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公共卫生工作意见十篇公共卫生工作意见十篇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4:25:17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1

为了加快“卫生强市”建设进程,不断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50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44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金政发[20*]156号)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我市公共卫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建立以市为主,市、镇乡(街道)、村分级负责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市、镇乡(街道)、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市、镇乡(街道)两级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保障和责任考核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公共卫生示范镇乡(街道)创建活动,全面推进镇乡(街道)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及化和农民健康工程的实施。到2010年,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完善和加强,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全部达到*市标准化要求,村级卫生机构布局建设更加科学规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形成较为完善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全市人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主要任务

1、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全面落实预防接种等各项疾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肝炎等严重危害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积极开展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提高对重大疫情、集体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能力。

2、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加强婚前保健服务,积极引导欲婚青年接受婚前检查。加强妇女生殖保健、常见妇女病防治和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强化产前筛查与诊断,有效降低出生缺陷,进一步控制和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3、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协调卫生、公安、工商、质监、农业、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以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职业危害及医疗服务市场监督执法为重点,全面加强对食品、药品、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活动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改水改厕和除“四害”工作力度,逐步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净化城乡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全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增强全民健康意识。

5、改进基本医疗服务。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和配置,加大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力度,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不断提高农村卫技人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为群众提供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镇(社区)、大病及时救治。

6、做好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通过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报告系统,掌握辖区流动人口预防接种、孕产妇等基本情况,重点做好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体检等工作,落实肺结核、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患者的查治和管理措施。

二、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一)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

按照“整合资源、科学分工、合理布局、规范服务”的要求,通过调整布局和优化配置,建立和完善以市级医疗卫生单位为指导,镇乡(街道)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市卫生局设立负责公共卫生工作的相应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指导全市公共卫生工作。

1、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业务和指导中心,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承担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健康宣传教育等任务以及对农村、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等工作。

2、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市卫生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并要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公共卫生科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提供便捷、有效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3、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主要承担责任区域内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健康宣教,协助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接受镇乡(街道)级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卫生院分院要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实行改制的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人口在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原则上要设立一个卫生室,人口在500人以下的村可几个村联合办一个卫生室,逐步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

4、城区原则上按照每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每1.5-2万居民设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通过对政府举办的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

(二)改善医疗机构条件

按照国家、省和*市制定的建设规模和标准以及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多方投入的原则,努力改善市、镇乡(街道)、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条件。

1、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升级目标,逐步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努力满足城乡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快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公共卫生机构,争取20*年动工兴建,20*年投入使用。

2、镇乡(街道)级卫生院。集中力量在每个镇乡(街道)办好一所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今后几年,要把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作为医疗卫生机构改造提升的重点,通过努力,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基本达到用地面积10亩以上,基本医疗用房在1500平方米以上,基本装备由“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向“新六件”(生化分析仪、心电图、X光机、B超、尿液分析仪、血球计数仪)转换,改善卫生设施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中心镇、街道卫生院应根据区域的辐射能力需要,按照省“200强”卫生院的建设标准,进行重点装备和建设。

3、分院、村卫生室。加快对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村卫生室的危旧房屋和就医环境的改造,使其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

4、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根据其服务功能和承担的任务,配置必要的医疗卫生条件,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三)配备公共卫生人员

1、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人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编制按全市人口万分之一的比例配备;市妇幼保健院人员编制按全市人口一万五千分之一的比例配备。镇乡(街道)公共卫生人员按不少于辖区总人口的万分之二标准配备,对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的偏远镇乡可酌情增加配备比例。

2、卫生监督人员。市卫生监督所的人员编制按辖区每万常住人口配备0.6-1名的标准核定。按照建立城乡一体化卫生监督体系的要求,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到20*年底前,基本完成市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设置工作,每2-4个镇乡(街道)或6-12万人口设置一个卫生监督分所,每个卫生监督分所配备的卫生监督员不少于4人,执行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下达的辖区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四)规范镇乡(街道)卫生院、分院科室设置,提高卫技人员比例

为满足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镇乡(街道)级卫生院一般要设置公共卫生科、急诊科、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科、注射室、化验室、放射科、全科(社区)医疗科等科室,大专及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全院职工的比例不低于30%;卫生院分院一般要设置公共卫生科、全科(社区)医疗科、内儿科、注射室等科室,大专及以上学历卫技人员占全院职工的比例不低于15%。

三、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为重点,加强直接面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农民健康工程是指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为重点,旨在改善农村卫生状况,缩小城乡卫生差距,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加快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争取到2010年,在全市建立基本适应我市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民健康保障体系。

1、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省政府关于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抓好市、镇乡(街道)两级经办机构建设,做到人员编制、办公场所、工作经费“三落实”;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逐步提高基金标准,增强医疗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参合农民预期受益机制,增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吸引力;改进合作医疗基金征缴办法,降低运行成本;建立信息化处置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透明度。通过努力,进一步增强农民参合积极性,提高农民参合率。

2、实行农民免费体检。为切实保障农民健康,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由政府负责提供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为保证健康体检经常性开展,镇乡(街道)卫生院应成立农民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要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并做好健康档案与连续服务工作。对技术力量尚不具备的卫生院采取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对口支援的方式组织落实。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承担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工作。

3、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通过购买和补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重点加强直接面向农民的三大类12项公共卫生服务。

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全面推行社区医生(护士)责任制,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按照一名责任医生服务1000-2000人的标准配备责任医生。通过巡诊、电话预约和急诊呼救等服务形式,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健康随访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

保证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为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妇女提供孕产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落实对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协管,加强对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力而造成的损失。

(二)推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城区社区卫生服务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建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及医院的合理分工协作关系。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县)级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市(县)级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三)提高队伍素质,加快卫生改革,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1、切实提高公共卫生专业服务队伍素质。制定专业服务人员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中长期规划。加强专业服务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转型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规范化培训,重点培养一支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骨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专业服务队伍。今后三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补助。到2010年全市公共卫生专业服务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85%以上,乡村医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率达到90%以上。继续落实城市支援农村卫生的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累计服务一年的制度。

2、加快医疗卫生改革。深化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改革用人制度,逐步打破全民、集体所有制等身份界限,畅通人员进出渠道,逐步推行人事制、全员聘用合同制;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深化和规范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对职工的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劳动贡献等进行综合考核,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聘院长,在全市范围内实行多种选拔任用方式,选择素质好、善管理、懂经营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担任院长,并建立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扩大院长的人事、分配、业务等经营自。继续探索医疗卫生机构产权制度、管理体制改革。在坚持一个镇乡(街道)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的前提下,继续进行卫生院分院的改造、整合、改制等形式的改革。

3、转变公共卫生服务模式。镇乡(街道)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要在明确服务范围的基础上,加快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从坐等病人转为主动上门服务,从单纯的为病人诊治转向为城乡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四、积极落实公共卫生经济政策

1、落实直接面向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市财政分别建立和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体检、公共卫生服务等专项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从20*年起,农民健康体检专项经费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每人每年10元的标准设立;三大类12个项目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设立;逐步创造条件,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落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

2、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经费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财政要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卫生事业费支出比例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卫生投入要向农村倾斜。从今年开始,到2010年前,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镇乡(街道)级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镇乡(街道)级卫生院在改扩建过程中涉及有关规费参照教育项目标准执行。逐步落实镇乡(街道)卫生院院长和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按中央和省规定的由财政安排的镇乡(街道)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经费,继续用于支持镇乡(街道)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

3、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市财政投入的农民健康体检和农村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并接受审计部门审计和社会监督。专项资金不得冲抵市财政已有的对农村卫生事业的其他投入,不得用于市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项目考核评估机制,并按考核评估结果核拨专项补助资金。

五、加强对公共卫生工作的领导

1、健全组织网络。市政府建立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各镇乡(街道)要建立相应组织,确定一名领导分管公共卫生工作,并在镇乡(街道)在职干部中确定一名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各行政村要确定一名专(兼)职的公共卫生联络员,具体从事日常公共卫生工作。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2

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

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

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3

公共卫生监督股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按照局里工作安排部署,明确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有效开展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等监督检查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

(一)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现场审核验收工作。按照法律、法规及其配套规章、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对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进行现场审查验收,并现场填写《东营市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现场审核表》,对于达到量化标准的单位或个人,在规定时间内,报局领导审批;对于未达到量化标准的,说明情况和理由,并下达监督意见书,要求限期进行整改。共验收公共场所单位350余户次,下达监督意见书200余份。

(二)公共场所日常监督与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把日常卫生监督与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相结合,实现住宿业、游泳场所、沐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并继续推进商场等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按照东营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对各类公共场所进行评分,确定卫生信誉度等级,发放等级公示牌,要求被监督单位悬挂于经营场所醒目处,接受公众监督。共监督检查公共场所单位1000余户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800余份。

(三)“双随机”监督抽检任务。根据市卫计委《关于落实国家监督抽检计划的通知》(东卫监督字[2017]10号)要求,按照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监督平台下达的监督抽检任务清单,结合我区实际,完成了公共场所双随机监督抽检工作。一是重点监督检查了游泳、住宿、沐浴、美容美发等公共场所以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二是严格按照抽检任务中的检测项目及要求,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山东安健源检测评价技术有限公司抽检各类公共场所室内空气、顾客用品用具、水质以及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质量。共监督抽检游泳场所5家(任务清单7家,处于关门停业状态2家),其他公共场所55家(任务清单71家,处于关门停业状态16家),合格率100%。对于卫生不达标的单位,我局已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督促其限期整改。下一步我局将对落实整改情况进行复查,确保整改到位。

(四)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工作。一是加强日常监督执法力度,对日常监督巡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二是对于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如发现有违法行为立即立案查处。目前,共立案查处公共场所单位违法案件9起,结案9起,罚款总额32500元。

(五)“四小”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按照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复审要求,开展四小公共场所专项整治。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

开展辖区内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单位,涉水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监督检查工作。

1.集中式供水单位。一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等法规规范为依据,重点检查卫生许可证持有情况、水源卫生防护状况、水质消毒设施配置及运转情况、涉水产品索证情况、供管水人员健康体检及卫生知识培训情况、水质消毒、自检开展及上报情况。二是配合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检测抽检出厂水水质。共监督检查集中式供水单位2家。

2.二次供水单位。一是以《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二次供水卫生规范》等法规规范为依据,重点检查设施卫生防护及定期清洗消毒情况、供管水人员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情况、水质定期检测情况。二是配合区疾控中心抽检二次供水水质。共监督检查二次供水单位10家,其中宾馆、饭店6家,事业单位3家,居民小区1家。

3.涉及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重点检查了生产、经营的涉水产品是否取得有效的卫生许可批件,产品标签说明书是否符合要求等。共监督检查市局发证的涉水产品生产企业4家,经营单位4家。

四、重大活动保障

圆满完成2017年XXXXX国际马拉松赛,XXXXX第八次代表大会、XXXXX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博览会等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一是与各接待单位签订《公共场所卫生安全责任书》、《公共场所卫生安全承诺书》。二是活动举办前对各接待单位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卫生问题,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限期整改。三是卫生监督员入住各接待单位,进行不间断巡查。

五、投诉举报处理工作

六、其他临时性、事务性工作

根据《关于印发《2017年全市卫生计生监督巡查实施方案》的通知》(XX监督字〔2017〕XX号)、《关于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XXX发〔2017〕XX号)、市卫计委《关于印发《全市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XXX字〔2017〕XX号)等文件要求,完成工作并及时上报数据。    

七、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在局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股室的支持和帮助下,我股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和执法力度还不够。部分公共场所经营业主配合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公共场所行业整体层次不高,业主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反复性强,监督管理难度较大;三是监管业户多,执法人员、车辆相对不足,部分公共场所经营单位仍存在证照不全、不亮证经营、卫生制度不落实等问题。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4

一、考核原则

㈠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考核。各镇(街道)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市级考核,辖区内村卫生室由各镇(街道)卫生院考核。

㈡坚持公开公平、客观公正。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开。考核过程要坚持实事求是,考核结果要客观反映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落实的真实情况。

㈢坚持科学规范,准确合理。采用定量和定性、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单项考核与综合考核、机构考核与服务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㈣坚持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相挂钩。根据经费预算安排,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情况,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金额。

㈤坚持奖惩结合,持续改进。通过考核,对成绩优秀的卫生机构给予表彰奖励,对于成绩较差的医疗卫生机构责令整改,并适当核减补助经费。

二、考核依据

根据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年版),各级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卫生部、财政部制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绩效考核和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各机构要进一步细化、量化考核指标,作为本地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的依据。

三、考核对象

承担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镇(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以及其他参与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相关机构。

四、考核内容

㈠项目组织管理情况。包括组织领导、宣传动员、人员培训、督导评估等。

㈡项目资金管理情况。主要是资金的合理使用情况。

㈢项目服务数量和质量。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省级增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将中医药应用情况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内容。

㈣社会效果。包括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等。

五、考核指标

㈠根据考核指标体系(见附件1),按照各镇(街道)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数,合理核定工作任务(见附件2)。

㈡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根据下达的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机构内部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将相关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责任人。

六、考核方式、方法

㈠逐级考核。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工作人员及所辖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市卫生局会同市财政局对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全面考核。

㈡现场考核采取听取汇报、座谈访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电话和入户核查等方式进行。

1.听取汇报和进行座谈。听取各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情况汇报,并根据汇报,与项目相关人员进行座谈,深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收集有关意见和建议。

2.查阅资料和现场考察。收集、查阅和核实项目管理制度、考核填报表、会计凭证、健康档案和其他项目活动资料。并根据资料核查情况,延伸到项目活动开展地点,实地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3.定性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定性访谈和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基层工作人员和城乡居民进行调查。访谈以面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电话访谈等其他方式。

七、考核周期和频次

㈠考核周期原则上为一年,从上一年的第四季度到本年度的第三季度,即“1+3”模式。

㈡市级每季度对机构进行1次督查、考核,分别于份进行,份主要考核工作质量、真实性及可量化的工作数量,份进行综合考核,前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度考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相关工作人员、机构每月进行1次督查、考核。

八、考核计分及结果应用

㈠考核计分方法:市级考核采取分次计分的方法,按照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考评表(见附件3)百分制计分,即份的考核分别占全年成绩的20%,份的考核占全年成绩的40%,每年的4次考核按比例计分后计算年度考核成绩。

㈡考核结果应用:

1、核定任务。各机构要根据考核结果及上级要求,合理确定下一年度本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

2、资金拨付。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拨付、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和安排的重要依据,并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及时拨付资金。标准为年度考核在90分(含90分)以上的,全额拨付;80(含80分)-90分之间的,拨付70%;60(含60分)-80分之间的,拨付50%;6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不予拨付。

3、严格奖惩。对考核中发现的好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推广交流。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服务和加强管理的意见,督促有关机构整改。对考核成绩突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予以适当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扣减相应的补助资金并追究责任人和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取消其提供服务的资格。对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九、保障措施

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机构要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工作,充分认识组织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工作的重要性。为保证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市卫生局、财政局联合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见附件4),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组织,负责对本辖区相关机构的考核。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5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总结2009年卫生工作,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全面动员部署2010年的重点卫生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卫生改革发展的成果。

2009年卫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本次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对2009年的全国卫生工作做了总体回顾。

陈竺部长指出,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医改工作全面启动;面对突如其来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学决策,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卫生系统积极防控疫情和救治患者,维护社会稳定;《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卫生部门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受到群众支持欢迎。

陈竺在报告中总结了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所取得的新进展:一是医改工作开局良好:二是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控成效显著;三是食品药品监督得到新加强;四是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大;五是中医药事业取得新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局良好

陈竺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卫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全面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筹备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改工作达到了“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人民群众正在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陈竺在报告中指出了2010年要着力做好五项重点工作: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新突破;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三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四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顺利实施: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成筹备,医疗管理得到加强。

把握好四大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陈竺明确要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改革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好四大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是科学统筹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两大体系,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二是正确处理医疗服务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病有所医;三是准确把握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之间的关系,努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

2010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陈竺指出,2010年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卫生工作,对于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2010年卫生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医改意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卫生系统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一是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三是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着力加强医疗管理;六是努力做好甲型H1n1流感和其他重大事件处置工作;七是大力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八是积极做好卫生监督工作;九是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十是认真做好重大规划工作:十一是加快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十二是认真抓好关系民生的几项重点卫生工作。

张茅对2010年卫生工作提出九点意见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6

为全面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不断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加快"卫生强县"建设,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50号)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加强我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总体目标。通过加强"一网三化"建设,即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普及化建设,到20*年,基本建立以县为主,县、乡、村分级负责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基本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保障、责任考核机制,进一步推进农村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监督和基本医疗工作,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农村公共卫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以深化"多湖模式"内涵为主线,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为目标,以省政府确定的直接面向农民的三大类12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重点,在全县农村深入开展以"三化"为内容的农村公共卫生示范镇(乡)创建活动,到2010年使全县90%以上的镇(乡)达到农村公共卫生示范镇(乡)标准。

(二)强化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面落实预防接种等各项疾病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肝炎等严重危害农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和职业病,积极开展高血压、肿瘤、糖尿病、精神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制度,提高对农村重大疫情、集体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应急能力。

(三)提高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水平。加强婚前保健服务,积极引导欲婚青年接受婚前检查。加强妇女生殖保健、常见妇女病防治和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强化产前筛查与诊断,有效降低出生缺陷,进一步控制和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质。

(四)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依托创建文明村镇、卫生村镇、生态村镇活动和"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加大改水改厕、生活污水处理和除"四害"工作力度,逐步推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大力推进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增强农民健康意识,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

(五)加大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实行部门联合执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舆论监督的作用。以食品等健康相关产品、职业危害及医疗服务市场监督执法为重点,全面加强对食品、药品、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管理,提高农村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六)改进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调整和优化农村卫生资源布局和配置,加大乡镇卫生院改革力度,加强卫生支农工作,提高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不断提高农村卫技人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为农民提供便捷、连续、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做到小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救治。

(七)做好农村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加强公安、卫生、人口与计生、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及乡镇(街道)之间流动人口信息的交流。重点做好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健康体检工作,落实对肺结核、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患者的查治和管理措施。

二、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

(八)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县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公共卫生基本服务项目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全面落实农村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任务,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情况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落实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定期开展辖区内公共卫生工作的检查与考核;确定一位领导分管卫生工作,并在乡镇(街道)在职干部中确定一名专(兼)职公共卫生管理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乡镇驻村干部要积极配合做好有关公共卫生工作。村级组织负责组织实施本村的环境卫生、改水改厕、健康宣教、企业卫生安全、集体聚餐、食品药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巡查、信息报告和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等;办好村卫生室,督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履行公共卫生工作的有关职责;每个村确定一名专(兼)职的公共卫生联络员,做好日常工作。

(九)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为指导、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公共卫生网络。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依法履行公共卫生工作职责,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以及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等工作。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建设标准,加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和医疗机构的建设,落实上级有关事业补助政策。乡镇卫生院主要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并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乡镇卫生院、乡镇计生服务站要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村卫生室等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接受村"两委"、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主要承担责任区域的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常见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健康宣教,协助建立健康档案、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等工作。

(十)建立健全农村卫生监督体系。根据"划片设置,垂直管理"的原则,到20*年底,完成设置县卫生监督派出机构,执行辖区卫生监督执法任务。

(十一)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制定农村卫技人员的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加强在职卫技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转型培训教育和乡村医生全科医学知识规范化培训,重点培养一支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为骨干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卫技队伍。到2010年,全县农村卫技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达到90%,乡村医生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率达到85%。开展城市医院结对帮扶乡村卫生机构、卫生扶贫、卫生下乡、巡回医疗等活动。

三、全面落实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十二)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服务。通过主动上门、电话预约和呼救等服务形式,为农民家庭提供健康教育、健康随访、社区巡诊和连续、方便的基本医疗服务。

做好农民健康体检工作。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免费提供二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乡镇卫生院要成立农民体检中心,对技术力量尚不具备的卫生院,采取县级医疗机构和中心集镇卫生院对口支援的方式组织落实。各乡镇(街道)要切实负起组织领导和宣传发动工作责任。健康体检要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并做好健康档案建档与连续服务工作。

(十三)保证农村重点人群享有重点服务。为农村儿童提供系统保健和预防接种;为农村妇女提供孕产保健和妇女病检查;为农村特困残疾人、低保家庭、五保户等困难群体和60岁以上老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为农村结核病、血吸虫病、艾滋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

(十四)保证农民享有基本卫生安全保障服务。落实对农村学校、企业、医疗机构等的巡查协管,加强对农村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监测和集体聚餐的指导与管理。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信息报告及时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努力避免因信息报告不及时、控制措施不力而造成的损失。

(十五)保障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根据省的有关规定,从20*年起,县政府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民健康体检专项资金,县财政落实好配套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

(十六)加强对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申报审批程序和监管考评等,待省下达《管理办法》后另行发文执行。建立县项目考核评估机制,并按考核评估结果核拨专项补助资金。建立县对乡村、乡村对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评估和量化考核机制,将服务到位情况和农民满意程度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

四、大力推进农村公共卫生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改革

(十七)在每个建制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按照规范化标准要求,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卫生院都要装备生化分析仪、心电图仪、X光机、B超、尿液分析仪、血球计数仪等六大件。对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的相关经费,根据项目管理办法,经有关部门论证后合理确定,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安排。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工作所需的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安排。认真落实乡镇卫生院院长和公共卫生人员工资及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按中央和省规定的由同级财政安排的乡镇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经费,继续用于支持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

(十八)深化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改革。全面推行"联村医生"等社区责任医生制度,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按照一名社区责任医生(团队)服务1000-2000名农民的标准,通过竞争上岗等方式,选聘辖区社区责任医生;改革用人制度,打破所有制身份界限,畅通人员进出渠道,实行聘用合同制,人事制。改革分配制度,推行以岗位工资制为基础的绩效工资制;择优选聘院长,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

(十九)强化村卫生室的基础。根据县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村卫生室,加强规范化建设,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由村民委员会举办,可采取乡镇卫生院派出服务、乡村联办或其他多种形式承办。对村级医疗机构提供直接面向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强化责任,全面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7

关键词:资源整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改革;

作者简介:曹蓉(1985-),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公共卫生政策。;何群(1969-),男,博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公共卫生管理、慢性病防控、艾滋病防控。

当前我国既面临传染病和慢性病的双重挑战,也存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之间的矛盾突显。为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与队伍建设,2014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会同财政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益属性,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配备人员编制”。“非典”以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机构多样、职能重叠、资源分散、区域和专业发展不平衡等体系建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疾病防控能力的提高。因此,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结合本省实际优化资源配置将是当前广东省疾病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广东省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形势分析表,发放给全省所有的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相关单位填写,收集各地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意见与建议。受到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没有通过焦点小组访谈而是采用调查表来收集定性材料,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电话核实和追访。定性资料的分析采用了归纳法,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对所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2相关概念

2.1公共卫生资源

目前尚无公共卫生资源的统一定义[1,2]。有研究者认为,从广义上讲,公共卫生资源是指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所有生产力要素的总和,它不仅包括用于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力、财力以及设施设备,还包括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等软性资源[1]。本研究所讨论的公共卫生资源是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人财物等资源。

2.2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是系统论的思维方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获得整体的最优[3,4]。本研究中的资源整合指通过机构的整合、调整,优化人财物的配置,从而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效率。

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可行性分析结果

3.1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优势

3.1.1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类别多、管理体制复杂、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发展不平衡。广东省卫生厅2006年开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年建设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广东省共有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0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7个、慢性病防治机构(院、站)88个、职业病防治院(所)10个、结核病防治中心(所、站)13个、皮肤病防治中心(院、所、站)22个、健康教育所22个[5]。以慢性病防治机构为例,省级没有设置独立的慢性病防治机构,而在地市级和县级,部分地区则设置了独立的慢性病防治机构。如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尤其是县(区)级机构进行整合,可使有限紧张的公共卫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提高效能[6,7]:一是县(区)卫生人力资源匮乏,整合后可统筹利用人力资源,精简行政后勤岗位,充分挖掘现有人员潜力;二是部分县(区)财政投入有限,整合后能把分散的财政资源集中起来综合利用;三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设施设备可以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四是可提供公共卫生“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需求。

3.1.2有利于理顺关系,解决纵向脱轨横向交叉的问题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存在上下级之间职能设置不一致、同级之间职能有交叉的现象,给疾控业务开展带来了不便。2014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287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认为本机构与辖区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存在职责交叉的占22.3%。以健康教育为例,《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职能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和不良健康行为干预”,该职能与健康教育所的职能有所重叠。如果将相近或交叉的职能交由一个机构承担,通过资源整合理顺上下级和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有利于避免多头管理、上下级工作脱节、同级之间相互扯皮的问题,降低沟通协调成本,提高效率,促进疾病的联防联控,形成上下联动、工作协同的局面。

3.1.3有利于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改变专病预防控制机构“重治轻防”现象

广东省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从国家到省市均无建设标准可供参考,从上到下体系建设与发展一直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指引。在财政投入方面,地方政府重视的,对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全额拨款;不重视或当地财政状况比较差的,对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差额拨款。在职能方面,绝大多数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承担着预防和医疗职能。由于医疗业务的收入远远高于预防业务,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下,很多单位往往重治疗、轻预防。部分专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以专科医院的模式运转,如某皮肤病医院加挂了皮肤病与性病防治中心的牌子,10个业务科室中临床科室8个、公共卫生科室2个。如果对机构进行资源整合,不再单设专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只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大疾控”,可向政府争取更多的财政投入,减轻生存压力,改变当前专病预防控制机构“重治轻防”的现象,集中资源开展公共卫生工作。

3.2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劣势

3.2.1整合方案选择有难度

如果考虑整合,可有多个方案供选择,各有优缺点,见表1。如何权衡利弊,选择最优的整合方案,保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项业务工作的稳定发展,对决策者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

3.2.2整合过程有难度

一是卫生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的协调难。如果整合,将涉及编制办公室、财政、人社等多部门协调,争取财政投入和编制难度大,必须由政府牵头解决。二是不同类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调难。改革涉及到职能转变、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涉及到多单位利益的调整。目前广东省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参照公务员管理等多种体制,财政补助有全额、差额等多种拨付方式。如果不同类别的单位进行整合,将会面临管理体制和财政补助方式如何确定的问题。三是人员调整有难度。《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机构编制总量只减不增,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在当前政策环境下,如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整合,将会面临着领导职数和管理后勤岗位减少后人员调整的问题。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改革极有可能遭遇来自内部的阻力。

3.2.3整合后机构融合、职能转变有难度

第一,机构扩大可能增加综合管理难度。多个机构整合后,新机构的规模会扩大,在以下方面可能会增加管理难度:一是可能会出现短期或长期的多地办公情况,增加办公成本,不利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单位管理造成不便。二是机构整合后可能会对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等进行压缩,并且职能会增加,加大了新机构的工作压力。三是整合后存在磨合期,涉及到工作模式、单位文化等的融合。如何实现机构合并到合力的转变,将是整合后面临的重要问题。

第二,专病预防控制工作或弱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东省已形成了从省级、地市级到县(区)级的较为成熟的专病防治管理架构。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业务开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来承担慢性病、职业病等防控职能,一是可以与临床紧密联系,主动发现病人,保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好地利用监测数据指导防治工作;二是容易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促进预防工作的开展;三是减少了防治的衔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果;四是专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和效果可能是“大疾控”体制下无法达到的水平。例如,深圳市有多个单设的专病预防控制机构,其工作效果位居全省前列。将专病预防控制机构整合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大疾控”后,某些专病预防控制工作不再独立,可能会有所弱化。

3.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机遇

3.3.1国家鼓励探索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

自2009年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整合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的改革思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

3.3.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非典”之后,国家作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经过多年投入和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2010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疾病防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验室检验、科研指导等任务的平均完成度为68.9%,较2002年增长了22.1个百分点[8]。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专门针对疾控工作相继出台了《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对疾控工作的高度重视。

3.4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挑战

3.4.1疾病防控任务更加艰巨

虽然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当前全社会仍然面临着新发和再发传染病、慢性病、环境污染、老龄化加快、人口流动性增加和社会生活方式快速转型等多重因素的严峻挑战,疾病防控任务更加艰巨。在当前的形势下,是否整合、如何整合才能更好地防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决策者必须考量的重要问题。

3.4.2公共卫生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

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我国疾病谱发生改变,城乡居民疾病负担沉重,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紧张、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仍需通过创收来维持日常运转和保障职工待遇。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好公共卫生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4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的政策建议

4.1抓住改革契机,理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制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着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职责,所提供的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源整合对于促进全省的疾病防控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意义重大。一是要发扬广东省改革排头兵的精神,紧抓改革机遇,建立政府牵头,卫生、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积极参与的资源整合工作机制。从广东省疾控工作的全局考虑,加强顶层设计,破除现行体制机制弊端,理顺上下级和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职责关系,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效能的目的。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不能死板地硬套某种模式,要避免“为改革而改革”的误区,防止“生搬硬套”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不畅、影响工作正常开展等问题。可学习借鉴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并结合本省实际,按照“大疾控”的思路来布局公共卫生资源。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例,尽管其数易其名,但整体发展路径是随着社会疾病谱的变迁以及公共卫生问题内涵和外延的扩大,陆续并入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开展的项目,如1955年接管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控制脊髓灰质炎的职责,1957年和1960年并入性病与结核病控制项目,1967年并入美国公共卫生服务部外国人检疫服务部,1986年、1987年相继并入吸烟与健康办公室、国家卫生统计中心[9],这种“大疾控”的发展模式能够减少由于机构繁多带来的资源分散、职能重叠、协调成本高等问题,集中力量办事,提高工作效率。三是采取积极稳妥、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条件成熟的先行整合,暂不具备条件的逐步推进。鼓励开展试点探索,加大对试点地区的政策支持,积累资源整合经验。

4.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

人财物资源的投入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前提条件。不管如何整合,政府都要继续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财政全额拨款,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为生存和养人所忧;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的能力建设,落实人员编制,有计划地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3把握改革主动权,有为才有位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8

1 实施方法

1.1建立完善组织

将全市21个乡镇(街道)根据区域分布划定为5个片,中心组建5个团队,每个团队包干1个片。每个团队由3名以上不同科室的业务人员和1名中心领导组成,其中确定1名业务骨干任组长,具体负责实施该组的城乡公共卫生业务指导工作。中心设置公共卫生管理科,专人负责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疾控线年度工作计划的制订及分阶段指导内容的实施,同时,及时收集资料、汇总数据,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抓好具体落实。

1.2强化业务培训

为加强疾控机构内涵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以全科疾控为目标,由中心业务科室的各线分管人员任讲师,以城乡公共卫生考核标准和日常工作要求为依据,对所有团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防制、计划免疫、慢性病防制、地方病、寄生虫病防制、健康教育、结核病防治、艾滋病、性病防制、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和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等十大块内容。同时,积极倡导以自学为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全体团队人员都能基本熟悉并了解掌握自己分管线外的其他业务知识及实际操作水平,以适应全面指导城乡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逐步达到全科疾控之目标。同时,中心成立了农村公共卫生讲师团,逐一对各乡镇(街道)的责任医生和村级公共卫生管理联络员开展了相关业务及工作职能培训,为顺利开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3建章立制,完善方案

经过1年的摸索,在已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规范和深化我市社区“全科疾控”责任指导团队工作,2008年9月中心着手编制了社区全科疾控指导团队《工作手册》《工作规范》和《业务培训教材》。年初,中心对5个业务科室的卫技人员重新进行了分配重组,为强化指导质量,新增设了团队考评组,每年2次对各团队进行工作考评。为进一步完善基础资料,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确保工作正常规范运作,中心编制了《社区全科疾控指导团队工作手册活页记事本》和《余姚市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台帐活页本》。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确保台帐在开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4指导形式

指导采用结对包干的形式,1个团队包4~5个乡镇(街道),每季度第1个月按阶段性工作重点具体指导基层开展工作,第2个月针对存在问题重点复查整改落实情况,季末参加卫生局组织的对全市21个乡镇(街道)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考核。在开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指导中,我们着重抓了三个环节:首先,抓统一管理。由中心分管主任负责城乡公共卫生指导工作,其他领导配合协调,所有业务科室共同协作参与,公共卫生管理科具体负责操作实施。同时,针对每次各团队原始指导记录及指导意见文书及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总结并进行情况通报。其次,抓突出重点。在每次指导前,根据全局统一安排,结合中心日常工作,确定每次指导内容,制订每项指导内容的检查指导记录表,记录表设计要求简单实用,能清晰地反映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最后,抓工作落实。在具体指导时要求多走、多看、多问、多听,不但要查看资料,而且要深入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户、学校和公共场所进行走访了解;更重要的是要及时抓好整改落实,每次指导时,必须对上一次指导所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力求工作落到实处,以利达到全面提高优化服务水平之目的。

2 工作成效

2.1初步达到全科疾控的工作目标

通过业务培训,建立责任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指导,从而使全体团队人员都能基本熟悉并了解掌握自己分管线外的所有疾病预防控制业务工作,初步达到了全科疾控的工作目标。

2.2全面推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建立团队包干责任制,深入基层指导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后,促进了各乡镇(街道)医疗单位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序推进。由于政府出钱买服务,变“养人办事”为“办事养人”,有效地促进了医疗服务体制、机制的转变。目前,各单位领导已相继转变观念。视公共卫生为第一要务,从开展部分服务项目到全部服务项目,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同时,还经常对联村医生的工作进行深入检查督导。通过对责任医生的培训和指导,使责任医生全面了解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按照考核标准切实开展服务工作,全面推进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3主要指标有了明显提高

自2007年9月开始指导后到2008年12月考核时发现,基本反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11项主要指标有了明显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表1)。

2.4健全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

在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中,县级疾控中心是“龙头”,乡镇(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是纽带,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网底。通过团队包干深入网底进行指导,不仅使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纽带作用和村级卫生服务站的网底建设得到了加强,从而使松散的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得到了巩固提高,并在开展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应有作用。

3 讨论

在开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疾控中心作为全市卫生防病业务技术指导单位,承担着对乡、村两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的职能。全科疾控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以来,我市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11项指标均有了明显提高,而且也深受乡、村两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欢迎。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9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甬党〔*〕16号)、市政府《关于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甬政发〔*〕136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经研究就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健全,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些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妇女病和职业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建立和健全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十分钟服务圈”,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市先进水平。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提高,特别是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其它传染病防治过程中,暴露了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够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尚需进一步理顺,辖区卫生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公共卫生队伍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全面加快公共卫生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实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是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举措。因此,各街道办事处及区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全面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地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提高我区公共卫生的服务水平

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大、*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的原则,结合我区实际,以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和群众健康素质为目的,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社区卫生工作,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整体提升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立起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常态运行机制和应急运行机制有效结合的公共卫生体系。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体系,使公共卫生和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必要的技术装备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变与控制能力、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社会公共参与公共卫生事务的程度与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同时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起“网络健全、方便快捷、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网。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要求,全面建立区、街道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领导机构及日常办事机构,统一领导、指挥、协调、督查本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的各项工作,整合辖区医疗卫生资源,强化属地管理。

(二)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以转变职能和理顺关系为核心,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和依法实施行政管理职能,充分发挥现有卫生执法机构及队伍的作用,按照人口、服务对象的分布情况,合理设置区域性卫生监督机构,逐步建立起区卫生监督所为中心,二级卫生监督分所为支撑,部门配合协调,街道、社区参与协管的、与中心城区地位和要求相符合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综合执法,拓宽卫生执法领域。加强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建立公共产品的卫生安全预警机制。全面实现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和长效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治以及医疗机构等的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维护公共卫生秩序,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妇幼保健院为核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危险因素监测和现场流行病学工作,提高现场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和各项基础性工作实施水平;区妇幼保健院要加强减少新生儿缺陷和妇女病保健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剥离与疾病预防控制职能无关的业务。继续推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要强化传染病日报和普及网络直报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分析,提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在保障传染病控制和突发事件处理的同时,疾病控制逐步转向慢病防治和行为干预上,为创建健康城区打下扎实的基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区慢病和综合防治网络,加强对慢病综合防治工作的管理和考核评估,不断拓展新的工作内容和领域。健康教育工作以健康科普讲座、健康科普资料、健康科普活动进社区,创建“星级健康家庭”、“星级健康教育单位”、“五星级健康教育社区”等“三进三创建”活动为载体,以网络健康教育为平台,积极争取部门配合,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

(四)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为平台,整合资源,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高度关注弱势人群,逐步解决“看病难”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促进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三年内,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个,全面建成社区卫生“十分钟服务圈”,居民健康建档率达90%,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系统管理率90%以上,并实行动态化管理。全科医学培训率95%,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率达100%,通过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考核验收,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达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目标。各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建设中,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房屋等各方面的便利。

三、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切实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各街道办事处和区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解决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卫生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上来。要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和考核,把公共卫生工作完成情况列入有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区发展计划、卫生、经济发展、财政、人事、体改、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好职能作用,认真履行各部门的职责,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公共卫生工作。

(二)抓好“二个重点”,促进“三大工程”建设,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发挥应有效能。强化区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二个重点”的建设。根据卫生监督重心下移的工作要求,按中心城区商贸为主的区情,加强人员的配置,与此同时逐步改善装备设施,每个卫生监督分所配置一台工作用车和一套现场监督取证装备,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效率;提升区疾控中心现场处置、危险因素监测和流行病学流调能力,紧紧依托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优势互补,差异性发展。要抓好卫生信息化工程。构建区、街道、社会医疗机构计算机通讯网络,全部实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和个案管理,建立海曙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年完成以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为中心,包括监测预警系统、突发事件报告系统、应急处置系统、资源保障系统、公众交流服务系统等6大应用系统和相互关联,资源共享的人口信息、卫生资源、医疗服务、疾病监测、卫生监测、医学情报等6大数据库。要加强卫生人才建设工程。进一步深化人事改革,大力培养和引进各类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改善现有人员结构,到*年,全区要培养和引进若干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一批大专学历以上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1—2名公卫专业人员。建立一支20人左右规模的,由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有关学科业务骨干组成的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全面提高我区公共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国家、省制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组织编制标准,区编委应会同区卫生局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卫生监督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实行定编定岗,严格实施公共卫生医师和卫生监督员准入制度。要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工程的作用。在街道建立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发动辖区居民开展爱国卫生、群众性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群防群治。同时在社区组织一支由卫生部门培训的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居民卫生意识和防病能力。

公共卫生工作意见篇10

1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化

专业人员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应用质量。各级公卫人员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取。为保证培训质量,建立一整套培训机制,确保培训质量。通过业务培训,不断加强提升业务水平。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将临时性、应急性培训逐步转变为长期性、制度化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脱产进修、对口支援等形式,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普及型技能培训,培养适用型人才。集中对全区公卫办人员和公共卫生协理员分期分批实施全员培训、考核。参加或承办公共卫生领域“名医讲坛”,组织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指导人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项目工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升项目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多次组织管理人员到其他区、市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做法,并组织召开全区现场会,加强工作交流,促进工作开展。

2分级管理工作规范化

建立健全分级负责责任体系。区政府成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局专门成立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明确专职人员。各乡镇、街道确定1名正式在编人员为公共卫生联络员。各乡镇(街道)成立了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按辖区服务人口3/10000的标准配备业务技术好、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在行政村(居),由标准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正式工作人员担任本村(居)的公共卫生协理员,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实施。

2.1明确各级公卫工作职责与制度

按照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建设的统一标准,全区设立公卫办12个,设置了专门办公场所,管理办公室按“五室分开”模式,设置疾病预防控制室、卫生监督室、妇幼保健室、慢病管理室、健康教育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室。配备必要设施,进一步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将各级公卫工作职责与制度装订成册并上墙,率先在全市制订区、乡镇(街道)、村(居)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台账并认真贯彻执行。

2.2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实施办法

根据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统一使用所有的纸质表格和电子表格,并对软件使用情况进行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使其充分掌握项目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操作规范、表卡填写等内容,力争使每个人都能听懂、看懂,达到培训效果。为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下发实施方案,设专人成立办公室,建设独立机房,配备全新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硬件设施。各单位明确具体专人负责信息化建设。建成覆盖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并按时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2.3完善各级公卫管理机制

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为切入点,积极构建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各级各单位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督导包保责任制,定期督查工作进展情况,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平稳发展。率先在全市组建2个疾控责任指导团队,划片分区,责任到人,采取定期轮驻、巡回指导、对口帮扶等形式“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强化对基层的公共卫生业务指导、管理。更好地发挥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在基层卫生服务中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撑、监督管理作用。局领导班子成员分片包干,利用周末等时间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市、区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多次深入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现场,视察工作开展情况,省卫生厅、市

卫生局有关领导多次进行现场指导,按照各级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逐项进行整改完善和提高。及时召开现场会、编发典型材料予以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并通过通报等形式向区政府、市卫生局汇报,促使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紧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