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微格教学的概念十篇微格教学的概念十篇

微格教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49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改善途径

一、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的现状

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的措施,下面是我所在学院今年的某一个教学班级的微积分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情况(见表1)。这一个教学班级共有142人,微积分成绩优秀的有27人,占总人数的19%,良好的30人占总人数的21.1%,69分以下的有63人,占总人数的44.4%,其中不及格的有17人,占12%。142人微积分成绩的平均分为71.6分。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的以下几个特征。

(一)成绩分布两头大,中间小。

从学生微积分期末考试的成绩看,142人的成绩在70―79分之间的学生只有22人,只占总人数的15.5%。而79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0.1%,70分以下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44.4%。学生成绩人数分布明显地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形状。这表明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二)多数学生成绩处于每一个分数段的底部。

从142人的成绩分布表还可以看出,成绩在79分以上的学生有57人,70分以下的学生有63人,但平均分仅为71.6分,平均分偏低。表明学生成绩多数处于每一个分数段的底部,对平均成绩起到一个向下拖拉的作用。

(三)处于及格线附近的学生比例大。

142名学生中有44.4%的学生成绩处于及格线附近,其中有17名学生成绩为不及格。几乎近一半的学生成绩处于70分以下,成绩偏低。甚至有12%的学生不能达到及格线。这说明学生对微积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不牢,微积分教学的效果不够好。

二、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现状的原因分析

从学生微积分期末成绩可以看出,目前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还不够理想,学生成绩偏低,成绩分布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形状,而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数学基础较薄弱,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独立学院大多数学生的入学成绩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数理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独立学院的生源中也存在一部分数学基础较好,但其他科目较薄弱,或高考发挥不理想的学生。此外,在经济管理类的专业招生中文理科的学生均可以报名,而在高中阶段对文理科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是不同的。这些生源层次的差别,都导致了学生的数学基础、理解水平的参差不齐。而目前独立学院的微积分教学仍同普通高校的类似,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时安排。这就导致在相对有限的课时中,完成统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比较合适。而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是囫囵吞枣,不能很好地掌握微积分基本的知识点与内容,甚至失去学习微积分的信心,完全放弃微积分的学习。因此,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中,表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U型成绩分布,并且70分以下的人数较多,微积分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微积分的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

微积分作为高等学校大一的公共基础课,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数学课和专业课必不可少的基础工具。微积分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函数,最基本的概念是极限,后续的导数、积分、级数等概念都是在极限的基础上定义的。同时,微积分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极限方法,例如导数、定积分等概念的给出都是运用的极限的方法。因此,微积分是变量数学,与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数学相比,其内容比较抽象,更难于理解。尤其是数学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枯燥,学生接受就更为困难。而对基本概念、方法的缺乏理解,必然会导致学生不能灵活地运用基本概念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微积分教学的效果。

三、改善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分层教学以适应学生数学基础差异的需要。

针对独立学院生源层次的差别,可以在组织教学中按学生的学习能力、成绩的不同采用分层教学。按不同的层次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针对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组成常规的教学班级,教学大纲要覆盖后续专业课要求的数学基础和考研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同时,对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分层,对有意愿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常规教学班级课时量的基础上,增加课时量,放慢教学进度,以便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弥补基础知识点的缺陷,加深对微积分知识点的理解。而如果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没有意愿考研,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可以同常规教学班级的课时量一样,但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区别,教学大纲只包含后续专业科要求的数学知识点,以便在相同的课时量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能够更好地运用微积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转变微积分的教学模式。

为增强微积分教学效果,我们要转变微积分的教学模式。微积分的内容最基本的是概念的理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我们应该把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例如,对极限概念,可以通过几何作图使得概念直观化,这样要比单纯地用ε-δ语言描述更好理解。同时,还可以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分析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总结,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来增强微积分的教学效果。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2

关键词:统计物理;相空间;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178-02

统计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或者说基本原理认为:宏观的物质(物体)是由大量的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组成的,而物质的宏观特性是这些大量微观粒子作无规则微观运动的集体体现,物质或物体的宏观物理量是相应微观物理量的统计平均值[1]。要清楚地表述统计物理学这一个基本理论,就要涉及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即相空间。此概念是为了对粒子或系统的微观运动状态进行描述而引入的。

在统计物理学中,微观粒子或系统的微观运动状态是指该粒子或系统的力学运动状态。可以对微观运动状态的描述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经典描述和量子描述两种情况:第一,经典描述是指微观粒子的运动遵守经典力学的规律;第二,当组成系统的微观粒子按照量子力学的规律在运动时,这样的描述就称为量子描述。当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借用相空间的概念还可以对量子描述的量子态给出对应的关系[2]。在教学中,为了全面透彻地讲解相空间概念,使学生明了其在统计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将对统计物理学中的相空间进行一些教学上的探讨。

一般的统计物理学教材对粒子相空间的定义是这样的[1]:微观粒子在m维坐标空间中运动,就用q1,…,qm,p1,…,pm坐标和动量为坐标变量,构成一个2m维的空间,用于形象地描述粒子的力学运动状态,称为μ空间。这里的μ空间是相空间概念的一种。微观粒子在运动中,其力学运动状态时刻在变化,任意时刻的运动状态由μ空间中某一点表示,这个点代表粒子某时刻的运动状态。在一般情形下,粒子的运动状态还会随着时间改变,则运动状态点相应地在μ空间中移动,于是描绘出一条轨道,称为相轨道。

对于在实际的三维坐标空间中运动的粒子,初学者还能想象到其运动图像。但是三维坐标空间粒子的相空间有6维,初学者不易想象。在教学中,要着重强调μ空间是描述粒子运动状态的抽象空间,但不仅仅是为了几何化、形象化地描述粒子运动状态。在统计物理学中描述系统微观状态时有重要作用,还可以提及固体物理学中,分析原子振动的状态以及能带理论中电子运动状态时,都可以借助相空间的概念。其二,粒子的相空间包含坐标空间和动量空间,粒子实际存在和运动的空间应是坐标空间而不是相空间。其三,相空间中的点,代表着粒子的力学运动状态,而不是代表一个粒子在实际坐标空间中运动的轨迹图象。更一般情形下,当粒子在运动时,其状态会随着时间变化,则相空间中的代表点相应移动,描划出“轨道”,但不是粒子实际运动的轨道。

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强调和明确:相空间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系统的微观运动状态,统计物理中提到的物质系统必须由全同的粒子和近独立的粒子组成,满足这样的前提,才能在同一个相空间中描述该系统的所有粒子的力学运动状态[2,3]。因此,统计物理学的相空间概念,只适用于由全同粒子和近独立粒子组成的系统。统计物理学中最常用的最概然分布法,也称为最概然统计法,也只适用近独立粒子组成的系统。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就要考虑系统中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此时,系统中每个粒子的力学运动状态既决定于自身的坐标和动量来确定,也决定于其他粒子的坐标、动量。在这种情形下,必须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用μ空间来描述系统微观运动状态,而必须采用一个新的相空间概念,即Γ空间[1]。

一般的统计物理学教材中,是先对几个经常用到的力学模型举例,来说明全同和近独立粒子的相空间,然后对系统微观状态作描述,并指出:在经典力学基础上建立的统计物理理论,称为经典统计物理学;而量子统计物理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统计原理上是相同的,仍以等概率原理为基本假设;主要的区别在于对微观运动状态的描述即力学基础不同[1,4]。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以上提到的相空间,是为了从三维实际空间上形象地描述粒子力学运动状态和系统微观运动状态,而采用的相空间概念:μ空间或Γ空间。虽然有粒子或系统的经典描述,但是从更基本的物理规律来看,微观粒子都是遵从量子力学的运动规律,对其力学运动状态和相应系统的微观运动状态的描述,应采用量子力学的原理和方法。

至此,有的学生会迷惑:一般的教材在提出相空间概念后,又提到了量子状态和量子相格[1,5]。是不是可以认为:也能用粒子的坐标和动量来确定量子态?量子力学的原理指出,微观粒子都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微观粒子的运动不具有宏观物体的轨道运动,不可能同时确定微观粒子的坐标和动量。在教学中要仔细讲解一个例子:三维粒子在一个长方体盒子中如何被动量子化,进而得出一个结论:采用量子理论描述粒子的运动状态时,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视为在宏观大小的体积内运动,那么粒子的动量、能量就是准连续地变化着,才可以用相空间中的相格来描述量子态。当粒子在宏观大小的体积内作无规则热运动时,粒子的两个相邻能级最小间距远小于粒子的热运动能量Δε

对系统微观状态数目的计算,是初学者的难点之一。一般的教材都是先从相格入手,说明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目如何计算,最后类比经典系统[1]。对于自由度为m的粒子,相格为Δq1…ΔqmΔp1…Δpm=h′,hm相应于2m维相空间中的一个量子相格。量子相格也可以过渡到经典的情形[1],这时要将相空间划分为许多体积元Δω1,具有能量为ε1、自由度为m、运动状态处在该体积元内的粒子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目为Δω1/h,h可以取任意小的数值。在教学中,要对学生强调指出,在经典描述中,相格大小的选取一般要注意两个特点:第一,相格内各点的坐标(包括动量和长度空间),其间隔或差别很小,小到可以忽略各点坐标和动量值的差别,以至于准连续变化。同一个相格内的所有代表点,可以认为是具有相同的值(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与量子相格类似,一个相格就可以看作粒子的一个力学运动状态。第二,每个相格可以容纳大量的粒子运动状态点。处在同一相格内的点,表明粒子具有相同的运动状态[6]。

基于以上的讨论,由于相空间适用于宏观体积中运动的近独立粒子体系,计算粒子微观状态数目时,都可以采用这样的计算式:微观状态数目=相空间体积/相格体积=(坐标空间体积×动量空间体积)/相格体积,这里相格的体积在量子情形时即hm,在经典情形时即h。在教学中,可以如下举例:计算在体积V内,在动量大小为p-p+dp范围内的自由粒子可能的状态数目为,==pdp,其中4πpdp为动量空间的球壳体积。推广到固体物理学中晶格振动模式密度、电子态密度的计算[7,8],也可以这样处理,使得初学者很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彭家骥.统计物理学中的相空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8,14(2):66-69.

[3]苏汝铿.统计物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成元发.量子统计与经典统计的区别和联系[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1(2):76-78.

[5]林宗涵.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王培楠.统计物理学中的系综理论[J].运城师专学报,1985,(4):33-37.

[7]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郭密.摩擦能量耗散的统计热力学初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09.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3

基于初中生物“显微镜的使用”一节内容,笔者将显微镜的部件按照材料和功能进行分类,并分别标记,使各个部件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便于教学,易于引导学生整体地、概念化地从功能的角度识记并理解显微镜以及其他科研仪器的结构。

2材料

贴纸、剪子、铅笔、标记笔。

3步骤

以中学教学中常用的单目自然光源显微镜为例,说明标记步骤。

3.1部件的分类

就显微镜部件的材质而言,显微镜可以分为光学部分(各种透镜、反射镜)和机械部分(各操作部位)两大部分;而就功能而言,又可分为观察、调节和辅助三个部分。故可用一张二维表格来展示内容并融合了以上两种分类的、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分类。

3.2部件的标记

分别用红、黄、绿三种颜色的贴纸区分观察、调节和辅助部分,每个部件分别标号,顺序及方法如表2。

4教学用途

教师按照表2中各个序号及标记对显微镜的各个部件、以及显微镜的操作步骤进行讲解,便于教学和识记,能够使从未接触过显微镜的学生在短时间内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同时,可以设置如表3的试题,即在没有标记的情况下,将各部件名称列于中间,分别与左边的分类属性与右边图片中显微镜的相应部位进行连线,起到复习的作用。事实上,标记的序号、颜色等细节性内容不必拘泥,最重要的是部件的分类。另外,各价位、各品牌的显微镜在细部结构上略有差异,如有的显微镜没有光圈、聚光镜及螺旋等部件,应因具体情况而变化。文中提供的标记方法及参数,具有较好的普适性。

配合表1中关于显微镜各个部件在两个维度上的分类,更容易引导学生以系统的角度、将显微镜作为一种行使特定功能的机械体系来学习,即把“显微镜的部件”这一科学事实的简单识记过程,转变为“系统内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之后,能够自学其他科研仪器的结构与功能。在仪器装备相对不足的中小学,这样的正向迁移将有助于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最简单的例子如从单目自然光源显微镜(即教学用显微镜)过渡到双目电光源带摄影显微镜,学生会认识到这样的过渡只不过是观察部分更换了部件,辅助设备上增添了摄影装备而已。又如pCR仪、电泳仪、培养箱等仪器,价格昂贵、生均占有量极低,而其较高的技术含量又给代用品的研制带来极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使用多媒体、参观相关科研院所等辅助手段外,概念教学的引入将促使学生以一种简单的仪器构造为蓝本,勾勒出复杂仪器的概貌,大大简化教学过程。在中学阶段,不需要深入透彻地了解仪器的细部构造,但将各部分视为“黑箱”、模块化地了解某种仪器、以至任何事物的概貌,确实是一种学习能力与习惯的体现。这样一种由具体事实中提取概念、再由概念为指导认识新事物的过程,也是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靳飞.高中生物SDS-paGe实验教学建议[J].中学生物学,2011(5).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4

本学期,我在课题组的推动下进行了微课的实践与探索。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不是一刀切地全部运用微课教学,而是选取了几种特殊的课进行尝试,以此推进课程改革,希望我的实践与探索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面介绍几节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案例,分别是概念教学课,典型例题、习题的教学课,复习指导课。

一、概念教学课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数学课堂学习中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乃至整个数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对于概念的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而效果却差强人意。如何能让学生在彻底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把概念记牢,重要的是要把概念翻译得通俗易懂,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点可以利用微课做到,把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录制好视频,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回顾概念,对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很有帮助。

例如:在学次根式时,二次根式概念只有一句描述性的语句,形如(a≥0)的式子叫做二次根式,但它的外延和内涵常常让学生搞不清。我在百度优酷视频上发现一个录制好的《二次根式的定义》微视频,形象直观,语言幽默,我大胆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让学生观看微视频,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个曾经最难让学生理解的概念在2分多钟的微课里带来了欢乐与效益,学生对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比我以往任何一届学生都好得多。随后在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的概念讲解中我如法炮制,利用ppt结合屏幕录像,自己制作了一个4分多钟的微视频,学生对于中点四边形的概念及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的性质,居然与矩形、菱形的对角线特性没有发生混淆,效果出人意料。

二、典型例题、习题教学

创设和选取典型例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创设典型的例题是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它不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与教学过程中,我与我的学生都尝到了甜头,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也爱上了数学课。

关于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三个条件,只要满足其中两个条件,必然得出第三个结论,这一典型例题,在例题讲解时,因为图形简单,学生理解不会存在困难,但是在具体的题目情境中,特别是图形线段较多时,学生常常无从下手。根据这一现象,在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时,我有意制作了一个叫“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微视频,让学生回家自己观看学习,同时提出要求,用其中任意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你能证明命题的正确性吗?请你自己制作这一微课?这一视频作业令学生充满热情与干劲,效果相当好。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而冥思苦想时,我轻点视频,伴随音乐,学生便恍然大悟。几次过后,学生对这一类图形一目了然,就连基础很差的学生竟然也喜欢上了这样的数学课。

三、复习指导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5

关键词:微积分导数概念理解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14

引言

微积分是继euclid几何之后,数学中的一个最大的创造,它被誉为“人类精神的最高胜利”[1]。微积分的产生是寻求一系列实际生活与科学问题有关的无穷小算法的结果,牛顿与莱布尼茨将个别的算法统一成两类互逆的基本运算:微分与积分。导数的概念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导数的教学定位以及如何进行导数的教与学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导数教学要教什么,怎样教?是采用直观教学还是形式教学?学生对于导数是怎样理解的?学生的数学活动与哪些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有关?教师的导数教学如何组织和传授?等等。本文将从导数理解评价、学生对导数的理解以及教师对学生理解导数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导数理解的评价

对于数学理解可以分为显性理解和隐性理解,前者是指能够明确说出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并指出相关概念的知识群,后者是指尽管已经达到了概念的理解,但还不能清楚地对其加以解释和说明。因此,学习有不同的结果,那么对于学习的评价就需要不同的层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并能进行基本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且也体现在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因此,对于导数的学习,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数学知识,对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理解,并从评价理论出发,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导数的理解进行划分。从知识结构上,可以将对于导数的理解可以分为导数的概念、导数的意义解释、导数计算、导函数和导数应用五个部分。从组织结构上分析,将倒数分为操作阶段、对象阶段、图式阶段和问题解决阶段;从关联程度分析,将其划分为单一结构水平、多元结构水平、关联水平和进一步抽象等四个水平;从表征方式老看,将导数划分为图像、数值和形式化的符号表征。只有清楚了评价的维度才能为实际的评价提供依据。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对于导数的理解可以从学生习题解答的结果上面体现出来。习题虽不能全面的展示学生对于导数的理解程度,但是,这确不失为一种比较直观、较容易操作的关于概念掌握评的方式。只有在实际的运算以及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对概念、以及概念中隐含的因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对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可以从简单应用过渡到复杂的综合运用,从而实现知识的理解层次。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运算的初级阶段,应该注重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并侧重于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2学生对导数的理解

项武义、张奠宙先生曾指出:“导数的教学可以把瞬时速度作为原始概念,作为导数教学的平台”[2]。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导数的理解程度可以从多个“速度”的描述进行分析。对于大学生而言,学生的逻辑思维走向成熟阶段,并已经逐渐摆脱具体事物的形式,想更高级的辩证思维形式发展,但是,他们对于运动辩证、对立统一的认识是非常朦胧的。学生对于瞬时速度的理解是比较清楚的,学生具有获得导数知识的经验基础,瞬时速度是一个从实践中产生的纯物理概念。导数的概念教学完全可以还原为牛顿的最初的目的,即确定变速运动的速度,也完全可以还原为莱布尼兹的最初目的,即定义切线的概念。但是两者并没有给出完全的形式化定义,更没有建立完整的极限理论。因此,学生完全可以以瞬时速度作为研究的认知基础,以完成对瞬时速度的精确化定义为问题解决的额目标,进而抽象出导数的本质属性。从学生情况来看,所有的学生基本上能够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而学生对于瞬时速度概念的理解都是源自物理学。因此,瞬时速度是学生理解导数概念的经验基础,是实施导数概念教学的有效平台。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前概念即瞬时速度入手,使得导数的引入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知识不能脱离生活,学生的前概念大多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脱离学生的经验基础,直接从极限的定义入手进行导数教学,学生不但难以理解,也使得原本亲切的知识应用变为极为深奥学究味浓厚的学术范畴,只能让学生望而却步,更谈不上理解以及应用。

此外,对于导数的学习,很多学生对于导数的应用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在对导数的概念理解后,随着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的后效型,对于导数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3教师对学生理解导数的影响因素

在导数知识方面,教师对于导数的概念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在导数的基本运算上面没有显著差别。对于新教师而言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主要停留在“算法”层面,如对于求解运算的技巧等较为注意。而有经验的专家型教师在导数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教新教师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导数的教学中,新教师与专家教师对于数学的学科本质的认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经验的教师更倾向于问题解决的观点,而不是倾向于“掌握知识”的观点,问题解决的观点倾向于将数学问题的解决看作为猜想、论证以及解释的过程。而新教师的“掌握知识”的观点则认为做数学题目就应该按照特定的步骤,一步步得出答案的过程。

此外,作为教师而言,新教师与专家教师在将学科知识与学生思维相结合方面体现的比较明显。在判断与处理学生对于特定的概念的错误理解上新、老教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新教师习惯于就题解答,从学生的错误结果出发,难以联系学生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专家教师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了解学生错误概念的本质。显而易见,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发展应该立足于教学实践。教师应该重视将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相联系,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专长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对于课程的理解,不仅只立足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还应该将特定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的教学内容知识的发展。可以说教师自身对于导数的理解,直接决定了学生对于导数的学习,教师不仅要从知识本身入手,还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脱离学生的理解谈教学是不切实际的。

4结论

从以上讨论可知,学生对于导数概念的理解多来源于物理背景,而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行为在客观上影响以甚至制约着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实际教学中,对于概念的评价多注重应用方面,而这种应用方面多停留在基于运算的初等层面。教师对于导数的概念教学追求严格的数学形式,学生所得到到的关于导数的概念都是现成的定义,学生心目中的微积分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知识结果产生的过程以及产生的意义,感悟数学的精神、思想以及方法。

参考文献: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微课;法学;教学法;应用

一、微课的概念、特征及现状

微课是什么?微课是一个新事物,要试图对微课给出具体的概念和定义是比较困难的。要定义微课,可以从分析微课的主要特征入手。第一,微课本质是短视频,由设计者录制的教学视频课件微课不是ppt课件,微课一般以FLV、mp4等视频格式存储和播放。第二,从字面的理解,微课是微型课件。微,主要指时间短。一般传统的课堂为45分钟,微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没有具体的标准,甚至更短,比如3分钟也算微课,但是如果超过20分钟就不认为微课了。第三,微课不是把传统课堂的视频录制课简单的分割而短小化和碎片化。微课是以一个知识点为基础,以可视化的视频完整表达,要求设计者在精炼学习内容的精华,以最简单和直接的方式通过短视频表达。微课一般不录制讲课者的画面。由于时间短,微课的画面充分运用于展示知识点有关的信息,同时通过配音的形式进行辅助讲解和说明。第四,微课一般运用于在线学习和移动终端学习。微课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密切相关。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在线学习成为现实,尤其是非实时的在线学习。移动终端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终生学习成为现实。因此,微课是指以短视频为载体对某一知识点经过精炼和设计后进行可视化的视频完整表达,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观看短视频进行学习。微课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事物,“微课热潮”正在国内蔓延,教育机构和互联网媒体的合作共同设计和制作微课正在成为微课热的新起点。微课不仅应用于远程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应用于传统课堂和普通教育。微课热源于微课的诸多优点,但是微课也存在其先天不足的地方。

二、微课教学法的优点和不足

微课热的出现,存在很多原因,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具有诸多优点,同时顺应了时代的特点。第一,微课符合时代的主流。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微时代,微信、微博等出现,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信息量太大,人们尤其是•59•年轻人越来越喜欢简短的信息,快捷和简单直观成为时代的主流。微博以短文和图片传递信息,微信以短文字、图片、短录音和短视频传播信息,所以微课以短视频传播知识顺应和符合时代的潮流。第二,微课的微小简短便以学习者灵活利用时间学习。微课的简短视频既可以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后学习,由于微课短小因而不管是在线学习时间和下载时间都很快,因此学习者可以很灵活安排学习时间,比如在公交车上、排队中、等人的时候等一些零碎的时间都可以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第三,微课的短视频教学形式,是直观教学法的最佳表现形式。微课以其文字、图形、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学习者可以很直观的获得知识,不容易感觉枯燥无味。与传统课堂的视频录制课不同,微课以知识点为中心,通过设计各种文字、图形、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元素以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而传统课堂的视频录制课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对课堂和教师的授课进行简单完整的录制后呈现给学习者。虽然微课有很多优点,但是微课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说,微课的微小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因为微课的微小,因此微课的内容和知识点往往是单独和孤立而不成系统,尤其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所需要的连接知识点有时很难及时的展现给学习者。同时,有些学科内容和知识点很难以微课的形式设计和录制,或者说有些学科内容和知识点如果用微课的形式设计和录制必须花费设计者很多的精力和财力。比如,音乐、美术、电影、电脑设计等课程以微课形式设计和录制比较容易,而像法律等逻辑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和知识点以微课形式进行设计和录制就较为不易。

三、微课在法学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法学课程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法律逻辑和法律理论等知识点如何用可视化的元素表达出来,是法学教学中利用微课的难点。微课的制作关键是可视化设计和录制两部分。法学课程可视化元素设计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关于法律概念的可视化元素设计

法律学科的概念比较多,讲述概念在法律课程中是比较关键的起点。法律概念,是对各种法律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法律概念是构成整个法律体系的原子,是法律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法律概念的抽象和概括,使得法律概念比较不好理解,因此通过法律概念的可视化元素设计的以微课展示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理解和掌握法律概念。针对法律概念的分类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可视化元素的设计。我们可以大致把法律概念分为主体概念、关系概念、客体概念和事实概念等。主体概念是表达各种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比如公民、法人、原告、被告、行政相对人和行政机关等等。对于此类主体概念,可以采用图片对应概念,直观阐释概念,比如公民概念对应几张老百姓的图片,有男有女有不同职业的;法人概念对应公司营业执照图片、工会等组织门匾图片,政府机关标志图片等等。关系概念是表达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概念。如所有权、权利与义务等等。对于此类关系概念,可以制作关系图解释关系概念,比如所有权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如图1);针对权利义务的相互对应性和对等性可以图示直观表达(如图2)客体概念是表达各种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的概念。比如动产、支票等等;动产有很多具体种类,比如汽车、首饰等,以图片法进行可视化表达比较容易;支票概念可以具体生活中的真实支票图片展示,可以立刻消除学习者对支票的陌生感。事实概念是表达各种时间和行为的概念,如失踪、不可抗力、违约等等。对于事实概念可以采取编制小案例的办法,比如失踪概念,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失踪案例直观阐述概念(参见下文案例教学法的可视化元素设计)。

(二)关于比较图表的可视化元素设计

法律概念往往与日常生活用语中的概念不同,法律中也存在很多相似但却完全不同的概念,针对这些容易混淆的法律概念,可以通过比较图表进行可视化设计。比如,生活中的人和法律中的人的概念就不同,生活中人仅仅指向自然人,而法律概念中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如图3)。比如状和书,两者很相似,学习者经常容易混淆,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图表进行区别,很简明直观(如图4)。

(三)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可视化元素设计

法律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学习的最终目的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防范法律风险。因此,通过案例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习法律知识而且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的故事性比较强,把抽象的法律知识融入生动具体的案例中,因此学习者兴趣比较高而教学效果好。案例教学是比较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案例教学可以通过漫画、动漫和视频等可视化元素的设计,通过微课的形式更好的展现给学习者。因为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法律故事,故事可以通过画面展示出来。漫画是最简单的平面静止图像,可以是单独一张,也可以是多张的连环画展示;动漫是活动的动画展示,更加逼真和有趣,还可以配上声音;视频的题材就更多了,可以是新闻报道的案例,影视作品案例、模拟拍摄的案例等等。

四、法学教学应用微课的教学体会和心得

法学教学中应用微课的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学习者的欢迎,目前微课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为微课的制作和完成对微课制作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微课的制作关键点在于如何以可视化元素表达法律知识。可视化设计必须在高度理解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元素进行设计,法律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在法学专业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可视化元素和法律知识结合设计的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通过突击培训以及通过微课制作比赛快速提高教师的可视化设计技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真正要系统和大量的制定完整的课程微课体系,必须引入商业资本和专业多媒体制作公司,由法学专业人才和多媒体专业人士的紧密合作,才能使得微课产品更加丰富和更加有利于帮助学习者通过微课进行有效的学习。

作者:徐武单位:福建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俊飞.“微课”,一种新的教学形态[J].福建电脑,2014,(1).

[2]何秋兰,徐占春.我国微课研究现状梳理[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策略[J].教师发展论坛,2013,(10).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微格教学教学技能师范生

1引言

微格教学作为广泛使用的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方法,是师范院校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微格训练的表面化、形式主义等问题仍然存在。本文在介绍微格教学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微格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实施微格教学的途径,希望提高广大师生对微格教学的重视,增强微格教学训练的实效性,以便更好地发挥微格教学的作用。

2微格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2.1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也称为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系统地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方法;是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培养教师的课程中,为了训练基本的教学技能而兴起的。它把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各种基本的教学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等,对这些技能单独地、逐个地进行训练。

2.2微格教学的特点

2.2.1综合性强

微格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理论体系,其技能分为提问技能、强化与控制技能、课堂结构技能、合作学习技能等。它在训练学生某个具体教学技能的同时还训练其他方面的技能,如训练导入技能时,受训者的语言技能、板书技能、讲解技能等多方面的技能得到了练习。因此,微格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2.2教学反馈及时全面

当一节微格教学课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教学录像进行自我分析和相互讨论评价,通过暂停、重放等方式真实再现受训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把一些缺点、毛病找出来,加以分析,及时纠正。微格教学能够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不足全面地展现出来。

2.2.3目标明确可控,重点突出

微格教学时间短,学生人数少,只集中训练一两个教学技能,有利于使受训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便于把注意力集中在重点上,使学生不但能主动学习他人的优秀示范,还能清晰地意识到自身的优点,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

3微格教学存在的问题

3.1微格教学课时不足

国外的微格教学课时远远大于我国。我国许多普通的地方师范院校微格教学课时通常只有6-7周,每周2个学时,共12-14学时,每个学生通常训练5-15分钟。与国外微格教学开设的课时相比,课时严重不足,根本起不到真正训练教学技能的作用。

3.2微格教学理论缺乏

微格教学理论学习是微格教学良好运行的保障,学生只有在了解微格教学的基本原理、训练步骤以及所要培训的教学技能的具体内容后才能有目的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实现微格教学的目的性。但是,学生只是熟悉了微格教学的环境,而对微格教学的概念、产生、发展、特点及理论依据知之甚少。

3.3评价多流于形式

微格教学技能的评价缺乏标准,评价的主观性较大。师生在对教学技能的评价过程中受心理因素和其他种种因素的干扰而出现评价不真实的现象,出现录像与评价偏离。有时,课后评价常常省略,评价表由学生自己填写,教师给出成绩即可。

4微格教学技能训练的对策

4.1加强微格教学理论的学习

微格教学训练的理论内容主要指教态变化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导入技能、板书技能、演示技能等各项教学技能的特点、作用、实施方法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师范生对微格教学的重视,加强微格教学的理论储量,使师范生能达到最佳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效果。

4.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教学方法

在微格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外,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的能动因素介入其中,教师提出的目标才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目标,学生才会产生有目的性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受,才能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缩短教学适应期。总之,教师的指导是为了学生将来能更好地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4.3结合具体的教学技能进行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实践中教学技能的行为离不开教学设计方法、学科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分析及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等认知因素。教学讲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具体技能,灵活运用规范设计编写微格教案,加强训练。

4.4加大微格教学的课时比重

教学技能不会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自己产生,必须在学习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把微格教学融入教学法课程后,要有一定比例的以能力为基点的微格教学训练,使得微格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有足够的时间对其教学技能进行多次重复观看,做全面地评价和不断改正,真正发挥微格教学的作用。

5结束语

微格教学在师范类专业中的运用能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比同学和指导老师的提醒和指正效果更好,印象更深,改正缺点与不足的速度更快。微格教学的运用是培养教师技能的有力举措,它有益于师范生掌握过硬的教学技能,使其更胜任日后的教学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振英,刘林德.师范院校微格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

[2]燕晋宁,燕胜楠.微格教学在高师院校地理教教法中的应用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微课资源教学初中数学课堂实效性

一、运用微课资源教学,化静为动,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奋发学习的一种催化剂,它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语言学家哈钦森和沃特斯曾说:“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方面的感受对学生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教学能为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化静为动,能使教学信息表现为声、图、文并茂,使声音、图像、文字的呈现更自然。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这门学科的特点是较抽象,对学生来说较枯燥,再加上大量的公式,使得这一学科的难度更深,学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因此,利用微课资源教学,可以将这些静态的知识点转化成动态的形式,运用一些有趣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出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边事物,同时学会运用数学相关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与分析,最后提出正确合理的解决方式。例如,在讲解“立体图形”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动画的形式,为学生展示一些立体的图形,帮助学生提高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与见解。由于初中生对变形金刚的兴趣较大,教师就可以采用变形金刚相关的立体图形,为学生展示变形金刚的各种不同形式,再引导学生分析变形金刚中包含着的简单的图形。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充分消化知识,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掌握课堂中的要点知识,理解立体图形具体的概念及具体应用范围。运用微课资源教学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运用微课资源教学,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信息技术,演示一些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些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在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上,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师语言讲解不能清楚地将这些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导致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教学中一些章节中出现的概念性知识比较多,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需要大量时间记忆这些知识点,容易出现概念上的混淆。如果将这些概念配合着生动形象的例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每个概念相对应的状态就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并且留下深刻印象。利用微课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图画的形式,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对这一抽象概念感到很陌生,不能快速理解并且记住这一概念,对于图形的概念、性质及判断方法都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而利用微课能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描述出来。所谓轴对称图形就是指在平面内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加上一些图片,如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这些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通过观察分析理解图形的概念性质。对于一些概念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可以利用微课配上图形,采用文字和图形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都可以利用微课将这些比较难的概念知识点进行重复播放,让学生能够及时复习和巩固。正所谓温故而知新,通过对已学的旧知识点的复习,学生能够有更深刻的领悟,逐渐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面对复杂或是困难的抽象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认真进行分析,从图像入手,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利用微课资源,让学生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更轻松地学习知识。

三、运用微课资源教学,利用其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育的宗旨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而且是情感的体验与态度的培养。数学教学目标应该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微课资源,借用直观演示、操作、游戏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统计的简单应用”时,这一课程明显体现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题,其中有的教学内容是“中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教师可以就“调查本班同学视力情况”这一活动开展教学,学生可以分组统计每位同学的视力数据,然后根据调研结果推断整个学校的情况,再上升到全国中学生。在研究结果时,教师可以利用eXCeL表格绘制相关统计图,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论证数据结论,这样就能在实践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存在的问题。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9

关键词:微课;对口单招;数学教学;应用

江苏省对口单独招生是普通高校招生的一部分,为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间架起了一座立交桥,为中考未能达到普高分数要求的学生提供了一条通往高校的道路,同时也为进入职业学校后逐步成长起来的部分优秀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平台。对口单招的学生吸取了中考失利的教训,求知欲旺盛,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也较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搞好对口单招数学教学,成为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国内先进的网络技术得到普及和应用,社会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教育自然不例外。自从“互联网+教育”的兴起,新的一番教育技术革新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眼下“微课”变得炙手可热,它的出现,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对口单招数学教学中更引发了一波波的“微课热潮”。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是指教师在较短时间内讲解知识点、考点或者作业题、考试题的一种微型教学方式,是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微课”带来的变化是知识传授模式和载体,从现实空间课堂走进网络空间课堂。模式的变化引起理念的变化。要充分发挥微课传授知识的功能,就要跳出现实授课概念的束缚。教师是教学知识点的阐释者,是教学基本资源的提供者,是设计生产作品的待选者。一门完整课程的全部教学知识点,是由学习者自由选择汇集而成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点是碎片化的,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碎片化的知识点集成化、系统化成为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

“微课”作为适应于网络的知识传授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形式和载体,不变的依然是教学设计。那么对于职业类学校的对口单招而言,数学微课如何进行合理应用并发挥效益呢?

二、“微课”在概念教学上的应用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概念教学一直是困扰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数学教师觉得概念教学费时费力,往往花了很多精力,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而正确理解并运用数学概念,恰恰是发展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运算能力的前提。概念课教学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

1.“微课”在预习和复习中的应用

“微课”是教学的需要,这是微课应用的前提。概念教学的“微课”可以课前供学生预习所用,可以是课堂实录,也可以是复习指导,模式不固定。比如“集合的定义”是学生在高中数学中接触的第一个概念,也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节课,教师需要注重概念的生成过程,提炼出抽象的集合概念,因此这个微课显然是课堂上的应用。再如,后续在讲授“函数的概念”时,由于初中阶段已经有函数的初步概念,只是在集合的基础上重新抽象出函数的概念,所以,可以制作微课在课前预习用,以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有些概念,如并集、交集、补集、复数等,由于简单易懂,这些概念教学可以通过微课在课前自学完成,把课堂时间做其他方面的学习,充分体现微课短小精悍的优点。

2.“微课”集的应用

在讲“集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记法、集合的交运算、集合的并运算、集合的补运算等要讲授的知识点分别制作成微课集,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随时观看微课来预习、复习,掌握、应用相关概念,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而且当学生做题需要运用概念而又不是十分清晰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帮助其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再如,在进行“椭圆的定义”概念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几何画板得到一段椭圆生成的动画,加入教师的讲解,制作声情并茂的微课,相信学生对椭圆概念的把握定会“识微见远”。

在概念教学的时候还经常看到学生上课在用心笔记,却很难集中精力听讲,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有了微课,教师就不必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知识点,学生也不用记笔记,对概念不清晰的学生,随时可以借助pC、paD、手机等终端重放微课进行学习和巩固,真正做到有求必应。

三、“微课”在公式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公式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物与物之间时发现的一些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法,表征自然界不同事物数量之间的或等或不等的联系,它反映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关系,是我们从一种事物到达另一种事物的依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在进行数学公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也可以把公式推导过程给学生看。前者太过唐突,而后者冗长的推导过程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效。公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需要重现公式的推导,每一个步骤,本身就是数学知识的应用,是不可少的。其实,让学生熟悉公式的推导,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灵活运用公式,也能让学生领悟蕴藏在数学公式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基本运算技能。

例如,在讲授“二项式定理”的时候,课前制作微课“杨辉三角和二项式展开式”,通过数学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是重现了低次的二项式的展开。接着再制作一节微课“二项式定理”,强调定理内容,突出展开式的特征。一旦学生知道二项展开式的特征,对二项式定理的学习显然就不会再有困难。

再如,在进行“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讲解的时候,制作微课,不仅能够突出公式的本身,更能体现公式产生的过程,能让学生知晓倒序相加法的应用,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微课”在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

复习课是对一节一章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查漏补缺,进一步构建学生自身的知识脉络,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条理化,深化理解,加深巩固。复习课往往内容多、跨度大、课时紧,再加上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复习得到提升,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微课”运用到数学复习课上,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也能减缓课时紧张带来的压力。

1.“微课”在引导复习课上的应用

有的复习课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微课”进行复习。例如,在“集合的概念”的复习课前,教师则可以利用Xmind等软件制作“集合”章节内容的思维导图,通过“微课”进行概念的复习。

2.“微课”在自主复习上的应用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标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那么,如何通过微课做到学生的自主复习呢?可以应用“四步法”来实施。第一步,在上复习课前,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前提下,凭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把整节或整章内容的知识结构画出来;第二步,在把书本内容进行温习的前提下把自己的知识结构修改完善;第三步,在复习课上拿出来进行小组探讨,在教师的指导下再次修改,最终形成一份满意的知识结构图;第四步,利用学生得出的最终知识结构图并录成微课,方便学生课后复习所用。这个知识结构图由于是学生自己研究出来的,学生看这个微课的时候印象更深刻,更有效果,既达到了自主复习的效果,更学到了归纳的思想方法,这是一个个知识的碎片通过整合有序化、模块化、体系化的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

3.“微课”在习题课上的应用

习题课是复习课的一种,一个习题的讲解往往要用到几个知识点,解题过程就是知识重构的过程,也就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这恰恰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常规教学的解题过程非常严谨,而知识点的重构只能靠语言表述来完成,不利于效率的提升。而通过“微课”,可以通过提示框、批注、旁白等方式来完成知识点的重构,提升解题的效率。一题一“微课”,收效却不小。

4.“微课”在试卷讲评上的应用

试卷讲评也是复习课的一种,最好的试卷讲评是由学生来进行的,可现实中实施的可能性小之又小。而“微课”往往能够达到这个效果。比如教师不妨挑选几个学生,把对他们阅卷的过程制作成一个个个性化的微课,犹如在面批,每个或者部分解题的点评,对学生思维的引导、格式的规范都在“微课”中体现。相关学生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自主通过“微课”进行试卷评析,这样的试卷评析效果不容小觑。教师可以这样操作,通过试卷批阅和分析,提炼出几个大家的共性问题,逐个制作成“微课”,分析错误、提供思路、纠正错解,供学生自主学习,相信一定是见“微”知著。

在这个“微时代”,以“微课”为标志的学习变革正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它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需求,推动教学方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转变。“微课”不仅仅是简单的ppt、思维导图的技术革新,它还拥有鲜活的形式、清晰的思路、创新的题材、明确的主题、丰富的内涵等优势。在今后的对口单招教学实践中,教师将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与时俱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邵光华,章建跃.数学概念的分类、特征及其教学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9(7).

微格教学的概念篇10

关键词微课程核心概念染色体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1问题的提出

微课是指时间在10min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一系列微课的有机集合就是微课程。微课程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又是一个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核心概念作为生物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是整个学科的主干结构。正确理解以及顺利应用生物学核心概念,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阶段,由于教材编排体系的限制,教材编写者会将生物学中的某些概念和事实分散到必修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这种教材空间上的限制对高三复习课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因为核心概念统摄下的一般概念涉及面广,而与之相关的生物学事实又表述多样、类型丰富,两者在教学中均无法通过某一节具体的课得到合理落实。然而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即使明知这些概念和事实对于理解核心概念的重要性,但面对提取、整理、归纳、总结的复杂过程,往往力不从心。基于上述实际情况,笔者以遗传学中“染色体的核心概念复习”为例,构建知识与能力紧密联系的微课程,辅助学生进行学习,由此解决高三学生学习时间不足、学习内容重要、课堂教学零散三者之间的矛盾。

2微课程的设计构架

2.1挖掘核心概念

在制作微课程时,首先遇到的难题是与染色体相关的教学内容。此部分内容繁多,笔者通过研读浙科版必修教材、《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以及排查相关知识点,确定与促进学生对染色体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表1)。

面对如此众多的内容应如何进行整理和汇编呢?基于思维导图在整理和优化思维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笔者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高效的系统化整理(图1)。

经过上述研读必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界定了“染色体”的核心概念: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都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在确立核心概念后,将核心概念具体化,转化为一般概念,并通过生物学事实加以例证。例如,“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这一核心概念既可以通过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萨顿提出假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等一系列的科学史加以例证,也可以通过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数量和行为的变化进行说明。

最终,在核心概念的指导下从结构、功能、变异三方面以“学会观察染色体”等3大类共7个学习主题(表2)建设微课程,每个学习主题均配套相应的微课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典例训练和答案解析,计为1课时。

2.2制定教学策略

作为复习教学的微课最根本的目的是在短时间内有效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的制定也应体现这一点。

2.2.1以补偿知识缺陷来夯实学科基础

与新授课不同,在复习课上,教师更应关注学生需要拓展、深化、综合和提高的知识缺陷以及学习盲点。因此,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记忆的遗忘规律来确定;微课练习的编写要结合学生的智力水平,在双基练习和能力训练方面狠下功夫;微课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考虑帮助学生改进原有的认知方式,凸显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一步到位,为学科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2.2以编织知识网络来强化信息提取

高中生物学科的知识点多而琐碎,为了避免在高考复习时有所遗漏,上课时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点的全面覆盖。这样的做法虽有一定的好处,但会忽视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构建。因此,微课开发者在录制微课视频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回忆某个知识点的应用情景,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接通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结点,把分散、孤立的知识连接起来,编织成一个系统的、有序的知识网络,以便在解决问题时能按照需求快速检索、提取和应用。

2.2.3以渗透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能力

作为复习课教学的补充,微课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使其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如“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微课中,考虑到形成过程的微观性和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复杂性,可以让学生使用彩色笔画图或橡皮泥建模的方式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增强感性认知。在“学会观察染色体”微课中,考虑到与染色体相关的知识和概念众多,可以让学生学习利用概念图梳理看似杂乱的遗传概念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2.3开发微课程

对每一学习主题,均按照编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教学课件典例训练和答案解析”的顺序,进行微课的前期开发和设计。考虑到每一主题下知识点的特点,教师应选择合理的微课呈现方式,将绘制概念图、建构生物学模型、梳理生物科学史、模拟生物学实验等方法融入微课教学中,以多样化的手段和途径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之后,设计脚本,围绕单一知识点讲解,利用CamtasiaStudio软件录制音画同步的高清微课视频,所有微课视频采用统一的视频格式、片头片尾、字体字号和界面设计,力求达到整齐规范的效果和更好的观看体验。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在开发后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微课的调整测试与修正改进,使得微课的设计有助于学习者把握学习的精髓,进行自主学习(图2)。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微课统编成系列课程,构建完整的微课程。

2.4组织教学活动

在正式上课前,学生先进行微课学习活动。为了认清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途径与方法,建议学生进行微课学习时先阅读学习任务单,借此了解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课堂学习形式,并获得关于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建议、资源链接;再从QQ群或局域网中下载并观看微课视频,遇到不懂的地方可随时重播,遇到要做笔记的地方可随时暂停;最后,完成典例训练,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当进入课堂教学时,教师已经没有了“教”的必要,而是以知识点的内化和提升取代先前满堂灌的教学(图3)。在对学生微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的基础上,教师以单个重点或难点知识为基点展开教学,安排多种活动内化知识,主要方式有:小组或学生间相互答疑、讨论、互助活动;学生探究活动;学生交流展示活动;教师典例解答、总结、概括活动;师生相互追问活动;训练测试活动;教师拓展延伸活动;师生评价反馈活动,由此实现重难点知识的总结和提升。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微课。

3教学实践的反馈

3.1学生学习成绩

2016年9月,将绍兴一中选考生物的高三学生按照学业水平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利用“聚焦染色体”微课程进行遗传学复习,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同年11月两组学生参加模块测试,利用SpSS18.0软件分析数据(表3)。

由表可知,实验组的平均分(m=73.52)高于对照组(m=69.09),班级变量在依变量检验的t统计量上达显著水平,显著性概率值p小于0.05,说明将微课程纳入高三遗传学复习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成绩有效。

3.2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考虑到单纯的测验成绩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采用综合达标度分析法评价实验班学生模块测试的达标情况(表4)。首先,参考《标准》和《指导意见》,并与三位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进行讨论,确定每个知识点和每道试题的认知水平;然后,利用excel统计每道题的得分率;最后,处理统计数据,计算每个知识点的达标度。

达标度t的意义是很明显的,t越大,反映学生综合达标程度越高。从表4中可以看到:“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的功能”的达标度t值分别是0.91、0.80,均大于0.75,表示已达到预期教w目标;“染色体的变异及应用”的达标度t值是0.68,位于0.60和0.75之间,表示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需在后期教学中弥补缺陷。总体来说,利用微课程进行遗传学复习使学生基本上都达到了《标准》和《指导意见》的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4小结

在我国,由于高三直面高考,升学压力大,不管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存在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教师利用微课程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核心概念的教学问题,还可以将知识的传递放在课外,将知识的内化放在课内,更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