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出行教学设计十篇绿色出行教学设计十篇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06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课程内容成果验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805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HD2012JC081)。

前言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必须得到应有的关注与尊重。20世纪是人类大发展的时代,然而就在这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人类却忽略了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自然环境。当环境不断给人类的生存敲响警钟的时候,人类才猛然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模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方向。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思想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绿色建筑作为建筑领域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之一在全世界引起普遍的关注并得到广泛的认同。受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在部分高等院校建筑学的建筑设计教学实践中,开设了绿色建筑设计课,由传统的单纯重视建筑的功能和美观设计,增加了建筑对环境关注的内容,试图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设计中尽量考虑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设计课作为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各高校都没有成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几年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实践,对这门课的教学进行简单的探讨。

课程内容的设置

绿色建筑设计这门课程目前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内容的安排和讲义的编写完全由各高校自行安排。长安大学2009年开设了绿色建筑设计课程,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参与了课程内容的设置和讲义的编写工作。绿色建筑设计课安排在建筑学专业大四第二学期,学生已经了掌握了一般民用建筑的设计方法和基本的建筑物理、建筑构造等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开设绿色建筑设计课,笔者认为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应该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首先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能够对一个建筑作出是否是绿色建筑的评价;然后使学生能够掌握绿色建筑的基本设计方法。

1.绿色建筑概念的教学内容

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关概念很多,例如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等,通过对这几个概念与绿色建筑概念的差异分析,引出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然后通过介绍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目前建筑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巨大的,使学生意识到将来作为一个建筑师对自然环境应负担起的责任,激发学生对绿色建筑的兴趣。

单单知道绿色建筑的定义,并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在绿色建筑概念教学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解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体条款的讲解,使学生真正了解绿色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绿色建筑应该达到哪些要求。由于评价体系的条款内容较为枯燥,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针对评价体系中的某些要求,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建筑设计来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

2.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内容

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另一部分是绿色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应用。对于建筑学大四的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一般民用建筑的场地、功能和形象的设计,因而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教学中,可以缩减建筑功能、美观等方面的教学,而侧重于针对不同的气候、环境特征,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对环境的关注。在教学中可以从绿色建筑室外环境设计、建筑体型、围护结构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由外而内地讲授在绿色建筑各个空间部分的设计中如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对于绿色建筑技术的教学,目前绿色建筑技术非常多,不可能完全讲解,因而可以主要对和建筑设计结合比较紧密的,如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风技术、遮阳技术等进行讲解,并结合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在做设计的时候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运用这些技术。

教学成果的验收

1.绿色建筑概念教学成果的验收

对于绿色建筑概念的教学,笔者是以建筑调研的方式对教学成果进行验收。让学生调研当地的绿色建筑或是具有一些绿色因子的建筑,根据课堂上学习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调研的建筑从绿色建筑角度进行评价,并完成调研报告。通过实地的调研,一方面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到绿色建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把课堂上学到的抽象概念和实际的建筑实体对应起来;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绿色建筑的调研,学习被调研建筑中的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策略和绿色建筑技术。

2.绿色建筑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

课程设计是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教学成果最直接的验收方式,但是设计题目的选择,地形的设置关系到是否能够真实地考查学生绿色建筑设计的能力,因而绿色建筑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对于建筑学大四的学生,关于一般的民用建筑设计,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解决基本的功能、美观、形体的问题了,但是这个课程设计是学生第一次做绿色建筑设计,设计内容增加了很多新的东西,例如设计中对于环境、气候的考虑,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增加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生态因素,如果选择一个功能较为复杂的建筑类型,那么可能使学生的精力放在功能处理上了,而不能专注于绿色因素方面的设计,因而最终题目选择了绿色小别墅的设计。小别墅的功能较为简单,造型也很灵活,而且建筑学大二的时候作为课程设计已经设计过小别墅,因而学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处理建筑与环境和生态的问题上。

(2)设计地形的设置。首先对于设计地点的确定,也就是设计地点放在什么城市,笔者在这里没有作出硬性的规定,学生可以自行确定。因为做绿色建筑设计必须对当地的气候特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当地特有的乡土材料以及当地的植被等情况有一个很详细的了解,因而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长时间生活的地方或是很了解的城市作为设计地点。这样学生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特点进行设计,但是不建议学生选择温和气候地区进行设计,因为温和地区对于冬季保温和夏季降温问题要求不高,设计中缺少节能方面的因素,因而不建议选择温和气候地区。

对于具体的设计地形,见图1,地形是一个坡地,西边是一个湖面,东面是主要道路,在基地内有三棵古树。对于这样一个基地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基地设置为坡地而不是平地,主要是对于坡地地形,场地内微气候的空气温度、气流和太阳辐射等参数都存在差异,选择不同的位置,建筑周围的微气候是不同的,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总平面设计中要考虑周围的微气候因素。对于坡地坡度的大小,笔者规定等高线的高差是0.5米,但是可以根据设计意图,可以允许学生在设计之前适当增加等高线的高差,但是不允许降低等高线的高差。

其次,在场地的西边设计了一个大面积的水体――湖面,这里有几个考虑:第一,大面积的水体与边上的陆地会形成“水陆风”,需要学生在设计中考虑“水陆风”对建筑夏季自然通风以及冬季防风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场地设计中需要考虑通过绿化或是构筑物对“水陆风”进行引导或是阻挡,在单体设计中考虑“水陆风”对建筑的体型以及门窗的开启位置的影响。第二,湖面的风景优美,是建筑的景观朝向,但是笔者把湖面设置在基地的西侧,这样增加了一个设计难点,西边虽然是景观朝向但是也存在着西晒的不利因素,因而需要学生通过设计手段解决景观和西晒的矛盾,这里考查学生遮阳设计的能力。

再次,湖面水体的设置,为学生在节能和节水方面的设计提供可利用的因素,从节能角度来说,湖水可以作为夏季的冷源,同时如果学生在场地中设计了景观水体,湖水可以作为景观水体水的来源,从而减少传统水源的使用。

最后,在基地中设置了三棵古树,古树作为原有场地生态系统的代表,考查了学生在设计中处理新建建筑与原有生态系统的能力。而且三棵古树呈三角形布置,对场地有一个分割,而且对建筑的单体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增加了学生的设计难度,学生需要在不破坏三棵古树的前提下完成建筑单体的设计,同时还要在保护古树的同时,尽可能在设计中利用古树为建筑提供挡风、隔噪音、净化空气的可能。

(3)绿色建筑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对于建筑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笔者结合传统建筑课程设计和绿色建筑的要求,确定课程设计的评分指标,并对每一指标给出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行定量化打分,最后对方案给予评价。对于传统的建筑课程设计,评分指标主要包括建筑的功能关系、形体美观和图面表现三项指标,而对于绿色建筑方面,笔者根据绿色建筑的定义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增加了室内环境舒适程度、建筑节能、建筑节地与节水、建筑节材和建筑与环境保护五项指标,最后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增加了绿色设计创新这一指标,对方案进行打分。

这个课程设计强调的是绿色建筑设计,因而在权重系数方面,弱化传统建筑课程设计的要求,而强化绿色建筑方面的要求,因而功能关系、形体美观和图面表现三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10%、10%和5%。而绿色建筑方面指标权重的确定,笔者把与建筑设计关系紧密的指标权重提高,因而室内环境舒适程度、建筑节能、建筑节地与节水、建筑节材和建筑与环境保护五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5%、20%、5%、10%和20%。绿色设计创新这一指标的权重设置的较高为15%,就是为了鼓励学生在设计中从全新的角度挖掘节能、节材、节水技术与建筑设计的结合,进行创造性的设计。

结语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教学中,以了解什么是绿色建筑和掌握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教学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建构一套课堂教学、实地调研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结合科学化的考核评定体系,鼓励学生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绿色建筑的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石孟良,彭建国,陈亮.建筑生态化设计教学新体系[J].建筑学报,2007,1:9-11.

[2]陈晓扬,赵思毅,朱小棣.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9,3:8-9.

[3]石孟良,高盛.理性与诗意的建筑生态化设计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06,12:63-66.

[4]岳鹏.生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教学研究――以校园学生食堂生态建筑设计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09,4:104-108.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2

现代社会,绿色建筑在建筑学中已经逐渐成为重要的探索问题之一。这就要求有关建筑的教育课程中要将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本文将从绿色建筑的含义及设计两部分,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课程内容进行探讨,并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

[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内容;探索研究

环境作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必须受到人类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绿色建筑的相关思想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作为建筑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很多高校都增设了绿色建筑设计课程,但关于绿色建筑并没有比较统一的教材,各个高校的教学内容都是由学校自行进行安排。下面,笔者将就最近几年的绿色建筑设计教学进行探讨。

一、绿色建筑的含义

现在有关绿色建筑的含义有很多,如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以及节能建筑等。根据这几个定义和绿色建筑含义的差别可以得出:“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在使用寿命期中最大程度上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土地、水资源和建筑材料,并能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教师应向学生讲解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能意识到建筑设计师在整个自然环境中责任的重大,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绿色建筑设计的兴趣。但是对绿色建筑含义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要让学生能对绿色建筑的内涵理解的更加深入,老师还要增加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讲解。在对其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能直观了解绿色建筑的样子、需要做到哪些重要的方面。考虑到评价体系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容易让学生感觉到乏味,可以引入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由此来让学生了解怎样利用建筑设计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

绿色建筑设计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有关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将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于设计之中。高校中建筑学的大四学生对普通民用建筑的设计相关内容已经基本掌握了,所以在课程安排时可以适当减少建筑的美观、作用等方面的教学课程,而将重点放在如何更好地展现在气候和环境特征不同的条件下进行设计的讨论上。通过建筑设计体现对环境的关注以及绿色建筑室内及室外的环境设计、建筑整体构型以及的结构设计的讲授,来指导学生怎样设计绿色建筑的各个空间,以达到更好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绿色建筑技术很多,在教学中不能讲解全部,重点应该放在和建筑设计结合密切的部分。比如自然通风及遮阳技术,通过融入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白,在设计时怎样在气候和环境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应用绿色建筑技术。

三、绿色建筑教学成果检验

(一)绿色建筑含义教学效果检验

检验这个方面的效果可以通过调研的方式让学生对当地的绿色建筑进行研究,并对调研的建筑进行评价,写出调研报告。在这种调研过程中,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绿色建筑的样子,将学习到的内容与实际的建筑相结合,而且能在调研中学习到一些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和技术。

(二)设计题目的检验

绿色建筑的课程设计是对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好检验。而这其中设计题目的设置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地形设置能够直接对学生绿色建筑设计能力进行考察,所以绿色建筑设计题目是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大四学生来说,选择设计题目时要考虑到这些学生已经具备解决建筑的作用以及美观这些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做绿色建筑设计,在设计中又融合了一些之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比如在设计中要考虑环境气候的变化,还要周全节约能源的问题。这时如果建筑类型比较复杂,学生的精力就会过多放在对功能的处理上,而忽视绿色方面的设计。所以可以选择设计绿色小别墅,这种建筑的特点在于功能比较简单,造型也是灵活多变的,学生能将更多的注意力用于解决建筑和生态的相关问题上。对于要设计的地形设置,首先要确定城市。这个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行确定。建筑设计一定要契合当地的环境气候特征,符合当地人的生活习性,并要了解当地的乡土植被和材料,所以学生对设计地点的选择可以自行决定。但是因为气候比较温和的地区在冬季和夏季在温度调节上的要求不高,所以在设计中不能明确体现节能因素,因此,建议学生不应选择气候温和地区。在对绿色建筑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这个部分,要制定准确的评分标准。绿色建筑的评分指标和传统的建筑课程设计评分指标不同,传统建筑课程设计主要评分标准包括建筑的功能、外形构造及图面表现等。而绿色建筑根据其含义应该增加室内外环境的舒适度、节能程度、节约用地、节约用水、节约用材以及对环境的保护这些评定标准,还应该增加设计创新这个评定标准,用来鼓励学生创新设计方法。

四、结语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要以掌握其含义和设计的基本原理为重点,并围绕这个重点设置教学、实践调研以及设计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定。对学生在设计绿色建筑中的创新多加肯定和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设计绿色建筑的能力。

作者:许茗彦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磊,刘加平.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04).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3

关键词:绿色包装设计教育与科研专业人才滞后社会的变革

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奥运进而演化为绿色行动,似乎已经成为今天人们生活中的流行语。因为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环境问题带来的困扰,有害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直接威胁到地球的生态、动植物的生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包装所产生的垃圾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离不开商品的广泛交流活动,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需求与地球生态环境,除了引起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外,在教育与科研领域,绿色包装设计应成为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的重要内容,并在学科建设上确立新的绿色包装设计的教育思想,以形成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从根本上造就面向未来的绿色包装设计人才,在文化审美、思想观念及材料的应用研究上去拓展包装的内涵并进行一场包装革命。

一、实现绿色包装设计应从高等教育入手

据2001年2月1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美国城市垃圾中来自包装行业的垃圾约占到35%以上,而日本的这个比例则高达45%,欧盟成员国的包装垃圾也占到城市垃圾的30%—50%。我国至今尚没有这方面较为可靠的统计资料,但据估计至少也在15%以上,并且这个比例还在呈继续上升的势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包装产业还相对比较落后,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受限于回收利用技术、经济能力、公众意识、文化传承以及政策执行不力等因素的制约;其次,我国包装工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极不合理,包装材料和包装制品都还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的要求,无论是造纸企业、塑料树脂生产企业、玻璃包装企业还是包装制品加工企业,均以中小企业为多,他们在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时都不太可能把包装垃圾的分拣、回收处理和再循环利用纳入计划之列,使包装业成为最大的污染型、资源浪费型行业之一;再次,我国绿色包装设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还缺乏大批绿色包装设计的专业人才,不能及时将新型绿色包装材料积极反映到产品包装的设计中。因此,大量包装品暴露出强烈的“非绿色”特征。要从产品的原材料采集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中,积极实现减少产生、回收利用、再生再造、有效处置,不仅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都应在绿色理念指导下明确自身的责任,采取适当的行为措施,更应该积极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这在根本上是从高等教育入手,加快培养出大批各类包装行业“绿色设计”的高级艺术专业人才是长远之计。

包装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商品的大量生产与销售才确立了它的重要位置,成为今天商品不可或缺的载体,扮演着自身与附属的双重身份。可以说没有包装就没有商品的流通和广泛的经济活动及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然而,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由于认识上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人们的认知水平却往往滞后于在享受商品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即使在具有前瞻性的科研与教育领域,“绿色包装”设计亦没有被广泛地予以重视并付诸实施。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美术学院的装潢专业中就有包装设计的课程,而现在在各个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学中则更为普遍,但主要是以艺术教育为主,内容包括包装装潢的艺术特性、功能、构图、色彩、商品的属性以及设计构思与表现形式等,虽然也有材料应用与结构设计,但很少涉及绿色包装设计的概念,在教育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理念上相对处于唯美的状态。其他如工业造型和建筑设计领域内类似的情况也同样存在,这种状况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极不适应。面对新的社会要求和设计理念,大学教育更应该把新兴的文化形态积极地反映到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教育的职能才能被充分地挖掘和体现出来。

二、绿色包装设计是新形势下的科学性发展

包装设计最终实现的关键是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这就要求设计者不但具备绿色包装设计的艺术修养,更要掌握相关的材料信息和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大学的教育优势更能积极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依然是大学的主要职能,而大学中的学科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1]近几年,在高等教育不断向着普及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改革和试点工作也在全面的进行当中,也出现了许多“热点”问题,“像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何进行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如何构建更加灵活的学习制度等等。”[2]面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影响深远的环境问题,理应从学术和专业的角度及时反映在教学研究当中。虽然包装设计从西方到东方作为传统学科由来已久,但绿色包装设计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的科学性发展,并不等同于其原有的定义,而是在现有认识水平的高度上去发展它并找到其科学的定位,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绿色包装只是事物的一个局部或一个方面,更广泛意义在于“绿色设计”所包含的全部理念。早在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教育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papanek)在他的《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fortherealworld)的著作中指出,设计理应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环境而服务。甚至他以带有理想性的色彩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及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创造一种适应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的这种超前的设计思想在十几年以后出现的环境危机爆发中得到了印证,到这时才使他的警告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日本著名工业设计理论家竹原秋子对于新的消费趋势与生活方式还提出了“知、护、体、环”的未来社会的设计方法论。简单地说,“知”是知识、信息、智慧的集中;“护”是安全性的要求;“体”是随身使用的日用品的开发;“环”就是环境的要求。也就是说,绿色包装设计应当同时具备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三个基本条件。而这些方面德国是较早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对于产品包装标准加以限制的,并且于1991年12月制定了《资源再生法》和《循环经济法》,法令规定商品从工厂到销售商,再从柜台到拿回家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层层包装都必须有重复使用及资源回收的义务,利用几年的时间达到80%的废弃包装材料还原为原材料或商品的目标。不仅如此,对此还以教育和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推广,尤其在高等教育中成为现代设计专业的重要内容。德国的这一做法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商品想登陆德国必须打上可回收再生的绿色保护标记,要不然出口国只能自己承担回收及加工的费用。丹麦亦率先实行“绿色税”制度,也有很多国家要求制造商、进口商与零售商负起将包装材料回收利用与再制造的责任。2000年,日本也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通过了《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法规。为此日本一家eCoVeR公司生产的一种环保型肥皂,使用的是生物分解性的植物原料,该包装盒用可回收的旧纸生产,连商标油墨用的也是环保型材料,包装设计全面体现了“绿色”特征。虽然日本对绿色设计的意识起步不及欧洲那么早,但现在日本市场上处处可以看到强调环保的商品。这也是未来社会商品经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一个发达社会的文明首先是生产与消费方式的文明,这不仅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其他相对滞后的国家不能很快地跟上,不仅不利于本国环境问题的解决,还将会在国际经济活动的大舞台上处于被动的位置。校园阵地是知识与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学习研究和接受新知识最快的地方。有着研发新材料、创造新工艺、进行新设计的比较优势,也容易形成新的人才模式。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既是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和消费者,同时也将成为未来的管理者、企业家和设计家。通过教育入手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植入绿色设计理念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据统计,199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85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在校大学生数与该地区当年18—22岁适龄青年数的比例)为9.8%;从1999年到2003年,经过5年发展,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900多万人,毛入学率达17%;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19%,全国各类高等教育规模超过2000万人,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就设计专业来看,仅1998年至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布点数从8887个增至13,344个,3年间翻了近1倍。艺术设计与工业设计又占布点最快的10个专业中的两个,其中1998年布点数分别为100和64个,2001年分别达到212和162个。随着2004年又有一批大专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近3年又分别新增数112和98个,增长率分别为112%和153.1%。这不仅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施大批人才的培养计划更是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需求,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校和学生在专业上的选择以及社会职业的响应程度,同时亦为绿色设计理想的实现奠定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培育有专业技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我们对原有专业的设置去积极地进行革新与研究,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避免造成在人才教育部署上的巨大漏洞。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中的专业会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动不停。这种不停表现为新的专业不断产生,老的专业不断被更新淘汰,有的专业从‘冷’变‘热’或者相反等等。”[3]这正是时代要求与发展的使命。

绿色包装是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无环境污染、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包装,绿色包装设计在现代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中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当今世界各国进入市场的商品中,已经有众多利用高科技手段完成的绿色包装设计成果出现,如纸制无菌纸盒包装、可降解塑料包装、生物包装材料等。在我国“清华大学绿色制造研发中心”于2001年4月28日首先成立,中国社会拉开了积极走向绿色设计大目标的序幕。但是,要能够因应情势还“需要一个全社会共同认同的价值观与实行规则,这对于绿色设计理想的真正实现是非常重要的。”[4]地球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仅有一部分人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全球掀起了“绿色包装”的风潮,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在教育、设计、消费的绿色生态环境意义上进行着一场社会的变革,我们也应该加快行动的脚步。

参考文献: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会计专硕;课程思政;课程特色;融合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等会计教育也进入了高质量教育发展阶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化会计“德”与“术”的融合教育,思想政治和专业课程思政融合教育越发显得重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2021年3月,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展望2035年,将基本实现打造会计强国的战略目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执业能力与会计强国的地位相匹配;会计诚信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会计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等。上述远景目标均与会计课程思政教育密切相关。那么,新时代我国会计专硕课程的特色和思政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应如何设计?如何有效实施?这些问题急需会计教育界、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深入探究。

一、文献综述

1.从单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设计角度。本科层次的《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应融入思政元素、重构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1],将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对接分项设计[2],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财务会计思政教育实践。《政府审计学》作为会计专业课程,要挖掘课程中“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国家治理”的思政理念[3]。2.从会计专业和学科建设角度。殷俊明等[4]采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从“立德”和“树人”两维度设计了会计学专业思政的具体建设路径。董必荣等[5]认为突显“价值引领”、瞄准“两性一度”、明确“建设目标”、打造“卓越团队”是学校会计学金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徐经长[6]认为新时代会计学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需要重视职业能力的提升,需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对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治理的关切。3.从会计人生教育内涵拓展角度。栾甫贵[7]论述了拓展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内涵、引入人生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主张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诠释人生,用人生哲理深化会计教育,以提升会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等。也有学者从职商维度,剖析了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本质内涵与能力要求。上述文献从不同角度探究了本科层面的会计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思路和举措。依据《纲要》的规划任务,本文以绿色会计教育为特色,从绿色会计专硕(绿色mpacc)教育层面,探讨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特色”融合教育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和实施措施等,以丰富中国特色的mpacc教育理念,落实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同时有利于指导培养单位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与教育目标

1.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基础。绿色mpacc特色教育是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观指导下,确立绿色会计教育理念,制定绿色会计专硕培养目标,将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培养市场需要的具有绿色环保会计特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8]。这一特色教育蕴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进入新时代,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是马克思关于会计的“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著名论断和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马克思认为,“过程越是按照社会的规模进行,越是失去纯粹个人的性质,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就越是必要”。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会计的反映和控制功能,及其在大规模生产环境下的微观和宏观重要性。在马克思看来,企业的资本运动“是由包含商品的定价或计价(估价)在内的簿记来确定和控制的”,控制职能是会计的本质职能,没有对“过程的控制”,“观念总结”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播、认知和践行马克思会计控制思想是当今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作为对生态产品或产业价值全周期性的反映和控制的生态会计,将在经济社会生态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蕴含着自然、经济和生态会计的关系。自然环境资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经济中的“金山银山”,需要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统一核算与控制,这一功能天然地由会计尤其是资源环境会计来承担。因此,新时代资源环境会计、审计的教育思想源泉是总书记的“两山”理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研究设计绿色mpacc会计教学内容,通过资源环境特色的会计、审计、财务等教学,培养会计硕士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其熟练掌握生态会计的知识和技能。2.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绿色mpacc教育以绿色会计为特色,既包含了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历史文化教育,又涵盖了马列思想及当代创新发展观的教育,同时蕴含了绿色会计的反映监督职能与法治思想和道德思想的融合教育。基于绿色mpacc思政教育的思想源泉和会计专硕总目标,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职业人才。其具体的教育目标为:一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塑造正确的会计人生职业观念,包括会计法治观念、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会计责任观念、如实反映观念、诚实守信正直观念、绿色环保会计观念等。二是改善mpacc学员会计心智模式,包括改善学生会计思维认知方式、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以新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创新性地从事会计职业。三是获取全面而有特色的会计知识和技能(如绿色会计知识、职业判断的技能、解读经济利益的技能等),是会计教育必须面对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四是提升会计职业能力[9],包括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团队领导能力、学习领悟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等。

三、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

教育目标决定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指出,“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据此,笔者认为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1.mpacc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育。mpacc课程思政教育是以思政课程中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借助专业课程,巩固思政课的原理,加深思政课程教学原理的应用,提升师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法律道德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级会计应用人才。2.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该课程作为mpacc课程思政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系统阐述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想体系、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与专业课程中的法规道德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会计专硕的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内容,并与会计专硕专业课程中的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财务等特色内容共同构成绿色mpacc核心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如在讲述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时,引述总书记论道德,“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是底线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明确对失德行为的惩戒措施。要依法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失德行为的整治。对突出的诚信缺失问题,既要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又要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对见利忘义、制假售假的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让败德违法者受到惩治、付出代价”。基于中国特色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惩戒机制,使学员认识到褒扬会计诚信与惩戒会计失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道德评价和惩戒案例,提高学员对中国制度的自信并深化学员的会计职业理想等。3.专业核心课程的“思政+基本+特色”教育内容。mpacc的核心课程由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等构成。笔者认为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包括“思政+基本+特色”内容。这样设计不仅能够体现核心课程对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传授,而且可以体现核心课程的思政引导,并与基本内容相融合。通过专业教育塑造正确价值观,从价值运动教育,到融入思政教育,再拓展到学生的人生价值教育等。另外,课程内容还要体现特色教育,如绿色会计特色内容,实现以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特点,培养全面而有特色或专长的会计人才。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四、绿色mpacc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路径

1.加强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指导。全国专硕教指委应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课程思政理念及《纲要》精神,组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指导分会,研究并提出会计专硕课程思政的教育指导意见,开发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思政素材库等,并指导和督促培养单位会计专硕思政教育的规范建设。2.mpacc培养单位探索实施“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mpacc培养单位应按照会计专硕的总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及特色教育目标,以课程思政为引导,以基本内容为核心,以特色内容为亮点,修订完善mpacc教学大纲,探索设计并实施“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3.各课程教学组实施pDCa模式。各课程教学组依据“思政+基本+特色”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理念,采用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模式,开展各专业课程的特色思政教育。首先,细化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形成“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实施过程教学法,包括教材使用、思政元素的采集和特色内容的引入,通过线下线上的传统讲授、讨论汇报、案例教学、慕课教学、影视教学和质疑教学[10]等方式方法,确保过程教学质量。再次,创新课程考核机制,实现全过程和“三位一体”内容全覆盖的考核机制,实施以“三位一体”全覆盖为考核要点,以平时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并以开卷、闭卷、课程论文、案例分析汇报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执行和检查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4.强化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创作与课程特色思政的融合。mpacc强调实践应用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所以在采用双导师制的实习实践课程教育中,既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也要在实践课中践行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实习实践中应重点观察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现象和问题,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实践依据。这些来自实践导向的学位论文选题,既有实践意义又有思政教育意义。进一步,在论文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研究创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文创作中对学生学术规范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使其尊重已有学术成果、坚守学术道德规范,即寓思政教育于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作。5.mpacc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德才兼备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mpacc的教育供给要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单位应不断与用人单位互动交流,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和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推动“思政+基本+特色”mpacc的供给侧改革,实现mpacc培养的总体目标。

五、结论

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中国会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mpacc人才,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是现实的选择。基于绿色发展观,开展以绿色会计为特色的会计专硕思政教育,以马克思有关会计论和“两山”理念作为思想源泉,结合会计专硕教育特征,本文设计了会计专硕必修课程特色和思政融合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体系和实施举措,以期培养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法规,融“政治—道德—法规—业务”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会计师。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会计教指委组织制定并完善会计专硕课程思政教育标准,督导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各培养单位根据《纲要》要求和自身特色定位,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有效提升教师课程特色和思政教学能力,将特色和课程思政内容嵌入核心课程,实施“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会计专硕用人单位严格以德为先,招聘德才兼备的富有特色的会计专硕毕业生,推动“思政+基本+特色”融合教育模式的有效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瑞平等.通识教育下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财会月刊,2019(2):72~79.

[2]章雁.关于本科“中级财务会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J].商业会计,2020(7):103~105.

[3]王如燕.《政府审计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国际商务财会,2020(6):72~74.

[4]殷俊明,张兴亮.会计学“专业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财会通讯,2020(15):163~166.

[5]董必荣,刘海燕.会计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10):75~79.

[6]徐经长.新时代我国大学会计学教学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9~23.

[7]栾甫贵.会计教育内涵的拓展——基于人生教育的思考[J].会计研究,2017(12):87~92.

[8]郝玉贵等.绿色+mpacc特色化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4~117.

[9]王化成,支晓强.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9:1~332.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绿色制造;生物工程人才培养;大学教育

一、概述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实现绿色制造的具体措施: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这一系列节能环保技术的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生物工程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轻工食品行业,我国轻工食品行业包括19大类、45种行业,包括食品、造纸、酿酒、软饮料等。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的食品工业企业是42144家,总资产76000亿元[1]。作为重要的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随着人口增长,呈逐年增长的态势。2018年1-9月,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万亿元,同比增长5.8%[2]。我国轻工食品行业存在能耗高,废水排放、CoD排放水平高等问题,要真正实现节能减排困难重重。我国干制食品吨产品耗电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甜菜糖和罐头食品吨耗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发酵工业是轻工业重点污染行业之一,其废水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2.3%。2015年全国糖厂综合能耗和CoD排放水平分别是发达国家的2倍和9倍[1]。因此,实现绿色制造,是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则是实现绿色制造首要任务。

二、基于绿色制造的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绿色制造(Greenmanufacturing)人才是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是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主体力量。基于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对绿色制造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需要深度对接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绿色制造人才。

(一)基于绿色制造的绿色经济是世界经济也是中国发展的新趋势绿色经济在21世纪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发达国家积极出台绿色发展战略,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有一席之地[3]。在“生产-消费-复原-生产”的循环系统中,人们着重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循环系统被破坏,环境问题突显,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是我们不得不进行绿色制造的原因。亚洲和太平洋国家的增长率惊人,备受赞誉。高增长率伴随着对环境可持续性的担忧,因为该区域还记录了明显的水和空气质量下降、自然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威胁的不利趋势。2005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需要的资源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三倍,才能创造一个单位的GDp。亚洲的原材料使用量达到了350亿吨,到2050年可以达到800亿吨。2005年,亚太地区占全球能源需求的比例约为35%,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50%。几项研究指出,亚洲是燃烧产生黑碳排放的唯一最大来源。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迫切需要考虑资源效率,即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使用较少的资源,以确保该地区的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4]。

(二)企业由传统向绿色制造的转型升级亟需相关专业人才从传统制造转向绿色制造涉及全新的就业和培训模式,过去几年中,随着绿色制造的引进,企业转型升级,许多工作正在发生变化[4],造成绿色制造人才的缺乏。以轻工食品为例,技术创新体系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保障。不论是建立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还是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加快利用并转化科技成果,无不需要绿色制造人才。绿色制造需要技术创新体系,这是高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特色轻工”发展的支撑保障。

(三)绿色制造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工业化国家向清洁生产转型,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创新对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5]。一方面,绿色经济使清洁技术等在工业范围内得以大范围应用,另一方面,由于技术要求提升,造成现有人才无法满足清洁生产的要求。低碳经济的途径通常被视为技术问题,需要工程知识和技能[4]。近年来,我国轻工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约3500万,但科技人员只有100多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按国家“十一五”计划,科技人员占比要达到从业人员的6%,缺口100万科技人员[2]。

(四)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是解决绿色制造问题关键绿色制造从原材料获取到制造、从包装、运输、使用、报废、回收、再制造和处理等过程,涉及原料的选择、工艺的设计及确定、生产设备的设计选用、水电汽煤的消耗和循环使用、废渣废水废气的处理排放和回收,是融合多学科的大制造。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原料的选择、工艺的设计及确定、生产设备的设计选用、水电汽煤的消耗和循环使用、废渣废水废气的处理排放和回收,才能满足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绿色制造人才的培养要从通识人才培养开始,即不限专业和学科,培养具备综合实现绿色制造能力的人才。

(五)以点带面推动重点领域和全产业链制造业进步技术进步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推动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制造业的进步。通过集中优势研发团队对轻工食品等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加工工艺,以全面推动全产业链的制造业进步,实现全面绿色生产。

三、目前生物工程人才培养面对的问题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在从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自然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综合效益最大,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6]。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对绿色制造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生物工程教育在绿色制造人才培养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无法有效对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一)绿色制造培养目的不明确,目标单一绿色制造简而言之就是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绿色制造培养过程中,仅仅注重节能减排,会令培养目标过分单一。考虑到制造、资源和环境三者的不可分割的关系,绿色制造人才培养应该是全方位贯穿生产和产品使用始终的全过程。由于绿色制造在中国沿海处于起步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完善。首先,目前存在问题绿色制造培养不能只片面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制造过程和资源两个大方面。其次,要明确培养目标,以利于绿色制造的教学和培训。

(二)绿色制造与生物工程专业匹配不完善现有专业课程按教育部要求涵盖了本专业知识体系,加上绿色制造专业课程要求后,对教材选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都是考验。首先,目前教材中绿色制造的章节相当鲜见,有清洁生产章节,但与绿色制造要求相去甚远,针对每一专业课程设计绿色制造环节,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其次,绿色制造内容是穿插于专业课程中还是独立成章节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现有成熟专业技术加上并不成熟的绿色技术,对学生知识体系的良好构建并不是有益的。如果独立成章节,有脱离现有技术,成空中楼阁之嫌。

(三)绿色制造课程体系不健全绿色制造本身就是一个正在摸索的新生事物,实践性极强。1.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开设绿色制造,只可能讲授绿色知识,缺少绿色制造的实践环节,有一定局限。2.绿色制造课程本身应形成标准化,便于考核,特别是工科学生在工段设计时可以作为节能的考核指标。3.现有课程只适用于专业型绿色制造人才的培养,不适用于技术交叉学科。

(四)师资队伍绿色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从学缘结构看,有的师资队伍本身不具备绿色制造知识,更谈不上具备绿色制造意识,无法进行绿色制造教学。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不重视绿色制造,认为传统轻工食品在绿色制造技术上已无潜力可挖。这些问题均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训加以解决。

四、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一)明确绿色制造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绿色制造培养框架明确培养目标,确立贯穿制造、资源和环境全方位、产品使用全过程的绿色制造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绿色制造培养框架。根据行业特征和地方经济需求,确立绿色制造人才培养框架。培养框架包括绿色知识、绿色制造、绿色行为、绿色态度和绿色价值观。根据绿色培养框架,确立绿色制造人才专业开设、课程开发,强化教学实践和实习实训。

(二)针对行业需求,开设绿色制造专业针对轻工食品45种行业,包括食品、造纸、酿酒、软饮料等展开绿色制造研究。1.强化绿色制造观念,通过企业实践了解绿色制造技术、方法及可行性。针对不同工段实施不同的绿色制造技术改造,统筹安排全企业能源利用。2.通过理论研究向企业提出绿色制造实施方案改进措施,与现有技术形成互补。3.结合企业需求,总结归纳并形成相关的绿色专业,以实践课程方式在学历教育中实施。

(三)完善绿色制造课程体系,加强绿色制造教育实践1.要强化绿色制造实践课程的建设,达到边做边学边体会的教学效果,同时增强绿色制造的社会意义。2.要在某一节能技术领域形成一定范围内的标准化操作或设计规程,以利于对学生考核或作为毕业设计依据指标。3.除了在本专业进行通识人才的教学外,还要进行专业型绿色人才的培养。所谓通识人才,指该类人才分别属于不同专业和学科,具有自身本专业的扎实专业知识,同时了解绿色制造基本常识和理论,具有“绿色理念”的人才根据自身专业在不同岗位上工作。所谓绿色制造专业人才,指具有扎实绿色制造专业知识,专门从事绿色制造工作的专业人才[6]。4.研究发现,终身学习超越了正规教育和培训,包括“技能”和“发展”。全生命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习者获得和整合各种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提升甚至发明新的知识和技能[7]。大学教学要通过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这种素质,将更有利于绿色制造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四)加强绿色制造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教学水平强化与企业合作,定期派出老师深入厂矿企业学习绿色制造技术,了解企业所需,提升自身绿色制造。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开展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再教育,提升教师的绿色观念,保持与先进水平同步。

(五)教学模式变革1.增加教学内容,结合具体企业技术特点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比如灭菌热量回收、冷媒热交换、智能热管理、仿真系统控制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总体上仍只停留在对知识单元的简单补充上,缺少利用绿色制造对生物工程专业系统知识的有效探究与深入整合。2.改革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工艺路线设计和论证、对设备进行合理功率及换热计算和选型论证、对物料及水电平衡进行正确计算。对更复杂的绿色制造工程,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与培训,以解决能耗、废水排放、CoD排放水平高等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如何将这些原理和技术内容转化为生物工程的专业教学内容,需要重新组织教学体系,利用本专业的合理定位进行具体实施。3.创新教学方法,基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设置并建设相关的认知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虚拟实验室建设,加深学生对绿色制造的认识,通过在企业建设教学基地,现场培养学生绿色制造。

五、结束语

绿色制造对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明确绿色制造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绿色制造人才专业开设、课程开发等生物工程人才培养的方向。具体从完善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改变教学模式,强化教学实践和实习实训以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食品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7)(摘登)[n].2018-01-01.

[2]陈克复.轻工食品行业现状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途径[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0,28(3):1-5.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6

一、高中化学实验绿色化的意义

环境污染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大气污染、淡水资源短缺和污染、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土地沙漠化、环境公害、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等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些环境污染问题大多与化学或化学工业污染有关,这些人与环境的矛盾在我国表现的尤为突出.

现在的高中生是将来祖国的建设者,从小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保护环境意识的种子,提倡他们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之中是每位化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但是极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尤其是传统的实验方式会产生有害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废物,对这些化学废物的随意处理就是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

绿色教学就是将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师重新设计化学的合成方式、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从而尽可能地减少污染,从源头消除污染.

如何更好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贯穿绿色化学教育是给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化学以实验为基础,有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实验引进来的,传统实验只注重操作方便、装置简单、现象明显,对于环境污染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更谈不上绿色设计和环境教育.这些数以万计的化学废弃物污染源,每天排放着数量不可忽视的污染物,这些废弃物不仅成分比较复杂,难以治理,而且由于实验室的污水排放没有专门的处理系统,污水随意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不容小视的危害.

例如,一些会产生有毒害气体的实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有可能会使学生走进一个误区:做实验,受毒害不可避免.既然做实验受毒害都不可避免,那么化工厂和实验室排放的污染物也是合情理,不可避免的了.所以,化学实验进行绿色设计,真正做到污染物少排放甚至零排放是十分必要的.

高中化学实验要重视绿色化,关注化学废弃物的处理,重视绿色化学的研究.

二、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与实践

根据化学实验本身的特点和绿色化学的要求,可以将绿色化设计要点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实验时,选择对环境和身体健康影响小的反应物,尽量不进行对学生身体危害较大的实验.有些实验所需要的反应原料本身就属于有毒化学物品,或者会产生有毒害的物质,这时教师需要对实验进行重新的设计,尽量减少污染和危害.

2.在实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控制试剂的使用量,一方面可以把定性实验定量化,根据实际需要计算出所需要反应物的量,控制使用量,节约药品,减少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将几个相同物质性质的实验合并,将不可避免的污染减少污染次数,既节省了实验数量,还减少了污染.另外,还可以在能够保证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的前提下,减少药品的使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污染.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能够这样本着节约、减少污染的前提进行绿色化实验设计,不但提高了实验效果,也能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3.循环使用实验试剂和实验产物,尽量做到实验废弃物零排放.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是绿色化学思想中的重要原则.在化学实验绿色化的设计中,可以从实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以及“成品化”实验来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可以将实验后的物质加入药品使其再次得到反应物,而“成品化”实验则是用装入化学反应物的密封仪器进行实验,这样循环利用,真正实现了实验零污染.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7

二、目标和要求

1、“绿色学校”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3、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4、全校师生人人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5、通过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更广泛的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6、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懂环保、爱环境,塑良好形象的养成教育,让绿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们心理扎根发芽、茁壮成长。7、综合以上各项目标要求,真正把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辅导、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工程,最终实现“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环境”、“绿化育人”、“绿色活动”的学校特色。8、全校上下共同做好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过程管理,抓出成效,争取进入市、省、部级“绿色学校”的行列。

三、计划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一2002年3月,学校做出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启动创建工程,成立领导机构。《吉铁二小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指出: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管理之中,形成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格局。并在争创中不断上档次,上水平,向着更高目标,向着省级、部级“绿色学校”迈进。二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

1、为了计划切实可行,学校在计划前对照“绿色学校”创建指南及评估标准对学校内部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具体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情况,分析调查结果,为制定计划提供依据。2、根据调查结果,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在人力、经费有保障的条件下,从课程渗透、课外和校外以及社区活动,学校环境管理,校园绿化、美化四方面来考虑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计划。三实施创建“绿色学校”计划:1、制定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吉铁二小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方案》,在此方案指导下,从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环保活动小组章程》《环保知识十知道》等多项制度要求,真正把创建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当作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来抓实抓好。2、组织培训:教职工是环境教育的推动者,教职工的环境知识和能力直接涉及到创建“绿色学校”的成效。因此,学校将积极为教职工提供各种环境教育培训的机会。具体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培训: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绿色学校”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按各自职责分工学习和掌握应会的理论知识,以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义务。3、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环保专题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环保基础知识,自身与环保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达到亲和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灵的目的。4、结合有关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植树节、爱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环保意识,主动为环保做贡献。5、利用班队会、晨会、广播等,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信息。通过收集、自编、创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受到教育和陶冶,发挥自身的能量为环保尽责出力。并设立以环保为话题的讨论活动,利用每天早上的晨会时间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提高环保道德,以指导自己的行为。6、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办环保小报”、设“环保之声”广播栏目、办“我们身边的环保”电视节目,写“环保征文、儿歌”、“自创环保标语”、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清除白色垃圾”、“回收废物”、“变废为宝”以及冬夏令营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中成长,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7、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一月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建立“我们承诺好习惯”评比机制,评比板,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到有考核、有评比,采取自评、班评的办法,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班级采用“星级中队”制,激励各中队向“绿色中队”迈进。8、设立“环保监督员”、“环保检查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做到日检查、周小结评比、期末总结表彰,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我为环保做贡献”的好公民意识。9、开辟环境教育阵地,创建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环境设施的特点。创造高品位、充满寓意的校园文化,让墙壁活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无声的老师、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让学校绿起来,起到环境陶冶人的作用,让校园靓起来,为学生创造雅洁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幸福健康的成长、长大。

四、经费预算及分配: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及设备必须得到充分地保证。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筹措和划拨资金,充分更新教学资源,具体在以下方面保证投入。

1、环境类资料内容购置投入:①书籍、报纸、期刊投入4000元。②幻灯片、录像带、专题教学资料或教学资源库光盘、挂图、标本、计算机、实验仪器等教学设备等项投入:280000元。3、信息交流和工作宣传投入:15000元。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8

申奥成功、《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正式公布、“绿色奥运”理念的确立,为北京的城市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构筑良好的首都生态环境,将北京建成拥有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一流生态城市,已成为风景园林界共同的历史使命,而生态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日益受到更多关注。

一、生态教育与绿色奥运

1、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它体现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各个方面。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环境伦理规范和环境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实现人口增长的节制稳定、资源的综合永续利用、环境资源价值的量化,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城市建设的生态化打下基础。

2、绿色奥运

1999年10月,国际奥委会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保护会议上通过了《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把“体育、文化、环境保护”作为奥运会的三大支柱,要求所有奥运会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内举办。2000年的第27届奥运会,悉尼据此提出了“绿色奥运”的口号。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中,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结合北京的实际情况,借鉴悉尼经验,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确定为2008年奥运会的三大主题。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将绿色奥运定义为:“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大幅度提高首都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

北京绿色奥运的总目标是实施国际奥委会指定的《奥林匹克21世纪议程》,在以生态建设保障绿色奥运的同时,以绿色奥运促进人、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北京绿色奥运的国际目标是通过绿色奥运,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激励拼搏竞争的生态奥运精神,将东方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文生态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融入21世纪的新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以体育运动为先导的国际技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以及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型。北京绿色奥运的国内目标是通过绿色奥运促进人的观念改变,全民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环境的快速改善、城市生态资本的快速积累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快速加强;激励城市产业的生态转型、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的可持续能力的培育[1]。

体会生态教育和绿色奥运的含义不难看出:绿色奥运的定义决定了实现绿色奥运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以人们具有高水准的生态素养为保障,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绿色奥运目标清晰地体现了生态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可以说:生态教育就是绿色奥运的一部分,也是实现绿色奥运的基本保障。然而,生态教育的现状,却远远满足不了绿色奥运的要求。

二、生态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1、生态教育现状

目前,生态教育主要有四种主体在做:国家政府部门、风景园林系统、学校、社会团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国家政府部门主要是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生态理念和基本概念宣传;风景园林系统主要是依托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公共绿地等特有资源,进行物种识别、自然体验的教育;学校主要是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知识和理念,个别学校利用公园、植物园进行体验性和实践性的生态教育;社会团体和民间环保组织大多是利用讲座、媒体宣传以及到实地体验自然的方式做科普宣传。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生态教育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普及范围小;生态教育中介绍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多,讲解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途径少;教育方法偏于简单、粗放,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实际上很多人未得到应有的生态教育,少数得到生态教育的人,又大多停留在对零星地认知生态知识的层面上,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率很低。参照德国相关的研究数据,学校传授的生态环境知识,大约只有10%可以转化成环境意识,而生态环境意识又只有大约10%转化为对环境友好的行为。同时,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率因学习方法不同而大有差异:阅读可以转化10%,听可以转化20%,边听边看可以转化30%,讨论可以转化50%-60%,动手去做可以转化75%,向别人讲述可以转化90%[2]。

风景园林系统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力军和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在生态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多得的优势。生态健全的风景园林绿地,本身就是最好的教师和教具。大量接受过规划设计、植物繁育养护、风景园林绿地管理等不同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构成了具备较高生态素养和良好知识结构的团队,为开展综合性的生态教育,准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现有生态教育后果分析

目前,我国生态教育还存在很多欠缺和不足,致使整个社会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1)与生态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体系和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不健全。城市建设中不能实施生态优先原则,常常是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甚至出现各类建筑活动蚕食绿地的情况。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不完善。园林绿地系统作为城市中惟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没有得到足够的建设。现有的人均绿地率低、绿地结构趋向简单化、“绿量”不足、植物种类单一、避灾的广场绿地不够、园林风景区人满为患。

3)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设计采用少。设计常常过分强调外部形式美,忽视形式与内容、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和发挥绿地的生态作用。

4)公众的生态素养较低。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公众大多不具备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方案决策、监督生态建设进程及保护生态建设成果的能力,甚至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对城市绿化及其生态效益了解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弱,为满足个人需求而损坏绿地的行为仍然存在。

5)城市未来的主人生态素养亟待提高。青少年作为城市未来的主人,面对生态问题,缺乏足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缺乏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已经构成未来生态环境最大的潜在威胁。

总之,生态教育不到位,人的观念偏差和行为不当,逐级引发了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综合体现于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如:风沙天气增多,沙尘暴肆虐,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资源严重缺乏,热岛效应显著等等,以至于现在的北京,与绿色奥运的要求相区较远,开展生态教育、把生态理念贯穿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中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加强生态教育的几点建议

生态教育涉及的内容广泛、对象众多、方法灵活,在宣传生态形势、普及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意识、加强生态素养、建设生态文明的共同目标下,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侧面,设计教育内容和方法。其中应该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普及生态基础理论,增强政策控制力度

普及生态学基本理论、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理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原则,宣传风景园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法规、政策及技术标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从根本上保障规划建绿、依法治绿的实施。

2、更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推广生态设计

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组织风景园林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宣讲当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及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结构功能。帮助规划设计人员在工作中作到“理解人、尊重人、规划人的体验;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过程;理解景观规划设计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类文化,提高景观设计的认同感[3]”,进一步完善首都绿地系统规划。

贯彻和普及生态设计原理及生态建设原则,在生态设计中遵循“强调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显露自然的原理[4]”,使生态建设符合“保护原则、自然环境修复原则、生态绿地系统格局原则[5]”,提升设计人员生态素养,促成生态设计的实施。借助生态设计作品帮助人们看见和关注人类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让复杂的自然过程可见并可以理解,把被隐藏的看不见的系统和过程显露出来,强调人与自然尚未被认识的联系[4],以实物教育民众。

提倡和推广公众参与设计。如果没有公众参与,规划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通过生态环境教育,才能使公众“自然地”关心环境,才能使普通民众把地球当成人类的家园[5]。公众参与设计是生态教育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3、利用风景园林系统优势,开展全民生态教育

生态城市的建设只靠政府和专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公众共同参与和支持才能完成,公民生态意识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状况的决定因素之一。为此,风景园林系统可以依托自身优势做很多工作,包括:

健全风景园林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加设各种生态说明牌、标牌、警示牌,播放生态科教广播及影像、举办生态展览、报告会、咨询会,通过实物和宣传工具,介绍生态形势、普及生态知识、宣传生态文化,培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设计并带动公众参与各种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教育活动,提升教育效果。通过有专业人员辅导的参观、生态旅游、种植实践、绿化设计及家庭养花实习等活动,帮助人们丰富自然体验、建立热爱自然和关怀生态的态度、学习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技能;在有条件的地方组建生态教育中心、生态博物馆、儿童园艺活动中心、爱好者俱乐部,配置生态宣传车,开展各种综合性教育活动。

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社会生态科普工作。承担各种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商店建设活动的专业指导;配合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组办生态教育专栏及网站,开办“绿色论坛”和绿色咨询服务等等。广泛地开展国民生态教育。

4、加强对下一代的生态教育,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

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也是家庭的核心,他们的生态素养水平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形态、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生态行为模式,因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已经成为生态教育的重点。风景园林单位,可以在广泛科普的同时,重点联合就近的学校、幼儿园,分享教育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项目。如:在风景园林绿地内给学生提供活动和实际参与的场所,让孩子来参加实践、观看实物、动手操作,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更好的观察、触摸和感知动植物;邀请学生做生态教育志愿者,创造一些学生能承担的生态宣传或生态保护活动;向高年级学生介绍生态建设原则及原理,请他们参与一些风景园林绿地的建设或改造方案的讨论工作;还可以派人到学校,帮助学校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生态问题,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小生态环境并自己动手去改进它,等等。通过多种方式带领孩子们欣赏自然、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和价值,帮助他们建立与自然为友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教给他们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技能,全方位地培养下一代的生态素养。

总之,生态教育是实现绿色奥运的基石,绿色奥运为生态教育搭建了巨型讲坛,也为风景园林事业创造了绝佳的契机,让我们一起为把首都建成一流的生态城市和成功地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而耕耘吧!

[参考文献]

[1]王如松,王丰年.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生态环境与保护,2001.8

[2]马桂新.欧洲环境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环境教育2001.6

[3]刘玉杰.现代景观规划设计诠释——由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谈起.中国风景园林2002-1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课堂教学渗透绿色制造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HowtoReasonablypenetrateGreenmanufacturingphilosophyinmachinerymanufacturingtechnologyClassroomteaching

wanGYue

(Shanghai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Shanghai200333)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China'sscienceandtechnology,greenmanufacturingisthedevelopmentdirectionofmodernmanufacturingindustry,itsmainpurposeistoreduceoreliminatepollutionmanufacturingindustryontheenvironmentforhumansurvivalandprovideacomfortablespacefordevelopment.inthispaper,theconceptofhowtopenetratetheGreenmanufacturingmachinerymanufacturingtechnologyclassroomanalyzedanddiscussedthisissueinordertodevelopstudents'environmentalawarenessandgreenmanufacturingphilosophy,soastoprotecttheecologicalenvironment,tocontributetheirpart.

Keywordsmachinerymanufacturing;classroomteaching;penetrate;greenmanufacturingphilosophy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制造理念已经逐渐深入制造行业的管理和生产中。因此,这就要求学校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具有绿色制造理念的人才。但是从目前来看,许多学校在机械制造工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很少向学生灌输绿色制造的理念,从而使学生的绿色制造理念薄弱,对于绿色制造的技术水平还有待加强。

1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分析。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主要研究机械制造方法以及过程的学科。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般是以老师讲解为主,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理论基础的掌握以及实践水平的操作都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践中的绿色制造理念意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在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中合理渗透绿色制造理念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老师在注重机械制造理论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培养学生的绿色制造理念并同时加强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2绿色制造理念在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机械设计、形成技术基础、设备维修、机械制造技术、工程材料等这些课程都与产品制造生产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的机械制造课堂只注重优化机械产品的质量、功能、使用期限、安全性;介绍工程材料的机械功能;强调机械制造工艺和工序的合理安排,从而忽视绿色制造的环保理念。为了实现绿色制造的目的,教师必须在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制造理念意识: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不仅要合理利用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选择环保的机械制造技术,使整个机械在制造的过程中渗透绿色环保的理念;其次就是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与实际中的制造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图1绿色设计的结构图

(1)绿色理念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体现――绿色设计。绿色设计也叫生态设计,主要是指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以及预防环境污染措施等因素,将生态环境作为设计目标和设计出发点,尽量降低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力。绿色设计一般由概念设计、工艺设计、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以及循环使用的设计等构成,也就是对产品的使用期限进行设计。绿色设计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有:模块化设计、生命周期设计以及并行设计等。绿色设计的结构如图1所示。

(2)绿色理念在工程材料工艺课堂中的体现――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指毒性小或无毒、耗能低、污染小或无污染、可再生、可回收以及可循环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有可回收金属、生物玻璃、生物分解塑料等。绿色产品的构成最主要的就是选择的材料具有绿色环保的特性,也就是说在产品生命周期内,这类材料应该具有耗能低、环境负荷小等特点。

(3)绿色理念在机械制造技术、形成技术基础等工艺课堂中的体现――绿色制造。在实际中的机械制造技术过程中,例如具体的锻造、铸造、焊接、冲压、表面保护、热处理、特种加工等,都可以将绿色理念渗透到其中,主要包括有:绿色工艺、绿色软件环境、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绿色生产涉笔、回收再利用、绿色物能消耗等。绿色制造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绿色制造结构图

(4)绿色理念在机电设备维修、诊断技术工艺课堂中的体现――绿色维修。绿色维修是一种充分考虑到资源利用率和环境影响因素的现代维修方式,主要目的就是在达到恢复或保持产品合理状态的同时还应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产品维修到产品报废这一期间,维修人员不仅应该尽可能将产品恢复或保持到原来合理的状态,而且还要减少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绿色维修主要表现在表面工程技术、清洁维修工艺、故障诊断技术等内容。

3绿色制造理念在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3.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目前,我国机械专业课程的老师、学生以及教材的编写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绿色制造理念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很多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只注重传统机械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绿色制造理念的渗透。因此,老师首先应该要加强自身的绿色理念,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信息资源以及科技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了解,从而增加他们的绿色制造环保理念。

3.2优化改善教学内容

(1)在产品设计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合理引入绿色制造理念,从而使学生了解明白,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都需要按照环境保护的相关律法规,采用合理的工程材料、工艺技术等,尽量减少产品构件的体积、数量、重量等,使产品能源消耗降到最低。同时,老师还应该在教学中补充关于绿色制造的理念与设计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在工程材料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积极引入选择绿色材料的概念,向学生们详细介绍材料的污染性、毒性、辐射性、可回收性等性质。此外,老师还应该对于清洁、无毒、无污染、易回收、易处理、可循环利用的工程材料对学生进行仔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明白各种工程材料的性质。

(3)在形成技术、热处理、机械制造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提示学生不同的材料需要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形成技术以及机械制造技术,从而降低材料的能源消耗率。另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们具体讲解绿色的高新技术,使学生们对于绿色制造机械技术有一定的了解。

(4)在机电设备以及诊断技术的工艺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对绿色维修理念和绿色高新技术进行强调和渗透,例如噪声监测、油液分析、原子分子沉积、温度监测、震动监测等,从而使学生对绿色制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掌握。

3.3注重绿色制造企业的实践

绿色制造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一个动态体系。因此,老师应该一方面关注绿色制造的发展状况,从而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应该联系社会中的绿色制造企业,为学生提供一次绿色制造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绿色制造理念在机械制造工艺课堂和社会实践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结束语

将绿色制造理念合理地渗透到机械制造工艺课堂教学中,不仅满足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而且还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的生活环境成为老师引导学生的基点及开放教学的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薛芳.基于绿色制造理念的机械制造工艺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8):80-80,82.

[2]潘玉清.绿色制造理念下的机械制造工艺研究[J].煤炭技术,2010.29(10):26-28.

[3]孙占军,刘朝武,姜亚等.机械制造中绿色制造技术的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

[4]冯爱华.基于绿色制造理念的机械制造工艺[J].电子制作,2013(22):81-81.

绿色出行教学设计篇10

一、指导思想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总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要求,努力把我校办成市、省、部级“绿色学校”。并以此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目标和要求1、“绿色学校”强调将环境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性活动中,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让青少年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2、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掌握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3、学会如何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在头脑中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4、全校师生人人从关心学校环境到关心周围,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5、通过学校创建“绿色学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学校环境得到改善,而且还要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带动公民更广泛的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6、以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懂环保、爱环境,塑良好形象的养成教育,让绿色的“种子”在更多的孩子们心理扎根发芽、茁壮成长。7、综合以上各项目标要求,真正把创建“绿色学校”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辅导、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之中,使之形成全方位的一体化工程,最终实现“绿色管理”、“绿色教学”、“绿色环境”、“绿化育人”、“绿色活动”的学校特色。8、全校上下共同做好创建“绿色学校”的各项过程管理,抓出成效,争取进入市、省、部级“绿色学校”的行列。三、计划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一)2002年3月,学校做出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启动创建工程,成立领导机构。《吉铁二小关于创建“绿色学校”的决定》指出:要把创建工作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管理之中,形成与素质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格局。并在争创中不断上档次,上水平,向着更高目标,向着省级、部级“绿色学校”迈进。(二)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1、为了计划切实可行,学校在计划前对照“绿色学校”创建指南及评估标准对学校内部环境及环境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具体通过观察,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情况,分析调查结果,为制定计划提供依据。2、根据调查结果,创建“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在人力、经费有保障的条件下,从课程渗透、课外和校外以及社区活动,学校环境管理,校园绿化、美化四方面来考虑制定创建“绿色学校”的计划。(三)实施创建“绿色学校”计划:1、制定学校创建“绿色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吉铁二小创建“绿色学校”实施方案》,在此方案指导下,从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环保活动小组章程》《环保知识十知道》等多项制度要求,真正把创建活动纳入制度化管理,当作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来抓实抓好。2、组织培训:教职工是环境教育的推动者,教职工的环境知识和能力直接涉及到创建“绿色学校”的成效。因此,学校将积极为教职工提供各种环境教育培训的机会。具体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培训: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绿色学校”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按各自职责分工学习和掌握应会的理论知识,以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义务。3、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环保专题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环保基础知识,自身与环保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达到亲和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灵的目的。4、结合有关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植树节、爱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环保意识,主动为环保做贡献。5、利用班队会、晨会、广播等,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信息。通过收集、自编、创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受到教育和陶冶,发挥自身的能量为环保尽责出力。并设立以环保为话题的讨论活动,利用每天早上的晨会时间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提高环保道德,以指导自己的行为。6、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办环保小报”、设“环保之声”广播栏目、办“我们身边的环保”电视节目,写“环保征文、儿歌”、“自创环保标语”、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清除白色垃圾”、“回收废物”、“变废为宝”以及冬夏令营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中成长,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7、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一月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建立“我们承诺好习惯”评比机制,评比板,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到有考核、有评比,采取自评、班评的办法,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班级采用“星级中队”制,激励各中队向“绿色中队”迈进。8、设立“环保监督员”、“环保检查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做到日检查、周小结评比、期末总结表彰,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我为环保做贡献”的好公民意识。9、开辟环境教育阵地,创建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环境设施的特点。创造高品位、充满寓意的校园文化,让墙壁活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无声的老师、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让学校绿起来,起到环境陶冶人的作用,让校园靓起来,为学生创造雅洁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幸福健康的成长、长大。四、经费预算及分配: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及设备必须得到充分地保证。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筹措和划拨资金,充分更新教学资源,具体在以下方面保证投入。1、环境类资料内容购置投入:①书籍、报纸、期刊投入4000元。②幻灯片、录像带、专题教学资料或教学资源库(光盘、挂图、标本、计算机、实验仪器等)教学设备等项投入:280000元。2、环境改造建设内容投入:①活动场所建设器材投入:198000元。②校园环境改善及布置:426000元。通过以上的投入,充分开发校园条件、资源,开展环境教育,最大限度的保证“绿色学校”创办活动有效开展。3、信息交流和工作宣传投入:15000元。五、检查考核的方法和要求:1、日常工作按照学校《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网络》分工进行检查督导,评价创建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具体要求过程管理严、细、实,主管人员要认真留下督导工作纪实,活动轨迹,掌握评价的第一手材料,以做到评价的公平、公正、真实可信。2、按照《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的5项条件量化打分,每学期评选出各年级的“绿色教室”和教职工“绿色办公室”,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办公环境。3、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