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恢复治理十篇生态恢复治理十篇

生态恢复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46:58

生态恢复治理篇1

传统的观点认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多是消极的,积极的作用很小。矿产资源开发会导致土地占用、地质结构破环、化学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植被和景观破环,但也会通过生态修复、治理和生态景观再造等,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交通条件、增加资源供给等[1]。但最新的观点认为,矿产资源开发必然造成环境扰动,但大部分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扰动较小,进一步从开采规模、开采阶段、开采方式、油气开发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认为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不相同[2]。另外,保护区和“三条红线”内也应允许开采矿产资源,但条件更加苛刻而已。

1客观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1不同规模矿山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不同

1)大型矿山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大型(地下)矿山,尤其是大型沉积型矿山的开采,会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潜水面下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大型露天煤矿(地表)及大型露天铁矿等的开采,因剥离表土和废石、尾矿堆放,造成占地和地表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可能导致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需要重点关注和整治,但如果采用回填技术,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可大大减少。2)中小型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不大。对于中小型矿山开采而言,只要控制废水,不使其流入河流和农田,保护地下水不受污染,并处理好废石和尾矿的堆放问题,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仍属于点状污染的可控范围内,影响不大。如果采用绿色开发技术(如地下开采和废石回填),边开采边治理,其环境影响程度可以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当前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型矿山的资金实力、技术实力较差,环境治理动力不足,需要政府伸出援手。

1.2不同开采阶段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不同

一般认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分成三个阶段:①开采前阶段,包括详查、勘探阶段;②开发利用阶段,指开采阶段;③闭坑阶段,即开采后阶段。由于这三个开采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对应的生态恢复治理方式也不相同,因此,所采取的治理政策和治理措施不同。1)开采前阶段的影响。在勘查阶段,有些勘查活动需要使用钻机、挖探槽,少部分需要挖巷道(坑探),但因其挖掘的土方量有限,对环境的扰动很小。只要控制好打钻的废水不使其流入农田和溪流,控制挖掘土方的堆放位置,确保点状污染源不变成线状污染源,则其影响程度很小。2)开采阶段的影响。开采阶段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矿山生产周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颁布的时间,这时,矿山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年限=(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颁布的时间,政府承担的周期=矿山生产周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颁布的时间;二是矿山生产周期<(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颁布的时间,矿山企业承担的责任年限=矿山生产周期时间内的矿山治理恢复责任。3)开采后阶段的影响。对于老矿山而言,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规定应收取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因此,应按照“老矿山老办法”的原则进行处理,由政府承担恢复治理的全部费用。如果生产周期较短,矿山企业已经闭坑,矿山企业生产周期<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则责任应由矿山企业或第三方承担。

1.3不同开采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不同

根据矿床埋藏深度的不同和技术经济合理性的要求,矿山开采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式。接近地表和埋藏较浅的部分采用露天开采方式,深部则采用地下开采方式[3]。一般来说,地下开采会影响地下的应力结构和地下潜水面,因此,只要做好安全防护,不会对地下的环境产生影响。但露天开采,会对大气、地表和水产生负面的环境影响。露天开采,多为煤、油页岩、铁矿、铝土矿等层状分布的沉积型矿床,在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掘沟、剥离和采矿,其下降速度的快慢、新水平准备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掘沟速度。为保证露天矿持续正常的生产,掘沟、剥离和采矿三者之间,在空间和时间上必须保持一定的超前关系,遵循“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原则组织生产。

1.4油气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可控

油气大都是埋藏在几千米深的地下,上部有盖层,只要保持正常生产,则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出现钻井、采油污水随意排放、油气挥发和燃烧、采油过程的“跑冒滴漏”、生产事故等问题,则其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但只要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管理,减少生产事故和“跑冒滴漏”情况的发生,并做好污水处理,油田气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控制在很小范围内。综上所述,不能笼统地说矿产资源开发带来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扰动的特点不同,采取差异化的措施。

2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的重点

2.1不同开采阶段矿山生态治理恢复重点

2.1.1开采前阶段在详查和勘探阶段,随着投入和勘探密度的增加,以及槽探、钻探和坑探的增强,找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加重。如果环境的承载力很大,则详查、勘探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反之则很大。如果是生态保护区和旅游景区,因其环境承载力较小,则影响更大。在开采前阶段,生态环境治理恢复的重点是修路的渣土和打钻的泥浆,防止点状污染源变成线状污染源。

2.1.2开采阶段开采阶段要进一步区分单个矿开采、多个矿开采和特殊情况。1)单个矿开采。从生命周期来看,单个矿成长历程可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随着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的推进,除了产量由小到大、稳定到逐渐减少外,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对土地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因此,单个矿的治理恢复重点是成熟期产量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以及中晚期矿山对尾矿库在压力。2)多个矿开采。多个矿山开采期是指多个矿山或多个矿种不是同时开发,但却是聚集性的,如整装勘查区矿产资源开发、矿业经济区开发。由于多个矿山或多个矿种不是同时开发,有的处在详查、勘探期,有的处在开采期,有的处在开采后期,但总体上是聚集的,规模较大,因此,从规划期到衰退期都要严格管理。3)特殊情况。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煤矸石排放量为原煤的10%~20%,在洗煤加工过程中,其排放量为洗煤量的15%~20%,排放量较大。因此,要加强管控,防止煤炭在开发过程中发生“跑冒滴漏”情况。

2.1.3开采后阶段开采后矿山,尤其指废弃矿山,要因地制宜,考虑废弃矿山土地恢复后适合如何利用,如建设用地、农田开发、城市垃圾废弃物填埋场、水产养殖场、地质公园[3],先做好规划,再进行开发。

2.2不同规模矿山生态恢复治理重点

1)中小型矿山。中小型矿山的开发总体上对环境的影响不大,但应注意,不要让中小型矿山的点状污染源(点状的渣土、植被、污水)变成线状污染源、面状污染源,则其环境影响不大。2)大型以上矿山。大型以上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无论修建厂房的面积、职工生活宿舍的面积,还是尾矿库的面积,均比较大。如果是露天开采(煤矿、铁矿、铝土矿等),则还需考虑排土场、露天采场的数量;如果采用地下绿色开采,由于尾矿库和排土场都在地下,则只需考虑修建厂房的面积和职工生活宿舍面积。2.3不同开采方式生态恢复治理重点1)地下开采。传统的地下开采,影响地下结构和地下潜水面,但如果采用边采边回填的技术,则可以大大减少传统的地下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现实情况是两种技术都在使用,所以,应注意更多地采用边采边回填技术。2)露天开采。露天开采突出的是露天采场、排土场、尾矿库,应尽量减少露天采场、排土场和尾矿库的面积,从而减少露天开采的扬沙、粉尘的影响面积和占覆(压覆)面积。

2.4油气开采不同阶段的恢复治理重点

1)油气勘查阶段。油气勘查不同于固体矿产勘查,允许“边探边采”,因此,油气开采的阶段划分与固体矿产不同,其分为圈闭预探和油气藏评价两个时期。油气勘查阶段的重点是勘查后期的“跑冒滴漏”问题和搭建钻塔、修建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2)油气开采阶段。油气开采阶段的重点是开采过程的管理,减少“跑冒滴漏”情况、生产事故和随意性的发生。需要二次注水的石油开采均对环境造成影响,包括钻井污水,每口井约产生300m3重金属超标;采油污水,采油1t需注水2.5t(如长庆油田);洗净污水以及处理人工注水产生的污水。不过油气开采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沉、水资源极度匮乏[4],应注意节约用水,尽量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地表下层和水资源极度匮乏,注意污水的再次利用。3)废弃油田。废弃油田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老油田,老油田没有规定收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以及油田的治理责任主体和责任大小。生态恢复治理基金(恢复治理基金)部分,已通过利润、成本等方式走账,所以老油田的治理责任应由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负责,即废弃油田的治理责任由政府负责;另一种是油田生产周期》(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颁布的时间,这种情况下,企业或第三方只承担(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基金)颁布的时间。

生态恢复治理篇2

关键词: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生态恢复涝淄河

城市河道在一个城市的发展中,不仅仅是满足城市防洪和用水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城市已成为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在中国,黄河沿岸河岸带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增加[1]。在城市河道治理方面,国外学者以及生态专家提出了许多相应的理论并且进行了相应的生态工程实践[2-6]。与国外河流修复研究相比,我国河流生态修复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由于长期忽视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到胁迫。河流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已经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尤其是河岸带的近自然生态恢复研究。国内许多生态专家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综合效益出发,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采用工程和植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进行了大量的实践[7-14]。

1涝淄河河道概况

涝淄河是淄博市主要河流之一,位于张店区东部,是乌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淄川区,流经张店区、临淄区、桓台县,经由大寨沟汇入乌河,河道全长38.6km。中心城区段的河道长度约为15.3km,其中胶济铁路至开发区北界的长度为14.0公里。

涝淄河与两岸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到了近代,涝淄河遭到污染,污水乱排、生活垃圾乱倒,河道环境变差,影响了群众生活、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随着污水管道及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水质逐步好转。目前河道的水源主要是沣水煤矿、张赵煤矿及沣泉煤矿的矿坑排水。整治涝淄河,改善环境,让河流重泛清水,成为沿岸百姓心中的希望。

2河道存在问题及治理现状

2.1存在问题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脏、乱、差问题日益突出。在河道治理和管理过程中,由于过于强调防涝、泄洪作用,而忽视了生态、景观等其它功能,导致河道成了毫无生机与活力、缺乏美感的“水泥排污沟”、“臭水沟”,既有碍观瞻、破坏城市形象,更影响了沿河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涝淄河贯穿张店城区东部,与20余条城市道路相交,河流的整治改造必将对其周边的道路交通产生影响;涝淄河位于老城区东部,企业与居住用地混杂,对居住用地干扰较严重,直接造成周边居住用地环境质量不高,难以改造。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对河流两岸一定范围内进行生态、景观控制,制定保护措施。沿线多为厂房、平房,参差不齐,依河而建,建筑立面陈旧,需拆除、控制,否则难以形成景观安全格局。

2.2治理现状

为加快世界精品城市建设步伐,优化人居城市形象,淄博市对涝淄河河道治理进行了总体规划,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通过河流的景观环境整治,才能提高城市生存环境,提升河流周边用地价值,将河流的生态服务功能导入城市,更好为城区居民服务。基于这个问题,规划将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作为优先考虑的过程,首先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综合研究,目的是以涝淄河改造为契点,带动沿线和区域的发展。统一规划路网,对陈旧建筑进行拆除和规划性控制。力图道路交通、沿岸企业建筑以及河道景观三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3城市河道治理及生态恢复原则

城市河道治理及生态恢复应以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反映地方文化及体现开放、发展的时代精神为规划设计的基本点,立足山水园林文化的特征创造具有时代感的、生态的和文化的景观。在具体的实践中应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化原则。把握人与自然的设计主题,在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使之具有很高的园林艺术观赏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的融合。

二是坚持自然化原则。造园方式上要依地就势,追求自然古朴,体现野趣。既要考虑到工程的要求,又要考虑景观和生态的要求,不能简单地把园林设计搬到水边来,要依照地形特点设计出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

三是坚持整体性原则。把城市河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段相互衔接、呼应,各具特色,联成整体。并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要求,建设一些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和谐的河流公园,使城市河流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最引人人胜的休闲娱乐空间。

4城市河道治理及生态恢复措施探讨

4.1河道治理与生态恢复要与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

河道治理要从单纯的河流防洪功能向休闲、游览功能转换,滨河应该成为市民、游客乐意在此驻足流连的城市公共空间。基于这种理念,景观规划对沿岸新建的建筑物要作出严格控制,即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建筑离岸距离,避免出现“岸上看不到水,水中见不到岸”的状况。河岸的休闲功能对沿岸绿地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沿岸要营造多层次的绿化效果,最大限度地增加滨水绿地的景深。

另外,要考虑到河流流经地段的文化内涵差异,对其滨河带采用的景观设计的手段也应有所区别。河段流经历史建筑时,可以考虑河坡上垂柳拂水等景致;河段流经住宅小区时,应有体现“人水亲和”、“人水相依”的景致。因为市民对于河流水域及其周边空间景观的要求是多样性的,所以规划设计者必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整治时,应提出对景观改造的总体设想。

4.2城市河道治理及恢复过程要注重河岸堤防的绿化美化

城市河道治理及恢复要通过流域治理工程和河堤岸防护林工程,营造护堤护岸林,并以此完善堤岸防护、防止水土流失。除了要充分考虑沿河治污、水质保护、交通航运、防洪排涝等问题外,还要注意加强河堤两岸的道路建设、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在调查分析周围原生态系统,不破坏原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植物,复原生态环境,力争达到“河水清、两岸美、交通畅、无洪涝”的目的。通过道路与河道相互融合的绿化美化工程,实施综合整治,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绿色生态长廊,如可在临河岸边的堤防植柳,既可防洪固堤,又兼收美化环境之效,达到治水、净水、美化景观、加固堤岸的目的。还能起到改善城市河道交通运输的作用。

4.3重视水体质量以及水体的多样化

城市河道在治理及恢复过程中要与各种景观协调配置,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怡情悦性都有直接的陶冶和感化作用。因此,水体的质量对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河道景观在旅游景观构成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开阔水面的区域将会变成深受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地域,并构成了开放空间与水道紧密结合的优越环境。城市河道治理及恢复过程中必须对水体要格外珍视,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其重要性完全胜过一般的道路。因此,我们在城市河道治理及恢复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水体的开发与保护。

生态恢复治理篇3

关键词:干海子;候鸟保护区;湿地;恢复对策

1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类型及生态现状

1.1类型与基本情况

甘肃省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属湿地类型保护区。湿地水源为由西向东汇集地下水渗出小溪流、盆地地下水聚集而成,是地下水的排泄、蒸发地带。周边环境为盐渍沙漠,天然植被主要为柽柳,发挥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干海子水域植被有芦苇、盐角草、盐爪爪等,适合候鸟栖息繁衍,是候鸟迁徙、繁衍的重要栖息地。为保护在这里迁徙的候鸟资源而建,总面积667hm2,其中核心区水域面积300hm2,保护区距最近的人类生活区30多公里,人为干扰较少,候鸟资源丰富,初建时保护区有鸟类26种万余只,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8种,加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13种。

1.2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状

1.2.1地下水位下降。干海子候鸟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湿地环境和干旱沙漠生态环境。据1982年水利资料显示,花海盆地地下水位下降了1~3m,地下水位的下降使得盆地集聚水源减少。

1.2.2湿地萎缩,保护区环境恶化。保护区初建时有水域300hm2,以后逐年减少,至上世纪90年代加剧,导致最终消失。湿地盐生、沙生植被因水面萎缩逐渐露出水面干旱死亡,候鸟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而移往其他水域,湖底暴露盐渍化严重,湖区周围灌木植被柽柳也趋于衰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

1.2.3生物多样性降低。干海子保护区湿地萎缩直至季节性消失,使候鸟迁徙栖息环境退化,候鸟种类及数量锐减,从地域上、种群上也日趋减少。

2干海子保护区生态环境退化成因分析

2.1保护区管护工作落后

自然保护区体系尚不完善,现有的管理还很薄弱,管理水平不高,设备落后、资金缺乏。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远离人类居住地,水质不可饮用,通行道路常被流沙掩埋,管护工作及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2.2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导致保护区环境质量下降

2.2.1地表水来源减少,造成干海子湿地水量补给减少。干海子地处花海盆地中心,水源由南部河流渗入的地下水在向北运动的过程中,以泉水的形式沿洪积扇前缘开始溢出地表,形成泉水河,由西向东汇入干海子。但是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潜流泉水减少,河流滩涂地生态质量下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泉水河断流时间逐渐加长,干海子得不到水源供给,湿地生态严重退化。据1992年资料显示干海子地下水均衡量为(28.25×10)4m3,地下水呈现负均衡。

2.2.2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保护区地下水补给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耕地增加,水资源利用量不断增加,从1982年到2004年,花海地区新增人口5868人,耕地面积增加1.30万亩(资料见表1),实际灌溉面积超过10万亩,远期规划将达到18万亩,其中有一部分为井灌,这样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直接影响到干海子湿地地下水的补给。

2.2.3自然环境变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整个祁连山区的雪线抬升,冰川大幅度退缩,有些地区退缩速度甚至达到每年16m以上,地下水补给不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气象资料上看,气温成连续上升趋势,1982年年平均温度为7.30℃,2004年年平均气温为8.20℃,上升了0.90℃,年极端最高气温也由33.30℃上升到35.60℃,上升了2.30℃,而年降雨量却降至不足年平均量的一半。(资料见表2)。

2.3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退化

干海子保护区湿地的退化,候鸟栖息、繁殖环境遭到破坏,候鸟种类、数量锐减,天然植被减少,直接导致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衰退,保护区的候鸟保护功能下降。

3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生态恢复的意义

甘肃省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湿地是内陆干旱地区的典型湿地类型,湿地的逐渐缩小、干涸,直接威胁着迁徙候鸟的生存与繁衍,因此保护和建设湿地,恢复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存迁徙候鸟的栖息地,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重建,以及对甘肃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重大意义。

4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的保育与治理对策

湿地是地球的肾脏,湿地的消失预示着地球环境的恶化,分析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与功能的退化,属于湿地缺水萎缩型退化。水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得以维持的关键因素。干海子湿地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不仅使迁徙的候鸟失去了栖息环境,也向当地的人们敲响了环境恶化的警钟!恢复干海子候鸟保护区的生态功能,也就是恢复湿地功能,不仅能拯救迁徙候鸟的栖息环境,还能使泉水河沿岸一百多万亩的天然柽柳得到恢复,充分发挥其防沙固沙的生态作用,改善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

4.1建立保护区科学管理体系

建立保护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实现生态变迁监督体制的前提。加强本地区湿地资源调查及其生态变化研究,也会对干海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建议政府加大保护区建设投资,管理部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用科学的手段促进湿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和谐社会。

4.2合理利用水资源

建议政府和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部门高度关注环境变化,合理调配水资源,促进疏勒河下游地下水的恢复。使用水资源信息自动化高科技管理系统,对疏勒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变化进行电子监测,为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调配生态用水提供科学依据。

4.3采取人为干预措施引水恢复干海子保护区湿地

保护生态环境,拯救干海子湿地是当地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依靠自然恢复力量已不能满足保护区需要,经过几年的实践,采用人工措施疏通河道,引水入湖已初见成效,干海子湿地已开始重新聚水,迁徙的候鸟也有部分回归,此项措施应继续实施,并辅助以当地境内湿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为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发挥积极作用。

4.4建立天然林资源保护体系

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深处沙漠腹地,与之息息相关的花海绿洲盆地现有天然柽柳灌木一百多万亩,是天然防风固沙的屏障,保护好这些资源就是保护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也是对干海子候鸟保护区湿地的水源涵养生态系统的保护保育。现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区划公益林,以公益林的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增加天然林管护站数量及巡护队伍,修建望塔,设立宣传碑,防火、围栏禁牧、禁樵。

4.5加强湿地保护区宣传,提高人们湿地保护意识

湿地环境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因此,今后一段时期要以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精神为指导,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实施可持续开发战略,遵循全面保护,科学恢复,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力度加强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湿地的功能,效益和巨大作用,保护和合理使用湿地,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源环境观念,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让人们认识到湿地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兴土.我国湿地的主要生态问题及治理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年第三卷(1).

生态恢复治理篇4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湘江流域

矿产资源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应当成为流域生态补偿的重要内容(或对象)。湘江流域上游是重要的有色金属之乡,生态破坏和水质污染严重,过去一直采用整治的办法,但却一直在“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中徘徊。为了破解这一怪圈,有必要构建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准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推进湘江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

一、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一)国外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澳大利亚是世界最重要的矿产国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在矿业发展过程中未进行同步的生态管理,导致环境与生态恶化,资源效益降低,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入8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资源产业与环境生态进行综合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矿区土地复垦的法律法规。

美国是最早开始关注矿区生态环境修复的国家,同时也是当今世界在进行资源与产业管理时,最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管理的国家之一。1977年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全国性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法规――《露天采矿管理与(环境)修复法》(简称《修复法》),并确定了美国的生态补偿三大制度,即土地复垦基金制度、矿区复垦许可证制度和保证金制度。

德国和美国的做法相似。对于立法前的历史遗留的生态破坏问题,由政府负责治理。但不同的是,美国以基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而德国主要是通过州际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筹集资金。德国针对历史遗留的矿区环境问题,建立矿山复垦公司专门从事矿山恢复工作,复垦所需要的资金全部来自于横向转移支付。横向转移支付基金由两种资金组成:扣除了划归各州的销售税的25%后,余下的75%按各州居民人数直接分配给各州;财政较富裕的州按照统一标准计算拨给穷州的补助金。

(二)国内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经验借鉴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实践主要有征收生态补偿税费制度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两种做法。

1、征收生态补偿税费制度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并经90年代中期改进,对矿产资源开发征收了矿产资源税,用以调节资源开发中的级差收入,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从1994年又开征了矿产资源补偿费,目的是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各级地方政府征收的生态环境补偿费,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支持。但从全国整体情况看,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制度仍任重而道远,生态补偿费的征收存在很多问题:(1)已开始征收生态补偿费的省市地区仍属少数,大部分地区仍依靠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费征收存在严重的“搭便车”现象;(2)由于缺乏严格的法律依据,不但增加了征收工作的困难,而且在2002年全国整治乱收费过程中,许多地方的生态补偿费征收由于立法依据不足而被取消;(3)各地方的不同部门依据各种不同资源开展生态补偿费征收工作,部门之间由于缺少相互协调,常常出现环境保护立法与资源利用立法的对立分离,针对同一补偿对象产生多种名目的补偿费,进而导致企业负担沉重;(4)征收方式不统一。有的依据矿产售价的百分比提取(如江苏、广西),有的依据开采量征收(如福建、贵州),还有的按项目投资总额或生态破坏的占地面积征收;(5)征收标准不统一,征收的实际数额远远低于土地复垦、地下水治理等生态重建工程费用。

2、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我国实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时间较晚,2002年江苏省印发《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对露天开采石材石料及其他矿产资源的企业行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3年8月安徽省印发并执行《安徽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和使用管理办法》,规定新建矿山在办理采矿登记时必须向办理采矿登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缴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现在我国各省市正在实行保证金制度,但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按面积核算和按产量核算。面积核算法中包括一般面积法和分矿种面积法;产量核算法包括价值法和基价法。但是,由于我国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在全国普遍实施,而且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目前我国各省都在探索建立和实施保证金制度,但是对保证金制度却缺乏法律依据,在实施和管理过程存在一定的难度;(2)保证金制度缺乏法律支持,对矿山的制约力不够。

二、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一)采矿生态补偿补偿机制的总体构想

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应当有利于从源头抓起,保证被破坏生态环境的及时和完全恢复,并保证受损人群能获得必要的补偿或赔偿,要能保证对采矿环境破坏与恢复实施有效监管。遵循这一总目标或总原则,借鉴美国等国外的先进经验,所构建的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机制的整体框架应当包括四大方面:一是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制度;二是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三是开矿损害直接补偿制度;四是补偿资金保障制度。其中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可并入“排污权多级交易机制”中。因此,以下只就其他三项系统进行叙述。

(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制度

为了极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环境资源破坏、降低生态环境效益损失,必须要求采矿企业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

为确保采矿企业能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要求在开发者在取得勘探(采矿)权之前必须提交项目规划。项目规划中必须包括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用以指导采矿企业在采矿的同时完成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的标准不应低于原生态功能,即生态环境恢复应当至少恢复已破坏土地及相关用地的原貌。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应当由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完成,或者经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出具审核鉴证意见书。该独立专业评估机构应当为其出具的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的合理性承担连带责任,但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和向社会公告相关修正意见的除外。

为确保采矿企业恢复其所破坏的生态环境资源,应当要求在开发者按规定评价环境影响,执行生态环境恢复计划;应当要求为其出具生态环境恢复计划书和环境影响评价书、或者相关审核鉴证意见书的独立专业评估机构指导和监督开发者评价环境影响和执行生态恢复计划;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开发者及相关独立专业机构的监管;还应当设置生态环境恢复与环境影响评价独立认证体制,独立认证机构应当对采矿企业不按照开采计划过度开采或者逃避生态环境恢复责任的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但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除外;应当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恢复资金保证制度。

(三)采矿损害直接补偿制度

对于矿区居民和其他企业因矿业活动影响而遭受的直接生产和生活损失、收入减少损失,矿业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应当由采矿企业负责补偿。

对居民、其他企业等明确的主体的补偿,应当由采矿企业与受损者直接谈判和补偿。对不明确主体的补偿,应当由采矿企业向当地政府支付。

采矿企业在开矿开始之前,必须对能合理预计到的开矿将造成的他人损失进行的补偿;在开矿过程中,还必须对超过已补偿金额的损害进行追加补偿。除此外,为了保证补偿不会落空,还应当建立设立补偿保证金和担保。

(四)补偿资金保障制度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开矿损害补偿顺利实施的关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和湖南省的实际,湘江流域采矿生态补偿资金保障机制的设立思路和方法是:对历史已造成的破坏(即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破坏),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方法,由国家治理;对新造成的破坏,通过设立保证金和担保的方式,促使开发者100%恢复和补偿。

1、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早期的矿山开采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的矿山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历史,难以找到责任人。因此,对于历史造成的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矿山环境恢复,必须由政府或者专门的非盈利社会组织通过建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简称“恢复基金”)的方式解决。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的主要来源包括:(1)政府财政支出。具体包括增加废弃矿山年修复的财政拨款,向矿山征收的资源税、耕地占用税、水土保持费等相关资源税费;(2)接受捐赠;(3)其它款项,如矿业企业缴纳的各种处罚费用,部分探(采)矿权价款等,恢复治理基金的利息收益也应完全用于废弃矿山的修复。

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废弃矿山已造成破坏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待全部废弃矿山的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全都恢复治理完毕后,将其结余资金建立环境损害社会救助基金。

2、采矿生态环境恢复与补偿保证金

生态恢复治理篇5

[关键词]生态系统退化水土保持生态恢复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164-3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农业生产活动施加于生态系统的压力超过其承载力,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超过其恢复和更新能力,那么自然资源数量将骤然削减,资源质量下降,进而扰动区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就需要探索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途径,开展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践,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国内经验

1.1预防生态系统退化,依法进行生态恢复

中国政府通过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生态恢复的配套制度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执法监督,禁止陡坡开荒,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资源管理,严格控制人为的生态退化。

1.2突出以天然植被封育和人工植被营造为主的生物措施

在光热、水土、海拔、坡向等立地条件适宜的地方,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封育保护、禁伐、禁猎、禁牧、禁樵采,使天然植被完成自我更新演替,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群落。封山育林包括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有林地封育、灌林地封育等。一些自然条件较差的或高寒、干旱或土壤瘠薄的地方不能恢复森林,或原本就没有林木生长,那么封育工作应立足于育灌育草。同时,应适当兼顾人工植被营造的措施,以加速生境的恢复。

1.3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规划,综合治理

制定科学的生态恢复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生态退化规律和当地实际情况,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优化配置。在加强人工治理的同时,进行生态恢复。实施禁牧舍饲、围栏轮牧等措施,突出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培育。因害设防,形成生态退化恢复措施体系。

1.4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实现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把生态退化防治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紧密结合起来,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实行租赁、承包、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激发各防治主体的积极性,使其在防治生态系统退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1.5优化农林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结构

政府部门通过改善资源利用条件,资源优化配置,缓解人与自然资源紧张的矛盾。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退耕还林还草、种植业和林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等。开展农作物之间的立体种植,实行间、套、复种。优化林种和树种结构,增加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比例,积极发展经济林和薪炭林。推行针阔叶树种混交、乔灌草相结合的造林模式。

1.6实行分区治理,分类指导

根据各区域的特征,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西北黄土高原区以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突出沟道治理,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东北黑土区推行保土耕作,保护和恢复植被;南方红壤丘陵区采取封禁治理,提高植被覆盖度,通过以电代柴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北方土石山区改造坡耕地,重点发展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西南石灰岩地区实行陡坡退耕,大力改造坡耕地,蓄水保土,控制石漠化;西部风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带,实施封育保护,防止沙漠扩展;草原区实行围栏、封育、轮牧、休牧,建设人工草场等。

2四川省宁南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实践

2.1宁南县退化生态系统状况

四川省宁南县位于金沙江流域的凉山州东南部,是一个以汉、彝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山区县。该县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光热资源丰富,季风气候明显,干湿季分明,年均降雨970毫米,90%的降雨集中在7~10月。境内沟壑纵横,山高谷深,最高海拔3919米,最低海拔585米,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全县幅员面积16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公顷,其中坡耕地占6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落后的生产条件,制约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9年,宁南县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重点县,首先修建水池、水窖等小型水利配套设施,以此拉动坡改梯和植树造林等其他水土保持措施,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宁南县生态退化的驱动力除全球环境变化以外,主要是长期人类活动的干扰。其中,自然和人为火烧以及过去几十年的商业性森林采伐是导致植被破坏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导致的森林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在森林郁闭度的下降及疏林化,同时也表现在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减少,物种多样性降低,进一步增加了植被群落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大规模的森林商业性采伐已停止。然而一些地区的自用材和薪材采伐、野生植物的采集活动等人为干扰,仍致使植被出现疏林化和片断化趋势,群落结构单调。生态系统养分和水分维持能力下降,特别是养分流失速度加快以及土壤表层结构的其它理化性状受到破坏。从而限制植被资源生长,也引发生态退化。随着山区植被和土壤的退化,生态系统保持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均呈下降趋势。体现在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地表径流的不稳定性增加等。进而导致水土流失增加、土壤侵蚀趋于严重,山地灾害增加。同时,区域生态系统提供物质生产的能力下降,调节服务和支撑服务功能退化,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活。

2.2宁南县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管理措施

宁南县通过采取自然恢复、自然恢复加以人工措施,以及人工种植或引入适宜植被等措施,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措施包括封山育林、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移民、人工培育植被替代天然植被以及开发其它替代能源(如小水电、太阳能、风能、沼气能和推广带柴炕灶)建设项目等。

2.2.1实施“坡改梯”工程,改善区域生态条件

在坡度15°~35°的退耕林地和荒坡造林地上修筑反坡梯田和窄带隔坡梯田,在15°以下的平坦地上修筑水平梯田,在35°以上的坡地上放牧。推广雨水集流窖蓄节灌,进行水资源重新配置,有效地防止了水的无效蒸发和渗失,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

2.2.2实行山区封育,促进生态植被恢复

遵循自然环境与植被演变的特定规律,采取封山禁牧、封育轮牧、舍饲养畜等措施,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在生态问题严重、植被恢复困难地带,如江河源头,土壤瘠薄、坡度陡、立地条件差的区域只能采用植被自然恢复模式。在生境较好的地带,采用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适度人工造林等多种措施,注重乔木、灌木和草本的合理配置。在树种选择上,选择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乡土树种。

2.2.3利用生态恢复工程,推动经济发展

在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的过程中,许多地区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1)以基地建设促进生态恢复。通过加强基本农田、坡面水系、经果林和饲草料基地等建设,变广种薄收为集约经营。(2)以圈养促进生态恢复。许多地区在生态修复项目区建立了种草养畜示范片,种植鲁麦克斯、篁竹草等优质牧草,补助农户修建圈舍、推行圈养、退耕还草、以草定畜,发展高效、集约畜牧业。(3)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调整农村能源结构,推广以电代柴,以煤代柴和利用太阳能等,修建沼气池、改建节能灶。另一方面调整资源消耗结构,减少资源耗费。(4)实施生态移民,促进生态恢复。把生活在高山上、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农牧民和他们饲养的牲畜,迁往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进行异地安置,减少生态压力和人为破坏。

2.2.4改进制度安排,完善生态恢复政策

以现行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乱挖乱采,以及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等行为提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制定和完善有关优惠政策,对转变生产方式、生态移民等给予支持和补偿,调动广大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2.2.5强化管理,落实生态恢复责任

坚持“谁恢复,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生态修复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保障群众在实施生态修复中的利益。一些山区县成立了以分管县长(或县长)为组长,水利、水保、计委、农业、林业、国土、畜牧等相关部门及所在片区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项目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各部门发挥各自特长,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有效地推动了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县(区)政府与各项目乡(镇)都签订了《生态恢复目标管理责任制》,将目标逐级分解,责任具体落实。县(区)政府有效协调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种草养畜、文明新村建设、沼气池建设等项目,形成了各部门通力合作共促生态自然修复的格局。积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乡规民约,落实管护责任,限制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

2.3宁南县生态恢复的成效

1989年实施生态退化防治工程以来,全县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74.8平方公里,占规划治理面积的87.6%。全县累计治理28条小流域,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159万吨下降至27万吨。生态退化防治工程建设不仅使宁南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而且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治理前这里的坡耕地上只能种植玉米、花生和红苕等低价值的农作物,而通过工程治理改成的梯田种上了甘蔗、烤烟、桑树等高产农作物和亚热带水果、经济林木。坡耕地改为梯田后,可增加粮食作物产量7500公斤/公顷。在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扩大了甘蔗、烤烟和蚕桑的种植面积,年增产值3万元/公顷。目前,甘蔗、蚕桑、烤烟已成为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1990年宁南县大同乡实施生态退化治理工程,二十年来,完成坡改梯8600亩,配套蓄水2500立方米以上的山平塘87口,微型蓄水池3960个,安装虹吸管29.6公里,沟渠防渗213.8公里,其中,配套田间渠163.8公里。大同乡在营造水土保持林1.77万亩的同时,调整了产业结构,注重发展甘蔗、蚕桑、烟叶产业和亚热带水果、经济林木,发展经济林4.7万亩,栽植地埂桑870万株。全乡农业总产值由1988年的480万元上升至187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宁南县大同乡银厂沟流域面积4.1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退化面积为2.83平方公里。治理前银厂沟沟床下切,沟头溯源侵蚀强烈,两岸沟坡不稳定,常有滑坡、崩塌发生,每年雨季频繁发生泥石流灾害。从1992年开始,大同乡以国家投资、省州县配套、群众投劳方式,投入该流域治理资金57.56万元。采取坡改梯,植造水土保持林,种草、封禁治理,保土耕作,修建拦沙坝,谷坊、排洪沟、排洪道等措施实施综合治理。完成坡改梯643亩,营造水土保持林664亩,封山育林2216亩,种草322亩。修建5座拦沙坝,3座干砌石谷坊。在谷坊左右两边修建3条排洪沟(长6.32公里,流量0.23立方米/秒),在排洪沟所经过地方的坡沟下游修建排洪道(长831.7米、流量为11.20立方米),把坡面上未引完的水分,经排洪道引入黑水河,以保护和整治坡面和沟道。通过生态退化综合治理,银厂沟流域林草覆盖度由1990年的32.7%上升到61.7%,增加了土壤蓄水和抗蚀能力,减少了地表径流,每年增加土壤蓄水量57.51万立方米,减少泥沙流失1.09万吨,泥石流灾害得到有效遏制。

3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政策建议

3.1完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政策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补充或制定新的政策。例如,保护土地退化治理者合法权益的政策(如允许继承等)、生态退化严重地区生态移民政策、生态退化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户包治理小流域优惠政策、贫困户承包“四荒”治理优惠政策等。山区农民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防治生态退化的内容纳入乡规村约,以规范生态退化地区的生产建设活动。要积极推动土地产权的市场配置,利用产权价格机制遏制资源的流失和资源生产力的下降。选择优化的制度变迁路径,力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在不改变土地产权性质的前提下,明晰土地产权,构筑适应市场经济的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体现产权的排他性和对资源的保护性。界定各产权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在保证农民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合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2建立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注重市场经济与政府宏观协调管理相结合,建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运行机制。针对不同类型区,有所侧重地采取不同的生态恢复措施。对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采取生态移民的措施,以减缓环境压力;对生态承载能力较低的地区,进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对生态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山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投资过程中,要综合权衡,统筹安排。应稳定增加投入来源,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将生态恢复的外部效果内在化,推动其市场化进程。有条件的山区要争取利用外资和世界银行贷款,开展经济效益明显的生态恢复项目。对于列入国家计划的重点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执行。

3.3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生态恢复项目必须充分考虑农户的经济效益和获益分配公平性。生态退化地区应建立一套规范的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利用者进行奖励,例如奖励其一定面积的荒地,并在数年内免收缴土地使用税;使退耕户享有生态恢复成果的处置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源者则实施严罚,罚款数额至少大于其替代收入。通过建立并实行生态退化地区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合理调节生态公益经营者与社会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受益区征用生态恢复费继续用于生态系统退化防治;从耕地占用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从水库、水电站的水费、电费中提取适当比例用于库区生态恢复,减少泥沙入库。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生态恢复初期仍需政府实行补贴优惠政策加以扶持。

3.4建立公众与社区参与生态恢复的激励机制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应由自上而下为主的行政运行方式转变为以自下而上为主的改进运行方式。良好的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不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权限,而更多地依赖于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协商和共同行动。在促进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目标的实现上,单独依靠政府的作用是不够的,应建立生态恢复的激励机制,推动区域相关利益方积极参与生态退化防治决策及其行动计划,使生态退化地区的政府、社区和公众之间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提高参与水平,使公众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包括规划、设计等各个环节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动员农户高度关注其家庭经营、社区发展中出现的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以此调动其参与生态恢复的积极性。从而使项目设计和实施机制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区和农户的现实条件,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这也会使农民对生态恢复产生责任感,由过去单纯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社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主体。

3.5实行生态恢复的监督管理公开公示制度

区域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定期生态退化治理与恢复公告。每月对各地区、县审批的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公示。同时加大对没有编报生态恢复方案而开工的建设项目及没有经过生态恢复设施竣工验收而投入使用的项目监督管理的力度,以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加快区域生态恢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方一平,山区生态产业的开发与组织研究,四川科技技术出版社、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杨定国等,长江上游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3]水利部等,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陈国阶等,岷江上游生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西南示范大学出版社,2006.

生态恢复治理篇6

众所周知,环境问题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矿山环境又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解决矿山环境问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开采,避免诱发突发性地质灾害;二是推行无废开采工艺,尽量减少废石尾砂产出量,减轻采矿对生态的破坏;三是实行土地复垦,恢复本地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国内外矿区地质与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随着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活动的开展,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对矿区环境进行生态开发利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例如,德国通过对科隆矿区的复垦改造,一方面发展淡水养鱼,另一方面围堤、植树、置景,塑造了一个由40多个人工湖组成的游览公园,使科隆矿区成为一处秀丽的风景区;捷克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煤矿塌陷的生态开发治理工作,其主要途径除复田、复林外,还在塌陷区兴建渔场、游泳场、牧马场、体育场、赛车场、狩猎场以及水上公园、森林公园等,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再造和多种经营开发,1952-1985年累计复田1万多公顷,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在矿区复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淮北矿务局1983-1985年复田6000余亩,其中884亩用于建筑用地,127亩植树造林,410亩进行水产养殖,还修建了游泳池、水上公园、体育场等。山东肥城矿务局、江苏徐州矿务局、河南平顶山矿务局等用电厂粉煤灰等充填塌陷,造地还田,种植棉花、玉米、蔬菜等,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多种技术途径和模式。

我国矿区生态恢复制度与方法

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尚处于较低的水平。到目前为止,经济的增长仍然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由于片面追求GDp的上升和少数人利益的最大化,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矿是人类对自然的剧烈扰动。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不能就事论事,而应当放到整个矿区生态恢复中统筹考虑。

我国生态环境法学体系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总论,阐述生态环境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制度;二是环境污染防治法;三是生态保护建设法;四是国际环境法。

实际工作中,就矿区生态环境而言,在开采过程中以环境污染防治法为主,兼顾土地等资源的保护;在开采结束的范围内则以生态保护(恢复)建设法为主,包括对开采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环境污染防治法和生态保护建设法构成了我国矿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体框架。

我国矿区生态恢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责任转移,主体错位。通过收费实施管理,已经成为我国立法和行政管理的一大突出特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矿区生态恢复的责任主体本应是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本文统称矿山企业)。然而,政府一旦收费,责任主体就由矿山企业转移到了政府头上,政府做了不该由政府做的事情。在实施过程中,许多企业没有缴费,或者没有足额缴费;缴费以后,政府也不一定及时组织了治理,或者治理的区域并不是缴费的矿区。

二是职能交叉,重复收费。如土地复垦、地质环境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等都有土地整理的内容,水土流失、森林植被恢复等都有植被恢复的内容。就每一项收费而言,收费标准偏低,不够实际所需;就重复收费而言,矿山企业又不堪重负。如果把上面提到的各项费用收齐,政府各部门收取的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费用占总产值的比例高达21%。如果是廉价的石膏,则这一比例还将提高2―3倍。这就说明,为什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收费政策难于施行,为什么我们必须改革和重构我国的矿区生态重建制度。

三是部门局限,立意不高。现有制度站在部门立场上看问题,全局观念不强,立法的生态意识较差。例如,土地复垦要达到的目标,限于将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复垦土地优先用作耕地或其他农业生产用地的规定,虽然与我国人多地少这一国情相符合,但是,由于人类居住环境不断恶化,我国从“九五”开始即已实施规模浩大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工程。因此,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将矿区损毁土地优先复垦成林草地,优先复垦成野生生物栖息地,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企业偏小,诚信较低。矿山企业自行复垦的规定,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土地复垦制度是一致的。但是,这一制度设计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商业诚信,而政府则必须加强监管,严格执法。所有这些,恰恰是我国目前所严重缺乏的。大多数小企业在开采期间不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开采后留下千疮百孔,一走了之;而少数较大规模的矿山企业自行复垦的比例也很低。这也正是我国实行矿山生态保护建设收费制度的一大理由。

矿区生态恢复的内涵

矿区生态恢复,是指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或其他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根据恢复生态学的理解,恢复已被用作一个概括性的术语,包含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义。

矿区生态退化表现在诸多方面:土壤掩埋、压实、污染,水土流失;地面挖损、塌陷、开裂、沉降;地下水疏干,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动植物死亡,生物迁出量大于迁入量,生物多样性受损。由于这些生态因子的退化,能量和物质在矿区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循环减弱、受阻、中断,矿区生态朝着种类减少、结构简化、功能缺损的方向发展,直到失去生态系统应有的自动调节、反馈调节功能,致使矿区生态失衡。

不难看出,上述生态因子的退化,关键是土地的退化。土壤是植物生活的基质和动物生活的基底,采矿对土地的破坏,实质上是对土壤这一重要的生态因子的破坏。土壤破坏不仅使本地生态系统失衡,就土壤侵蚀而言,它对外地造成的损失要比本地还大一倍。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关键是土地复垦,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恢复地下水平衡,建立合适可持续的矿区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只有植物才能最有效地保护土壤的完整性,减弱风力和暴雨的冲击。即使作为耕地,也会由于翻耕而极易造成土壤侵蚀。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优先目标应当是再造植被,将采矿损毁的土地作为林地、草地或野生生物栖息地,恢复本地自然生态系统。

矿区生态恢复一般限定于矿区范围。矿区及其周边区域生态失衡的根源是矿区土地损毁。在挖损、塌陷、压占等土地物理损毁区域复垦后,矿区以外受影响区域(如流域土壤污染等)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根本改善,并在环境自净和自然演替作用下得以恢复生态平衡。因此,矿区生态恢复的范围一般不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推导来确定。

矿区生态恢复应遵循几项主要制度

一是矿山企业自行复垦制度。复垦是矿山企业应尽的义务,矿山企业是复垦的主体。要在矿山企业中建立诚信评价体系,通过强有力的立法,在矿业权市场准入和许可证发放、延续中,严格审查企业的资质条件,引导矿山企业向集约、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鼓励诚信水平高的企业,限制、禁止诚信水平低的企业。在开展矿区复垦时,矿山企业应当建立起与政府、当地农村集体和未来土地利用者之间的磋商机制。在没有未来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况下,矿山企业应当将复垦工作负责到底,直到建立起新的可持续的矿区生态系统;在未来土地利用者加入的情况下,矿山企业应当将矿区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再将复垦的后续责任移交给未来土地利用者。

二是矿区生态恢复抵押金制度。要尽量避免以收费的方式将企业责任转变为政府责任。特别要注意避免政出多门、多家收费的现象。在目前难以保证所有矿山企业自行复垦的情况下,应实行统一收费、分别监管的办法,待条件成熟时全面取消收费,实行缴纳抵押金的方式强化企业履行矿区生态恢复的责任,真正实行谁破坏、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政府不直接组织复垦。矿区生态恢复不能一个部门一个政策,而应授权一个部门,如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管理。

三是强化矿区复垦的生态功能制度。矿区生态恢复既要重视提高土地的直接生产力,又要考虑矿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极大地关注矿区复垦的生态学意义。通过适宜性研究,审慎比较土地用途的多种方向,将采矿破坏的土地复垦成野生生物栖息地,重建本地自然生态系统;复垦成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重建农业生态系统;复垦成运动场地、休闲场所、建设用地,重建城市生态系统。

四是周边矿山生态恢复统一规划制度。一个矿区包含一个或多个矿山,矿区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与矿田、小流域相联系。因此,企业在制定复垦规划时,必须与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矿山建设规划相协调,与周边其他矿山的复垦规划相协调。

(因版面限制,选登论文内容有删节。)

链接

评价及影响

本文针对矿山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矿区地质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相关措施和制度规定,指出了我国在矿区生态恢复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矿山生态恢复的一些可行性建议。这篇文章在湖南最早提出“矿山生态恢复”这一概念,把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具有浓厚的首创精神和学术价值。同时,湖南作为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产是地方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就是为了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就是为了全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能够和谐共生,这在“两型社会”语境下具有非常迫切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点评人:戴塔根(教授、湖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生态恢复治理篇7

【关键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中图分类号:tD1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矿产的过度开采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后果,如何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二、矿产资源开采带来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矿山环境问题较多,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采矿活动破坏了大量耕地和建设用地;采矿诱发地质灾害;采矿使矿区水均衡遭受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矿山开采中废气、粉尘、废渣排放,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采矿破坏自然地貌景观,影响整个地区环境的完整性。据2004年度《中国地质环境公报》显示,全国各类矿山年采掘量达60多亿吨,采矿破坏土地面积累计达500万公顷,而工矿废弃地复垦率仅为12%。矿山开发中“三废”的排放严重污染了矿山及周围地区的地质环境;矿山开发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十分普遍;采矿活动使矿区周围水平衡系统遭受破坏。结论认为: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形式十分严峻。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矿山建设和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剥除矿体表层土壤,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加之新产生的废石、废渣、尾煤等松散废气物也易发生流失,加速和扩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坏和岩石侵蚀,造成水土流失。据调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104Km2,且平均每年还增加水土流失面积1×104Km2;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60×104Km2,并且每年还以2460Km2的速度扩展。

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坏。矿产资源开采活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积来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贮煤场及建设必须的生活设施,以保障矿山开采的顺利进行。据统计,正常情况下每个煤矿井口占地面积大约0.2Km2,甚至更多。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坏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矸石、废渣、尾煤也侵占了大量土地。矿山建设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坏植被、农作物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绿地面积缩减。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坑需要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破坏了整个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统,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资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断、地表水入渗塌陷坑灌入地下等问题,影响矿山生态环境平衡。

3.废水、废气、废渣污染。这是全国矿山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矿山附近地表水体常常作为废水、废渣的排放场地。由于现在的地方煤矿处于暴利时期,业主多数建有焦化厂生产焦炭,产生的气体全部排放。炼焦、矸石山自燃、煤层自燃不仅排放大量Co、Co2和H2S气体,而且还有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危害生命。

三、我国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现有法律制度

1.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概念

由于土地资源匮乏,长期以来,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一直是以土地利用为主要目的。20世纪50年代末,称为“复田”、“造地复田”、“垦复”等,2011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土地复垦条例》对“土地复垦”进行了界定:“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显然这个概念主要还是以土地利用为目的生态恢复。随着人们对土地复垦的认识不断加深,从近年研究和实施工程来看,其目标趋向于更综合性的生态问题,我国矿山恢复的内涵也由单纯强调将毁损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上升到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恢复。

2.关于矿山地质环境生态恢复的法律规定

我国现有的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规定分散在各个层次的法律文件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中,包括《环境保护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等。例如《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污染环境。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矿受到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十二条规定“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十八条规定“采矿权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明确指出“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应尽快制定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土地复垦条例》也规定了政府、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对治理被毁损土地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资金来源。

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原则

1.为本、防灾减灾。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设防、综合治理。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3.效益、分期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4.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矿山环境治理只有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各种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质灾害。但其缺点是投资过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弥补工程措施的缺点,其投资较小,能改善小气候的特点,使其广泛应用于矿山环境治理中。

五、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1.新建矿山

必须符合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准入条件,即必须具备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矿山环境影响报告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报告,并依法缴存矿山环境治理号恢复保证金。经审查,若采矿活动对环境影响和破坏较大或遭破坏后难以恢复治理,则实行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实施“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矿山环境保护和修复责任制。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大中型新建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禁止在国家和省、市、县划定的禁止勘查区和禁止开采区内勘查和开采矿产资源。

2.扩建矿山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按有关规定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恢复保证金。矿山在改、扩建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矿业“三废”排放总量应有效控制并达标排放。大中型矿山应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机构。

3.生产矿山

矿山应编制地质环境保护专项规划,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责任制。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及废气应按相关标准和规定处理达标后排放;矿山对矿业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应积极治理。矿山生产中必须做到边生产、边恢复(治理)。对治理不力、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法责令其停产整顿,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

4.闭坑矿山

严格矿山闭坑报告的审查和报批制度。矿山应做好矿业固体废弃物、废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矿山土地复垦和因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复。对未达到闭坑要求的采矿权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矿权。

六、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政策来进行开采。对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是长期而艰巨的,这项工作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爱民,谢亚琼.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中几个技术问题的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10~13.

生态恢复治理篇8

关键词:铁矿区;生态恢复措施;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048-02

1引言

由于近年来我国对铁矿石需求量的增大,高强度的矿山开采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视不足,使得矿山开采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经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生态恢复措施可行性成为了铁矿区发展的关键问题。

辽宁某露天铁矿位于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项目区为山地丘陵地貌,该区域主要分布着工矿用地、林地和灌木林地,属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项目所处区域为矿产资源开发区,受人为扰动较大,水土流失强度以中度为主。

该地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较早,而早期又缺少矿山发展规划,存在乱挖乱堆现象,生态保护意识薄弱,造成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等问题时有发生。该铁矿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排土场较多,长期无序排土,表土与废石混排,形成的排土场均为一段式,且多数超高排放,坡脚不稳定,坡面和顶面平台缺少排水系统,加剧了水土流失,且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也给排土场的复垦带来了困难。采场虽已开采多年,但部分采区仍然需要向深部继续开采,采坑上部未采取过生态恢复措施;部分采坑已闭坑,尚未复垦。为了增加区域植被绿化面积,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促进铁矿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公司制定了生态恢复方案,该方案针对采坑和排土场提出了一系列恢复措施。

2铁矿区生态恢复措施

2.1采区生态恢复措施

针对本项目而言,矿区土地资源有限,排土场多数近于闭库,因此废弃的采坑应优先用作区域排土场。但在开采过程中,当开采工作面逐步向前推进的时候,对于开采过的区域要及时进行恢复工作,即采坑内每形成一个台阶就要对台阶边坡上的岩石上喷洒含有草籽、肥料和土壤稳定剂组成的客土,绿化后可保持5年以上。

生态恢复方案中提出对爆破影响区内的土地进行防护林建设,即在采矿场境界外100m至爆破警戒圈栽植刺槐等高大落叶乔木为防护林;在采矿场境界外50~100m范围内栽植紫穗槐等灌木。在采矿场周围形成封闭防护林带,降低对土地破坏的程度,抑制采区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2排土场生态恢复措施

2.2.1工程措施

该铁矿区排土场均为一段式排土,且段高最高可达200m,应先实施削坡措施,然后在坡脚处修建浆砌石挡土墙。

排土场浆砌石挡墙外侧、顶面平台及坡面设置浆砌石排水沟,将雨水外排河道,以防止雨水汇流冲刷边坡。

排土场铺设铸铁灌溉管道,连接软管由人工浇水,每2hm2左右设置一个蓄水箱,水源可取自现有采区矿坑涌水。

2.2.2植物措施

该矿区排土场未保留表土,区内绿化土源较少,不能全面覆土,进行穴状客土较为可行,客土时先在穴栽坑底铺一层粘土,然后再在上面客土,同时增施保水剂,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

排土场顶面平台植物初期选择刺槐、紫穗槐,坡面选择紫穗槐、五叶地锦和紫花苜蓿;后期可考虑栽植果树。根据当地的小气候环境,种植时间最好安排在春季或秋季。

植树后的定植坑穴表面覆盖切段的秸秆,秸秆在使用前用有机肥与复合肥的混合营养液浸泡,湿覆盖或晾干后覆盖,可起到保肥、防止穴内杂草丛生、提供营养的作用。

2.3植物后期养护及病虫害防治

灌溉工程是保证栽植植物成活的关键措施,应定期利用矿坑涌水浇灌绿化植被,树木必须浇返青水和冻水,除此之外根据实际情况在生长期浇2~3次。

树木休眠期和树木生长期分别施肥2~3次,树木休眠期以有机肥为宜,生长期宜施缓释型肥料。

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应经常检查树木生长情况,及时掌握虫情发展规律。刺槐虫害主要有天牛、蚧等,可采用乐果防治;紫穗槐易受四纹丽金龟和大灰象甲危害,可用敌百虫防治;苜蓿主要害虫为苜蓿斑螟,可用绿亨或大虫杀防治。

应定期进行林间除草,还需注意因干旱、水湿、冷冻、日灼、风害等所致生理性病害的防治。为避免对害虫天敌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应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3生态恢复措施的可行性

3.1生态恢复方向的可行性

矿区生态恢复关系到该区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之后土地利用水平及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情况的重要措施,因此生态恢复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环境保障、公众意愿等多方面因素。

该区域土地有限,铁矿区采区闭坑后大多应考虑作区域排土场使用。而现有排土场的恢复方向可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

3.1.1经济水平

该铁矿地处我国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按照耕地优先考虑的原则,排土场应复垦为耕地,以增加当地耕地数量,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其他治理区域“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因此恢复目标应首先以耕地为主,林地、草地可以作为本区域复垦的主要方向。

3.1.2交通条件和管护

本方案所评价并需复垦的区域地处低山丘陵区,距离居民点较远,灌溉等设施不易布置,种植耕地非常不便。此外,耕地较林草地需要更多的日常管护,因此应以恢复林草地为主。

3.1.3公众意愿

在对当地村民的调查中,公众普遍认为待恢复区距离村民居住地较远,且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成本相对较高,建议主要复垦为林草地。

3.1.4安全等其他方面

排土场为人工堆积而成,具有一定坡度,稳定性与自然形成的山体相比差很多,因此恢复方向应考虑预防雨季降雨量较大时产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耕地、林地、草地等几种恢复方向相比较,林草地的盖度较耕地大,对于地表土壤的吸附及保水保肥、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更强。因此从安全方面考虑,应以恢复植被、增加地表覆盖度为主。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可以确定该铁矿区排土场的恢复方向应该为林草地。

3.2工程、植物措施的可行性

在该铁矿生态恢复方案中,考虑到植被恢复的速度相对较慢,对水蚀严重的地方采取了必要的工程措施,这样既可减轻水蚀又加速了生态恢复的速度。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采取分阶段、先重点治理的方案,主要是从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建设项目的经济收益及生态恢复投入,以确保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方案中的植物措施是借鉴了辽宁地区矿山成功复垦的经验,植物选择上遵循了以下原则: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抗旱抗寒性好、耐瘠薄,优先选择固氮品种,尽量选择当地或先锋品种以及经济可行性品种。

植物栽植中借鉴了辽宁地区大型矿山的一些新技术,诸如客土兼化学保水剂的应用;对采坑初期已形成的平台、边坡喷洒固化剂,定植坑穴表面覆盖秸杆以保肥、防杂草等方法,用于铁矿区具有可行性。

另外该恢复方案细化了植物后期养护管理措施,弥补了目前很多生态治理方案的不足,对于矿山植被成活和促进后期生长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在整个方案的实施上,应配合当地环保、水保部门,并且借助于GiS及计算机等先进手段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控,以确保方案的落实和生态恢复的速度与效果。

4结语

通过对该铁矿区生态恢复方案的实施,矿区几十年来遗留的生态问题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同时可保护主体工程的正常运营,增加矿区植被覆盖度,减轻区内水土流失危害,起到保护和恢复土地生产力的作用。

矿区生态恢复应从建设初期给予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设计中提出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实施,减少生态遗留问题;建设初期还应制定矿区发展的长远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生产,尤其是不应造成矿山固废的乱排、乱堆的无序状态发生,为服务期满的排土场生态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不管采取何种生态恢复措施,在矿山的生态环境防治中都要明确: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参考文献:

[1]吕树芳.某煤矿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及可行性分析[J].煤炭技术,2010(4):8~10.

[2]姜洋.鞍钢矿区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6(4):190~196.

生态恢复治理篇9

【关键词】 恢复期; 心理状态; 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精神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当患者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后,进入恢复期,精神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自知力部分或全部恢复,这个时期患者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如何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进一步恢复和出院后如何回归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恢复期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由于病因作用,患者在发病期间常有一些失态现象。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失态行为,倍感悔恨与羞耻。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1]。但患者自认为低人一等,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恢复期患者早日全面恢复的关键。

1.2 自杀、潜逃 在发病期间,缺乏自知力,当处于恢复阶段,患者感到疾病对生活的威胁,许多患者于恢复期发生自杀、潜逃等问题,这时护士的护理任务更加重要,要及时采取更好的护理干预措施。

1.3 情绪低落、过分担忧日后的生活 有的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使原先的工作不能继续,或是经济上受到了损失。对现实缺乏勇气,感到受到命运的捉弄,被生活抛弃,有强烈得孤独感,沉闷压抑,郁郁寡欢,甚至对周围一切淡漠麻木。

1.4 精神卫生知识匮乏 有的患者能够接受高血压患者、心脏患者长期服药的事实,但是对于精神疾病却缺乏正确地认识,认为病治疗好了,一切万事大吉,对维持治疗意义不理解,甚至存在抵触情绪,很容易在出院后不继续治疗,导致疾病复发。

1.5 恐惧感 主要担心家庭的破裂和婚恋困难。未婚者怕找不到合适的终身伴侣,已婚者则恐怕爱人离异或忧虑子女的处境。

2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原则

不可刺激他们的自尊心,防止自卑自怜心理出现,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现实,学会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及对各种环境和精神刺激的适应能力,心情愉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达到心理干预的目的。

3 恢复期精神患者心理干预方法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缓解,逐步向健康发展。此时只有社会、家庭、医院三者紧密配合,才能做好精神患者的恢复和治疗,使精神患者顺利回归社会。

3.1 做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加强心理护理,关心患者生活,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对他们要有恰当的称呼;和患者谈话时,态度要诚恳,耐心倾听患者的陈述。热情对待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主动把心中的烦恼和担忧讲出来。既使患者感到亲切,又满足了他们的自尊心,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消除自杀的意念。

3.2 诱导 在和谐的气氛中,心平气和地按循序渐进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循循善诱的护理。(1)对沉浸于反复追忆其发病期的异常行为,心理上有羞耻感的患者,医护人员应态度温和,语言诚恳的帮助患者分析病情,使他们正确认识病态行为并给予安慰,以解除思想顾虑及羞耻心理。(2)对因个人生活受挫而忧心忡忡、消极悲观的患者,则应诱导其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情,学会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关系的能力。(3)对过度悲伤的患者,应巧妙引导,使患者得到宣泄,可采取移情法,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同患者交谈,耐心倾听他们心中的痛苦和积怨,并给予适当的解释,让患者得到安慰和解脱。(4)对待病情基本恢复正常,心理状态较稳定,消除顾虑的患者,可引导他们总结发病规律,向他们宣教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启发他们自己制订预防措施,以取得其主动配合,可得到更好的疗效。

3.3 保护 即防止患者的自伤和自杀。恢复期患者最突出的一种心理危机就是自杀,而这种念头在具有绝望、毁灭及羞耻感等心理障碍的患者中,最易表现出来,对有自杀史,有持久自杀威胁及严重抑郁症患者,应特别提高警惕,严加防范,注意自杀征兆的出现。采取保护措施的同时,辅以支持性诱导性心理护理,以解除患者心理障碍,打消其轻生念头。

3.4 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 因为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家庭有关,良好的家庭支持和关怀有利于患者恢复。恢复患者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才会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恢复患者的家庭支持与患者的病情复发及生活质量直接相关。加强患者与家属、单位的联系,让患者感到家属、单位的同志们都在关心自己,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支持,必要时可以假释出院与家人团聚,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到自己仍然是社会有用的人。有效地帮助患者家属提高精神卫生知识,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减少患者复发,促进了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2]。

3.5 帮助患者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 恢复期患者自知力已恢复,此时的患者是易于沟通的,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他在家庭的重要性,乐观向上是他的责任。鼓励其参加工娱疗活动,针对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具体讲解该病的特点,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及维持治疗的量,出现药物副作用的应对措施,出院后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能了解或大部分解了解所学知识,这需要护士耐心、反复给患者分次讲解,也可将内容制成宣传小册发给患者,并在患者的实际行动中督促落实。帮助患者处于“最适宜的身心状态”,以便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方式,促进患者病情向良好的方向发展[3]。

4 结论

通过实施心理干预,使恢复期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有效的心理干预能促进恢复期患者达到最大的社会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

[2]苏会英,杨菊美.精神病恢复出院前心理调查及护理指导[J].中原精神医学,1999,5(4):242.

生态恢复治理篇10

关键词:保证金制度;管理要求;编制水平;审查管理

1.保证金制度的形成及意义

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管理部门就以通知、规划等形式对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进行了明确要求,200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山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提出“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等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2006年财政、国土、环保联合《关于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2008年国务院授权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制定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确定了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向采矿权人收取的,旨在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义务的资金,属于押金性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作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是矿山地质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责、权、利有机统一的重要体现,是治理恢复财政专项保障长效机制的有益补充,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经费投入的重要保障。

2.保证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保证金的缴存数额,根据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在科学评估采矿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损失的基础上,由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机构核算确定。保证金纳入同级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实行保证金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储存、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的缴存核算制度,保证采矿权人所缴存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不得低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所需费用。县级以上(含)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是采矿权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体;拥有对恢复治理落实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进行检查、制止和查处的权利;采矿权人必须根据本行政区内保证金的缴存标准和缴存办法,足额缴存保证金。采矿权人未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义务,则由相应的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动用该保证金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向该采矿权人追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资金的不足部分。

3.保证金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保证金的征收比例问题

根据查阅有关资料,各地保证金缴纳计算方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根据矿山开采的产量按每吨矿2~15元或者售价的2%~4%计算;有些就是简单的按照破坏面积×30元/m2计算;有的是按照年销售额利润的5%左右进行控制;有些是按照不同矿种0.001~7.2元/m2的收缴标准×开采的破坏面积×开采方式影响系数×年度来进行计算;笔者认为这些方法均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根本没有考虑恢复治理区植被的立地生存条件,恢复治理工程与矿区的矿种、开采方式、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征收方式与实际的治理成本不能建立固定的计算联系。还是应该建立一种以技术承担单位为主体,以恢复治理目标为导向,按照实际治理需要,动态管理征收和使用保证金,随采随治,年度考核的综合管理体系,以达到保证金征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2矿山企业的接受程度问题

①矿山建设前期经济分析论证不到位,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未纳入成本控制,对保证金征收没有心理准备,矿山企业有相当的抵触情绪;②采矿生产周期较长,矿区圈占范围较大,粗放式开采等前期遗留问题较多,导致恢复费用占比较大,受市场及经营影响,矿山企业对足额缴存保证金压力巨大;③对一些采区内的群采和历史遗留问题原则上由矿山企业承担恢复治理责任,矿山企业不理解;④习惯于粗放式开采,日常监管不力,不按照设计执行,不进行边开采边治理,不按绿色矿山要求建设等等都导致恢复治理的难度增大,所需投资更多,治理费用更高等一些列问题,矿山企业对此认识不足;⑤受保证金的返还、利用以及支付方式等管理体系不健全影响,导致征收后的大笔资金闲置,致使保证金的作用和效果不能完全到位和充分发挥,矿山企业对保证金政策理解不够,认为返还希望渺茫;缺乏对保证金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利用的充分认识。

3.3恢复治理方案编制水平问题

《规定》要求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单位应该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或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资质和良好的相关工作业绩;编制人员必须具有经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业务培训且考核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方可从事方案的编制工作。报国土资源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5名以上,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治理方案”,其经过培训的编制人员必须有3名以上。矿山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众多,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立体空间变化过程,较难实现精准的预测,而且治理费用计取受时间推移影响,与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管理成本等市场因素有关,不确定性因素较多,遵循不同的治理标准导致的治理效果和预算费用也不一样,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造成编制单位执行的参考标准五花八门,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统一的认识,有些地方监管单位对从业人员管理不严,只看单位资质从而忽略了编制人员的资格要求,造成从业人员混杂,方案编制深度参差不齐,达不到预期治理效果,多数方案存在治理方案模式化,针对性不强,工作量计算简单化,施工组织省略化,方案编制随意化、配套方案不完整、评估工作精度不足等技术问题,比如预测评估时,有的编制单位不结合矿山开采设计,不将矿山设计的工业布局叠加到预测图件中,仅统计现状布局和预测期采场的变化情况,从而大大减少了预测评估的面积,造成恢复治理工程量的严重不足。另外,恢复治理方案包含矿山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因此在方案的编制人员中还应该有具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格的人员,比如河北省要求地灾评估的主编人员必须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并且是取得省级以上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才可以;此外,受预算标准不完善的客观影响,很多编制单位对预算标准的执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即使是一些出台了预算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粗糙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存在多个标准并存的现象,采用不同的预算标准计算出的治理估算费用差距是很大的。因此恢复治理项目的技术工程手段与费用定额还亟待规范,方案编制的预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方案编制单位做为矿山企业的委托承担单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往往普遍站在能让企业承担得起的角度出发开展方案编制工作,有的方案甚至连可接受的最低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要求都达不到;当采矿权人逃避或其他原因导致难以落实矿山实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时,收缴的保证金往往不足以进行基本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更谈不上高水平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3.4方案评审与审查的管理问题

①应该将评审承担单位的选取纳入政府采购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优选评审承担单位;一来增强公信力,二来也能杜绝评审带来的一些权钱交易的弊病。②由于专家评审时仅对资质提出要求,未对编制人员提出审查要求,这就造成了参编人员鱼目混杂,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方案的编制质量;所以建议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按照规定要求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审查;③管理部门审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关于对评审意见是否已按要求进行修改一项,这对行政主管部门不好把握,建议增加专家组长复核的环节,由专家组长给出修改复核意见,以便增加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的可操作性;

总结: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是政府监管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制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矿山管理通用做法的接轨,该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矿山企业主动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义务和恢复治理责任的落实,这笔资金遵循“企业所有、政府监管、专户存储、专款专用的原则,使政府管理、监督矿山企业履行恢复治理责任和义务有措施和力度,也促使矿山企业自身重视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充分考虑治理费用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从而自我约束,加强保护、规范开采,主动降低环境恢复的成本。从而进入一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应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规程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预算定额标准的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和资质单位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恢复治理方案的编制水平,从而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行业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条文释义国土资源部2009年9月

【2】王素萍推进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的若干思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第五期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