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情境教学论文十篇情境教学论文十篇

情境教学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0:50:08

情境教学论文篇1

紧扣时代脉搏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如果脱离时代内容和特征,那将是一潭死水和空洞的说教,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的理性思维日趋成熟,他们渴望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社会热点、重大时事与书本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时代气息,增强探究活动的吸引力,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文化创新的途径》时,用热播的《功夫熊猫》导入,并设计探究问题:《功夫熊猫》中,融入了哪些中国元素呢?《功夫熊猫》的制作,仅仅是对这些传统元素的叠加吗?由此,一下子激活学生的思考兴趣,使之迅速理解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二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样,通过联系现实,结合时事,对教学内容重新设计,便可使学生完全融进教学全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贴近现实生活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是通过体验事物和反思自己的经验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回归生活亦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问“课”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生活”来,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情境的源头活水。是故,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引起知识上的“共振”和感情上的“共鸣”。譬如,笔者以最近几年恩格尔系数变动情况为情境,讲授《消费及其类型》中的“消费结构”一词,要求学生理一理,自家近几年的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结构,并展开讨论: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结果,学生很快就动手算出了自己家最近几年的恩格尔系数,看到自家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体会到了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加深了对课本概念的理解。可见,通过引导学生走近和走进现实生活,可使抽象概念感性化,加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凸显乡土特色乡土案例因发生在本乡本土,大多为学生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体相连,在时空上有亲切感,属“向阳花木”。故而,创设教学情境时,适当和适时地加以利用,往往能陡然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原动力。如笔者在《矛盾是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一课教学设计中,以花木之乡为素材设置了一道情境探究题:本县沭阳新河镇是全国有名的花木之乡,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该镇坚持从镇情出发,巧做花木生产大文章,挖掘花木种植独特的历史、自然、品种、技术等资源优势,着眼于放大花木的观赏价值,狠抓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农民转变经营观念,已形成一个集休闲、垂钓、旅游观光于一体,具有花乡特色的旅游生态观光带,在此基础上抓好了典型——周圈花园,做好示范带动作用,使花木远销海内外。为了打造我县花木的特色品牌,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县委、县政府还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沭阳花木节”,通过“花木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县花木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那么,(1)请你为沭阳利用花木招商引资设计一条广告语。(2)请你分析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唯物辨证法原理?不出所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合作,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深奥的知识也在快乐学习中不经意间被轻松掌握。由是,在情境设计中凸显乡土特色,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情境教学论文篇2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现状目前高中语文情境教学对于革新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作为一新兴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理清并正式这些问题是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语文情境教学创设、引入的方式单一且匮乏。教师对教学导入缺乏足够重视,这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必将影响语文教学效果。其次,语文情境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且缺乏层次性。教师往往过分重视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课文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的落实,往往导致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再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本末倒置”,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受到压制,学生自身的思辨能力与审美水平没有得到重视与提升。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策略探讨

课堂情境教学的优化设计是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所谓优化,是指通过系统控制和课堂隐性管理,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通过上述对情境教学及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分析,笔者将有针对性地探讨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1.以文本为基础,优化情境教学导语,营造教学语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鉴于高中语文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教师更要在以文本为基本出发点,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简单来说,一方面,导语的设计要具有现实性和新鲜感,使学生能身临其境,有话可说,有感可抒;另一方面,导语的设计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不能因延伸拓展过深、过广而哗众取宠,从而使教学偏离主题。

2.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情境教学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深入研究本篇课文在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中所担负的作用,结合具体学习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详细、具体地制定情境教学的弹性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使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能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督促学生扎实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还能充分给予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时间和空间,最终使得学生不仅能完成学习到基本知识,还能使自身的学习能力的得到锻炼。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置如下教学重点、难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境交融的艺术手法;通感的学以致用。

3.注重思辨和探究能力培养,优化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进程

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开始。学生在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教师要有计划地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思考,挖掘自身的思辨意识,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探究能力培养方面,教师不能将学生禁锢在被动接受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层面上,而是要激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独立探究形式,自觉、主动地探究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4.促进知识和能力迁移,优化高中语文情境教学过程

高中阶段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本篇文本基本的语文知识,更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知识和能力迁移意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能力。具体来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与学科考试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迁移的进行,使得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会读书”“读活书”。

三、结语

情境教学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创设适宜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方法。

教学情境如何,对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换言之,学生参与教学需要适宜的教学情境,只有在适宜的教学情境中,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那么,这样的情境如何创设呢?笔者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调整情绪,创设良好心境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心境发生的时候,人看待一切事物都带着这种情绪状态。”教师带着愉快、喜悦的心境进行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表情自然,手势得当,使教学艺术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而且能自如控制自己的情感,体察学生心情的变化。由于良好心境的渲染作用,看“调皮生”也会觉得顺眼,对“差生”也会格外耐心,师生关系就会融洽。这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提高素质大有裨益。相反,如果教师在低沉、郁闷、烦燥等不良心境中组织教学,则会使人思维迟缓,思路闭塞,甚至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由于不良心境的渲染作用,就会觉得学生的一举一动都不符合要求,动辄训斥,甚至动怒,造成课堂气氛紧张、沉闷、压抑,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养成良好的心境。

二、转变角色,构建和谐民主气氛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双方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师者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地位,容易产生权威心理,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接受,往往具有强迫、压抑的性质,易使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影响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知识权威者的角色,主动与学生一同讨论,平等地交流对话。为此,师生都应减少角色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学生中树立起可亲、可敬、和善、和蔼的形象,以利消除学生在课堂民主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消除学生思想上认为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的观念。这样才会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灵活,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至形成严肃而又活泼、有民主、有欢乐、又有争论的课堂氛围。

三、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创设思考体验情境

“合作探究”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并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取知识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帮助。如:有位政治教师在讲《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青少年自身更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他巧妙地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赵某某因家庭原因一步步走向了违法道路,请同学们讨论,赵某变化的过程究竟是谁的过错?要让赵某回到同学中应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赵某的父亲,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歌厅老板,你会怎么办?假如你是赵某的同学、老师,你又会怎么办?”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定,互换角色的体验,学生在一步一步地揭示矛盾中提高认识,从而明确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努力,各方面都有应尽的责任,收到了极佳的效果近年的实践证明,一堂课如能合理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这不仅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对话,使学生获必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能获得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

四、采用多种媒体,创设感知情境

在传统和常规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语言传授知识,单一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而其它感官则处于相对休闲状态,因而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甚至昏昏欲睡。若能借助媒体为手段,变化地不断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开发感官潜能,不但能使呆板的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学生学习增添乐趣,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冲动状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认识新问题,发现新问题。而且能把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带进教学的小课堂之中,大大拓展课堂的时空,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信息,了解社会。

情境教学论文篇4

小学语文新的教学课标提出:“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练笔说真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训练学生习作,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学生接触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充分给予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写真事的机会,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1创设情境的内容要有目的性、客观性、情趣性和可接受性

选择情境的内容是情境习作教学重要的前提条件,习作从内容入手,创设的情境内容恰当与否,将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一,目的性。创设的情境内容一定要根据作文训练的目的要求,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创新性能促进其创造性发展的内容。

第二,客观性。学生习作要求写有意义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提供的情境,就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意义,才有利于启迪学生正确的思想,使学生习作的内容丰富有价值。

第三,情趣性。情趣是观察的原动力,情境内容生动有趣,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思维,使其身临其境地观察、体验,从而获得丰富的、真实的情感,达到熟悉和把握习作对象的目的。

第四,可接受性。创设的内容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生实际,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创设习作情境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年龄特征、习作教材训练的要求,才能创设出全体学生感到新鲜、想了解、乐于观察、有利于作文训练的情境内容,为写作打下基础。如“吹鸡毛”、“打电话”、“贴鼻子”、“升旗”、“课前五分钟”等内容。

2情境作文的教学程序

新的教学课标要求:“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设的情境内容,再现了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一步一步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和练习、认识事物、表达真情实感呢?首先,设计大的程序,在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获得有关习作内容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及深切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回忆口述,试写表达情境,按由说到写的训练顺序,训练学生用恰当的方式自由表达情感,写成习作。归纳起来,创设情境,训练作文的教学程序是:情境观察——情境口述——情境试写——评价提高。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的每一个环节,展示情境的每一个步骤及情境的效果,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印象,使观察训练与说写有机结合,形成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习作课堂教学效率。

(1)情境观察:观察是习作的基础,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也是情感的发源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孩子们按一定顺序精深、细致地观察,深入地体验生活引感。如一次习作要求是写自己喜爱的一中植物,我要求学生写《校园的榕树》。习作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校园的榕树下进行观察,通过观察,大部分同学都能讲出这棵榕树的特点是高大、粗壮、茂盛。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应该怎样把这棵榕树的高大、粗壮、茂盛写具体。学生甲马上说:“校园的榕树真高啊!它差不多有我们三层楼那么高。”学生乙说:“这棵树真粗壮啊!我们三个人手拉手才能把它合抱住。”学生丙接着说:“这棵榕树枝叶的枝叶密密层层,犹如一把撑开的绿绒巨伞。”我进一步问道:“校园的榕树这么大,这么美,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与快乐呢?”同学们有的说:“春雨绵绵,榕树为我们挡风雨,让我们能和平常一样游戏、活动。”有的说:“夏日炎炎,榕树为我们遮太阳,我们在树下活动,觉得格外凉爽……”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情境口述:情境口述是在学生通过创设情境获得写作素材和亲身感受的基础上,通过回忆情境,进一步分析事物的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按一定的顺序,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达技术和实践完成的培养。只有说得清楚,才能写得明白,所以在回忆口述情境训练中必须先提出要求:按顺序回忆,想好再说,说清楚主要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同时,要求注意听别人说,进行补充,通过说能使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交流提高。最后引导学生讨论命题,进一步明确表达什么,强化情感。如上《为老师唱歌》一课时,孩子们命了《难忘的一课》、《心声》、《难忘的的歌声》、《心愿》、《祝福老师》、《师生情》等,每一个题目都包含着孩子们体验的情感和要表达的真情。

(3)情境试写:情境试写是对情境的内容用恰当的形式、准确、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是具体的习作。如一位学生观察了“猫抓老鼠”这一情景后,写出的作文就很有生活的气息:“我原来不知道猫抓住老鼠后还要玩耍一番后才吃掉它。猫抓到老鼠后不是马上吃,而是找一个空地方放开它,当它不敢走时,猫就用爪子拨弄它,当它欲走或走了几步时,猫又马上把它按住,这样往返拨弄,直到老鼠奄奄一息,再也无法动弹时,才把它含到另一个地方慢慢吃起来……”

情境教学论文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要求下,学生将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老师的作用则是引导。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了主要的教学问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也面临巨大变革,情境教学的作用逐渐凸现出来了。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语文教学的精髓在于写作,而生活好似一切创作的源泉,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有用的素材。古往今来,凡是有名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人。课堂上创造出与课文相关联的情境并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融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制作相关道具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理解虚拟的事物是比较困难的。有时候课文的情境和事物在我们看来显而易见,但在学生看来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时候,教师拿出相应的道具,让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美好的音乐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更能通过音符展现出美丽的画卷。科学研究表明,舒缓的音乐有助于记忆,在课堂上,适当播放一些符合课文情境的音乐,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精力集中于课文上,更能加深其记忆,令其印象深刻。

四、自设情境,让学生做课文的主角

对于小学生来说,能让其参与的活动往往更能引发其兴趣。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导演一部由学生主演的课文情景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在表演的同时,用心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并且自主地去学习课文,自发地去探寻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

五、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情境教学论文篇6

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师给出的情境,使学生在其中产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变换、运用,这种解决方式督促学生亲身进入知识结构内部,对知识进行再学习、再深化,这势必加强学生对积极探索的可能性,以及对学习创新性、知识建构的进一步开发和训练,有助于学生数学解题创新的培养。

二、实践初探

1.问题情境,开拓数学学习兴趣

王元院士在数学成长历程中谈起:兴趣是学生成长最优秀的老师.那么,对于中学数学教学而言,初中数学已经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其开始渐渐出现数学的抽象特征、严密的逻辑性用语和证明、证明方式的确定性,以及数学知识运用的合理性,这些数学特有的本质将增加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难度,因此,这样的特点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仗一些特殊的教学情境,利用学生对新型知识热情、好奇、求知欲强烈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以及内容,开发学生围绕情境产生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维,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产生创新兴趣.案例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ppt演示)图中一座大山将a,B两地隔开,现在为了建造一设施,需测量a,B两地之间的距离.施工者在图中另外选择一点C,使得a,B,C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施工者在边aC,BC上各取其中点e,F.经实际测量eF后,根据运算和经验,施工者认为aB的距离就是测量值eF的两倍.请问:你们认为施工者的做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师:现在请同学们研究一下实际情境问题,画一画三角形,找到施工者所描述的对应边aB和eF,请大家准确测量,看看是不是与施工者所用的结论———2倍关系相符合?教师让学生分组,请四位同学一组进行绘制和测量,很快,许多学生发现它们的确存在aB=2eF的关系,此时,学生会产生想迫切知其所以然的愿望!教师请学生分组尝试,并将学生探索、证明的结果进行板演,发挥学生积极建构知识、主动探索的精神.在证明、挖掘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还发现了aB∥eF!师:同学们,类似eF这样的线段,我们称之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对我们以后继续研究三角形知识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情境教学问题式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了本质化的发现与探索,激发了学生在情境化过程中利用知识开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导向,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经历产生困惑—进行猜想—解决困惑的创造性过程,这其中势必引起学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增加其对知识进行再学习、再挖掘的可能性,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施展与发挥.

2.解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解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最核心的教学,在达到学生数学应用知识水平上有着重要的作用.考虑到数学问题中存在大量的可挖掘素材,解题教学比较适合通过反思创设解题情境,从中挖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这一过程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是通过变式环节来实现.变式教学可以创设出多变的解题情境,通过看似类似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内涵和外延正确、深入的认知,进而获得数学知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案例2%已知-5x2+2x+1=0的两根为m,n,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1)1m+1n;(2)1m×1n;(3)m-n.本变式相对学生而言较为容易,学生解决之后,教师安排变式1进行挖掘.变式1%请写出以1m,1n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本变式相对学生而言较容易,旨在让学生缓慢进入解题情境,给出变式2.变式2求代数式5m2+2n,25m3+9n的值.本变式的目的是进一步体会方程解的含义,解决方案是降幂法,给出变式3.变式3%求5m2+3n的值.降幂法尝试—不成功—新法尝试—创造共轭法—问题解决.变式4%已知a≠b,1+2a-5a2=0①,1+2b-5b2=0②.求:ba+ab的值.观察—尝试解题(把a,b看成方程-5x2+2x+1=0的两根,利用韦达定理求解)—创新(去掉a≠b)—解决(考虑a=b的情形)—再创新(若两个方程不属于同一个方程)—变式5.变式5%已知ab≠1,1+2a-5a2=0①,b2+2b-5=0②,求ab+1b的值.观察(①方程与变式4的①方程相同,而②方程与变式4的②方程不同,但系数相同)—尝试(将②方程恒等变形成1+2b-51b≠≠2=0,同变式4的②方程的形状)—解决(把1b,a看成方程-5x2+2x+1=0的两根,则ab+1b=a+1b=25)———创新(去掉ab≠1)—解决(还要考虑1b=a的情形)—再创新。

三、结语

情境教学论文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语言环境

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环境或者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积极语言情绪,把现有的认知活动与积极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现实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它能使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起来。所以情境教学法受到普遍欢迎,因此,语文教学有必要从运用的情境出发,根据现有教材内容,抓住情境,锤炼语言;抓住时机,融会知识;进行绘画,以画学文;设计剧本,以演代学。充分利用生活情景,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锤炼语言的兴趣呢?

一、抓住情境,锤炼语言

生活是文学的源头活水,一切文学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锤炼语言,在生活中抓住具体生活场景锤炼语言,效果颇佳。比如在一次语文课上,突然来了一场暴雨,学生注意力一下子到雨里了,课堂气氛有点活跃,我想,与其让学生心猿意马,不如改变教学内容,利用现有的教学情景,请同学们用最美丽的语言写一段关于暴风雨的话,学生一听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写道:“阴沉的天空犹如失恋的人儿,一片片浑浊不清的乌云就像它被伤透的心,天地间都变得没有颜色,此刻,阴暗、压抑笼罩着仿佛将要被摧毁的世界。终于,像一面突然被打破的镜子,一声撕心裂肺的长鸣过后,泪水倾盆而下。他伤心的泪,散不去。最后,一切散去,一切都恢复了平静,天空又绽放出精彩的笑容,终于明白,风雨过后,世界依旧闪耀。”有的写道:“没有春雨的细润,没有秋雨的萧瑟,有的是粗犷、狂放。瞬间,你如瀑布般一泻而下,狂风为你乱舞,电闪为你辟路,你来得那么急促,去的又是那么匆忙。”有的写道:“暴风雨终究是来了,她象雄鹰一般搏击长空,汹涌咆哮,她象百万雄师过江一般壮大雄浑,此时此刻乾坤犹动,物转星移。”有的写道:“雨丝打在玻璃上,留下一条条水痕,那是天空的眼泪吗?雨渐渐小了,夕阳渐上,阳光点点,沐浴后的绿叶在风中轻舞、飘动。”有的写道:“咆哮吧,风;闪耀吧,电!雨,让你那双有力的大手涤荡这世间一切的肮脏。”有的写道:“在天与地的舞台上,狂风在咆哮,暴雨在击鼓,猛龙过江般的气势,成为人间最火爆的摇滚乐。”有的写到:“暴雨咆哮着袭来,黑云压城,罡风惊天;天雷破空,云恨星愁,犹如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一般。”有的写道:“狂风拂过雨露飞,艳阳照耀彩虹现。”有的写道:“暴风雨终究是来了,她象雄鹰一般搏击长空,汹涌咆哮,她象百万雄师过江一般壮大雄浑,此时此刻乾坤犹动,物转星移。”有的写道:“夕阳逐渐拨开乌云,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在夕阳的映照下,天际射出一道道红色霞光,白色的云朵被渲染成大片大片的赤色晚霞。”有的写道:“夕阳逐渐拨开乌云,天空变得明亮起来。在夕阳的映照下,天际射出一道道红色霞光,白色的云朵被渲染成大片大片的赤色晚霞”……不难看出,学生写的全是真情实感,我们运用教学情境锤炼了学生语言功底。语文教学锤炼语言是核心,如果离开了语言教学,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如果对学生进行抽象的培养与训练,就会呆板低效。所以,我们在具体生活场景中锤炼教学语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生活场景训练口头表达,锻炼学生口头和写作等表达能力。

二、抓住时机,融会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适当地利用教学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把隐性教学客体(如环境)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为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学习知识的条件。首先,把学生引入情境,融会词语成语等知识,诱发学生写作的动机,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一次写景教学课上,突然下起雪,望着窗外飘舞的雪花,我突然有了另一个念头。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下雪了。我们大家都很高兴,那么,我们想一想,描写雪的词语或成语如何?”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说起来:“雪白、雪崩、白网、漫天飞舞、雪莲、雪片、雪柳、光溜溜的冰面、雪中送炭、程门立雪、雪泥鸿爪、雪上加霜”越说越有兴致。看大家说得那么热闹,我接着引导:“我们联想一下古代文人墨客写雪的诗句,怎么样?”一生首先站起来说:“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这首诗写出了北国雪景的壮阔。一生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比喻写出了雪的洁白。一生急切地说:“岑参写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茫茫白雪比喻成梨花,成为千古绝唱。”另一生打趣地说:“天地一笼统,井上大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听他说完,大家都笑了。看到学生说得这么有兴致,我引导学生:“今天,雪的降临为我们提供了特殊的教学情境,老师通过这节课想告诉同学们,语文不是只存在于课本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学会认真的观察、仔细的思考,对生活,我们要细细体味,去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那么,我们会发现语文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自己眼中的雪呢?”接着,同学们迅速构思,拿起纸笔、不到10分钟,一段段描写雪的短文形成。同学们开始交流阅读自己所写段落。这节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融会贯通了词、成语、诗句等知识,把这些知识和场景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课堂学习效果。把教学环境等隐性教学资源变成了可以利用的资源,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

三、进行绘画,以画学文

文画互通,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可以把课文生动化、形象化的东西具体展现出来,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图画面前,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面的色彩搭配、明暗对比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理解课文内容,产生美感,同时还能学习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然后再运用图画变成文字描绘情境时,教师要进行指点,引导学生,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形象,进入情境。比如,教学《苏幕遮》时,可以让学生作画,画出一幅雨后初晴的图画,画完后各组展示,展示完图画进行描绘,鸟雀在欢叫着,在屋檐下蹦来蹦去,池塘里荷叶上滴着水珠,晶莹剔透在荷叶上滚动,阳光照在美丽的湖面上,微风下荷花亭亭玉立,在这个盛夏的季节,在美丽的湖上,我和朋友们一起游玩,我家乡的朋友们啊,你们是否也在思念我?我在梦中划着小船,畅游在芙蓉浦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一种最常见的手法。诗人描绘景物并且把自己的各种情感寄托在所描绘的意象中,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我爱这土地》因艾青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所以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学生在纸上描绘着:河流在怒吼在咆哮,大地在颤抖,有一只眼睛满含泪水的小鸟在枝头鸣叫,它的身后黎明即将到来。在描绘“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深深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绘画加以分析表述,无疑加深了对诗歌原文的理解,把诗歌的绘画方法移用到散文等文体上,也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设计剧本,以演代学

情境教学论文篇8

情境教学主要指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有目标地建立或是引入具备一定情绪色彩与以形象作为主体以及生动详细的情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相应的态度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同时让学生的心理机能可以获得充分发展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建立疾病情景,不仅可以活跃教学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挖掘学生大脑潜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索问题的空间,并且对教学课堂结构进行了优化。情境反思学习方法可以突出重点,利于学生解决难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容量,提升课堂效率,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丰富与活跃起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具备驱动与催化作用。学生在快乐的情感环境下,心智会更为敏捷与更有成效。在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媒体,对儿童正常发育期间的特点实行再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在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乐趣体验。另外,视频能够展现儿童的抬头与挺胸以及翻身和坐立等相关动作的发育过程,而学生在观看儿童可爱的动作时感觉非常有趣,这样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情境下总结出儿童成长的规律。

2情境反思学习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疾病情境,增强理解能力儿科护理学概念比较抽象,使学生难以对疾病症状有正确理解。运用传统教学方式,导致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培养出的人才总是高分低能。建立症状情境,可以再现疾病使学生记得更加深刻理解更为透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能够左边运用文字表述,右边插入疾病相关症状的图片或是疾病录像。比如说X型腿与Y型腿以及鸡胸和漏斗胸等相关视频录像;还有异食癖患儿与蹲踞以及红臀的表现和处理等相关视频录像,可以使学生一看就能明白与了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建立相对逼真的疾病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仿佛身临其境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将儿科护理学中深奥与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多媒体中,可以有效地展现胎儿血液循环相关途径与先天性心脏病具体结构,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

2.2建立实验情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书本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并且在生动情境中,让学生学会对儿童进行健康评估的能力。

(1)模拟病房练习,在教室进行讲解之后,学生要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分组训练,教师一边巡视一边示范。在结束前要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而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进行评价与总结。在护理技术操作训练期间,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动作轻柔与关爱小儿。

(2)角色扮演与练习,在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病儿家属与护士角色。主要扮演病儿家属成员陈述病儿的主要痛苦和症状,而扮演护士人员要运用沟通与交流技巧,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护士以及患者进行交流,一定要教会病儿与家属对相关疾病的健康认知。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创新,以儿科护理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进行大胆想象,想象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语言表达方式越贴近生活越好,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想象潜力,加强学生体验,力争做到寓教于乐和寓乐于教,提升学生的综合护理能力以及知识表达能力。比如说在进行小儿肺炎护理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儿肺炎是儿童最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在每个季节都会发生,其表现的症状为发热与咳嗽以及呼吸困难等。学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在模拟病儿家属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病儿的痛苦与家属的焦虑。而护士更应该关爱病人,最大程度上减轻病儿的痛苦与减小家属负担,要做生命的保护神与守护神,还要让学生扮演护士角色,使其充分体会到护士职业具备的角色内涵,从而在浓厚的兴趣中完成学生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

3结语

情境教学论文篇9

【关键字】情境创设实践体会

一、教学论依据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真谛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育,这符合人的天性,也是带来创造性精神的源源活水。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地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那种愉快的体验、探索中。而创设认知"冲突"的最佳途径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二、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

1、利用科普常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教学非常抽象,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学生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是糊里糊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创设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于常规,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新点子,……的学习活动。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某老师在讲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时,罗列到了若干特殊不等式组,找出规律,力求学生记住:两个都大、两个都小,一大一小时不等式组的解应是:……多数学生不知所云。一个学生大胆发言:“利用数轴根据数形结合理解不等式组的解,直观方便,不但避开了烦琐的死记,而且可能长久不忘。”这种突破传授方法的局限,大胆创新解题的做法实际上就是创新学习。

2、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但教师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果教师不能创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创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愉快的教学气氛,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经常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作为教学的媒体,将会拉近自己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同学使用这样的语言:“老师的年龄和你妈妈同样大”,“你家的人数比老师家的多”,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环境里,一年级的小朋友会觉得非常亲切,感觉老师就象妈妈一样,老师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和他谈心、交朋友,知识的接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例如,一次在某镇中学听某老师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时,老师反复强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方程组成最简形式ax=b(a≠),然后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就得到了方程唯一的解x=这位老师还强调了“只有一个解。”这时一位学生举手发问:“为什么只有一个解呢?”这位老师感到有些突然,稍犹豫后告诉学生说:“你看课本中没有多个解嘛,课本中没涉及的东西你就暂时不要考虑了,待以后学习时再说吧!”显然带有责备的意思。其实这位同学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学习。如果这位老师瞄准这一亮点,进而找出:“如果有两个不同的解x1、x2,那将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可能会利用方程的解的定义得出=b,x=,ax=b,x=,x=x。这就与指出的“如果……”这一假设相矛盾,从而得出“只有一个解”。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又展现了一种利用逆向思维解决数学问题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反证法。如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2=长×宽÷2=(上底+下底)×高÷2这些发现,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利用已有知识,在独立思考,相互启发的基础上的全新发现,这就是创新,从而也确定了“梯形面积=长方形面÷2的推导思路。教学法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发现事物的本质。有学生发现一个长方形,那么把长方形换成正方形、平形四边形又会得出怎样的结果留给同学们下去自己完成。

3、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圆周率的故事

祖冲之、七位、世界第一,保持了一千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1427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16位;

1596年,荷兰数学家卢道夫、35位;

1990年,计算机4.8亿位;

2002年12月6日,东京大学,12411亿位。

3“0”

罗马数字没有0;

五世纪时,“0”从东方传到罗马,当时教皇非常保守,认为罗马数字可以用来记任何数目,已足够用,就禁止用“0”,一位罗马学者的手册介绍了0和0的一些用法,教皇发现后,对它施以酷刑。

以“规”、“矩”度天下之方圆

山东省嘉祥县一座古建筑石室造像中,有两位古代神化中我们远古祖先的形象,一位是伏羲,一位是女娲。伏羲手中物体就是规,与圆规相似;女娲手中物体叫矩,呈直角拐尺形。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1、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案例“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2、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x,y)到定点F(x0,y0)的距离等于动点p(x,y)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x2=y

x2+y2=y+y2

x2+y2-(1/2)y=y2+(1/2)y

x2+(y-1/4)2=(y+1/4)2

=|y+14|.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x,y)到定点F(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y=-1/4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创设引导学生猜想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案例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问题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问题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2、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如:比较下列各数大小:、、、,多数学生守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先通分,当分母相同时,再比较分子的大小。题目中的分母分别是13、11、89、25通分不容易。部分同学花了很长时间仍未得出正确结果。某同学观察出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是96,他认为当分子值相同时,利用分母的大小来比较也是可以的。这样的思维摆脱了常规的思维定势,进行求异思维。问题就简捷多了。老师应抓住这一典型给予特别表扬,并且肯定这样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创新学习的方法,极大地鼓舞了全班同学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①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②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③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④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四、创设的问题情境的实践研究的几点体会

1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要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

2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中加强学法指导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从发展性的要求来看,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而更重要的是“会学”数学,学会学习,具备在未来的工作中,科学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学生自主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问题情境设置和学法指导两个方面.学法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益,使他们在学习中把摸索体会到的观念、方法尽快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3注重情感因素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只有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笑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03):60

[2]顾菊美.创设情境巧引新课[J].新课程(中学版),2009,(04):98

[3]王金利.新课标下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01):86

情境教学论文篇10

何谓情境教学法?何川(2010)在《浅谈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中提出:“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实际情形,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陈亚峰(2012)在《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认为:“情境教学法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教学过程,通过创建典型的场景,根据教学目的,认真设计教学环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学生喜闻乐见并能准确表达教学内容的语言娓娓道来,从而实现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上述概念界定,笔者更赞同陈亚峰的看法。

2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课堂中的具体践行策略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课堂中的践行策略有很多。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种策略,论述如下:

2.1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与我们的中职数控技术应用教学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多媒体俨然已经成为我们中职数控技术应用教学必不可少的现代教学手段之一。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在数控技术应用课堂中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执教制图设计中的装配图以及剖视图相关内容的时候,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用图片进行展示的话,那么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来说则是很难接受和掌握相关知识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事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通过这个多媒体课件把切割以及装配的过程用动画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同学们。通过这个多媒体教学情境的创设,同学们可以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中职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对于我们的中职数控技术应用教学来说仅仅只是一种常用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下功夫,只有制作出精美的、符合教学实际的课件才能真正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结合师生讨论创设情境

除了结合多媒体创设情境之外,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课堂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师生讨论创设情境。在中职数控技术应用课堂中,对于一些重难点问题我们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师生讨论,最终通过师生讨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例如,一次在上读图课的时候,笔者结合师生讨论创设了这样一个情节:首先在黑板上根据相关的视图补画所缺的视图或图线向同学们呈现出几道问题,并且对于问题的设置有多个答案。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同学们讨论完毕之后,笔者再和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结合师生讨论创设情境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师生讨论的主题必须要经过精心的预设,讨论的主题也必须要有价值。否则不仅不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可能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2.3结合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中职数控技术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尽可能多的结合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最终让同学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巩固和实践自身已学知识。例如,数控编程指令一般分为用于非圆曲线表面加工的宏程序指令、可以由操作者定义的子程序指令、多个表面多次走刀加工的复合循环指令、单一表面简单循环的加工指令以及单一表面单一走刀的简单指令等。并且这些指令在不同情况之下的适用条件也不尽相同。为了有效培养中职生选择合适的加工指令进行数控编程的能力,笔者给出了很多种不同的条件和要求让同学们进行具体的动手操作和研究。通过相关的动手操作,中职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得到了有效提升,其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也能够顺利、有效地编制出符合数控加工实际生产要求的数控程序。这就是结合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所产生的具体效果,它对于提高中职生的数控技术应用能力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应经常性地结合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