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十篇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十篇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1:16:06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1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球十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等美誉。

古典园林魅力永存,“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江南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个地理上的象征,而苏州园林又是江南最典型的一个象征。可以说江南人的建筑情趣、审美境界,甚至是对世界的看法都可以在苏州园林中得以体现。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历代兴盛建园,明清全盛时有500余处,私家园林遍布苏州古城内外。在这些蕴含着博大精深中国人文精髓的古典园林中,浓缩自然山水,草木枯荣,四季晨昏,晴雨等变化,为身居其间的名人居士或士大夫们,提供了“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环境,故有“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之说。在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苏州造园的能工巧匠们运用独特的造园技艺,在城市住宅有限的空间里,巧妙地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等造园元素的组合,并以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与之珠联璧合,折射古代审美情趣和哲理观念,形成充满画意诗情的写意山水园林。融自然美、人文美、建筑美于一体,成为集文学、诗画、书法、建筑、装修、陈设、盆景及各类工艺为一体的综合历史文化艺术宝库,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苏州古典园林的价值得到世人瞩目和肯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九座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境界,咫尺之内再造乾坤。”“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1997年,苏州的古典园林掘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被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被誉为中国文化“四绝”(山水画、烹饪、京剧、园林)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已成为苏州、中国乃至东方的文化象征,她走出了昔日的姑苏小巷,以经典传统的高品味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走向欧、美、亚、澳各洲的名城。如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网师园殿春为蓝本设计的明轩,日本池田市的齐芳亭,加拿大的逸园,新加坡的蕴秀园,法国巴黎怡黎园,美国佛罗里达“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等。无论是完整园林的建造,还是亭台廊榭等园林要素的移植,含蓄独特的中国园林文化都获得异域知音的广泛认同和赞赏,并成为物质的、不可移动的中国文化的和平友好使者,被称为“常驻的文化使者”、“永恒的贵宾”。至今,建在海外的苏州园林已达30多处,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并以其独特的内涵,再现中国文化永恒的艺术魅力。

传承古典园林文化任重道远

登上世界文化遗产圣坛的苏州古典园林,已成为全人类共同保护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作为国内最具成长潜力的现代化苏州,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在为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构成了潜在的挑战。

如何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坚持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确保苏州的世界文化遗产永续利用,成为苏州古典园林面临的严峻而急迫的历史性课题。

坚持保护第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苏州市政府对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现定方针,围绕这一方针,我们从依法保护、依法管理、建立精良检测体系来打造园林景区精品。从软硬并重、精心打磨等方面着手,将园林传统管理纳入了科学管理的新轨道。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有关规定和国家颁布的《文物法》、《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苏州市于1997年4月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园林保护和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园林保护和管理条例》。以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为契机,苏州加大对古典园林的保护管理力度,依法对古典园林的建筑、山池、古树名木等进行全面维修和保养,加强了园林和水质综合治理,加强园林档案管理,搞好文物“四有”工作,逐步完善网络化管理系统,调整充实匾额、楹联、家具,并依法加强园林外部环境的整治,使古典园林内外环境趋向协调和谐。

古典园林管理数字化,成立了苏州市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立足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化管理,使历史园林在岁月流逝中保持精确记忆和丰富个性。苏州市园林部门经过调研,将大量信息汇总整理,建立起了一个具有信息网络功能的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动态信息和监测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参照世界遗产有关标准和我国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要求,覆盖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各个方面,共分为两大部分,12个模块。从建设、构筑物、陈设、植物、环境、控制地带到客流量、安全措施、规章制度、人员技术能力和文献资料等,都一一量化,进行动态的跟踪监测。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保护管理体系。大到一根梁柱,小到每格窗花,都拍摄全方位的影像资料,形成完整图纸并加上详尽的文字说明,输入电脑。园林的日常养护,维修,都将通过统一的科学标准来控制和实施。

在园林静态保护的同时,苏州市园林系统还倾力开发园林景区的精品内容,充盈内涵,达到动态的“集聚效应”。如拙政园荷花展,杜鹃花节;虎丘的金秋庙会,姑苏第一景观“东方景深”;沧浪亭重现林则徐珍贵遗迹,以及上方山、石湖、滨湖三景区联动开放等。使古典园林沿袭的精品内涵得以延伸。

在园林外环境、水环境整治、客流量调控、防火防盗的安全防护等方面都引入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对园林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开展古典园林保护相关课题研究,努力培养人才梯队,科学团队,使苏州古典园林保护手段更先进,更科学。

苏州园林是勤劳智慧的苏州人民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丰厚遗产。保护好这份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我们任重道远。

拓展古典园林当代价值

在加大力度保护古典园林“原真性”同时,苏州市还大力推进“古典园林外化”,走“园林城市”发展之路,突出城市个性,在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中拓展古典园林的当代价值。

苏州市以规划为先导,做好名城、古园、水乡大文章,将苏州城作为一个大园林进行高起点的整体策划,编制了《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以“真山真水园中城,假山假水城中园”的历史文脉勾勒“园林姑苏”,是苏州生态市建设的主要方向,也是苏州园林“破墙造绿”走园林大市的最大观念创新。“十五”以来,苏州市区每年新增绿地450公顷,2005年达到500公顷,建成公园36个,小游园100多个,市民出行350米左右即可步入绿地。

城市绿化中,从天井到弄堂里走出来的苏州人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造园艺术的精髓,将经典的园林元素巧妙地再现街头巷尾。“弹石间花丛,隔河看漏窗”的道前街,“人在花中走,柳在岸边行”的临顿路。“两绿夹一河,舟与车俱行”的干将路,飞檐错落,林木蓊郁的环古城风貌保护带……,既体现了移步换景的苏州古城特色,更为千年来古城水陆并行的双棋盘布局锦上添花。尤其是“百园工程”,将古典园林的精致艺术渗透到街巷院落,体现了传统古典园林“古、秀、精、雅”的特点。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2

1、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代表。

2、苏州古典园林,亦称“苏州园林”,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境内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称。苏州古典园林溯源于春秋,发展于晋唐,繁荣于两宋,全盛于明清。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境内私家园林始建于前6世纪,清末时城内外有园林170多处,现存50多处。

3、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古典园林所蕴涵的中华哲学、历史、人文习俗是江南人文历史传统、地方风俗的一种象征和浓缩,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以拙政园、留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来源:文章屋网)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3

坚持江南园林风格的传承者

提到江南城市园林建筑的传承与发扬,不能不提到苏州市特殊的企业家史建华和他的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工民建筑专业出身的史建华,毕业后长期从事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古城保护。从90年代初期建造全国第一个旧城改造与古城保护试点小区――桐芳巷开始,史建华就带领他的团队潜心参与苏州的古建筑保护和利用。

2005年3月,“苏州古建筑葑湄草堂公开上市进行产权交易”,把史建华推上了风头浪尖,也因此使他成为中国古建行业“古宅拍卖”的“第一个吃螃蟹者”。葑湄草堂的成功修复使新沧浪房地产获得苏州市首笔社会力量保护古建筑政府奖励金18万元。这种以颁发政府奖励金的方式鼓励民资参与古建筑保护,在全国尚属首例。

2006年,史建华的发展思路是:“把公司打造成专业从事传统建筑开发的企业,把产品做成一种精品,做成自己的品牌。”目前,新沧浪公司有留园路姑苏人家项目、木渎别墅项目、同里夜江南商业建筑综合体、震泽的“宝塔街”苏州老街坊改造等正在同时运作与开发。其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别墅项目代表的“姑苏人家”,2006年6月荣获第三届中国别墅节“中国最佳古典私家园林别墅大奖”。

史建华正在组建的“苏州古典建筑专业团队”,意在形成研究、开发、设计、施工、装修等一体化的古建产业链,与联手的5家古建建筑公司,古建材料公司,古建设计公司,共同全力打造“苏州园林住宅”的民族风景。

作为一名地产商,史建华的人生事业与梦想的追求代表了一代企业家的文化责任和社会使命;对于地产开发企业,新沧浪的成长历程和发展壮大是苏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实施见证,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高评与认知。

古代私家园林的修复精品――双塔影园、葑湄草堂

相对于北方的皇家园林,代表江南园林风格的苏州园林则属于私家园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在历史上仅状元就出过84名,这些名人建造了数量众多的私人宅院,特别在明清鼎盛时期在苏州建造的私家庭园就达千所,截止目前仅尚存200多处。名人故居显示着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其中著名的文物建筑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九处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建筑,都是古代的私家宅院。

“双塔影园”和“葑湄草堂”均是古民居,同属于苏州市政府划定的“控制保护建筑”。也就是说,这些古建筑虽然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有相当历史价值”,故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享受“准文物”的待遇。这是清代诗人袁学澜在太平天国战乱后迁入苏州,购得卢氏旧宅加以整修,因庭院里面不远处存有双塔,便题为“双塔影园”。史建华向记者介绍:“‘双塔影园’是在37号街坊改造中整体修复的古宅,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基本恢复出古宅旧主清末诗人袁学澜先生描述的‘堂构宏深,屋比百掾’的风貌。改造前的“双塔影园”有68户居民挤在一起,基础设施不全,脏乱差。我们首先把这些居民都搬迁出去,并与相关产权人及房管部门办理产权交换手续。接着根据文管会提供的资料,查阅古建筑相关主人的生平资料,制定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案后报请文管会审批。方案审批通过后,再请香山古建的建筑施工队根据传统建筑的维修方法,对破旧不堪的古建筑进行修缮。从动迁到修复完整历时四年多,才使之成为最具苏州传统特色的建筑代表之一。”

葑湄草堂原为苏州旧城的一座私人住宅,座落在葑溪之上,临流筑室,占地0.2公顷,建筑面积1500多平方米,左右通达,结构紧凑,左为住宅,右为花园,是典型的苏州私家宅邸。新沧浪在维修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以最大限度的保存其历史信息,尽量保存和使用原构件,对其建筑造型、结构和工艺进行考证和研究,采用了现代工艺,按原建筑进行了落地修建,彻底解决了古建筑的防湿、防蛀、给排水等问题,历时两年半。“葑湄草堂”在修葺后,完整保持了原有“三路五进”的整体结构,这是传统苏州大型民宅的典型风格,呈现出临水而建、粉墙黛瓦、斗拱飞檐、庭院清幽的景致。在这些基础上,史建华还适度调整了天井、围墙、窗体的比例,增设了门卫、洗手间、厨房、车库等基础配套设施,使其更能满足现代的各种使用功能的需求。在2004年10月修缮后的“葑湄草堂”,一举荣获“中国建筑珍品大院”称号和“中国现代民族建筑综合金奖”两项国内地产业最高荣誉。

针对私家宅院传承历史文化,史建华用六个字来总结葑湄草堂这一典型的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内敛、内秀、内涵。

史建华介绍说:“对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复完的古建筑,不仅使它的观赏价值得以重现,如何再现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新的价值,才是对古建筑最好、也是最有效的保护。因此,在政策支持的前提下,我要通过多种渠道,找到更多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并对民族传统建筑有历史使命的古建筑发扬人,让他们在今后的历史开发长河中担负起保护的责任。和葑湄草堂一样,散落于苏州各处的200多所古建筑,也在同样期待着更多的民间投资商来让它们获得重生,使它们能够一直“传”下去……”

构建现代中式园林别墅――“姑苏人家”

史建华会品园、修园,也能造园。造园是对古典园林建筑更好地传承和光大。

史总说:苏州园林是集建筑、园艺、书画、雕刻、诗文、音乐、家具陈设、文物及古玩等艺术门类为载体的综合性艺术品,体现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符合“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的美学艺术。这和现代都市人追求住宅区亲近自然,生态健康的人居理念相符。若能把传统建筑中的精华进行发扬,并与现代居住功能相结合,那么这样的建筑必定会成为优秀的建筑而跻身于当前繁荣的房地产开潮中,而不是被目前的西式风潮所淹没。他强调:“这是我们住宅开发的一个课题,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我们企业的价值取向宗旨。”

构建现代中式园林别墅――“姑苏人家”项目是史建华把古代园林风格与现代都市别墅科技相融合而运筹的现代派苏式园林住宅,同时也是传承和发扬古代园林神韵和文脉精神的造园代表作。

史建华介绍:“‘姑苏人家’项目位

于苏州留园路69号,属于留园旁边的绝版地段,计划建造20多幢现代派顶级中式别墅,而且每幢各有特色。区别的特点是‘在传统特色基础上容入现代功能性的需求,强调把传统建筑和现代功能融合起来’,做到传统园林加现代住宅达到以人为本的极尽舒适效果。”

对于“姑苏人家”的建筑风格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之上有六大特点:第一、在设计上保证每套别墅的独立私属空间,采用封闭式高围分隔每户间私密环境,成为真正私家园林住宅。第二、采用分散式建筑布局与园林环境景观的自然结合,重现苏州古代园林特色房在景中,景在房中的优势。如会客、居住、用餐各区的分隔在满足功能差别的同时合理利用园林景观空间。第三、延续传统建筑的走廊连接各栋通畅交通需求同时体现出建筑与园林的自然结合,让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表现为更适合江南多雨的季节特征。第四、园林庭院占地面积与建筑占地面积有一定的比例是江南传统住宅的特征,更是该项目的重要设计特色。古典园林式的庭院再塑苏州园林精致细腻的文化内涵。第五,重点突出客厅在整栋传统建筑中的位置,作为独立的宽敞向阳建筑及享受中心花园外景。第六、彰显苏州派传统住宅的内敛、内秀、内涵综合理念。采用园林式景观的层次设计:山水树木、花草鱼虫的整体布置及以及砖石木雕、题匾楹联的苏派历史建筑文脉演绎在现代生活中。

史建华补充到:“该项目一期目前已进入精雕细琢、筑榭布局、种花莳草阶段,2007年5月对外公开。同时我更有信心让“姑苏人家”成为一个有档次、有品质和价格均为苏州最高的中式园林别墅项目,能代表苏州中式园林别墅项目的顶级水平,让它成为苏州日后中式古典建筑史上一个时代的见证物。”

精心铸造“吴都古建”品牌

“作为人间天堂的苏州,虽然有着丰厚的古典园林文脉资源,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苏州每年的住宅开发量达3000万平方米,可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连1%都不到。”史建华对于近年涌现中西式风貌的现代建筑比比皆是,体现苏州本土传统特色的建筑却寥寥无几的现象深感遗憾。

一方面是中国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就会追求更更高层次的居住享受需求,这样就会需要有一种完全的私人情趣空间生活,因此这些人只有在中式园林别墅中才能最好地体现。让所有的地产项目都成为中式住宅也是不客观的,随着房地产业不断提高及繁荣,传统作为一种差异化发展的建筑形态存在是必然的。由此可见,中式园林别墅注重对苏州古典园林的扬弃,将不适合现代人生活的部分全部改造。在园林别墅中添加电梯、地热、地下室、停车库,并保证通风采光等技术同时还可继承江南园林特色的神韵。如果开发商自身对中式文脉风格的理解有限,只一味强调形式上的模仿甚至复古是很达到其神韵效果,这样只会是“画虎不成反成犬的结果”。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4

从苏州园林说起。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

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当时号称“吴中第一”。以后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在周代有园林6处,汉代4处,南北朝14处,唐代7处,宋代118处,元代48处,明代271处,清代130处。现存的苏州园林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几百座古典园林。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在16~18世纪的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从宋代起经元、明、清的千余年来,苏州作为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着这么多独树一帜的私家园林。所有这些古典园林,其建筑布局、结构、造型及风格,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对景、借景遗迹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构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总体特色。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5

关键词:苏州园林;欧洲古典园林;空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苏州园林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根基

(一)苏州园林的历史

关于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当时各诸侯国都喜欢修筑宫室园囿,互相比美。吴国至阖闾接位时已经非常强大,在园林建造上也不甘落后,阖闾及其子夫差利用

苏州郊区的自然山水建造了规模宏大、建筑华丽的“姑苏台”、“馆娃宫”,可以说是苏州最早的皇家园林

隋唐时代,苏州经济发展很快,园林建设也兴旺一时。五代时苏州已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造园活动十分兴盛,吴王钱缪之子最喜园林,所建南园规模宏大,是当时最大的园林。据说宋代诗人王禹来苏州,见到这座南园赞叹不已,写下了“他年我若功成后,乞取南园作醉乡”的诗句。统治者不仅广造园林,还大力提倡佛教,兴建了虎丘的云岩寺,北寺、开元寺等著名寺庙。

明清两代苏州的造园活动出现了新高潮。据《苏州府志》记载,苏州古典园林在明代有二百七十一处,著名的有拙政园、留园、五峰园、艺圃等,尤以拙政园、留园极富盛名。清代苏州与古典园林有一百三十处,环秀山庄的假山独具一格,在古典园林也不多见。明清时期,私家园林更是蔚然成风。影响所及,一般是城市宅第,乡村民居,也往往在房前屋后开辟小型庭院,凿石叠山,培花植树。

苏州古典园林大都是古代遗留下来的私家庭院,面积一般都不很大,具有居住与游览的双重作用。其布局结构,章法层次,丰富多样,变化有致。在较小的环境里,充分利用空间地物,游廊漏窗,有效地发挥了曲折幽深的情趣,步移景异,使人兴味无穷,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珍贵文化遗产。

(二)苏州园林的文化根基

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而其中又以传统道德价值观和诗画艺术对其影响最大。从总体上来说,苏州园林的思想基础是形象思维,其特点是细腻但模糊,而且建立在不同独立个体的自身体会之上。这也是苏州园林以诗、画,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为指导思想的根基,因为古汉语本身就是以抽象思维进行的,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抽象思维凭借抽象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它是在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处事物的本质属性兵撇开非本质属性,时认识从感性的具体进入抽象的规定,形成明晰而深刻的概念。在美学观点和艺术创作上,形象思维的直观性和表象性有利于把我客观事物的整体性而非局部,使得中国艺术家更加注重对自然整体性的表现。

苏州园林为什么得不到良好的传承

苏州园林乃至中国传统园林在其连续性上是断代的。其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弄清楚古人在造园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却弄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想将这些古代造园思想应用于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所以我们就需要反过来问,是什么阻止了苏州传统园林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苏州园林为什么断代

在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接近一百年的时间段内,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经历了一个断裂的过程的。在这个时期里,苏州园林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断代。这一次的断代使得后人欣赏苏州园林的眼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断代又被一再地加剧。一方面,持续进入的西方现代思想逐渐将国人脑海中残留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底蕴驱逐干净,中庸和含蓄的儒家思想核心正被直接、理性的西方思维方式所替代,这使得我们在面对苏州古典园林时更加的茫然;另一方面,现代化的城市发展,全球一体化的生活、工作空间也正在逐渐使得服务于农耕时代的苏州古典园林从功能上边缘化。换句话说,传统的苏州园林已经不适应现代的都市生活,而只能以“标本”的形式存在于街头巷陌,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被掩埋,苟延残喘。

如何传承与发展苏州园林

1、空间特性:苏州园林的空间特性体现在动静结合、虚实对比、参差交错、互相掩映、曲折迂回、渐入佳境。中国传统文化本能地抵制开门见山、直来直去,正如红楼梦中贾政评价大观园中的屏风石:“若非此一山,则更有何趣味?”苏州园林深得中国传统园林“欲扬先抑”的文化精髓,几乎所有的园子在进入主庭院之前都有一条曲折幽深的门廊,这样在经过一段狭窄而局促的空间之后,视线能够豁然开朗,这样才能使本身并不大的园林显得更加广阔。

2、视线的变化:苏州园林非常讲究视线的丰富与变化,所谓步移景异。随着观赏角度的变化,朝暮晨昏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园林中的景色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拙政园的湖心岛,四季完全是不同的景色;又如沧浪亭主亭,从正面和侧面看宛若两座不同的建筑,而早晨和傍晚看起来也大相径庭。而且苏州园林的造景又是讲究层次的,其原理类似于山的“三远”,即水平层次,垂直层次和深度层次。在设计现代园林的时候,同样应该从视线的丰富性和变化性出发进行考虑,这样才能创造出和苏州园林一样丰富的变化与视觉的愉悦。

3、对环境的适应:苏州园林不仅是美丽的园林,同时也是舒适的园林。就江南而言,闷热的夏季和阴冷的冬季都令人感到不适。因此,众多的私家园林首先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导气流穿堂入室,形成过堂风。园内挖湖堆山,既有利于排水、便于植物生长,又可在山丘之巅享受微风拂面带来的清爽。而西北叠山,东南理水的风水原则,目的是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吹过,更加凉爽宜人。不管是古时今,园林的根本功能还是其使用功能。在设计现代园林的时候,也应该像苏州园林那样,立足于当地的地理条件,将园林做成适宜于人游憩活动的场所。

在发展传承苏州古典园林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在学习西方先进园林理念的基础上,透彻而精细地研究苏州园林自身的特点,摒弃华而不实的称赞,以科学的眼光再认识,再创造,这样才能真正赋予苏州园林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景奇、查前舟,《“中国热”与“新中国热”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发展的影响》,中国园林,1000-6664(2007)01-0066-08.

[2]朱建宁、张文甫,《中国园林在18世纪欧洲的影响》,中国园林,1000-6664(2011)03-0090-06.

[3]朱建宁,《中国园林文化艺术典型特征》,Landscapearchitecture,2010/03.

[4]朱建宁,《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广东园林,2005/04第2期28卷.

[5]陈英,《苏州园林的空间意识和空间美感》,中国园林,1994/4.

[6]李妍、余敏,《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平顶山工学院学报,1671-9662(2008)06-0001-02.

作者简介: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6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园林艺术;审美性;当代性;文化功能

江浙地区的文人私家园林最为集中,这些物质富足且有文化素养的士阶层营建私家宅园,是他们的宅居和社交之所,受儒释道的思想及传统艺术的影响,园中反映出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境界,凝聚了中国文人和匠师的艺术智慧。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传统审美性及传统文化功能

私家园林中遗存数量最多、艺术性最高的苏州,在社会条件上,历代富庶、未受战乱。从唐宋以来是丝织品、各种美术工艺品的集中地,入明清又是科举登第者最多。自然条件上,苏州的地理位置决定其随处可得泉可引水,花草繁多,当地产石。[2]在如此条件下营造出的苏州古典园林有其独到的艺术风格,即文人山水园是山池、建筑、园艺、雕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成为一种兼具居住功能和多种文化艺术功能的休憩生活空间。苏州古典园林的私人性和选址于市井之中,决定了它在功能上与私人居住紧密相连,其传统文化功能集中在园主个人兼得城市生活的物质享受和自然山林的情趣陶冶。

由于是私家宅园,园中会集中体现主人的审美情趣,它是园主在长期生活中培养形成并始终遵从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统一体。在审美方式上,中国传统美学的三大范式“比德”“缘情”和“畅神”[3]中,前两者是物我的往来:“比德”所获得的美感是在人与物之间道德的比附中实现的,是道德感的满足。园主在园中布置不同的景物,在植物世界寻找“德”的品质,不同于道德教训,是在对“物”的发现中得到快乐,是物我的合一。如拙政园中部的梧竹幽居,亭子边上梧竹构景,梧桐被视为圣洁之树,竹子有高洁之意;狮子里双香仙馆的“双香”指冬梅夏荷,“梅”有“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些植物都是用于园主自我勉励与标榜。“缘情”是人在外在景物的感触之下发出的自然之情。它是“物感人,故摇荡性情”的人与物的相互活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就体现为“融情入境,寄景于情”。园林布局构成可行、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空间。园景空间环环相扣、庭院布局层层叠叠,屋宇山池花木互为借景,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和无穷的景趣变化。“畅神”则是天人之间的往来,是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最高追求。园主幽坐园林,伏笔诗画、斟茶鸣琴、观山景流水,人与外物的对立感弱化后,那种虽居市井,却获得山林之想的自由感与超越感。

二、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现代性

人类学家米夏埃尔.兰德曼表述过“在人类生活中,较少的东西建筑在自然支配的基础上,较多的东西建立在由文化所塑造的形式和惯例的基础上。”[4]如是,人是文化的存在,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上文简试析过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传统审美性是以园主的趣味为立足点,使园主在生活和休憩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时代不同,今天的苏州园林已不再作为私家宅园由个人把玩,而是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览者的旅游之所,由此审美主体就由园主个人变为大众消费群体。参观者的审美活动由体验性、自律性扩展出了消费性与泛娱乐化。

苏州古典园林在营造时倾注了园主的主观理想、感情和生活情趣外,同时园林的呈现也是客观艺术规律性的反映,对于艺术的共同感,在园林之中,一个合格的游赏者是可能有在情感或心智上有所触动的,但感受的强度则与游赏者对自然和生活的不同体验、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以及对园林艺术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忽视这种审美的无功利性,从而提高实践艺术审美的自觉性与体验性。当代,作为旅游形式的苏州园林实地游赏或是通过现代传播的书刊、图像和影像等形式感受苏州古典园林的风光。这一变革为传统审美活动增添了消费性和泛娱乐化的变革。现代旅游是商业行为,那么对于游赏者就是消费行为。消费和娱乐有本质上的联系。由于当代消费群体的旅游目的大众化与多样化,对于苏州古典园林中高雅文化的解读体现为世俗化,重视感官放松的视听愉悦,或休闲放松与陶冶情操交织于一体。

从本质上看,当代人对于苏州园林的审美活动在于它是潜移默化中对人的整体生活态度与生活观念的培养,进而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把以上审美特征广泛地渗透到园林游赏之中,可以使游赏过程更具有艺术性,增强在其中培养性情、志趣、休闲的功能。

三、苏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功能之当代转化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它的文化功能是由它的审美本质和时代特征所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特征变化会引起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所发展。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苏州古典园林作为艺术品,它的审美功能不会褪色。苏州古典园林的审美功能上文已详,在此就不做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的审美功能渗透在以下将详述的各文化功能之中。首先,它渗透于游园赏景之中,同时此功能会通过园林的图像、影视及书刊传播得到更好的发挥。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与园主生活状态密切相关,不论是游赏者的实地体验还是通过媒体形式体验,苏州园林所体现的文人人生态度和生活志趣会给文化主体(当代游赏者)提供行为模式上的参考,这为当代人人生境界的提升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有助于理想人格塑造。其次,苏州古典园林有休闲功能。林诺斯基在《文化论》一书中认为,艺术的首要功能是满足人们感官的需要,其次是满足于社会组织、科学技术发展、礼仪、宗教、自尊心等需要。面对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园林艺术既能满足当代人消费娱乐和丰富闲暇生活的低层次需求,也能满足人抒感、提高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审美素养全面提升的高层次需求。最后,苏州古典园林有符号功能。苏州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特征。当代,它除了是有形的文化实体外也是江南文化的象征符号。正如台湾社会学家龙冠海所揭示的“一个民族的特征,文化所表明的比人类皮肤的颜色或任何其他生理现象所表明的更为有意义和合乎科学。它供给研究社会的人作为辨别各民族的一个根据,比地域与政治的疆界及所谓民族特征更为合乎现实”。作为有形的文化实体,亭台竹草、墨香诗画往往都是江南文人士族,特别是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化标记,象征着江浙的文明和繁荣。营建私家宅园这种于市井中的独与天地相往来的处世态度与生活情趣作为无形的文化无处不在地起着确定人群类型、文明程度的符号象征功能。这些文化符号都会形象的在中外游园者的头脑中形成文化印象。

【参考文献】

[1]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4.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7

关键词:苏州园林;土壤;重金属;监测;评价

1引言

苏州园林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以私家园林为主,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它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朝末期苏州已有各色园林170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1997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华园林文化的骄傲和翘楚。随着苏州城市建设的发展,园林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以下主要对苏州各园林的土壤进行Cd、Hg、as、pb、Zn、Cr、ni等重金属含量监测,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

2材料与方法

2.1土壤样品的采集

采用随机取样法混合取样。取其表层0~20cm的表层土壤,将土样混合均匀,按四分法混合取2kg转入样品袋[1]。

2.2土壤样品的分析

将采集的土壤样品(一般不少于500g)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100g。缩分后的土样经风干(自然风干或冷冻干燥)后,除去土样中的石子和动植物残体等异物,经玛瑙棒研钵后过100目的筛。混匀后备用。pH值采用酸度计法测定;锌、铬、镍采用混酸全分解,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镉、铅采用混酸全分解,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汞、砷采用王水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2]。

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3.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重。此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土壤污染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3]。

3.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内梅罗污染指数(pn)={[(pi2均)+(pi2最大)]/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反应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4]。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1。

表1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1内梅罗污染指数1污染等级Ⅰ1pn≤0.71清洁(安全)Ⅱ10.7

4监测结果和评价分析

4.1各园林监测数据

4.2单项污染指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参照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二级标准。由表2的各个园林结果数据显示,所有园林中的总铬、总汞、总砷、锌以及镍元素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总汞的含量为0038~093mg/kg,均值为051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4,最高含量值出现在园林6。总砷的含量为760~239mg/kg,均值145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1,最高值出现在园林3。总铬含量为423~794mg/kg,均值575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2,最高值出现在园林5。镍含量为260~484mg/kg,均值334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2,最高值出现在园林4。锌含量为787~243mg/kg,均值158mg/kg,其中最低值出现在园林4,最高值出现在园林2。

由表2可见,镉含量为012~234mg/kg,其中出现了两处的镉含量超出限值060mg/kg,分别是园林4和园林7,污染指数分别为12和39,污染超标倍数分别为02和29。铅含量为311~358mg/kg,其中出现三处铅含量超出限值200mg/kg,分别是园林5,园林6和园林7。污染指数分别为120、179、150,污染超标倍数分别为020、079、050。

4.3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综合污染指数反映土壤的综合污染程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了园林7外,其他园林综合污染指数均未超过0.7,均属于清洁(安全级)[5]。而园林7内梅罗污染指数pn达到了1.05,属于轻度污染。重金属分担率的排序为Cd(28.9%)>铅(14.9%)>锌(14.0%)>镍(13.3%)>砷(12.9%)>汞(11.7%)>铬(4.39%)[6]。

表3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

监测地点1内梅罗污染指数pn1污染等级园林110.5621清洁(安全)园林210.6441清洁(安全)园林310.6091清洁(安全)园林410.6121清洁(安全)园林510.6751清洁(安全)园林610.6221清洁(安全)园林711.051轻度污染

5结语

对苏州园林的土壤污染评价表明,园林内的土壤重金属含量大部分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个别地点的铅和镉重金属含量超标应该是周围的蓄电池废弃物污染所致[7],建议加强周围的环境整治以及周围工厂的污染物排放限制,切实的保护好我们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本研究只对园林进行了一次性的监测,如能对这些土壤进行长期的质量追踪,将有利于及时了解土壤的动态变化,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土壤的质量。更好的保护好园林的土壤,促进园林稳定健康的发展[8]。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2004,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4~12.

[2]国家环保总局.1995,GB1516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3.

[3]国家环保总局.1995,GB1516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4.

[4]国家环保总局.1995,GB1516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5.

[5]赵翔.襄阳市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绿色科技,2014(2).

[6]陈亚华,黄少华,刘胜环,等.南京地区农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3):356~360.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8

国内别墅的发展从模仿国外晋级到了独立创新,现在,到处流行着回归中国本土居住形式的思潮,许多别墅开发商和建筑师都开始真正的认识到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苏州园林和四合院,一南一北,都是代表东方文明的建筑艺术典范。

最中国的私家园林——苏州园林

提到苏州园林,大概颇有一些人对它的了解来自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叶圣陶写《苏州园林》是在1979年,当时的情况是他被邀请为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由于圣翁自小生长在苏州,于是在序文中深情道出苏州园林的魅力。

苏州园林在当下扮演的角色是苏州必看的游览胜地,但最初建造的时候,它是作为私家园林出现的。谈到园林,这里略微解释一下中国园林的种类,除了私家园之外,能够冠以“园林”概念、归为同一门类的还有“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但苏州园林以其经典的造园艺术成为中国园林建造的典范。

最早的苏州园林建在东晋时期,之后历经了宋、元、明、清四代,并且在每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明清时期是苏州封建经济文化的鼎盛阶段,造园活动和造园艺术也达到了最为繁盛和成熟的阶段,据说在造园最盛时期,苏州的私家园林和庭院高达280余处,苏州园林的真正含义已经远远不止“苏州的园林”,而已成为江南私家花园的统称。将历史翻到今天,保存尚好的苏州园林仍有六十九处之多。

苏州园林的英文名称为theClassicalGardensofSuzhou。在1997年和2001年,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以及沧浪亭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希望东方馆中能有一处表现中国园林的景观。他们专程派人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我国的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毫不犹豫地为他们推荐了中国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沉香从古延续到今,并且香气四溢的弥漫到世界各地。就在刚刚过去的2004中国文化年闭幕之际,巴黎西南郊78省的圣雷米·奥诺雷市(StRemYLHonoRe)落成的法国第一个苏州式园林。

若谈苏州园林之“ViLLa”观,它是中国的造园林典范。提到园林,我们头脑中的假山、水塘、小湖、园艺、木艺及花鸟鱼虫便如符号般呈现,这些都是苏州园林建造方式波及到中式园林的影响。若谈苏州园林之“世界”观,那么正如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苏州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

最堂皇的中国民居——四合院

四合院是“京味”的代表,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之于山西。比较有趣的是,四合院虽以民居的面孔出现,但在漫长历史中,这种建筑形式被广泛运用在宫殿、官衙、道观、寺庙乃至陵寝当中。只有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才是中国人普遍认同并已根深蒂固的住宅形式,而四合院的建筑规制所体现出的礼教意味和风水学考究,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严肃和厚重。

声名远播的门头沟区爨底下村,最初是以拥有明清年代的大小四合院70余套被摄影师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的四合院是缩小的北京城,北京城是放大的四合院,外观都是长方形,都强调轴线对称,同样,皇城、宫城也可以看作是放大的四合院。

四合院虽为北京独有,但在全国各地的院落式住宅都有四合院的影子,只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有所改变,并且又具有了新的名称,例如到了江南被称为“四水归堂”,到了西南叫做“一颗印”。

自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都起,都城建设开始了。元代的北京城称之为大都,建造之初,经过了认真的规划,四合院与宫殿、衙署、街区、胡同同时出现。有马可·波罗的描述为据:“街道甚直,此端可见彼端,盖其布置,使此门可由街道远望彼门也”,“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四合院约占民居的一半,“四合院”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四合院,特别是在城内的东北、西北一带,集中了标准最高、数量最多的四合院。

元代的北京城称之为大都,建造之初,经过了认真的规划,四合院与宫殿、衙署、街区胡同同时出现。

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四合院具备的礼教和风水学意义。进入明代,封建统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思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在民居的格局上也得到了相应的反映。封建宗法制度以“礼”为核心,尊崇的是“尊卑有序,内外有别”,这在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此外,四合院的建造对风水极为讲究,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跟风水有关的居住意识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居住状态。四合院的择地、定位及确定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进行。除去风水学之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所以,如果步入一个原汁原味的四合院,便犹如步入了一所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苏州园林和四合院重新登台

继北京的观唐、香山甲第之后,相信具有中式园林和住宅特点的别墅还会出现,更有别墅开发商已经先迈一步将项目开发成原汁原味的“中国别墅”四合院。有这样的产品出现,意味着存在这样的需求。一部分社会精英对中国传统的居住形式的认同,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认同,无论是住外国别墅、苏州园林还是四合院,都是享受,但中产对后两者的认可具备了自我认可的意义,在这个领域,中华文明受到了尊重和传承。

住房子之外住文化

苏州园林与道家哲学

建造苏州园林的起由是历代富商巨贾、退休官僚为回避官场倾轧和尘世喧嚣在苏州定居,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居住理想。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这些养老或经商的达官贵族给苏州带来以“享乐”为背景的消费观念。苏州园林是“文人写意式山水园林”,寻求返朴归真、悠闲养性的氛围,渗透着道家的哲学意味。

四合院与宗法礼教

四合院是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的住宅。四合院这种布局,适合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它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宿,营造出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四合院同样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东南西北四面房屋的围合,适合我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社会的等级、次序、性别、身份也都在四合院中都能够得到体现。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呈现明显的区别,比如位置最显赫正房供家庭中最年长的老人居住,卧室在堂屋两则,东侧为尊,西侧为卑,东西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仆人则居下层。除此之外,四合院的规制虽然基本相同,但规模、样式以及装饰都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例如大门就会因等级区别而分为不同的形式,在清代,四合院被明确的分为了亲王、公侯、品官和百姓四个等级,面积的大小也因地位尊卑而不同。这些体现的都是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的居住分类,北京作为都城,特有的政治地位也决定了宗法制度必然发展到高度完善和严密的程度。

绝无对称和严格对称诗画化境的苏州园林

任何建筑都需要立意,然后才能有图纸。苏州园林的立意除了与喧闹的城市隔开享受幽静和闲适,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有限的环境中创造一个浓缩的自然环境,“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意境。达到这样的效果似乎需要颇费一番心思,而中国传统的诗和画为苏州园林提供了最好的建造方案。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在造园时,建造者借助中国山水花鸟画表达的情趣和唐诗宋词中描述的意境,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变换无穷、设计百出的安排,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才达到了在园林中游赏,即像在品诗,又像在赏画的效果,使苏州园林各具有不同的景色而绝无雷同。在久远的年代,苏州园林能使是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各自体味到不同的诗情画意和生活哲理,而对现代人来说,苏州园林就是一幅具有中国韵味的立体山水画,身临其中不仅体味到闲情逸趣,还可以在不经意间打通国人深层的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为什么对中国知之甚少的外国人有必要亲临苏州园林的原因。

规制严格的四合院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显而易见“四”就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围合形成“口”字形,纵观北京,就是大大小小的“口”字形建筑集群。四合院的规模大小不一,最简单的就是由四面房屋围合的一个庭院,称为一进四合院。如果围合成两个庭院,就是两进四合院,以此类推,最大的有八九进。除中路主院外,有的四合院两侧还有东西跨院,或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四合院经过长期传承,不论形式还是结构、材料、施工方法,都有一套成熟的做法。

首先是大门,它是旧时房屋主人地位的表征,王府大门是最高形式。进大门后的便是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做倒座,通常作为宾客居住、书塾、男仆人居住或杂间,自此向前经过二道门才进到正院。二道门是四合院中装饰得最华丽的一道门,也是由外院进到正院的分界门。四合院的正院通常都有一些园艺作布置,北房南向是正房,开间进深都较大,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正房、厢房和垂花门用廊连接起来,围绕成一个规整的院落,构成整个四合院的核心空间。过了正房向后是后院,这是另外一层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较为矮小的房屋,叫做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

影壁和垂花门是北京四合院特别讲究的细节。影壁是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可以将大门内外遮挡开来,又能美化大门的出人口,叠砌考究、雕饰精美影壁也是一种讲究。垂花门是四合院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垂花门。垂花门起屏障作用,保证内宅的隐蔽性,这是它的主要功能,垂花门之内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便随意出入。垂花门的建筑占天不占地是很重要的特色,是装饰性极强的建筑,各个突出的雕饰部位几乎都有十分讲究的装饰,能够表现出宅主的财力、家世的繁衍、文化素养的高低,甚至宅主的爱好和性格。

四合院是封闭的内院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有一种安全感和领地感,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居室是人类与自然的隔离界线,西方建筑就以此为根本风格,而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仅仅是相对的,它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它是将家庭院落、街坊邻里、社区地域综合在一起的居住形态,特别有助于形成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tipS:引经据典苏州园林代表作

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包括退思园、耦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怡园、艺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园主王献臣取晋代潘岳《赋闲赋》中“筑室种树,灌园粥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而命名。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原为明代徐时泰的东园,清代归刘蓉峰所有,改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清光绪二年又为盛旭人所据,始称留园。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为宋代诗人苏子美所筑。狮子林在苏州城东北娄门内园林路,是元代园林的代表。狮子林原为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它以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巧妙著称,很多石峰形象狮子,因而得名。由于它原是寺之后花园,所以假山便是佛的象征,与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并论。山腹中空灵曲折,宛如迷宫的洞穴即象征佛的法力无边。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9

我国园林历史悠久,“园林”一词最早曾出现在西晋以后的诗文当中,如张翰的《杂诗》:“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对园林称呼,如圃、囿、宫苑、园池、庭院、别业、山庄等,在英美等国家被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规》篇中,对园林的定义是“在一定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由此可见,园林设计就是关于“园林”的艺术创造过程。园林从形式上说是一种美术创作,是融绘画、书法、文学等于一身的艺术,当园林缺少了艺术,就势必失去了它的灵魂。虽然园林专业有着完整的体系,美术教育也有其专业特征,但它们都是表现“美”的艺术,追求“美”的形式。园林设计者应对“美”产生敏感性,而这种美感的获得需要通过良好的美术教育才能体现。

2园林中的绘画、书法艺术、诗词歌赋

早期园林追求以娱乐、休闲为主,后来逐渐在其基础上又增加了审美的追求,审美追求的出现直接导致了园林中大量运用绘画、书法以及诗词歌赋。绘画、书法以及诗词歌赋不仅是视觉美的直接形式,而且有其深刻的文化追求、意境表现,在园林中极易识别,有很多实例。早期园林设计图纸,靠手绘完成,大到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小至私人宅院苏州留园,每个园林设计的作品无不是手绘之作,手绘成为电脑绘图出现之前记录园林设计成果唯一的途径。园林中手绘实例不计其数,仅颐和园昆明湖畔的长廊,就有各种绘画作品多达14000余幅,该长廊全长700m,每根枋梁上都有手绘图案,如此大量的运用绘画作品,堪称奇迹,并入选了《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寺庙园林中建筑装饰也经常用绘画的手法体现它的精致和与众不同,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南海禅寺主殿建筑上就有各种绘画作品6000多处。书法作品和诗词歌赋在园林中的应用不仅表现在对联、匾额的点景之中,还有书法家的碑刻作品,它们不仅使园林形式美更加多样,也增添了园林的意境美。苏州有一园林名曰沧浪亭,面积仅1.08hm2,园主苏舜钦官场失意,归隐苏州时花“四万钱”将其买下并精心营建,因有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故名“沧浪亭”。园内的山顶有一亭子,其石柱上刻有一幅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取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取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这幅对联使整座园林含义丰富、意境深远。苏州狮子林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是因为园内景色优美,而且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真趣”亭和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刻。园林中有很多绘画、书法和诗词歌赋的应用,这不仅美术教育的形式,而且很多设计者本身就是画家、文学家、美学家和诗人,在古代教育中礼、乐、射、御、书、数被看成是六项基本才能,也称“六艺”,因此可以说古人从小就接受了美术教育,学习了美术知识,尤其是绘画、书法和诗词歌赋,因此才能在今天的园林艺术中看到如此丰富的美术教育形式,因此美术教育对园林设计的创造、内涵和意境有重要的意义。

3美术教育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3.1表现、载体作用

纵观美术教育的内涵不难发现它与园林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对园林设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园林设计的平面图绘制、鸟瞰图等一些图纸离不开美术教育,这也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众多高校园林设计专业都开设素描、色彩课程的原因。在特定时期美术教育决定着园林设计成果的展现,没有美术教育,园林设计成果将没有载体,无法呈现出来。这是美术教育对园林设计的作用之一。

3.2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园林设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需要严谨的态度,而艺术需要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园林设计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创新性的设计理念和手法。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自然就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从纵多园林设计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只有具备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园林设计工作才能做出成绩。这是美术教育对园林设计的作用之二。

3.3陶冶情操、体现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

苏州园林的美学价值篇10

关键词:语文美;生命美;自然美;亲情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学生能取得好的成绩,才是王道。我们可以试问一下,学生在解答着那些此段文字展现了某某美时,他们是真的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还是只是死板的,跟着教师的规定模式答题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门充满美的教材,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中所包含的美。诚如罗丹所言,“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美,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向学生进行审美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感受和感悟中体会语文的美。

一、立足语文教材,感悟生命的美

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感悟语文的美,感悟生命的壮丽,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生命的唯一性和珍贵性,使学生学会善待生命、感悟生命。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性格塑造期,正确的思想、恰当的引导会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承担起这份责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弱者,要坚强,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上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内容,并了解海伦・凯勒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感悟到生命的美。

二、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

诗人说到处都风景如画,都可以作为古诗里面的意境,随时都会出现美丽的事物。在语文教材中,也处处彰显着大自然的美。自然美包括日月星辰、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所以,教师要借助语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在体悟文本的字词句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分析,如,“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这句话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让学生细细分析文章中的句子,使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分析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然美,感受到中国园林的艺术成就。

三、亲情如歌、如诗、如画,教师要引领学生去感知,去体悟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让学生通过和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对比阅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描述中感受出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亲情的伟大,感受父母的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在品味、体悟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语文的美,并逐渐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