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康复训练总结十篇康复训练总结十篇

康复训练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8:53

康复训练总结篇1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康复组实施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观察6mo。于康复训练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阳性症状量表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总分,总积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其怪异行为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关键词】慢性;精神分裂症;陪护式;康复训练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程迁延的、呈反复加重或恶化的精神疾病。特别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长期的封闭式住院治疗或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使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作者对恢复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陪护式康复训练进行了对照研究,旨在探讨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样本选自在我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病程≥5a,持续在我院住院≥2a;(3)年龄25a~40a;(4)临床疗效评定达显著进步,已进入维持治疗阶段;(5)长期代管的患者(家属和单位要求患者在我院长期治疗并签定代管协议书≥3a);(6)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共入组4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康复组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28.70±2.75)a;平均病程(3.17±2.15)a;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例,职高4例,高中13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30.14±2.36)a,平均病程(3.07±1.98)a,其中大专1例,职高5例,高中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入组时BpRS、SapS、SanS和noSie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常规住院治疗,即:药物治疗、工娱疗、心音疗等。康复组联合陪护式康复训练。观察6mo。

1.2.2陪护式康复训练

由专业护师对康复组患者进行陪护式康复训练,先带教培训5w,被陪护者均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住院患者(即患者陪护患者),要求陪护者与之同住一个病室,一对一陪护,充当家属与护理员的角色。康复训练具体内容包括:(1)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向康复组患者(其他患者也可旁听)讲解职业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及意义,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症状、治疗情况、家庭护理、预防复发、如何社交等常识,讲课时间2h·d-1,上午、下午各1次,随时接受咨询并提问相关问题,为期1w。(2)职业要求及训练,为期2w:每天统一由专业护师每人培训4例患者,点名分组,每组4例,共5组。由护师进行讲解和具体示范操作并记考勤。具体包括怎样照看输液者(指制止被陪护者要配合治疗);协助护士给不合作或有藏药现象的患者喂药;帮助患者清洁个人卫生;协助卧床患者翻身、按摩活动肢体;帮助患者洗衣服、打饭洗碗;打扫整理其所在病室卫生;每天定时观看新闻、给患者读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精神卫生知识、聊天、关心安慰患者、充当家属的角色。(3)实习期2w:按上述职业要求使康复组患者在照顾好自己的情况下完成每天的陪护工作,每组由1名护师负责指导并检查工作情况,具体包括被陪护者个人卫生是否良好;病室的卫生是否良好;是否能按时给被陪护者打饭洗碗,是否每天能积极参加康复训练。(4)实习期满后进入试验研究阶段,即让患者正式“上班”工作。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仍采取每4例患者配备1名护师,逐一指导并监督。每月按工作完成出色与否付给不等额的“工资”,以鼓励并激发竞争意识。

1.2.3临床疗效

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阳性症状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评定临床疗效。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6mo末,由3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评定BpRS、SapS、SanS,2名在精神科工作≥10a的护师评定noSte。

1.2.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结果

2.1入组时两组BpRS、SapS、SanS和noSie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2.2陪护式康复训练6mo末,两组BpR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1。表1两组BpRS评分结果(略)

表1显示,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BpRS评分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2.3陪护式康复训练6mo末,两组SapS及SanS评分结果比较,见表2。表2两组SapS、SanS评分结果(略)

表2显示,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SapS评分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anS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

2.4陪护式康复训练6mo末,两组noSte评分结果比较,见表3。表3两组noSie评分结果(略)

表3显示,康复训练6mo末,noSte评分康复组总分,总积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

3讨论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问题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受各种精神症状的影响,被长期的封闭式住院治疗或长时间的自我封闭,其生活质量、社会适应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本研究通过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陪护式康复训练显示,训练6mo末,康复组患者BpRS评分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apS评分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anS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noSte评分总分,总积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陪护式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其怪异行为等,且安全可行,与国内多项研究结果相一致[1~5],说明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志达,翁永振,侯也之,等.药物处置模式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的随防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96

[2]翁永振,向应强,陈学诗,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32

[3]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等.治疗对社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682

康复训练总结篇2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针刺疗法;疗效;自闭量表评分

孤独症又名自闭症,患儿多在3岁之前发病,发病后多出现语言障碍、行为障碍、情感障碍,于社交和行为上出现异常。目前,临床尚无治疗孤独症的特效药物,多以康复训练来改善患儿的病情。然而,此疗法始终疗效有限,需要结合其他疗法进行治疗。本文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孤独症患儿,试探究加行针刺疗法给康复训练疗效带来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孤独症患儿70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为患儿分组:仅接受康复训练的35例患儿归入对照组,康复训练+针刺治疗的35例患儿归入研究组。对比患儿资料: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2岁,平均(8.34±1.22)岁;病程1~7年,平均(4.44±0.35)年。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1岁,平均(8.26±1.18)岁;病程0.5~7年,平均(4.21±0.17)年。两组患儿就年龄、病程、性别等基线资料而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1.2方法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医护人员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其个体特征的康复训练计划,对其行为进行矫正,对其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对其情感进行培养,并给予其引导式教育,每日1次,每次45分钟,治疗期间共进行90次康复训练。研究组除了接受康复训练,另进行头穴针刺治疗,取毫针(直径0.3mm、长25mm)并进行消毒,以15°角度斜向进针15mm左右,直至进入帽状腱膜下,留针半小时。针刺穴位有:本神、神门、神庭、四神聪、头维、百会;手法为捻转补泻法。同样为每日1次。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CaRS评分,其中CaRS评分的高低与孤独症的轻重呈正相关联系;而疗效取决于C-pep量表的发展总分变化,具体为:(1)显效:发展总分提高了16分以上;(2)有效:发展总分提高了8~15分;(3)无效:发展总分提高了8分以下[1]。总有效率即有效率、显效率之和。1.4统计学方法参与研究的患儿其临床数据均行软件包——SpSS17.0检验。计数资料行(n,%)表示,行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行(x±s)表示,行t值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疗效见表1,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x2=5.081,p=0.024<0.05)。2.2自闭量表评分见表2,两组患儿治疗前在评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评分显著下降,对照组评分虽有所下降但不明显,两组对比,统计学有差异(p<0.05)。

3讨论

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在现代社会中有着越来越高的发病率,目前人们对此病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认识,大多认为是遗传、免疫功能异常、认知缺陷、大脑存在器质性损伤以及神经内分泌与神经递质异常等因素所致[2]。正是由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孤独症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手段,人们只能通过给予康复训练来进行患儿语言能力、感觉能力的培养与异常行为的纠正。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耗费漫长的时间,患儿恢复非常慢,且恢复效果不甚理想。对此,笔者尝试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由于孤独症可归属到“痴证”和“五迟”的中医学范畴,因此可以针对孤独症儿童“先天胎禀不足”、“髓海空虚”、“后天失养”等病理进行治疗——针刺百会穴来调理髓海,针刺四神聪来进行协同治疗,针刺本神穴、神门穴、神庭穴、头维穴来宁心安神醒脑,通过刺激穴位来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恢复脑神经细胞的供养,恢复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3]。见结果,研究组在疗效上高达97.14%,在CaRS评分上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正是因为针刺可以有效提高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性格、精神状态,给予其针刺治疗则可以进一步提升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效果,影响可谓是非常积极。

参考文献

[1]熊宇航.头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度儿童自闭症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06):95-96.

[2]李轶雯,张嵘.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2,37(03):242-246.

康复训练总结篇3

【关键词】引导式教育;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社区

中图分类号R7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805(2014)13-0005-03

effectofConductiveeducationon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effectofGrossmotorFunctionoftheCommunity/wanGXiao-ping,wURui,ZHonGwei.//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13):5-7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rehabilitationtrainingguidanceeducationtrainingmethodandtraditionaloneononeontherehabilitationof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grossmotorfunctionalefficacyofcommunity.method:58childrenofcommunityreceivedrehabilitationtrainingformorethan12monthswithcerebralpalsy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guidingeducationtraininggroupandtraditionalformofrehabilitationtraininggroup,andcomparingthegrossmotorfunctionbeforeandaftertreatmentbyGmFmevaluation,theresultswereanalysisofvariance.Result:thepatientsoftwogroupsbeforetrainingGmFmscorehad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aftertrainingGmFmscores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Conductiveeducationtrainingmethodandtraditionaloneononetrainingmethodsinthecommunityongrossmotorfunctioninchildrenwithcerebralpalsyrehabilitationeffecthasthesameeffect.

【Keywords】Conductiveeducation;Cerebralpalsy;Grossmotorfunction;Community

First-author’saddress:YunnanprovinceDisabledRehabilitationCenter,Kunming650032,China

引导式教育是由安德鲁・比度(andraspeto)教授在本世纪四十年代在匈牙利首先发展起来的[1]。它是一套综合系统,它使神经受损的儿童能过正常生活作为它的最终目标。这个过程使得孩子获得能力和方法来面对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多元化团队式的训练活动。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病程长,很多脑瘫儿童家庭难以接受在医疗机构长期住院昂贵的康复训练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脑瘫儿童康复效果。本文观察了2011-2012年来云南省中国和挪威脑瘫儿童全面康复项目两个试点的社区58例脑瘫儿童,在社区应用引导式教育康复训练的情况,与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式教育在社区脑瘫儿童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58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引导式教育训练组30例和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28例。纳入标准:符合脑瘫病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4岁以下,能够按计划坚持康复训练一年以上。排除标准:家长不合作无法坚持治疗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器质性疾病或合并有癫痫者。两组性别构成、分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两组的日常训练均由经过技术资源中心(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多次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的社区康复员担任,技术资源中心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评估。

1.2方法

1.2.1引导式教育组的训练方法

1.2.1.1小组学习按照孩子的年龄、疾病种类及功能障碍的轻重进行分组。以年龄和功能障碍相似的成为一个小组(每组6人),以便更好地让孩子之间互相观察、交流、模仿,从而成为一个小团队。在进行各项活动中尽量使孩子减少了对家长的依赖性,逐步建立起独立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1.2整日流程计划根据各组孩子的特点,结合整日流程的生活化特色,制定出适应每个孩子发展的课程安排和康复计划。包括:坐立、步行、社交沟通、认知。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入厕、洗手、就餐、就寝、穿脱衣服等。通过日常生活和课程的结合和贯通,使孩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1.2.1.3规划性的环境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运动障碍的不同,运用一些特殊的木质家具:条台床、梯背架、有扶手的梯背椅、木凳,和儿童辅助器具:平衡杠、站立架、坐姿椅、步行器、绑肘、绑腿、木棍等,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家人的依赖,用最少的协助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1.2.1.4节律性意向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的一种诱发技巧技术。孩子在活动之前必定是想达到一个目标,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孩子的意向,在脑子里准备进行一个活动。利用有节律的数数、动词的重复,或有节律的儿歌给孩子在活动中提供节奏感[3]。这样使言语和运动连接在一起并促进运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标。

1.2.1.5家长参与家长参与是引导式教育对脑瘫儿童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进行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与脑瘫儿童接触最多的是家长,训练也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强化,家长的参与让患儿得到更为直接的康复训练,将康复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家庭。让脑瘫儿童能够得到持续的康复。

1.2.2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的训练方法

1.2.2.1物理治疗主要应用Vojta诱导疗法,Bobath神经发育疗法,上田法主要是应用四肢法。有社区康复员按照计划2次/周,45~60min/次,3个月为一疗程。

1.2.2.2作业治疗主要是应用日常生活活动、娱乐活动、户外活动等方法,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融入社会的能力等。

1.2.2.3中医疗法对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孩子,做一些中药熏洗疗法、推拿按摩法,2次/周,30min/次。

1.3评定方法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grosmotorfanctionmeasure,GmFm)共88项[4],分5个功能区,即(1)卧位和翻身、(2)四点位、跪和爬、(3)坐位和平衡、(4)站立、(5)走、跑、攀爬。每项指标的计分标准:完全不能完成为0分,完成不到10%为1分,完成10%~99%为2分,完全完成为3分。各功能区计分方法为:卧位和翻身项目总分/54×100%,四点位、跪和爬项目总分/43×100%,坐位和平衡项目总分/45×100%,站立项目总分/38×100%,走、跑、攀爬项目总分/73×100%。对两组患儿分别在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3、6、9、12个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定一次,以GmFm总分差值作为观察康复效果的量化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12个月后两组患儿GmF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前和接受康复训练12个月后(GmFm)分数显著提高,康复训练前后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引导式教育训练方法也是国际公认的治疗儿童脑瘫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经济条件差的脑瘫儿童在社区进行康复更适用。其显著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引导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通过康复员不断地给予科学的诱导技巧、意识供给或口令,让患儿主动地进行训练,与被动训练相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康复效果;同时将运动、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交和行为矫正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表2两组脑瘫儿童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分

组别时间GmFm功能区

卧位、翻身、坐和站立跑、行走和攀爬

引导式教育训练组(n=30)治疗前27.08±6.6812.55±3.12

治疗后62.12±10.3734.01±7.92

传统式一对一康复训练组(n=28)治疗前29.42±9.9611.68±4.15

治疗后59.34±8.4536.15±6.78

传统式康复训练方式在运动中存在一定的脱离,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康复技术优势及家长的作用,从而延长了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时间。引导式教育系统与一般医疗康复模式所不同的根本之处正是以教育的角色不统筹残疾儿童的康复,将着眼点始终放在以建立正常生活为基础,以诱导主动学习为策略,以积极的性格为目标,实现全人的发展,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适应环境,融入社会,创造自身价值[5]。因此,引导式教育系统提供了一个社区康复、教育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值得从事康复工作者学习和实践。

引导式教育的广泛性可以包括所需的全部内容,即运动上的、功能上的、情感上的、认知上的。这种方法是为了引导孩子达到目标,通过目标确定、精心设计活动,促进主动的自我学习。理论上,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为他指明方向,在那里孩子必须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方法[6]。活动的意思是孩子想去运动,因此,康复员必须使孩子有主动和自发的意向,任何进步都是孩子努力的成果。在引导式教育中,引导员的角色、小组结构的动力、节律性意向、活动序列和技能的掌握、整日流程、学习环境、手法促进等方法被认为都是十分有效的。

引导式教育的显著特点还有:以全人的康复目标:重视脑瘫儿童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交上和认知上的相关性和完整性[7]。针对儿童多种障碍的需求,始终把发展积极的性格,建立生活独立的能力,建立融入主流社群的能力作为奋斗目标,贯穿于全部教育康复活动中,旨在将脑瘫儿童教育成为具有积极主动地全人,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以学习为基础的开发:采用教育的方式,使儿童的运动功能和行为调整有效结合,从而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适应现实环境,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达到实现正常生活的目的。诱发主动学习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孩子主动参与和学习活动。不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根据儿童的功能特点,设计出既能促进功能改善又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方法和活动,诱导孩子积极主动地投入全部学习活动,从而建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8]。

本研究结果显示,引导式教育应用于社区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提高和传统式一对一的康复训练具有同等的疗效。引导式教育将儿童在体能、智能、自理、沟通及社交等各方面的学习完整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针对残障的治疗,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完整的经验。引导式教育能全面促进脑瘫儿童的康复,为脑瘫儿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生活,使孩子得到全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受到儿童和家长的喜爱[9]。引导式教育方法训练脑瘫儿童在社区值得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欧安娜,余雪萍.引导式教育――伴儿同行[m].香港:香港复康会世界卫生组织复康协作中心,2006:19,21.

[2]陈秀洁,李树春.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3]李初阳,史惟,周美琴,等.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修订扩展版(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2):1112-1113.

[4]胡莹.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12-113.

[5]李志军,刘瑾.脑性瘫痪患儿引导式教育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01,5(12):123-124.

[6]唐久来.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疗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498-7499.

康复训练总结篇4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梗死患者有吞咽困难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其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其吞咽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康复训练组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脑梗死吞咽困难康复训练

脑梗死患者伴吞咽困难若不经及时有效、积极的治疗,可造成患者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有生命危险[1]。因而在脑梗死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要对患者的吞咽困难尽早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吞咽康复训练是患者尽早恢复吞咽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2006年7月~2009年12月我院对138例脑梗死且伴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性77例,女性61例,年龄63岁~86岁,平均为71.2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确诊为脑梗死,无1例存在意识障碍、咽喉病变及口腔溃疡,均不需要鼻饲导管喂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随机分成康复训练组71例、对照组6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吞咽困难程度等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收治入院后,均进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康复训练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1.2.1吞咽功能康复训练(1)训练发音:从单音单字开始训练,每一个音节发育3次,每天进行3遍。(2)训练屏气发声:要求患者坐在椅子上,双手撑于椅面并推压,屏气,突然松手。此时由于屏气时胸廓相对固定,突然松手后声门打开,进行呼气,从而训练了声门闭锁功能,并提高软腭肌力,并且有利于停留于咽部的残留食物的排出。(3)训练吸吮:病人在食指上戴上塑胶指套并放于口中,模仿吸吮并用力将指套吸入口中。(4)训练喉抬高:将患者手指放于训练人员的甲状软骨上缘。训练者做吞咽动作,让患者感觉到甲状软骨向上运动。并让患者将自己的手指放于甲状软骨上通过镜子模仿训练者吞咽。当患者掌握后,指导其同时进行吸吮和喉抬高动作,并逐步将这两个动作连贯起来。(5)冷感觉刺激训练:将蘸有少量冰冻水的棉签碰触患者软腭、舌根、咽后壁,并叮嘱患者在刺激同时进行吞咽动作。(6)训练咳嗽:鼓励患者尽力咳嗽,从而排除气管内异物。所有训练进行2周后且吞咽功能明显好转时,再进行训练摄食。

1.2.2摄食功能康复训练进食前让患者处于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的情绪当中,患者可以取坐直位,坐不稳时可借助靠背架。也可取头前倾45度。该能使患者在进食时,食物由患者健侧咽部直接进入食道,也可将患者头部向瘫痪侧倾斜90度,从而使扩大患者健侧咽部,食物能更好的进入食道。必须注意的是,进食前要叮嘱患者充分吸气,但在吞咽前、吞咽时要憋住气,闭上双唇、封闭喉部后,再让患者吞咽且吞咽后咳嗽一下,从而有利于肺中气体排出的同时也有利于喷出停留在咽部的食物残渣。刚开始摄食时每一口量通常在3~4ml左右,逐步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增加到15ml左右。并且患者的饮食要从流质到半流质,再逐步至普食。

1.2.3疗效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的头一天和第30天评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判定标准主要参考洼田氏饮水试验[2]。痊愈即患者吞咽困难消失且饮水试验评定为1级(能不呛一次性喝下30ml温开水。有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有所改善,但饮水试验评定为2级(患者需分2次不呛饮下30ml温开水)。无效即患者吞咽困难改善不很明显,且饮水试验评定为3级以上(患者吞咽时有呛咳)。

1.2.4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所得资料均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比较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吞咽困难临床疗效比较

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为59例,总有效率83.1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35例,总有效率为52.24。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2.2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3例,发生率为4.23%;对照组发生吸入性肺炎者8例,发生率为11.94%。两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3.97,p

3讨论

脑梗死主要指脑血栓形成、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流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脑软化。当脑梗死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时,通常会出现视物不清、吞咽困难、呛咳等[3]。其中吞咽障碍通常导致患者易将水或食物误吸入气管而引起肺部感染如吸入性肺炎等。该类患者通常因为害怕呛咳而减少或拒绝水、食物或药物等的摄入,从而造成严重营养不良,患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4]。因而,及早有效的加强患者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尽早恢复其自主吞咽能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中康复训练组总有效例数对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张德祥,陈俊芳.脑血管病后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J].中西医结

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lo

[2]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05

[3]刘青峰等主编.常见老年病诊治与保健[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2003.

[4]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

康复训练总结篇5

【关键词】偏瘫型脑瘫;社区居家庭康复;Cimt;aDL

脑瘫患者(cerebralpalsy,Cp)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伴随肢体动作异常等。同时,患者的感知、交流行为也普遍表现为异常状态。偏瘫型脑瘫是脑瘫的主要类型之一,其发病率占到总体脑瘫患者的15%-40%,是危害患者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强制性诱导运动在针对偏瘫型脑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强制性诱导运动在国内偏瘫型脑瘫患者恢复中的应用较为少见,因此,本文研究了40名偏瘫型脑瘫患者社区居家康复中使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先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我中心将广州市各街道筛查出有康复需求对象中,抽取偏瘫型脑瘫患者共40例参与此次调查。所有患者智力尚可,基本上可以配合康复训练,没有明显的认知障碍。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和Ct检查确诊为偏瘫型脑瘫,并符合以下标准:①可以理解简单的运动指令;②经诊断符合偏瘫型脑瘫的症状;③家属配合患者佩戴矫形器。本次调查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共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46.7±2.1个月,男11例,女9例,左侧偏瘫13例,右侧偏瘫7例,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家属配合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康复模式;对照组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49.3±3.2个月,男12例,女8例,左侧偏瘫9例,右侧偏11例,家庭康复采用普通的康复模式。两组患者的上田敏偏瘫分级情况、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情况以及peDi量表检查情况。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对照组采用普通的康复训练模式。实验组采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具体康复方法如下:

1.2.1社区家庭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家长在专业治疗师的引导下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治疗频率为每天1-2次,每次约30分钟,总疗程为6周。首先,偏瘫型脑瘫患者的健康的侧肢需要穿戴固定的模具,本次研究中采用的限制性器具采用硬纸板等材料自主制作简易辅助训练器具而成,用魔术贴进行固定,从而限制患者健康侧肢的运动,使得侧肢和患者的手部固定在休息姿势,手腕和手指不能进行弯曲活动。家庭配合医师帮助患者进行强制性诱导运动,具体实施细则如下:患病侧肢手指拇指外展6次/1min,拇指绕弯6次/1min,手腕弯曲6次/1min,前臂旋转6次/1min,手指弯曲6次/1min,手肘伸曲10次/1min,肩部运动5min.除了以上规律性运动之外,家长还可以通过捡玻璃珠,穿鞋带,折纸等精细化活动,并要求患者配合运动。同时,家庭中的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扫地等,也应当鼓励患者完成,利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帮助患者有目的地锻炼患病侧肢,并给与患者适当鼓励。在活动过程中,患者的健康侧肢固定时间应当大于患者清醒时间的80%,将患者在医院中接受的康复训练延伸到家庭生活中,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1.2.2社区家庭偏瘫型脑瘫恢复训练培训社区康复训练是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部分,因此,为了能够让家属更好地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康复模式的实施,我中心需指导各康复站定期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包括偏瘫型脑瘫的护理常用知识,强制性诱导运动康复模式中经常用到的治疗手法,患者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纠正方法。治疗师应当针对每一位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家庭康复计划,并进行技术指导。例如,针对每位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制定强制性康复训练计划,实际指导家长帮助患儿进行训练,包括运动姿势等,并讲解动作要领,帮助家长尽快掌握训练的主要思想,一对一进行现场指导。强制性诱导训练是一项长期的康复工作,需要家属的不断坚持和努力,因此,治疗师还要及时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家属充分认识强制性诱导运动的重要性,监督家长严格按照训练计划进行康复训练,并定期进行训练结果验收,就阶段性的训练结果与家属进行探讨,根据患者的阶段性进展不断修订康复训练计划,不断优化训练结果。

1.2.3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本次调查患者的康复情况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获得:①实际观察法:治疗师定期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包括要求患者实际进行操作能力考察,并且分几次进行观察,最后汇总观察结果。②问卷调查法:通过回访形式,了解患者的康复状况,对患者康复过程作出指导。

1.3康复结果评价方法①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能力评分即日常生活活动评分。aDL能力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本次研究中重点在于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包括每天生活中穿衣、进食、坐、站等基本行为。

2结果

2.1偏瘫型脑瘫患者aDL能力调查结果本次研究中根据中国康复中心出台的aDL评分标准,对偏瘫型脑瘫患者的aDL能力进行评价,并进行FmFm评分统计。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偏瘫型脑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受限,影响了患者的精细运动、粗大运动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偏瘫型脑瘫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发育,同时也为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其发病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产前诱因:母体在怀孕初期由于病毒感染造成胎儿先天缺陷;胎儿产前缺氧也有可能造成偏瘫概率的增加。同时,母体在怀孕期间由于抽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同样可能引发胎儿患病;②生产时诱因:胎儿早产、难产或者产程过长,都会造成偏瘫;生产过程汇总不可避免对胎儿颈部做牵引也有可能造成偏瘫型脑瘫;③后天诱因:患者由于患脑炎、脑膜炎和意外创伤伤及脑部,是诱发偏瘫型脑瘫的多发因素。④强制性诱导运动Constrain一induedmovementtherapy(Cimt)是用于损伤上肢功能恢复的新型康复训练模式,其主要的训练内容为:有目的地限制患者健康侧肢的运动,强制并诱导患者使用偏瘫侧肢按成制定动作和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从而改善患者瘫痪侧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独立生活能力。以往的训练模式中,很少限制健康侧肢的使用,使得偏瘫型脑瘫患者习惯性地使用健康侧肢,忽略了瘫痪侧肢的强制性训练,其康复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加重了患者患侧肢功能障碍。强制性诱导运动最先由美国学者通过动物实验发展起来的治疗运动神经损伤的一种康复模式,该方法的原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其作用机制为神经病学损伤后习得不用情况的逆转,限制健侧上肢,强迫患肢使用的强迫性方法,经过反复训练达到治疗效果。国外的相关研究证明,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能够切实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该方法较为简便,成本也在患者的接受范围之内。

从本次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经过6周的家庭强化康复训练,实验组的Carroll评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强制性诱导运动法的值得在偏瘫型脑瘫患者的治疗中推广。同时,由于脑瘫康复治疗是一项漫长的工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偏瘫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大部分是在社区家庭中进行的,因此,家庭康复训练的作用占到了很大比重。治疗师一对一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是有限的,家属需要按照康复计划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督促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到强化治疗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吃饭、穿衣、刷牙、玩游戏等,都是有针对性的康复动作,家属必须了解偏瘫型脑瘫强迫性诱导运动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监督患者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家庭与康复站相结合的强迫性诱导运动康复模式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aDL评分,并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

综上所述,社区居家康复中运用Cimt对改善偏瘫型脑瘫患者aDL能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楠,刘世文.强迫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79-280.

[2]于虹.社区与家庭结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09,24(1):69-70.

康复训练总结篇6

关键词:中风患者;康复护理;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0.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31-01

中风病是以猝然昏厥、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语言蹇涩、口舌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患者经急救治疗,病情基本稳定后,就进入了康复训练期,但由于运动功能恢复缓慢,时间久,患者极易产生烦躁、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不配合甚至放弃康复训练,从而极大地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我科2011―2012年收治中风患者68例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在这些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我们把心理护理放在首位,作为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一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2012年共收治有功能障碍的中风患者68例,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30~78岁。痊愈35例,好转27例,效果不明显6例。总有效率为91.2%。

2.护理措施

2.1心理康复是全面康复的基础

中风患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是由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加之有些患者还伴有言语表达障碍,情绪低落,产生无用感。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及时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地争取亲友的支持。要耐心聆听患者倾诉,使其得到宣泄。护理人员要以真挚的感情与他们交往,多关心,多帮助,多鼓励,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并通过自身良好的语言、表情、风格和行为去影响患者,慢慢让他们接受自己的现状,使其认识到只有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体现生命的价值。避免一切不良情绪对康复的影响,首先达到心理康复,这是康复成功的重要基础。

2.2多措并举,促进康复

中风康复期患者病程长,见效慢,导致患者出现角色退化和习惯化,自信心不足,对运动训练有不同程度的厌烦和抵触情绪,表现出像孩子似的任性、依赖、脆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指导、鼓励和督促相结合的方法,克服患者的依赖和厌烦心理,促进康复。比如有一患者,偏瘫3年多,整日卧床,安于接受亲友和护理人员的生活护理,体重渐增至95kg,血脂增高,肌肉萎缩。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起床活动的重要性,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之积极配合;(2)适当减少饮食量和调整饮食结构;(3)制定一定强度的康复训练计划,每天由一名护士陪伴做各项功能训练,循序渐进,从室内到室外,并认真指导,把每天的计划完成情况绘制成表,贴在患者床头,使其对自己的进步一目了然,每10d总结1次,进步明显时就奖励患者看一场台球赛(因患者酷爱台球运动)。经过不断鼓励和强化,患者克服了依赖和厌烦心理,积极参加运动训练,两个月后,体重减至82kg,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

2.3掌握正确方法,纠正错误观念,确保康复效果

在康复过程中,我们经常向患者讲解医学知识,教给正确的锻炼方法,纠正自身的错误观念,使患者主动接受治疗,从而保证了康复训练的效果。如有一位患者在进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时,由于方法不正确,用力过度,导致患侧肩关节脱位、疼痛。我们及时给予手法复位、热敷等处理,并再次给予示范训练,在病人及家属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后,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一位患者,由于害怕活动早了引起再次脑出血而一直拒绝康复训练。我们耐心向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介绍最新的康复理念,即康复治疗介入越早、效果越好,并列举了本科室几位康复训练早、效果好的病例,让患者消除顾虑,配合训练。经过反复讲解,患者终于消除了对康复治疗的错误认识,开始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很快好转出院。

3.4加强健康教育,纠正不良习惯

烟酒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也是影响中风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对有烟酒嗜好的患者,从入院开始,我们就利用治疗、护理的一切机会,大力宣讲烟酒的危害,反复同患者沟通,提高认识,促使其戒烟、戒酒和其他不良习惯。通过对这些患者的康复护理,我们体会到,作为一名中风科护理人员,除做好基础护理和专业护理外,更要重视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才能达到尽快康复和全面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康复训练总结篇7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功能锻炼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18-02

概述: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1〕。

目前脑血管意外(简称脑卒中)的患病率在我国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医疗水平与抢救技术的提高,死亡率虽下降,但致残率明显增加,这部分患者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我院自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39例脑卒中病人护理过程中总结制定措施及效果作一简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9例中男13例,女26例;年龄45~76岁,平均59.9岁;汉族59例,回族19例,出生性卒中10例,缺血性26例,两者并存3例。脑外伤后综合征2例;卒中后有偏瘫者26例,仅肌力减退5例。无偏瘫9例,偏瘫并伴有语言功能障碍者6例;病程24h~12周内者34例,12周者5例,住院时间5~168天,平均34.5天。

1.2康复护理程序将脑卒中分为急性期及恢复后期3期,四个阶段。即:急性期Ⅰ阶段(24h~1周内)Ⅱ阶段(6~12周);恢复后期(12周~1年),各期病情特点及护理措施如下:

1.3急性期:

1.3.1Ⅰ阶段;由于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不同其表现亦不同,前者主要有发病后伴意识障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呕吐,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不稳定,肢体偏瘫。后者表现为头痛、头晕、瘫肢体麻木无力、倦台、眩晕、流延、饮水时呛咳等,同时有语言及运动功能障碍(较前者轻)。

护理对策:

1.3.1.1绝对卧床,避免搬运,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

1.3.1.2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供氧以纠正脑缺氧,出血性脑卒中者头部冷敷减少组织耗氧。

1.3.1.3抢救生命为主,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应急。

1.3.1.4做好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如协助患者翻身、拍背、鼓励咳痰、防止呛咳。预防泌尿系感染。

1.3.1.5辅以早期康复护理,血压平稳后行床上肢体被动活动,以促进个功能的恢复,

1.3.2Ⅱ阶段:患者意识渐清醒,生命体征趋稳,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矛盾渐显突出。

护理对策:

1.3.2.1观察肢体瘫痪的部位、肌力、程序等;

1.3.2.2早期进行瘫痪肢体的头上被动活动与按摩,活动顺序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每关节5~6次/日,每次每关节3~5min,保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强直和挛缩;

1.3.2.3鼓励病人床上深呼吸运动,每日做矫型运动(即平卧位挺胸挺腰动作)。不失时机地采取多种有效康复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激光治疗及理疗、针灸按摩等,为恢复期的功能锻炼和康复奠定基础。

1.3.3恢复期是康复治疗的有利时期,其临床特点为意识大多恢复,仰郁或烦躁,语言含混、流延、小便失禁。患肢软瘫,肌张力异常,语言运动功能障碍。

1.4护理措施:Ⅰ阶段:

1.4.1向病人介绍康复锻炼的意义及训练计划,树立患者信心,配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实施。

1.4.2在康复医师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康复功能训练(运动疗法)。此时患者在接受了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后,微循环得到改善,做床上患肢被动活动训练如屈伸、内收、外旋,逐次加大活动幅度,并练习床上翻身移动起坐,同时训练健侧以代偿患侧。

1.4.3每日患肢行温水侵浴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1.4.4吞咽反射障碍时给予半流饮食,预防呛咳。

1.4.5语言功能障碍时进行由听到看到说,由字到词,先易后难的语言训练程序,循序渐进。

1.4.6训练坐、卧及坐位平衡,训练走站转换练习及站立平衡练习,患足负重练习。

1.4.7心理护理;脑卒中后易产生仰郁、焦虑等负性心理,本组中有42例(53.8%),应针对其体心理问题加以疏导,增加其信心,鼓励主动参与,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

1.4.8协助排尿反射的建立。

1.5Ⅱ阶段:

1.5.1训练站立迈步走步,双人扶助单人扶助弃杖走步上下台阶。

1.5.2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如前臂的功能,患肢持物抓握等,进食、洗漱、更衣、解便动作的训练。

1.5.3进一步强化语言功能的训练。恢复后期:与恢复期相比功能恢复进度明显减慢,以家庭疗养为主,继续运动功能锻炼,注重情志调养。

1.6护理措施:1.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以便回家继续有效练习。2.嘱患者定期来院接受功能评估及康复指导。

结果:进行疗效评定。39例中痊愈17例(42.3%),显效9例(25.6%),进行12例(29.5%),无效1例(2.6%),总有效率为97.4%.

2讨论

通过对脑血管意外护理探讨说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在接受常规合康复治疗的同时,辅以早期规范合理的康复护理和有效的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肢功能最大限度的改善和恢复。本组中早期(24h~12周)来院接受康复护理、功能训练及综合治疗的34例中,出院时独立步行或拄杖步行恢复者25例,步行恢复率为71.0%,脑卒中后早期康复护理或床上预防性肢体被动活动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有效手段,本组中早期接受康复护理功能训练的34例中无并发症发生,因此列为常规护理措施。

我院属于边远山区,医疗条件差,专业康复指导护理正在探讨学习中。在经过专业学习的康复医师指导下,康复护理人员承担护理,指导家属正确康复训练,争取后期尽可能好的恢复。根据脑卒中各期的特点,制定出规范的康复护理程序,有助于摸索一条适于本病的康复护理程序措施,同时便于护理效果检查评定及经验总结。

参考文献

康复训练总结篇8

关键词:脑出血;临床护理

脑出血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者中男性较多,容易在冬季发病,发病诱因多是激动的情绪及剧烈的运动。该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对患者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抽取进行了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和未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患者3个月后的恢复情况,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75例,女45例,患者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62.7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将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未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对患者进行降压、脱水防治颅高压、止血、营养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即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护理:①心理康复治疗。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在进行护理时,要根据患者病情以及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后,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解除患者的焦虑心理,消除其恐惧心理,缓解由于中期病情反复给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做好心理护理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调整患者饮食,合理安排患者作息时间,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保障。②早期运动治疗。早期对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肢体运动训练,维持健侧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使其血液循环得到有效改善,并对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进行切实有效的预防。③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依据患者的不同日常生活能力,帮助其采取针对性的自我锻炼护理,如洗漱、进食、更衣训练,入厕训练,床上翻身训练,床边坐位训练,转移移动训练,步行训练等,康复治疗及护理人员首先对患者进行耐心的鼓励、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帮助患者掌握自我护理及训练的方法。④语言、吞咽功能训练。在患者清醒早期,应该让患者主动进行口腔训练,进行烟腭闭合和发声训练,舌的运动及吸管吹气训练。也可以让患者跟着预先录制好的标准语训练,但应该合理安排患者的训练时间,如吞咽训练可安排在吃饭时间进行训练,避免患者过于疲劳。

2结果

疗效评价采用以下标准。生活质量评定:采用SF-36简易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总分为100分,8个维度评分之和为综合分效,最低得分0,得分越高功能损害越轻,生活质带越高。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量表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的运动能力进行评定。Fugl-meyer量表按百分制最高得分100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干预前两组患者SF-36评分、Fu91.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Fugi-meyer评分明显提高,SF-36评分除干预后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康复训练总结篇9

关键词:呼吸康复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次数;生存质量;肺功能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respiratoryrehabilitationtraininginpatien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effectofhospitalizationpatients.methodsSeptember2011~2015yearinSeptember148casesofCpoDpatientsastheresearchobject,dividedintotwogroups,74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conventionalwesternmedicinetreatment,theobservationgroupwithrespiratoryrehabilitationtraininginthecontrolgroupbasedonconventionaltreatment,observetwogroupsofpatientsafterhospitalization,pulmonaryfunction,qualityoflife.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hospitalizationtimeand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Respiratoryrehabilitationtraining;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numberofhospitalization;Qualityoflife;pulmonaryfunc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为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进展,在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呼吸困难。研究[1]指出,提高CopD患者呼吸肌力和耐力,改善肺功能,对降低CopD致残率和病死率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采用呼吸康复训练治疗CopD,在改善生存质量、提高肺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和次数方面取得理想成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2015年9月148例Cpo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每组均为74例。对照组男41例,女33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7.5±3.8)岁;病程3~12年,平均病程(6.7±1.4)年;疾病等级:Ⅲ级51例,Ⅳ级23例。观察组男40例,女34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7.9±3.9)岁;病程4~13年,平均病程(6.9±1.5)年;疾病等级:Ⅲ级53例,Ⅳ级21例。两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临床可比。

1.2方法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予吸氧、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祛痰药、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训练和体能训练。呼吸训练有:①缩唇呼吸,嘱患者闭口经鼻吸气,通过缩唇,像吹口哨样缓慢呼气4~6s,呼气时尽量将肺内空气排出,两者时间比为2∶4;②腹式呼吸,左手放于胸前,右手放在上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右手稍用力,腹部尽量收缩,抬高膈肌,吸气时腹部鼓起,注意鼻深吸气,呼气时缩唇缓慢呼气,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为2∶4,从5min开始逐渐增加至10~15min,2~3次/d。体能训练包括:①上肢肌力训练,做手高于肩部各个方向运动,1~2min/次,约10min,训练时配合呼吸进行胸廓外展吸气;②有氧耐力运动锻炼,以中速步行80~100步/min,20min后心率控制在100次/min左右,停止后心率恢复正常。

1.3观察指标治疗6个月后检测相关指标: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出量、呼气峰值流速;血气指标氧饱和度;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调查表(SGRQ)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质量越差[2]。观察两组在12个月内住院次数及时间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结果采用(x±s)表示,两组样本对应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住院次数及时间比较观察组住院次数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出量、呼气峰值流速、氧饱和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2.3两组治疗前后SGRQ总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SGRQ总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3讨论

本次研究采用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来降低呼吸康复,旨在通过延缓呼气流速,减慢呼吸频率,促使支气管内压增加3~5cmH2o,减少残气量,促使肺泡内气体排空,增强肺泡通气量,能降低呼吸肌频繁收缩对氧需求量,能增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强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研究[3]称,关键是这些动作均操作简单方便,能充分锻炼呼吸肌群,从而改善肺功能和血气功能。报道[4]认为,腹式呼吸能减少功能残气量、提高咳嗽能力,能增强排痰能力,而w能训练则能改善CopD患者呼吸肌功能,能改善肺通气,肺换气功能。

考虑到CopD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体征较差,笔者经验认为,在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前,要由医护人员先进行示范,以保证呼吸训练有效性;另外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防止呼吸肌疲劳。研究[5-6]认为,肌肉锻炼是可逆的,一般在停止锻炼后2.5个月就会恢复到训练前状态,故嘱患者要长期坚持训练。另外,老年人本身动作缓慢,机体协调性明显下降,记忆力差,故长期康复训练在临床上往往很难实现。为了保证训练结果,我们从以下结果方面入手,取得较好效果:①电话随访患者康复训练过程,要求定期来医院复诊,这样能了解训练进展,又能督促训练是否安全有效;②考虑到CopD影响因素较多,不良生活习惯就是一个重要病因,故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从联系患者到预约呼吸康复专家门诊,到就诊,做检查,进行康复训练等,整个流程均制成相关知识小册子,内容包括CopD内容介绍、肺功能检测和氧疗、吸烟、大气污染等;③建议患者在家长期氧疗,每日持续低流量氧疗,控制在4~5L/min[7]。

结果显示,运用呼吸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血氧饱和度,能改善肺功能,对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作用,故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次数,其中住院次数和出院后长期随访,并坚持长期健康宣教有关。总之,呼吸康复训练能改善CopD患者生活质量,能改善肺功能,对CopD患者来说值得长期训练。

参考文献:

[1]张丹凤,罗彩凤.赋能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24):3932-3933.

[2]曾颖,刘茜,官莉,等.综合呼吸康复训练对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5,3(1):136-137,138.

[3]徐丽峰.呼吸康复训练结合超短波对促进呼吸外科老年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的作用[J].河北中医,2013,7(12):1877-1879.

[4]于碧磬,朱佳,杨晓红,等.药物联合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5,9(3):219-220.

[5]林文基,吴莉梅,周南南,等.呼吸康复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治疗中的应用[J].山西医药杂志,2015,3(9):1008-1010.

康复训练总结篇10

关键词早期针灸推拿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4.381

中风是目前生活中常见的脑血管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多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后血压波动使血管堵塞或破裂所致,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语、偏瘫等症状。早期通过针刺、推拿、康复训练尽可能地改善脑血管病导致的神经损伤,减轻后遗症,提高生存质量。主要研究关于早期针灸、推拿、康复训练对头痛头晕,偏瘫,失语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3月~2011年3月收治中风患者80例,其中脑梗死54例,脑出血26例,上述患者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立即开始功能康复训练如(摆正肢体功能、针灸、推拿、头皮针刺功能区);脑出血患者一般于发病24~48小时后,即神志清楚时再开始康复训练,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8~73岁,平均537±82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4例,糖尿病5例,以偏瘫症状为主32例,以头痛头晕为主6例,以失语为主2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2岁,平均686±6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12例,糖尿病8例,风心病2例。其中以偏瘫症状为主28例,以失语为主8例,以头痛头晕为主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梗死或出血部位,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均给予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控制血压、血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控制颅内压等常规治疗。两组均于治疗3周后行临床疗效评定。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中药及西药)治疗措施。治疗组:脑梗死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发病后立即采用针灸、推拿、功能康复训练;脑出血患者于神志清楚后,一般于发病后24~48小时后即采用上述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监测患者血压、神志变化。具体治疗方案如下:①针刺:7天内患者选取百会、内关、合谷,头针选取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随症加减,1次/日,每次30分钟,手法平补平泻为主,行针3次。7~21天患者,选取百会、颊车、地仓、四神聪、风池、曲池、肩骨禺、内关、合谷、手三里、环跳、阳陵泉、绝骨、三阴交、太溪、关元、气海。随症加减,选取特定穴加电针,使用连续波,加tDp照射,每次30分钟。②推拿:以轻缓手法活动肢体为主,1次/日,每天15分钟,达到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目的。③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为主,1次/日,每次30分钟,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但不宜过度疲劳。

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

疗效判断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45%;④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7%,总有效率例数=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

统计学处理:两组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处理,剂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脑是需氧最多的器官,如果完全中断供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语、肢体偏瘫等症状,如果脑细胞缺氧数分钟就会产生永久性死亡,为了提高脑血管患者临床预后,需要尽快地改善脑内供氧,大量资料及动物实验表明,局灶性脑缺血是由严重的缺血中心区和处于低灌注状态周围区组成,中心区所有的组织出现坏死,周围区脑损害相对较轻,如及时采用抢救措施,可能被抢救成功。

本文结果显示,实施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中风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仲岩,丛志强,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