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招商引资改革方案十篇招商引资改革方案十篇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35:12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1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10月,完成工业投资52.6亿元,占市上年度计划150亿元的35.1%(区上计划为146亿元),同比增长21.1%(区县报统数是58.6亿元);工业投资规模在全市排第16位,在渝东北排第2位;增幅在全市排第13位,在渝东北排第2位。

一季度,完成工业招商引资15.78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区上年度计划120.79亿元的13.1%。1-5月,完成工业招商引资  亿元,同比增长  %,占区上年度计划120.79亿元的  %。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招商引资。一是完善体制机制。起草了《区工业招商团工作规则》,待正式印发;二是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业招商团各成员单位及分产业招商目标任务,组织2名同志参加招商首席项目官培训;三是力促一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与双兴能源、紫建电子等9家企业积极对接联系,起草《山东潍坊-重庆(开州)东西部协作产业扶贫项目书》等重点项目合作协议,促成了双兴能源项目、紫建电子公司总部搬迁开州、国能动力、天伦凯达等4个投资1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的签约。四是促进项目落地。对已签约的天伦合成焊割气项目、双兴能源、紫建电子等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和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等,积极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五是邀请市经信委领导及相关处室开展了全区招商引资专题培训会。六是编印了《开州区部份重点工业企业发展情况宣传册》,到西安博览会上进行大力宣传,帮助企业招商引资,盘活困难企业。

(二)产业规划。一是完成了《开州区临江家居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定稿,区政府已正式印发。二是形成了《开州区化工产业可行性分析报告》上报市经信委,正在争取市经信委布点支持。三是开展“4+3”特色产业论证,已形成初稿。四是起草《共建纺织服装加工贸易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开州区与市经信委、市商务委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五是促进轻纺服装行业联合,组建了开州区轻纺服装行业协会。

(三)天然气管理。一是开展对乡镇天然气经营企业设施设备建设、供气区域等开展全面清理排查;二是督促企业认真开展专项自查整改;三是起草了《开州区乡镇天然气经营市场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待报区政府常务会审定后实施;四是指导安康CnG加气站完善压缩天然气经营许可前置要件,可望近期发放经营许可证。五是指导平桥CnG加气站开展试运行前期工作。

(四)项目推进。一是指导企业做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备案工作。上半年,备案工业技术改造项目6个;二是2017年我委牵头的区级重点项目总共13个,其中续建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7个、前期准备项目3个。13个项目中已有6个项目开工建设,7个项目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办理和前期准备工作。三是积极协调大进35KV输变电项目存在的项目设计变更问题,提请区领导召开协调会5次以上,协调镇安220KV输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重新选定弃土堆场问题,提请区领导召开协调会5次以上。

    (五)科技创新。一是制定2017年度创新驱动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二是建立20户规模企业研发投入台帐;三是加大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指导,积极组织12户企业开展了2017年度企业研发准备金备案工作,待市经信委审核;四是上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紫建、欧华)。五是上报润江羊绒第一批工业振兴项目,已通过市经信委专家评审。

    (六)环保工作。一是推进落后砖瓦窑淘汰关闭工作。对全县所有砖厂的产能、设备设施、证照情况再次进行了详细摸底,已初步形成《开州区落后砖瓦窑淘汰关闭工作方案》并经2017年第一次环委会审议通过,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区政府常务会审定;二是推进黄标车整治工作,分解落实黄标车整治任务到分管领导、责任科室,有力推进。三是开展“地条钢”清理排查工作,通过市上检查组验收。

(七)盐业改革。根据重庆市盐业体制改革精神,认真研究制定开州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已形成《开州区盐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审议稿),但由于市政府时间变更,待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报政府常务会审定。

(八)行政许可。将管道天然气经营许可、压缩天然气经营许可、外商投资企业核准等3项工作纳入行政许可标准化建设内容,编制服务指南、办理流程、资料模版、资料审查要点等,报行政服务中心按标准统一接件运行。

(九)招投标管理。一是履行工业和信息化技改项目招投标行业监管责任。参与公安局智能交通设施项目设计招投标工作招标文件会审、备案工作,监督业主单位按程序依法招标;二是牵头启动经信委需通过招标确定编制中介机构的4个项目(富余纸厂产能认定工作、《开州区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环评》《开州区全域及城区通信设施及走廊规划》《天然气管网规划》),已落实招标机构,按程序招标。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当前工业投资增长压力大。上半年,我区已签约的新入园项目有63个,但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只有4个(国能、双兴、润江、紫建),存量企业技改扩建的项目只有6个,投资额均在1000万元左右;二是关闭淘汰任务重。按照今年的环保目标任务,需淘汰关闭32家24门以下轮窑企业,面临较大的信访压力;三是乡镇燃气经营市场亟需规范,无证经营、供区混乱、管道建设未按基本建设程序、五是安全压力大等问题突出。三是盐业体制改革经信委需增加职能职责和机构编制问题。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是加强汽车整车项目、嘉卡变速箱等重点项目洽谈力度,力争尽快签约。二是督促一季度签约的双兴能源、紫建电子等进行跟踪服务,促进尽快落地。三是进一步修改完善“4+3”产业论证,编印成册;四是做好工业招商团协调服务工作。

(二)持续推动产业规划。一是继续跟踪化工产业布点进展情况;二是落实专人,跟踪《开州区临江家居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后续工作。三是开展《开州区天然气供区规划》编制工作,确保通过市经信委审核。

(三)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加大协调服务,加快建设大进35千伏输变电、竹溪220千伏输变电、竹溪变电站110千伏送出工程;完成南门、长沙片区天然气供气工程。建成关子口加油加气站。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2

一、县工商局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经验

政府全面统筹。6月3日,县政府出台了《县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从基本原则、工作目标、改革措施等方面,对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县的实施都作出详细规划,进一步在县级层面完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工作责任体系,使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上升到政府主抓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层面。

政府高度重视。县工商局积极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向县委、政府汇报,得到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自4月以来,县委将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列为本年度助企发展的重要动力,并拟定《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调研课题,安排县委常委、纪委书记主抓,最终完成《县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制定。

强化工作调研。2014年4月,在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的牵头下,《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小组,通过深入企业调研、组织企业讨论、收集部门意见,强化《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在县的实施有针对性。仅4月,就深入企业80户,收集企业反馈意见40条。在部门意见收集讨论会上,参会部门领导针对“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先证’”、“改革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等问题进行讨论,最终经县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出台了《县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二、县注册登记制度改革后的情况分析

企业注册登记数量快速上升。截止7月,县新发展私营企业132户,新增注册资金6650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新发展私营企业同比增长85%,新增注册资金同比增长292%。

未出现1元钱申办企业现象。截止7月,在全县新增的132户企业中,最低注册资本为3万元的企业为2户,占总数的1.51%,全县未出现将注册资本申报为1元的企业,这表明在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宣传方面是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增市场主体能够正确认识放宽注册资本的意义,未出现不良跟风现象。

助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从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来看,工业园区既是承载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也是地方政府调控区域经济结构、开展专业化协作生产,提高产业链接和配套能力的重要基础,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则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加快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是推动招商引资,吸引民营企业落户工业园区的重要手段。截止7月,落户县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企业15户,是2013年全年落户工业园区企业总数的2.5倍。

进一步增加财政收入。根据国家工商总局“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课题分析表明,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与企业发展存在着较强的关系,通过分析表明: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与企业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832;政府公共财政收入与企业注册资本的相关系数为0.994。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县新增注册资本66506万元,那么,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将增加99114万元。

有力于提供就业岗位。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了企业登记注册的准入门槛,既为创业提供了有力条件。同时,又极大的提供了就业岗位。据相关研究表明,每1人创业将带动3-5的就业。按照创业带动就业人数1:4的中间比例值计算,至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新增市场主体超过778户,解决就业人数将超过3000人。

三、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行业分布不均匀。从产业构成情况来看,第三产业占有较大比重,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涉及的是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商业服务业等,这些行业与人民的生活消费息息相关,且该行业对科学技术、人员素质的要求都不高,因此所占比重大,而在县范围内,缺少的就是高附加值的企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在新增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户,注册资金总额为50万元,只占新增注册资金的0.075%,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艰巨。

公司平均寿命短。根据2013年7月30日,国家工商总局信息中心《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分析,在我国近五成的内资企业在5年内就被市场淘汰出局。而按照退市企业排名,第一位的就是是批发和零售行业,而县批发和零售企业为44户,注册资金总额为16938万元,占新增企业数的33.33%,说明我县内资企业所面临的低领化问题值得政府高度关注。具体情况如下表:

企业助推经济发展优势特点不明显。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县进行了大胆尝试,制定出全市第一份《改革方案》,企业注册登记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企业助推经济发展的短板仍然存在,特别是企业地域分布不均,某些乡镇企业新增数还是零。

四、提升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落实的几点建议

科学调整助企策略。由于我县新增企业存在平均寿命短、行业分布不均匀、地域分布趋向城市等问题,工商部门应及时向政府部门汇报,有针对性地制定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发展战略、科技转型、优化企业经济结构的工作规划,增强企业发展的行业竞争力,在提升企业数量的同时,优化新增企业质量。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3

(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战略重组。继续对全市已完成政策性破产的企业,以存量资产为主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引导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市内企业进行联合和兼并重组,实现优势产业战略重组。加快推进商贸流通、建筑、农牧、交通、旅游等领域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与政府职能部门脱钩和职工身份转换等改革。

(二)加快推进市政公用企业改革。积极开展以资产为纽带的城市市政公用企业改革试点,实行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鼓励市内外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特许经营以及收购、参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城市供水、供热、供气和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格局。

(三)积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放宽资本准入,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落实支持中小企业金融政策,继续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市中小企业担保再担保风险补偿基金,重点用于支持担保行业发展和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补偿。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西成开发区、徽成盆地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力度,支持各县区建设工业集中区,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和创业基地。

二、深化涉农领域各项改革,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130号),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培育流转主体,加强流转服务。进一步探索实行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入股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民承包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土地适度集中和规模经营。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制度,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发的纠纷问题。

(二)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省委发〔〕41号)和《省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省委办发〔〕84号),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规范集体林地、林木资产流转。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沼气建设给予补贴,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生物能源林、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教师编制实名制,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化解任务。健全乡村两级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继续探索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任务、具体途径和保障措施,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四)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扩大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各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覆盖面,满足多元化农村资金需求;积极推动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业务,发挥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金融互为补充的联动效应;积极推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森林保险,鼓励和扶持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林果业等领域,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规范民间借贷,将其从“地下”引上正规的发展道路。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征信和贷款卡推广力度,普及金融知识。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完善并落实支持和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农业、林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在各县区及乡镇开展专业合作社政策业务辅导工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林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

(六)继续推进其他涉农领域改革。加快供销社基层组织的重建,积极构建农业现代经营网络。完善扶贫机制,推进集中连片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和扩大水管体制改革成果,大力扶持农民用水者协会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和水价改革。

三、深化财税投资体制改革,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领域的投入。继续推进“乡财县管”、“村财乡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县级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建立部门预算责任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体系,规范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促进预算编制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提高政府采购的规模和效率。研究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二)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建立健全重大投资事项的调查研究、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以及后期评价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创新融资方式,着力培育各类投融资主体,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集中使用国家投向竞争性领域的政策性补贴资金,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财政综合性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快各种资产、资源和投资要素的汇集,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投融资格局。

(三)深化招投标体制改革。以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项目建设为契机,着眼于建立管理高效、体系完善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行政监管体制,加快推进相关改革,确保项目建设有力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市级招投标中心综合性评标专家库。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主体行为,加强对招标机构的监管,逐步建立统一的招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平台和招投标信用评价体系。

四、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发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支持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加快形成服务优质、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的现代化银行。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农村金融运行质量和效率,显著改善“三农”金融服务质量。进一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设立不同形式的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或小企业服务中心,扩大小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设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鼓励保险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完善营销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支持人民银行与银行业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与管控能力,努力防范各种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健和安全。

(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对已上市的成州集团公司、康县独一味有限责任公司资产重组指导。建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和后备上市企业帮扶制度。增强期货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探索我市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工业品期货服务“工业强市”战略的模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规范产权交易行为。西成开发区和徽成盆地循环经济园区要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的机制。

(三)规范发展土地和矿权市场。严格执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制度,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加大矿业权审批改革力度,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实现矿产资源规模开发。推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矿产资源管理新体制。探索建立有利于阳山金矿开发的体制机制。

(四)大力发展人力资源市场。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141号)精神,加快推进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结合实施灾后重建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市场新机制。

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成市直和县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任务。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强化部门协调配合,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二)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全面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建设要求,坚持抓好各类应急预案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完善各级政府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建立能够充分承担各级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发挥综合协调职能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机制。加强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充实和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市县两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应对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公共权力的意识。继续完善行政管理决策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决策的协调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四)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听证与公示、新闻等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健全信息制度。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政府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完善行政服务大厅运行机制,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继续推行灾后重建项目审批中精简下放的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措施。

六、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一)深化收入分配与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平等协商共决、政府监督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努力实现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提高。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根据全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预防出现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将“就业优先”作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战略重点,强化政府再分配的引导和调节功能,强化税收对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建立城乡劳动者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新型就业制度,依法规范同工同酬。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创业服务体系,建立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保障能力为重点,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对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试行办法的通知》(甘政办发〔〕184号),按照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继续落实和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全面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参加养老保险、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等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试点工作。

(三)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围绕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以完善灾害救助、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三大救助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多层次、全覆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甘政发〔〕74号),全面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支持优惠政策。结合县(区)机构改革,保持县(区)科技管理机构设置与国家和省、市一致。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统筹推进科研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育投入体制,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开展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复转军人的多形式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总结推广“武都扬名中学”等经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对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奖励机制。

(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年)的通知》(甘政发〔〕97号)和《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配套办法,全力推进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年度具体任务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以药养医,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推进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5月份开始在宕昌县进行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6月底以前在武都区、成县、徽县、康县、两当县推开,7月份在文县、礼县、西和县推开,实现基层医改全覆盖。

(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积极探索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新路子。积极开展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引导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七、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积极实施适应主体功能区发展的差别化政策。结合对我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定位和实施,对纳入禁止、限制开发区域的县区,进一步落实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强化生态补偿的税收调节机制,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支持,将我市“两江一水”流域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

(二)稳步推进价格改革。积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重点推进水、电、气、热、矿产资源等领域价格改革。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断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加强成本约束,改进电价管理,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逐步规范价格和收费标准。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和市场价格应急预案,做好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预报,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加大价格监督检查的力度,努力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三)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严格执行能耗标准和环保准入标准,制定和实施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减排评估和审查办法。严格执行节能考核实施方案和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实行节能减排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继续完善多元化的节能环保投融资机制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的财政激励机制。抓好我市徽成盆地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中的节能减排制度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推进清洁生产。

八、围绕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对外开放领域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完善以项目业主为主、政府推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单位、各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协调、跟踪服务机制,落实“一门受理、限时办结、责任追究”制度,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二)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以节会招商为主要方式,大力开展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以亲招商,多种招商方式并举,切实提高招商命中率。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积极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投资。

(三)进一步拓宽对内、对外开放领域。研究提出吸引东部发达地区企业到我市西成开发区、徽县循环经济园区和县区工业集中区投资的具体政策措施。支持我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外资合作,通过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布局结构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提高外资利用质量。

九、积极开展改革试点,以点带面推进改革工作

(一)着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整体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劳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管理,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能力和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加强对农村社会事业、基础建设投入支持力度,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劳动就业统一、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进一步抓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社会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小城镇投融资体制,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深化小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逐步建立起法制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引导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民在镇区就业,不断提高小城镇聚集度。

(三)积极进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探索。全面实施市委关于徽成盆地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成县作为全市经济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探索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形成区域间协调合作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工作机制,推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利用国家支持加快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及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有利时机,加快我市西成经济开发区、徽成循环经济园区等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4

**年,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委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坚韧不拔、富民强市”的总要求,紧紧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在以下方面着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供推动力。

一、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一)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规范乡镇机构设置,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转变政府职能和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市人事局、市编办、市民政局负责)。

(二)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完成“教育惠民行动”所确定的“两免一补”目标任务(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负责)。

(三)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在全市所有区、县全面推进“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体制;健全县级财力最低保障机制,力争年末全面解决财政困难县基本支出需求财力缺口问题(市财政局负责)。

(四)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和推行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有稳定收益的项目,扩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市农业局、市农办负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健全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征地拆迁补偿机制,切实维护合法权益(市国土资源局负责)。

(五)健全农业经营机制和服务体系。出台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农技推广机构按区域建站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人员联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制度;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绕我市的“五大”拳头产品,重点抓好10个省级、20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市农办负责)。继续推动各级供销合作社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标深化改革(市供销社负责)。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成立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农办负责)。

二、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落实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完善不同类型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不同收入分配办法的新机制;稳步推进市**剧团体制改革;整合资源,组建旅游文化产业实体(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市文化局、市广播电视局、市国资委、市编办负责)。

(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进职业院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规模,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做强职业教育品牌;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教职工聘用(任)制、届满考核续聘办法;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完善竞争评聘机制和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探索建立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的服务期制度(市教育局、市人事局负责)。

(八)加快科技创新建设步伐。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形成“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科技新体制;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试点,争取我市更多企业享受国家、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指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技术创新中心或技术联盟;探索我市与省内综合性高等院校、省科青联的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继续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科技管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突出科研经费支出重点,向我市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科技产业化推进行动项目集中(市科技局负责)。

(九)着力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措施,建立较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机构8个;启动大英和安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参合农民达180万人;加大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力度,适当调整规范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上网采购制度,完善新上网药品限价机制和已上网药品的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市卫生局负责)。

三、加大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

(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创新再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5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5万人,帮扶3000名“4050”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一人就业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录用备案和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备案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全市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组织实施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市人事局负责)。进一步健全预防拖欠工资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建筑业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扩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的范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二)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险的措施与办法,积极争取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探索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争取纳入全省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试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试点城市范围;完善农民工医疗保险政策,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年末参保人数达16.9万人;推进建筑等高风险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扩大非国有企业、服务行业、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人员参保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十三)健全完善最低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79000名城镇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城市低保,保障线标准达到150元/人?月,累计月人均补差达到79元;健全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将8万名农村居民纳入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差达到19元,将24533名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落实月供100元/人的标准,新(改)建农村中心敬老院20所以上,新增床位1539张,集中供养率达到20%;完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和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全年筹集慈善资金100万元,资助特困对象300人以上(市民政局负责)。

四、努力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十四)规范推进企业改革。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助推高金公司上市,做好盛马化工等3—5户企业的上市辅导工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市国资委、市经委负责)。

(十五)加快实施公用行业改革。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完善招投标、协议签订、绩效评估等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推进市政、绿化、环卫等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剥离行政管理职能,实行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对分离;加快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步伐,对市设计院实施转企改制;推行以招投标人投标担保、业主工程款支付担保、承包人履约担保、劳动者工资支付担保为主要内容的建设工程担保制度,争取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市规划和建设局、市国资委负责)。

(十六)改革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全面推进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以行政等级分类与路网功能分类为基础,明确界定管理职责,合理设置管理机构,科学划分管理机构事权;健全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农村公路养护政(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市交通局负责)。完成各区县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市水利局负责)。

(十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落实遂委发〔**〕15号《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文件的支持政策,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全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担保资源,规范运行机制,积极发展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力争全市担保额突破5亿元(在市经委的指导下,由市中小企业局负责)。

五、健全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

(十八)大力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全面实施遂委办发〔**〕21号《关于加快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工作的意见》,拓展市场化配置资源广度和深度,激发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活力(市国资委牵头,其他资源占有部门配合)。深化国有土地和矿产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改革,巩固完善经营性土地100%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商品房住宅用地100%拍卖出让制度,工业用地100%“招拍挂”方式出让,积极探索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大力推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新设置矿业权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律采取市场方式出让;严格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切实强化土地调控(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研究制定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代建制管理实施细则,全面启动政府投资非经营性建设项目代建制,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依法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市规划和建设局负责)。

(十九)稳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施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推行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电价政策;实施农业终端水价制度,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完善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政策,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改革,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逐步启动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实行鼓励垃圾焚烧的价格政策,提高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市物价局负责)。

(二十)健全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培育骨干龙头企业6个;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新建农家店200个;继续推进大中型农副产品的批发交易市场、配送中心、放心超市(店)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力争限额以上总部在遂宁的连锁企业达到14家(市商务局负责)。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做好主要品种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工作;建立新型粮食仓储管理机制,规范培育多种粮食市场主体,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制度(市粮食局负责)。

(二十一)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和方式。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我市招商引资考核激励、考核异地分成、以商招商激励、客商投诉处理等办法;推行项目经理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实施产业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网上招商、薪酬招商等措施,力争全年引进资金45亿元,其中引进省外资金增长40%以上(市招商局负责)。

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二)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制定出台我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的相关规范文本;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责任制,探索政府投资开工项目全过程长效管理的机制(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二十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在全市所有县、区全面启动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体系和支出经济分类体系;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继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和规模(市财政局负责)。

(二十四)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创新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实现市级国有资产收益7000万元;试行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建设,选择市属企业开展试点;探索推行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市国资委负责)。

(二十五)创新工商行政管理制度。深化企业登记制度,进一步推行“一审一核”制度,促进企业登记注册制度由行政首长审批制向专业人员核准制转变;改革工商执法体制,逐步建立专门的注册登记机构和工商行政管理综合专业化执法办案机构;健全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督制度,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工商局负责)。

(二十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市级部门行政许可项目,进行梳理汇总编制公布目录,并按照相关法律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市监察局、市政府法制办、市编办、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负责)。改进完善行政审批方式,推行电子政务,创新市级政务中心运行机制,试行行政办事全程制,切实推行网上咨询、管理和审批(市财政局、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负责)。

(二十七)规范完善行政行为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决策咨询和评估制度,坚持决策听证和公示制度,增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强化行政责任追究,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市效能办、市监察局负责)。改革行政复议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程序,探索行政复议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建立行政复议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5

商务局主要职能

(一)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投资促进、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内外贸易和口岸建设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商务领域的规章、制度、标准和发展规划。

(二)负责商务系统涉及世贸组织相关事务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组织协调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其他与进出口公平贸易相关的工作;组织产业损害调查,受理并调查处理招商引资、内外贸易、市场流通和饮食服务等商务投诉。

(三)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研究制定规范市场体系及流通秩序的政策,促进内外贸结合,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流通管理;研究提出市场供求应急预案,组织培育现代物流方式,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市场共同发展。

(四)调查研究流通和饮食服务行业重大问题并提出政策性建议;负责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和畜禽屠宰监管,对食盐、酒类、成品油等重要商品的流通和饮食服务行业进行管理;负责拍卖、典当、实物租赁、旧货流通等特殊行业流通活动的规划、监督和管理。

(五)执行国家、省、市制定的进出口商品管理办法、进出口商品目录和进出口商品配额招标政策;贯彻执行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战略、方针和政策;统筹管理商品进出口和技术贸易工,负责进出口配额计划的编报和组织实施及配额、许可证管理。

(六)负责监督外来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合同、章程的情况;指导并管理招商引资、投资促进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备案报批和进出口工作,加强与境外、省外、市外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综合协调和指导省级、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有关具体工作;负责省外、境外常驻商务代表机构的设立和管理;负责出国商务考察团组的报批。

(七)负责对外经济合作工作;指导和监督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业务的管理;负责对外经济合作企业的经营资格认定和管理工作,审核或核准市内企业对外投资项目并实施监督管理;管理国际、国内政府机构或组织对我市的无偿援助项目及赔款工作。

(八)制定并实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政策;指导和管理招商引资、投资促进及投资企业的审批、备案工作;负责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和各类商务展会的组织、实施工作;归口管理各类涉外商务交易会、展览展销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活动;制定并实施举办上述活动的管理办法。

(九)负责市级商务新闻会、信息收集、对外宣传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指导并组织实施投资促进、招商引资、对外合作和流通领域的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建设。

(十)负责拟定和组织实施口岸发展规划,管理口岸工作。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6

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既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润滑剂,又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下面小编整理了在全省发展改革系统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会议上的讲话,欢迎参考。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万人助万企”会议、省纪委关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要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大力开展“树标杆、转作风、解难题、办实事”活动,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全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强担当提站位,深化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一个地区要不断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去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应看到,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很重。要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响鼓重锤、久久为功,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和持久战。

第一,是践行“两个维护”、答好“让中原更加出彩答卷”的政治担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抓手。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营商环境的重要性,仅仅是去年来,就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第12次会晤等重大场合上,先后数10次讲到营商环境,提及频次之多、重视程度之高、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需要特别强调的是,2019年总书记来河南调研指导工作时,要求我们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我们在感到沉甸甸责任的同时,更应深思,总书记为什么把营商环境看的这么重。从这个层面看,我们不能把营商环境当成一般性、常规性工作来抓,而是要从发展全局上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抓手,以更大魄力、更大力度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使一流营商环境成为中原更加出彩的新标识。

第二,是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推动全省经济提质提速发展的关键举措。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省委书记楼阳生多次强调要优化政治生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出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工程、战略性基础工程。王凯省长也指出,营商环境优化是民生工程、环境工程、发展工程、作风工程,要对标高位、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6月23日,省委召开了高规格的“万人助万企”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对服务企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可以看出省委对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与魄力。全省发改系统广大干部要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意识,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抓手,进一步加大优化营商环境力度,着力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以企业的活力、市场的潜力、创新的动力,平衡、抵消、吸收经济运行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压力,汇聚起全省上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是立标杆做表率、彰显发改系统责任担当的内在要求。发改系统作为营商环境主管部门、与企业打交道最多的部门之一、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重要保障者,从政策制定到资金分配,从项目审批到服务提供,几乎每个处(科、股)室业务都与企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承担着统筹营商环境建设的职责,还承担近1/4指标牵头任务和1/3指标配合任务。我们要厘清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中应承担的职责和使命,既要抓好统筹协调,又要聚焦突出短板,抓紧行动起来,不能等、不能拖、更不能观望,以等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放不下的责任感,将优化营商环境向纵深推进,做全省营商环境建设的领头雁。

二、转作风提效能,凝聚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转变作风是关键。要坚持系统思维,运用市场机制、改革精神、法治思维、创新办法、服务意识,善于打好组合拳,以干部作风的根本性转变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升级。

第一,增强改革精神。就是要敢于大胆闯、大胆试,敢于向改革要活力、靠改革强创新、用改革塑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有所作为、必须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体现特色、体现成效。近年来,我们在营商环境领域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很多突破。如,投资审批制度“三个一”改革被国家发改委通报。公共资源交易“两改三降四提”改革,代表国家接受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对中国招标采购环境的评估。但同先进地区相比,我们的理念、思路、举措都存在较大差距。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深化改革,定期出台一批高含金量的改革举措,凡是符合政策导向的改革和创新,都应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需要强调的是,营商环境领域改革创新不一定要统一标准、统一政策、统一步伐,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即使省内没有出台相关政策,也可以先行先试,开展差异性探索。

第二,增强法治思维。就是要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去年来,我们出台实施了信用条例、营商环境条例、政府投资管理办法等系列法规规章,开展了一系列法治讲座,干部法治思维明显提升。但应看到,“重项目审批、轻执法监管”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干部甚至不清楚项目审批也是行政执法,更不知道还承担着项目的监管职责。如,2017年以来,全省发改系统共办理核准、备案项目近20万件,行政处罚仅3件。要进一步树立“研究问题先学法、决策问题遵循法、解决问题依据法、言论行动符合法”的法治思维,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监管实施细则和标准,在节能监察、工程咨询单位备案信息一致性检查领域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用法治服务发展改革大局。

第三,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把服务效率当做生命线,创新服务方式,让企业专注于市场,无后顾之忧谋发展。目前,企业对发改系统满意度还不错,但也存在个别干部服务意识不够强,与企业对不上话、解释政策不清晰等现象。要持续提升服务意识,从“要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不仅要做项目的“审批者”,更要做项目的“推动者”“谋划者”。如,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审批,不能只说不行,要告诉企业怎样才行,项目申报缺少什么要件,如何做才能让项目通过审批。要持续提升服务能力,认真梳理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看看哪些审批还能再精简,哪些环节还能再压缩,哪些材料还能再减少,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优化服务流程,提升企业“满意指数”。

第四,坚持市场机制。就是要按市场规律办事,善于围绕市场需求推动发展,善于运用市场理念拓展发展路径。一些地方营商环境提升缓慢,根本上还在于干部市场经济观念还很淡,本来该市场配置的资源、偏要去大包大揽,本来该企业自主决定的事情、偏要去指手画脚。一流营商环境,必须以市场化为基础。要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尊重市场规律,善于运用市场化手段抓经济、谋发展、促改革,着力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能做的事要放给市场去做,更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解难题办实事,打造市场主体满意的营商环境

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既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润滑剂,又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要坚持把企业需求作为出发点,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以解难题、办实事的成效扎实提升企业获得感。

第一,让企业办事更便利。近年来,我们在“一网办”“一窗办”“一次办”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但也有企业反映,平台建起来了、数据没有真正跑起来,窗口整合了、但内部环节还是很多。如,一些地方还存在审批事项清单不统一、审批要件尺度不统一、承诺时限达不到等问题。公共资源交易中,电子交易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政策制度之间的衔接和配套联动不足。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不高,供电可靠性还不够等。要统筹抓好21项指标优化,力争全省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要持续抓好招标投标、跨境贸易、包容普惠创新、信用环境、获得电力等牵头指标的优化,着力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一是持续提升在线政务服务能力。要从整合内部信息系统入手,优化数据共享,率先打破“信息孤岛”。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开展集中攻坚,尽快打通发改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工作人员都要加快形成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服务的习惯,领导干部要带头实践,不断提升“网上办事”能力,打通在线政务“最后一公里”。要聚焦投资审批、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免税确认、价格认定等方面,对标“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不断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二是打造规范高效的投资管理体系。要持续开展“投资法规执法检查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落实投资审批“三个一”改革部署,按照统一公布的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清查审批要件材料,杜绝任意增设要求。要督促有关审批部门加强在线平台和统一项目代码应用,及时完整归集审批信息,合理运用“容缺办理”等创新服务模式,确保在承诺时限内完成审批。三是优化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要精简公共资源交易进场手续,优化交易流程。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全公开,推行交易服务进度可视化管理。要持续压缩未中标候选人投标保证金退还时限,2021年底实现公示期满1个工作日内退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对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产生费用的,要在平台显著位置公示收费标准及依据。四是优化招标投标服务。要对现行招标投标法规规章及其他政策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实行目录动态管理。县(市、区)已出台的涉及招标投标的规范性文件,要一律废止,不再新增。要严格规范招标投标制度规则,畅通招标投标异议、投诉渠道,不断优化招标投标营商环境。五是优化口岸通关服务。要推动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相关信息系统等与“单一窗口”智享联通。要拓展“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等实施范围,简化监管证照单证,推广口岸作业无纸化。要研究实施免除查验没有问题企业吊装移位仓储费用等政策,推动与沿海沿边口岸建立通关合作机制。

第二,让企业难题解决更精准。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行业受到沉重冲击,企业经营面临诸多困难。要持续在强化要素支撑、优化项目服务上下功夫、出实招,精准施策,放水养鱼,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一是在指导企业争取政策性资金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市场化融资提供支持。要指导企业储备好项目,积极争取重点地区转型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支持创新创业创造等中央预算内资金,用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省级预算资金,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益。要持续完善全省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推广“信豫融”应用服务,大力推广“信易贷”模式,扩展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企业运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工具扩大直接融资。二是在协调保障土地能源等资源要素的同时,更加注重做好企业降本减负工作。要加强与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协调联动,加大土地、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标统筹协调力度,盘活低效存量指标,优先保障重点项目,争取中央加大重大项目用地保障。要充分发挥降成本部门联席会议功能,统筹推进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工作,特别是要推动用电、物流等基础成本持续下降。要持续加快我省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探索开展电力跨省区交易,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加价。要扎实推进物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2020年下降0.3个百分点。三要在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需求保障。人才流动是评价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人才招引困难,居我省营商环境十大问题之首,有32%的企业认为我省人才引进力度还不够大。要充分利用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等载体平台,实施好各项人才工程,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让河南成为人才集聚和创新创业的新高地。要抓好人才公共服务保障,为人才提供高质量的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服务,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四要在抓好项目督导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服务模式创新。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坚持项目为王,大抓项目建设。要强化项目督导服务,今年,省发改委开展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稳投资专项服务督导活动,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实际问题。要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常态化服务督导机制,深入基层企业、深入项目现场,针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堵点,加大协调力度,加快项目报建审批手续办理,加大水电气热等配套设施保障力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要创新服务模式,对发改委审批核准、安排资金的项目,主动跟踪掌握项目建设运营动态,及时提醒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针对性提出对策,做好项目的“观察者”“提醒者”“解题者”。

第三,让企业权益保护更有力。优化营商环境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养凤”。当前,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歧视民营企业、不兑现招商承诺等问题,招商只重引、不重落,这损害的不仅是地方形象,还影响了投资者信心。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切实加强各类市场主体权益保护,让投资者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一是抓好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这个前提。当前,一些地方在选取供应商时,选用国企已成不成文规定,理由是没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这种思维,依法保障各类企业平等进入市场,尤其是在医疗、金融、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等领域,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给民营企业更多机会、更大平台。二是抓好《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这个重点。《条例》的出台,从法治层面为企业权益提供了“硬核”保障。要持续抓好《条例》的落实,对涉及营商环境的现行有效规章、规范性文件等进行全面清理,加快出台实施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与奖惩、营商环境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等配套制度,适时组织《条例》落实情况专项督查,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三是打牢诚信建设这个基石。当前,个别地方招商引资中,谋划论证不够,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结果由于规划调整、资金土地制约、审批手续不全等因素,失信违约导致项目成为半拉子工程,给客商造成损失。要把契约精神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带头重信践诺,加强重点领域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以政府诚信引领、带动社会诚信建设。四是磨砺执法队伍这把利器。发改系统执法领域主要涉及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节约能源、油气管道保护、招标投标、社会信用和营商环境等6大领域。但目前看,各领域行政执法情况不均衡。如,我委和各市每年都对重点高耗能项目开展节能监察,但均未实施过行政处罚。这既有发改系统长期缺少行使职权依据的历史原因,也有执法人员力量弱、体制不健全等方面因素。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先行探索,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相关执法队伍,提升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

第四,让政商沟通更顺畅。我们要构建的政商关系,应当是像水一样纯净,党员干部要恪守法纪红线,秉持公正标尺,理直气壮地在阳光下与企业家交往。企业有困难、我们心底无私地为企业“排雷”,企业有需要、我们心清如水地为企业“站台”。一是推动各项惠企政策精准落地。发改系统每年要牵头制定大量涉企政策,如何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定期梳理公布惠企政策清单,根据企业规模、类型等主动精准推送。要简化政策落地流程,根据情况实行“免申即享”。确需企业提出申请的,要合理设置并公开申请条件,简化申报手续,实现一次申报、全程网办、快速兑现。二是推动企业帮扶常态化。6月23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万人助万企”活动,对服务企业工作进行了部署。要全面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尽快组织助企干部,深入企业开展帮扶活动。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企业最盼望、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兜”上来。对重点企业要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拿出完整解决方案,真正帮到点、扶到位。对重点问题采取“点办理、批处理”的方式,做到一个问题解决,带动一批问题解决。三是妥善处理好企业投诉举报。《条例》提出,县级以上营商环境主管部门要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和违法案件调查处理制度,及时处理破坏营商环境的违法行为。这方面,驻马店已作出示范,率先建立了营商环境违法案件调查处理制度。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在充分借鉴先进经验基础上,加大研究谋划力度,加快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制度,及时解决好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

第五,让组织保障更扎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万人助万企”活动、省纪委开展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活动,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作为营商环境主管部门,发改系统必须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勇当示范。具体说,就是要坚定“四心”、当好“四员”。一是以铁杵成针的信心,当好优化环境的“示范员”。优化营商环境关键要抓好政策落实和改革创新。一些地方反映,为何在优化营商环境下了很大功夫,而成效甚微,关键就在于“不重落实”“不敢突破”。要做政策落实的标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明确责任,定期开展落实情况“回头看”,杜绝“选择性落实”。要做引领创新的标杆,聚焦招标投标、公共资源交易、信用环境、跨境贸易、包容普惠创新、项目审批、获得电力等领域,对标一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力争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二是以诲人不倦的耐心,当好工作推进的“指导员”。目前看,各地在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上,还存在对“干什么”心中迷茫、“怎么干”心中无数等问题,需要加强指导。要加强对“评”的指导,今年县域是首次参与评价,评价的指标、规则、方法都迫切需要指导。要加强对评价指标的培训,指导各地聚焦评价中发现的问题,高标准开展专项整改,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要加强对“建”的指导,一方面,要抓好软环境建设、推动政策升级,要围绕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定期谋划出台一批惠企举措。另一方面,要抓好硬环境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环境,突出抓好城市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创新创业等设施建设,构建环境优美、治理有序、服务优质的城市环境。三是以锲而不舍的恒心,当好沟通联动的“协调员”。营商环境涉及面广,作为主管部门,不仅要自己做好、还要做好统筹协调。要善于“十个手指弹钢琴”,既要统筹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放管服”改革等的关系,也要抓好各项指标的协调,强化信息互通、重大事项通报、重大问题协调,形成整体配合、优势互补效应,最大限度地凝聚“正能量”。四是以驰而不息的决心,当好监督检查的“督办员”。营商环境工作进展怎样、有哪些问题、企业有何需求,这都需要监督,让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写在纸上,更落实在行动上。要按照《条例》要求,建立完善评价奖惩、违法案件调查处理、监督员等制度,开展营商环境政策落实情况及指标优化动态监测,督促监督员行使好监督职责,配合各级纪委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倒逼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升级。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7

市政府:

上半年,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教育局年度总体工作安排,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巩固、发展、调整、提高”的原则,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突出重点,克服困难,使各项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为全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扎实基础。现将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顺利、稳妥地实施了两项改革工作。

一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自去年x月6日,全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我们立即开始筹备我市的改革工作。为切实做好这项改革工作,钱市长带队专程到齐齐哈尔学习借鉴成功的作法和经验,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我市改革的具体实施办法。根据全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精神,我们先后同市人事局制定了我市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中小学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人员分流工作实施办法等5个改革文件,为此次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先竞聘后分流”的原则,既要防止骨干教师流失,影响教学质量,又要避免出现大面积空岗,增加财政负担。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在执行省定政策的同时,我们会同市人事局并报请市政府同意,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办理退休、退养、病退、待岗等手续。整个改革包括校长聘任和教师聘用(双聘)两部分,有30人通过竞聘走上校长和副校长岗位,竞聘后分流1284人,改革(双聘)工作已于2006年3月1日全部结束,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的尝试工作。通过这次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在中小学初步形成了优胜劣汰、奋勇争先的激励竞争机制,为广大教师初步搭建起了展示才能的空间。

二是实行了普通高中招生办法改革试点实验。在长时间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鹤岗市教育局高中招生办法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方案》重点加强了对学校和学生评价过程的考察,在对学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将高中招生指标配额到校,根据学校的综合办学情况确定配额指标,学校根据学生综合发展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改变了传统的按学生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录取的办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重点帮助问题严重、条件相对薄弱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上半年,先后为育英小学、欣虹小学、四中、七中、十六中、第一幼儿园等17所学校的厕所、屋面防水、围墙、下水、锅炉等22个项目进行了维修,共计投入资金92.3万元,使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促进了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是强化学校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为了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先后对市属58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行政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经费使用、收费管理、统计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以及设施使用维护、文秘政务、档案、办公自动化建设、安全稳定等工作。通过此次专项检查,使市教育局全面了解了各中小学目前的实际状况,提高了资金投入方向的准确性和资金使用效益。这次检查之后,我们将通过“以奖代拨”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大学校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大幅度改善办学条件。

三是科学调整学校布局结构,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在2005年基础上,上半年已经做好了学校网点布局调整的前期准备工作,计划将西山小学和六中合并,在六中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兴山三校和十四中合并,在十四中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将新井小学和新一二校合并,在新一二校办学;将育英小学和大陆小学合并,在大陆小学办学。学校布局调整后,将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有利于学校均衡发展。

四是加强督导评估,提升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上半年,由市教育督导室牵头,按照评估标准对市属申报一、二类学校的43所中小学进行了全面、综合的分类评估,有8所学校通过一类学校标准、31所学校达到二类学校标准;对申报特色学校的中小学进行了评估认定,育民小学、十五中等八所学校分别被认定为市级特色学校。

(三)组织实施了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严把教师“入口”关。

对非师范类申报人员进行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考试。受理报名对象1264人次。5月份,进行了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测评,258人参加了面试考察和试讲,253人通过,通过率为95%。

(四)加大了职成教育发展与专业设置整合工作力度。

根据《鹤岗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我们充分抓住国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机遇,加大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力度,实施了“兴农、富农”计划,有效地为“三农”服务,开展了建筑、家政、旅游、餐饮、营销、保安、服装、物业、食品加工、食用菌等专业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了畜牧、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采煤、计算机、护理、药业等专业的整合,大力推广“订单式”培养,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方法和办学模式。市职教中心与北京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办学,鹤岗卫校同市人民医院、宝泉岭医院、哈尔滨以岭药业、三精千鹤药业等单位签订了培养订单。

为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x月10日,钱市长专门组织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负责人参加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发展座谈会,共同研究我市职业与成人教育发展大计。上半年,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共开展职工岗位培训2.7万人次,再就业岗位培训5559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9126人,利用“科普之冬”活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3万人次,推广种植、养殖新技术、新项目7项。市区除东山区外,已全部开展了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市电大通过国家教育部开放式办学模式总结性评估验收。市职教中心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汽车维修专业实验师训基地,教学楼工程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五)加强依法治教,教育社会声誉进一步提高。

一是加大教育热点问题的宣传工作,积极主动解决群众关注的问题。开展了“端正政风行风、最佳最差”单位评选活动。每一期“行风热线”,我们都坚持“主动参与、真诚服务、倾听意见、接受批评、查找不足、努力改进”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争取让每一位关心教育发展的群众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我们先后同市电视台共同制作了三期“百姓关注”节目,机关有关科室人员多次随同媒体深入到学校采访,及时解答家长和社会关心的教育问题,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教育、支持教育、关心教育。

二是强化法制意识,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了教育局行政许可监督检查制度、行政许可公示制度等8个行政执法工作制度。有39人参加了全市干部法律知识培训,重新办理了执法证。实行了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市人和律师事务所潘荣福律师为市教育局法律顾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工作和决策的正确性、合法性。

三是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杜绝乱收费现象。市教育局将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工作作为行风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在严格执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基础上,会同市有关部门组成检查组,联合对中小学的收费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并要求各学校在学校醒目位置设置“一费制”收费项目和标准公示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为彻底解决学校乱收费问题,我们在收费问题上,实行了“联席会议”和“决策听证”制度,市一中在调整外地“择校生”收费标准时率先实行了“听证制度”。上半年,各中小学没有发生乱收费现象,基本控制了学校乱收费行为。

四是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认真学习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举办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学习讲座,进一步提高民办教育机构举办者和教师的思想观念、依法办学意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依法清理了社会非法办学机构。对今年上半年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公示,合格单位将颁发正式办学许可证,不合格的单位取消办学资格。上半年共查处非法办班56所,查处当事人65人,民办教育办学秩序进一步好转。

五是规范了招生考试行为。制定下发了《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招生考试工作实施意见》,顺利地组织了中考、高考工作。今年我们在初中升学报考上全部实行网上报名,在体育成绩测试中首次使用了电脑录入系统,增强了考试组织的严密性和成绩的公正性。各类考试的各个环节都保证公开、公正、公平。高中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即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

六是努力做好扶贫助学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好省委、市委助学行动计划,市教育局把资助贫困中小学生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实施,重新建立了贫困生档案、贫困生资助办法、助学金管理办法,对贫困学生实行滚动式管理。各学校成立了助学机构,建立了助学档案,由专人负责助学工作。上半年,我们在助学集资款中拿出5万元,资助了1010名特困中小学生。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为我市1862名农村中小学生减免了杂费和书费。同时,将省拨给市特教中心和农村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的“两免一补”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另外,为配合做好助学活动,我们在系统内继续开展了师生“手拉手”助学活动,共收到捐衣物410件、学习用品700余件、捐款2.8万元,为学困生授课910节,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七是进一步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局机关开展了“三学三比”活动,建立和完善了局机关党政各项工作制度,在机关全面推行了政务公开工作和“首问负责制”。开展了下基层调研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机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六)狠抓了校园安全和周边环境治理,全面做好学校安全工作。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年初,市教育局分别与各区教育局、直属单位签订了《安全稳定工作责任状》,要求各单位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将安全责任进行分解,逐级落实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基层学校。二是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每月通过保干例会,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学校保干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及时了解掌握学校安全工作动态,不断提高学校保干的安全责任意识和执法水平。三是加强学校安全教育。要求各学校安排一定的安全教育课时,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契机,市教育局与消防支队联合举行了赠书活动,向全市中小学生捐赠《中小学消防安全读本》1.3万册,省市领导出席了赠书仪式。四是加强常规安全工作,经常对各中小学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及时整改。先后会同市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了治理组,织了对学校校舍、食堂、宿舍、厕所,以及消防、交通、卫生等各类安全工作大检查8次,查出不安全隐患36处,下达整改通知19份。钱市长专门带队到各学校进行了检查,并在育民小学召开了学校消防安全疏散演习现场会,各中小学校负责人参加会议并观看了演习,使学校安全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七)努力做好引资上项目工作,积极为我市经济发展做贡献。在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召开后,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此项工作列为全年重点工作任务,制定了《市教育局贯彻落实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招商引资动员会,传达了会议精神,下达了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为加强领导,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招商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在系统内初步形成了“人人想招商、人人努力招商”、“人人引资金、人人上项目”的良好局面。目前,我们已经与域外客商达成意向性合作项目11项,已认定到位资金13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任务艰巨。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省内先进地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市内各学校之间发展也不平衡,部分学校还的安全隐患急待整改。特别是接收的鹤矿集团学校,接收前已经连续多年没有改善办学条件,学校需要维修和改造的项目较多,教育教学设备短缺,而且还有大面积的危房,改造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二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近几年,虽然我市对师范类毕业生分配上采取“包分配”的政策,但是,由于本科毕业生回来数量较少,外地市优秀人才又很难引进,本市培养的优秀教师也有外流现象,使目前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没有优秀人才补充,影响了我市教育教学质量,阻碍了教育工作发展。

三是学校收费工作还要进一步规范和治理,个别学校和教师仍有违规、违纪乱收费现象,给教育声誉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是师德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个别教师还有违反师德现象。

五是人事制度改革后,个别学校出现了教师紧缺、学科间师资失衡问题,集中表现在市区中心学校教师富余超员,偏远薄弱学校和农村集中办学学校编制不足人员紧缺,史地生、音体美等小学科人员严重紧缺。

六是贫困学生资助金没有到位,由于资金问题,我市一直没有对贫困学生进行大范围资助。此项工作已被省批评。

三、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继续加大改善办学条件工作力度,完成新井小学教学楼改造工程。结合学校行政工作专项检查情况,加强对学校实验室、仪器设备、音体美、图书(室)馆等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对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改。

(二)全力做好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完成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将已达成意向性的合作项目和资金项目落实到位。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启动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搞好新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做好教师职称评定和改革工作。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8

一、精心研究,专题布置,扎实有效地开展整改

(一)细化职责,扎实工作,全力抓实各项整改内容

根据县人大评议工作实施方案要求,联系我局工作实际,明确各科室具体整改内容和职责:办公室、政策法规科采取多种形式重点做好商务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切实让全县群众了解商务局的工作职责、职能,同时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与招商、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做到依法行政,整改期间组织全县17户外资企业学习09年商务外贸项目申报政策、7户屠宰企业学习屠宰执法新要求,贯彻再生资源市场建设新法规,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工作为平台,印制并发放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宣传资料2万份,开展网点销售业务人员培训180余人次。招商引资科、外资外贸科重点围绕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引进及项目落户建立统一协调的工作联系机制,做到及时与发改、环保、土地、建设等前置审批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做好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工作。期间,有效拒引冶炼等项目4个,选资引进丝绸深加工、蔬菜市场建设等项目企业4户。

企业服务科、招商引资科、市场流通科重点围绕外来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从行业政策、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等方面整合各类政策资源,帮助企业做好项目资金申报工作。10月份以蔬菜基地建设为内容,打包上报*县15000亩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申报补助100万元;以外贸发展基金政策为平台,打包上报外贸贴息、技改、补助等扶持项目5项,上报资金520万元;以农村流通网络省级项目建设为契机,打包上报了7个农村集贸市场建设项目,涉及召夸、马街、中枢、板桥、芳华等乡镇。同时加大对乡镇商务站的业务培训工作,采取以会代训、现场观摩等方式,培训商务站工作人员40多人次,并在商务局工作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3.8万元,为全县各乡镇商务站配备了电脑,改善了乡镇商务站的办公条件,各科室围绕各自工作职责职能及时帮助乡镇商务站做好政策、业务等相关内容的指导服务工作。局机关积极开展“扶贫捐款”、“爱心包裹”、“接对帮扶”、“文化扶贫”等活动,共捐赠款项5500多元,帮助17名地震灾区的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帮助板桥镇马军营、摆洋村委会征订10份《*日报》进行文化扶贫,宣传商务。

(二)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抓好整改的工作责任

人大评议调查组反馈给我们的意见建议,我局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并列为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召开三次局务会议,专题研究,精心部署。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书记、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抓到底、督促到位”的工作措施,开展整改工作。二是制定了《*县商务局工作评议整改实施方案》,方案重点围绕商务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七个方面提出了14条具体整改措施。三是及时成立以办公室、政策法规科为成员的评议调查督办小组,实行整改到位销号制,具体负责整改工作中的检查、指导和督办,并及时掌握整改工作进度,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四是各科室结合工作实际,针对不足,进行认真自查、自检,扎实整改,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积极主动做好人大评议调查所反馈的意见建议。

二、创新机制,求真务实,全面开展商务招商工作

从这次评议反馈的意见建议中,看到了我们的工作离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也看到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我们商务部门所寄予的厚望。因此,我们要把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化为加强自身建设的强大动力,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切实加强整改,不断促进商务工作全面发展。

(一)突出重点,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

今年以来,按照《*县招商引资联动考核方案》的要求,我局及时行动,调整充实对外开放招资引资工作的领导力量,成立了相应的工作专班;落实领导和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与企业形成良好的友谊关系;突出抓好重点项目跟踪落实力度,项目投资建设开工进度,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生活中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引导企业强化管理,着力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1、项目引进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倍数发展。今年1—11月,签订省内外投资项目20个,协议总投资55.76亿元,实际到位国内县外资金11.26亿元。一是上年结转项目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200万元。主要是80万吨机焦项目全力开工,按实际进度完成10000万元、9.5万吨箱板纸项目完成投资6200万元。二是开工建设项目1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385万元。主要是西桥物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000万元,完成东南亚信息平台建设、与12户企业签订了物流货运合同、场地平整开工、车队建设;南昆铁路战略装车点项目完成投资4985万元;苜蓿草种植及植物蛋白萃取项目完成投资3000万元,厂房、道路、水电、基地种植、试验室建设全面完工;年产300万m2瓷砖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600万元并投入生产;万头奶牛养殖项目完成投资8800万元,完成项目三通一平,青贮池、道路、牛舍、围墙全面开工,2000亩牧草基地平整开工;电线电缆生产项目完成投资6000万元并投入生产;20万吨硫酸配套24万吨磷酸一铵项目完成投资15000万元,并于9月30日正式投入生产;30万吨褐煤开采项目完成投资15000万元;2600吨/年维生素K3项目完成投资4000万元;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完成投资33000万元;年产1万只钢塑桶包装生产线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配套维生素K3进行建设,现已投入生产。

2、外来投资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一是外来投资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全县现有外来投资企业56户,23户企业进入我县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行列,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外来投资企业经济社会贡献率较大。2009年1—11月,全县规模以上外来投资企业实现产值15.08亿元,完成税收4538万元,使用下岗工人612人,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151人次,年均增加农民收入829万元。三是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1—11月,我县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1014.81万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进口47.47万美元,自营出口710万美元,调供出口257.34万美元。出口产品主要是维生素K3、朝鲜蓟罐头、炸药产品,主要销往*等30多个*及*国家或地区,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二)强化亮点,全力做好内贸流通工作

商贸流通业快速发展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这一要求,工作中强化基础,实施中突出重点,成效中体现亮点,努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1—11月,全县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3亿元,同比增长21.43%。

一是狠抓项目申报。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编制和申报内贸流通项目10个,其中市场建设项目6个,农村标准化市场改造4个;通过协调马街新型集贸市场获省级补助资金30万元;赵家沟水产蔬菜批发市场获市级补助资金20万元;实现6户企业打包申报屠宰环节无害化处理项目,争取无害化处理资金122万元;七里香食品有限公司、国丰生猪养殖有限公司、县种猪试验场、金谷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户企业申报成为省、市生猪活体储备企业,承担活猪储备任务14600头,下拨省、市财政资金58.4万元;帮助和平科技公司、万客齐食品公司、田园食品公司申请外贸专项资金并下拨62万元。

二是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饮用水、再生资源回收等行业协会;指导大莫古水果批发市场,马街、赵家沟、海界农村集贸市场改造建设,目前,马街集贸市场已建成,其他3个市场正在建设中。帮助西门社区、环城社区开展商业示范社区建设,双双荣获部级“商业示范社区”称号;全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2009年,再建农家店20个,全县累计建成180个农家店,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

三是做实“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项目是一项惠民工程,为让全县农民深受其益,我局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渠道开展销售网点备案工作,加大业务培训,联合相关部门规范市场秩序。截止11月6日,备案销售网点83家,网点覆盖全县9个乡镇,全县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0771台/件,销售金额1527.35万元;累计销售汽车、摩托车6229台,销售金额7117.76万元;全县累计兑付财政补贴876.87万元,其中兑付家电下乡产品补贴金额142.62万元,兑付汽车和摩托车财政补贴734.25万元。

四是保障成品油市场供应正常。加强与成品油经营企业的联络服务,及时了解企业购、销、存、价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协调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搞好市场供应,确保成品油市场稳定运行。1—11月,改扩建加油站3座,完成了52户年审申报工作,建立企业档案55份,签定安全经营责任书52份,限期整改加油站2座,销售成品油56369吨。

五是强化市场监测工作。今年,我县被商务部列为全国百县监测县,主要对重要农用生产资料、农产品、重要配合饲料进行市场监管。目前,列入监测梗米、面粉、鲜牛肉、鲜羊肉、菜籽油、大白菜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幅度不大。

六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与公安、消防、工商、质监、安监、税务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强化成品油、再生资源、酒类流通、生猪定点屠宰等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成100户再生资源收购网点备案登记和1438户酒类流通经营企业备案工作;启动和实施县城区生猪定点屠宰厂建设,规范了7户生猪屠宰企业资质认证。

(三)重视难点,妥善处理企业改革和投资问题

商务部门既承担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改制工作的职能,又负责全县外来投资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协调服务工作,所承担的职能社会热难点多、遗留问题繁杂、企业发展困难较大,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沉下身子,主动登门,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针对问题,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专职处理事项。开展了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实行领导及相关科室轮班接访制度,按月排查热难问题,妥善处理11户商贸流通企业在改革中的遗留问题,全年共处理商贸企业改革中遗留问题的上访案件47起,涉及人员300余人。围绕外来投资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局采取保姆式服务,及时化解,全年累计解决投资企业因涉及项目用地、企业用工、项目用水、用电等问题42户110项。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外来投资企业困难的有效化解,即维护了我县的社会稳定也优化了我县的投资环境。

三、立足长远,依法行政,努力推进商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通过这次评议整改,我们认识到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商务工作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我们改进的是哪些方面。为此,我们要紧紧以这次人大评议为契机,立足长远,建立和完善工作制度,提升服务质量,推进商务招商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完善工作制度,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按照政务公开要求,认真编写《*县商务局政务公开目录》,并在县商务之窗和县政务信息公开网站进行了公布,开通“96128”政务信息专线查询和政务信息网络在线查询工作;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及阳光政务、行政问责四项制度的落实,细化《*县商务局行政问责四项制度》、《*县商务局机关管理制度》、《*县商务局提高干部职工执行力的六条规定》,实行纪律上墙、自我管理,制度进科(室)、目标到人,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以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

(二)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结合商务工作实际,依法界定18项综合行政审批职能执法权限、明确执法依据,按“谁主管、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对行政执法工作实行责任制,分管领导与分管科室负责人签定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日常监管,实行“月检查、季分析、年总结”,杜绝职责不清、推委扯皮、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服务承诺不兑现的现象。规范招商引资工作、对外贸易经营备案、再生资源回收备案登记、酒类流通备案登记、酒类流通随附单领取、家电下乡网点备案等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以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

(三)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做实做好企业后续服务。项目引进后服务是否到位,关系到以商招商是否成功,关系到企业增资扩股进度和出口市场占有率,重点完善联动招商引资机制。一是实行“保姆式”的跟踪服务,采取责任到人,一企一人负责制的办法,帮助企业从项目申请、土地报批、环保、工商注册、验资报告、项目用电、供水、道路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全程协调,实行“一条龙”帮服工作。二是调整充实对外开放招资引资工作的领导力量,主要领导集中主要精力抓招商引资工作,并由招商科、企业服务科、办公室等业务科室具体负责,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三是落实领导和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围绕分工内容,局领导一月一次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结对企业,形成良好的友谊关系。四是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经济发展目标要求,抓月进度、季分析,突出抓好重点项目的跟踪力度,签约项目的开工力度,开工企业的投资进度,投产企业的生产进度,着力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9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上海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继续走在前列,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2014年,上海市委把“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列为“一号课题”。经过近一年的深入调研,形成了《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6个配套文件。

2014年12月26日,上海市委召开“一号课题”电视电话会议,令不少基层工作者为之一振,其中街道取消招商引资的消息无疑最为抢眼。一号课题调研报告指出,街道招商引资,“局部小受益,整体大受损”,影响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从全局工作看,街道招商引资已是弊大于利,与上海城市未来产业结构的方向不相符合,街道干部也难以集中精力履行好管理服务职能。

的确,招商引资意味着与GDp挂钩,近些年在一些地方政府,不管是党政领导、政府职能部门,又或图书馆、学校教师,都有招商引资任务和指标,超额完成者奖,完不成者罚。以致招商引资乱象丛生,常常引发形式主义和造假盛行,还会衍生出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产能过剩、投资消费失衡等问题。因招商与经济挂钩,其间又容易引发很多潜规则的权钱交易,导致腐败。

在上海,街道作为政府基层直接联系市民的一个窗口,经过十多年调整,上海乡镇数已从当初的212个减少到目前的107个镇、两个乡。同时,全市已建、在建、规划的大型居住区有45个,涉及到22个镇,平均规划人口3.3万,有的甚至超过10万。如果街道依然把过多的工作重心放在想法子“挣钱”上,对市民的公共服务必然会大打折扣。从根本上讲,上海对街道办进行这样的改革,是在中央政府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即从管理型政府转变到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

而此次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会议上明确上海从明年起街道不再招商引资,是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从会议上强调的“没有例外”,就可见一斑。

剥离招商引资完全可行

其实,在上海各区纷纷取消街道的招商引资功能前,上海一些区、街道早在七年前就开始进行试点。然而如果街道不创收,基层干部能否真正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七年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完全能走通。

2006年,浦东开始在浦兴、东明两个街道试点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2007年底,又在全区取消了街道经济科,将招商引资的任务全面转移到了当时区内的六大功能区。一些招商服务的办公室,改成服务居民的场所。而原先各街镇之间的恶性招商竞争问题也迎刃而解,反过来能为企业提供一个更公平的营商环境。剥离招商引资,可以让街道干部心无旁骛,注重民生。

比如,浦东的东明路街道早在2007年即率先试点取消招商引资,将永泰路863号原本的招商引资办公场所变成社区科普文化基地,满足老百姓的科普文化需求。如今,在这幢面积近1800平方米的建筑内,居民可以在科学体验馆观赏三维科普电影、体验数码健身,也可以在航天科普馆模拟发射火箭、学习航天科普年鉴。2013年时,全市首批科普创新屋落户此地,供不同层次和基础的居民进行各种手工创意、发明制作活动。如果是在“全民招商”向GDp看齐的年代,将地段如此好的可用作商务的办公楼改造成社区民生项目,绝对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有了区政府的财政托底,这一切都变成了现实,让居民真切地享受到了优质的民生服务。

东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姚和平坦言,以往至少有一半的精力要投入到招商引资工作中。“东明是大量动迁人口的安置导入区,有许多动迁安置房,其中居住了不少老弱病残居民,扶贫帮困工作需要财力保证。但对于企业少、税源少、财力有限的街道,在财政靠招商引资的税收分成自给自足的年代,要做好民生工作尤为吃力。”

据悉,2006年起,东明路街道的民生投入由新区财政全盘托底,这让基层干部们能够集中精力投入民生保障中。“街道工作重心侧重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基层干部由于没了招商引资的任务和压力,得以把主要精力投身到民生事务中,可以放心、安心、用心地做民生事项。”姚和平称。

原本东明路街道的凌五、凌六居民区共用一个居委会办公室和居民活动室,环境拥挤,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取消招商引资后,街道经济科被剥离,腾出了近3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用作凌六居民区的居委会办公室和居民活动室,凌五的居民也有了更加宽敞的办事、活动空间。

还有浦东的金杨街道,如今也受益于此政策。金杨九街坊是由金杨六居和金杨四居共同组成的,居住着2700多户居民。由于该小区属于90年代早期的征地动迁用房,在道路布局上存在缺陷,停车难一直是居民烦恼之源。2012年起,金杨街道陆续投入了1200万元对金杨九街坊的小区道路进行综合整治,不仅拓宽了道路,还恢复了原先被居民私自圈起用作停车位的绿化带,并在所有路灯上安装了监控系统。路宽了,居民之间因为争抢车位的矛盾也变少了,邻里关系也变得融洽。虽然财源没了,但由于有财政托底,基层干部的工作比以前更好做了。

区级财政全额保障

除了浦东新区外,上海静安区也走在了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的前头。自2007年起,静安停止街道招商引资之前,各个街道,招商返税的收入,平均要占可支配财力的八成,不赚钱后,静安各街道的公共服务工作却依然发展得红红火火,这其中有着什么样的玄机?曾经是静安寺街道经发科科长的竺侠回忆道:“2002接手,街道一年税收一千多万,之后每年以一千万的速度增长。”经济科这个街道的“大儿子”不好当,不但要赚钱,还得跟邻家大儿子竞争,这么拼也是没办法。自2007年取消街道招商后,街道把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全部转到党政工作部,企业编制人员留在了新成立的商务中心,做的仍然是为企业服务。

街道没了招商的返税,并不意味着日子难过。静安的做法是,以2006年街道的全额支出作为基数,区级财政全额保障,保证在过渡阶段,街道不断粮、不挨饿。之后几年,静安区又逐步调整,确保各街道财力分配趋于合理。

以曹家渡街道为例,2006年,街道财政收入4036万余元,其中招商税收返还3,006万余元,占74%;而2008年,街道财政核定数为5995万元,其中预算内收入和上级拨入收入5361万余元,占89%。换句话说,取消招商引资后,曹家渡街道财政收入不减反增;区政府下拨的经费,也要多于招商税收返还收入。

静安区老龄化程度在全市最高,加之楼宇经济发达,白领群体“午餐难”、“婚恋难”等问题也困扰着年轻人。因此,在辖区各街道试点摸索的基础上,静安区创出了乐龄家园、白领午餐等全市闻名的“品牌”,如今35个乐龄家园,180个白领午餐点已遍布全区,为生活、工作在静安的人服务。上海人家喻户晓的柏万青工作室就坐落在静安区,据柏万青称,每年区里和街道用于购买社会服务的资金达到80万元,涵盖了、心理、家庭、婚姻、亲子教育等一系列项目;社区购买的服务项目,办公场地都是街道无偿提供。

可以说,静安区实施的街道财力保障改革,真正让基层政府心无旁骛做好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强化了区域招商引资力量

在浦东、静安两区取消街道招商“先行一步”后,上海各区县亦纷纷贯彻落实市委2014年一号课题精神。

以长宁为例,街道取消招商引资,1月税收总量依然达65.9亿元,同比增长18.2亿元,增幅38.1%。首月开门红说明,街道取消招商职能并没有影响长宁的经济工作。长宁区投资服务中心作为事业编制单位增挂东片区、中片区、西片区等三个功能区招商服务中心牌子,具体承担区级层面招商引资职能。街镇则将服务企业工作融入社区发展工作之中,并将该职能纳入社区发展办公室。

2月27日,杨浦区宣布取消辖区11个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在区里组建投资促进办公室,承接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作为区投资促进工作的主管部门,会同产业主管部门、区属国企共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3月27日,闵行举行街道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暨揭(授)牌仪式,街道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公布,通过区招商服务中心下设分中心的方式,承接原街道招商职能,推动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

3月31日起,宝山区内三个街道的招商引资职能、招商考核正式全面剥离,街道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其经费支出由区政府全额保障,提供超过4.6亿元的预算资金进行托底支撑。同时,新成立“宝山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三个街道九家公司204人招商队伍整建划转至该中心。

不难看出,上海各区街道在回归公共服务本职的同时,区政府层次也更好地强化了区域招商引资力量,等于是把招商资源和政策资源来了个全区大统筹,优势叠加,打破原先碎片化的隔阂,政府和企业有望双赢。而同时,街道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也自然能得到提高。而这正是适应中国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的时代要求。

分工清晰的区镇联动机制

当我们为上海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叫好之后,或许会有更高级别的政府机关放弃对招商引资的考核。在“一号课题”电视电话会议召开3个月后,上海又有了大举动。

3月17日,浦东新区宣布,取消辖区内张江镇、村两级招商引资职能,划转给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而后者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原则上都由张江镇负责。据悉,这在上海属于首次尝试,对加强基层建设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根据浦东试点方案,张江镇、村两级的招商引资,以及张江镇自己开发的产业园区,都将划给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与此对应的是,张江管委会承担的园区社会管理职能如治安、市容等,原则上由张江镇负责。

如何处理好开发区与街镇的关系,是各地在经济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难题。浦东的张江、金桥都是全国有名的开发区,但附近的张江镇和金桥镇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并不突出。由于区域高度重合,在社会管理上还容易出现权责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比如张江镇因镇和开发区高度重合、管理边界不清,曾存有“两个派出所”、“两个城管大队”而遭诟病。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兴建的人才公寓,也因开发区管委会无法建立居委会,只得由物业公司代行居委会职责,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困难的问题。

“这项试点是一次颠覆性的尝试,今后将形成分工清晰的区镇联动机制,大家各做各的强项,共同服务于自贸区和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战略。”张江镇党委书记沈健表示,以试点为契机,张江镇将进一步破解城市管理难题。此外,一支由镇域居民、园区职工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将正式组建并协助维护张江区域内的地铁、车站秩序。

招商引资改革方案篇10

1、切实做好项目准备工作。今年东西部洽谈会总的要求是:以产权交易为主要内容,以项目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求实为目标。因此,我们要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扎扎实实地做好招商引资项目准备工作。项目准备工作的重点:一是组织推出一批国有企业产权交易项目。二是第七届东西部洽谈会、常博会、长江三角洲洽谈会以及龙舟节贸洽会的协议项目,通过洽谈升级为合同项目,并在第八届东西部洽谈会上签约。三是结合实际,推出一批新项目。这些新项目必须是符合我市四大产业布局、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重点项目。因此要重点组织一批有招商引资条件的资产重组、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项目、产业化条件比较成熟的科技成果项目、对企业技术进步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实用性项目、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商品开发项目、公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产品开发项目,特别是要组织一批有竞争力、有特色的“秦巴药谷”中药现代化建设项目,上会洽谈签约。

2、切实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抓项目工作,做好项目准备、包装、推介、洽谈、签约和落实的全程跟踪,提供有效服务,解决好项目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力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对重点项目,要逐个成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小组,主要领导要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层层建立和落实项目跟踪服务责任制。对重大项目、预成交项目,更是要下功夫,一抓到底,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争取我市在这次东西部洽谈会上有更多的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在大会上签约。

3、切实做好企业参会工作。企业是洽谈会的主体,做好企业参会工作至关重要。这次会后,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立即召开会议,尽快落实参会企业。把项目征集的范围延伸到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去,特别要大力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会参展,考察投资市场,寻求投资机会。通过广泛宣传,全方位地发动多种所有制企业准备更多的项目,上会参展。对其中有价值的项目,要指导和协助做好论证、申报立项等准备工作,并列入各级招商引资计划,到洽谈会上参加交流和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