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百科>百科>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 春秋战国时期有纸吗

时间:2023-11-06

1.孔子。

(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所特有的本质特征。人天生有四种好芽:慈悲、羞耻、逆来顺受、是非。这四种良好品质是后天仁、义、礼、智道德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一种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比治国能力更重视道德的完善。一个“君子”应该有远大的志向、伟大的精神境界、高度的正义行为意识、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气节。

(3)德育内容:仁、义、礼、智。其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子有序,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的宗旨。

2.孟子。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

(1)以民为本:他认为决定统治者执政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后盾,民心的臣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

(2)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养民、教民。养民以制民,使民及时,取民而有制;去教堂的人应该教育人民。

(3)王道: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孟子所谓的“王道”,就是“德治”。在孟子看来,王道的统治就是“保民为王”,也就是“乐天下,忧天下”。

(4)性善:性善论是他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

3.老子。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高的自然法则。道的运行规律决定了世间万物。人只有遵循道,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与天地融为一体,达到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目的。老子在“道”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西汉初年为统治者所采纳。它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减少了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干预,对恢复战国以来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为而治”是以小国寡民为前提的,小到“鸡犬相闻”。虽小,但老子并不提倡人与人之间频繁交往,更不提倡“生死不往来”。老子认为这样可以减少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实际上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属于比较消极的思想。

老子思想的精髓是朴素辩证法。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对人们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思考。

4.墨子。墨子主张“兼爱”,主张“二者易辨”,反对儒家从宗法制度上划分亲疏尊卑;提出“兼爱互利”的主张,要求“节葬”、“节支”,反对奢侈的生活方式和礼乐制度;提倡“尚同”和“尚贤”,反对任人唯亲。

提出“不进攻”,反对国家间以掠夺为目的的战争;鼓吹“非天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时也承认鬼神的存在。

5.韩非。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理论。国家的权力应该集中在一个君主的手中,他必须有强大的权力来统治世界。对于人民,他吸收了他的老师荀子的“性本恶”论,他要用法律约束人民,用刑罚惩罚人民

韩非子的观点是反对复古,主张顺应时代。韩根据当时的形势,主张法治韩非子,并提出重赏、重罚、重农、打硬仗四项政策。韩非子主张君权神授。自秦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理念都深受韩非子学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