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临床心理护理方法十篇临床心理护理方法十篇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9:29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1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护理方法;人性化护理

为进一步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方法,本文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4例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心血管内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8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9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在54~76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6例,高血压4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2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在55~77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25例,高血压4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2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包括:①住院环境护理,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②做好必要的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等并发症或出现皮肤感染等;③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注意控制患者饮食摄入量和营养摄入[1];④加强夜间巡视,防止患者夜间出现坠床、呼吸困难等症状;⑤根据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严禁治疗期间随意更改药品种类和用药量;⑥辅助长期卧床患者进行咳嗽、咳痰,防止出现坠积性肺炎。

1.2.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不了解,很多患者对病情的治疗和康复持悲观态度,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甚至抗拒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就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结合患者的学历、生活习惯等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等,满足患者心理需求[2],从而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3]。护理人员要经常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通过沟通交流掌握患者存在的问题,并尽早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干预解决,提高治疗、护理效果;③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4]。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心血管疾病发病特点、发病机制、常见诱因等,并对患者的生活习惯进行改正,督促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患者生活质量;④出院护理。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和家属治疗康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同时叮嘱患者定期回院进行复查,一旦在康复过程中出现不适要及时入院接受检查、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另外,护理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出院随访,及时解决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分为: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80~90分);不满意(80分以下)。护理满意度=基本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对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6.74%,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81.52%,两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身体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在我国居于首位。而除了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药物、手术治疗,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也能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人性化护理方式是以患者为本,从患者的需要出发,在心理、生理、社会需要等各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5],通过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方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另外,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还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医院护理环境。

由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护理都较为复杂,患者住院期间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治疗和护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护理方法,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十分重要,它不仅能使患者摆脱不良心态和情绪,同时还能使护理工作进行更加顺利。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6.74%,充分说明了,对心血管病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方式,能有效提高护理效果,缓和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阮杏菲,钟华,邓建飞.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5):66-67.

[2]陈幼嫦.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621-622.

[3]叶小红,陈伟琼,黄惠香.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6):733-734.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2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服务作为一种手段之一所得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高,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加快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方便肿瘤患者就医,营造亲情化、人文化的氛围,提供规范化、特色化的护理服务,2011年在全院所有病区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临床服务中心作为后勤支持系统,紧紧围绕各个病区优质护理服务的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精神,打造临床服务中心这块“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关键单元,全心全意为病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夯实基础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

通过近两年的工作实践,在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临床服务中心作为临床一线工作的后勤支持系统,从细节上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保持优质护理服务全程化、无缝隙,最终达到“患者满意、政府满意、社会满意”的效果。首先是提供服务的人员的正确树立服务理念,在管理上人性化,亲情化,让工作人员开心、快乐工作着,塑造医院良好的形象,为医院创造社会效益。先将具体做法如下。

建立服务理念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人性化服务理念,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环境,优质服务也能为医院提供某种竞争优势1。始终秉承“为您提供满意的服务是我们卓越的追求”的服务理念。践行“有忙必帮、有求必应、有助必到、有难必解”的承诺。提高了服务质量,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得到领导和护理同仁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在一定层面上提升了我院的社会信誉。

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分配人力

2010年以来将45个病区先后建立成“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临床服务中心担负着这些病区的各类检验标本、血液制品、午夜间药物的取送、护送患者入院、转科及离休老干部的检查工作。在病区对临床服务中心的求助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临床服务中心为保证及时完成各项任务,把患者的需求放在首位,一切紧紧围绕临床一线开展工作,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分派人力,把任务难易搭配。例如早晨收取病区的检验标本量大,时间紧急,就根据不同病区的工作规律和习惯,确定临床服务中心的班次,制定详细的工作职责,将标本种类多、难以收集的病区和容易收集的病区搭配组合,划分成相应的责任区,调整上班时间,保证检验标本陆续送达到位,改变了以往集中扎堆把标本送达检验科,使检验科人员在刚上班时没事可做,12∶00下不了班的现象,经过我们优化工作流程后,既让检验报告能提前发出,及时为患者的诊治提供医学参考信息,又保证了上午11∶00以后病区求助高峰时段有充足的人力,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让患者得到了高效的护理服务。

实行首问负责制

临床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班次职责有的是按病区划分,有的是按项目划分,这样有时候到病区取急查标本时,会遇到另外的班次发送的报告单不是该病区的情况(原因是医技科室将患者的科别打印错误、或者是患者已经转到其他科室),为了杜绝临床服务中心的个别人不负责任推诿,就实行首问负责制,即病区人员向谁反映的问题,在不影响自己的工作情况下,谁要想方设法彻底解决,不可拖延时间,及时将报告单送到患者实际所在的病区,一旦发现有故意不处理的,科室会给予批评,严重的给予经济处罚。实行首问负责制以来,杜绝了在科室集存报告单的现象,发现的问题能及时有效的处理。

建立事物交接本,杜绝安全隐患

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病区医师写的化验申请单不符合检验科室的要求,临床服务中心的护士发现后,有时得不到及时的更正,无法收取标本,造成标本漏收,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另外,有时临床服务中心的夜班护士,遇到检验报告单上的科别是该病区的,但是患者实际不是该病区的,而此时无法与医技科室联系,只有等到次日上班时间才能解决,口头交接不清楚,耽误把报告送到患者实际所在病区,还容易造成推责,为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就健全科室的制度,建立了事物交接本,用文字记录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交代事项,强化了临床服务中心护士的责任意识,杜绝了安全隐患。

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实行个性化排班:近年来,我院发展迅猛,各个病区都有加床患者,除了求助任务量大外,还有医技科室的检验报告数量也大,而且报告单在正常上班时间出不完,医技科室需要加班加点出报告,为了不使报告单过夜,临床服务中心实行弹性排班制,分时段休息,在晚夜间各增加一个班次,将所有医技科室加班出的报告单及时分发到病区,为医生提供及时的医学信息,让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3

【关键字】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护理

在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是最为常见的疾病。老年人的血管弹性小、硬化,脂肪堆积较多,易导致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是通过皮肤表面将患者的血管刺破,之后通过特制的导管沿着患者血管插入体内,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是治疗心血管疾病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本组研究针对近些年在本院治疗的51例老年心血管患者介入性治疗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在围手术期进行护理指导,有效的提高了手术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在2011年3月~2012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0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介入性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在干预组中,男31例,女2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6.3±5.4)岁;其中1例行射频消融术,1例行动脉导管为闭封堵术,12例患者行ptCa与支架结合手术,15例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22例行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在对照组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7.0±5.2)岁;其中1例行射频消融术,14例患者行ptCa与支架结合手术,13例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23例行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综合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1.2.1.1心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介入性手术,因此在术前会存在很大的恐惧心理,进而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2]。因此护理人员在向患者普及心血管疾病及介入性手术相关知识的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在此过程中减轻患者的急躁与恐惧心理,教会患者自我调节的方法,并给予患者音乐疗法,平复患者心情,缓解紧张情绪。

1.2.1.2术前指导护理人员应在术前给予患者准备充足的水,并强调术后喝水可促进造影剂排泄,有利于病症的恢复[3]。同时讲解手术过程及时间等,使得患者提前了解并进入状态。在本组研究对象中行单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患者,术前应指导采取平卧位,并进行有效咳嗽锻炼,促进手术中运用造影剂快速的跟随者行剧烈咳嗽,进而从冠状动脉排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4]。此外还应锻炼患者在床上进行排便的习惯。调整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睡眠。

1.2.1.3药物、设备准备患者在术前应进行碘过敏试验,还需进行普鲁卡因药物皮试。根据患者采取的不同介入式手术,提前准备齐全药物与设备。患者在术前6h内不得饮食与饮水,可服用降压药。

1.2.2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会由于手术意外因素等发生损伤状况,所以护理人员应提前进行各种准备,其中包括急救用品、起搏器等,同时还需建立完善的静脉通道。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极力配合医生,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若出现不良反应,快速采取应对措施。

1.2.3术后护理

1.2.3.1饮食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体质都比较低下,机体代谢强,消耗能量较多,所以在术后初期嘱患者食用流食或半流食,多食水果蔬菜,保证足够的营养,以保障机体的正常代谢[5]。若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糖等症状,应严格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戒烟忌酒,规范生活。

1.2.3.2术后心电监护术后3d内,严密进行心电监护及各项生命体征监测,若患者血压较低并伴有恶心呕吐、胸痛胸闷、心电图显示异常等症状时应及时汇报医生,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1.2.3.3严密观察手术穿刺点术后患者24h内绝对卧床,避免活动导致出血或脱折管等状况。当鞘管从患者血管中拔出后,可在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还需对患者动脉用沙袋行7h压迫,在术侧的肢体应平卧直腿12h,若穿刺点有渗出现象,应立即更换敷料并增加沙袋压迫时间[6]。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干预组中手术成功率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小结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现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实践表明,这种手术方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该技术仍存在较多的并发症,及早观察和处理有利于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中严密观察,术后在饮食、心电图监护护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提高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及疾病的观察能力,加强对心血管患者的预防性和治疗性护理,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杜彦丽.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当代医学,2011,18(14):912-913.

[2]黄晓萍.老年患者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护理杂志,2007(10):53-54.

[3]王亚辉,李莹莹,吴永全.血管封堵器用于心脏介入术后股动脉穿刺点封闭的护理.中国医药导刊,2011(2):312-314.

[4]谭晓红,古平.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体会.西南军医,2009(2):361-362.

[5]卢蓉,李雪,王明菊,等.介入术中严重心血管并发症18例临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2(28):68-70.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4

护理工作;护理技术;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护理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上由实验教师提前为护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首先由教师示范,然后护生“照葫芦画瓢”进行练习。实验课上教师过分强调操作程序要正确、操作动作要规范,使护生缺乏应变能力,无法激发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甚至使护生产生厌倦心理。临床实习是护生将课堂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学习阶段,也是护生向护士岗位过渡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教师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安排临床护理工作场景,使护生较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1明确临床护理工作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通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护理专业教师才能真正了解临床上需要什么样的护生;如何保证带教的护理安全;了解常见不规范操作现象及原因分析;在平时教学中培训护生的应急应变能力;临床工作对规范操作的要求等。这些内容需要贯穿于平时的护理教学工作之中。教师编写临床真实沟通案例,将案例情景对应工作情景,沟通任务对应工作任务,沟通过程对应工作过程。在教学中应向护生强调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如何实现有效沟通、工作中尊重每位临床教师。因此,在实验操作环节,护生通过角色扮演,既能体验到护士的责任,又能体验到患者的感觉,从而真正关心体贴患者[1]。

1.1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学习等教学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护生的应急应变能力,提高护理教学效果。

1.2列举临床差错案例,对护生进行警示教育

许多临床上曾真正发生的差错案例,可以记录下来,在日后课堂上每当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可穿插其中,既可以使授课生动,又可以让护生记忆深刻,对护生有警示作用。如不按操作规程导致化疗患者产生静脉炎等。

1.3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使护理教学更贴近临床

护理专业进修教师通过参加医院内举办的各类讲座可以掌握临床基础护理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感受医院不同科室的工作特点。如在普外科病房进修学习可了解普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周转快,风险大,病情变化快,压力大,工作忙,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普外科在工作上要求“严谨、求精、勤奋、奉献”。

2加强实践,不断提高临床护理技能

护生通过临床学习后最终要走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因此,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是关键。

2.1结合临床工作,向护生明确护理工作要求

通过参加病房交接班,可以了解病房患者的身心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使护理工作能够连续和有计划进行。在平时护理工作中要求我们认真观察患者病情和及时做好健康宣教等。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早日康复。护士在同患者接触的时候,根据自己接触的内容进行适当指导,如为避免术后肠粘连,病情允许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是较好的方法。

2.2课堂教学中融入临床新技术,使护生更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会接触许多临床新技术,如果对这些新技术一无所知,就会不知所措。因此,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临床新技术,如向护生介绍临床上piCC导管的应用,piCC置管减少了化疗相关静脉炎和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向护生介绍piCC置管的适应证、piCC置管的禁忌证、操作方法、piCC的优点。piCC置管目前已成为危重病和化疗患者长期静脉营养支持及用药的一条方便、安全、快捷、有效的静脉通路。

2.3改进评教评学模式,不断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

评教评学模式有利于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临床带教过程中促进教学相长。通过参与评教评学活动,让学校护理专业教师去认真反思在平时教学中如何更贴近护生、如何培养临床护理工作所需要的人才。听取临床带教教师和实习护生对教学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解决教学实习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对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改进评教评学模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使护生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

3结语

学校护理专业教师通过进修学习应将临床工作中的经验和先进的方法运用于护理教学工作中,并针对在校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教育内容滞后、教育方法单一等护理教育问题进行探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将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先进理念、技术通过有效整合后运用在日后的护理教学工作中,使护理教学贴近临床,更好地为护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作者:徐华玲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学校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5

【摘要】介绍笔者所在医院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文本设计方法、设计内容及实施效果。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后,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了保障,为实施按病种付费节约了成本。【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文本设计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63临床路径是一个事先写好的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是由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将某疾病或手术的关键性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标准化,按照预计住院天数设计成表格,将治疗、检查和护理活动的顺序以及时间的安排尽可能地达到最优化,使大多数罹患此病或实施此手术的患者由入院到出院都依此流程接受照顾[1]。笔者所在医院内科临床护理路径小组于2010年12月在医院临床路径小组、内科临床路径小组的指导下,根据内科开展临床路径的病种数,协助护理部制定了内科临床路径的护理文本,于2011年2月应用于临床,现将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的体会总结如下。在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的文本设计中,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内科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参考上级各医院制定临床护理路径的经验,将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所涉及和所需求的护理内容全部列出、归类,借用表格打钩的方式,设计了临床路径护理版[2],应用于临床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文本的设计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区级的二级医院,近几年随着医院体制的改革、人员流动快,护理队伍相对不稳定,内科护理人员存在低年资的护士多、初级职称的护士多,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薄弱的情况,为规范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带来了困难。针对科室人员的情况,为保证临床护理路径的工作质量,在设计临床护理路径文本时,除参考其他医院的经验制定了临床路径护理版、患者告知版外,又增加了健康教育版共3个版本。

11护士版临床路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根据病种从患者入院日、住院期间至出院日的不同阶段的医疗、护理工作,按时间顺序以表格打钩的方式全部列出、归类,列成不同的条目,在执行相应条目时,护士在执行栏内打钩并签字,注明执行时间。

111入院日根据患者入院日的医疗、护理工作,包括如下条目,执行医嘱、护理与健康指导;内容包括入院医嘱内容、护理评估、入院宣教、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验、检查;进行用药指导、观察患者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护患沟通,观察患者病情及心理变化,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护理;根据患者自理能力,做好基础护理,进行生活护理;变异栏,有无变异,有变异者记录原因。

112住院日患者在住院期间各阶段的医疗、护理工作,主要有执行医嘱、完成各项治疗及辅助检查;进行用药指导,观察用药效果;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理变化,开展心理护理;根据疾病康复情况指导康复功能锻炼;做好基础护理,完成(或协助)生活护理;有、无变异、有变异者记录。

113出院日包括完成出院病历记录、整理病案,指导、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完成出院宣教、征求患者意见、留取患者或家属电话、预约复查时间;有、无变异,有变异者记录。

12患者告知版患者告知版根据患者住院的时间顺序,列出了住院不同阶段医生、护士工作的内容,和患者需要配合的内容。

121入院日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病房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检验、检查的项目及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医生查房时间、护士护理、治疗、查房时间等内容。

122住院期间每日主要治疗、护理工作,患者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123出院日办理出院手续的程序、复诊时间,出院后的注意事项。患者版的制定既尊重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又使患者了解了每天检查、治疗的内容,需要注意怎样配合医生、护士完成各项治疗、检查、康复内容,使患者能主动的参与到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治疗工作。

13健康教育版健康教育版根据病种的不同及住院时间顺序,制定在治疗、康复的不同阶段向患者宣教的主要内容、具体方法。包括疾病知识、用药指导、特殊检查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方法指导等内容。健康教育版作为护士落实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的指导、参考版。

131疾病知识疾病发生的原因、诱因、治疗方法、效果,预防诱发的因素等。

132用药指导包括常用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作用及副作用。

133特殊检查指导特殊检查、专科检查方法、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如动态血糖监测的指导、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指导等。

134康复功能锻炼根据疾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制定促进功能康复的锻炼方法、频次、强度等训练、指导内容。2效果分析

21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规范和指导了护理工作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使护理工作与医疗工作紧密衔接,护理路径表格的制定、实施,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程序化,确保了治疗和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服务。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使护理经验不足的护士能尽快掌握每位患者每天的具体护理工作内容,特别是健康教育版的制定,使护理人员能尽快掌握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指导康复训练的方法,弥补了临床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低的缺陷。

22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实施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了保障临床路径是事先写好的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各专业协助配合,确保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使患者得到最佳的服务,同时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1]。从而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实施为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供了保障。

23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简化了护理文书书写临床护理路径采用表格式的记录,将护理活动以打钩的形式记录护理措施的落实,使护理文书更加简化,节省了护理人员书写护理文书的时间,使护士更有时间为患者直接服务。

24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促进了护患关系的沟通交流,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临床护理路径患者版、护理版的实施,有利于护士主动为患者提供各项服务;患者了解了每天的医疗、护理工作内容及目的、方法,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工作,从而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25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缩短了住院日数,降低了医疗费用,为实施按病种费用节约了成本根据不同地区和医院的报道,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后,住院日数下降高达30%左右,平均医疗费用下降了近10%[3]。目前,在河南省落实的按病种付费的政策下,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为落实按病种付费节约了成本。

26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的落实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实施,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临床护理路径表格的内容不仅有每天的治疗、护理活动内容,而且对患者自理能力进行评估,护士负责或协助患者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工作。主动、规范的服务,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从而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的有效落实。参考文献

[1]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2]江会,马丽莉,李王莺,等.临床路径护理文本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9):891-893.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6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本科生接触的第一门护理专业课程,我校自2004年始在该课程结束前进行为期2周的临床见习[1],学习内容主要为基础护理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临床实践。在学习前后,分别收集学生对临床见习的感受,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学生收获颇多。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校护理本科2007级学生,共45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2岁。1.2方法1.2.1教学实施方法临床见习2周共80学时。护生下临床前1周内召开临床见习动员会,由课程负责人介绍临床见习的目的、要求等,并邀请临床护士长介绍临床护理工作,如护士的工作职责、如何与病人沟通等。临床见习期间,学生被分组在不同的科室,每组5人或6人;采用以护理系专职教师、临床科室护师共同负责的“双带教”模式;在统一各组临床见习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实行弹性排班。临床见习结束后,召开临床见结交流会,课程授课教师、护士长、临床带教教师、全体护生均参加。学生分组汇报所学、所感、所想,教师进行点评。1.2.2资料收集方法考虑到个体自由表达更能直接、真实表达其心里的感受,本课程在临床见习动员后及临床见习结束前,分别组织学生自由撰写对临床见习的感受。内容及字数不限,当场收回。1.2.3资料分析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学生对临床见习的感受。内容分析法是对资料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将非定量的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关于事实的判断和推论[2]。由2名编码员对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先对意义相近的词语(如“抓住机会”与“把握机会”“紧张”与“很紧张”)进行归类,然后将频次≥2的词语选出并进行统计、析出主题,以频数和百分率呈现。2结果2.1学习前感受学生对于临床见习的感受(频次≥2)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对临床见习的紧张情绪,80.00%的护生表示对临床见习存在“紧张”的情绪,64.44%的护生表示担心。紧张、担心源于知识与技术的缺乏(如操作失误或差错、回答病人的有关疾病信息的提问)和沟通(包括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与带教教员相处)。面对这些担心,30%的护生表现出不自信,欲于下临床前复习功课。二是对2周临床见习的期待。学生临床见习前的感受与想法见表1。2.2学习后感受学生的感受(频次≥2)主要是对临床的感受、收获、坚定职业信念及感恩。学生临床见习后的感受与想法见表2。3讨论3.1护生临床见习前的关注点3.1.1“紧张、担心”占据护生心理主导地位本课程中,研究对象为二年级护生,还未接触内、外科护理学等专业课程,欠缺疾病诊疗、护理的相关知识,可能为其担心病人提问及差错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虽然课程学习中学生在实验室已掌握各种操作技术,但护理对象、情境的不同,易致其产生紧张心理[3]。3.1.2对临床见习的“期待”突显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4]。本组中,53.33%的护生表示很期待临床见习,20.00%的护生因即将下临床而激动。如有学生表示下临床是她们“成为真正护士的时刻”。通过此次学习,护生希望达成多个目标,66.67%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了解临床,希望通过临床见习有更多动手的机会。这种积极的态度有利于护生学习的开展、知识的掌握、能力的锻炼[4]。但同时也可看出,护生多从自身角度关注学习所得,较少涉及对外界的关注。3.2临床见习带来的转变3.2.1护生从临床见习中收获颇多通过2周的临床见习,虽然有11.11%的护生提到护士工作的苦与累,但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她们感受更多的是甜———“学到很多东西”,临床见习前后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学习前的紧张、担心逐渐消去,代之以自信、乐趣。护生从担心病人难以沟通转变为认识沟通的重要性并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甚至感谢病人。3.2.2坚定了从事护士职业的信念学习结束后,64.44%的护生表示此次临床见习加深了她们对护理的理解和认识,明确了护士的责任,护士应具备“责任心”“爱伤观念”“知识的渊博”“应变能力”“真诚”等。对于护理内涵的正确认识是她们确立护理职业观的重要一步。对于护理内涵的深入理解更坚定了护生从事护士职业的信念。目前,护理事业面临的难题之一———护士流失严重,其重要原因就是护士的职业价值观不够牢固[5]。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采用1年临床实习模式,最初安排1周~8周的基础护理实习期,这种模式常使得大部分护生在临床基础护理实习期对护理专业所需要的职业态度和价值缺乏较为正确的认知,不能适应临床与学校的差异[6]。本课程在基础护理知识与技术学习结束后即刻安排的2周临床见习避免了这种临床与学校的脱节。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更多的职业归属感,从而有利于其坚定职业信念。#p#分页标题#e#3.2.3学会了感恩感恩意识是人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7]。经过2周的临床见习,护生们感激带教教师的悉心指导、认真负责,感谢病人的鼓励、帮助,也收获了很多感动,表现出很强烈的感恩意识。她们感谢病人“给他们机会做各种操作,感谢病人在穿刺失败时对自己的鼓励,感谢教师一直以来的陪伴和鼓励,感谢教师在一旁的殷殷关切和悉心指导……”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体悟和认同感恩,养成感恩之心,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智慧使人强大,而道德是个体行为的导航灯,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给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做出贡献。3.3护生临床见习前后感受变化的启示3.3.1学生关注点的转变从结果中看到,护生在临床见习前后的关注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学习前的关注自我学习到实习后关注别人对她的帮助及对护士职业的思考,一方面护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从关注自我到关注他人的转变,而关注他人是人与他人、社会融洽交流的平台。这种转变是一个道德完善过程[8],是走向成熟的过程。另一方面,对护士职业的思考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3.3.2带教老师的作用下临床时,护生角色由学生转向临床护士,工作负荷重,技术操作比实验室中复杂,突然置身于医、护、患的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临床某些护士对于“社会地位低、职业风险高、超负荷工作”的抱怨等会让部分护生产生负性、消极心理,易动摇从事护理工作的信心与决心[9]。有学者提出,下临床时,第一位带教老师的选择最为关键[10]。本课程中,采用了由护理系专职教师、临床带教教师组成的双带教模式。带教教师的主要职责为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技术操作,引导职业情感等。鉴于临床见习环境对护生专业表现、自我发展表现的重要影响[11]。本课程在护生下临床前充分考虑各科室的特点、护理特色等甄选科室,另外只有具备稳定专业思想、扎实理论基础、娴熟技术操作、丰富临床经验等条件的护师才能成为学生的临床带教教师。从护生的心理感受中也看到,课程所选临床带教教师确实为护生塑造了优秀的护理人员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感染了护生。3.3.3临床见习实施中的注意点3.3.3.1每组学生不宜过多本组临床见习共分8组,每组5人或6人,6人小组中有学生反映第1周学习时常因教师在指导其他学生而自己无法单独操作、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做而紧张、焦虑,在第2周熟悉临床工作后状况有所改善;而5人小组中少有此类反馈。这是今后在安排临床见习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临床见习过程中,几乎各组学生均表示希望专职教师能一直在该科室会更有安全感,但因受到人数限制,1位专职教师负责1个~3个小组,所以专职教师必须在多个科室间来回巡视,无法一直停留在某一科室,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3.3.3.2加强带教教师间的沟通为促进学生顺利完成临床见习任务,专职教师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沟通,统一对学生的要求。如在普外科学习的护生较少有机会接触到吸痰操作,通过协调安排此批护生在科室工作较空闲时前往iCU重点见习吸痰。另外,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及时查找不足、发现问题并解决,防止教师本身因年资、经验不足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专职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很重要。学生下临床前,护理系专职教师会事先赴所负责带教的科室将学习安排交给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并在该科室代职,熟悉各科室环境、业务特点,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学习期间,作为临床带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将学生的要求反映给科室带教教师。3.3.3.3加强学生职业情感的引导本课程中,护理系专职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临床工作,几乎全部临床带教教师在第1周均为脱产带教,此有利于教师在学生操作、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随时指导、及时跟进,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在其面临困难、困惑时及时正确引导。教师还可就某些情境与学生进行讨论,加强学生对某些特殊情况的应对能力。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取得更多进步,提高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加强其职业情感。如某些护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最初的害怕与病人交流到临床见习结束时与病人建立非常好的关系,某些病人在学生离开时甚至流下了不舍的眼泪。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7

在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为目标,整合合作、互动、情境模拟、个案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护理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但具有普通教学能力的共性,更有着护理学科教学能力的特殊性。为了适应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教师应具备以下教学能力。

2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2.1专业能力临床实习阶段护生主要进行基础护理的实践,同时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专科护理进行学习。临床护理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丰富的基础护理和整体护理知识及实践技能,熟练掌握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护理知识,并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护生正确评估患者病情,用医学术语对病情进行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指导护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及时、充分的评估并给予治疗处置、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药物相关知识宣教等。

2.2教育教学能力实习过程中护生要接触丰富的病例,了解前沿临床知识。临床护理教师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典型病例和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互动的讲解,对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详细示教。学生入科前,各临床科室要根据本专业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根据核心能力培养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护理问题,进而制定入科教育、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的内容。这就要求临床护理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表达能力、应用多媒体的能力等。2.3领导能力领导能力包括决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沟通能力、亲和能力等。当前医疗市场较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更高,患者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实习护生自身存在护理技术操作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基础知识及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护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实习过程中遇到繁琐的实际工作和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往往会出现挫折感。在这种情况下,临床护理教师要有较高的领导能力,才能带领护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良好的沟通和亲和能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师与护生的沟通,及时发现护生的心理波动,并疏导护生的心理问题,提高护生对专业工作的认同感;较强的协调能力和指挥能力,能使临床护理教师合理安排日常护理工作和护理临床教学,实现临床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共赢。

2.4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临床护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制定教学目标、重点,结合临床工作和教学实际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面对患者及家属对实习护生工作能力的质疑和维权。这就需要临床护理教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公平、公正的评估护生的工作;对日常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有敏锐的判断力,合理安排协调日常护理工作与护理临床教学的关系,避免护理纠纷发生。

3核心能力教学模式对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实习医院各科室的支持,实习医院建立护理教研体系专门负责实习护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医院自护理部到临床科室分别设立内、外、妇、儿、五官等护理教研室,设置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并设立教育学院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全程监督。医院制定教研室各级人员岗位职责、护生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等,对临床护理教师进行相关管理和培训。

3.1定期业务培训实习护生入科前,有教学任务的临床科室,按照实纲要求制定本科室的实习教学计划和具体内容、题目,并上报教育学院统筹安排。实习教学计划和内容确定后,在护士长支持下由教学秘书组织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分别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临床护理教师作为临床护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为护生提供前沿的临床知识,但综合专业理论知识、人文学科知识不足,对疾病相关知识点缺乏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突出的、系统的、互动的讲解能力。因此实习医院和科室定期组织临床护理教师进行专业和教学相关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各科室临床护理教师均应按照核心能力教学模式的要求进行实习带教,规范入科教育、业务讲座模式,规范实习护生考试及评价模式。教育学、心理学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更好的了解实习护生的心理变化,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更好地传授临床知识。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直观,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灵活多样的展现给学生,可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及多媒体使用培训,可帮助临床护理教师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熟练应用于授课中。科室常用技术及最新进展培训,可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好的适应临床教学的要求。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8

【关键词】妊高征;观察;心理护理

妊高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临床上的常见的严重威胁母婴安全的一种疾病[1]。提高产前的临床观察及降低患者产前的焦虑度对于降低产妇的死亡率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人即进行了妊高征产前产后的观察与护理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接受妊高征分娩的孕妇80名,最大年龄30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年龄25±2.1岁,80名患者中,其中40名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作为观察组,剩下的40名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治疗,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详细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汇总统计

组别n(例)年龄(岁)孕周(周)术前患者血压(mmHg)

观察组4026±2.135±2.298±5.6/84±3.6

对照组4025±2.736±2.396±6.8/86±4.1

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术前血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产前产后观察妊高征产妇入院后,护理工作人员应该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并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测量,以确定患者是否为妊高征。入院治疗后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密切监测,并嘱咐患者多休息。产后的24小时内,护理人员应对妊高征患者的宫底及宫缩情况按时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宫底升高,立即给予子宫按压或注射宫缩剂进行缓解。同时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进行及时的检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刻给予相应的缓解措施。

1.2.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关心体贴患者。对患者进行鼓励,使患者感觉到此时的护理工作人员是其最重要的人,以使患者能配合各项护理工作;护理过程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护理工作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过程中,针对每一位患者不同的心理情绪特点,给予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以温和的语言和有效的护理措施得到患者的信任及理解,从而确保患者可以以一个最佳的精神状态去接受分娩[2]。

1.2.3临床评价指标按汉密尔顿焦虑表(HamD)对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焦虑情况进行评分,并以护理后患者的HamD评分值及护理后患者的满意程度作为护理质量的评价指标。

1.2.4统计学方法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以p

2.1临床护理治疗结果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进行汇总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前评分为21.45±1.23,护理后评分9.01±1.89,护理满意率为94.22%;对照组患者护理前评分为21.56±1.34,护理后评分为18.56±1.67,护理满意率为73.21%。详细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治疗结果汇总统计

组别n(例)护理前HamD评分护理后HamD评分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5021.56±1.349.01±1.8994.22

对照组5021.45±1.2318.56±1.6773.21

2.2统计学结果通过将两组患者的护理后HamD值和护理满意率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得出p

妊高征患者分娩是临床上妇产科的一个难题,分娩的顺利与否直接威胁着母子的安全,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妊高征患者的分娩成功率已成为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临床研究发现,提高产前产后的临床观察质量及降低患者产前的焦虑度对于提高分娩的成功率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3]。心理护理方法通过产前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开导及心理暗示,可有效的降低患者产前的焦虑度,提高妊高征患者分娩的成功率。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接受心理护理治疗的患者,护理后的HamD的评分值明显小于仅接受基础护理治疗的患者(p

总之,开展妊高征产前产后临床观察及护理的临床研究对于提高妊高征患者的分娩成功率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海泉.重症妊高征患者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1,04(28):155.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9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119-01随着医疗器械和介入医学的逐渐发展,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心导管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该种治疗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和创伤性小等特点,极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在对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因该疾病的病理特点和手术特点,患者极易出现情绪不稳现象,此时护理人员应采用相应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改善患者临床症状[1]。笔者为进一步了解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特从我院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选取46例进行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诊断标准。并按照患者护理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3例,男15例,女8例;患者年龄为15―24岁,平均年龄(19.56±1.13)岁;21例为房间隔缺损,2例为室间隔缺损;对照组23例,男14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16―25岁,平均年龄(20.13±1.21)岁;20例为房间隔缺损,3例为室间隔缺损。对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入院后均采用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总满意度。

临床路径护理措施是指由医疗组、护理组共同完成的,通过反复修改和研究等自行编制符合患者病情和科室现状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患者入院第一天,为其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护理人员和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优点等,并指引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每日口服1次0.1g的阿司匹林。患者入院第二天,护理人员指引其做好相应术前检查,进行备皮和消毒等,保障手术顺利完成。同时,指引患者术前4小时禁食水等。患者入院第三天,护理人员应准备相应的手术仪器和药剂等,同时准备好相应的抢救药剂和设备。在实施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通过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对患者术后饮食制定富含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便于减少对患者的损伤等。患者入院第四天,采用常规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避免出现感染现象等。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住院时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总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本次医学研究通过SpSS17.0软件对临床治疗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加以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表示单位为(x±s),不同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差异以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方法为X2检验法,如果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总满意度,p

表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总满意度

组别例数住院时间(d)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总满意度治疗组23例6.58±1.425(21.74%)22(95.65%)对照组23例12.67±2.7111(47.83%)16(69.57%)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为一种针对某种疾病和手术实施的护理措施,该种护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和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路径措施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良好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本次研究选取的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出现并发症发生率和对护理总满意度均同对照组患者间存在一定差异性,p

参考文献

临床心理护理方法篇10

的脚踝骨折。骨科。护理临床路径。

的踝关节在人类运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科学的运动方法,容易导致踝关节骨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踝关节疾病患者的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踝关节骨折的护理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该护理方法能不断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骨科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护理路径,并观察了该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踝关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分析需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22~46岁,平均33.53.32岁。其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治疗组女性,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6.5岁73.61岁。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常规护理方法为基础护理内容,包括用药护理、体检护理等。采用的常规护理方法应按照医院制定的护理要求执行。

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法。采用的临床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临床路径护理团队的建立:骨科实施临床路径护理方法,首先要选择有经验的护士组成临床路径护理团队。团队的主要成员是护士长和护士。患者入院治疗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在总体护理计划中,需要对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护理、出院指导护理进行评估,根据上述内容,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1]。心理辅导:一般来说,踝关节骨折的疾病发生突然,患者没有思想准备,疼痛程度大。患者会担心病情的变化,导致患者紧张,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应多与患者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应使用友好的语气,通过对话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2]。饮食指导:在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饮食非常重要,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患者长时间卧床,这容易导致便秘。因此,护士可以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多喝水,以减少便秘的可能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平均骨愈合消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下床时间和护理满意度。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测量数据以(x?S)表示,比较数据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和x2检验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1两组之间的情况比较

治疗组的平均骨愈合消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卧床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D,x?S)患者护理后状况的比较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表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临床上,本病的护理过程主要采用常规护理方法,但常规护理不能采取针对性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不能满足患者的高质量护理要求。为解决护理治疗问题,踝关在骨折患者的护理过程中采用了临床护理路径。这种护理方法可以不断发现临床护理中的不足,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3]。为了获得临床护理路径在踝关节骨折护理中的效果,

在本组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两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平均骨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下床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

[1]赵利英、刘培英、杨美英等。整形外科护理临床路径在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19(73):3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