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描写思乡的古诗十篇描写思乡的古诗十篇

描写思乡的古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21:39:06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1

初唐诗人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中国古代诗词特别讲究言外之意的意境美。诗词的意境在于由外而内的描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抒发诗人思想,可谓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痕。巧者则有情于景,景中情”。

在抒感的认知模式中,中西方存在差异。西方往往把重要的部分放到最前面说,不重要的部分放到后面说,呈现焦点背景的认知模式;中国人遵循事物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因果顺序,更加喜欢欲扬先抑,所以在描写事物时往往有很多铺垫,把最终强调的东西放在末尾,呈现出背景焦点的认知模式。所以将焦点-背景理论应用于古诗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赏析诗歌的义无穷境界。

一、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诗是以背景焦点背景的方式表达感情的。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又有异乡异客的情感表达,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首句就写出做诗缘由。节日的到来更加会让诗人回忆过去,思念亲人。诗人没有表达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诗人以“独”字开篇,开始就刻画出自己孤单、孤独的形象,又传达出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叠用“异”字,越发强调了自己溢于言表的孤独之感,、悲凉之情。“独”和“异”都是为第二句的“思亲”做铺垫。为何如此悲伤呢?原来是思乡之情造成的。第二句的“异乡孤独”空间感是从“倍”字开始被打破的,它打破了“佳节”的特定时间限制,思乡思亲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而“佳节”只是让这种情感得到集聚、放大、爆发的导火索。“倍”字写出重阳佳节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受,与周围热闹、欢乐的场面做对比,使作客他乡、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使“思亲”这个焦点更加突出。

后两句诗主要采取互换立场的方式,典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描写。诗人想起从前的重阳节,都会和兄弟相聚一起登高、佩戴茱萸、消灾祈福。诗人在这里通过回忆每逢重阳都会与兄弟佩戴茱萸、登高这一具体细节的描写,而今年相聚一起登高的兄弟独独缺少了自己,用这种遗憾的心情来反射自己的思乡思亲心情,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自己从重阳佳节回想到故乡的亲人朋友,同时想到他们也会在“插茱萸”时知道“少一人”,思念自己,从而深刻地说明手足之情,深化了思乡之情。这种联想表面看起来很是平静,其实这种感情更是深沉。自己的孤寂、悲伤不能很好地说明思亲程度,但如果把别人对自己的思念建立在自己以前的悲伤上,思亲的激流更是深不见底。

诗人注重时空交替、环境描写、情境联想、对比烘托,把这种异乡异客的孤独感和思亲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典型形象其实就是背景,思乡就是诗人表达的焦点。王维实现了时空的交换,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深境界。有人曾经说过,自己的悲伤不算是真正的悲伤,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悲伤。自己兄弟的登高看似和诗人不相关,实则烘托了诗人自己的思亲悲伤。自己的思亲可能只是独角戏,但是如果亲人在重阳节也在同时思念自己,这种情感的互通,使自己的思亲悲伤得到应和,这种悲伤是溢于言表的。诗人在景和情、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融合,实际上就是由“背景”逐渐走向“焦点”的过程。

二、以清代诗人徐兰的《出居庸关》为例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如果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重阳热闹之景中的思亲之情,那徐兰《出居庸关》则演绎了北方荒漠景象的悲壮之情。徐兰在康熙三十五年随帝征讨漠北噶尔丹,途径居庸关,从居庸关到归化城途中作《出居庸关》。由于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诗人把边塞时的所见、所听、所感寄托在诗歌中。

首先,这首诗介绍了居庸关的地理位置:靠山临海、古时边境要地。次句描写了随军途中的感受:大风呼呼,天气严峻。戍守边关的城楼上的风更大,都把旌旗吹翻了。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写出了居庸关的雄壮气势。前两句诗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强调了居庸关地处偏僻,地势严峻,又强调了天气和环境恶劣。诗的前两句写关外的外部环境,作为“背景”,是为后面两句诗中所表现的戍边将士思乡之情做铺垫。

第三句重点刻画了士卒出关时的感情。关内桃花烂漫,春光乍泄,甚是一番生机勃勃之景,而关外却寒风刺骨,雪花飞舞。“马后桃花”与“马前雪”,在这里“桃花”和“雪”表面看是意象的对比,更深的还有颜色的对比、心境的对比。以马喻人,这不仅是关内外景色对照,更是如桃花般温馨的家乡生活和如雪般寒冷的塞外生活的对照。差别性的比较蕴含了将士的思乡情感。这是为后面的“回头”做铺垫。这种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出关的士卒回头看看自己曾生活的美丽的家园呢?这首诗的精妙在于“回头”,语义双关,一方面是思念家乡,另一方面也在回忆曾在家乡的自己,回首人生。诗人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意象的精心组合,让这首诗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感,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而且暗含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运用对比、双关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细致描写,都是为了突出思乡这一焦点的。其中,诗人注重士卒心理活动的描写。诗人把士卒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士卒随着环境的改变也有着相应的变化。在保卫家园,建立功业时,士卒一往无前,“争”做勇士,豪情万丈;可是在面临即将出关时,想到远离亲人和故土,不免“回”首看看生养自己的地方,充满留恋。这首诗描绘了士卒保卫家国的豪情与思念故乡的柔情,这对矛盾情感和谐统一,使士卒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2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中共有三首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是一首思乡之作。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了诗人在望湖楼所看到的暴雨急来急去的壮观景色。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前两句写了暴风雨急来时的景象,后两句描写了雨后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加强理解,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孟浩然的古诗,因此对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教师通过复习导入的方式,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孟诗,从而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宿建德江》。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交流反馈:

(1)师:读完这首诗,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孤独、凄凉)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

(2)“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那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诗人独自一人夜宿在建德江,他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如果你是诗人,你这时候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

(4)诗人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独自一人,只有天上的月亮相伴,这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

5.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四)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解题:请学生说说从诗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醉书”意思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诗句,给古诗划分节奏。

3.想象下雨前的画面,理解“翻墨、未遮山、跳珠、乱入船”的意思,学习前两句诗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四句所描绘的画面。

(五)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解词题。

一起读题目《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注重点词句,解词意。

自由朗读,读完之后学生交流有没有不懂的字词。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抽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3.想象画面,景中悟情。

4.联系生活,内化感情。

请学生说说从“路转溪桥忽见”中感受到什么?

师相机引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六)课堂总结。

这三首古诗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宿建德江》中后两句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空旷辽阔的原野,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明月,表现出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前两句诗人通过生动描写暴雨来袭时的景象,表达了赏雨的愉悦心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词人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描绘了黄沙道的夜景,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抒情之作。因此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黑云

墨水

雨之急、大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醉书

白雨

跳珠

大风

吹散——去得快

湖水

如天——奇(景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景:以动衬静(迷人)

热爱大自然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3

。登楼远眺,视野更为开阔,你会想到王之涣在《》中的诗句:。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2、默写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诗各一首。

描写春天的诗:诗名是《》,诗句是

描写夏天的诗:诗名是《》,诗句是

描写秋天的诗:诗名是《》,诗句是

描写冬天的诗:诗名是《》,诗句是

3、按要求默写古诗。

赞美黄河雄伟气势的诗:

赞美庐山瀑布的诗:

赞美柳树的诗:

赞美小草的诗:

赞美春雨的诗:

4、《墨梅》、《竹石》、《石灰吟》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其中“梅”具有特点,“竹”具有特点。你还知道类似的诗吗?请写一首。

5、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另一首《悯农》吗:。

6、李清照是我国宋代女词人,她写了一首赞颂项羽,抒发爱国情怀的诗《  》。诗句是。

7、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思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最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8、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9、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有:《  》中的。《  》中的。描写旅途中忧愁满腹难以入眠的诗有《 》中的。《 》中的。

10、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在《》写到:

,表达了诗人对骨肉相残、同根相煎的悲愤之情。

1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这首诗表达了。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诗名诗《》,诗句是。

12、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其中,李白被称为,杜甫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抒发了。你还知道杜甫写景的诗《 》和《 》。

13、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诗人都有优秀作品,

如李白的《》写到。

杜甫的《 》写到 。

王维的《  》写到。

高适的《》写到。

王昌龄的《》写到 。

14、我们还学过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有王昌龄的《》:

,王之涣的《》:

1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 》其中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16、我们曾学过北朝民歌《》:,描绘了一幅的草原图画。

17、“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

、、、、、。请默写毛泽东的一首词:词名《》,词中写到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4

【关键词】班

古诗歌分类:

形式上分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题材上分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和闺怨诗。

举例说明

山水田园诗

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惜别送别诗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彩:低沉哀婉,伤感惆怅;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思乡怀远诗

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思念亲友,征人思乡,闺中怀人。

如何表达:触景伤情,感时生情,托物(月、雁、笛、柳)传情,因梦寄情。

抒情角度:从已入笔、从对方入笔。

边塞诗

题材:

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情感:

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

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某些闺怨、赠别的诗,因与边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把它看作边塞诗词的衍生品。

咏史怀古诗

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表达感情: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常用鉴赏术语:凭古吊今、怀古伤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①以物象为题;

②咏(题、赠、赞)+物象

内容特点:

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等。

分析角度:

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

重点把握:

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思想情感: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所处环境―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6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l、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熏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处处充满春的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

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7

1.鉴赏诗中的意境

常见问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情景)?

另类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路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表述技巧: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景象:细雨刚过,天气放晴,杨柳青绿,枝头的残花已在雨中落尽,只有流莺在树上鸣叫(第一步)。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第二步),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时的思乡之情(第三步)。

2.鉴赏诗中的形象

常见问题:诗中所写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为什么要写某一形象(意象)?所写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思路分析:诗歌的形象主要是带有主观感情的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分析诗歌形象就要分析这些“象”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分析意象中作者所寄寓的感情。另外,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一些意象,会对解读古诗带来很大帮助。例如: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书信;杜鹃――哀怨、凄凉或思归;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出尘脱俗之境;――高洁品质;杨柳――离别怀思之情;采薇――隐居生活等。

表述技巧:①结合诗句明确指出形象或意象的特征。②点出该形象的意义,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闻雁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诗中为什么写到雁?

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它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第一步)因此诗人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第二步)

3.鉴赏诗中的语言

常见问题: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另类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思路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例如: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华美绚丽、通俗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表述技巧: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第一步)“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交代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第二步)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第三步)

4.鉴赏诗中的词句

常见问题:这一联(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另类问题: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妙在哪里?诗中某个字(句)换作某字(句),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

思路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表述技巧: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加以描述。③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阔”字更好。“阔”在诗中指平野的开阔。(第一步)春潮涌流,长江水波激荡,江水几与岸平,江面广阔浩渺。(第二步)“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春意已浓的景象。(第三步)

5.鉴赏诗中的技巧

常见问题:这首诗(某句或某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

另类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从某一角度赏析这首(句)诗。

思路分析:表达技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些表达技巧,如诗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想象和联想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对偶、夸张、用典、互文等)。考生应抓住技巧运用的主要手法作答,不要面面俱到。

表述技巧:①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作者是怎样使用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第二步)写出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第三步)

6.评价诗的内容

常见问题: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分析:依据原诗作答,一定要从原诗中找出理由。

表述技巧:①结合诗人的身世或相关的背景理解作品,做到“知人论世”。②找到原诗中的关键几点,用翻译的形式分条作答。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8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谓是咏月诗中的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艳情里,何处春洒不月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时初见月?江月年年只相似。”……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天一碧,平湖秋月作者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描绘出这融入秋水的月夜,一湖金水欲溶秋的壮观景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深刻的描写到观望着流泻的月光,乡情波动,牵挂故乡的亲人,思乡的情愫一齐涌来,只有如霜的月亮知道诗人内心的乡愁。这一份乡愁让人夜深难寐,遥望远方,惟有情寄明月才慰藉心中的乡思之苦。月是思乡的魂。月是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最永恒的寄托!

咏月诗中要数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最多。他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秋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挂念、思念、关切同情与这朗朗明月一起,伴随着朋友远行,明月是友爱的使者,友情的见证,也因为这有情的明月,使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情谊达到升华,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再如李白的《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又写出了诗人的另一种心情,就明月下酒,借明月抒情,豪情奔涌,在这样的月夜,不得不显露出诗人郁郁寡欢,愤世嫉俗而又无可奈何的俗态,那种被政治抛弃,被世界遗忘,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无奈,那种失意悲情与这清冷的明月,一同相映……

李商隐的“晓镜旧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明月象一潭幽静的水,又盛满忧伤的爱情。皎皎的月光照着如霜秋露,冷冷生辉,情人离别,刻骨相思之情无法排解,在月光下徘徊,踯躅夜深不归,为情所困为情所苦,古人用自己独特,丰富、优美、多情的清词丽句,隐晦地表达离别之痛,思念之苦。

今夜,月光如水,到处是闪耀着清澈光辉,多少乡情也便的愈发清晰。此时,在月光下徜徉,水银一样的月光,铺洒在我的身上,是那样的亲切与祥和。思乡的情愫,如同月光长出的翅膀,在月圆的夜晚。向着家乡的方向飞翔。徜徉在月光下,那种魂牵梦萦的乡情愈发的明亮,每当抬头望月,月光里就有一份属于你的心语,那思念经年不改,每当那轮圆月升起,它便踏着月色而来。都说思念是一种温馨的痛苦,那是因为有了痛苦才显得特别温馨。正是有了这挥不尽的想念,才会有今夜明月千里寄相思,思念的人儿泪常流的忧伤;正是有了这挥不尽的的思念,人的感情才对昨日有了悠长的沉湎和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也正是有了这挥不尽的思念,人的心灵才在深深的思念中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别一番滋味在心头”,“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词句。同样的秋凉,同样的秋月,给人凄惨,给人哀伤,给人以无限的悲苦。每每读到这里,有多少人感时伤怀,涕泪横流。亡国之痛,失国之恨,人生失意,命途多舛,都随一轮清月,漂流而去。

古往今来,人们留下了不知有多少数不清寄语中秋,赞美月亮的绚丽诗文。“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词句几乎成了千古的绝唱。“转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千年一怨,幽怨明月,为何月圆人不圆。月亮本为是没恨事的,却常常在人们离别之时显出团圆的样子,它是有意嘲弄人,还是同情人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但月圆人未圆,而且连月亮也难以长圆。大自然的事物也有缺陷,人的悲欢离就更不为奇了。人世的悲欢离合,天上的阴晴圆缺,难道一向都是如此,无法两全其美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无知,明月有情,愿天下有情人共浴明月之光,享受着美丽多情的精魂带给人间最美好的祝福,愿浓浓的乡情,汩汩的友情,绵绵的爱情天长地久。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9

关键词:鉴赏教学意象意境情感把握古诗词

诗是诗人感情的倾诉。《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的“志”就是指诗人的情感、思想、意愿、抱负、志趣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指情感是诗歌的根本,是诗词的灵魂。当外物(景)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碰撞或交融时,就会形成动人的诗篇,甚至产生千古绝唱。因此把握诗词感情是阅读古诗词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从理解古诗词意象的含义、特点、作用的角度,探讨意象与意境的关系,把握诗词情感。

一、准确理解意象和意境含义

意象和意境都是美学概念。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在创作中诗人都会借助描绘客观事物来抒情言志,化客观事物为意象。

意境是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描绘的情境,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美好艺术境界。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单位,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景和境界。意境是意象的灵魂,所有意象构成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中的意象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和夕阳10种事物。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意境是:秋天黄昏时的凄凉萧瑟的景色。通过这种意境所抒发的情感是:异乡游子的凄凉孤寂、悲秋思乡之情。

二、善于捕捉古诗词的意象的特征

1.象征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意象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一种情感和品质的象征。古人常用意象的特殊象征意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习惯,后折柳借代惜别怀远之意。“松柏”常象征孤直坚强的品质,如“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红豆”常象征爱情或者相思之情;桃花常象征美人;牡丹常象征高贵;常象征品格高洁的人,如“秋菊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鸳鸯,指恩爱的夫妇的,如“得成比目保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2.多义性

古诗词中,同一个意象常常会有多种象征义,表达不同的情感。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情感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如“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仔细揣摩意象设置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古代诗词中意象的设置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烘托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使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可以说,没有对意象的精巧设置就没有优秀的诗词。

1.烘托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

雁门太守行摩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描写于诗人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的经过。首联写景,借“黑云压城”和“甲光向日”两个意象写出了攻守双方的紧张态势。颔联中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地响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写出了战争的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在号角之声的鼓舞下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燕脂凝夜紫”这些意象,渲染战场的悲壮和残酷。以上三联描写了战斗的残酷,这些意象烘托了诗人决心“为君死”的思想感情。

2.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显得委婉含蓄。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该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当时诗人在滁州任刺史。他对西涧一带的幽美景色非常喜爱。常去欣赏、吟咏,还在涧边种了柳树。诗人设置的“涧边幽草”、“深树黄鹂鸣”、“春潮带雨”、“野渡舟自横”这些意象,创造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意境,委婉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向往自然,恬淡自适的生活情趣。

突出强调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出自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之手,他在政治和军事上叱咤风云的同时,也不失其风雅之度。他的这首((苏幕遮》词,词笔绚丽,深情惟妙,体现了他别样的性情和才华。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词的上片,“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绵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的略带寒意的秋烟。“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从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上片中写景,通过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斜阳,芳草,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突出强调了作者所要抒发的思乡羁旅之情。

四、领会传神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1.关注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古诗词往往由众多意象组合而成,而且这些意象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鉴赏古诗词时必须把抓住意象之间的关系。比如,“胡地”“天山雪”“玉门关”“桑干河”“战马”“美酒”等,都是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诗人常通过它们或表达戍边卫国的爱国之情,或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不满,或表达旷夫怨妇念亲思乡的情感。又如,“暮春”“流水”表现的常常是年华已逝、英雄迟暮、报国无门之情;“落叶”“落花”表现的往往是伤春悲秋之情;“捣衣”“玉门关”表现的通常是思念征夫之情。注重平时积累,厚积薄发。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其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相对固定的。因而,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学会积累,善于积累,关注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存在的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逐层深入地分析出它们各自的含义,然后再进行整体把握。例如:王维的《竹里馆》只有简短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四句,但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跃然纸上。诗中的幽徨、深林、明月这些意象,独立地看都平淡无奇,但把它与写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情景联系起来看,就可以体味出诗人以自然白描的手法所描绘出的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意境。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亮光,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其实是匠心独运,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幽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感。

又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描写思乡的古诗篇10

关键词:诗歌奖赏技巧

要想答好诗歌鉴赏题,除了能力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代诗歌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的时间、地点、时间、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点明这首诗是送别诗;《咏梅》,题目点明这首诗是歌咏梅花的,属咏物诗;《越中览古》,题目点明这是怀古诗。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诗,杜甫的忧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感情。比如:刘克庄《落梅》,诗后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有些解释相关语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还以刘克庄的《落梅》为例,注释中解释:“飘入迁客,坠似骚人”分别是指韩愈“朝奏夕贬”和屈原“失宠被逐、投江而死”之事。

四要看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或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藉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亲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踽踽独行于异地,倍思故乡的情感。再看苏轼的《鹧鸪天》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描写了红蕖、白鸟、绿叶,色彩绚丽,以乐景抒哀情,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六要注意细节。例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半身”这一句,通过影伴身,抱膝灯前等动作对人物进行描写,表达诗人思乡,思亲的情感。还有元稹《闻乐天左迁江州司马》中“垂死病中惊坐起”这一句,写“重病中,元稹听到朋友被贬的消息突然做起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震惊之巨和与朋友的友谊之深。还有岳飞《小重山》,中“起来独自绕街行”一句,也是对动作的细节描写,可见诗人彻夜难眠,从而抒发诗人孤独苦闷,壮志难酬的心情。还有《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机警聪明的垂钓小儿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七要注意“情语”。故事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语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语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例如:袁凯的《客中夜坐》中“何处行人不断肠”这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客行悲故乡”这一句,也能直接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除了以上七个技巧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其中,常见的艺术形象,也是学生应该需要格外重视的。

一、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三、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无垠、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的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六、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