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十篇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十篇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8:57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7-0008-03

自2000年Seligman教授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倡导以积极的视角理解、诠释人类的本质与价值之后,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挖掘人类自身积极力量的运动。进入21世纪之后,积极心理学家们又在全球掀起了一场以课程为导向的“幸福教育”浪潮,冲击着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哈佛大学本?鄄沙哈尔博士主讲的幸福课(positivepsychology)超过该校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之后,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教育理念普遍被人们接受,并在全球广为传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纷纷启动幸福教育实验或幸福教育课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在国内,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实施幸福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引领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飞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民的尊严、幸福感和公平感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2010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同志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从侧面反映出“幸不幸福”已经成为当前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契合了社会发展的诉求,符合民众的内心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在2012年率先面向西南交大学生开设了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程――幸福心理学。这门课程先后被列为学校首批通识课、优质示范课程建设。开设一门课程,首要的问题就是学生从课堂上将会分享到什么内容?这是幸福心理学课程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课程内容既是最基本的教学构成要素,也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我们结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体会,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探讨关于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对构建幸福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内容应体现通识教育之义

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着眼于人整体发展的教育。最普遍的解释就是通识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或培养通才的教育。通识教育面向人的生活,强调让学生思索“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引导个体思考生活的意义、生存的目的和生命的价值。在当前大学教育偏向工具性价值,忽视发展人对自身生命价值生成性的背景下,通识教育恢复了教育的应然价值,让教育回到“立德树人”的本来使命上来。

从通识教育的内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2]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着眼于培养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人。这与通识教育的使命是相同的。两者都立足于生命,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给人赋予人生意义和价值。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不同于通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力图通过培养、提升和健全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其生命意义的生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的积极心理学,其彰显了人类在增进自我心理健康过程中积极的一面,修正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偏差,弥补了以问题为导向带来的失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必然应该体现通识教育之义,符合通识教育的内在规范性。

(二)教学内容应立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幸福心理学课程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诠释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应该讲授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自从Seligman教授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之后,研究者开始关注人类的积极品质,至今已研究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也有专门的刊物《positivepsychology》刊登这方面的成果。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心理学的所有学科,修正以往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实现了价值的回归和平衡,并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人格、积极人际关系、积极自我、积极教育。这为幸福心理学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探索的空间。

自我、人格、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危机应对等都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在这些普遍被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均有涉猎,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比如,在自我方面,不仅提出积极自我的概念,还进行了许多自我的积极方面(如内隐自尊、自我提升、自我接纳、自我调节等)的研究;在人格领域,提出积极人格、心理复原力、坚韧性、自我成长、心理一致感等。这为我们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构建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性,为梳理教学内容体系提供了基础。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2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11年5月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此同时,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及管理人员也在不断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并更好地实现《基本要求》中所设定的课程目标。在对该课程的诸多改革和创新中,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以往以应对心理问题为导向的目标设定,而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只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内容选择,而更多地选择带有正能量并促进学生潜能发挥的内容;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形式,而代之以更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形式;第四,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的单一指标、静态评价,更注重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由此可见,学者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有益的探索,但已有研究更多地是从较为宏观的层次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而少有从微观层次,结合具体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将所提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方案运用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本文试图将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资本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革新和考核方式突破几个方面将心理资本开发贯穿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同时就心理资本的四个核心成分的开发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是在20世纪初由Luthans等人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框架下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1]。这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包括四个核心成分,即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乐观(optimism)、希望(hope)和韧性(resiliency)。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任务时,相信自己能成功完成任务并积极应对挑战的自信;乐观是指个体能以积极的归因方式对现在和未来的处境做出解释,并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希望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寻求各种途径,努力实现目标的积极动机状态;韧性是指个体在身处逆境和遭遇挫折时,能从中快速复原,重新生活,并获得积极转变和成长[2]。这四个成分相互促进,协同发挥作用,并具有可测量、可持续开发的特点。众多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心理资本的内涵和结构都反映了心理健康积极层面所包含的内容,心理资本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张阔等研究得到心理资本与个体的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且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4];李磊等的研究得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心理资本越高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5];武春霞和秦葆丽的研究得到,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6];潘清泉等人研究得到心理资本总分及各核心成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7];杨会芹等人研究得到心理资本在农村大学生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8]。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实现《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的目标。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实现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系统、全面开发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

二、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案总体设计

为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有效开发,我们的教学团队首先对已有课程教学进行了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围绕着《基本要求》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的设定,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本着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指导原则,我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内外在的积极资源,挖掘学生所具有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有效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能体现积极心理学理念,并与开发学生心理资本四个核心成分契合度较高的内容,最终形成七大主题内容,分别是:1.关注心理健康,促进成才成长;2.认识自我,发掘潜能;3.培养积极情绪,树立乐观心态;4.增强韧性,积极应对压力与挫折;5.学会交往,获取积极资源;6.认识爱情,培养爱的能力;7.树立希望,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多以宣扬正能量、促进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及体验积极情绪为主。

(三)教学方式的革新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更好内化,同时也满足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要求,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采用更迎合学生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形式。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体现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即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愿望,师生共同营造开放、自由、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如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并结合部分表达性艺术治疗形式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心理剧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体验认知观念改变所带来的内心感受及相应行为改变所带来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改善而产生的成功体验。其次,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突出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在每次课开始的时候,用5-10分钟时间,通过带领学生做手指操、放松冥想和团体活动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并将其情绪调整到积极状态,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在每次课程快结束时,通过播放与本次课主题相关的传播正能量和启发人的积极情绪的一首歌曲和一段视频(如《奔跑》、《我和你一样》、《真心英雄》、《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和《挑战不可能》、尼克•胡哲的演讲等视频),再一次加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在每次课结束后,通过布置书面作业(如学习、收获感想总结)和活动作业(如运用课堂所学的技能技巧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和吸收。

(四)考核方式的突破

由于该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而心理品质具有内隐性、抽象性、渐进性和个人化等特点,因此本课程突破原有单指标、静态化的考核方式,而采用多指标和动态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指标具体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活动参与的质量、学习后的个人感悟及心理品质提升度五个方面。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均以实际出勤和实际参与的次数与总课程次数的比值来确定;活动参与的质量以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来确定;学习后的个人感悟以书面形式呈现,授课教师给出评价分数;心理品质提升以课程开始和结束时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资本的前后测分数变化及两次分数的平均值的绝对水平高低来确定。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各指标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权重分别为出勤率0.1,课堂参与度0.1,活动参与的质量0.3,学习后的个人感悟0.3,心理品质提升0.2。所有考核指标的评价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取消传统的课程结束后的卷面考试环节,且每次课上对表现积极、获得高评价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这样做既能起到及时反馈所带来的教学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使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起到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实施

心理资本的开发是通过对其四个主要的核心成分进行开而实现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每次课和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体现和实现对心理资本四个核心成分的开发。

(一)自我效能的开发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主要是通过体验成功来获得。这种成功体验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获得,即个人在过去经历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或实现的绩效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他人成功经历的观察学习来获得,即分享他人的成功,观察或观摩榜样人物持续努力后的成功,值得尊敬的和有能力的人的暗示、评价或劝说。基于以上认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首先通过团体辅导、课堂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的形式鼓励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其次通过播放视频或让在某些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学生分享经历让学生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和课后活动任务来体验成功。

(二)希望的开发开发希望主要通过打破“习得性无助”和树立合理目标来实现。打破习得性无助要从调整认知开始,以行动改变结束,具体包括:首先,通过“瓶子中的跳蚤”、“被铁链栓住的大象”等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以及明白自己的无助感、无望感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采用“优点大轰炸”和“自我优势取舍”等挖掘潜能的游戏,帮助学生看到并珍视自已的优势;再通过“完善自画像”、“埋葬我不能”等游戏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唤醒其突破习得性无助的动机和情感体验;最后通过心理剧表演和课后活动作业从行为上打破习得性无助。树立合理目标即引导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及职业规划)设立具体的、可行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再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把自己期望的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生活状态表演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三)乐观的开发

乐观的开发主要可以通过宽容过去、欣赏现在及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三个方面来进行。宽容过去即学会接受并重新认识自己过去所遭遇的失败、挫折和所犯的错误。主要是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曾经失败的经历,大家给予宽慰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看当时的经历,并重新对失败进行归因。欣赏现在即满足当前的生活状态,并感悟当前生活中的积极面;如有同学对自己当前所上的大学和周围的环境不满。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和所上学校所具有的积极资源和优势。第三,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即在宽容过去和欣赏现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及外界所具有的资源,为将来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机会,并采取积极、自信和欢迎的态度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四)韧性的开发

Luthans等在提出的心理资本开发策略中,涉及韧性开发的策略具体包括三个,即危险中心策略、资源中心策略和过程中心策略[9]。危险中心策略重点是减少可能增加不期望结果的危险和紧张刺激;如通过课堂讲授、小组活动、情境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时间管理、学业规划、情绪调节等的方法,以减少学生由于学业、人际等现实刺激所带来的不良体验。资源中心策略是强调和增加可带来积极结果而没有危险的资源;如通过挖掘学生自身所具有优势和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对生活的掌控感,并通过列举“社会资源列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还具有哪些外部社会支持和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增强其应对困难和成功解决问题的信心。过程中心策略是强调个体在面对新环境、遇到新问题时要聚集自身适应系统的能量,以满足运用人的资源来管理现实危机因素的需要。可通过小组活动、情境模拟、课后任务等方式让学生懂得并学会怎样利用身边人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应对危机的技能技巧,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复原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心理资本开发的成效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07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武沁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地理教育教学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幸福与健康发展,更强调人的积极作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对人的积极层面的挖掘与引导,从而帮助事物向着有利的方向转化。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中的新兴科学,在教育科学研究与生活实践中都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充分印证了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引入积极心理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反映在学习地理时,提不起兴趣是导致地理学习的效率低、质量差、效果弱的重要因素,这说明我们要重视兴趣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引入积极心理学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让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地理作为初中学习中新加入的知识内容模块,没有知识基础的支撑,加之于地理知识的科学性、理论性也比较强,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是为以后学生在地理方面的学习所开辟的新的领域,奠定的新的基础。在这一新知识的学习中,让学生“入门”很重要,这一过程中,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就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兴趣带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地理知识的探索实践中去。

2.引入积极心理学,营造课堂活跃氛围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积极心理学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效果与体现,为学生学习地理营造了良好和谐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诱发心理中积极层面的内容和情感,从而促进地理知识的学习。和谐积极而又幸福快乐的环境氛围是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追求和激发积极心理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氛围的构建和营造,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把积极心理学与地理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爱上地理课,爱上地理学习。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通过地球仪的实物展示,让学生在亲身的感悟和实践体验中感受到地球仪的构造及应用原理,通过地球仪的模拟演示,直观而形象的了解到地球的自转、公转方向等基础知识和问题,在实物教学的多样化形式中,让地理教学更加直观,更加积极的吸引学生的参与。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形式对学生的吸引,从而以多媒体的图形、声音、动态视频相结合的形式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习到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

3.引入积极心理学,挖掘学生深层潜力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地理的学习中也不应为学生设限,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地理学习的潜力股。七年级的地理处于新知识的接触阶段和基础知识的奠基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处于起步阶段,还可以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和挖掘空间。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也要多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让学生相信自己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多赞扬、多鼓励、多支持、多引导、多启发,建立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保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用这种肯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心理层面中积极的一部分,并让学生在这种积极心理的作用下,树立信心,挖掘自己在地理方面的潜力和天赋。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5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年第3期,我们明确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与内容。接下来,人们不禁会问,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则或标准是什么?相对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特别或特殊之处?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特点,了解相关原则和特点,有利于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取得预期效果。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原则是行动的规矩、法则、规则、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先分享一则小故事,看看坚持原则的重要性和破坏原则的危害性。

《后汉书》中记载:一次,光武帝刘秀心血来潮外出打猎。深夜回城后洛阳城门已关,看门的上东门官虽知是皇帝回来,但却以“法令中规定入夜关城门,任何人不得出入”为由拒绝给皇帝开门。无奈之下,皇帝只得绕上一大圈改从东中门进城,东中门官为了拍马屁就违规给皇帝开了城门。第二天,光武帝赐坚持原则、给他吃闭门羹的上东门官布帛百匹,以示嘉奖,而那个违反法令、屁颠屁颠给他开城门的东中门官,则被降职贬为参封尉,以示惩罚。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坚持原则的重要性,正如英国作家斯迈尔斯所说:“一个没有原则和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确保其不偏离航向和航线的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2)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3)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基本原则都是一般原则,无疑都是重要的、根本的,因而是必须坚守的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坚持这些一般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坚持如下专门原则:

(1)固本培元,扶正祛邪。固本培元是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也是传统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元,本,是根本、元神的意思,即基础。固本培元即巩固根本、培B元神的意思。《易经》《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也就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扶正祛邪,也是中医的基本原则。即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扶正,即扶正培补正气以愈病的治疗原则,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力,从而驱逐邪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是消除病邪以愈病的治疗原则。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借用扶正祛邪更多指通过扶正达到祛邪之目的,即通过固本培元,播撒阳光雨露,培养正能量,预防和化解、矫治心理问题,也就是日常所说的通过发展预防和化解问题。即以预防发展、增强心理免疫力为主,补救矫治为辅。

(2)激扬生命,开发潜能。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教育。教育的本体是生命提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价值更是在于教育过程中生命的发展和张扬。教育的基本动力、最重要的资源都来自生命,教育的核心过程发生在生命活动之中,教育最终和本质上依靠生命、激发生命、提升生命、造福生命,一句话就是要从心底深处激发活力。这就需要开发潜能,这里的潜能主要是心理潜能即大脑潜能。大脑约由5000万种、1000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个数字相当于银河系里星球的总数。每一个细胞又与周围大约1000个细胞发生关系,使大脑的突触达1000万亿个,从而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壮观的“通信网络”。然而,人在一生中实际使用的脑神经并不多,只占总数的1/4到1/3,大量的通信网络都在脑海里闲置未用。潜能开发得越充分,效率越高,创造力越强,生命力越旺,预防和化解问题的能力越强,负担越轻,享受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快乐越高,幸福感越强。

(3)全员参与,自主自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少数人的事情,而是面向全体,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家长都要投入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人人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也就是说,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开展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发挥主体作用;同时,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接受他人的教育、他人的影响,扮演客体,即当受教育者。这里面反映出教育与被教育之间的平等和互动,既体现了双主体性,也体现了共同成长和共同进步的终身学习理念。

(4)全面渗透,全程跟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局限于心理辅导室,也不能只靠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而是要体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学校要从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到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师资建设、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家庭的文化、家规家风家训、亲子互动、亲朋来往等,社会道德、风俗习惯、时尚、法制和风土人情以及媒体宣传舆论等,都要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元素,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既发挥显性课程的主导作用,也发挥隐性课程的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由于是全面渗透,就体现出了横向的全程融通和纵向的全程对接,即从小到大心理发展的一条龙的电子档案跟踪,做好幼小衔接、小学中学衔接、中学大学衔接、学校家庭社会衔接、过去现在未来衔接,形成纵横立体服务网络体系。

(5)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的灵魂;全面发展是树人的目标,现代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深化素质教育、减负增效、提高升学率、提高幸福指数等都是紧迫的时代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紧紧围绕这些中心,服务教育改革大局,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教育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供积极的心理基础,从理念、内容、方法、评价、效果等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注入时代元素,满足时代需要,化解时代难题,不断开拓创新,在整体教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预防和矫正被边缘化的状况和倾向,成为撬起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杠杆。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特点是一事物在具备同类事物共性基础上的自身的特殊性。生活中常说:天地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是树叶,但各有特性,这个特性即为特点。我们先看下面一则故事。

有一天,坡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没有在家。他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坡看了,心里想:这不是胡言乱语吗?“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而敢与秋露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诗兴大发,不能自持,便提笔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对于坡这种自以为是的作风,很不满意。但想到坡不晓得黄州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重九天气,连日大风。一天,风息后,坡邀请了他的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纷纷落叶,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恍然大悟,同为,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这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恰恰是这个特殊性决定了一事物与同类其他事物的本质差异。可见,掌握某一事物的特点能深刻揭示和认清其与同类其他事物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也可以从其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与积极心理学的比较入手来获得鲜明认识。

1.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在哲学基础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向人性善。性恶论主导下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从医学角度矫正、救治;性善论主导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偏重于扬善、挖潜。

在教育方向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瞄准化解和摆脱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瞄准的是深化素质教育,共创幸福美好未来。

在教育目标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无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教育任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排解应试教育下的心理困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致力于为立德树人铸魂,促进健康快乐成长。

在教育功能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表现为预防、发展和补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凸显为教育整体发展和人类幸福提供杠杆。

在教育对象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聚焦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及其全面素质和潜能。

在教育结构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侧重自己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互为主体和客体。

在教育内容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负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问题的预防、化解、补救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内容主导,多为心理潜能的开发、阳光心态塑造、美德弘扬、正能量积累、幸福感提升等。

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咨询辅导为主,团体活动训练为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面向全体自主自助,因材施教,显性与隐性课程相得益彰。

在教育过程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问题入手―探究原因―形成对策―化解问题―延伸迁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正面入手―开发潜能―化解问题―体验成长―分享快乐。

在教育评价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惯用诊断性、终结性测评,难免标签效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形成性、激励性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

在教育效果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着眼“立竿见影”,治标不治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着眼“长治久安”,标本兼治。

在教育地位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学校工作的边缘,学校特色的点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学校工作的酵母,学校内涵发展的支点。

由上可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相比显现出鲜明特点,某种意义上说也恰恰是其优点,因此,它才能兼容和超越传统心理健康教育。

2.与积极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特点

从学科定位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贴近教育。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重心落在教育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更直接更密切。积极心理学重心落在心理学上,因此,与各级各类教育的内涵关系就没有那么直接、那么密切。

从起源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久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尤其是两千年多年前的儒家经典“正心”思想。兴起于世纪之交的积极心理学溯源,充其量也就是科学心理学诞生(1879年)以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

从内涵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辩证。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传统“正心”和扶正祛邪思想,“正心”不仅有“正面的”“积极的”形容词之意,还有“端正”“矫正”动词之意,这就包含了传统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端正”“矫正”和积极心理学的“正面的”“积极的”双重含义,比单纯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其positive翻译为汉语即“正面的”“积极的”)内涵更辩证。

从体系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严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诞生就有比较明确的结构体系,比如: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对象与内容,原则与特点,途径与方法,成效与评价等。积极心理学诞生,更多的是代表一种方向,很难像一门学科那样形成严谨的结构体系。

从文化上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积极心理学更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国情和时代精神,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也吸收西方积极心理健康、积极心理治疗、积极教育,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既有心理学成分,又有教育学诉求,可谓集古今中外相关思想大成,因此具有文化兼容性,可谓中西合璧。积极心理学主要立足西方文化,因而相对缺少东方文化精髓。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6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学习积极性提高策略

1.中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意义

1.1积极主动的学习是社会和时代的趋势

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整体素质好、有特长、有个性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责任心和创造精神的人才,即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才。

1.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人文主义精神

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建构在弘扬人的主体性、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的社会主流思想和时代要求的支持之下,必须实践于尊重人的本质、激励人的发展的有效教育之中,必须以树立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为前提,必须以掌握创新的知识与技法为基础。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种尊重人的本能、相信人的潜力、关注人的个性、体现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1]。

2.中职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2.1数学基础较弱

数学基础薄弱一直是困扰众多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大难题。据统计,一半以上对数学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都是因为从前没有打好数学基础,从而产生压抑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有些同学认为自己的数学基础差,如果得不到身边人及时的帮助,就会潜意识里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的自信,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再加上一些老师或者同学的言语讽刺,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受到严重挫伤[2]。

2.2不良的社会风气

很多报纸、杂志、影视作品等对学生产生了误导,使学生很羡慕那些因为巧妙的机遇带给自己成功人生的人物。再加上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客观现实,使个别学生开始崇拜金钱,认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如早早出去闯荡的人日子过得更好。这些现象衍生了“上学无用论”的思想,这种思想迎合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特点,也让学生找到了厌学的理由。

3.提高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3.1提高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形象具体的东西易唤起人的情绪。强调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就是要尽量避免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的格式化,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亮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拘一格,使教学内容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并使学生易于接受。保持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就应该给教学内容多增添些形象或想象的成分。课堂上恰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结合具体的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3.2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教师要以坦诚、信任、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用人格力量和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去影响、感染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谐的关系,这是顺利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制定辅导方案时,必须详细了解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具体原因和相关因素。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一些数学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想办法解决。对学生厌学的具体原因、发展程度进行分析、判断,与学生家长及老师反复讨论,制定出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的对策。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使学生的心理行为发生积极转变,使之能较好地适应学习环境,这是辅导的核心部分,适当的方法和时机是使干预有效的保证[3]。

3.3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的进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而所得到的知识也会更牢固。因此,只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学生对于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主动地学习。

4.结语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地帮助学生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全体教师不断努力,才能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坚强的学习毅力,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彬.浅谈新时代下教育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0(9).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7

【课题】2015年中国民航大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CaUC-etRn-2015-10

因材施教是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若脱离了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教学就是失败的.数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它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人们思维方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等数学作为理工类各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不仅影响到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起到重要作用,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条理地理性思维、严密地思考、合理地量化和简化问题等等.高校扩招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大学,在数学基础上出现较大差异;同时,一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摆脱了学习的压力,不重视学习,经过一学期的虚度时光,到学期结束时得到的成绩很低.这部分学生缺少高等数学上学期的基础知识,无法理解高等数学下学期的学习内容,使之对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不知如何开始新内容的学习,上课听不懂教师所讲内容,导致上课玩手机、睡觉、课下抄作业、甚至旷课、不交作业等等.如何关注、尊重学生的差异,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高等数学上学期成绩较差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信念、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对这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如何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对于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是这些学生的授课教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现将自己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有仁爱之心

在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和学生,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四有”好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我们教师不容置疑的出发点,作为仁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能只偏心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没有学习差的学生,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要尊重和关爱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好教师应该是仁师,对这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有信心、有耐心、有责任心.从下学期第一节课就告诉学生涉及上学期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老师会尽量补充完整,不要因为上学期的掌握程度不好而灰心,鼓励学生只要每节课坚持听讲,课下及时完成作业,学习效果一定能得到显著提高.在整个下学期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有信心,从学生现有水平出发,而不是无视于学生的现状,只是按照教案内容上课,在课上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提出来,在不影响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及时在课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遇到问题要耐心讲解,每次上课前向学生了解上节课做作业和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样学生不⑽侍饣攒,学一部分掌握一部分,对学生学习的信心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整个高等数学的学习具有连贯性.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

了解学生对高等数学上学期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把握教学重心,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对于上学期基础较差的学生,以掌握高等数学下学期教学的基本要求为主,使这些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数学知识,养成尽可能充足的数学素养,数学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提高.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基本内容的讲解,以学生必备的数学基础为主,加强基础内容的练习,使学生获得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三、教学内容、作业的选择

高等数学既有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知识的运用,也有概念产生的背景、定理的推导、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数学思想以及揭示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本质内容.对这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讲授定理的复杂推导、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讲解难度较大的习题,会超出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事倍功半,对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起不到积极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练习出发,以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基本问题为主,既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有助于这些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能力.在“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这一节,去掉点与点集之间的关系,主要解决偏导数、全微分、空间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空间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多元函数的极值计算.在“多元函数积分”这一部分,主要掌握二重积分、三重积分、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的计算,学会格林公式和高斯公式的应用.在“无穷级数”这一节,以数项级数敛散性的判别、幂级数收敛域及和函数、函数展开成幂级数为主要教学内容.微分方程部分以一阶微分方程、可降阶的及高阶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求解为主.除了教学内容的适当选择,布置作业的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后基本问题为主,使学生看到问题能够“上手”,知道怎么去做,通过这些作业来掌握基本知识.

四、教学方式上“轻理论、重练习”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11—0109—02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理念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个体和群体如何在良好的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使潜能获得充分的发挥。心理科学具有三项使命: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致力于使人类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有意义;鉴别并培养有天赋的人。现代心理学研究大多致力于心理治疗,研究重点专注于抑郁、焦虑、偏执等负性情绪和行为,对人类自身潜能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较少。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是关注治疗心理疾病的科学,同时也应该是重视人类幸福、快乐、满意和发展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研究人的主观体验,研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满意度、乐观、希望,包括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二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创造性和人际交往等;三是在群体层面研究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和职业道德。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树立全新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存在一致性,积极心理学理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积极心理学取向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采用传统心理学模式,关注学生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以及预防和治疗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或疾病。传统的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少部分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对广大普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忽视了普通学生积极品质的发展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本末倒置。以传统消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为主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从根源上预防心理疾病,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被动性。积极心理学主张激发个体内在的潜能,关注个体和群体自我的积极面,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同时兼顾了个体和群体及社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以往消极心理学的目标,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个性,促使个体潜能的发挥。消极心理学主要是评估和鉴别心理障碍和疾病,积极心理学则是评估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主观幸福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我概念、人际关机等。评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关注个体中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创造有利的环境促使积极品质的发挥。

2.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视角,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观幸福感、情绪体验、希望、乐观、流畅性和思维等。这些内容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和社会性。教师和学生同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赛里格曼认为心理健康是每个人天赋的能力。个体内自由流畅的思维过程就是心理健康的来源。大学生不论其心理状态和社会背景存在如何差异,同样具有构建心理健康的能力。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发掘社会、校园和家庭丰富的人文资源作为教育内容,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3.积极心理学取向拓宽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思想,强调广泛干预的作用,认为仅仅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缺陷和弱点不能产生有效的预防效果。应该通过系统的塑造个体的各种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专注于个体自身的力量才能做到有效的预防,干预的重点在学生的主观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教育者采纳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运用适合的行为原则和策略引导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和生活满意度。并且通过课堂、活动、咨询及朋辈支持和社会及家庭提供的支持等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育方式拓宽了高校心理教育途径,能够起到有效的干预作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预防模式。

4.积极心理学取向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

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立关系。在积极心理学取向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个体。积极心理学主张促使教育者自身改变,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首先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理解促进人类幸福感和获得幸福感的因素,主动发挥积极功能增加控制适应生活的能力。同时教师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经验,发展流畅的思维和积极的情感。教师围绕学生积极的品质建构活动,提供有效的教育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实践环境)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者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双方都是发展中和成长中的个体,教师使用积极的平等的词汇和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1.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将心理健康定位为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并丰富的情况,不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积极心理学倡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只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而在于培养个体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提出的积极预防思想认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为了清楚问题而减少问题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以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为宗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结合心理科学的三项使命,心理健康教育应同时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适应性目标,帮助全体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全面发展,对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同时鉴别发现并培养具有超长能力的学生,促使其发挥潜能。

2.丰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塞里格曼在其作品《真实的幸福》中提出美德和力量是个体积极品质的核心,具有缓冲器的作用,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有利武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成长的能力,重视积极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培养积极和乐观的品质为主要内容,鼓励学生以积极的视角和正确的归因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同时尽量创造有利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潜能,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才能做到有效的积极预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包括满意感、幸福感、乐观和希望等。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有助于拓展个体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个体的持久性资源。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身心愉悦,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在学习和生活中。二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情境中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积极人格的形成能够促进个体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培育学生健康人格作为基本内容。教育者应善于发现学生内在具有的积极人格潜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乐观态度。通过有意培养积极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引导他们对生活事件进行积极的归因和解释,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3.拓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矫治模式,积极心理学理念强调应构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重视心理潜能的开发和人格完善的预防性和发展性模式。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自助式心理教育是主体通过各种方式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因素,面对挫折和障碍具有自我恢复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调动人内在具有的自我成长的潜能。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采取自助式心理暗示、心理辅导、激励和心理训练等教育方式,发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提高心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学科渗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教学教学内容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咨询,还应将心理教育渗透进各门学科教学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充分发掘教育资源,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达成。三、尝试体验式教学,将教育内容融入实践活动中。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心理教育,在实践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和针对性的团体辅导,使参与者深入了解自我,挖掘心理潜能;开设专题讲座和名家论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开展社团活动增加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

4.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重视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是在所处的环境中形成和体现的。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构建个体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优化环境系统,注重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应该努力改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利用积极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大学生情操,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进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首先加强校园内部环境建设,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开展丰富的宿舍文化和社团文化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积极的组织支持系统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合力,高校与社区或企业联合,将内在环境建设与社会环境建设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阵地,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积极体验,共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育人环境,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03).

〔2〕姜志强,陈浩彬,张玲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摭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

〔3〕杨酥,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03).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9

【关键词】大学数学;微积分;数学建模

长期以来,微积分都是大学理工专业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也是学生普遍感觉难学的内容之一.究其原因,既有微积分自身属于抽象知识的因素,也有教学过程中方法失当的可能,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教学思路,就成为当务之急.

数学教学中一向有建模的思路,中学教育中学生也接受过隐性的数学建模教育,因而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也就有了基础的数学建模经验与能力.但由于很少经过系统的训练,因而学生对数学建模及其应用又缺乏必要的理论认识,进而不能将数学建模转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而在微积分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建模运用到好处,则学生的建构过程则会顺利得多.本文试对此进行论述.

一、数学建模的学习价值再述

从学生的视角纵观学生接受的教学,可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所经历的教学往往更多地将研究重心放在教学方式上,基础教育阶段经历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学习方式.这种重心置于教学方式的教学思路,会一定程度上掩盖传统且优秀的教学思想,不幸的是,数学建模就是其中之一.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理应彰显出更充分的显性价值.现以微积分教学为例进行分析.

大学数学教学中,微积分知识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其知识的建构也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并以数学眼光看待事物的意识与能力,而这些教学目标的达成,离不开数学建模.比如说作为建构微积分概念的重要基础,导数很重要,而对于导数概念的构建而言,极值的教学又极为重要,而极值本身就与数学建模密切相关.极值在微积分教学中常常以这样的数学形式出现:设y=f(x)在x0处有导数存在,且f′(x)=0,则x=x0称为y=f(x)的驻点.又假如有f″(x0)存在,且有f’(x)=0,f″(x)≠0,则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如果f″(x)0,则f(x0)是其极小值.在纯粹的数学习题中,学生在解决极值问题的时候,往往可以依据以上思路来完成,但在实际问题中,这样的简单情形是很难出现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一些条件来求极值,而在此过程中,数学建模就起着重要的作用.譬如有这样的一个实际问题:为什么看起来体积相同的移动硬盘会有不同的容量?给定一块硬盘,又如何使其容量最大?事实证明,即使是大学生,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也往往束手无策.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初次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都是从表面现象入手的,他们真的将思维的重点放在移动硬盘的体积上.显然,这是一种缺乏建模意识的表现.

反之,如果学生能够洞察移动硬盘的容量形成机制(这是数学建模的基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键性步骤),知道硬盘的容量取决于磁道与扇区,而磁道的疏密又与磁道间的距离(简称磁道宽度)有关,有效的磁道及宽度是一个硬盘容量的重要决定因素.那就可以以之建立一个极限模型,来判断出硬盘容量最大值.从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出,数学建模的意识存在与否,就决定了一个问题解决层次的高低,也反映出一名学生的真正的数学素养.因而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建模在于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关键,并以关键因素及其之间的联系来构建数学模型,从而完成问题的分析与求解.笔者以为,这就是包括数学建模在内的教学理论对学生的巨大教学价值.

事实上,数学建模原本就是大学数学教育的传统思路,全国性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近年来也有快速发展,李大潜院士更是提出了“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大学主干数学课程教学中去”的口号,这说明从教学的层面,数学建模的价值是得到认可与执行的.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自身的有效实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实践办法,以让数学建模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概念,还是一条能够促进大学数学教学健康发展的光明大道.

二、微积分教学建模应用例析

大学数学中,微积分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最基本的极限概念,到复杂的定积分与不定积分,再到多元函数微积分、二重积分、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等,每一个内容都极为复杂抽象.从学生完整建构的角度来看,没有一个或多个坚实的模型支撑,学生是很难完成这么多内容的学习的.而根据笔者的实践,基于数学建模来促进相关知识的有效教学,是可行的.

先分析上面的极限例子.这是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基础,也是数学建模初次的显性应用,在笔者看来该例子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也是一次重要的关于数学建模的启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先建立这样的认识:

首先,全面梳理计算机硬盘的容量机制,建立实际认识.通过资料查询与梳理,学生得出的有效信息是:磁盘是一个绕轴转动的金属盘;磁道是以转轴为圆心的同心圆轨道;扇区是以圆心角为单位的扇形区域.磁道间的距离决定了磁盘容量的大小,但由于分辨率的限制,磁道之间的距离又不是越小越好.同时,一个磁道上的比特数也与磁盘容量密切相关,比特数就是一个磁道上被确定为1B的数目.由于计算的需要,一个扇区内每一个磁道的比特数必须是相同的(这意味着离圆心越远的磁道,浪费越多).最终,决定磁盘容量的就是磁道宽度与每个磁道上的比特数.

其次,将实物转换为数学模型.显然,这个数学模型应当是一个圆,而磁盘容量与磁道及一个磁道的容量关系为:磁盘容量=磁道容量×磁道数.如果磁盘上可以有效磁化的半径范围为r至R,磁道密度为a,则可磁化磁道数目则为R-ra.由于越靠近圆心,磁道越短,因此最内一条磁道的容量决定了整体容量,设每1B所占的弧长不小于b,于是就可以得到一个关于磁盘容量的公式:

B(r)=R-ra・2πrb.

于是,磁盘容量问题就变成了求B(r)的极大值问题.这里可以对B(r)进行求导,最终可以发现当从半径为R2处开始读写时,磁盘有最大容量.

而在其后的反思中学生会提出问题:为什么不是把整个磁盘写满而获得最大容量的?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既反映了这部分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刚才的建模过程,反过来又是一个深化理解本题数学模型的过程.反思第一步中的分析可以发现,如果选择靠近圆心的磁道作为第一道磁道,那么由于该磁道太短,而使得一个圆周无法写出太多的1B弧长(比特数),进而影响了同一扇区内较长磁道的利用;反之,如果第一磁道距离圆心太远,又不利于更多磁道的利用.而本题极值的意义恰恰就在于磁道数与每磁道比特数的积的最大值.通过这种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反思,学生往往可以有效地生成模型意识,而通过求导来求极值的数学能力,也会在此过程中悄然形成.

又如,在当前比较热门的房贷问题中,也运用到微积分的相关知识,更用到数学建模的思想.众所周知,房贷还息有两种方式:一是等额本金,一是等额本息.依据这两种还款方式的不同,设某人贷款额为a,利息为m,还款月数为n,月还款额为x.根据还款要求,两种方式可以分别生成这样的数学模型:

x1=am(1+m)n(1+m)n-1,

x2=amemnemn-1.

显然,可以通过微积分的相关知识对两式求解并比较出x1和x2的大小,从而判断哪种还款方式更为合理.在这个例子当中,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在于对两种还款方式进行数学角度的分析,即将还款的相关因子整合到一个数学式子当中去,然后求解.实际上本题还可以进一步升级,即通过考虑贷款利率与理财利率,甚至Cpi,来考虑贷款基数与利差关系,以求最大收益.这样可以让实际问题变得更为复杂,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与所列出的收益公式自然也就更为复杂,但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三、大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浅思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有两步必走:

一是数学建模本身的模式化过程.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数学建模作为教学重点,必须遵循这样的四个步骤:合理分析;建立模型;分析模型;解释验证.其中合理分析是对实际事物的建模要素的提取,所谓合理,即是要从数学逻辑的角度分析研究对象中存在的逻辑联系,所谓分析即将无关因素去除;建立模型实际上是一个数学抽象的过程,将实际事物对象抽象成数学对象,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实际事物,将实际问题中的已知与未知关系转换成数学上的已知条件与待求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知识去求解;解释验证更多的是根据结果来判断模型的合理程度.通常情况下,课堂上学生建立的模型有教师的判断作楸Vぃ因而合理程度较高,而如果让学生在课后采集现实问题并利用数学建模的思路去求解,则往往受建立模型过程中考虑因素是否全面,以及数学工具的运用是否合理等因素影响,极有可能出现数学模型不够精确的情形.这个时候,解释验证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而如果模型不恰当,则需要重走这四个步骤,于是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成为一个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过程,这对于大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也是一个必需的过程.

二是必须基于具体知识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建模.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只有与具体实例结合起来才有其生命力.在微积分教学中之所以如此重视建模及应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微积分知识本身过于抽象.事实表明,即使进入高校,学生的思维仍然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构建,必须结合具体实例,让学生依靠数学模型去进行思考.因此,基于具体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知识构建中理解数学模型,在模型生成中强化知识构建,知识与数模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而这也是大学数学教学中模型应用的较好境界.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篇10

关键词:积极职业教育;特征;理念;实施途径

作者简介:蒋波(1974-),男,江苏灌南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学习与教学心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职校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研究”(编号:BJa130094),主持人:崔景贵;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有效教学的深化研究”(编号:C-c/2011/01/64),主持人:蒋波。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7-0010-05

随着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迎来了更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指出,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受重视程度和社会地位也正得以快速、持续提升。尽管如此,消极教育的思想观念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法、途径和评价方式。因此,职业学校要积极转变观念,倡导和实施积极职业教育,使其切实成为广大学生打开通往成功、成人、成才大门的重要路径。

一、积极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理念创新:超越于“消极教育“的“积极教育”

出于对消极心理学的反思与批判,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引导、培养人展现固有的积极力量而使人真正成为一个健康充实并生活幸福的人。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启迪下,在反思职业教育现状和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职业学校应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实施积极的教育行为。在积极职业教育中,积极应当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使每一个人的素质都能够获得相对于自身而言的更为健康、积极的发展与提高[1]。职业学校应以积极的、发展的眼光重新解读职业教育目标、对象、内容和方法,注意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发展性、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教育方法的个性化。

从教育对象看,消极职业教育通常以“有罪推定”的方式视职校生为“低能儿”、失败者、差生、“边缘人”、“问题学生”、品行低下者。积极职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关注问题学生的基础上,更要面向正常学生。从教育内容看,消极职业教育主要从问题出发,在关注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同时,更为关注对学生的德行、安全和纪律的教育。“积极教育应关注积极情绪、沉浸体验、意义、成就和积极关系五方面的内容。”[2]积极职业教育在关注学生的消极面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的积极面,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和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个性、社会性。从教育方法看,消极职业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军事化或准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紧盯、严防、死守和压制。积极职业教育应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方式,逐步实现变训斥、辅导、矫正为帮助、指导、促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

(二)对象特殊:区别于基础教育的职业教育

就心理特征而言,职校生与普高生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的是,职校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尽管从当前中考录取制度来看,普高生的学业成绩总体优于职校生,但职校生具有在鲜明的职业学校环境下形成的特殊的群体性特征。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专业思想明确,实践操作能力强,社会生活经验丰富,社会化发展程度高。就学习而言,职校生无论是学习的目的、过程,还是学习的内容、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如学习目的的职业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操作性、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学习方式的半自主性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生产实习等均以就业为导向,特别重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职业纪律及职业习惯等的教育与培养。

当代职校生多为“95后”,他们与以往职校生都具有青年初期心理发展阶段的共性特征。教育者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95后”职校生,因为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当代社会发展所赋予的时代性特征。不同时代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时代的教育和社会的缩影和烙印。当代职校生在学习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超越以往的职校生,如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由闭锁转为开放,由书本与学校中心转为问题与需求中心。

(三)概念扩大:基于狭义职业教育上的广义职业教育

从结构层次看,职业教育主要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技工学校等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等实施。传统的职业教育是狭义的,主要指中等职业教育。很多人通常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对立,他们认为,对于绝大多数职校生而言,职业教育的终点是“断头桥”,除了就业否则无路可走;普通教育的终点则是“立交桥”,四通八达。因此,从学生、家长到教师都形成这样的错觉,职业教育逊于普通教育,职校生不如普高生,家长们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孩子上充满“希望愿望”的高等学校,也绝不上充斥“失望绝望”的职业学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如此,高等职业教育还涵盖部分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服务一线劳动者的职业成长。多年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由此,更应该树立积极职业教育的思想,绝不能将职业教育窄化为“中等职业教育”,而应树立“大职业教育”的理念,从广义上看,职业教育可理解为除基础教育外的一切专业教育。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只是体现为学生就读的起点层次、入学考试的成绩以及专业培养的目标体系的不同,并没有成败贵贱之分,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地位,不能轻视职业学校的贡献,更不能蔑视职业学校的学生。

二、积极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从教育对人的价值看,教育目的就在于引领学生发现与认识自己的价值,采取积极的手段实现与提升自我的价值。基于此,职业教育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而非谋生的手段。积极职业教育情境下的教师应将教书育人不仅看作职业,更要看作事业;不仅圆满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更要看作是学生家长、学校组织和社会授予的神圣使命。

教育的价值还体现在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传统职业教育主要关注部分尖子学生的培养和问题学生的矫治,因为他们可能会给学校带来良好的或不良的声誉。相对而言,“由于中等生既不能给教师带来快乐,也不会给教师带来特别的烦恼或担心,因此教师很容易自然地忽视他们。”[3]积极职业教育应“抓中间带两头”,对大多数学习能力中等的职校生,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进一步提升学业水平与能力;对少数学习能力强的职校生,要向他们提出更高要求,以满足其学习发展的需要;对少数学习能力差的职校生要重点辅导、个别帮助,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增强自信,逐步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积极职业教育不仅关注成功,以此发展学生的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也关注失败,并以此发展学生的耐挫力。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初、高中阶段窄化为应试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寄希望于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集十几年功力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应试能力,却将本该由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人的基本素质的课程摆到边缘地带,从而将这个任务搁置到专业教育阶段。积极职业教育应该在关注学生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而关注学生情感、意志、想象力、创造性、个性、社会性、学习能力等的培养,使得学生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不断成人、成才。

(二)积极的学生观

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多元的视角、发展的眼光,相信职校生有积极的自我提升愿望和潜力,这是开展积极职业教育的前提。“人是教育的中心。透过教育,来提升人,转化人,鼓励学生培养德性,并活得自由丰盛幸福。”[4]职业学校教师要树立科学、积极的职校生心理发展观,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当代职校生。“说当代职校生是不可理喻、不可救药的,是因为还没有找到他们的语言体系、行为准则和生活信念。”[5]因此,教师不能总把职校生看成是“问题学生”、“学业失败者”。职校生同样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思维、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样是充满朝气、意气风发的青年群体,同样是未来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贡献者。积极职业教育主要服务于培养未来人才,而非矫治问题学生,采取的主要教育手段是塑造而非改造。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避免“千人一面”式的培养机制,不能仅将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生产生活一线的蓝领工人,要真正体现由注重学生共性转变为在注重共性的基础上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独立性、独特性、独创性。积极职业教育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手与脑、身与心、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的“人”,更要努力把学生造就成能立足现在并能面向未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才”。

(三)积极的教学观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有太多的权力和机会让学生体验消极情感,而学生似乎也难以逃脱这种命运[6]。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的是受制于诱因与压力的外部动机,缺少强大持久的内部动机。传统职业教育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地位;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内容;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轻情感体验、个性、社会性与创造性培养。职业教育只有充分发展职校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其能力素质的有效提升。

积极职业教育是师生主体双方的积极行动,更是积极互动。积极课堂交往的发展轨迹由传统课堂中师生“单向性”传递,发展为“双向性”互动,再兼顾生生互动、师组互动、组组互动、生组互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多维的课堂互动形式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理解的深度,有助于提升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积极职业教育要引导教师角色逐步由“教师”、“工程师”转向“技师”、“导师”,教学目的也要由“为教而教”转向“为人而教”。教师不仅要做学生成才的“经师”,也要做学生成人的“人师”。此外,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与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进行精心设计,可采用翻转课堂、微课、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模式,积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形式的教学。

三、积极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积极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

积极职业教育的实施需要职业学校变革并创新相关管理机制。第一,学生管理组织机构创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职业学校可在现有的学工处、团委、院系、学生会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或学生自治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第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积极职业教育必须从军事化、准军事化管理走向人本管理、心本管理,切实处理好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关系。第三,教育教学机制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可采取创新学分制、跳级制、“三明治”学制(工作一段时间再回校上学)、校际校企合作制、国际交流制等弹性学制,让学生享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职业学校既要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兼顾他们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使每个职校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二)积极职业教育的环境创建

实施积极职业教育,一方面,职业学校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培养教师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对职校生的爱心与耐心,对职校生充分尊重、信任与期待。教师要不断汲取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职业学校还需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保证职校生在心理安全、自由和谐的环境下积极学习与发展。

当然,实施积极职业教育,还需要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从内部因素看,职业学校本身要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从外部因素看,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适度加大职业学校办学的自,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力度,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与认可度。

此外,实施积极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强家校合作的频度和广度,家长要去除教育的“功利化”取向,不能觉得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就意味着毕业时能找到好的工作,更不能把“问题”孩子放到职业学校就身心轻松而不闻不问。企业也要去除“工具人”取向,需求的人才既要具有熟练的技术技能,也要具有一定的创造力、潜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而非机械重复操作的“机器人”。因此,企业要配合职业学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做到职业学校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三)积极职业教育的学习方式转变

在学习化社会中,职校生应该是一个具有终身学习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学习者,要能根据时代社会的特点,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转变学习方式。第一,学习目的由理论学习转向应用学习。作为未来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学习是职校生知识得到深化、能力得以发展的主要途径。加涅认为“教育计划具有的重要的、终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7]职业学校要根据培养目标,按照不同专业的特点,组织职校生参加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培养职校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第二,学习层面由片面学习转向全面学习。从学习目标来看,职校生不仅习得专业知识,形成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还要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学习水平来看,职校生不仅要识记和理解知识,还要分析和综合知识,在此基础上加以评价和应用;从学习系统来看,职业学校促进职校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第三,学习时间由阶段学习转向终身学习。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未来的职业,更是为了适应未来的个人发展。职业学校只是职校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职校生必须通过持续一生的学习来提升其专业能力,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职校生不应将终身学习看作一种强加给自己的任务,而应将其看成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不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的手段。第四,学习空间由课堂学习转向社会学习。职业教育打破了单纯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形式,突破了职业学校的范围。课堂和教材不再是职校生惟一的学习资源。“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8]课堂学习仅能满足职校生系统接受知识的需要。在课堂以外的学习空间,职校生可以拓展视野、了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现状,以使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广泛接触不同人群,面向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应用和创新所学知识,不断发展与提高专业技能和素养。

(四)积极职业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

首先,作为积极职业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在现代教育目标观、多元智能观、科学的心理发展观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积极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与创新教学,积极期待、积极关注各类学生,关注学生的积极面、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关注学生的幸福成长。积极职业教育既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又要兼顾他们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使每个职校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让各类职校生都能成人成才。教师要全面了解职校生,熟悉职校生在知识、能力、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作为积极职业教育的受惠者,学生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规划、积极的自主学习、积极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反思与调控。职校生要能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动地计划、实施、调节和评价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适应自身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自己教自己,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才晓得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9]这样,他们在面临种种情境和问题时才能及时能动地做出积极的反应。

(五)积极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

评价手段是实施积极职业教育的指挥棒与抓手。“改变一代人以考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教育复兴最根本的任务。”[10]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为终结性评价,学生忽略过程性学习,而非常关注终期考核。积极职业教育需要实现立体式、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建立多种形式、多次机会的评价模式。因此,积极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可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课堂表现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应适当调整平时考核与终期考核的比例,在关注结果考核的同时,更为关注过程考核。在此基础上,关注考核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与考题的形式,从发展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多做纵向的自我比较。考核目标逐步由对记忆、理解能力的考核转变为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考核形式由期末闭卷考试拓展到口试、机考、现场实操、活动产品考核等。

积极职业教育也应重视个性化、序列化的评价方式,因为学生是个性化的、多样性的,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趋势,做到因人而评,避免公式化地走过场。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发展的序列要求,使教育和评价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连续性。评价要求与标准应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知识学习到技能操作应用。

积极职业教育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积极职业教育理念的认同、接受与内化,不能只靠职业学校与教师的外在强化,更要通过学生个体的积极内化。自我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其能积极主动地接受评价。

参考文献:

[1]崔景贵.职校问题学生心理与积极职业教育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3):57.

[2]何晓丽,王娜娜.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2(11):63.

[3][美]查尔斯,森特.小学课堂管理[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3.

[4]周保松.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重建中国大学的价值教育[n].南方周末,2010-8-26(F31).

[5]崔景贵.职校生心理教育论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2.

[6]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32.

[7][美]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1.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圆桌会议报告[J].王一兵,译.教育研究,1990(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