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服务业特征十篇现代服务业特征十篇

现代服务业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4:25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服务营销客户满意营销知识营销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会展服务业、法律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休闲服务业、物流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租赁服务业等。

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的含义

市扬营销是指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是指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服务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知识经济时代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并上升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时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呼唤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现代服务业营销的核心理念是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

现代服务业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要建立一个合作共赢的价值链,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的定位不仅要让自己成功,而且要让别的行业也成功。如咨询服务业可以为金融业的业务拓展提供咨询服务,金融业也可为咨询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又如电信业可以为金融业的业务拓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能发展自己的业务等。

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的特征

由于现代服务业具有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和高人力资本、高信息含量、高附加值及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的“三新”、“三高”和“三低”的特点,使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具有下列特征:

由于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很难感知和判断其质量和效果,他们将更多地根据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有形线索来进行判断。因此,有形展示成了现代服务营销的一个重要工具。顾客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同服务人员的沟通和互动行为,向传统的营销理论和产品质量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产品生产管理完全排除了顾客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员工而非顾客。而在现代服务行业中,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事实则迫使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管理人员正视如何有效引导顾客正确扮演他们的角色,如何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生产过程,如何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服务知识,以促使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和谐并行。若企业管理人员忽略这些问题,则可能导致顾客不懂自身的职责而使服务产品的质量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而在这种情况下,顾客通常并不会责怪自己的失误而将之归咎于企业,认为该企业的水平低下,进而造成企业顾客流失。

服务人员与顾客的互动行为也严重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及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工业企业在生产车间进行质量管理的方法无法适用于服务企业。要保证实际提供的服务达到每一位顾客预期的质量水平,就必须保证服务人员与顾客间取得充分的沟通,同时,服务人员必须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差异保持足够的应变能力。所以,服务产品的质量管理应当扩展至对服务过程及顾客的管理。

与有形产品相比,服务的不可贮存性产生了对服务的供求进行更为准确地平衡的需要。与制造业企业相比,供给与需求间的“同步营销”,对确保现代服务业企业经济地使用其生产能力要重要得多。差异性易使顾客对企业及其提供的服务产生“形象混淆”。因为对于同一个企业,两家不同的分支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可能出现一个分支机构的服务水平明显优于另一个的情形。前者的顾客确实会认为该企业的服务质量很好,而另一分支机构的顾客则可能认为整个企业的服务质量都低劣。这种“企业形象”和“服务产品形象”的混淆将对服务产品的推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于服务不具有实体特征,从而使得服务的分销具有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点。有形产品可以在一地或多地生产,然后运送到中间商或最终用户所在地进行销售。大多数服务却不能这样做。对这些服务来说,要么顾客必须到生产设施所在地,要么生产设施必须运到顾客所在地。后一种情况,如教师、律师、会计师的“服务能力”,可以运到需要他们的地方。专家的咨询报告、税务文书、保险单这些服务的产品形式,也都可以运输。虽然如此,表述这些文件意义的实际服务却不能运输。服务不能贮存或运输的特性也给大规模地生产和销售服务带来了限制,所以现代服务业企业要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就必须比制造企业付出更多的努力。

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的性质

(一)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是一种服务营销

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理所当然是一种服务营销。服务营销是指企业围绕着服务产品而开展的一系列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营销活动过程。服务营销与实体产品营销的主要区别有:

营销的对象不同。产品实体营销的对象是有形的,是可触摸的、可观看的、可品尝的,而服务产品是一种过程或行为;营销的主体是服务产品的一部分。服务产品的产生过程就是服务产品的提供者和顾客的互动过程。没有顾客产生不了服务过程,没有服务产品的提供者,顾客就无法享受服务;营销组合的要素不同。实体产品组合的要素是产品、价格、分销、促销4大要素。服务营销为7个要素,即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人、有形展示、过程;服务产品质量的非标准化。实体产品的质量、性能有一系列的量化标准。而服务产品,由于人是服务产品的一部分,同一项服务由不同的人来提供或不同的消费者接受同一项服务对服务产品的质量评价不一。

服务产品的供求关系难以调解。由于服务的不可感知性及生产和消费的同时进行,从而使服务具有不可贮存性。虽然生产服务的设备、劳动力等能够以实物的形态存在,但它们只代表一种生产能力而非服务本身。没有顾客,这些产生服务的生产设备和人员就会闲置和浪费,但如果服务需求超过供给能力,又因服务产品无法在时间上进行调节、平衡而使顾客无法推迟购买服务。而实体产品由于可以贮存,所以在时间、空间上可以达到平衡。服务产品供求关系调节的好坏还将影响到营销成本的大小;服务产品的生产时间影响服务的营销效果和企业形象。如果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过长,会引起顾客的心理厌烦,使其对企业服务质量及形象产生负面效应,及时、快捷是服务产品营销的核心;分销渠道不同。实体产品的分销往往可以通过中间商把产品从生产地运送到顾客手中,而服务企业的分销常常与促销过程连接在一起;促销重点不同。实体产品的促销重点在实体产品上,而服务企业的促销重点在企业形象。只有企业形象才能减少由于服务产品缺乏所有权转移而带来的风险感。

(二)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是一种客户满意营销

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服务业、房地产服务业等是一种客户服务业,因此,现代服务营销组合的要素,应包括“4C”(即顾客成本、便利、顾客需求和顾客沟通)、人员、有形展示和过程7个要素。

现代服务业营销观念与传统的营销观念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营销的基本要素从原来的4p变为4C(如图1所示),即企业的重点不是讨论生产什么产品,而是研究客户有什么需求;不是讨论产品定什么价格,而是关注客户的购买成本;不是讨论开展什么促销活动,而是想办法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不是讨论怎样建立分销渠道,而是考虑客户购买的便利性。传统的营销是通过销售来获利,而现代服务业营销是通过客户满意来获利。

(三)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是一种知识营销

现代服务业中的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知识产业性质,因此,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也是一种知识营销。知识营销是通过有效的信息传播方法和途径,将企业所拥有的对用户有价值的知识传递给潜在用户,并逐渐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将潜在用户最终转化为用户的过程和各种营销行为。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知识营销具有以下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演进,“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将逐步成为现实,竞争将愈演愈烈。其次,竞争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企业共有信息技术,共享知识资源,共同开发市场,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形成良性循环的竞争环境。

营销产品发生了质变,传统营销产品逐步被知识型产品所替代。这些知识型产品的营销要求营销者不仅要深谙营销技巧,同时也要掌握产品的知识含量,能够把这些知识推销给消费者。如果营销者对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使用功能、维修知识一知半解,对消费者的询问含糊其辞,产品售出发生故障时也不能迅速提供售后服务的话,那么消费者将失去对产品的信任和耐心,营销也就很难成功。

营销方式发生质变。传统的营销方式是靠媒体、广告等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这种传递是单向的,往往是营销者比较主动而消费者处于被动,信息反馈速度慢,而且成本较高,因而往往不能制订适宜的营销战略。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的实现使营销渠道四通八达。不仅营销部门可通过网络将产品信息迅速传达给消费者,大大减少了营销环节,从而降低了成本,而且消费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与营销部门进行对话,提出自己的愿望与要求,促使企业生产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营销的结果不同。传统营销的结果往往有利于企业和营销者,因为其营销的出发点和关注点在于能更多更快地推销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而知识营销更多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不仅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也能使消费者放心地消费产品和服务,特别是使消费者获得了有关产品的知识和使用技巧。

知识营销与传统营销模式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营销思路:传统营销将占有已确定的市场为目标,以营销管理成本取胜,是内向型的营销模式,具有规模有限性、时间阶段性、市场封闭性三大特征;而知识营销则以创造未确定的市场为目标,以新知识、高科技概念取胜,是外向型的营销模式,具有规模无限性、时间长远性、市场开放性三大特征。

综上所述,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的特征,决定着现代服务业市场营销是一种服务营销,是一种客户满意营销,也是一种知识营销。

参考文献: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2

【关键词】新兴服务业;营业税;税制改革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理念,通过对部分传统服务改造升级和创新发展起来的高端服务业。因其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以及创造工业需求和引导新型消费等重要功能,从而备受世界各国税收政策的支持。我国早在2002年召开“十六大”时,就确立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目标。但在近十年的工商税收改革特别是营业税法改革中,始终没有作出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积极反应。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营业税征管机制

(一)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与范围

现代服务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形态概念,必须立足产业形态研究其相对传统服务业形态所独有的特征。传统服务业一般具有增加值低、乘数效应小和劳动力素质较差等方面的特点。与之相对应,现代服务业则应具有五大基本特性,即知识性、高附加值性、高素质性、高科技性和新兴性。具体到某一实际的服务行业,它可能同时具有五大特性,也可能只具有其中一两个特性。例如旅游业只具有知识性和高增加值性,而缺乏高科技性、高素质性和新兴性。只有诸如航天中心游和未来的太空游之类的科技旅游,才能同时具备现代服务业的五大基本特性。

广义的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范围既包含商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住宿、洗浴、洗衣等很早就有的“旧式”服务业或传统服务业范畴,还包括现代物流、金融、通信、资产评估、法律、会计、质量认证等知识密集型中介服务业,后者通常称之为“高端服务业”。本文研究的现代服务业,是超越了传统的批发零售、旅游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电等概念,立足新时期的“朝阳产业”即狭义的现代服务业概念。也就是在工业产品进入大规模消费阶段时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以及部分改造后的“再现活力”的传统服务业。根据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现代服务业界定为九大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笔者将现代服务业范围概括为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现代电讯与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现代旅游及相关服务、中介服务、服务外包、文化与体育服务、教育培训、健康与社会服务、环境服务等十二项服务行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较,现代服务业是新经济的体现者,从一开始便具有信息化、国际化、规模化、品牌化等优势,更突出了其高成长、高增长、高科技知识含量和强辐射等产业特征,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营业税征管机制的客观需求

财政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决定税收,没有经济发展,税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税收又对国民经济具有调节功能,即通过“杠杆作用”发挥出税收对经济的“抑扬”效应。现代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快慢、规模大小、效益高低,不仅决定着地方经济发展好坏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成败,还直接影响到地方税收结构和税收水平;而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现代服务业在成长历程中的结构优化和竞争力增强等,尤其需要税收的支持。营业税是流转环节税收,直接牵动着现代服务业的每一步运行活动和投资者的每一分收入,如果将之与具有雄厚基础的传统服务业同等征税而不实行“差别对待”,那么这种“新生事物”将很难立足国民经济领域,更谈不上强势发展了。所以,营业税征管机制应与现代服务业需求配套,革除目前不相适应的旧规定,弥补现行法规政策缺陷,制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营业税制。

二、现代服务业环境下的营业税制缺陷和问题

(一)税目与现代服务业态不相对应

1.墨守陈规,现代服务业受冷漠。现行营业税目仍为1993年确立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9个。近年来涌现出的民办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科技推广、环保、动漫、信息、节能等新兴产业,其中科技、环保、节能、信息、动漫、广告、中介与、物流、会展等生产性“高端服务业”均已具备独立产业形态,且其创造利税能力强劲,但在营业税征收范围中仍捆绑于传统的“服务业”税目。

2.结构混乱,税收杠杆作用缺失。目前的“服务业”税目包罗万象,涵盖了日常生活、卫生健康和生产经营等各类“服务”,但旅游、广告、、中介、咨询、会展、信息等作为工业生产,大都已发展为独立产业形态,但税收待遇却没有差别;同时,运输业按运输途径和手段方式设为陆路、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和装卸搬运5个税目,当现代物流业兴起,却要横跨“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两大范围,境遇十分尴尬。而在交通运输业税目内,货运和客运以及客运中的公共交通业同出租车业,定价标准、成本利润水平差异很大,统统混杂于同一税目内显失公允。

3.个别税目名不副实。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和保险业发展的成熟化,“金融保险业”税目名称已不适应时展要求,容易误解为保险业是同“金融业”并列的独立产业。而事实上,它不是独立“产业”,而是“金融业”内一个分工经营并同银行、证券、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典当等平行发展的“行业”,其在国内金融市场中完全独立运行并处于强势,与其他金融产业在经营范围、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因此,不宜将之继续同“金融”并列。

(二)税率与新兴服务业扶持需求不对称

1.结构单一,差别调节功能弱。各类劳务或服务都有特定的目标和对象,运营方式、手段、途径各不相同,所产生的收入价格、成本费用千差万别,而其税率仅有3%(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和文化体育业)和5%(金融保险业、服务业等)两档。很难体现不同行业之间以及同行业内不同运营项目的差别调节。例如,“交通运输业”税率没体现货运与客运、城市公共交通与个体出租业的差异,邮电通讯业税率没体现强势行业(电信业)和弱势产业(邮政业)之间的差异等。

2.高税率抑制现代服务业发展。税率是税负的标志。对金融保险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等实施5%的税率近20年,即使金融危机后工业复苏亟需金融支持,营业税率也丝毫不变,仅在2010年出台截至2012年底之前给予农村信贷3%的优惠扶持;无形资产涉及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型象征,《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自主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形成的无形资产,给予所得税前按实际价值加计150%扣除的优惠,而营业税率规定5%,显然过高并且与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相脱节。

(三)减免税优惠与现代服务业需求脱节

税收优惠包括税后的减免税优惠(又称“直接优惠”)和税前营业额扣除或抵免优惠(又称“间接优惠”)两种。《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条列示的法定免税优惠共七项。其中,直接优惠主要围绕社会公益事业(老幼残育养、婚介、殡葬)、社会福利、公共事业服务和农业生产服务,惠及工业生产服务的仅局限于第七项“境内保险机构为出口货物提供的保险产品”;间接优惠的“差额计税”仅包括建筑业分包工程、广告制作与播报分离的广告业、旅游业和运输业跨境(区)组织旅游和运输、房地产转售(租)等,为生产服务的物流业、信息业、租赁业等,均未涉及。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营业税政策机制

(一)优化营业税税目结构

重新梳理征收范围,必须注重新兴产业并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突出对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的支持,增设、分设相关税目,切实做到税目细化,既达到照顾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特定目的,也能满足计税和征管操作简便的需要。建议除了原税目“服务业”外的六个行业两项资产共八个税目保留,原“服务业”新增和分设健康与社会服务业、物流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租赁业、教育培训业、广告及业、咨询与中介业和节能服务业九个独立税目。此外,“建筑业”税目分设独立税目“房地产业”。如表1所示。

经过调整后共设立18个税目,不仅保留了原来税目的营业税征收范围,还拓宽到了整个现代服务业领域,形成了税目同所有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一一对应。

(二)调整营业税率

依据我国服务产业的营业收入水平、获利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求等多种相关因素,利用经济学方法测定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以及营业税负担能力,依此一一对应地设计出具体的营业税率。在税率设计上,房地产业实行5%~10%的幅度比例税率,可规定由各省级政府根据纳税人开发保障房(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普通标准住宅、大户型住宅、豪华别墅等不同房型、地方价格水平和盈利空间等具体情况确定,个人销售非唯一生活居住房应按房地产业税目征税。这样,就可以体现营利性房产同非营利性房产销售的差别调节效果;对应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务范围和规模逐步萎缩而运营成本不断上升的邮政业务,实行照顾性税率1%;对物流、与中介、教育培训这些生产且获利较小的税目,以及涉及到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无形资产,也给予适当照顾,确定为1%~3%,但对境内开发无形资产转让给境外单位的,则仍应按5%税率征收营业税;对房地产开发产品、电信业务、文化演出业务等“暴利”项目,则确定为5%~10%不等的较高税率;最后,应纠正原税法对广告制作高税率与广告低税率的错误定位,将具有“暴利”特征的广告业务由现行的3%上调为8%,而将广告制作这类成本较高相对利润较低的业务由原来的5%下调为3%。最后,由于我国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积极主张并严格落实联合国以及相关国际组织节能减排计划的国家,也是工业规模较大并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的国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应该在营业税政策上首先表明中央政府的意图和决心,建议节能减排服务业实行“0税率”。

(三)完善营业税减免优惠政策

国家应坚持强化间接优惠,逐步弱化直接优惠。除了采取减免税等税后优惠措施,如规定对工业生产服务的“高端服务业”给予开业后免征营业税1―2年,免征期满再减半征收营业税2―4年;对节能减排服务业可以延长减免税期限,比如免征3年后在减半征收5年等之外,更应参照各省区一些先进做法;对特别需要扶持发展的新兴服务业等统一规定“差额计税”等间接优惠办法,比如专利服务以专利总收入减去付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的专利规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四、结论

现行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和税率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其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并成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阻碍。只有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整和改革,进一步拓宽征收范围,细化税目和优惠政策,并有针对性地安排税率结构和水平,实行不同行业、资产的差别对待,才能发挥营业税对服务型经济的调节功能,使之成为扶持和鼓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进而推动工商各业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乾杰,范雅菊.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4(2):101.

[2]李文.激励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国家税收政策研究[J].税收与经济,2008(3):87-89.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3

关键词:短信营业厅贝叶斯语义解析

用户通过短信等文本通信方式办理或取消通信业务,可以有效节约用户到短信营业厅办理的时间、提高用户的便捷性。但传统的短信营业厅不支持或只能部分支持模糊匹配功能,对于不支持模糊匹配功能的短信营业厅,通过将短信内容与业务库中预先设置的各业务映射的关键词集进行精确匹配,匹配成功则为用户办理相应的业务,如果匹配失败则向用户返回输入错误提示信息。而随着电信运营商对新业务的不断推广,业务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用户办理业务需要记忆大量的业务指令,严重影响了用户使用电子渠道的便捷性,降低了用户使用体验,也抑制了用户对于新业务消费冲动。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建设一种基于用户上行短信的语义理解和业务匹配搜索系统,提高系统对用户交互指令的理解能力,并从中找到用户感兴趣的业务并推荐给用户办理,提高用户通过短信方式办理移动业务的便捷性。

1搜索系统的实现思路

开发一套系统实现语义搜索功能,包括中文分词、语义解析和搜索、以及机器自学习等。系统采用算法将用户上行短信与上千种业务分类或其他数据进行关联,并将用户上行短信归入某一类或几类业务。通过对特征词的选取,以及每个特征词对业务搜索分类的贡献值进行筛选,将高于阀值的特征值作为联合概率计算的因子,业务匹配成功与否是通过一组特征词的关联度计算得到的,从而避免了关键字的嵌套交叉问题。同时随着用户的不断使用,有更多的上行数据提取特征,通过对特征指示性概率的反复迭代计算和训练测试,实现机器自学习成长的过程,从而实现对业务指令的同义词、近义词、错别字、生僻字等语义智能识别和业务搜索匹配。

朴素贝叶斯算法实现业务搜索:

贝叶斯分类算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分类算法,应用于文本分类时,通过计算文本属于每个类别的概率p(cj|dx),将该文本归为概率最大的一类,计算p(cj|dx)时利用贝叶斯公式。朴素贝叶斯分类算法即naiveBayesian,它建立在“贝叶斯假设”的基础之上:假设所有的特征之间互相独立。实际上,在生活中这种独立性很难存在,但从目前的实验结果看来,基于这个假设的简单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效果较好,而且计算简单。

针对每一个业务指令,建立一个对应的目标短信和非目标短信关键词的贝叶斯概率模型。其大体思想是,在已知的可以匹配到业务清单中服务指令的分类的短信(我们称为目标分类短信)中,通过一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来取得一个特征,可运用贝叶斯公式,生成一个“目标服务指令指示性概率”。

根据客户上行短信中所包含的一组词,可以用另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来确定文本短信的“整体目标概率”(combinedprobability),也称短信的特征联合概率。

算法说明:

选择贝叶斯算法的原因是由于该算法的优点在于:①实现简单;②贝叶斯模型能够自我纠正。

①特征指示概率的计算公式为:pi(w)=

式中,pi(w)是第i个分类业务征词w的特征指示概率;bi(w)是第i个分类业务征词w的目标概率;gi(w)是第i个分类业务征词w的非目标概率。

②目标概率计算公式为:bi(w)=

式中,DFi(w)为第i个分类业务中含有特征w的目标分类文本数量;ni为第i个分类业务中总的目标分类文本数量。

③非目标概率计算公式为:gi(w)=

式中,DFj(w)为第j个分类业务中含有特征w的文本数量;nj为第j个分类业务中总的目标分类文本数量;n为总的分类业务数量。

④特征概率计算公式为:fι(w)=

式中,m为含特征w的文本数量;s、x为预先设置的常量。

⑤联合概率的计算公式为:

pK(mi)=

式中,pk()为文本的联合概率;mi为第i个文本;f(wij)为第i个文本中的第j个特征词的特征概率;K为第i个文本包含的特征词数量。

通过以上算法,获取用户发送短信中包含的特征词,并通过特征词找到各业务对应的特征概率,计算短信对应业务的联合概率,找出超过设置阀值的对应业务,输出给短信营业厅执行相应业务受理流程,从而完成业务搜索。

2短信营业厅搜索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2.1系统功能架构说明

系统功能体系结构图:

短信营业厅搜索系统的实现基础是一种基于文本的搜索方法。根据用户的功能需求,将基于文本的搜索方法设计为基础的服务引擎。该服务引擎的用途是从一段(自然语言)文本中寻找出满足要求的与之相匹配的若干关键字。关键字代表了序列的应用,如短信营业厅的业务关键字、知识库中的知识点关键字、营销活动中的活动关键字等。文本智能搜索服务引擎定位为基础、通用、便于扩展的核心服务引擎。

文本智能搜索服务引擎的应用图示:

如右图所示,短信营业厅智能搜索服务引擎为扩展引擎,用于实现短信营业厅相关业务的处理。采用文本智能搜索服务引擎实现搜索服务的独立性、可扩展性。便于开展其他业务应用的处理和分析。

2.2系统分布式运行技术系统采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来实现系统的各项维护功能,系统是三层或多层的B/S应用系统,把能够执行特定企业功能的企业应用逻辑代码封装成应用企业对象并到应用服务器中,以供weB服务器和浏览器调用。

2.3系统数据单元

2.3.1系统特征库系统特征库是系统保存的特征词组组合,其中保存的特征词组是已经与系统业务数据库进行了关联的特征词组组合,用来提供与自然语句所生成的关键词组进行对比的依据,系统特征库是可以进行扩充的,可以通过手工加入的方式进行加入,也可以通过词组迭代库中出现次数达到一定数量后自动提示用户关联后加入。

2.3.2系统业务数据库系统业务数据库保存系统中所有开办的业务。系统业务数据库中业务与系统特征库中的特征词组组合进行直接关联,系统业务数据库完全由用户进行维护,当某一业务删除后对应系统特征库中的关联特征词组将被删除。

2.3.3词组迭代库词组迭代库将保存系统中所有未能成功匹配的特征词组。当某词组在词组迭代库出现次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将提示用户将该语句关联后加入系统特征库中。当某词组由词组迭代库中关联进入系统特征库后,系统自动删除词组迭代库中类似词组,如果用户认为该词组无法进行有效匹配即该词组为无效数据系统也将自动删除词组迭代库中类似词组。

2.4系统功能说明及技术参考

语义智能分析引擎结构:

2.4.1应用接口提供系统与短信营业厅的数据交互接口。输入接口将通过webservice接口获取待分析文字内容,输出接口将通过webservice接口将分析结果传递给指定系统接口。

2.4.2自动分词功能将自然语句进入智能分析系统后,系统先通过中英文分词插件将自然语句分割为多个词组,此时的词组中应该有多个对于进行特征分析毫无作用的词组。如自然语句‘我有点想开通彩信功能’分割后应为“我”、“有点”、“想”、“开通”、“彩”、“信”、“功能”。其中“我”、“有点”对于特征分析毫无作用。系统通过辨别词语类型的方式将动词和名词以外的词组剔除掉,留下“想”、“开通”、“彩”、“信”、“功能”,是该自然语句的关键特征词组。

2.4.3倾向性特征标准库根据用户的不同身份,判读词组特征的权值也会有所不同,如全球通用户在长途业务的权值会较高,而动感地带的用户的判读权值会倾向于彩铃和彩信。倾向性特征标准库中的匹配标准会根据用户的身份给予一定的加权值。倾向性特征标准库中的特征加权值需要由系统用户进行管理,系统将提供维护界面以及数据导入功能。

2.4.4特征库构建短信提取:对短信的解码提取短信信息,包括对测试集短信的提取和训练集短信的提取。

去停用词:实际应用时,文本中的很多词与内容无关,例如“可是”、“那么”等。这些与内容无关的词,称作功能词,在进行分类前,需要将其去除。另外,一些出现频率过高的词,例如“我们”、“人家”等,对于分类也没有太大的贡献。将功能词和出现频率过高的词统称为停用词,它们只在文本中起辅助作用,因此,为减小短信特征向量的维数,提高过滤的性能,可以将它们删除掉。为了后面的特征选取工作,本文将与分类关系不大的停用词也事先作了依次剔除。

特征提取:将由训练集或者测试集中的短信进行分词,进行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利用分词技术对短信或者投诉内容进行词汇拆分后,使用信息增益选取文本中的特征词,把从文本中提取的特征串,计算其匹配某个业务分类的概率,再用放入特征库中来进行储存;在测试集中,提取文本的特征,交给下个环节处理。

2.4.5概率计算计算联合概率是用来辨别两个词组之间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则概率越高,概率达到一定标准后即认为的同义词组。进行计算概率将首先从系统特征库中提取特征词组1例如“开通彩信”,然后与前一步生成的关键特征词组进行概率计算。

①当概率计算到达匹配标准,则认为找到了有效的匹配结果,通过特征词组1找到在系统业务数据库中的对应业务,将该业务信息输出给应用层程序接口。

②当概率计算未能到达匹配标准,查找下一条特征词组然后重复1操作。

③当已经完成对特征库中所有特征词组的概率计算依然未能找到任何的有效匹配结果,则认为该关键特征词组没有对应业务。系统返回未找到匹配结果,并将该关键特征词组加入至词组迭代库中。

④模式匹配

接受特征提取中的信息,根据规则数据库中的规则,按照某种相似度计算算法计算信息与实际需求的相关性,在达到一定的阀值后,输出过滤的结果。

信息表示:提供对过滤后的短信的浏览,以及对过滤效果的评价。

以上过程主要应用于训练器训练各个分类及特征的对应关系建立过程,即特征库的建立过程。

模式匹配阶段分为两个阶段:训练和测试。

训练阶段主要是训练规则库,提取目标短信(文本)和其他分类短信(文本)的特征;主要步骤如下:

测试阶段是利用已训练完成的规则库,对短信进行判断。并向用户提交结果。

对于新的短信,先进行分词,提取短信的特征,通常是最能代表短信内容的若干个特征,通过计算这条新短信的联合概率。如果短信的联合概率超过某个阀值,就判此短信为目标分类的短信,其他的为其他分类,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目标分类的判断。在建立分类和文本训练的过程中,建立了短信与业务的联系,通过对后验概率的不断求解和反复迭代,使得系统具备近义词和同义词匹配功能,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纠错能力。

根据贝叶斯公式,按照短信营业厅具体不同业务进行分类,目的是将用户上行短信归到具体某一项或某几项分类中。此处假设Bi(i=1…n),此处a代表用户上行的短信进行中文分词后得到的特征值,Bi代表某一项业务,其业务指令有,我们的目的就是求出短信a归入某一分类Bi的概率p(Bi|a),根据以下贝叶斯公式:

p(Bi|a)=■=■=■■p(■),其中p(aBi)可以求出,故p(Bi|a)是可知的。同时选定p(Bi|a)值最大的或超过设定阀值的作为有效匹配项,将其在Bi分类中未出现的特征值加入预处理库中,再由系统管理员决定是否需要将特征值作为业务的指令项。

2.4.6智能学习系统特征库是匹配成功率的依据,越完善的系统特征库将具有越高的匹配成功率,所以系统特征库的自动维护是系统具有学习功能的根据。当某词组在词组迭代库出现次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将提示用户将该语句关联后加入系统特征库中。当某词组由词组迭代库中关联进入系统特征库后,系统自动删除词组迭代库中类似词组,如果用户认为该词组无法进行有效匹配即该词组为无效数据系统也将自动删除词组迭代库中类似词组。

3结束语

本文采用方式,经过实践证明不失为当前一种切实可行的用户交互语义解析及业务搜索办理的解决方案。本系统采用基于多重迭代贝叶斯算法对输入短信文本进行分类过滤的新型算法,其适用范围相比关键字匹配或其他同类算法更广,同时也实现了系统自学习提高的训练迭代过程,从而随着系统不断使用和反复训练,其对用户与系统交互过程中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将逐渐提高,业务搜索范围将不断扩大,业务搜索命中率也会得到改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宝敏,张娜.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智能检索研究,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2007.12.

[2]顾德访.语义web环境下基于ontology的语义检索应用研究,2005.

[3]曹志松,曹文君.基于语义web实理有效web信息检索的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04.06.

[4]李健康.专业化的语义智能搜索引擎Gopubmed,南方医科大学图书馆,2009.12.

[5]刘永丹,曾海泉,李荣陆,胡运发.基于语义分析的倾向性文本过滤,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2004.7.

[6]宋雯斐,王洋.自然语言检索中的概念语义控制,黑龙江科技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2.

[7]徐琳宏,林鸿飞,杨志豪.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倾向性识别机制,大连理工大学,2007.1.

[8]程显毅,杨天明,朱倩,蔡月红.基于语义倾向性的文本过滤研究,江苏大学,2009.12.

[9]何伟业.短信营业厅的设计与实现,北京邮电大学,2007.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4

关键词:营改增;经济结构;影响

营业税是对中国境内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属于流转税的范畴,是流转税的主体税种之一,也是我国地方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营业税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现行的营业税税制已难以满足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营业税制的改革和完善势在必行。

一、营业税的特点:

(一)征税范围广、税源普遍。

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包括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的经营行为,涉及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文化体育、建筑安装、娱乐业、社会服务等行业,而且不受经济性质和经营方式的限制,直接关系着城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因而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它的这一特征有利于国家广泛地筹集财政收入。

(二)按行业设计税目、税率。

营业税一般按行业设计税目和税率。由于同一行业所经营的具体业务性质相近、盈利水平也大体相同,但不同行业间盈利水平却有很大差别,因此按行业的不同而设计税目、税率,有利于调整行业的盈利水平和促进行业内部以及行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同时也有利于税制简化和便利征收管理。

(三)实行多环节、全额课税。

营业税对应税范围内的行业实行多环节、全额课税。只要发生了应税行为,取得了营业收入,应以营业收入为计税依据计征营业税,税额不受成本、费用高低影响,对于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但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减轻纳税人的负担,现行政策规定了某些行业和行为允许部分扣除,只对其余额进行缴税。

(四)计算简便、操作方便。

营业税以劳务收入为计算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方法较为简便。只要用计税依据乘以规定的税率就可以计算出应纳税款。

二、营业税征税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营业税重复征税的问题

营业税的特点是全环节全额征税,在一个经济行为整个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只要发生营业税应税行为,就在这个环节按照收入全额征收一道营业税,使得前环节取得的收入在后一环节重复课税。这种全环节全额重复征税的特点大大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由于营业税在设计时是按照全环节全额征税的原则设计的,虽然对部分行业采取差额征税政策,但仍不能解决部分行业税负过重问题。

(二)有偿发生应税行为的划分。

营业税是对有偿发生应税行为征收的税种,现行营业税规定,除了对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行为视同销售不动产的规定外,没有“视同有偿发生应税行为”的规定,因此,无偿发生应税行为不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这与增值税多项视同销售的规定相比存在着先天不足。按照《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有偿是指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但是如何确定纳税人取得了“其他经济利益”是划分营业税征税范围的一个难题。

针对现行营业税制存在的一些问题,世界上有些国家走上以所得税代替营业税的道路,但所得税对投资和消费的消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后来一些国家通过开征增值税的方式,解决了营业税固有的缺陷。

中国现行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开征是一种过渡性的措施,下一步,我国营业税的发展趋势应当是逐步缩减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并最终用增值税彻底取代营业税。

增值税自1954年在法国开征以来,因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销售税的重复征税问题,迅速被世界其他国家采用。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征了增值税,征税范围大多覆盖所有货物和劳务。

增值税是指以已经实现销售的货物、提供的应税劳务为课税对象,以货物及应税劳务所实现的增值额为课税依据而开征的一种税。它具有公平税负、不重复征税;税基广阔、征收普遍性和连续性;平衡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组织财政收入稳定、及时;在税收征管上互相制约、交叉审计,可有效避免发生偷税等特点。

我国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今年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

“营改增”其实就是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即以前对营业额征收的营业税,现在改为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

在我国试点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试点地区从事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纳税人,自新旧税制转换之日起,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等适用6%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17%税率;试点纳税人原享受的技术转让等营业税减免税政策,试点后调整为增值税免税或即征即退;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向试点纳税人购买增值税应税服务,可抵扣进项税额;试点纳税人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国际运输服务、向境外提供的研发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试点纳税人在境外或向境外提供的符合条件的工程勘察勘探等服务,免征增值税;试点纳税人原适用的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试点期间予以延续;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营业税改征的增值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管。

按照国家规划,我国“营改增”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改增”试点。上海作为首个试点城市2012年1月1日已经正式启动“营改增”。

第二步,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按照7.25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这一阶段将在今年开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交通运输业以及6个部分现代服务业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概率最大。

第三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也即消灭营业税。按照规划,最快有望在“十二五”(2011年—2015年)期间全面完成“营改增”。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有利于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全力推进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必将对此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营改增”是当前我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现行的税制体系中,增值税主要适用于第二产业,其中又以制造业为主。营业税主要适用于第三产业,其中又以服务业为主。选择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营改增”试点,一是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改革支持其发展有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二是选择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试点,可以减少产业分工细化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营改增”也是在国际金融刚刚走出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不可能总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基于实施结构性减税的意图,继而刺激经济发展而启动的。它与宏观调控紧密相连,与转变经济结构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营改增”对于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意义更加日趋凸显。

“营改增”是基于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而提出并设计的。在我国的货物和服务两个流转领域,存在着增值税和营业税两个一般流转税税种。前者主要适用于制造业,后者主要适用于服务业。前者不存在重复征税现象,因而税负相对较轻。后者则有重复征税现象,因而税负相对较重。为了推进服务业的发展进而调整产业结构,让增值税取代营业税,从而在整个商品和服务流转环节统一征收增值税,便成为一种大势所趋的选择。

作为地方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营业税就要被全部纳入增值税框架体系,由此会催生地方政府主体税种以及地方税制体系的重建要求。“营改增”之前,原来营业税收入归地方政府;增值税收入是75%归中央,25%归地方政府。“营改增”试点后,原来属于营业税的收入仍归地方,原增值税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不变。但这只能是过渡时期的一个临时政策,随着“营改增”在全国的全面推进,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如何划定,应当不只是调整分成比例这么简单。

这次“营改增”,可以说是增值税改革逐步进入收尾阶段的重要改革,增值税将逐步覆盖到生产和服务的全部环节,最终目的是彻底解决生产和流通环节重复征税的问题。从目前“营改增”取得的成效看: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完善了税制,这是最基本的一条;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升级,这是最关键的一条;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和百姓就业,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营改增”范围扩大后,更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经营方式向现代化转变,简单的承包关系转为统一管理的方式,也会进一步减少企业的负担。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制度创新是红利的源泉。全面推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有利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税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5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于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对于现代服务业一直以来都征收营业税这个税种,并且存在一些重复征税的弊端,使得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税负比较重,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012年7月,财政部以及国家税务总局颁发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和《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在上海等几个城市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2013年7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于2013年8月1日起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交通运输业以及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于现代服务业的意义

1、营业税改增值税降低了现代服务业的税率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税率发生了变化,营改增之前,现代服务业企业按照营业税税率的要求需要缴纳5%的营业税,营改增之后,其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从名义上看缴纳的税率提高了,然而实际税率有所下降。

首先,如果现代服务业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其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6%,从名义上看比以前征收的营业税税率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实际上,税率比以往却有所减低。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应纳税的计算方法和营业税纳税人应纳税的计算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营业税缴纳中,除了建筑旅游等几个特殊行业可以对营业税进行抵扣外,其他的服务业企业都需要缴纳全额的营业税,而增值税征收并不是对于全部营业额进行征收,其征收的部分针对的是企业增值的部分,进项税额可以进行抵扣。因此,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对于税法规定的可以进行抵扣的进项税额可以从企业当期的销项税中抵扣,应纳增值税税额降低了很多,对于大多数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来说,实际税率比以往还是降低了。

其次,如果现代服务业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按照国家相关增值税征收的规定,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按照3%的税率进行增值税的征收,相对于营业税5%的税率来说,降低了2个百分点。

2、营业税改增值税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弊端

我国的营业税征收的方式为:应缴纳营业税额=营业收入总额×营业税适用税率,并且大多数情况下不存在扣除项目,因此,营业税上一环节所缴纳的税额,在下一环节中仍然被计入了应纳税所得额的基数中,造成了重复征税的现象。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就很好地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弊端。增值税计算的方式为:应缴纳增值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进项税额)×增值税率。这种计算方法只对于本环节中的增值额进行征税,避免了重复征税的情况,使得企业的税负得到了降低。

3、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营业税改增值税不仅有利于降低现代服务业的税率,避免了重复征税的弊端,优化了税制结构,还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转型提供助力。2012年,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只有43.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现代服务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央于今年提出了大力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宏观政策,现代服务业正是我国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2015年要将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提高到47.1%,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双重作用,而税收政策正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营业税改增值税,制定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将会大大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的转型。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不同的行业税负变化存在差异

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上海市的试点情况来看,营改增之后,不同行业的税负变化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少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税负甚至有所加重。企业的投入要素构成的差异,会给企业的税负变化带来不小的差别,对于资本要素占比比较高的企业,由于其外购的货物所含增值税税额较多,因此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就多,营改增之后,这些企业的税负得到了明显的降低;而资本要素占比较低、劳动力成本占比比较高的企业,由于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比较少,税负降低相对而言不是很明显。对于某些劳动力成本占比很高的现代服务业企业来说,由于劳动力成本不能抵扣,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其税收负担甚至有所提高。另外,虽然购入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是由于大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购置都已经完成,不再需要大量的采购设备等,使得进项税额抵扣的项目不多,在短期内反而造成一些企业税负的提高。

2、在一定时间内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投资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只在部分的现代服务业中进行,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覆盖,这在一定时间内会对试点外的现代服务业产生不利的影响。税收政策是影响投资偏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税收政策的变化,对于现代服务业行业的投资影响非常大,将对于投资者的具体投资行为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部分的现代服务业试点营改增,将起到促进企业扩大投资的效果,但是,对于试点外的现代服务业,由于投资者预期营改增将在未来全面覆盖到这些行业中来,因此,投资者会将现在的投资行为延迟,将购买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延期到营改增全面推广的时候,从而利用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的政策来起到避税的作用,这种行为会使得一定时间内的现代服务业投资大大降低,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国家需要对于这种现象加大重视,改革试点工作不宜持续过长时间,尽可能地推出全覆盖的正式的营改增政策。

3、现代服务业企业的出口退税问题不明确

在对现代服务企业征收营业税的时候,不存在出口免税以及退税的问题,征收增值税之后,现代服务业进出口企业就会面临着出口免税以及退税的问题,但是由于在试点过程中,还没有对于出口退税制定全面的细则,使得现代服务企业的出口退税问题不明确。由于我国的现代服务业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如果不执行出口退税的政策,将使得现代服务出口企业的国家竞争能力大大下降,不利于我国现代服务业企业出口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国家在进行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试点时,要尽快出口关于出口退税问题的具体实施细则。

三、现代服务业企业应对营改增政策的对策

1、针对营改增政策,适时地进行业务调整

针对国家即将在全国部分现代服务业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的政策,现代服务业企业要适时地进行业务调整,以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应对。首先,在即将实行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试点的现代服务业企业,要将近期购买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行为延迟到营改增正式试点之后进行,从而利用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政策,为企业降低税收负担,节约资金。其次,根据相关的税收政策规定,对于纳税人同时具有不同税率或者征收率的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者其他应税服务的,应该针对税率的不同分开进行核算,如果没有分开核算的,将采用最高的适用税率进行征收。因此,部门现代服务业企业应该尽快进行业务重组,避免因为核算混乱问题导致企业税收负担加重。另外,在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之后,现代服务业企业在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的时候,在其他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要尽量选择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商家,从而使得企业能够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

2、现代服务业企业要加强对政策的学习,减少纳税风险

现代服务业企业要加强对于营改增政策的学习,减少企业的纳税风险。首先,现代服务业企业要加强财务部门以及说税务部门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他们应对营改增政策的业务能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计税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增值税发票的使用方面,更是要值得重视。同时,在增值税项目中,还存在着很多不可以抵扣的项目以及事项,这些需要企业能够进行熟练的掌握以及精确的把握,以为企业节省税收,降低企业的税负。例如,在企业的一些业务如视同销售业务等,按照增值税实施的相关规定是不予以抵扣的,这些都将会对企业的税收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的财务部门、税收部门以及销售、采购和管理部门等,都应该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进行相关的学习,以保证在营改增政策试点之后,能够制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财务、纳税以及经营管理政策。另外,企业还要特别重视对于增值税发票的取得以及保存。

随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即将在全国范围内的交通运输业以及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试点,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于现代服务业既有着很多的积极影响,也仍然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现代服务业企业应该加强对于营改增政策的把握,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许善达:营业税改革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条件[J].民主与科学,2011(4).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6

关键词: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课税;税制改革

1电子商务课税研究的现状

目前,对数字产品电子商务进行课税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者(包括官方观点)都是主张不开征新税,而沿用现在的税制。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对如何适用现行税制,即征收哪种税,则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比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提供的数字产品(如计算机软件),究竟是有形货物、劳务服务,还是特许权转让?有形货物适用增值税,劳务服务、特许权转让则适用于营业税。

已有的观点及理由如下:

1.1认为是销售货物,应征增值税。此类研究者认为,通过网络直接发送或下载的数字产品(如电子书刊、音乐和影像等),在流转税属性上与其有形的形式,在功能用途上基本相同,在税收上应该与其有形的形式同样对待,视同货物销售,征收增值税。

1.2认为是网络服务或授权行为,应征营业税。认为在线交易中,卖方提供的并非是有形的货物,而是无形的数字产品,或者是转让、许可使用数据资料著作权的行为,应该像无形劳务或特许权转让一样对待,征收营业税。

1.3认为应该区别对待。持此种观点者认为,数字产品的性质介于有形货物和服务之间,应分类区别对待。其中像计算机软件、电子书籍等,尽管是通过网络传输,也应认定为有形货物销售。至于音乐、影像和动画之类的数字产品,依据消费者是否能通过网络合法下载并可永久性储存于储存装置内,可区分为购买有形商品或服务。近几年来,此类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研究结论与以上观点大同小异,分歧和争论一直持续着。

2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的对电子商务课税问题的研究,始终没有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研究的视角、研究的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2.1研究视角的时代错位。现有研究中的分歧,主要源于对数字产品认识上的模糊,即并未认清数字产品的时代属性,数字产品是知识时代的产物,已经不属于工业时代。当研究者试图用工业时代的税制,去对知识时代的数字产品征税时,发生了时代错位。

2.2研究方法的形而上学。所谓形而上学,就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现有研究者没有摆脱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数字产品只看成是工业时代产品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看到其性质的改变,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2.3研究思路的舍本求末。现有的研究思路是对现行税制进行微调,以适应数字产品这一新生事物,着眼于怎样适用现行税制。结果陷入“数字产品属于哪种课税对象、征什么税”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中去,既浪费了时间精力又难以形成一致意见。而没有关注数字产品属性的根本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应不应该适用现行税制”的根本问题。

3数字产品的特征

数字产品是指用数字格式(即编码成一段二进制的字节)进行表示,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计算机软件、电子期刊、各种网上音频视频产品、股票指数、电子邮件、定制服务和数据库等。数字产品作为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有本质区别,具有显著的物理学和经济学特征。

3.1数字产品的物理特征。(1)非物质性。数字产品不同于工业经济中的物质产品,它也许只是一个方法、技术,或者是一个创意、理念,属于信息产品。其存在不具有一定的形态(如固态、液态等),不占有一定的空间,属于无形产品。

(2)可复制性。数字产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它们可以很容易地以低成本进行复制,即可以无限次地复制而不影响效用。而工业产品的复制,只能是再造一个“同样”的产品。

(3)可修改性。数字产品由载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其内容存在可变性。从数字产品的生产,一直到其消费的全过程中,它们随时可能被修改。在生产时、网络的传输途中、到达用户手中后以及生产商对它们进行升级,都可能造成数字产品的改变。

(4)非磨损性。数字产品一旦创制出来,就能永久存在,是名副其实的“耐用品”。不像传统的有形工业产品,会随着使用时间和频率增加慢慢磨损,直至被消耗掉。

(5)传播的快捷性。该特征是虚拟的数字产品所特有的。人们通过网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数字产品传送至世界任何地方,如发送电子邮件。而工业产品只能借助各种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传送,但再快的交通工具也无法与数字产品传播速度相比拟。

3.2数字产品的经济特征。(1)生产方面。数字产品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制造过程和销售过程,研发后可以大量低成本复制,零库存,成本的虚化,收益的长期性,遵循边际收益递增规律,采用与工业品完全不同的定价方法。

(2)流通方面。数字产品的销售和货款的结算可以在线完成,贸易无形化,可以广泛地、快速地传送。传统的中间流通环节消失,生产消费直接接触,国际交流极为便捷,国际服务贸易持续增长。

(3)分配方面。数字产品在分配上采用更有效的技术,以一种产品或服务代替已过时的产品或服务,或通过其他方式改变获取数字产品的途径,都会导致数字产品分配与利用状况的改变。

(4)消费方面。数字产品属于经验产品、外部性商品。因其可复制性和共享性,又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消费上有非排他性。

4基于数字产品的课税对策。在认清数字产品的物理和经济特征之后,就要纠正电子商务课税的传统研究视角、方法和思路,立足时代高度进行创新,抛开时代错位下的关于税种适用的无谓纷争,创建知识时代的电子商务新税制。

对电子商务课税实行的具体对策是:本着“简税制、宽税基、低税负、易征管”的思路,设置一个新税种,实行单一比例税率,以在线电子商务交易额为计税依据,以购买方为纳税人,以资金支付环节为纳税环节,以购买地为纳税地点。

在税收征管上,由现行控制信息流变为控制资金流。因为在数字产品的电子商务交易中,物流消失了,而资金流的控制节点少于信息流,实践可操作性更强。为此,要在买方通过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付款环节,植入计算机程序,自动扣缴税款入库。这种自动扣缴模式,忽略对交易内容信息的监控,免除普通税务人员的人工干预,可极大地简化征管工作,且基本不损害交易者的隐私权。总之,通过在资金支付环节自动扣税,可以形成一个税制简单、征管效率高、征收成本低、完全自动化的新型电子商务课税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雪。数字产品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07(4)。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7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路径;政策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党的“十七大”针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新变化以及我国产业发展中技术水平低、对资源过度依赖、高投入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陕西省国民经济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应首先弄清,究竟如何构建既顺应世界产业发展潮流又能充分显现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也就是说,深入研究探讨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丰富内涵

现代产业体系最早是由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但对于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十七大”报告中并没有明确的论述。理论界也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外延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但目前仍没有就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达成共识。结合国内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外发展变化,我们认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以下丰富内涵:

从构成要素上看,现代产业体系是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主要指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构成”。由于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实际涵义。“在经济发达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构成,一般情况下现代服务业要占其GDp的70%左右。而在发展中国家,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的产业构成,一般指工业增加值占GDp50%左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产业构成。”可见,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体系。在我国,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核心构成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产业载体。”这是现代产业体系与传统产业体系的重要区别。

从总体趋势来看,田家欣认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现代农业在第一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装备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并逐步成为第二产业的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显著,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成为新的增长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群落为核心,以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高效运转的产业辅助系统为支撑;以创新性、动态性、地方性、可持续性、协调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这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一般规律,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要求。

从最终结果看,河北省社科学院研究员颜廷标认为,现代产业体系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产业层面上的结构优化,即通过“产业结构服务化、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产业结构融合化、产业结构国际化产”,推动内部产业向世界产业分工链条的高端上移,从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企业层面的竞争力强大,即形成一批国际化、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有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同时在全国500强企业中占有较多的名额,形成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产业技术联盟,发挥聚集发展、组织竞争、技术创新的作用;产品层面的优质和高附加值,即形成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支撑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形成一批以优质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为特征、以著名品牌(商标)为标志的产品群,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这是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的标志,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方向与目标。

从发展途径看,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撑平台:一是需有明确产业发展特征的政策支撑。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确定了“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既从政策指向上清晰勾勒出我国“十二五”时期及后工业化时期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也准确分反应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二是需有体现产业竞争力的组织支撑。包括各类企业网络组织、企业集团、产业联盟、产业集群、产业链条等组织载体。这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也是产业竞争力的具体体现。三是须有良好的运作平台支撑。包括政府管制调控能力、区域创新能力、融资能力、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城市承载能力等。做好产业平台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四是须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包括自然环境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这是吸引产业发展要素、促进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现代产业体系是相对传统产业体系而言的,是中国语境下的一个对产业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新概念,是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自主创新能力强为特征、以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内容、三次产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和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新型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重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二、构建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

构建区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实质上是一个体现区域产业有机构成基本特征的形成过程。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应当具有产业实力特色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和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等基本特征,并使产业总体呈现相对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发展态势。陕西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一)结构优化合理化——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这是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结构优化的根本要求。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陕西三次产业结构比从1979年的34.41:47.26:18.33已优化调整到2011年的9.8:55.2:35.0。但是,从总体发展看,陕西目前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加工制造业比重较大,尤其是全省服务业务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全球、全国范围看,陕西服务业发展不容乐观。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表一):当前全球服务业平均比重已超过60%,发达国家超过70%。2011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陕西仅为35.0%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从2005年到2011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40.5%增至43.1%,而陕西从39.3%降至35%,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与北京(75.7%)、上海(57.9%)等服务业发达省份差距更大。与此同时,陕西服务业还存在着与第二产业发展相比增长较慢、占GDp呈下降趋势、传统服务业务占主导、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等问题。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从“九五”到“十一五”,陕西第二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5%、14.6%、16.5%,GDp占比分别为43.4%、51.7%、53.8%,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25、10.8%、14.9%,GDp占比分别为42.3%38.1%、36.4%。2010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三个传统行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6.3%,而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仅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4%。也就是说,目前,陕西“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协调的根本原因在于服务业发展水平低,特别是缺乏以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为主的生产业的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则要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带动。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有利于促进结构优化合理化,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这是陕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所在。

表11996年~2006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

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世界656566676767686969696969美国727272737475767777767677欧元区686869696970707171717272日本646464656566676868686868中国333334363839404141404040资料来源:worldBank(2009),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9.

(二)产业构成特色化——以“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这是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特色化的基础。从产业构成看,十五、十一五期间,陕西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文化旅游、果业畜牧业及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初步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目前,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省GDp的50%左右,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科技与产业的融合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资源消耗大、环境约束依然严峻,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链条短小、附加值不大,产业持续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影响发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统筹协调发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因此,从初步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到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优势,再到最终形成以“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既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也是陕西省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关键,更是陕西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要求。

(三)区域布局合理化——以“关中主体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生态发展”的产业体系

这是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分工、错位发展的战略布局。因为,从长远看、本质看,虽然陕北能源资源丰富,但受其不可再生性、生态脆弱性和难以恢复性制约,可持续发展始终是须破解的根本性问题;陕南是关中的生态屏障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地,在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中属适度开发区,生态发展、循环发展既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要求又适应国际发展趋势,陕南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关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是最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因此,陕西的优势区域应是关中。从长远看、竞争力看,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虽然是陕西的优势产业,但不是最重要的优势产业,不是陕西的核心竞争力,陕西最具潜在优势、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应是服务业,尤其是关中的文化旅游产业、科技产业、现代高端服务业。因此,陕西产业发展战略应该是“关中主体发展,陕北可持续发展,陕南生态发展”。具体到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应当结合这些优势,找准突破点,指导三大区域规划、制定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错位差异化发展,防止产能过剩或重复建设。

(四)产业发展集群化——以“一个高地和四基地”为依托、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三位一体”的现代产业集群为引擎的产业体系

这是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源动力,集聚性、集群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空间特征,高新技术园区是现代产业体系集聚性、集群化特征的重要体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就是产业的空间结构不断调整、产业集聚化、最终形成产业集群的过程。基于产业链的联系、形成上、中、下游机构完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充满创新活力的有机体系,运输成本的节约、公共设施成本的分摊、信息沟通的便捷和包括技术扩散效应和学习效应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正的外部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区域获得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陕西应以“一个高地和四基地”为依托、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备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三位一体”的集群化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陕西今后应做好产业聚集发展的两件事:一是做大做强支撑平台。主要打造部级、省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内陆国际港务区、生态保护区、产业园等。二是突出发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五大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和传统农业现代化,为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撑以延伸产业链。

三、构建陕西特色现代产业体系路径与政策选择

(一)加快构建应坚持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深化技术、管理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坚持注重“两化”融合。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和促进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持续加大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三是坚持力促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技术密集与扩大就业相兼顾,努力在统筹互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板块推动。以各类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基础平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突出市场建设,促进需求聚集,打造宜居宜业环境,促进科技人才聚集,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专业化集聚、上下游配套和高端化发展。

(二)加快构建的必由之路

一是走创新发展之路。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使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二是走开放发展之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产业竞争的背景下,陕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本身就要求更深、更广地参与省内外、国内外产业分工。引进大项目、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各类人才,实现要素的吸纳和市场的扩散,借助外部资源实现我省产业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走融合发展之路。力促四个方面的融合:(1)信息技术对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所有产业的渗透和嵌入;(2)服务业对工业、农业的融合和渗透,如服务业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3)各产业内部部门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4)知识与产业的融合,如品牌价值提升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四是走集聚发展之路。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集群经济、块状经济等,充分发挥产业链联系、运输成本节约、公共设施成本分摊、信息沟通便捷等产业集聚的优势,打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五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大力发展绿色工业、节能工业、循环工业,努力用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保持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实质上是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以便用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事实证明,新技术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传统产业的衰落速度,使部分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陕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使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服装业、建筑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可使其日趋信息化和知识化。陕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途径:一是继续坚持“大项目引领、大集团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通过开展战略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组织实施重大专项,推进骨干企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发挥其对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不断完善支撑体系,建设国家新技术产业基地。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若干个在全国家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四)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

经济“服务化”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总趋势,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科技研发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业迅猛崛起。这些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信息密集和人才密集的特点,成为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陕西比较现实的选择。推动陕西现代服务业大发展的路径:一是牢固树立“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的理念,以“工业化”为龙头,带动服务业提速;以“城市化”为依托,拓展服务业空间;以“市场化”为导向,创新服务业机制,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二是以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大型制造业企业的主辅分离,鼓励有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将其承担的生产功能分离出来,衍生出专业化的生产企业,在满足母体企业需求的同时为其他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三是积极引进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来陕发展,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标准、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升级换代。

(五)以新型城市化带动工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

长期以来,陕西城镇化水平偏低,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除了西安中心城市规模较大外、次中心城市及小城镇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对人才、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不足,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制约了陕西的工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陕西新型城市化建设,实现新型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和服务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是构建陕西现代产业体系的一条必由之路。一方面,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加快西安国际大都市及关天经济区城市群建设,提升城市吸引力,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向关天经济区城市群集聚,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要素和空间支撑。另一方面,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为依托,提升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化的速度,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

(六)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农业在陕西区域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是一个客观事实,但绝不能因此而忽视农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要坚持毫不动摇地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快用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和现代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速土地使用权等农业要素流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和科技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这既是陕西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现代产业体系[eB/oL].http:///view/1266204.htm.

[2]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01).

[3]田家欣.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与政策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7).

[4]颜廷标.河北省应构建什么样的现代产业体系[n].河北日报,2009-08-13.

[5]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eB/oL].http:///wmcms_Readnews.asp?newsiD=404.

[6]李家俊.注重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n].学习时报,2011-4-18.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8

一、不可跨越的产业增长路径

任何一国的经济增长都是遵循一定模式演进的,特别是工业化阶段的主导产业演进顺序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很多产业的增长是不可跨越的。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量出发,目前大致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日本以及当前的英国和德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上述国家在GDp总量相当阶段的产业增长格局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在类似经济总量下,美国和日本的产业增长格局的确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电子产品、出版印刷、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大众消费品(家具、食品、皮革和房地产)和消费服务等产业处于领先增长地位。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讲,人均GDp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目前中国大致相当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美国和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日本。美国当时的主导驱动产业形成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新兴工业原料石油的出现;二是特殊的冷战大背景。而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黄金增长时期则来自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驱动。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核能动力为核心,包括电子计算机、新合成材料、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在内的组合式技术创新。正是这一系列领先的技术变革和特殊的国际环境促使美国形成了以“飞机制造、石油开采及加工、原子能和宇航”产业为领先的产业增长格局。

日本的产业增长则以政府为原动力,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并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做保障。有数据表明,在重化工业阶段,化学、金属及其制品和机械制造构成日本工业的三足鼎立格局,而作为保障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从1955年到1973年扩大了48倍。

在以上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回到典型的工业化增长路径,即“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重化工业阶段:钢铁、能源、机械、化工;高技术密集时代:航空、航天、核工业、计算机;高加工和组装时代:家电、汽车;微电子时代:信息网络、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航天技术、海洋开发”。应该说,重化工业阶段的诸多产业增长对后来的产业发展是具有不可跨越的基础性作用的。

由此判断,中国经济体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大国经济体,面对这样一个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其经济增长必然具有双重特征,即不可跨越的传统产业和日新月异的新兴产业都不可或缺。其中,如果就经济增长从工业化阶段向后推进的角度而言,以工艺技术为核心的机械制造和以材料合成为核心的化学工业对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显然是不可跨越的。

二、与国际潮流接轨的新兴产业

如何确定符合国际潮流的产业增长特征,这可能有很多逻辑和思路,但我们认为美国资本市场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社会优质资产证券化机制,可以将引领产业增长潮流的产业中的典型公司迅速转变为公众公司。因此,我们立足于总结美国最近一年多ipo的产业结构特征,并推广到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的国家。

就上述产业结构特征而言,除了控股公司和封闭式基金两种特殊的形式之外,ipo比较集中的产业分别是商业服务、药品及健康产业、零售、能源和internet相关产业。其中商业服务是一种国内没有可比性的产业分类,其产业内涵更能反映引领产业潮流的增长特征。

在研究美国市场ipo产业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观察了英国、日本和韩国的情况,这些数据与美国市场的规律和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由此可见,当前能够代表国际产业增长潮流的产业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领域:

第一,消费与服务领域,如商业服务、药品与健康服务、零售、房地产和金融;

第二,新技术领域,如网络、电信、计算机软件;

第三,能源约束领域,如能源和能源服务。

三、引领潮流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对传统的产业增长路径和新兴的产业潮流进行分析总结之后,我们进一步关注能够引领增长潮流的商业模式,这是新兴产业在企业层面的延伸,也是具体化到投资层面所必须思考和考察的问题。

1、什么是商业模式

关于商业模式,实际上还属于一个并不十分清晰的概念,因此我们首先对商业模式的内涵或特征做一个概括和归纳,以下四个特征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创新,包括既有模式的重组、关键环节的改变,但通常可能会颠覆既定的游戏规则;

第二,盈利,可以创造收入或降低成本或控制风险,或者兼而有之。关键在于其一定会体现出收入或利润增长的商业价值;

第三,超越,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可能是一种融合,也可能是一种完全的创新;

第四、可持续和不可轻易复制:不会被竞争者或潜在进入者轻易模仿,通常具有赢家通吃或垄断某一环节的特征。

2、来自麦肯锡的商业模式分类与界定

我们认为麦肯锡的商业模式分类能够较好的反映商业模式的大类特征,即鲸鱼、布谷鸟和益生菌三大类。

首先,鲸鱼模式,他们以规模致胜。典型代表如沃尔玛,其与中国贸易量超过了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同中国的贸易总和,规模优势十分明显;又如新浪,其无论在Sp还是BLoG等新兴业务出现后都可以凭借规模取得后发优势。

其次,布谷鸟模式,他们不独立生存,而是依存于一些特定的产业或企业群体存在和成长,参与到其他产业链条的服务中去。典型代表如UpS,它为超过175个国家的无数顾客提供60种不同的供应链产品服务。

除运输包裹外,一项核心业务是向无法自行维系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

最后,益生菌模式,他们是细分市场的小家伙,一旦遇到成长机遇便可能迅速膨胀,这是商业创意的主要来源地,商业模式的创新基本都在这一领域诞生的。

3、具有创新特征的商业模式

(1)美国市场的启示

我们同样从美国的ipo中寻求到了启示,特别是一些很难归入特定产业的企业,往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营。

(2)来自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正在不断和美国等具有创新活力的国家迅速接轨,并诞生了一系列具有商业创意且已经开始产生盈利的商业模式,其中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模式已经获得了风险投资或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

第一类,是与互联网完美结合的商业创意和商业模式。其典型代表如下:

ata:通过计算机提供智能化考试服务平台;

阿拉丁:经营向客户开放的导航和三维地图,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设计在网络地图上标注自己企业的位置及特色标识;

价值中国;在没有盈利模式的博客网站群中独具特色,其采取作者实名制,并根据作者的贡献分配远期收益期权,一旦盈利可以凭此期权分享收益;

空中网:通过手机提供娱乐互联增值服务;

奇虎网:将搜索引擎和社区论坛结合,为社区论坛提供各种服务;

淘宝网:C2C的网络销售模式,其销售总额相当于67家沃尔玛国门店;

智买道:通过网络积分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折扣服务,并与商家分享佣金。

第二类,是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服务提供商,他们以新兴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获得高速成长。典型代表如:

慈济体检与佳美口腔: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连锁机构;

天娱和太合麦田:前者打造了超级女声的全新产业链条,后者则从事数字音乐发行;

雅昌印刷;在丰富的艺术品专业印刷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艺术品投资资料的数据库,成为艺术品投资者的权威数据来源,满足了奢侈消费群体的投资需求;

魅惑广告:以出租车为平台经营广告业务。

第三类,是具有布谷鸟特征的企业,他们的商业价值就是通过参与到另一个快速增长的产业中来实现的。典型代表如:

沃力森:提供月租型CRm服务,以B/S方式提供CRm软件和系统服务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因此可以低廉费用享受信息化服务;

国通物流:以先进的熏蒸技术,现代化的仓储物流管理技术和配套的保税及海关服务,构建了全国首个专业农产品保税物流中心;

中星微电子:主要从事数字多媒体领域中的pC摄像头芯片设计,并将其制造和营销外包,成为无工厂的行业领导者,占据了全球细分市场60%的份额。

(3)创新商业模式的商业与金融价值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9

【关键词】物业管理;税收政策;营业税;对策

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00年至2009年是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十年,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至2010年全国物业服务企业总数达到5.8万家,物业管理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和房地产经营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保民生、保稳定、促就业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入行门槛较低、专业管理人员匮乏、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以及税费负担较重,相关政策支持不足等等,物业服务行业整体经营效益不容乐观,我国物业管理行业面临较大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本文试就物业管理行业涉税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措施,以促进物业管理行业又好又快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国城市的文明化进程。

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涉税现状及分析

我国现行税制中,物业管理服务业所要缴纳的各类税种一般包括: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多年来,国家税务总局一直没有明确地对物业管理行业在营业税税目中归类,行业内约定俗成地比照“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缴纳流转税,按收取的全部物业服务费5%的比例计算缴纳营业税,把服务费结余,按调整后应税所得额的25%税率作为企业经营成果计算缴纳所得税。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按营业税的7%、3%分别缴纳,车船使用税则是以物业管理行业拥有的应税车船为征税对象实行定额征收。在实际工作中,物业管理公司依据所涉及的业务不同,还可能涉及增值税及其他子税目营业税问题。物业管理行业由于国家税收扶持政策的缺失和物业收费水平的停滞,在税收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已经举步维艰,部分城市已经出现了物业管理行业萎缩的情况,留下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物业管理业归属“服务业”,适用5%的税率,相对于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等行业3%的税率明显偏高。据北京市政府2007年对本市行业平均利润率的调查显示,主要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呈现明显的两极化特征,其中文化体育业的平均利润率达到了24.7%,邮电通信业的平均利润率更是高达33.6%。作为建筑业的后续产业,物业管理业利润率与建筑业不可比,而行业利润率最低的物业服务业,却承受着高于其他行业的营业税税率。此外,与物业管理业同税率的金融保险业,享受着国家营业税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却没有一项优惠政策惠及物业管理行业,明显存在着行业高低收入的差别和减免优惠政策的不同。

2、物业管理业的营业税是以企业营业额为依据计算征收,企业负担沉重。在酬金制收费模式下,物业服务企业的营业额为向业主收取的物业服务资金,由物业服务支出和物业服务酬金两部分构成,物业服务收费标准是用“以支定收”的方式确定的,具有明显的业性质,其中物业服务支出属代业主收取并用于支付维持清洁、维护秩序、绿化养护、设备设施维修保养等物业服务日常开支,具有代收代付的性质,不应作为税基。

3、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在保洁、设备维修等专项服务外包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日趋细化,物业服务企业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专业分包,相关工作必须由相应专业技术部门来完成,物业服务企业不可能拥有庞大的专业技术队伍。如属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消防、电梯维护等必须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单位承担;专业外墙清洗、日常专业保洁、中央空调维保等专项服务,也应分包委托给其他专业公司完成。物业服务企业与专业分包公司之间存在收入共享问题,在申报本企业营业税时,应允许将外包服务的支出从物业服务资金收入中予以扣减,以余额作为计征营业税的依据。而目前税务机关对物业服务企业在计征营业税时,不允许将各分包专业公司的收入扣减,而是按照收入全额计征,明显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

4、所得税方面,国家税务总局所发《企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核定表》中,将物业管理这一特殊业态笼统并入“服务业”中的“其它行业”,此举有失偏颇。其一,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08年的《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的经营规模偏小,创富能力差,多数企业生存状况困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40%以上物业服务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近20%的企业经营状况“持平”,物业服务行业的微利特征明显,而根据现行所得税关于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对比,物业管理业被排除在外。其二,物业管理业更不符合国家需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无法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物业管理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二、完善物业管理行业税收政策的具体建议

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住宅产业化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我国住宅产业从粗放型、数量型向集约型、质量型转变;同样,物业管理行业也亟待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物管经验,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并适合中国国情的物管体系,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物管新路,以求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相关政策支持上,税收政策的扶持应为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1、独立税目、调整物业服务企业的营业税税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及城市现代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业将面对更加广阔领域和空间。随着各种现代管理措施、先进的服务理念及高科技的应用,物业管理服务将向高端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物业管理行业逐步成为一个集管理、经营、服务为一体的覆盖全社会的综合管理行业。鉴于此,建议在营业税税目中单独设立“物业管理业”子税目,比照邮电通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将物业管理企业营业税由现行5%的税率调低为3%的税率。

2、调整营业税税基,对物业服务业实现差额征收。其一,对代管代付性质的资金,采取以扣减代管代付资金后差额作为计税依据。其二,结合目前物业管理行业在保洁、设备维修等专项服务外包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建议比照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征税方式,合理扣减外包服务的支出,将剩余的服务费收入作为计征营业税的依据。如:比照旅游业将全部的旅游收入扣减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的房费、餐费、交通费、门票或者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收入计征营业税;比照广告业以其全部收入减去支付给其他广告公司或广告者(包括媒体、载体)的广告费后的余额,为营业收入计征营业税,以体现合理税基,避免重复征税。

3、在所得税上,应尊重物业服务业利润率低的实事,实行适当的税收倾斜政策。因物业服务业既非小型微利企业,又非高新技术企业,在所得税上不能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建议国家税务总局能够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物业服务企业的各项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项目,作为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对于物业管理企业自身而言,亦应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加强自身管理,进行相关税收政策筹划,如:在物业服务业有关所得税征收方式上,对于内部管理较为规范,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实力的企业,可申请实行查帐征收方式则较为有利;而对小规模且财务管理不健全的物业服务企业,建议采取向税务机关申请核定征收的办法更为有利。

参考文献

[1]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秘书处.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地产,2008(8).

[2]董贤钧.物业管理新十年发展畅想[J].中国物业管理,2010(1).

[3]张亚佩.浅析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现状及对策[J].民营科技,2009(9).

[4]徐彦琴.浅谈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0(1).

[5]林常青.关于减轻物业管理行业税收负担的建议[J].中国物业管理,2008(2).

现代服务业特征篇10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应是对多年征管改革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推进征管改革,应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为根本,坚持“科技加管理”的方向,巩固、提高、丰富和完善“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税收征管专业化管理,大幅度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建设“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为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托。信息化是推进征管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模式的突破口和前提条件,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6条“国家有计划地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各级税务机关,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建立、健全税务机关与政府其他管理机关的信息共享制度”的规定,建立“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一体化”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包括统一标准配置的硬件环境、统一的网络通讯环境、统一的数据库及其结构,特别是统一的业务需求和统一的应用软件。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的地税城域网、广域网,按照“稳步推进,分批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市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中小型机为主的城域网,县一级地税机关应建立以服务器群为主的城域网,并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平均每2人应配备1台),接入三级广域网中,实现广域网上的数据和资料共享;同时,还应加快统一征管软件应用的步伐,注意统一征管软件的兼容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到城乡有别、税源的集中与分散有别,经济发达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别的实际情况,逐步修改完善统一征管软件,以避免征管软件与征管实际不相适应,影响征管效率的提高。

1.建立数据处理中心。数据的集中是实现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集中征收”的关键是税收信息的集中,其实质应是纳税人的各项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集中到税务机关进行处理,税务机关在准确地掌握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基础上,为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涉税服务;税务机关通过数据处理中心可以获得政府管理部门的各种经济信息和情报,可以监控各项税收征管和职能的执行情况。税收征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信息管理,包括税务登记、发票领购、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数据信息,通过网络能够准确、自动地汇总到数据库,实现税收征管内部数据汇总自动化,基层征管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上级税务机关相应的数据库,便于强化税收征管分析功能和管理功能,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上级税务机关可以迅速把有关指示和工作安排,及时传达到下级各部门、各单位,提高税收征管工作效率。因此,要根据集中征收的要求,在相应层级的税务机关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本地涉税数据和信息,特别是申报征收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

2.加强信息交换。利用信息系统加强信息交换,在加速国税、地税系统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与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联网,重点应放在工商、银行、财政、金库、审计、统计等部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税款解缴入库、纳税户控管等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三、划清专业职责,构建信息化支撑下专业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新格局。

1.建立专业化分工的岗位职责体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和专业化”。专业化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但目前征管各环节专业化分工并未完全到位,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信息技术条件下信息使用的重要性,没有按照信息流的相对集中合理划分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的职责,各环节之间还存在交叉重复、职责不清问题。因此,应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征收、管理、稽查三系列的具体职能可划分为:

征收职能主要包括:受理申报、税款征收、催报催缴(窗口提醒)、逾期申报受理与处理、逾期申报纳税加收滞纳金、逾期税款收缴与处理和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分析;受理、打印、发放税务登记证件;负责发售发票、开具临商发票和征收税款;确保信息共享和工作配合。

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宣传培训和咨询辅导、税务登记核查和认定管理、核定征收方式和申报方式、核定纳税定额、催报催缴(指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催报催缴)、发票管理(包括购票方式的核定、领购发票的审批、印制发票的审核、发票审验、发票检查)、减免抵缓退税审核、纳税评估(包括税务检查、税务审计)、重点税源管理、零散税收征管、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检查职能主要包括:选择稽查对象、实施稽查,发票协查,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行政处罚的审理决定及执行、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等。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借助于计算机及网络,通过专门设计的税收征管软件来完成。因此,要在赋予征收、管理、稽查各系列专业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工作流程,对应征管软件的各个模块设置相应的岗位,以实现人机对应、人机结合、人事相宜,确保征管业务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2.明确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衔接关系。根据《税收征管法》第54条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税务检查。作为税务执法主体的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都拥有税务检查权。为避免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税务检查上的职责交叉,必须明确征管部门的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税务稽查的区别和联系。

征管部门税务检查与稽查部门税务稽查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案卷来源不同。税务稽查的案件来源主要有:按照稽查计划和选案标准,正常挑选和随机抽取的案件,征管部门发现疑点转来的案件,举报的案件,以及移交或转办的案件;征管部门的案件来源主要有:在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中对纳税人情况的审查,按照税法或实际情况的需要对纳税人的情况进行检查的案件,如在办理延期纳税、减免税手续等情况下需要对纳税人进行检查的。二是检查的对象、性质、目的不同。稽查的主要对象是重大案件、特大案件,是专业性的税务检查,主要目的是查处税务违法案件;征管部门的检查对象主要是在税收征管活动中有特定义务或需要,或者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既具有检查的性质,又具有调查和审查的性质,目的是为了加强征管,维护正常的征管秩序,及时发现和防止重大、特大案件的发生。三是检查的方式、程序和手段不同。税务稽查有严格的稽查程序,坚持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各环节互相制约;征管部门的检查,方式灵活多样,程序不一定严格按照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步骤执行,只要是合法、有效的税收执法就可以。四是检查的时间不同。税务稽查应是对纳税人以往年度的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征管部门的检查应是对辖区纳税人日常申报纳税情况、遵从税法情况进行检查、处理。

当然,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也是有联系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征管部门的检查与稽查部门的稽查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税务稽查是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为打击和防范税收违法,防止税收流失,维护税收秩序筑起一道防洪大堤;而征管部门的检查主要是为防洪大堤做好基础工作,做好维护和修补。二是征管部门的检查往往为稽查部门提供案源,征管部门通过税务检查发现有重大偷税、骗税和其他严重税收违法嫌疑的,通过选案及时传递给稽查部门,成为稽查部门的案件来源之一。三是稽查部门通过稽查发现的问题,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征管部门,征管部门据此加强征管,并确定征管部门税务检查的重点,以提高征管质量。因此,征管部门和稽查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不断加强联系和沟通,特别是在选定检查对象后,要及时将检查计划连同待查纳税人清册传递给对方。除必要的复查和举报外,在一个年度内,稽查部门对征管部门已查的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查;对稽查部门已查事项,征管部门原则上不得再查,实行一家检查共同认账,避免多头检查和重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