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概念教学策略十篇概念教学策略十篇

概念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01

概念教学策略篇1

关键词:历史课程;概念生态;概念转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62-03

在对前概念研究的基础上,posner等人于1982年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与此同时,posner等人把影响概念发展的个体经验背景定义为“概念生态”。概念生态呈现的是概念与个体心智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者通过了解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可以找出学习者产生迷思概念的原因,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笔者以历史概念教学为例,建构影响概念转变的生态环境系统模型,如图所示:

概念转变之生态系统模型图

由模型图可见,学生概念生态的形成是来自对其知识系统、认识系统和情意系统的调动,三大系统包含影响概念生态的多种因子。例如,对知识的认同、先备概念(过去的经验)、学习的本质、概念的本质(反例、类比与隐喻、范例与图像)、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情意领域与情绪等,各因子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并影响着个体学习的方式与学习成就。

同时,学生的概念生态也会影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及其两者之间的互动活动的展开,学生个体的概念生态在结构上具有差异性,其学习方式和学习成就可能会因为他们的概念生态结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以,教师观察、思考、遴选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要有探究生成、促进学生成长的价值。

一、对知识的认同

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相信程度会从一开始就决定着教学新概念的难易度,因此,了解学生个体对于新概念的认知可以帮助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组织教学。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第一子目“欧洲联盟”为例说明。

(一)学情调查与分析

表1学生对“欧洲联盟”概念的认同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班45位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接触的媒体大致相同,因此他们对欧盟这个概念的认知来源大体相同,主要是基于权威观点。另外,由于欧盟这个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加之学生的认知主要不是根据个人经验,所以大多数学生认知程度较弱。显然,对于欧盟这个概念的生态调查,反映出学生在知识系统中权威观点影响为主,具有普遍性,可以在教学中进行碎片整合,集体突破。其中,个人经验作用较小,可以设计个体展示,以资印证。

(二)教学组织策略

1.步骤

步骤一:重现已知经验。通过对初中教材、高中政治教材、报刊书籍等媒体资料的整合,整体感知。

步骤二:挖掘教材文本。把高中历史教材中的“欧洲联盟”部分作为新的情境文本进行解读,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中全面、深刻地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

步骤三:展示个性理解。概念转变的过程中要依托共性,更要尊重个性,让个体展示其见闻、见解,有利于主体的个性化发展。

2.操作

(1)采集与反馈。

对话1:“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第104~106页,材料略)以怎样的视角来探讨欧盟这个概念?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对话2: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五单元第2课“在多极化的进程中”(第151~154页,材料略),就概念的内涵上讲,较之于高中政治教材对欧盟的阐述有哪些发展?从进程和性质两个方面描绘出两条发展脉络。

对话3:(分组讨论)你课外采集的资料中有哪些新的发现?从哪些视角发现的?请说明理由。例如,可以从特点、趋势、困境及出路等角度展开。

(2)分析与综合

对话4:阅读教材107页,尝试从背景、进程、性质、特点、意义等方面给欧洲联盟下定义,要求言简意赅,自然成文,重点突出,不超过200字。

(3)实例与辨思

对话5:请xxx同学谈谈他游历欧洲的见闻,见证一体化下的欧盟。

对话6:根据你对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事实的理解,以“我眼中的欧盟”为题发表主题演讲,时间3分钟。

二、学习与概念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指向主体的学习成就阈值,表现为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以及获取知识的层次高低。其高低层次为:识记过程与技能理解与概括应用与表现。概念的本质指向主体的学习呈现方式,表现为教师选取怎样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内核,揭示其规律性,发展学生的深层理解力。其呈现方式有:反例、类比与隐喻、范例与图像等。下面以类比与隐喻为例展示教学“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这个概念本质,以及主体学习的发展过程。

表2以学习和概念的本质视角教学理性主义

促进概念生态和谐演进表

层次1至层次4体现主题对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化,能级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策略适时调控概念的生态环境,使学生的学习逐步延伸,以此促进对概念本质的逐渐揭示。值得注意的是:“锚”的确认和“概念化中介物”的提取十分关键,剔除无关甚至错误的信息,同时还要关注对主体思维的开发。所以,对话可能比直接教给学生要有效得多。

三、问题解决的策略

park(1995)认为,当学习者解决问题时,其概念生态潜在地影响着学习者形成假设、澄清假说,进而产生解决方法的过程。就是说,学习者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会随着概念生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学习者在没有接触之前,一直认为某个概念是科学概念,当通过学习了解其本质后,他的想法也随之改变,至此我们认为,学习者的概念生态已发生改变。教学的任务就是如何选取恰当的策略,促使这种改变的发生。

台湾陈能川教授研究发现,高学习成就的学生比较偏向独立解决的问题解决方式,对于(老师和书本)权威等善于质疑;中、低学习成就的学生的问题解决方式比较倾向于放弃做实验、找资料,顺从权威,只做记录和勾画。面对这种截然迥异的问题解决策略,教师正视差异和帮助低学习成就学生增强学习成就感等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请看下例。

表3评价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问题解决策略

概念教学策略篇2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一线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常常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只是从单方面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这样长此以往就严重影响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和运用,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

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4.教师教授概念的方式

有时教师往往会表示出忽视概念教学的大方向认为学生掌握起来很简单,在低段教学中一味的追求直观教学,口头讲解概念并且结合先备好原型材料或样例说明概念其实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着,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到了最后还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如乘法口诀;学习的场面热闹非凡,各种教具学具的使用等课堂教学看似成功,可是却中看不中用,到了课后概念的使用却很迟钝,那么结果还是要死记硬背。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创设科学合理的现实教学情境

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要创设科学合理的现实教学情境才能更利于概念的教学。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案例1: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

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

(1)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

(2)我国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

(3)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

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表示形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只能吸收30%的新知,动手的话,可以达

2.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第二次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自觉与提升。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数学就好比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三、以练习设计为艺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所学新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仅仅是信息反馈的手段,而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作,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目的。

案例1: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新课后,可以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一根长为20厘米的毛线绳围成一个长方形,同时叙述已知条件:这个长方形的长为7厘米,宽为3厘米。现在把它变成了一个正方形(演示为正方形)。如图:

提出思考题:

1.这两个图形的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2.你能计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吗?

概念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基本策略模式

一、研究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以及空间图形教学等多个部分,其中,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和前提,是小学生进入数学领域的第一步。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对概念教学照本宣科,简要定义,学生理解一知半解,给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道路上设下很多障碍。因此,许多数学教师开始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反思、改革与创新,而且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具体与系统,没有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和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教育同仁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策略

1.开展生活化教学使数学概念具体化

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无法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点,首先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能力较弱,导致学生很难将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并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的感知。其次,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换言之,小学数学概念是严谨、抽象和模糊的,学生很难依靠教材内容对相应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也就很难对其真正的理解与掌握。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概念难度增强了,甚至部分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枯燥和无味,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降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将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形象化与生动化,必须要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找到具体的参照物,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理解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通过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比一比》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其中涉及的数学概念是比较,教师需要学生理解长与短、大与小等多方面的具体含义,能够切实掌握比较这一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这一数学概念相对模糊和抽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很难通过教学上的解释深刻理解比较的含义和本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学开展概念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摆放一大一小两个苹果,并且询问学生:“同学们,这里有两个苹果,大家想要哪一个,为什么?”此时,学生会毫不犹豫的回答要大的苹果,因为它比另一个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融入比较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树立具体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也可以让不同身高的学生来到讲台,让学生按照高矮顺序排列;让学生用笔、尺子、绳子感受“长、短”的概念。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领悟比较的概念。

在此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具体的事例开展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能够将具体的事例与抽象的数学概念相互融合,在对比与参照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和感受,进而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引导学生在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解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数学概念有具体的认识,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够都相对较弱,在面对数学概念时,学生也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有效的进行理解和学习。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就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分享,利用团队的力量进行学习,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在《平移和旋转》这一章节的学习中,学生无法通过教材中的内容对平移和旋转进行正确的理解,也就无法对相关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感悟。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平移和旋转的具体概念,通过小组中演示,列举生活例子,教师的适时评价,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的具体现象,从而增强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在学习小组中,在同伴旁边,学生思想压力小,思维更加活跃,敢于在小组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分享同学的见解。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的形式,学生就能在思维与观点的碰撞中对数学概念有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就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3.利用有效的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

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后练习是不能忽视的学习环节,有着巩固与提高的实际效能。换言之,课后练习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巩固学生所学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所教的数学概念,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对数学概念进行巩固,要避免学生在时间的推移中遗忘所学的数学概念,或者使数学概念变得模糊。

教师必须对课后练习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改革。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习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布置的课后练习应该能够针对概念教学的特殊性,应该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答题效率。

例如,在《梯形》的教学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总结生活中那些形状是梯形、梯形的特征等,通过寻找生活中实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简单地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石,其作用不言而喻。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性的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数学基础、兴趣和信心。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需要许多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交流,进一步丰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模式和策略,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丽萍.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J].内蒙古教育,2010(20)

概念教学策略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08-02

小学是挖掘、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阶段,但由于学生此阶段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知识的掌握往往具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应全面了解、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积极尝试各种新颖、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课前预习对于思维、接受能力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在设计概念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且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所要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比如: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概念性预习,而为了避免学生在预习学习中,只是对相关知识进行片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来对其预习作出恰当指导,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把握准确的预习方向,真正理解其中的定义,从而为其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概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做出进一步培养,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其概念分辨能力,教师应给予重视[1]。

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会对其学习能力、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全面了解,采取更适合的教学策略,如,迁移性、形象化等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构建、优化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知识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特点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2]。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结合其现有认知水平,适当融入一些实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以概念形式来为学生呈现知识结构。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学生回忆或是观察身边周围的轴对称图形,并在相应的实物上画出相应的实线来进行轴对称的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全面满足其认知发展需求。

另外,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恰当的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点框架,且进行系统化的对比分析,并针对性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引入,以此来加强概念知识间的衔接。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恰当的转化相同、不同概念间的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表象。例如: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知识点恰当的引入其中,让学生以此来实现知识点的科学整合。

三、强化概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设计、组织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在全面了解、把握学生认知发展需求与兴趣爱好基础上,积极采用较为生动、形象的教学策略,全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使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当中。对此,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实践之间的有机整合,通过设计、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为学生传授相应的概念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获得更全面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将概念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3]。

比如:在讲解“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在生活中”与这一知识点相关的实际物体,并给予其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究空间,引导其以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然后教师再结合其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探究做出恰当指导。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此外,再次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深刻,且能够准确、灵活的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概念知识教学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认知需求、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概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概念知识,从而在激活其数学思维的同时,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小龙,周国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3):26-27.

概念教学策略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就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来说,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所在。但是就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而言,数学概念显得笼统,较难理解。因此,对于概念教学,只有使用正确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起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效果。

一、概念教学的必要性

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概念贯穿其中,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的基础。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应将数学概念作为一个主要环节进行重点学习与把握。就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来看,数学概念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起着基础的奠基作用。然而越基础的东西越重要,对于数学概念的基础性掌握决定着学好小学数学的可能性,也决定了做好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必要性。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独立性的培养。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体系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组成元素,具备较为明显的独立性特点,在数学概念的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独立性。二是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逻辑的培养。就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来说,数学概念较为复杂,难以理解。这也就要求学生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中,需要高度集中精神,运用思维的反复推理来进行理解,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另外,数学概念的逻辑性也体现在它将一些要求背诵的数学知识有效联结在一起,在一个概念的基础上能够衍生出其他的数学概念,这些相互衍生出的数学概念也就势必存在着联系,具有相应的逻辑上的联系。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三是对于学生数学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就数学概念而言,很多的数学概念都不是一个具体的可以观察的事物,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就加大了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难度,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头脑,将抽象的概念进行想象,因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数学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当前小学概念教学的局限性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影响概念教学工作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方面来看,当前我国的数学教师队伍中也存在对概念教学理解不够,重视程度较低的现象。有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概念教学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影响了概念教学的教学效果。从学生方面来看,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概念教学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普遍较低,受自身思维发展的影响,对很多数学概念的逻辑思维无法理解透彻,长久下来便会产生对概念教学的恐惧与排斥心理。从概念教学的自身特点来看,虽然它对于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锻炼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但是概念教学本身有着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特点,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无法提起对概念学习的兴趣,进而也阻碍了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

三、概念教学优化策略

结合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要想促进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展,必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进行概念教学方式的优化,让概念教学适应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一)引入数学概念

将概念引入小学数学教学环节,是促进小学概念教学的最有效方式。对于引入的概念,应确保是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才能使概念教学的有效性与教学的实际价值得到有效保障。针对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逻辑特点来看,在概念引入环节中应该注意概念的衍生性。将概念教学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概念引入环节也不能违背这一初衷。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事物与新知识充满好奇,在原有的、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基础上进行概念的衍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对于概念理解的难度,并且能够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另外,在概念引入中也应注意引入概念的生动性与直观性。在小学生能够接受并且理解的基础上引入概念,能够很好地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建立数学概念

只是将数学概念引入数学教学,并不能直接解决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难题,还应及时做好数学概念的建立工作,使数学概念能够融入到小学的数学体系中,使学生能够接受并熟记。对于数学概念体系的建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其完善。例如,给学生两种或多种不同的物体,通过与实际物体的对比,引导学生进行区分,在区分的过程中,建立小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知。另外,针对概念衍生的特点,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变式进行数学教学,促进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概念,进而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概念。

概念教学策略篇6

一、引入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运用引入方法,创设数学情境

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学伊始就应使学生做好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准备。在概念的引入阶段,首先就是要迅速安定学生情绪,使学生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并且开始接触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就是创设数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借助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以及知识本身的可塑性,利用数学问题,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环境。比如通过计算引入“互为倒数”这个概念时一,教师先出示一组题让学生口算:21/2,l/77,4/55/4,9/1010/9.…,算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它们的乘积都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其它如“比例”、“循环小数”、“约分”、“通分”、“最简分数”等概念都可以通过计算引入。

(二)提供感性材料,建立清晰表象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他们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性很强,只有出现足够数目的、有价值的感性材料,他们才能深刻地理解概念,因此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向学生呈现这些典型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讲解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讲明内涵外延,全面理解概念

教师要始终铭一记数学概念的定义所反映的只是最本质的属性,概念的内涵不仅仅是定义,还包括许多性质、定理、推论等;而概念的外延也不仅仅是几个典型的例子。教师在讲解时首先要讲弄清概念的定义,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把数学的科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含义区别开来。讲清楚定义后,就要讲清此概念所引出的性质、定理、推论等,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和应用概念。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而它的性质却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它的判定则包括: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此外,教师还要准确描述概念的外延,防止不适当的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同时教学数学概念时还要避免同一词语的反复。例如,不能说“求两个数加在一起是多少叫做加法”。总之教师在讲解概念时既要保证讲的全面,又要保证用词准确。

(二)注重瞻前顾后,发展所教概念

小学阶段数学概念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许多概念的定义是初步的,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完善。从纵向上看,许多的概念都随着学生知识的逐步积累,认识的逐步深入,而愈加完善。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的《数学教师用书》中也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之一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瞻前顾后,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还要了解后续阶段的教学内容,在给学生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始终注意将二者联系起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发展概念就是指教师不能就概念论概念,而是在讲解完概念的基本含义后,注意概念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对圆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就接触到了,但是当时对儿童的要求只是在几具图形中能找到圆就行了;而到了六年级再认识圆时,对学生的要求就更进一步,不仅要求他们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求进行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这就要求教师在最初的教学时就应逐步渗透后续内容。

发展概念的方式很多,除了渗透后续教学内容外,还可讲述一些数学史的东西,将概念的产生过程、发现此概念的数学家的生平经历、与概念有关的逸闻趣事,筛选一些讲给学生,这样就能使单纯概念的讲解增强了人文氛围,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更在情感上都有所得。任何课堂教学都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概念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三、巩固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进行系统总结、促进学生记忆

复习课的第一阶段就是将之前所学的概念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回想先前的知识,不要只是自己讲,要多采用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记忆。虽然学习概念是为了应用,但是帮助学生准确的记忆概念的具体表述也是十分必要的。系统总结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来的概念体系要清晰明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将这一阶段所学内容都了然于心。用图表的形式就要明显优于简单概念的罗列。

概念教学策略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071-01

在小学阶段开展概念教学是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概念教学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这是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数学概念的语言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小学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应该建立在教师把握数学概念内容本质的基础之上.小学数学是一门概念性很强的学,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学习领域都离不开概念的教学。

一、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兴起是一种必然,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其逐渐演变为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之一,旨在准确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思考问题、推理验证有所依据,能有创见的解决问题。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问题出现:第一种是重计算轻概念的现象。特别是低年级最为突出。通常教师只满足于学生算的对,而不在概念教学上下功夫。课堂表现为教师对概念仅是口头讲解一遍,草草了事,一带而过,可是进入高年级后,学生由于许多基本概念模糊不清,问题成堆。第二种是重结论轻过程探索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结果的记忆,而很少关注学生的探究与发展。第三种情况是重现象轻抽象。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初步抽象思维过渡,他们容易接受的是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因此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必须在直观的、感性的基础上进行,这一点极为重要。所以概念教学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以后,要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概念。第四种情况是重课本轻实践。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惟课本”即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课本按步就搬地展开,教材上怎么写,教学活动就怎么开展。二是“轻实践”,即“从课本到课本”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学活动时不能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概念,也不能将所学的概念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知道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但不会求圆锥形沙堆的重量也就不以为怪了。数学学习应能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应该着力于学生一生的持续发展的潜能,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良好的数学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概念建立的教学策略。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1.强化感知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不利于开展数学学习。教师要在小学阶段,借助各种手段,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感知的具体对象要从材料中剥离出来,帮助学生抽出概念具体化,如讲面积时以方形盒子为例,那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这个概念而不是只认方形的面积,可以用不同的物体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感知。

2.重视表象

在学习时多是通过直观感知概念,要让学生建立表象,从直观事例中脱离出来形成抽象思维,在学习活动中的实践完成后先不急于总结,可以让学生回想思考一番,由教师引导走向抽象概括。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它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表象接近于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表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是长方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

3.揭示本质,形成概念,增强时间体验,重概念的应用

在学生充分感知并建立表象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的全体,从而形成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一些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课程改革、赋予我们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讲概念的形成过程,还要加强数学概念的应用。引导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重视数学的应用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数学应用是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也是学习数学的直接目的,所有的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更新概念教学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总之,概念教学不是单纯地“讲清概念”,仅仅满足于告诉学生“是什么”,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全而地把握概念的本质,着眼于数学概念背后的思想力法,让学生了解它产生的背景,知道它在建立、发展理论或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获得数学美的享受。小学数学概念的有效教学,之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教师应首先立足于教材研究,在全而深刻地把握小学数学概念深厚内涵及本质的基础上,通过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并通过有意义地接受学习的力式使学生理解并获得数学概念畴。

参考文献

[1]陈开勋,鞠锡田.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35).

概念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一、九年级化学概念的特征分析

1.抽象性

化学概念是指对同类属性的化学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因而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化学的学科特征就在于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这样的研究对象是生活中看不见、摸不到的。因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化学概念是具有抽象性的,例如,“原子”的概念。在化学概念中,原子是指“不能在化学反应中再分的最小微粒。”这样的定义具有抽象性。

2.基础性

从不同的角度与深度来理解化学领域的概念,所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不同的。在高中领域对化学的学习要比初中的学习更加系统、深入。这样也就产生了化学概念的第二个特征――阶段性。九年级的化学概念是化学的初级概念,具有基础性特征,而这一阶段的学习也主要以基础学习为目标。

3.关联性

化学概念之间存在关联性,对于某一概念的学习是掌握其他概念的前提性要求。而九年级的化学概念多为基础性概念,因而这些概念之前的关联性就更加紧密了。例如,原子、质子与中子的概念。

二、九年级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分析

加强九年级化学概念的教学,应当在充分考虑九年级化学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应的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1.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化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因为要通过直观具体的情境向学生讲解化学概念。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中最具有直观性的授课手段,因而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为学生讲解化学概念。

例如,在分子概念的讲解中,可以应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要进行分子概念的实验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若干烧杯、多个试管、三个量筒以及各种化学试剂。在正式开始讲解概念前,教师可以先通过实验引入问题,将两个烧杯中各注入50毫升的蒸馏水,然后在一个烧杯中加入一匙盐,在另一个烧杯中放入10毫升的氯水。然后让学生观察变化,进而引出分子的概念。然后,在学生初步了解到分子的概念之后,再进行第二个实验,可以在两个量筒中分别注入50毫升的水与50毫升的酒精,然后将两个量筒的水仪器注入另一个大量筒中,然后让学生观察变化,进而总结出分子的特点。最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此实验中,可以在两个烧杯中注入50毫升的水,在一个烧杯中滴入氨水,在另一个烧杯中滴入酒精。然后让学生通过闻的方式分辨不同的水。最后再对分子的概念进行总结。而通过上述实验,学生可以对抽象概念产生直观的感受,对于学生来说,分子这种在生活中看不见的化学符号,从此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2.注重课程与日常生活结合

化学概念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生活中难以找到与概念一一对应的实体物件。因而,造成了化学概念难以理解的问题。而这就要求我们教授在化学概念时要注意概念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过滤概念的讲解中,可以将其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要将过滤的概念融入生活中进行讲解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因此,这堂课程可以在教室外进行。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在教室内进行,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解过滤的知识。可以通过过滤实验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过滤的定义,还要向学生讲解过滤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图所示。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过滤方法之后,就可以进行第二步了。

第二步,可以在室外进行操作。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学校的池塘边进行污水过滤实验。这样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过滤这个化学概念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这个概念不再显得抽象而难以学习。

3.对化学概念进行归纳对比

化学概念具有关联性,这样的特性会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产生混淆。而有些化学概念是十分复杂,不易区分,有些化学概念的特征并不明显。而这些都对学生学习化学概念造成了困难。因而,要对化学概念进行归纳总结,使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区别能够被直观地呈现出来。例如,原子与元素的概念区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对化学概念的学习,学生是最重要的因素,任何好的方法都需要使用到学生中才能起到作用。因而,学生也要端正学习态度,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关于化学概念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概念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小学科学前概念教学策略

小学义务阶段的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但有些教师为了满足让学生记住概念的定义,直接在教学中“空降”科学概念。教师没有向学生展示概念建立的内涵,没有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学生虽然把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遇到实际问题仍不懂得运用科学概念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巧妙转变学生的前概念,重建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使得教学有的放矢,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

1.掌握学生前概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可以通过师生座谈会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脑海中已有的前概念进行全面调查,分辨学生的前概念是否有科学上的偏差,以及学生认知上错误的原因,再撰写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接受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课堂教学前的问卷,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质量轻的物体更容易浮起;质量较重的物体在放入水后会沉入水底,无法浮起。通过此方式暴露学生的错误观念,使教师在教学前有充足时间思考相应的对策。

2.合理选择学具,消除错误前概念

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先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科学概念深入理解,再根据学生的前概念,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

例如执教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在理解完声音的强弱以后,如果按照课本的方法,只让学生听高低不同的两个声音,当提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由于思维中形成的定势,很可能会根据错误的前概念,说是声音的强弱不同。在教学中,如果改用吉他做学具,让学生比较这一系列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便能很容易得出是声音的高低不同。对学生前概念进行了解后,可以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合作交流,引发对前概念的质疑

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个体认知受到的限制得到克服,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对彼此的观点及见解有所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时积极性较高,其在相互信任、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将原始的观念合力表现,说出自己的前概念,实际的交流过程会使学生意识到原有的前概念存在不合理及片面等现象,促使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和思考。例如在《植物的果实》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带来果实,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带过来的是否全部都是果实。对于苹果、桃子学生基本都认为是属于果实,但是萝卜、地瓜等块根块茎,同学的在交流中会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只要能吃就是果实,有的认为必须有种子才是果实。不同的前概念引起学生不同的意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和别的同学的想法不同,引发对果实这个科学概念的思考,激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4.引发认知冲突,修正错误前概念

学生在真正学习新概念之前,对一些概念已经有所了解,包含原有的经验和假设,但是学生感知生活的最初印象往往与概念的科学含义不一致。有的前概念已经形成定势,教师要将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的错误前概念全面改变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制造“矛盾事件”,合理的引出认知冲突,构建新的科学概念[2]。

例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堂教学设计实验环节,杯子里放面巾纸,然后让整个杯子浸没在水里,让学生猜想纸巾会出现什么情况?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做出猜测之前往往会结合以往的经验,认为纸巾在水里面就应该会被水浸湿。教师在综合学生的答案后,开始做实验,通过多次的实验后,发现杯子内的纸巾是干的。这样的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猜想是矛盾的,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纸巾不会被水浸湿的原因。经过学生交流讨论后,让学生明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杯子内的空气也占据一定的空间。课堂上教师创设一个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发现自己对某一科学现象的原认知结构与真实的科学现象之间的差异,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新的科学概念重新解释现象,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修正学生的错误概念,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变。

5.结语

每堂科学课学生都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科学概念,科学概念能促进学生获得系统化、网络化的科学知识,对学生全面理解、应用科学有一定的帮助。教师教学中应该沿着学生前概念的发展这一基础,帮助学生将所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和原有的想法建立联系,修正错误前概念,重建科学的新概念。

参考文献:

概念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核心概念;传递;策略

对于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核心概念的有效传递非常重要,这是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的根基。在针对核心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取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并且要将很多理论知识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认知,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与吸收,这也是提升知识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

一、利用实验教学作为有效导入

概念的教学可以有很多展开模式,对于有的核心概念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实验教学来作为有效导入,这往往能够收获很好的教学效果。很多物理学概念都是在实验过程中提炼而来的,很多概念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加以体验与验证。基于物理学科的这一特征,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将概念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融合,透过有效的实验过程来帮助学生对于概念形成更为直观的理解与感受。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实验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概念的生成,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概念的体现方式。这同样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所在。

例如,“比热”这个概念的教学,“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是重点内容,对于这个概念的教学可以很好的利用实验来作为教学导入。在实验时要渗透控制变量法,同时要注重实验的严谨性:

实验观察:“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物质的吸热现象。

控制变量:要保证比较在同一标准下进行,必须排除对“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对实验条件进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温相同,两者吸收的热量也相等。对于这个实验而言,一定要突出物体吸收的热量和物质种类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让“比热”的概念更直观的得到体现。有了这个实验过程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会更为深刻,对于这一核心概念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二、合理的利用比较教学法

物理课程中的很多概念还存在一些相似性与相关性,学生也很容易将这些概念弄混淆。针对这种类型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教学法,透过将类似的或者相关联的概念进行直观比较来突出概念的特点,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相互间的差异。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不仅极大的深化了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认知,也能够很好的避免学生对于概念的混淆与滥用,这样才能够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对于很多知识点有更深入的掌握。在进行比较教学法时教学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只有在具体的背景条件下相互比较的两个概念的特征与差异才会更好的得到体现,这也是更好的发挥比较教学法的效用的一个前提所在。

例如,对于“重力”和“压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往往容易错误地认为“压力总是与重力相等”,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甚至有些同学更极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异,笔者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a物体重15n,将其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对a施加一大小为7n,方向竖直向下的力,求此时,a对地面的压力?借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分析并画出重力与压力的示意图,借助这个示意图学生能够很直观的看到重力与压力的不同,这个例子也很有代表性的向学生们直观的呈现了二者间的差异。这才是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借助这个有效的对比不仅消除了学生认知中的偏差,这也让学生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差异有了更好的认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

三、对比生活实现概念的建立

有的核心概念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对于这一类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生活来帮助学生实现对于概念的逐步建立。教师可以以生活中某个知识点的体现来作为教学引导,并且透过相关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来逐渐将学生引入知识教学中来。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生活化的类比教学形式,可以将物理概念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现象进行类比,来化解学生在理解上的认知障碍。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教学方法,这也是让很多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并且保障学生对于核心概念的教学有更好的吸收的一种教学方式。

例如,“电压”这个概念,从其本质上看该概念与电场力做功的概念有关,不过初中物理教材中没有交代,而是单刀直入。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合理,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也会觉得比较突兀。为了化解这一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进行对比的方法。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水流的形成,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对比分析,从现象的观察中总结得出水要能够流动必须要有水位差(水压),然后引导学生从电路、电流的形成过程等方面进行类比,进而建立概念。有了这个生动形象的类比过程后,学生对于电压这个核心概念立刻有了非常直观的体会,对于概念的实质也形成了更好的认知。教师要善于结合核心概念的特点来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对于提升概念教学的效率将会是很大的促进。

核心概念的教学在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中非常重要,这是让学生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教师要善于多样化核心概念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实验教学作为有效导入,也可以合理的利用比较教学法,还可以对比生活实现概念的建立。教师要善于结合核心概念的特点来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这不仅能够极大的促进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与吸收,这也会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牢固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娜,李美娜,王玉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学生前概念的转变策略探讨[J].科技信息.2014(03)

[2]修绍虎,赵立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转化前科学概念负迁移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

[3]王书元.初中简单电路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丛立新,史磊,吕旭其.物理前概念及干预教学实验研究总报告[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