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工厂数量由原来的6家增加到40家,职工3万余人。在改扩建原有的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等工厂的基础上,又先后迁入和新建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同时,一些市区小厂经过重组合并后,组成上海重型机床厂、上海水泵厂等大型工厂,迁入闵行卫星城内的新厂址。基本形成制造大型、成套电站设备的能力,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就诞生于此。道路建设方面,城内已基本形成棋盘式布局的道路网络,以一号路(今江川路)为东西主要干道,串联起工业区、生活区和卫星城中心,三号路(今剑川路)对外连接吴泾及松江地区,二号路(今华宁路)、六号路(今昆阳路)为主要货运干道。此外还建造了铁路支线以接通沪杭线,方便货物进出。在市政及配套设施方面,建造了发电厂、水厂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市政设施及配套的住房、公园、学校和商业设施。在一号路东段,按照市委提出的住宅建设要“成街成坊”、“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仅用不到1年就建成房屋31幢。这其中不仅有设施齐全的住房,还有服装鞋帽商店、照相馆、理发厅等各式商店。到1963年,城内统建住宅竣工52万余平方米,迁入职工1万余户。

闵行卫星城在五个卫星城中,规划、建设较早,基础条件较好,获得的资源也较为充足,所以基本完成了规划的最初设想,建成后的闵行卫星城也切实地发挥了它应有的效用。

2.嘉定卫星城建设。嘉定卫星城规划建设较晚,但非常具有特色,总体布局采用城内生活、城外生产的原则,设置科研机构和精密无害工业。1960年后,嘉定卫星城开始投入建设。到1966年,不仅建成了清河路、塔城路等东西干道和南北向的干道城中路及环城路,还同时配套建设了住宅、商店和其他公共建筑,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作为科学卫星城建设的重点,中科院下属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八家大型科研、教育单位先后落户于此。

嘉定卫星城的建设,区别于其他以工业为主的卫星城,在历史文化保存、环境美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特色。虽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并没有完全实现最初的设想,但科研为主的卫星城规划建设却为上世纪80年代嘉定科学卫星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吴泾、安亭、松江卫星城规划建设。1958年到1960年间,吴泾、安亭、松江三座卫星城相继开工建设,一些规划中的工厂开始迁入或就地新建。至1961年,吴泾卫星城已建成上海焦化厂、吴泾化工厂、吴泾热电厂等12家工厂。开工较晚的安亭卫星城也在1969年时建成了上海汽车厂、上海阀门厂、上海发动机厂等12家工厂。除了兴建工厂外,卫星城还普遍建设了配套的水厂、污水处理厂、工人新村等配套设施,并且修建了大量道路以满足城内以及向外的交通问题,如截至1964年,松江卫星城内共建成道路8条、总长度达15.5公里,桥梁14座,初步形成了方格路网[4]。

三、卫星城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批卫星城在发展机电和化工等重点工业、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扩展城市发展空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总结其中经验,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卫星城建设与城市发展方针紧密结合。首先,卫星城建设决策的作出,是因为城市发展方针从“维持”转向“合理发展”。其次,卫星城的功能定位符合当时城市发展政策导向。在上海提出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电和化工等工业的情况下,几座卫星城都很集中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起了相应的工业。

2.卫星城规划的细致和超前。为使规划更准确,规划部门对候选地点做了仔细调查。特别是那些原属于江苏省辖区的地区,对上海规划部门来说比较陌生。规划部门采用搜集资料、现场踏勘、分析研究等方法,对当地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在获得充分依据的基础上,对卫星城的生产、生活设施都做了详细而又有针对性的规划。此外,规划卫星城在规模上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除为规划建设的工业企业预留了足够的土地,五座卫星城规划中可以容纳的人口总和也达到了100万以上。

3.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建设协调较好。第一批卫星城在进行工业投资、建设产业的同时,能够兼顾到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建设方面,一般都采用了较高标准的沥青或水泥混凝土道路,新建或扩建了连通市区的公路,以保证原料及产品的进出。在生活设施方面,各卫星城都修建了新的住宅及配套公共设施。1959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视察建设中的闵行卫星城时,对“闵行一条街”的规划设计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5]

作为上海的第一批卫星城,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建设太过集中,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开工建设五座卫星城,以致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投资和建设力量不足,使得许多建设设想和规划没有能够得到实现;再则,这批卫星城“规划和建设中的重生产、轻生活倾向始终存在,因而使得卫星城的生活设施总体水准不高”[6]。这些规划时认识上和实践上的不足,是卫星城最终没有完全实现设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成为了今后规划建设卫星城的前车之鉴。即便如此,第一批卫星城的建设,还是为上海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时至今日,这些卫星城仍然是上海化工、机电、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重要基地,仍然在为这座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辞海(彩图本)(第一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07.

[2]上海通志(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66.

[3]上海城市规划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80.

[4]上海市政工程志[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8.495.

[5]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邓小平在上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9.

工厂年度总结和新年规划篇10

一、坚持执行“作业指导书”和“程序文件”,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

江铜集团党建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关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规定,是各级组织进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操作的标准规程,它明确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规范做法。一是每年年初工会根据党建质量方针、目标的要求,研究制订《年度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质量目标》,报同级党组织批准后组织实施;二是认真实施公司、厂矿单位、车间、工段、班组五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厂务公开实施办法>执行明细表》,按照质量管理5wih(即:做什幺、为什幺做、谁来做、何时做、怎幺做、做到什幺程度)的要求,落实工作职责和质量要求;三是按照质量体系关于“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效,有效的要有鉴证”的要求,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过程进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做到“pdca”闭环控制;四是通过业务督查、党委年度内审和管理评审,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体系过程监管和持续改进,并以年度“双文明”一体化考核,检验和评价其成果。按照“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各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有所依据,新手也能通过学习“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较快地熟悉工作,尽快进入角色。如认真做好主渠道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江铜和各二级单位认真组织开好一年一度的职工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行政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职代会闭会期间,开好职代会联席会,审议行政提交的有关方案。近年来集团公司职代会先后审议了《贵冶三期工程建设方案》、《江铜集团劳动合同管理暂行规定》、《江铜集团“十五规划”调整方案》、《江铜集团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等重大方案;努力落实了职代会“民主评议权”,在公司两年一次的处级领导干部考核中,采用职代会民主测评与干部主管部门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开展职代会民主测评,民主测评结果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使厂务公开的内容切合了职工的实际需要。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09000的一项重要质量管理原则。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这项工作而言,顾客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广大职工。在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广大职工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每年一次的专项调研活动,及时掌握职工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需求和意见,不断调整充实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为满足职工的需要,近年来我们把公开的重点放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发展目标及经营状况,通过年度职代会、行政例会、机关职工大会等形式及时公开;

职工关心的企业改革发展重大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代会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予以公开;选拨干部、评选先进,实行单位内部公示制;

公司领导日常费用实行计划控制,每月通过成本费用表公开,接受监督;

职代会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的结果在规定范围公开;

领导千部工资(年薪)、奖金由组织部、纪检和劳动人事部门检查核实,半年向上级报告一次;

职工工资、奖金分配,公司、厂矿通过经济责任制考评会公开,车间、工段通过公开栏公开,

企业业务招待费的提取、使用情况每年由总会计师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社会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通过职工每月工资条和个人帐户年度结存情况通知单,告知每位职工;

成本管理情况每月由财务部门通过成本费用表公开;

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中报经国际知名会计师行审计后,向社会公布;

公司的年度财务计划及执行结果向职代会报告,资金使用按月、按旬通过召

开资金平衡会予以统一调度,公开运作;

主产品销售价格每周在经理办公会公布;

材料设备采购实行公开竞标订货,比质比价,监督部门全程参与,重点项目在内部工作简报上公布;

工程承发包实行公开招标竞标;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考评结果在年度考评总结会上公开。

上述各项公开均按照“提出一审查一公开一评议一整改”五个环节进行,即:公开内容由各责任部门负责提出,经主管领导审查批准后,以相应形式适时公开,接受广大职工的评议和监督,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对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整改,形成一个工作闭环。特别是在公开之后,通过加强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后续动态,对职工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公司企业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在加强党建工作的实践和探索中,大胆吸收和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先进管理理念,整合和规范党建工作,根据上级党组织要求和企业、职工需要,确保党建工作有效实施的一种工作方法和机制。在江铜党建质量管理体系中,“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作为一个受控点,在体系的质量分解目标、程序性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在《党建质量体系程序文件}}’’领导和支持群众组织工作控制程序”中,规定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工作程序;在《党建质量体系作业指导书》中收录了《江铜集团职代会实施细则》、《江铜集团厂务公开实施办法》,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层次、时间、方式、责任部门等做了详尽的规定;按照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的工作要求,又制订了(厂务公开实施办法)执行明细表》、《厂务公开责任部门及业务联系人制度》、《厂务公开档案规范》和《厂务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及考核标准》,使江铜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形成了一个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从而确保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升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实际效果。过去有的单位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形式、层次、时间、方式、责任等不够明确,“想公开什幺就公开什幺,想什幺时候公开就什幺时候公开”。实施党建体系后,重新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主渠道、两个结合、三种形式、五级制度”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格局,除涉及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全部实行及时公开,职工群众对此比较满意。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坚持执行“作业指导书”和“程序文件”,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化

江铜集团党建质量体系“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中关于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规定,是各级组织进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操作的标准规程,它明确了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规范做法。一是每年年初工会根据党建质量方针、目标的要求,研究制订《年度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质量目标》,报同级党组织批准后组织实施;二是认真实施公司、厂矿单位、车间、工段、班组五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落实《<厂务公开实施办法>执行明细表》,按照质量管理5wih(即:做什幺、为什幺做、谁来做、何时做、怎幺做、做到什幺程度)的要求,落实工作职责和质量要求;三是按照质量体系关于“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要做到,做到的要有效,有效的要有鉴证”的要求,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过程进行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做到“pdca”闭环控制;四是通过业务督查、党委年度内审和管理评审,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行体系过程监管和持续改进,并以年度“双文明”一体化考核,检验和评价其成果。按照“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各级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时就能有所依据,新手也能通过学习“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较快地熟悉工作,尽快进入角色。如认真做好主渠道的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江铜和各二级单位认真组织开好一年一度的职工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行政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职代会闭会期间,开好职代会联席会,审议行政提交的有关方案。近年来集团公司职代会先后审议了《贵冶三期工程建设方案》、《江铜集团劳动合同管理暂行规定》、《江铜集团“十五规划”调整方案》、《江铜集团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等重大方案;努力落实了职代会“民主评议权”,在公司两年一次的处级领导干部考核中,采用职代会民主测评与干部主管部门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开展职代会民主测评,民主测评结果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坚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使厂务公开的内容切合了职工的实际需要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09000的一项重要质量管理原则。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这项工作而言,顾客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广大职工。在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广大职工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每年一次的专项调研活动,及时掌握职工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需求和意见,不断调整充实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内容。为满足职工的需要,近年来我们把公开的重点放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发展目标及经营状况,通过年度职代会、行政例会、机关职工大会等形式及时公开;

职工关心的企业改革发展重大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代会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予以公开;选拨干部、评选先进,实行单位内部公示制;

公司领导日常费用实行计划控制,每月通过成本费用表公开,接受监督;

职代会民主测评领导干部的结果在规定范围公开;

领导千部工资(年薪)、奖金由组织部、纪检和劳动人事部门检查核实,半年向上级报告一次;

职工工资、奖金分配,公司、厂矿通过经济责任制考评会公开,车间、工段通过公开栏公开,

企业业务招待费的提取、使用情况每年由总会计师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

社会养老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缴纳情况通过职工每月工资条和个人帐户年度结存情况通知单,告知每位职工;

成本管理情况每月由财务部门通过成本费用表公开;

上市公司财务年报、中报经国际知名会计师行审计后,向社会公布;

公司的年度财务计划及执行结果向职代会报告,资金使用按月、按旬通过召

开资金平衡会予以统一调度,公开运作;

主产品销售价格每周在经理办公会公布;

材料设备采购实行公开竞标订货,比质比价,监督部门全程参与,重点项目在内部工作简报上公布;

工程承发包实行公开招标竞标;

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考评结果在年度考评总结会上公开。

上述各项公开均按照“提出一审查一公开一评议一整改”五个环节进行,即:公开内容由各责任部门负责提出,经主管领导审查批准后,以相应形式适时公开,接受广大职工的评议和监督,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对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整改,形成一个工作闭环。特别是在公开之后,通过加强跟踪调查,及时掌握后续动态,对职工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进行认真评议和研究,合理的予以采纳,并及时对厂务公开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整改。对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总体工作,通过党建质量体系内部审核,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偏差和不足,通过分析原因,寻找对策,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而达到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的目的。实践证明,标准化规定的各项公开内容都是职工迫切想要知道和了解的事项,把这些内容的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做好,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广大职工的需要,“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就能得到贯彻和落实。

三、坚持持续改进原则,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不断提升水平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