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外来入侵物种有哪些? 外来入侵物种有哪些图片

外来入侵物种有哪些? 外来入侵物种有哪些图片

时间:

1.紫茎泽兰(学名:紫茎泽兰(Spreng。)R.M. King):半灌木,高0.8 ~ 2.5m。茎紫色,叶对生,卵圆形,三角形,棱形,边缘有粗锯齿。头状花序,排列成伞状,有三层或四层总苞片和白色小花。有性或无性生殖。每株每年能产生约10000个瘦果,瘦果呈五角形。带着冠毛,随风飘散。根茎发达,可以借助强大的根茎迅速扩张蔓延。原产于中美洲,1935年发现于云南南部,可能经缅甸传入。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南)和台湾省,最大垂直分布2500米。

2.Mikaina micrantha Kunth(学名:Mikaina Micrantha Kunth):多年生草本或木质藤本植物,茎细长,匍匐或攀援,分枝多,茎中部叶三角状至卵形,基部心形,顶端锥形,边缘锯齿状,多花头,常排列于分枝处的复伞房状花序,有4朵小花,均为强两性花,4枚总苞片。花冠白色,成脊状,钟形的檐,5齿,瘦果黑色。原产中美洲,1884年首次登陆香港,1984年在深圳被发现。分布在香港、澳门和广东珠江三角洲。

3.空心莲子草。)Griseb。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繁殖。3-4月,根发芽出土;匍匐茎发育良好,节生根,茎的节也能萌出植株。叶对生,短柄,长圆形到倒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由10 ~ 20朵以上无柄白色小花组成,总花梗;苞片和小苞片干膜质,宿存;花被5,披针形,背面两面压扁,膜质,白色有光泽;五月至十月开花。原产南美洲,1892年出现在上海附近岛屿,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分布于黄河流域南部和天津。

4.豚草:一年生植物,高20 ~ 250厘米。茎直立,有角,多分枝,下部叶对生,上部叶互生,叶三角形,1 ~ 3羽状深裂。头状花序单性,雌雄同株;约50 ~ 60株大致排列在枝端,花冠淡黄色,总苞倒卵圆锥形,囊状,无花冠和冠毛,2个丝状花柱,伸出总苞。瘦果倒卵形,包在一个硬的总苞里。分布于北美,1935年在杭州发现,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约15个省市。恶性杂草,可抑制和排斥禾本科和菊科等植物。

5.毒麦(学名:毒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稀疏丛生的秆,20-120厘米高,有3-5个节,无毛。叶子平,薄,边缘略粗糙。穗状总状花序,小穗含4-10朵小花,小穗轴节间长1-1.5毫米,光滑无毛;颖片宽,近等长于其小穗,外稃椭圆形至卵圆形,成熟时膨大,基花盘的小芒突出于外稃顶部附近,长1-2厘米,粗糙;内稃大约和外稃一样长,颖果是它的宽度的2-3倍。开花结果期为6-7月。起源于欧洲地中海地区,1954年在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除西藏外,在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均有发现。

6.互花米草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秆高1-1.7米,直立,不分枝。叶长达60cm,基部宽0.5-1.5cm,至少在干燥时是这样,先端渐细成细丝;舌毛呈环状,长1-1.8厘米。圆锥花序由3-13个穗组成,长(3-)5-15厘米,或多或少直立;小穗长10-18毫米,呈瓦状排列。颖片的顶端有点锐尖,有1脉。第一颖片短于第二颖片,沿着脊无毛或疏生短柔毛;花药长5-7毫米。原产美国东南沿海,1979年作为经济作物引入上海(崇明岛)、浙江、福建、广东和香港。威胁当地沿海生态系统,导致大片红树林消失。

7.飞机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壮,水平行走。茎直立,高1-3米,浅色,细条纹;枝粗壮,通常对生,叶对生,卵形,三角形或卵圆形三角形,花序下部的叶小,通常全缘。多数或少数头状花序在茎或枝顶端排列成伞房状或复伞房状,总苞圆柱形,总苞3-4层,瓦状排列,外苞片椭圆形,秆黄色。白色或粉色的花。瘦果黑褐色,5肋,从4月到12月开花和结果。原产中美洲,1920年代作为香料植物引入泰国栽培。1934年发现于云南南部,分布于台湾省、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8.凤眼莲。)solms(学名:凤眼莲(mart。))是漂浮的水生植物,其根或根部在土壤中,高度为30 ~ 50cm。茎极短,在节上生根,匍匐枝长,脱离母株后长成新植株。基部,莲座状,卵形,倒卵形至肾圆形,光滑:叶柄基部略紫,充气后的气囊呈葫芦状。花葶单生,中间有鞘苞片,穗状花序6 ~ 12朵,紫蓝色花被,6裂,蓝色中心有亮黄色斑点,子房椭圆形。蒴果卵球形。原产巴西东北部,1901年从日本作为花卉引入台湾省,5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在辽宁南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栽培,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杂草。大量逃逸,堵塞河流,破坏水生生态系统,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

9.石草(学名:高粱。),又名假高粱,为多年生根茎草。秆直立,100-150厘米高。叶宽线形到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基部渐尖,无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分枝近轮生,无梗小穗椭圆形,成熟时浅黄或略带紫色,主脉从齿突出成芒,或全缘无芒。雄蕊3枚;花2,只有基部合生,柱头帚状。有柄的雄性小穗比无柄的小穗更窄,更暗,更薄。千粒重为3.5克.原产中国海,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台湾省南部栽培。在香港和粤北同时发现。种子通常与进口的作物种子混合,引进和扩散,并分布在中国的许多地方。它们是高粱、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甘蔗、黄麻、红麻、苜蓿等30多种作物中的杂草。它们也可以与同一属的其他物种杂交。

10.甘蔗扁螟(学名:Opogona sacchari)为黄褐色成虫,体长8-10mm,翅长22-26mm。它的前翅是深褐色的,后翅是黄褐色的,后足长,超过翅端,后胫关节有毛。腹部有两边三排灰点。休息时,触角向前延伸;爬行时,速度很快,看起来像蟑螂,可以短距离跳跃。成虫多在傍晚至午夜活动,有摄食、补充营养和趋向糖分的习性,趋光性不强。巴西木材原产于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987年传入广州,90年代传到北京。分布在10多个省、直辖市。威胁香蕉、甘蔗、玉米、土豆等作物和温室植物。

1.湿地松粉蚧(学名:Oracella acuta)的雌性成虫为梨形,腹部向后逐渐变细,有7根触角。若虫卵圆形至不对称椭圆形,体长1.02-1.52毫米,足3对。在龄期结束时,昆虫分泌蜡状物质形成白色蜡包,覆盖在昆虫身体上。雄性成虫分为有翅型和无翅型。刚孵出的若虫孵化后聚集在雌成虫的蜡袋中,天气合适时爬出,在松树的枝、梢、叶中不停活动,随气流被动扩散。扩散距离一般为17km,最远可达22km。一些新孵化的若虫一起生活在隐蔽的嫩枝、针叶束或球果上。原产美国,它与Pin一起进入中国广东台山

12.松纵坑切梢小蠹(学名:红脂大小蠹)成虫呈圆柱形,长5.7-10.0毫米,浅至暗红色。雄虫体长宽2.1倍,成虫为红褐色,前额不规则隆起,前胸和后板宽,有粗切迹,向头两侧逐渐变窄,不收缩;蠕虫稀疏地覆盖着不规则的长毛。雌虫与雄虫相似,但眼线中上前额明显凸起,前胸上的切点较大,鞘翅末端粗糙,颗粒略大。原产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1998年在中国山西省阳城、沁水首次发现,可能与木材的传入有关。分布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四省。它不仅攻击衰弱的树木,也攻击健康的树木(尤其是油松),导致该地区大量寄主死亡。

13.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 cunea)雌雄同体,成虫为白色。雄蛾有双梳状触角,前翅上有几个褐色斑点。雌蛾有锯齿状的触角和纯白色的前翅。白蛾以蛹在地面树皮或枯枝落叶下越冬。幼虫孵化时吐丝结网,以簇网中的树叶为食。叶子被吃光后,幼虫转移到树枝和小树枝的其他部分来编织新的网。原产北美,1979年引入中国辽宁丹东。1981年,渔民将木材从辽宁带入山东荣成县,并传播开来。1995年在天津发现,主要危害落叶阔叶树种,包括多种经济林、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重要的有槭、槭、桑、苹果、梨、山楂、李、蔷薇、绣球、桦木、赤杨、栎、核桃、柿子、杨、柳、榆、悬铃木。它们还吃寄主树附近的玉米、大豆、棉花、烟草、红薯等作物,以及一些花和杂草。

14.非洲蜗牛(学名:阿聊福利卡)是一种中型陆地蜗牛。成虫壳一般长7 ~ 8cm,最大的可长到20cm以上。昼伏夜出,杂食性,多活跃于潮湿环境,喜欢在雨夜出没。原产于非洲东海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和马达加斯加岛。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福建厦门发现,很可能是一个新加坡华人带来的植物引进的。后来,它作为一种美味的食物被引入许多南方省份。分布于广东、香港、海南、广西、云南、福建和台湾省。全球入侵物种。食物包括农作物、树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甚至可以咀嚼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农作物。

15.福寿螺(学名:福寿螺)个体较大,每条100 ~ 150g,最大个体可达250g以上。被称为巨型蜗牛。壳比普通蜗牛的壳轻,呈黄褐色。夜间在水面以上的干燥物体或植物表面产卵,卵数在一千粒以上。起源于亚马逊河流域,最初作为高蛋白食品引入台湾省;1981年引入广东,1984年左右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广泛养殖,后又引入外省养殖。它被大量遗弃或逃逸,并迅速从农田扩散到自然湿地。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和浙江,给水稻生产造成损失。威胁入侵区的水生贝类、水生植物和食物链是棘球绦虫和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

16.牛蛙(学名:牛蛙)体长约20厘米,后肢长达25厘米。成人体重超过0.5公斤。头部宽而扁平。嘴位置,尖吻,钝圆脸。眼球突出分为上下两部分,下眼睑有绉折瞬膜,可以闭眼。身体绿色或褐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经常生活在静水中或附近。春天繁殖,卵产在水中。蝌蚪是带有黑斑的绿褐色。蝌蚪寿命1-3年,原产于北美落基山脉以东,北至加拿大,南至佛罗里达北部。在1959年作为食物引入,它遍布除了西藏和北京南部的海南以外的整个中国大陆。这对本土amp构成了威胁

932995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