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十篇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十篇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13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1

摘要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素质教育要求一改传统的应试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这综合素质提高的背后,体育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中专作为较为特殊的单位,体育教学更是不可忽视。可是,如今在职业中专内体育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如何改进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实现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学,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本文将围绕如何实现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学研究探讨

一、序言

体育教学是一所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的外在体现,是学校教学工作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从职业中专的立场上出发,由于本身的特殊性,需不断创新,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地适应学生体育教学工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

二、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铸就学生健康的体魄

我们都知道,健康的身体是个人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健康的身体就犹如高楼大厦的地基。由此可见,健康的身体对人们的重要。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是一切学习工作的保证,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困难。体育教学为中学生提供了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在正确指导下进行锻炼。

(二)体育精神的培养和传承

紧张的学习之后,为短暂的身体和心里的放松,中学生们多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参与体育中他们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可以改变孩子自私、狭隘的思想,懂得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以大局为重,更是让他们学会了团结,无形中形成了自觉性和强大的纪律性。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坚强意志的锻炼和养成

体育精神包罗万象,但是归纳起来就是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形式各不相同,但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最终会凝成一股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

(四)维护学习的兴趣

体育的丰富性、竞争性、刺激性不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放松,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参与其中。体育除了正规的竞争性竞技之外,本身带有一定游戏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采用游戏,那更会锦上添花。游戏法教学既是游戏又是教学内容,学生很乐意学习,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职业中专生的特点

与普通中学生相比而言,职业中专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他们接受的是就业前的教育,专业知识技术型强,独立操作和动手能力要求高。

四、职业中专体育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仍拘泥于“大纲”“计划”授课,按部就班,枯燥乏味,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适应于青春期好动的青少年。此外,大多数职业中专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体育课时间经常被其他科目占据,无法达到体育教学的效果。

五、职业中专体育特色教学的研究和建议

(一)体育特色教学的理念

1.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职业中专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注重体育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侧重培养学生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适宜的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中学生来自于城市,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不愿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却迷恋游戏、上网或者其他的娱乐场所。如何抓住学生的心里特征,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参加体育活动?这就要靠教师对体育课的精心策划。

3.严密的教学组织

职业中专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行为比较随意。因此,必须科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组织,提高教学组织的严密性和逻辑性,来达到“有序”和“高效”,获得更多的成功感和乐趣。

4.科学的教学方法

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会是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枯燥乏味,也会令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科学的体育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5.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开展的保证,教师作为学生的教练兼朋友,友好相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特色教学的措施

1.加强体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学习与培训,转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学习所开设专业的专业体育知识、教学方法等,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目前很多职业中专学校的体育课形同虚设,被其他科目占据,压根没起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老师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为学生提供足够体育教学时间。

3.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设施设备。

除具有满足体育课教学和开展体育活动需要的运动场地和器材外,还需要设有与专业有关的体育设施,进行兴趣和拓展体育训练教学。

4.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专业多样性的关系

针对职业中专学校专业多样性的特点,在开展统一的体育基础教学之余,还应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应课时数的专业体育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今后就业面试和就业安排打下良好的基础。

5.实施趣味性、游戏性教学。

针对学生的青春期好动的特点,在课间穿插游戏教学、组织趣味活动或比赛,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六、总结

针对职业中专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进行体育特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为清.职业中专学校体育特色教学的实验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1).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2

关键词:中职运动训练专业;英语教学;体育英语;特色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并且在体育事业方面各项运动成绩渐居世界前列,对外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各级各类的国际运动赛事在中国各省、市的成功举办使得运动观念深入人心,更带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良好发展。运动员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长期以来担负着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以及在世界赛场为国争光的艰巨使命,他们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荣誉。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订和编写符合运动员文化教育特点的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质量评价体系和教材等,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2012年7月,国务委员刘延东3日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着眼于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创新运动员保障机制,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为建设体育强国培养更多更好的体育人才。为此提高中职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教学质量,需要创新开发与运动员行业相关知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内容,将带有自身的语言特色的涉及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各种专项技术动作、裁判用语等各方面的体育英语引入教学,将教学场所由传统的单功能教室向多功能一体化的“仿真”运动赛场或“全真”体育赛场转换,提高运动员运用体育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运动员英语教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各所体育类学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中,教材多是与普通学校学生相同的材,教材的设计采取的是使功能、结构、话题及任务型活动途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吸取先进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将语言知识点与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这样能提升学生的语音能力和词量,教学以学习文化差异和日常交际为主,教材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涉及社会多样的文化及生活各方面的基础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与运动员学生所从事的运动专业训练技术相关的内容很难能在教材中得以体现,因此很多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对他们参加国际比赛时与裁判及其他国家运动员交流帮助不大。

三、在教学中体现体育英语的词汇特色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之一,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以掌握足够数量的词汇为前提。一般说来,为了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词汇教学的效果相当重要。体育英语作为一种在专业领域内使用的英语,学习内容广泛,词汇涉及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各种专项技术动作、裁判用语等各方面词汇,带有自身的特色。为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帮助学生增加在以下几种类型词汇的学习,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以带动他们其他方面的学习。

1.学习运用缩略词

英语的缩略词在国际体育比赛的赛场上及国际体育节目电视转播的字幕上被比较广泛地应用,因此在对运动员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以下缩略词的学习。

(1)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名称。一般在大型比赛的开幕式上,代表各国参赛的运动队都会按照所在国家及地区名称的英语缩略词字母顺序列队入场;而在比赛时转播大屏幕也会用英语缩略词来标明参赛运动员或运动队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

例如:aUS澳大利亚,Can加拿大,CHn中华人民共和国,FRa法国,GBR英国,GeR德国,ita意大利,Jpn日本,neD荷兰,RUS俄罗斯,USa美国,等等。

(2)国际性体育组织名称。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众多,各运动项目都成立了有相应的世界或地区性的体育组织,这些组织的名称很多使用了缩略词表达。

如:ioC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aaF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nBa全美篮球联合会,CBa中国篮球协会,aFC亚洲足球联合会,Fina国际业余游泳联合会,ittF国际乒乓球联合会,Fia国际汽车联合会,等等。

2.常用专业技术性词汇

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运动器械、训练方法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专业技术性词汇的使用上会带有自身的运动特色。

(1)足球(Soccer):injurytime伤停补时阶段,indirectfreekick间接任意球。

off-side越位,blanketdefence密集防守,bicyclekick倒钩球,flick-onheader头球摆渡,four-three-threeformation4-3-3阵型,longball长传,goalkick球门球,flankpass边线传球……

(2)篮球(Basketball):all-courtpress全场紧逼,drivein运球突破,goalthrow投篮,jumpshot跳投,foul犯规,three-pointbasket三分篮……

(3)游泳(Swimming):butterflystroke蝶泳,alternatebreathing换气,all-outsprint全力冲刺,backstroke仰泳,illegalstart出发犯规,bicyclepadaling两替打水……

(4)田径(trackandField):race赛跑,hurdling跨栏,sprint短跑,spikeshoes钉鞋,relaybaton接力棒,jumpthegun抢跑,clearahurdle过栏,finalspurt最后冲刺,highjumping跳高,longjumping跳远,approachrun助跑,takeoffboard起跳板,shot铅球,discus铁饼,javelin标枪……

(5)体操(Gymnastics):balancebeam平衡木,unevenbars高低杠,vault跳马,pommelhorse鞍马,ring吊环,backsomersaultlayout直体后空翻,unbalancedlanding落地不稳,rollforwards前滚翻……

四、在教学中体现体育英语的文化特色

每个体育项目都有其自身起源、发展的历史,每项国际比赛也都有其发展背景,这些运动项目及比赛的改进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推动着体育英语的发展,因此体育英语也带有很强的文化特色。为此在对运动员的教学中需要补充具有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

1.学习有关体育项目的文化内容

比如某些运动项目原来只是某个国家的传统体育运动,在经过推广扩大后成为了世界性的体育比赛,这些项目的用语中就常常会带有起源国的语言文化特征。

(1)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地将它推向世界,力争成为奥运会项目,这个项目中的一些专业用语也是由中文音译而来,如:wushu武术,kongfu功夫,qigong气功,taijiquan太极拳,quanshu拳术等。

(2)柔道、相扑都源于日本,这两个项目比赛时都是在日本特有的榻榻米tatami(たたみ)上进行,比赛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也是由日语而来的:Judo(じゅうどう)柔道,Sumo(すもう)相扑,ippon!(いっぽん!)一本!Hajime!(はじみ!)开始!matte!(また!)暂停!Yuseigachi!(ゆうせいがつ!)优势获胜!Yuko!(ゆうこう!)有效!……

(3)由韩国发源并推广的跆拳道项目其运动名称来源于韩语:“跆”(tae)指用脚踢打,“拳”(kwon)指用拳击打,“道”(do)指格斗的艺术和一种原理,顾名思义,跆拳道(taekwondo)就是指:用手和腿进行格斗的艺术。

2.学习有关体育比赛的文化内容

(1)比如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Games)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分为夏季奥运会、夏季残奥会、冬季奥运会、冬季残奥会、夏季青年奥运会和冬季青年奥运会。各个国家在奥运会的平台上用运动交流各国文化并切磋体育技能,鼓励人民的运动精神。在学习阅读有关奥运会的文章时,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第二册Unit2theolympicGames,文章通过两人的对话方式简单地展现了奥运会的历史和文化,而为了让运动员学生更多地了解这一世界最受瞩目的赛事,教师可以在课外寻找更多相关奥运会发展历史的内容例如,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产生的原因、古代奥运会上三种长度的赛跑、古代奥运会参赛及观赛的规定、现代奥运会产生及发展的历史等内容带入教学,通过有效地设计相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赛事的了解,扩大运动员的体育文化知识视野。

(2)比如在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承办第四十五届世界体操锦标赛期间,为迎接比赛、做好东道主,南宁市组织人力物力制作了《迎接体操世锦赛英语100句》和《南宁市市民文明礼仪知识手册》的宣传手册,为此在我校在对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英语课教学中将《迎接体操世锦赛英语100句》引入课堂情景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这次比赛运动项目的专业技术用语、观赛礼仪、口语交际、赛会的吉祥物、会徽等相关体育文化知识,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文化素养。

五、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在体育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体育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多。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与世界接轨,增强学生对体育英语特色的了解,提高他们对体育文化的认知水平,我们有必要在中职学校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体育英语的学习,将体现体育文化特色的内容更多地带入到课堂,创设全真实景教学,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且会对他们今后更好地从事体育事业会产生极大地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汤琼,孙秀清.奥运会及国际体育比赛英语[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3]谷约.漂亮的英文句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3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研究

一、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的基础研究视角

(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视角

20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开始掀起教师专业化发展热潮,国外学者纷纷从社会学、哲学、教育科学等角度开展了对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专业标准、专业素质、专业化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外部保障促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社会学家们对专业本质特征的研究,从最初“特质模式”到“权力模式”以及“历史发展模式”分析方式的演变,也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不同于其他专业发展模式的特殊性规律。事实上,各行业均有本身工作及组织上的独特性,同时也因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制度而发展成不同的历史形态。以“历史发展模式”理解一个行业的专业化过程,必须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自身的独特性等多种因素考虑,才可能对其专业化过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历程来看,教师发展历经了组织发展阶段到专业发展阶段,以及“专业化”——“反专业化”——“专业化”争论交织历程。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领域重心也从群体的被动专业化转移到教师个体的主动专业发展,教师个体内在的能动性越来越被重视。众多研究论证表明:教师以其职业发展的特殊性正走向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历经了外部专业标准建构到教师个体自主发展,且伴随各种教育制度完善与机制保障的发展过程。成人教育教师是较为独特的教师群体,教师来源的多元、教师成分的异质似乎更难以传统专业化理论来解读其专业发展过程。所以也不难理解学界对成人教师是否应专业化的质疑。“历史发展模式”的专业发展视角为成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注入了活力。它诠释了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是与成人教育历史发展相伴随,其特殊的实践性、多样化、广泛性,也促进了成人教师个体对专业发展主动寻求的内在动力。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重心的转向,也为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从过于追求社会专业化标准的困惑逐渐转向对教师个体专业特质,特别是以发展成人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关注,以及对成人教师专业发展特殊路径的探索等,研究维度豁然开朗。

(二)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视角

成人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成人教育民众文化运动走向制度化建设,进而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以至在现代终身教育体系中拥有的“火车头”地位,均体现了现代大教育观下成人教育分支系列的独特性质。20世纪20年代开始,欧美学者就成人教育走向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成为成人教育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在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掀起的“成人教育专业化”大讨论中质疑者众,但是比较一致的观点则是: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比成人教育专业化更加重要,它是促进成人教育专业化的重要因素。为了避免在传统专业化道路中可能会产生的弊端,诺克斯与麦克来胥于1989年(Knox&mcleish)对成人教育专业化提出了新的建议;一是重视继续教育实施的有效性,以提升专业内涵与标准;二是建立合理的评估制度,将继续教育与更换证书制度结合起来,动态地促进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三是强调专业教育功能,增强学习者的专业能力。由于成人教育工作者不同于律师或医生“同质性”的特点,在其专业化过程中又面临更多需要被克服的障碍,如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体系、精熟的专业能力、实务工作者的工作指标以及大家共同认可的证书实施制度等。因此,在研究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可以延伸出更多角度展开研究,比如,成人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与标准研究;成人教师角色、功能与知能情意体系研究;成人教师继续教育与评估制度研究;成人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等等。从成人教育专业化角度展开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能使研究思路明确、维度清晰,并保证研究内容的“成人”特色。

二、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的多元研究方法

(一)以问卷法、量表法、统计法、访谈法研究不同维度的成人教师专业特质

研究团队通过调查问卷,就来自高校成人学员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数据,采取了频数统计与方差分析法,描述了成人教育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与专业情意各单项维度的现状,以及不同职称、成教教龄的教师专业素质呈显著性差异结论;以诺尔斯(Knowles)《自我诊断等级量表》为基础,编制了《成人教育教师自我诊断等级量表》,对115名不同高校的成人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了成人教育教师专业特质自我诊断的表现并提出建议;以个案访谈方式,深度访谈几位优秀的成人教育教师,对成人教师专业素质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些研究方式或量化或质性,以多维实证方法努力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二)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方法探究成人教师专业发展的特色路径

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方法仍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至真法宝。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或者标准化的过程,需要探究历史人物的成功秘籍、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笔者以历史个案研究方法,对美国成人教育家诺尔斯的专业成长过程进行了历史解析;以生活史研究角度对美国名校中的教师与名人的教育背景、学术兴趣及职业经历进行分析,力图对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点研究生导师专业队伍建设有所启迪;研究还借鉴美国高顿大学“学习合约”课程管理模式,提出对我国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启示。这些研究方法的尝试,从纵深维度完善了相关研究成果。

三、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的重点研究内容

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来看,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化是内外不同的研究维度。研究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固然离不开对成人教师专业化标准、制度保障、社会地位、自主权等“外铄”方面因素的研究,但当传统教师专业化研究逐渐转为对“内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取向时,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的研究似乎更与此相呼应。而成人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加快,成人教育学理论的日益成熟,对成人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建构,又有了相对充足的依据。从研究内容上看,较为重要的四个维度如下:

(一)关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研究

对于教师专业、专业发展,社会学理论研究颇深,近些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也有较一致的结论。但对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除了遵循一般性规律,也宜从成人教育学专业维度来探讨其内涵与本质。由于成人教师专业发展是与成人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因此,对成人教育“专业”理念、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内涵、特质,成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界定与分类,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等均可从成人教育专业发展角度进行厘清。

(二)关于成人教育教师角色与功能研究

教师角色与功能是教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的纵深研究视阈下,教师角色与功能转型也成为热门话题。成人教育教师则是较为特殊的教师群体,从众多学科维度都能找到科学立论,但是要突出其特色,仍然是与成人教育学交融。成人教育学及其他有关成人发展与学习的研究发现,成人及其学习特征有别于青少年儿童,于是逐渐突出成人教学的专业性及成人教师角色的重要性。成人教师的角色因此而有所转变,开始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按诺尔斯的观点,成人教育教师应该扮演“学习促进者”角色,其角色功能就是应用各种学习资源,帮助、促进成人学习,除了具备教育通才的角色功能,还应具备成人教育专才所有的角色功能与能力。此后,有更多学者拓展其角色功能,成人教师的专业角色也趋于多元化,如定位于知识传递者、团体领导者、过程管理者、沟通协调者、研究指导者等。笔者也从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师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超越,论证成人教师是推进专业性发展的反思型实践者、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学习意义的促进者和帮助成人学习者实现生命发展任务的关怀者角色,其他相关研究也日益丰富。

(三)关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

以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基础,从教师知、能、情意等维度呈现出成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此类成果较多,但可从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而以专业能力发展为重要取向则是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特色之所在,这也是诸多研究的热点。与成人教育教师角色功能相伴随,早在20世纪60年代诺尔斯就提出了成人教师的专业能力,70年代诺克斯也提出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精熟能力。两位美国成人教育大师的研究突显了成人教育教师特有的专业能力。当然,由于成人教师的多元与异质性,要形成固定的标准有一定难度,但作为研究者,围绕专业角色功能与能力的动态适应发展,却是充满创新的丰富研究选题。目前,国内研究成果中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研究有些亮点,但形成体系还有待努力。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4

【关键词】特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以培养合格幼儿园教师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复合型具有特长的幼儿园教师为目标,以幼儿园教师岗位能力培养与特长技能训练为主线,以掌握幼教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形成特长相结合为切入点,构建多元学前教育专业体系,促使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体的三年制中专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笔者认为,它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策略。

1、以核心竞争力原理为指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细分专业方向,形成多元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格局

在巩固原有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前提下,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走精品、特色、内涵发展之路,根据幼教的“玩、说、唱、弹、舞、画、做”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群,创建“核心竞争力”,创新幼教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教育教学,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2、以“人无我有”的差异化定位专业特色

特色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就三年制中专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应该深入到幼儿园和早教机构调查分析,面向幼教市场,依托社会,与幼儿园和早教机构工作岗位紧密相连,根据学校已有的专业文化积淀和优质的特长师资,以“人无我有”的差异化定位专业特色。

3、以幼师岗位能力和岗位素质素养为核心,构建特色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特色课程建设是特色专业教学的最基本建设,也是打造专业特色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要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先导,要以课程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以幼师岗位能力为本位、以幼师职业需要的素质素养为主线、以特长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1)课程内容

①以幼师岗位能力和岗位素质素养为核心。

②立足于专业。以幼师专业与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最大外延,具有幼师专业的通用性。根据三年制中专幼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岗位要什么学什么”为原则。

③突出“三强”。一是针对性强,即直接针对幼儿园教师职业;二是综合性强,即通过学科教材载体,将原分散于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教师岗位素质和岗位能力为内核组织起来,要有很强的综合性;三是教师岗位能力强,即以培养幼师生“专长”为着力点,形成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幼儿园教学能力。

(2)课程模块

①“够用”的文化基础类课程模块;

②“必须、够用”的工具类课程模块;

③“够用、适用”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模块;

④“特长、适用”的岗位能力与特长技能类课程模块。

也就是说,要选择基础性、通用性、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形成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专长”为着力点,构建课程体系。

4、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建设特色学科教材

首先,学科是专业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专业往往需要数个学科支撑,没有学科就谈不上专业;其次,作为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的载体,特色学科教材是衡量一个学校特色办学的主要标志;其三,特色学科是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组织结构中的基本骨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术梯队、学术研究基地都以特色学科为中心进行组建。为此,三年制中专特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必须把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做为特色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笔者认为,要建设特色学前教育专业,就必须从学科建设入手,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在学科建设中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有所为换取大有作为,凝聚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优势学科,加大优势学科的建设力度,使之在省内外占据领先地位,从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特色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特色幼师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等都应该“以学前教育特色学科建设为主线”,形成“以特色学科见长,重点学科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做到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汇集特色学科队伍,以“优势”学科为龙头,构筑特色学科基地,创建较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实现特色学科跨越式发展。

特色学科建设要贯彻“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系统推进,以人为本,促进交叉,强化创新”的基本原则,力求在高起点上实现特色幼师岗位技能与学术性的统一。把建设重点学科和特长特色学科作为特色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特色教材是特色学科的载体。在特色教材建设方面,特别是专业主要课程的教材,尽可能选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推荐的规划教材或获奖的高水平教材,部分特长特色教材直接由幼教机构提供或学校教师自编。自编的特色教材或讲义要求高质量、岗位性强,要为构建具有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服务。

5、以学生特长培养、关键能力形成为主要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学模式

坚持“按幼师教育规律育人”,坚持“学理论、练技能、能上岗、可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实施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通才加特长”的教学模式,对幼师生进行“玩、说、唱、弹、舞、画、做”的技能训练,并凸显某一特长的教学,使幼师生形成从事幼教事业的关键能力。

6、以机制改革为先导,建立“素质优秀、业务精良、技能娴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和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笔者认为,教学团队和教学管理是能否保障特色培养方案落实的最为重要的两个要素,为此,必须建立好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和教学管理机制。其一,改革教师使用机制。从政策导向、待遇保障和培养提高等方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也就是要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建立专任教师到幼儿园和幼教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的制度;其二,改革教学管理机制。从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素养、特长技能、教学与科研水平等方面,完善教师的评价制度,形成一个有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可进可出、能上能下的人才使用机制和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7、以幼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具有特长为标准,改革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笔者认为,三年制中专特色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具有特长相结合来考量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幼儿教师情意、专业和人文素质素养和幼儿园岗位能力;具有特长是指:幼儿园岗位的某一特殊专业技能。为此,第一,在专业特色建设和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幼教文化、幼儿园岗位实践、社会实践等纳入培养体系之中,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素质教育新体系。第二,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新体系:①评估教学内容。根据特色幼儿教师的岗位素质和岗位能力来评估教学内容的性质、内涵、深浅、范围等方面的适用性,作为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取舍决策的依据;②评估教师授课质量。评估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专长”;能否将特色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内容;③评估学生学业成绩。评估学生是否可以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评估学生的幼儿教师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评估学生能否获得相应特长的校本等级证书。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5

关键词:专业特色;小学教育;建设;策略

G652.0

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课题,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当突出其特色凝练以及建设,显示其活力,这有利于办学实力的提高。

一、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1.理念

理念作为指导思想,不仅关系着特色专业建设进程,而且指导着方向,影响着绩效。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建设,涉及到各个方面创新与改革,首先应当从理念上进行变革,以此来适应专业建设需求。虽然国内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小学教育专业属于一种新兴的专业,但是师范类学校培养的小学教师已经不计其数,这种完善的教育积淀优势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秉承基础教改的优良传统,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同时这也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理念。

2.定位

定位是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在定位小学教育专业时,我们应当以培养小学教师的素质为目标。较之于中学教师专业建设而言,虽然小学教育专业与之同属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但因小学教育更具启蒙性、基础性,要求培养教师的终身学习与教学意识和素质。基于教育对象、任务本身的特殊性来看,其决定了教师具有自身的特质,比如小学教师应当需要具备综合的科技、人文等综合能力,尤其要富于童趣、爱心以及亲和力。

3.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出发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综合培养以及学有专长,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教育取向;人才综合培养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素质,就其中的文化知识而言,也考虑到了本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独特之处,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面,而且文化底蕴一定要宽厚,艺术修养、科学精神以及人文修养应当深厚。从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都要去“学有专长”,这是基于“综合培养”的学生根据其专业以及兴趣等,确定专长学科价值取向。学有专长是小学教师同专科、中师层次教师的主要区别,只有做到学有专长,方可低起点、高站位。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有效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其特色建设,提高小学教师培养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专业文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建设

实践中,通过营造专业特色以及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导向活动,构建学生的文化观,开阔他们的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克服传统职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与学科本位思想。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精神,并促进专业情意的形成,自觉养成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品质,做到师心童话,形成学生观,从而使职前培养能够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在此过程中,还要主动适应教改需求,从而使小学“准教师”成为知识文化丰富、专业思想过硬的人才。在对小学教师进行专业培养时,应当在职前培养过程中立足于人,以人文价值观为导向,构建专业特色文化。

2.加大生源质量管理力度

实践中可以看到,生源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好坏,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从社会认可度方面来讲,小学教育以及教师的地位相对较低,较之于其他专业,小学教育专业报考人数比较少,生源缺乏是影响小学生潜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不到位,专业情意建立与培养、对教育的理解以及技能培训难度非常的大。基于此,p者认为应当力争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大力支持,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政策倾斜以及优惠本专业报考生。比如,适当减免学费、设立奖学金以及优秀毕业生任教后减免贷款,同时还要进行订单培养,以此来吸引生源,尤其是优秀生源,增加面试或者专业加试机会,以保证其具有潜质的学生从教,这是本专业特色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3.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是保证,而且需要配备具有学科特色的人才队伍,并在教科研专长上与专业特色相匹配。基于本专业特殊性,需要具备学术背景、实践背景的人才队伍。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时,应当避免闭门造车,合理建设技法型与理论型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师队伍。在提高学科学术水平过程中,应当创作条件,并且提高专业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学、小学有机结合的关系,同时还要构建专业共同体。在培养小学教师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固步自封的学术方式,既要引进来,又要大胆走出去,深入教学一线,掌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改进,进一步明确教师培养模式和方向。在带队见习以及实习过程中,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以研究者、指导者以及沟通者的身份深入一线,致力于基础和教师教育的全面发展。

4.建立健全课程体系

第一,设置和完善教育实践课程。在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基于实践课程,整合专业与学科知识。就教育实践课程而言,尤其要研究实践内容的层次性、系统性,并且研究如何使教育学知识转变成教育知识,然后再转变成个体化知识,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由外在对象,建构实际教育情境能够解释的、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行动知识,使学生在知识总量的不断变化中更多地表现为策略性知识的权重不断提升。同时,还要形成实践性以及发展性很强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以及目标管理方式,然后将其纳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第二,课堂教学密切结合课外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对显性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并且对通识、学科以及教育和技能等课程安排比例进行明确,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高效的课程体系,从前确保知识的全面性、基础性和专业性。同时,还要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发,积极开发创建使教师在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品质的协调发展以及课程的交融一致。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专业过程中应当以优质教师的培养作为主线,积极构建教学体系,以便于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6

一、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应该具有的特性

特色专业不仅仅有本专业一般的共,还必须具有其自身独有的鲜明个性。成人高等教育在进行专业建设的时候必须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为它的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同时还必须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的专业。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必须具备以下的特性。

(一)具有先进性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首先应该是优秀的、规范的专业。一个优秀的成人高等教育专业是以质量和需求为支撑的,在学校里特色专业必须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学科。它必须有雄厚的教学资源,有市场需求的背景,有充足的社会生源,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成教师资队伍,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其所配置的技术设备和实验基地不仅仅只需要完善,还必须足够的先进。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设计上必须能够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为社会用人单位所接纳的、具有发展能力的产业者、创业者。当有了社会需求的背景与充足的生源后,这个专业才能够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也表明其在专业设计上是合理的。

(二)有足够的发展性

特色专业必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广阔的前景、前瞻性等特点。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上的具体要求进行密切的关注。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要么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么含有比较高的技术含量,要么符合竞争性经济特征,要么就是能够在比较长或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的特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只有具有这些特点的专业才有可能具备较长的收效时间,也最有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与“骨干”专业。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的时候必须从要有准确的发展定位,并能够明确自己所拥有的发展优势,重点建设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前景看好的专业;重点建设与本地区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

(三)具有差异性

与普通的高等教育相比,成人高等教育所针对的对象不同,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文化基础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成人高等教育本身也会因为其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专业、教师等诸多因素所致而形成差异,这也可以说是各有特色。成人高等教育可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互依托,但是却不能够相互替代,而且同一成人高等教育专业也必须根据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不同的生源、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表现出其本身的个性。与此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与其他学校的相同专业也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彰显其自身的优势。

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建议

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药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现在都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成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必须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承认。在建设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专业的时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职业性教育,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是每一个专业都必须遵循的。若只能够守成又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特色专业。现在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其本身就应该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特点。同时很多时候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都没有先例可以作为参考,所以特色专业建设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不能因循守旧。

坚持前瞻性原则。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还必须要为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频繁的进行变动不利于专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要以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制定出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防止频繁的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特色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药工作重心放在如何将学员培养成为符合企业需要,有一定特长的专门人才。同时特色专业建设需要特色人才或特色人才结构来支撑教学和管理。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必须把师资的充实和提高作为特色专业条件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

(二)更新思想,从思想上进行重视

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必须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都能够进行深远的影响。特色专业的建设必然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变革,这其中思想观念的变革十分的重要。因此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时候应该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特色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已经在逐步的实现大众化,并且还在向普及化转变。成教与普教应该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各个高校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成教对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所起的作用也在逐渐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接近。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成教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对老百姓负责,对国家负责,也是对学校负责。

(三)树立明确的目标

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应该树立起明确的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在制定规划和目标的时候必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它不仅仅要能够促进专业的积极发展,还要能够对特色专业进行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特色专业的建设既要依托普教专业建设,更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成教是以在职从业人员为受教育主体,这就需要学校必须以办学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为核心竞争力,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由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由传统教育手段向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由规模速度型办学向内涵质量型办学的根本目标转变。因此在在确立成教特色专业理念时,不能过于守成,也不可以照抄照搬或盲目借鉴其他学校相同专业的经验,必须与学校的专业优势进行结合,注重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进行积极的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在成教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现特色,形成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

(四)完善制度,切实落实措施

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更加的进一步加强成教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力度,对成教特色专业的建设提出明确的建设要求和资助办法,出相关的指导文件,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建设标准与评价标准,对评估体系进行完善。实行分类评议与差别竞争体制,让不同的成人高等教育形式都能够体现出其专业特点。要建设一个特色专业,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因此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措施来规范特色专业的建设,让特色专业能够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和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公民终身学习的需要,落实本校特色专业建设措施。

(五)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

特色专业需要有相应的特殊课程来进行支持。在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并深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要建设特色专业,就必须自主开发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符合培养目标、贴近成教特点的特色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群,同时还必须保障具有一定数量的能够体现出专业特点的主干课程,这些课程至上要能够达到省级优秀课程标准,部分课程还应能够成为省级成教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2)具有准确的课程性质定位;(3)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4)引用或自主编写出与课程建设相适应的教材,教材必须能够体现出专业的特色;(5)着力建设适合成教学生学习的课件。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7

【关键词】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专业建设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01-03

【abstract】itisnecessarytostrengthenthebrandandspecialtymajorintheindependentinstitute,thispaperdiscussesthebackground,meaningand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brandandspecialtymajor,tryingtoputforwardtheconstructingpathonthebrandandspecialtymajoroftheindependentinstitute.

【Keywords】BrandmajorSpecialtymajormajorconstructionindependentinstitute

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与创新,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10年教育部门统计,全国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达260.3万人,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在校生总数的19%。[1]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独立学院如何培育符合自身实际的核心竞争力,无疑成为独立学院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而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则成为独立学院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独立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背景

1.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竞争压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2020年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而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已进入或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高校间的竞争空前激烈,面临着抢夺生源、争经费、争师资、争办学资源、争就业机会等严峻的形势。再加上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独立学院的生存环境愈加艰难。想要扭转此局面,独立学院只有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办出特色和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从而吸引优质的生源、师资和办学资源,增强办学和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在高等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近十多年来,尽管独立学院有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办学历史较短,且受诸多因素制约,在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独立学院是依附母体院校相对独立办学的,在办学定位上大多数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办学特色,缺乏中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在专业设置上,大多与母体院校雷同,有设置过多和发展不分主次的倾向,且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趋同性强。虽然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已经取得基本共识,即主要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但独立学院如何迅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与母体院校、同类院校错位发展,凝练办学特色,形成办学优势和品牌,已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瓶颈”。独立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其自身的专业建设,即能否建立起一批既有市场需求又具有竞争力的品牌特色专业。

3.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存在的困境与挑战

作为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新办院校,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虽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专业培养目标不清楚;二是专业设置的依赖性和同质性,偏重于设置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三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同化性,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管理上与母体大学几乎一致,师资、实验设备等多依赖于母体;四是双师型教师匮乏,专职教师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差;五是教学资源建设不配套。

二、品牌、特色专业的内涵分析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是实施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看,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是为促进高校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强化实践教学,帮助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1.品牌专业

自2000年起,我国一些省市和高校启动了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和计划。品牌专业是指经过长期文化积淀形成的,在同类高校中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得到社会认可并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品牌特色专业遴选建设工作的通知,“品牌专业应更加突出专业建设的综合实力、办学积淀与社会声誉,要求专业建设的综合实力强,人才培养质量好,社会认同度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

品牌专业这一概念是从经济学“品牌”概念引申出来的。“品牌”最早源于商品间的“识别”,主要作用体现在:塑造形象,存储商誉,品牌信任,提高市场透明度,引导消费,分享市场价值,提高抗风险能力,个性展示,市场认同。因此,“品牌”对专业而言,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代表着良好的办学质量,是高校办学实力的体现;代表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人才具有竞争力的体现;蕴含着高校的优良传统,是优势的凝聚。

2.特色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8

一、开放教育三十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中央电大的老牌传统专业从中央电大建校之初就开始设置。至今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30年来从广播电视阶段到网络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了完整的远程教育历程。30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不同形式下的远程教育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经典案例,其中有不少深刻的教训是最为宝贵的。

进入21世纪,电大的远程教育进入基于网络的教育阶段。从1999年起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就有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模式设计和招生办学。从2000年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招生开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发展阶段:初期阶段(2000秋-2009春)是基于固有资源的学习阶段,它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基本是以课堂面授思维模式下的课堂搬家与在线资源保存(含下载)学习模式;中期阶段(2009秋-2014秋)是基于动态资源更新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电大此时更新了办学思维,将基于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模式变更为教学规则组合模式,即: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模块化,基本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拓展课、通识课、实训课、实践课,本科还有补修课程。专业规定学分,在学分的规定范围内,模块课程自由组合。这种设计其实已经在顶层将专业和课程设计纳入网络在线教育能够实现的学分管理框架内,即为学分银行使用奠定基础。这种模式是以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设计模式,但是课程的运行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后期阶段(2015秋-2017春)是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的学习阶段,它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实施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此时进一步转换了办学理念,将运行于moodle平台的(为学生建立网上动态网站工具)网络的教学在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设计上加以体现。基本标志是将以往的教学设计先行的模式变更为教学设计与教学进程同步运行的模式,即:专业负责教师和课程责任教师在基于moodle平台的国开学习网上随时更新资源、随时实施交互、随时进行教学、随时实施教学监控、随时进行教学行为统计和管理、随时进行教学测试和教学评价、随时生成课程教学资源。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网络的普及和升级已经呈现出一个自媒体+移动的崭新面貌,慕课(公开课)和移动碎片化资源倒逼远程专业和课程建设必须尽快跟上技术的步伐。moodle平台的产生,使这一切成为现实。2015秋,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全面投入运行,在新的平台功能的框架内进行专业重新设计,课程资源结构设计已经水到渠成。在新的平台模式下,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意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国开学习网可以自由地复制、使用或者修改课程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界面栏目,增删教学内容。界面课程学习内容和行为列表都显示每个在线者的教与学的行为,包括每一个细微的访客使用细节,登陆者可以对课程所有信息进行分类和搜索,按各自的需要登陆课程,和接收信息,并设计教与学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学习平台理解成一个自媒体的学习平台,是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空间。在国际方面,关于远程在线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研究在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各不尽相同,各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大不相同,况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本土专业,韩国、日本有汉语和汉文学专业,但是学习和研究角度与我国大不相同,也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自1982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服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模式,没有真正设计出具有远程和成人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结构。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者都从全国重点高校遴选专家、教授担任教材主编和课程主讲,电大教师只负责课程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部曾经委托北京的一流普通高等院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助理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课程的主编主讲,编写出一大批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课程教材,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基本是对普通高校的模拟,没有真正体现出成人教育的特色,除了使用广播和电视播课外,基本没有实质意义的远程特性,形式上还是课堂搬家。尽管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中央电大最早开设的文科专业,但是在专业建设方面并没有领先进行专业建设的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从80年代初招收成人专科,先用广播语音授课,1987年后开始转向电视授课,21世纪开始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实施教学。2001秋季,按开放教育试点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北大中文系以及北大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担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过中央电大与北大中文系的努力一直坚持到2003年春季结束。到了2005年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联合办学,继续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尽管经过了20年的办学经历,但是在专业建设的创新方面没有大的成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专业教学、专业管理、专业目标设计等几个方面。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教学组织是统一教学管理,协作分级教学,所以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省级分部(省级电大)、地方学院(地市分校)、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四级办学机构的教学职能分工明确,在统一的框架内各司其职。就专业建设而言,国家开放大学(前身为中央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顶层设计和专业指导性规则模块的设计,以及课程框架和课程选择范围的制定,并负责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省级分部(省级电大)负责专业结构的落实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确认,以及在课程框架内对课程选择进行确定,并负责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地方学院(地市分校)负责专业结构的实施和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落实,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教学点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自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教学中心(县级教学点)负责学习者在专业结构内的学习和完成专业实施性规则模块的学分,以及在课程框架内指导学员进行课程选择,并负责辅导学员课程的学习和学业的完成。

作为省级电大的专业改革,由于受限于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结构的限制,其改革的主动权是有限的。省级电大只能够在专业结构以及课程框架内对课程进行选择,其改革的主要空间是非统设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在专业结构方面的重点是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课程选择;专业教学方面重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移动网络技术进行非统设课程的特色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开设特色栏目,进行特色教学活动;专业管理方面重点在于建设灵活机动的专业管理和教学团队,制订可操作的团队建设方案、团队实施方案、团队活动制度、团队活动空间、团队建设考核机制;专业目标设计方面重点在于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教学效果反馈、教学业绩考核和教学规律反思。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山西电大国开、省、市、县教学系统建设机动、灵活、高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利用moodle平台的在线课程设计及承载功能,建立真正的基于课程为单元的专业模块化结构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出体现汉语言文学特色的多种媒体资源+移动app输送的自媒体终端资源课程;在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开展和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以动态资源更新与随时活动积累相结合的网络课程教学;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特色为目标,建立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组合课程,真正在互联网上体现出语言与文学两个不同模块系列的课程特色,建立起特色课程基础上的特色专业;通过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平台功能开发网络课程,锻炼教师网上教学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网络专业课程建设素质,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moodle平台框架内重新进行了专业特色教学设计,为开放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

基于学习网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特色建设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特性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从内容方面分类包括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通识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性也由课程类型决定,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本土类课程的汉学性,语言类课程的理论性,文学类课程的艺术性,文化类课程的史学性、通识类课程的社会性。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的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围绕教与学的改革,由此体现出教学改革的特色。在网络远程教学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的表现形式为:教学主体方(教师)的网上资源建设、教学交互设计、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实施、有效教学反思设计;教学客体方(学员)的学习资源获取、在线停留方式、教学活动参与率、教学效果反馈、学习成绩总结。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也经历了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属于模仿普通高校+远程教学形式模式阶段;中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后期属于初级网络远程学习模式尝试阶段,国家开放大学更新了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课程设计模式,但是我们受过去初中期教学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中初期设计的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的限制,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也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本专业的课程教学还基本停留在在线资源型学习模式阶段。当前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借助能够充分满足在线教学的moodle平台功能和它支撑下的国开学习网,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为此进行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模式设计的条件已经成熟。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去一直采用教务规则先导的课程管理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首先满足教务管理要求,课程教学也是管理规则重于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建设的学科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表现在资源建设方面,专业特色极不明显。为此尽快设计一套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学科特色的管理和教学模式也是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活动、课程团队活动需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特有的语言+文学特色,即语言方向的逻辑性、理论性;文学方向的形象性、艺术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社团组织活动的感染力和文化艺术影响作用。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设计课开发出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艺术感染力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运行在平台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2》;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过程:例如在每个课程界面开设的特色栏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的教学团队活动:例如每学期定期举行的2-3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团队和汉语言文学课程团队的专项活动。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课题研究率先探索网络在线教育在经历了初期、中期摸索阶段发展之后,受后期阶段慕课+移动学习新模式的影响下的专业教学规律。它是在受moodle平台启发下,专业教学思维的体现,这在新型网络教学环境下,具有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意义。它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学分银行落实奠定了基础。这是真正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建设设计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过去一直是面授和初级远程教学模式,在既体现专业特色,又体现远程在线学习特点方面还没有成功的案例。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为教育研究在专业建设理论方面提供在线课程支持下的专业建设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作为一个高等教育传统性专业,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秋季开办)从全国电大2000年开放教育办学项目启动以来,一直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办学体系的支柱性专业。汉语言专业课程结构和招生规模一直很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省也是专业教师队伍最齐全,教师素质最高的专业之一。在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方面,本专业一直走在前列,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教师,产生许多优质课程资源。在网络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自媒体+移动学习时代,本专业率先进行新媒介下的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开放教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建设研究意义深远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以来,新的办学思维将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教学设计上体现了出来,为了适应国开即将教学计划变更为教学规则,将专业课程模块化、组合化,实现真正的网络在线教育思维下的专业模式设计,避免过去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影响,特别是改变电大在线1.5、2.0平台功能形成的专业思维定式,使专业教学实现真正的在线学习,在专业管理和专业教学方面建立起适应在线教育专业教师团队和课程教学的运行体系,建设一大批满足在线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充分满足学员在moodle平台功能支撑下国开学习网上的学习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具有非常具体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研究在聘请专家(含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专家、远程教育技术应用专家)集体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山西电大2009秋以来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含设点招生、师资、教学效果)实际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并根据广大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求,结合moodle平台支撑的国开学习网上的教学功能,确定了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在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明确目标的指导下,研究了升级版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对象需求类型、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教学设计、特色教学过程、特色课程建设、专业管理、课程管理、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评价(含课程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毕业生追踪调查效果)、特色专业活动社团(含专业学术组织、专业特色组织、专业学生组织)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确定研究试点聚焦基层教学点,通过实际教学落实验证研究效果,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反馈修正,通过课题组和专家研讨、会诊,最终形成研究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9

关键词: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标准;质量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78-05

当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2012年4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文件,正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作为办学主体,高等学校如何提高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影响质量提高的因素众多。其中专业建设,尤其是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成为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实施特色专业建设政策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政府采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公共政策,其效果如何呢?不仅需要对实际政策进行分析,而且需要对效果进行研究。高校领导者工作在一线。对于特色专业这项政策最具发言权,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据此,我们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的第41期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7份。高校分布、类型及隶属关系情况见表1。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关于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现状

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四大因素。针对高等学校的发展规模,我们设置了三个指标:在校生规模、招生专业数和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比例。本次调查显示:每年招生数量不足2000人的高校只占3.5%;每年招生数量在2000~3999人之间的高校占25.8%;每年招生数量在4000~5999人之间的高校占43.5%;每年招生数量在6000人以上的高校占28.2%。学校每年的本科招生专业数显示:招生专业少于30个的占20.9%:招生专业在30~49个之间的占30.2%:招生专业在50~69个之间的占31.4%;招生专业在70~89个之间的占10.5%;招生专业在90个以上的占7%。从学校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比例来看,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持平的仅占4.6%;本科生教育大于研究生教育的占69%;没有研究生教育的占26.4%。

(二)关于本科阶段教育的使命问题

现在是一个知识更新速度加剧的时代。据美国《科学家》杂志早在1995年的研究,美国工程师协会对108个专业的41万名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的测试调查统计表明,现代科技人员知识老化和陈旧的速度大体为:从大学毕业以后,每年有5%的专业知识变得陈旧,也就是说十年左右时间被淘汰的陈旧知识将在50%以上。而需要补充的新知识每年增长19.5%左右,也就是说十年将翻一番,这就意味着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陈旧知识的四倍。

本科阶段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意味着知识、价值观念形成的阶段,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有45.5%的被调查者认为本科教育阶段应实施通识教育:有34.7%的人认为本科教育阶段应该实施专业教育;有19.8%的人认为应该实施技能培养。这说明在本科教育阶段,学校的使命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加充分的适应性。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通识教育更是必要的课程。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以及方法论,以便应对今后社会的快速变化,因而学校教育加强通识教育不仅变得必要,而且显得尤为迫切。

(三)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众所周知,大学是以学科为主要特征的组织,专业教育是其显著特征。在一定意义上,学科水平就代表了大学的实力。从此次调查来看,基本反映了正态分布的特征。从学科门类覆盖面来说,18.8%的高校学科在11~13个之间;43.5%的高校学科在8~10个之间;32.9%的高校学科在5~7个之间;5.8%的高校学科在5个以下。如果把5~10个作为大区间来看,76.4%的高校居中。另外,从重点学科数来看,10个以上仅占11,6%;5~9个的占17.5%;1~4个的占20.9%;50%的高校没有重点学科。

问卷结果显示:在学科、专业、课程三者之中,对学生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占到总人数的59.5%;其次是课程,占到25%;认为学科对就业影最大的只占15,5%。

据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共审批了7个批次。共计3454个特色专业。本次调查显示:特色专业在20个以上的高校占2.3%;特色专业在10~19个之间的高校占15.1%;特色专业在5~9个之间的高校占29%;特色专业在1~4个之间的高校占36.1%:没有特色专业的高校占17.5%。这种状况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高校的现状,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主要集中在“985”、“211”工程学校和部分省属高校,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尽管此次特色专业建设在政策导向与以往相比,比较好处理了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关系,但是由于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不一样,学科支撑的程度不一,因而高校之间在特色专业建设上的层次还是极为明显的。尤其是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如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对人才的新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和结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四)关于特色专业的标准问题

尽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已经开展了5年多。在教育部的文件中也有表述,但是特色专业的特征是什么?高校如何培育更多的特色专业仍然是尚待解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鉴于此,本研究按照专业影响力把高校专业分为一般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三类是否可行的调查中,认为可行的占到73.2%,认为不可行的占26.8%。这说明大多数高校领导认同特色专业的最大特征是影响力问题。

在关于什么是特色专业的调查中,通过权重分析,结果显示在国内外有较强的影响力、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高、优势学科的支撑是衡量特色专业最重要的四大标准,其他标准依次为:用人单位评价高、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完善的培养方案、拥有名师、科研成果影响大、毕业生就业率高、具有影响力的学生。(详见图2)

(五)关于特色专业的培育问题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加强特色专业培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影响特色专业建设的因素很多,在本次问卷调查中,通过权重分析,结果显示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制约专业建设的首要因素,专业培养方案成为第二位因素,说明高校内部质量的建设任重道远。当地社会经济需求成为影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不可忽视的要素,说明高校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获得更大的动力和支持。(详见图3)

1.师资队伍建设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变成制约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因而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话题。教师队伍涉及的因素众多,调研结果显示:高校领导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整体水平是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其次是名师的影响力、教师的学缘结构、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职称结构。从问卷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教师的整体水平不可忽视,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2.资源保证

充足的资源是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条件。本次问卷调查就资源保证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科研经费、实验设备成为前三位因素,其次是教学实验场所、教学设备、信息资源。这说明,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领导者普遍认同的关键因素。目前大学生缺乏的主要是实践环节和动手能力,着力解决实践基地问题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中之重,然后才是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问题。

3.制度建设

良好的制度建设是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因素。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教学管理制度、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化、经费保障机制成为前三位因素,其次是名师培养制度化、科研管理制度、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机制、主要领导负责制度。

(六)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政策效益和政策建议

特色专业建设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如何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政府和高等学校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特色专业政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呢?参加问卷调查的高校领导者普遍认为,作为公共政策的特色专业建设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具体的效果是:引导了高校合理定位、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示范和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带动了优势学科发展、优化了高校专业结构、初步建立了特色专业三级体系、引导了高校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

对今后如何改进这项公共政策,高校领导者普遍的看法是:加大经费投入、下放专业设置权限、制定专业认证标准是政府今后最需要改进的工作,其次是专业供求信息、培育第三方组织等。(详见图4)

二、结论与建议

(一)大众化时代:高校应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规模特征显著,万人大学普遍存在,因而高等教育发展在满足学生有学上之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高校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已经迫在眉睫。

在本科教育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针对性需求,高校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同时还要给学生一技之长。

(二)高校质量文化自觉:特色专业建设任重而道远

第一,质量文化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体之一,必须从发展理念与战略层面上下工夫,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应对国家战略需要,解决学科逻辑与社会需求相脱离的现象。

第二,培育特色专业急需在内涵与要素方面苦练内功。作为特色专业要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方面下工夫。与此同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放在首位,其次是要关注专业培养方案的方方面面。

第三,要把满足当地社会经济需求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动力。

体育教育专业特色篇10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战略发展

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初全面启动的质量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民办高校也应从自身的办学目标定位出发,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地开展教育改革与创新。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上要将会计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一、会计特色专业的界定

(一)“特色”的概念

在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建设特色专业的文件中,并没有对特色和特色专业的明确定义。但从一般意义上讲,特色可以引申为三个基本涵义:一是“人无我有”,即独特性或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于玉林,2010)。高校办学特色则是指高校在一定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优质的和富有开创性的个性风貌。

(二)会计特色专业的概念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培养的学生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一般来说,会计特色专业是一个比较的概念,是与其他专业在领域等方面比较具有独特的色彩。在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中,普遍认为特色专业的认识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且会计特色专业具有系统性、独特性、先进性、认同性、历史性(传统性)等特点。

(三)会计特色专业的要素

会计特色专业是一个有机系统,它的构成内容即为会计特色专业的要素。会计特色专业按其内容的性质,包括会计教学、会计科学研究和会计社会服务等要素。在会计特色专业构成要素中,会计教学要素是主体,它是建设会计特色专业的主要内容。会计教学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包括教材编写和选用)、课堂教学(包括教学方法)、考试、毕业和学位等方面。在会计教学中要重视会计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会计教学方法。

二、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的现状及不足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孟焰等2007年对比了我国20余所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孟焰,李玲,2007),发现不同高校在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计上大同小异,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据调查,我国300多所民办高校中绝大多数都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但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民办高校会计学专业发展缺乏特色。多数存在培养模式与目标定位不一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二)存在培养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的矛盾

高等学校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是培养高级人才,还是普通人才;会计教育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会计教育是素质教育,还是技能教育。会计教育专家对这些基本问题至今也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刘永泽、池国华,2008)。我国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学仍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多数专家认为教育应从原来的专才教育逐步向通才教育发展。目前民办高校也存在是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的困扰。究其原因是教育能力不足,使其在诸多方面照搬或模仿其他同类高校。另外受到民办高校办学能力的影响,民办高校存在三大不足:一是缺乏办学资金;二是缺乏完善的会计特色体系;三是缺少雄厚的师资队伍,这严重制约了会计特色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使得民办高校特色专业教育还停留在表面与形式上。

(三)专业培养教育重视理论传授忽视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存在“形式上强调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质上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民办高校会计专业与重点院校会计专业相比,无论是学校规模、办学条件、学生生源、办学经费,以及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不足、缺乏实验设备,缺少校企联合的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些都影响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会计教育只能是表面上强调应用能力,实质上只能满足理论知识的灌输,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大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把实验教学过程当作学生消化理论、强化应用、拓展知识、开展研究、锤炼能力的过程。

三、民办高校会计特色专业的发展战略措施

在特色专业选择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差异化战略,实现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

(一)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

灵活定位,实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并存。根据aCCa关于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的结果(孟焰、李玲,2007),会计人员在掌握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能力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计算机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宣讲能力、社交能力等。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基本上是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完善会计课程体系,逐步注重实践教学。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的不断成熟,各民办高校不乏培养出高素质、社会认可的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将人才培养的定位适当灵活化、科学化,除了培养普通应用型人才之外,还应当针对“特别学生”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基础上更高一步,将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民办高校的另一个目标,努力达到通才与专才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满足了分级教育的需要。民办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本着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科学地制定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突出和强化特色。

(二)完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特色专业建设应立足前沿,以国际化视野推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会计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民办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密切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突破传统的专业设置模式,建立科学灵活的教学机制,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精化基础理论、淡化专业界限、优化专业知识、强化实践能力、深化素质教育”成为一些民办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更注重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搭建由通识教育(含公共必修课、公共限选课、公共选修课三个模块)、学科教育(含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模块)、专业教育(含专业核心课、选修专业方向课模块)和能力教育(含基本能力课、职业能力课、综合能力课模块)平台、模块组成的教学体系。

另外,会计实验教学需要进一步开展会计实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将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证、中级会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等资格证书的培训纳入教学方案中,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创造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优化师资结构,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民办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学历水平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中青年优秀教师,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同时,还应根据民办高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特别注重“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会计师、经济师)教师的培养,逐步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四)加强校企合作,探寻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财政部2010年出台的《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政策之一是产学研战略联盟。即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和促进专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实施会计后备人才培养。推广以院校为主,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不难看出,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会计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想有效途径。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民办高校应突出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此,民办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8,(17)

2.华芸.我国高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