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十篇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十篇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56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1

关键词:地籍管理;地籍管理内容;信息系统

引言:

专题信息系统主要以专题数据为核心,围绕相应的专题数据建立不同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各种专题数据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在设计不同专题信息系统时,需要根据不同专题数据的特点,在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等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专题信息系统在地籍管理方面的应用,并针对地籍管理的内容,提出一个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案。

一、地籍管理的必要性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统计,为合理规划、利用提供了可靠依据。通过对土地产权的登记管理,保障了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所以地籍管理在整个国土部门工作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做好地籍管理是国土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

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

地籍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地籍业务也是政府部门为社会服务的一项形象窗口。因此,地籍部门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土地部门的正常运转,并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问题。因此在地籍部门实行“信息化工程”是广大土地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的首选[2],可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工管理地籍信息,速度慢、效率低,也易出现一些人为错误。建设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全面的描述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宗地的界址点和界址线的空间位置等信息。

三、地籍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1、地籍管理的主要内容

(1)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是指查清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2)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指国家对土地的基本状况和相关权属进行登记,为依法保护土地和其使用者的各项合法权利提供依据。

(3)土地统计:

土地统计是指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地籍资料库的制度。

(4)地籍档案的管理:

地籍档案的管理主要针对地籍管理中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整理、统计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5)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以地籍数据为核心,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为地籍管理业务服务的信息系统。同传统的地籍管理手段相比,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等优越性。

2、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子系统

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按照具体应用划分为两个子系统,分别为:建库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

(1)管理子系统:

从地籍管理业务角度看,管理子系统主要解决日常土地登记发证计算机化问题。同时实现地籍信息的变更,解决动态机制问题[3]。本功能设计如下图:

(a)数据库管理与维护功能:具有对数据库各种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功能,主要包括数据结构、数据字典、元数据等的管理及维护。

(b)历史数据管理功能:具有历史信息的存储、查询和追溯功能,主要包括图形与属性历史信息的存储及对历史信息进行追溯查询的能力。

(c)专题制图功能:制作各种不同的专题图,包括基本农田分布图,某个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图等。

(d)信息查询功能:提供多种查询功能,实现日常地籍管理中有关图件和快速查询及图属互查功能以及各种自定义查询和组合查询等。

(e)统计汇总功能:生成各种统计报表,对现有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等。

(f)数据变更管理功能:对地籍调查数据进行日常更新,具有变更数据批量处理功能,并生成年度变更上报数据。

(g)矢栅数据一体化管理功能:具有与矢量与栅格一体化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叠置显示等。

(2)建库子系统:

建库子系统侧重通过大面积地籍测绘和权属调查,建立初始地籍数据库,并确保某一个时间上较大面积数据的现势性[3]。

(a)矢量化采集功能:能进行图形数据的矢量化采集,主要包括点、线、面的增、删、改等,对点、线、面等多种对象的延伸、连接、旋转、合并、分解等编辑功能和对编辑对象的多种捕捉功能。

(b)属性数据采集功能:能进行属性数据的采集,主要包括数据结构的编辑与修改、属性值的编辑与修改、属性值批量分析计算录入、批量属性数据的导入等。

(c)图像处理功能:对图形进行配准处理,能对各种图像格式进行输入和输出转换,主要包括tiFF、JpG、Bmp等图像格式。

(d)图层编辑功能:能进行图层编辑,主要包括增删图层、修改图层名称、图层状态编辑、修改图层次序等功能。

(e)拓扑检查与错误处理功能:能对数据进行拓扑检查并有一定的错误处理功能,还包括一致性与完整性的检查与处理等。

(f)坐标转换与投影变幻功能:能进行坐标转换,主要包括1954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等不同坐标系的相互转换;投影变换,主要包括高斯—克吕格投影、墨卡托投影等不同投影的相互转换。

(g)数据格式转换功能:通用文件交换格式之间的相互转换,方便数据的共享和处理,如autoCaD格式文件、Shapefile、e00等格式。

四、结束语

专题信息系统建设在实际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专题数据构成了各种专题信息系统的研究核心,围绕着不同的专题数据,各种专题信息系统正在不断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地籍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一个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案,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设计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权.地籍管理信息化[J].中国土地,1999,(02):13~14

[2]黄轲.深度探讨基于GiS技术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科技资讯,2010,(02):214~215

[3]张迪校.城镇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浅析[J].浙江国土资源,2008,(10):42~43

[4]李胜,王强.组件GiS在国土专题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作用[J].测绘通报,2002,8:46~48

[5]陈建平,常庆瑞,陶文芳,张静.基于Googleearth的GiS专题制图技术研究与应用——以陕西省土壤分类信息系统开发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8.12,28(06):64~66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2

(1)基础层。即基础信息子系统,主要包括中心市区1/500和周边城镇1/1000数字化地形图。这一层是其它层及其子系统统一时空定位的公共基础。

(2)专题层。即基础层加各专业信息形成的专题信息子系统。包括:城市土地使用性质、类别、面积,即地籍图;市政主要设施,如各种管线,即综合管网图;房屋产权、使用性质、结构、建设年代等,即房籍图等子系统。

(3)综合层。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公安、交通、环保、医疗、电力、电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经济、防灾等子系统。

1基础性工作

(1)1/500及1/1000数字化地形图

(2)数字化地籍图

(3)数字化综合管网图

(4)数字化房籍图

2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2.1系统的设计原则

(1)实用性: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易于使用、管理及维护。

(2)继承性:秉承传统地形图所具有的定位和量算等功能。

(3)系统性:保证与其他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产品之间的相关、衔接和一致。

(4)兼容性:可满足目前用户对空间数字产品和模拟产品的需求。

(5)适用性:兼顾各行业、各层次用户的需求。

(6)先进性:先进是未来实用性的保证,应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设备等。

2.2总体结构与子系统划分

(2)存储管理功能

(3)查询统计功能

(4)信息输出功能

(5)信息处理功能

①从大到小比例尺数据的编绘建库;

②满足某种应用现状的信息提取和进一步加工;

③满足特定分析功能的专题拓扑数据结构生成。

(6)影像数据处理和矢量叠加功能

(7)三维景观生成

2.3子系统或功能模块

考虑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和本溪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近、中期工程的功能需求,确定子系统或主要功能模块:

(1)基础空间数据的管理与应用子系统

(2)数据维护与更新子系统

(3)数据输出和转换子系统

(4)专题信息提取和管理子系统

2.4系统逻辑结构

本溪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完整结构包括:数据采集部分(航测数字化绘图、地图数字化和野外机助测图)、基础信息管理部分(面向图形和面向目标)。每一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2.5系统数据结构

2.5.1基础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1)满足图形数据管理和城市建设供图要求。

(2)为其他GiS应用系统提供基本数据,满足空间分析要求。

(3)基础空间地形要素数据库的建立将分成二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主要功能是完成地形图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分类处理。

第二部分是为GiS应用系统从“起初信息资源库”中提取相关的地形要素,建立为GiS应用系统服务的地形图应用库,称之为“基础信息应用库”。

2.5.2数据库内容

(1)数字线化地图(DLG)

(2)数字棚格地图(DRG)

(3)数字正影射图像(Dom)(本溪市未做)

(4)数字高程模型(Dem)(本溪市未做)

2.5.3本项目的核心数据

(1)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1∶500(1∶1000)数字线划图(DLG)数据库;

(2)城市规划建成区范围内的综合网管数据库;

(3)城市控制测量成果数据库;

(4)城市地籍数据库;

(5)城市房屋产权产籍数据库;

(6)城市地名数据库;

(7)全市的1∶10000数字线划图(DLG)数据库。

2.6基于client/server(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

本系统是一个大型应用系统,组成跨部门,甚至跨行业、地域的企业及应用。

2.7系统的网络结构

(1)网络拓扑结构

本溪市地理信息中心内局域网是当前系统应用所依托的主要网络环境。

(2)本系统网络结构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

①系统主干网采用路由结构,即由各部门网络、信息中心局域网络内的路由器通过公共数字数据网络互连组成系统主干网,主干网通信协议决定采用tCp/ip。

②系统主干网通讯媒体采用Don。Don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光与网络传输手段,也是今后更高速传输网络过渡的最佳方式。

2.8系统安全

由于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具有较高的保密性和重要性,因此系统的安全性特别是数据的安全性对本溪地理信息系统至关重要。

(1)主机系统安全:对系统的登录提供用户确认和权限检查,防止非法用户的使用。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3

关键词:直播节目;节目互动;导播互动平台

1引言

目前,广播电台节目中有很多直播节目,直播节目对各个方面的要求都较高,只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播出效果。电台直播节目与听众的有效互动,也是这些节目的魅力所在,是电台节目提高收听率的有效方式之一。

2项目背景

导播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广播电台缺乏信息化系统,辅助直播节目中涉及导播的相关环节,建立起全台统一的、多功能的平台,以及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介入,优化电台导播工作的传统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丰富听众参与节目的方式。

3系统需求分析

该系统解决了直播节目时,导播和主持人沟通困难的问题;创新性地开发了热线电话管理功能,让电台与听众互动的传统方式有了信息系统参与管理,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解决了全台各频率部门独自使用的短信平台无人管理、无人维护的现状,建立了全台统一维护和管理的短信平台。该系统与时俱进,开发微信公众平台,扩展了电台与听众互动的方式;开发了信息共享平台,为直播节目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咨询服务。

4系统业务流程实现

导播管理系统在需求分析阶段,充分调用了电台直播节目的工作流程,以及主持人和导播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如图1所示。(1)节目开始前主持人和导播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导播需要先确认节目是否邀请了场外嘉宾,如果有场外嘉宾,需要提前与嘉宾沟通电话访问的时间。同时,导播还需要查看并审核听众发送的短信、微信信息,将审核通过的短信、微信信息告知主持人。导播在节目开始前还需要搜集和整理与节目相关的信息,以供节目使用。主持人在节目开始前,除了需要对节目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还要浏览听众发送的短信、微信等信息,选择性地在节目中与听众交流。(2)节目开始时导播开始接听听众打来的热线电话,审核该电话是否有必要切入直播间供主持人访问。导播还需要提前联系好场外嘉宾,在主持人需要的时候,将场外嘉宾的电话切入直播间。同时,导播还需要查看并审核听众发送的短信和微信信息,将有必要交流的信息告知主持人。此外,导播还会实时监控主持人。主持人的核心工作是主持节目,其他信息需要导播全力辅助他们。主持人仅需要接听导播切入直播间的热线电话,查看导播审核通过的短信和微信信息。同时,主持人还会根据节目的情况和导播进行沟通交流。

5系统数据需求实现

导播管理系统数据流图如图2所电台导播管理系统的实现及应用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二八一台周悦颖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台导示。参与系统的外部实体主要有三类:系统管理员、导播和主持人。数据存储主要由基础数据库、听众信息库和信息共享库组成。加工主要由11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系统管理员给频率部门分配功能模块(热线电话功能、短信功能、微信功能和导播信息共享功能等);创建用户,向员工分配频率部门和权限;导播登录系统,确认员工用户信息、所属频率部门和权限;导播获取其权限范围内的听众信息(热线电话、短信、微信);导播对听众信息进行审核、筛选,供主持人直播使用;导播获取信息共享平台中其他员工共享的信息,以及主持人在直播过程中与导播交流的信息;导播向信息共享平台录入各类有用信息(天气、路况、实时新闻等);主持人登录系统,确认员工用户信息、所属频率部门和权限;主持人获取其节目相关的听众信息(热线电话、短信、微信);主持人获取信息共享平台中导播提供的各类有用信息(天气、路况、实时新闻等),以及导播和主持人实时交流的信息;主持人就直播情况通过导播信息共享平台与导播实时交流。

6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把信息系统中大量的数据按一定的模型组织起来,提供存储、维护、检索数据的功能,使信息系统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从数据库中获得所需的信息。数据库是信息系统的各个部分能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及如何结合的关键所在,数据库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导播管理系统的实体型有:员工(user)、员工日志(userlog)、频率部门(channel)、频率功能(channel_function)、短信(simmessage)、热线电话(hotline)、微信(weChat)和信息共享(info_sharing)。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如下:员工实体与员工日志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员工拥有多条员工日志。员工实体与热线电话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员工管理多条热线电话记录。员工实体与短信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员工管理多条短信记录。员工实体与微信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员工管理多条微信记录。员工实体与信息共享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员工管理多条信息共享记录。频率部门实体和员工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频率部门拥有多个员工。频率部门实体和频率功能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频率部门拥有多种功能。频率部门实体与热线电话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频率部门有多条热线电话记录。频率部门实体与短信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频率部门有多条短信记录。频率部门实体与微信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频率部门有多条微信记录。频率部门实体与信息共享实体间为1:n关系,一个频率部门有多条信息共享记录。导播管理系统e-R图如图3所示。

7系统功能的实现及应用

7.1系统界面功能的实现及应用

B/S结构的用户界面效果,一直是影响用户体验的一个问题。系统用户界面使用eXt,它是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JS类库,其中有一个非常好用的类似桌面的效果。它能够使浏览器界面模拟出windows桌面效果,让B/S结构下的用户也能拥有类似C/S结构的用户体验。员工用户登录系统后,能够看到类似桌面的登录界面,点击相应的功能图标即可。点开功能模块界面后,用户可根据需求自由拖动和缩小界面,可以自由地管理界面的布局。该系统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效果,方便用户个性化编排。

7.2系统管理功能的实现及应用

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员工管理和频率部门管理两部分内容。(1)员工管理员工管理主要包括新建员工用户、员工管理和员工日志等。系统管理员权限用户在新建用户时,可以选择频率部门和权限;频率总监权限用户在新建用户时,只能选择权限,用户所在频率部门即总监所在频率部门。员工管理包括员工基本信息修改、权限修改等,但不能修改所在频率部门。通常情况下,若出现人员在频率部门间调动,只需在调入频率部门新建一个员工用户即可,不能修改其所在频率部门。该员工用户在原频率部门的账户修改密码,保留数月后再删除,这样有利于保存该员工用户在原频率部门的信息和员工日志,供员工在需要时可以找系统管理员查看。员工日志详细记录了员工的所有操作,便于管理,对员工的行为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2)频率部门管理频率部门管理功能是系统管理员用于管理频率部门时使用的。该功能只能由具有系统管理员权限的用户使用。系统管理员在选择管理的频率部门后,根据频率部门需要,将功能从左边框移动到右边框后保存即可。

7.3热线电话功能的实现及应用

热线电话功能主要是配合目前使用的电话耦合器,让导播和主持人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以4路的电话耦合器为例,即一个热线电话号码能够同时接听4位听众打进的电话,并使这4路电话同时处于接通状态,供主持人随时接听使用。界面中能显示出4路电话的全部状态,每路电话均包括听众姓名、电话号码、电话主要内容及电话状态4项内容,其中电话状态有接通中、已接通和已挂断3种。接通中表示电话已经接通,导播也已经记录了电话的相关信息,但电话还保持在导播间,并没有切入直播间,主持人此时还不能与听众交流,仅能提前看到该路热线电话的信息。已接通表示该路热线电话导播已经记录完毕,并且已经切入直播间,主持人可以与该听众交流。已挂断表示该路电话已经挂断,主持人无法使用该路电话,挂断原因有多种,可能是导播挂断、听众挂断或没有听众打入电话等。主持人使用的界面和导播类似,区别在于主持人界面仅显示内容信息,没有输入功能和提交功能。

7.4短信功能的实现及应用

短信平台界面包括频率名称、电话号码、内容、状态、发送时间和操作。导播权限员工需要对短信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的短信信息才能被主持人看见,因此主持人的界面中没有状态和操作栏。主持人只需要知道电话号码、短信内容和发送时间即可。

7.5微信功能的实现及应用

微信功能和短信功能类似,都是可以让听众无论是在节目中还是在节目后都能参与节目互动的沟通平台。将微信功能加入导播管理系统中,是为了迎合当前手机互联网应用的强劲势头,让电台节目拥有更多与时俱进的同听众沟通的方式,增强听众的参与感和认同度。手机用户通过手机下载微信客户端,关注导播管理系统在微信中的公众平台账号后,就可以通过微信参与节目互动了。微信平台在导播管理系统向导播显示听众通过微信参与节目的内容,如听众在微信中的名字、微信发送的时间、信息审核状态和导播权限员工可以进行的审核操作,红色按钮表示未通过审核,绿色按钮表示通过审核。为了方便操作,在使用微信功能时仅能看到导播审核通过的信息,在界面中也仅显示听众名称、微信内容和发送时间3项内容。

7.6信息共享功能的实现及应用

信息共享功能模块主要是台内员工、台内各频率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由于使用该功能模块的用户均是台内授权的员工,使用该功能模块的员工都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主持人、导播和记者,且所有操作都有严格的员工日志记录,因此员工在此功能模块中共享的信息完全可以保证安全性,信息共享功能模块并没有信息审核步骤。信息共享功能模块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各频率部门自己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主要用于直播节目时主持人和导播之间的交流;另一部分是全台的信息交流平台,全台各频率部门的授权员工用户都可以在这里各类新闻、资讯、短评等信息。在全台的信息交流平台中,员工可以在该界面中看到各个频率部门的共享信息,员工在信息时,能够非常自由地编排需要的内容,包括编排字体格式、字体大小、字体颜色和插入图片等功能,使信息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

8结语

导播管理系统建立起全台统一的、多功能的平台,通过信息化系统的介入,优化电台导播工作的传统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丰富听众参与节目的方式。这些功能模块的开发和使用,使信息化建设进一步融入传统节目播出流程中,大大提高了主持人和导播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4

关键词:继电保护;智能电网;状态监测

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公布了其“2020年全面建成以数字化、信息化、互动化、自动化为特点的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智能调度中心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调度数据集成技术在智能电网调度中心的应用,使得电力系统的稳态、暂态和动态的运行信息得以有效整合并合理利用,实现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监控,检测和系统优化、事故前的报警和实时防范控制、事故中的智能识别、事故后的问题分析解决和系统复位,能协调控制紧急状态下的情况,实现智能化的调度、运行和管理、可视化的电网调度等高级应用功能,并且能够实现操作和指导系统正常运行和事故状况的控制与复位,优化和协调电力市场运营、电能质量等方面的电网调整。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是智能调度中心中一个关键的子系统,该系统主要采集了远方变电站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子站接收到的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录波器、安稳装置等二次设备在电网发生事故下产生的各种信息以及设备状态自检信息:如保护装置动作信息、继电保护装置和故障录波器的故障录波文件、二次设备的自检和运行报告。当电网发生故障时,系统能及时地为分析电网故障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当电网正常运行时,系统能及时对这些二次装置进行远方监视和状态管理。

当电网发生故障后,调度运行人员通过SCaDa系统和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迅速掌握电网实际故障状况以及继电保护动作行为、及时分析电网事故、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并快速恢复系统,供电中断的时间大大减少,故障处理的准确性和快速性得以提高。

1国内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基本起始与1998年,从2003年开始随着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在国内实施范围的不断增加,通过调度中心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不断努力以及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的作用不断被认可。国家电力公司在《电网二次系统“十五”规划》以及《电网“十五”科技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广泛建设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并将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列入到电网二次系统规划的范畴,要求在比较短的时期内220kV及以上电网需实现90%的覆盖率。目前在新建的220kV及以上变电站中,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子站系统均要建设,对已经运行的220kV及以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也不断进行改造,增加了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子站系统。

1.1国内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建设过程

辽宁电网于2005年投运了一套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这是国内首次尝试大规模进行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包括了71个子站和一个省公司主站,历时半年完成。该系统能够将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和故障录波数据供继保专业人员使用,同时还把结果直接送到了调度台,作为调度员处理事故的依据,这次国内首次将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内容送上调度台。在2007年春辽宁省雪灾中,该系统在事故快速处理和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2003年开始,南方电网开展了电网故障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建设工作,2005年5月南网总调在广东增城组织了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主子站通讯一致性测试,包括上海许继在内的十四家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生产厂家参加了这次测试。这次测试完成后,南网总调和广东总调完成了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的建设。到2009年底,南网总调、贵州中调、云南中调、广东中调、海南中调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均已建成投运,并已经接入大量子站。南网总调于2009年完成了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升级改造工作,改造重点是系统应用的实用化。

据统计除以外国内所有的网省及地区一级电力公司均已建设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虽然已经广泛建设,但目前国内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功能主要还是停留在基本信息收集阶段,在主站端开展基于故障信息数据挖掘和高级应用的调度中心还很少,在调度中心故障信息主站系统与SCaDa系统联动几乎没有,远不能满足智能调度中心建设的要求。

1.2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存在的问题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投运以后,目前在保护运行信息监视、动作信息收集及分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电网发生故障后,主站系统除了收到保护动作信息以外还收到其它和本次故障相关的扰动信息,比如其它保护装置的启动,数据量大而繁杂,需要根据故障情况逐个甄选,并手工召唤录波,缺乏根据相关信息编制事故简报,缺乏故障信息的自动整理功能,系统易用性不高[6]。

系统信息内容多,涵盖范围广,但除了保护动作信息以及故障录波文件信息以外,二次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以及系统本身运行的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关注,系统产生的作用有限。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在多数地方仅局限于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维护和使用,不能为调度中心其他专业特别是调度运行和自动化专业提供信息。

系统的维护工作大:子站初次接入主站时人工对点验证工作量大,虽然主子站的通讯规范中具备了初始化保护装置模型功能减少了模型配置工作量,但主站端初始化完成后需要逐一对保护装置进行信息召唤(定值、模拟量、开关量、压板、历史动作事件、告警事件);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子站数量不断增加,子站又连接有大量二次设备,对二次设备接入情况统计和维护的工作量巨大。

2主站信息系统功能及框架设计

2.1系统主要特点

故障信息主站系统有两项主要功能:在电网正常情况下有效监视联网的设备;在电网发生故障或异常时通过对相关故障录波器设备及保护设备的信息采集、综合分析处理,及时准备地确定故障的范围、性质,并合理的评估保护的动作行为,为电网运行调度人员提供事故处理的决策依据。系统具备以下主要特点:

电网信息传递具有准实时特征

目前电网中所采用的保护设备大部分遵循的数据传输模式polling方式,在保护动作或异常时会发生事件信息,但不会主动上送到电网调度中心,只有通过主站信息调用方式才能将保护的动作信息上送到调度中心,用以进行事故后的详细分析。

对于故障录波器而言,在电网发生故障时主要依据所接入的模拟量的变化或者开关量的变位进行故障判别以确定是否启动录波器。故障录波器起动后形成录波文件并存储在故障录波器内已备主站调用,在故障信息系统中主站也以信息订阅的方式获取各子站的录波文件。

信息处理遵循分层过滤原则

电网发生故障尤其大面积复杂故障时会产生大量的故障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不做任何过滤处理,对保护和故障录波器的信息不做任何信息关联,将会导致过量的信息上送到调度中心。故障信息系统应遵循信息分层过滤得原则,以确保故障信息处理的D2010性。

信息交换满足接口标准要求

故障信息系统基于不同制造厂家的设备进行信息集成并实现规约的标准化转化,从系统的架构角度看,信息交互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厂站端系统。与所接入的保护、故障录波器设备的信息交换,与监控系统的信息交换。②主站端系统。与SCaDa/emS系统的信息交换;与DmiS系统的信息交换。

信息交换应满足数据传输规约和网络通信规约标准化的要求。厂站端的信息交换应支持“互联互通,即插即用”技术的实现,主站系统与电网调度中心其他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应符合ieC61970公共信息模型和SVG图形模型。

2.2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1.面向对象

采用面向对象结构将数据表示和对数据的操作封装在抽象数据类型或对象中,对象之间依靠对彼此接口的调用来产生相互作用。系统依靠对象的相互作用来完成系统功能。本架构的特点是使设计者更加容易地将问题域分解成彼此相互作用的对象集合;缺点是所有的对象为平等的相互协同,没有概念给对象协同服务的框架,所以,对象间的结构显现的是网状的调用结构,一个对象接口的改变要求全部与之显式交互的对象变化。

2.分布式处理

并行处理系统和分布式处理系统是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两类系统。并行处理系统是采用多个处理机或者多个功能部件并行工作来提高系统可靠性或性能的计算机系统,此系统至少包括指令级或者指令级以上的并行处理。并行处理系统的发展与研究包含计算算法,理论,软硬件,体系结构多个方面,但它与分布式处理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通信技术的研究发展,两个系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分布式处理也可认定是一种并行处理形式。

采用分布式处理系统的故障信息主站系统将拥有不同数据的或具有不同功能的或不同地点的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在控制系统的统一控制管理下,协调地完成故障信息处理任务。

3.混合平台

故障信息系统采用了混合平台、跨平台的计算。故障信息的显示和分析结果界面开发基于人性化的windows系统。而后台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的功能采用的跨平台的技术,可以运行在windows或者UniX/LinUX操作系统下。

2.3系统功能框架

1.系统整体功能框架

故障信息主站系统的特点在于通过接入故障信息子站,收集数字式保护和故障录波器的信息实现对信息的集成应用,并根据信息的特征和系统的处理试过的要求,对信息进行处理或确定信息交互的机制。

故障信息主站系统的整体功能框架如图1所示。故障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了数据采集功能模块、数据管理功能模块、数据集成功能模块和数据分析展示功能。

2.数据采集功能框架

故障信息主站系统根据通信规约(103规约),收集子站的继电保护、故障录波器、安全自动装置等智能电子设备正常运行、异常告警和故障时的信息。

数据采集功能模块采集的数据主要有:动作事件、保护告警、信号复归、定值组切换、保护录波、保护定值、故障类型、故障测距、故障相量、装置通讯状态等信息。

数据采集模块功能框架如下图2所示。

3.数据管理功能框架

故障信息主站系统采用统一数据平台,来协调统一数据平台内各个模块的工作,来完成各个模块与主站数据库的数据交互,并完成和外部系统之间数据的交互。

按照故障信息系统的特点,主站数据库可分为静态库、动态库和历史库。为方便系统维护并保证系统的运行效率,这三类数据库应在逻辑上分开。所谓逻辑上分开,是指它们对应于不同的数据表。

静态库中存储一次输入和一般情况下不再修改的数据。主要包括一次系统、二次系统以及通信系统的参数信息、配置信息和拓扑关联信息,这些信息是电网故障分析的基础。

动态库中存储故障信息系统运行之中会经常变化的信息。包括:保护及故障录波器定值、装置运行状态、保护动作事件以及故障录波信息等。

为方便系统维护并保证动态库的运行效率,需引入历史库。按照一定的复制策略,动态库中的数据将定期转储到历史库中。所有的事故分析结果也被保存到历史库中。

系统的数据管理功能框架如图3所示。

4.数据集成功能框架

在现有故障信息系统的构建模式下,构建统一故障信息平台主站系统,以期发挥该系统应有的功能,总体思路为:遵循国际标准ieC61970,采用公共信息模型(Cim)组建接口规范作为数据交换的模型和接口规范。

故障信息系统数据集成的功能框架如下图4所示。一次系统拓扑以SVG格式,模型文件以Cim格式,由SCaDa系统以文件的形式传输。对于SCaDa系统传过来的模型文件,首先对其解析提取数据后,再自动填充入故障信息系统主站的数据库。

5.数据展示功能框架

故障信息系统主站的效用主要在于主站应用功能的实现,能给用户实时展示二次设备各种动作、告警、录波信息;并能对各种故障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统计,在有故障的情况下,快速的辨别故障情况,主要有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快速辨识;对各种分析故障信息和分析结果能通过web到局域网,或者通过短信平台给相关人员。主站数据展示功能框架如图5所示。

3结论

目前智能电网的建设也已经成为我国电网自动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智能调度中心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作为智能调度中心中一个关键的子系统也需要一并考虑与其它应用系统的无缝对接,调度数据集成技术在智能电网调度中心的应用,使得电力系统的稳态、暂态和动态的运行信息得以有效整合并合理利用,在此基础上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的应用功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拓展。本文虽然已经完成了新一代的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的功能设计,该系统具备了初步的信息集成能力,在系统实用化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随着智能调度中心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发展,智能调度中心的信息集成方式将会从信息处理层面向下延伸到信息采集、信息传输等环节上,这将对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的存在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届时继电保护故障信息主站系统将脱离数据采集环节,直接在调度中心统一数据平台上获取数据,能够获取到的信息更多更广泛,这将大大提高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的实用化水平,面向的使用人员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王梅义.电网继电保护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2]高翔,张沛超等.电网故障信息系统应用技术.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

[3]章坚民,朱炳铨,蒋月良等.继电保护故障信息处理主站系统设计的核心问题[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V27(14):72-74

[4]明哲,李海强.调度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统一数据模型的研究[J].广东电力,2009,V22(4)

[5]姚建国,杨胜春,高宗和,杨志宏.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V31(13):7-10

[6]宋福海,黄巍,卓枕警.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的实用化建设[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8,V28(1):32-34

[7]夏乐天,周志浩.简论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的发展策略[J].浙江电力,2006,V25(4):43-46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5

关键词:weBGiS;数据整合;测绘成果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p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8-0025-02

1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internet网络与www万维网相结合,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逐渐产生了基于weBGiS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仅使得地理测绘信息走入了千家万户,因为只要有一台能够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实现对weBGiS地理信息系统的访问;更重要的是,借助于网络技术,对基于weBGiS实现的地理测绘系统的地理信息能够很方便地实现数据整合与更新,这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后期数据管理和信息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目前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整合,这成为当前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的一个必然趋势。

本论文主要结合基于数据整合模式下的地理测绘成果信息的管理系统设计与研究,以期能够从中找到合适的面向数据整合功能的地理测绘成果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式,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地理信息管理技术概述

weBGiS是互联网weB技术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GiS上的产物,是实现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走向大众化普及应用的一项技术。基于weBGiS实现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有着传统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应用全球化

互联网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全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诞生的weB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其应用范围也能够轻易实现全球化,这使得很多企业能够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地理信息资源为社会、民众提供相关服务。

2.2良好的可扩展性

基于weBGiS实现的地理信息系统,其优势之一便是具备了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对传统的地理数据信息进行扩展,例如增加矢量属性、图像属性等,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量。

2.3访问终端具有独立性

由于基于weBGiS实现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访问需要借助于一台能够联网的电脑即可实现,这使得地理信息系统的访问终端具有相对独立性,而相对独立的访问终端客观上也能够降低地理信息系统的负载量,提高系统自身的健壮性。

3基于数据整合的测绘成果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3.1系统结构设计

3.1.1系统结构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的信息管理系统,目前普遍有B/S和C/S两种应用模式。B/S俗称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在该模式中,服务器主要负责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存储与管理,访问数据只需要浏览器即可实现,系统结构简单,后期维护便利;C/S模式俗称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为客户端针对性地开发专用程序,才能够实现对服务器中数据的访问与管理,减轻服务器的负担,但是系统成本较高,同时也不利于后期系统扩展升级与维护。鉴于此,基于weBGiS的测绘成果信息管理系统选用B/S模式进行系统结构的开发设计与应用。

3.1.2系统结构设计。基于weBGiS实现的测绘成果管理系统,从系统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测绘成果输入层。测绘成果输入层主要为人机交互提供了可操作的接口,用户可以通过键盘、摄像头、扫描仪等录入设备,将相关测绘成果直接转变为数字文档进入到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中。

(2)测绘成果数据信息管理层。测绘成果数据信息管理层主要是指系统中的服务器,而这一类服务器主要是数据库服务器,其主要职责是对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分类、分层存储与管理,采用构建数据库系统的方式实现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

(3)访问终端层。访问终端层主要是由能够联网的计算机即可实现,通过计算机内的浏览器输入固定地址访问测绘成果管理系统,能够对服务器内的数据信息进行访问,在一定的权限下还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修改、更新、维护等数据管理操作。

3.2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数据整合的测绘成果管理系统,其系统主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2.1数据访问。数据访问是系统的主要功能,也是其价值体现的核心功能。用户通过互联网,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实现对该系统中地理测绘成果或者相关数据信息的访问。除了能够访问地理数据信息外,还能够实现对相关地理数据信息的三维显示、地理数据接口转换等操作。

3.2.2数据管理。数据管理主要是面向管理员实现的系统内测绘成果或者地理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功能。管理员应当定期对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整合、更新、维护等管理操作,以实现系统内测绘成果的高度集成应用。

3.2.3系统扩展。考虑到系统应用的将来,应当为系统预留出一定的扩展升级能力,主要表现在系统的数据接口升级、系统数据能力升级以及系统的安全等级升级等。

3.3数据整合应用

在基于weBGiS的测绘成果管理系统中,数据整合是指将具有相同属性的地理测绘信息或者同一地理数据主体的不同属性数据进行整合,以达到提高数据利用率、提升系统数据管理效率的目的。

在本系统中,采用weBGiS数据管理中“层”的概念进行数据整合,采用图层的方式来组织地理空间数据可以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分布性和空间数据类型(即点、线或面),而空间数据分层处理,每个图层数据存储在四个文件中,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点、线、面来组织空间数据以形成点图层、线图层和面图层。对于同一个地理主体的多个数据信息,建立关键数据节点,其他非关键数据信息作为附属的属性数据进行关联,从而由一个关键数据节点牵出其他属性数据,实现关联性整合;在服务器上的数据保存同样也由关键数据层牵出其他属性数据所在数据层,从而实现数据的整合联动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6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农业气象服务;运用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3

1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气象服务的设计应用原则

在对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基层气象监测站条件以及农业综合数据库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的基础,对国产地理信息软件予以二次开发。具体来说,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对农作物种植、发育及收获的整个过程进行有针对地农业气象服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确保已有的农业气象数据资料及信息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应用于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要求数据收集规范化、信息分析标准化、信息存储档案化、信息传递科学化,有效实现信息共享的目的;地理信息系统在为农业气象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应具有小型、灵活的特点,以便于在县级或者山区进行推广使用。

2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功能

2.1数据采集功能

地面卫星接收站能够接收到部分遥感数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是由RS数据采集模块来完成这些遥感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工作,然后在存入相应的数据库中。与RS数据采集模块的功能基本一致,GpS数据采集模块主要负责接收地面卫星接收站传回的一些GpS数据信号,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处理,然后存入相应的数据库中。人工报送模块指的是接收那些需要人工报送的数据,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

2.2动态监测功能

病虫害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将分析与整合数据信息采集系统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并对其中与病虫害有关的信息进行处理。具体来说,信息的内容主要包括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发生时间、范围、灾害情况等,并存储到相应的数据库中。土壤水分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对其中与土壤水分相关的信息加以分析和整理,然后存储到相应数据库中。农作物长势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收集到信息进行处理,达到对农作物长势情况的分析与整合,并将相关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中。农业气象监测模块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达到对农业气象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的目的,并将相关数据信息存入数据库中。

2.3可视化分析功能

所谓空间查询指的是在空间信息进行查询的基础上,生成图文一体化报表并进行输出的一种方式。所谓空间信息统计指的是对设计的空间、时间及属性的有效统计,并以此为前提生成图文一体的报表,此外,空间信息统计还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统计方式,以便满足用户使用。所谓空间分析指的是对空间关系予以分析,具体可以分为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网络分析以及领域分析等方面,并以此为前提形成图文一体报表,其分析结果能够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而专题图显示指的是对用户提供等级符号、点密度、柱状图、独立值等多元化的专题图显示。

2.4报表综合分析功能

报表输出该项功能主要对相关报表进行输出,同时结合用户的实际需要和所提供的数据信息生成新的报表,符合用户需要。对各类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是进行报表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地理信息系统自身也会为用户提供如结构分析模型、趋势分析模型等多元化的分析模型,并通过对这些模型的利用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管理人员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加强对相关数据库的建设对确保地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在对基础数据库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缩小因技术原因造成的差距,切实提升信息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有效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农业气象服务中,地理信息系统只是作为一种工具箱和数据库而存在,其智能完成人们指定的工作,且结果必须由简单、明确的语言来描述,便于人们理解。农业气象服务与地理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应指导,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在农业气象服务中普及使用,实用性较强,其使用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气象服务站和相关业务服务单位,相关生产管理部门及决策部门甚至是农民都可以使用。以较少的资金投入,便可以完成对农业资源相关数据信息的管理、分析等工作,为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7

关键词: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广东省GiS

中图分类号:p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对海域使用状况实施监视、监测。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是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使管理职能的现代化管理工具。广东省海域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下称海域系统)是依据国家和省的相关技术规程,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建立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多功能、自动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1海域系统系统建设目标

(1)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开发与保护、海域勘界等海域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辅助工具,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2)为海洋资源管理、生态保护、执法监察等其他海洋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增强沿海各地海洋管理的工作能力。(3)实现海洋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社会化,为海洋生产单位和社会公众了解海洋开发利用与管理情况提供有效服务。(4)提供各类海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平台,为建设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2海域系统技术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GiS)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其技术体系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相关的方法过程所组成,用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常用的GiS软件有mapinfo、aRCGiS、超图等。海域系统即基于mapinfo设计开发,相对于单独使用一般编程工具,更加便捷、高效地实现了对海域空间数据的管理、展示和分析。其技术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图中的空间图层数据库是基于mapinfo的数据架构设计实现,内建基础数据包括居民地,公路,河流,等高线,行政界线,海岸线,海岛,滩涂,等深线,等深区等;管理数据包括海域使用现状、海域现状普查表、功能区划、海域使用申请表等。数据库组成如下表1所示。其中的基础地理数据采用1∶5万比例尺数据,部分重点海区采用1∶1万数据。数据结构按《国家海域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规程》要求。

3海域系统功能结构

海域系统基于mapinFo平台,VisualBasic语言和mapBasic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实现,由此易于对空间数据进行显示、漫游、定位、量算、空间分析等。主要包括海域使用申请登记、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普查三大模块。海域使用申请登记模块。主要功能是用海申请、呈报、审批、海域使用权登记、海域使用权证书颁发、海域使用权的变更或终止、海域使用金缴纳等,实现对用海审批业务工作的全过程管理。海洋功能区划管理应用模块。主要功能包括海洋功能区划信息管理,海域使用规划和重点海域使用调整计划的功能区核准和审批,协调相关区划、规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关系等。海域使用普查应用模块。主要功能包括将调查所得的海域使用现状信息资料整理入库上图,并通过与功能区划和用海发证信息进行叠加对比及法律法规检索分析,为海域管理工作明确管理目标和掌握整体用海情况。

4海域系统特点

(1)针对部分用海单位或个人使用高斯平面坐标的情况,海域系统提供高斯平面坐标与大地坐标的转换工具。(2)海域系统还专为用海单位提供客户端“海域使用申请录入系统”,该子系统事实上独立于海域使用管理系统,专为用海单位申请用海时录入用海项目资料,可通过简便操作录入坐标,自动导出用海宗图,提高工作效率,生成图件如下图2所示。(3)海域系统具有“一键式”功能模块,用户只需通过鼠标轻点一两个键便可完成多种复杂功能,如当前窗口制图的一键式操作。(4)考虑到系统用户层次不同,需求不同,系统实行权限管理,不同级别人员可对系统进行不同权限级别的操作。

5结语

实践证明,该系统易于实现海域使用管理操作,并具备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法规规章、海域使用审批、海域使用确权登记和日常管理、海域使用证和海域使用金征收等管理能力、以及海域使用统计分析等决策服务能力,并具有相应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统计查询等系统功能,是服务于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综合性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海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规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黄杏元,马劲松,汤勤.地理信息系统概论[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1-27.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8

为了信息化在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交通、旅游服务等各方面的推广和应用,构建一套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平台,无疑是最具可行性的方式。

1旅游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旅游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分为原始数据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原始旅游数据可直接从相关资料中获取,记录在某种介质上;二次信息收集指深度挖掘己经存在,并与旅游相关的信息数据。(2)数据存储:旅游信息系统必须存在于某种数据库中,使其具有存储旅游数据的功能,以发挥提供信息、支持决策的作用。在数据存储方面应考虑到存储量、数据格式、存储方式、使用方法、存储时间、安全保密等各种问题。(3)数据加工:旅游信息系统必须对己经收集到的关于旅游方面的信息数据进行某些处理、整合,以便得到更加符合旅游需要的信息,使信息更加适用于旅游业服务人员与游客使用。(4)信息传递:当旅游信息系统规模较大或地理分布较广时,旅游信息的关联、传递就成了系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能。(5)信息提供: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要具备向其服务对象提供旅游信息的手段与机制,通过与用户的接口或界面来实现信息的提供。(6)信息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对于具有实时性特点的旅游信息,系统必须及时更新,维护其系统的实时性。

2总体结构设计

本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游客,普通游客希望从旅游信息系统了解到交通、住宿等基本信息,还包括旅游景点的景观、生活以及饮食文化等等信息。所以,对普通游客来说,旅游信息系统实际就是一个旅游信息平台。这个平台的信息的真实性对游客来说是再重要不过的了。但是这些旅游信息的真实性并不能由系统的开发者来确保,而是需要由各旅游相关部门来收集并核实其信息。因此本系统不仅仅需要针对游客的信息模块,还需要有市各旅游部门管理工作的模块。

2.1游客功能模块设计

对于游客,最希望的是以直观的方式了解到所需要的旅游信息。以地图为载体,把各种旅游信息加载在地图显示上,让一切旅游信息直观的显示在游客眼前,这就是GiS的优势所在。所以游客功能模块所要实现的功能都是基于地图的操作,如图1所示。

2.2管理者模块设计

对于系统的管理者,不仅仅需要旅游者的功能模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对旅游信息的管理功能,具体如图2所示。

3旅游信息系统的实现

在对旅游信息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后,针对市级的旅游资源做应用示例的开发。分别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游客这两个不同主体进行了系统的二次开发。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系统开发采用C/S网络架构,选用VS2008及arcGiSengine9.3软件平台;对游客的系统开发采用的是B/S、C/S混合网络架构,该模块实现了浏览、查询等功能。

3.1系统主界面

系统根据不同用户的权限具有不同的操作界面和不同的功能。主要分为两级用户: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系统维护人员。旅游管理者不能对系统进行数据更新、维护等操作;而系统维护人员具有系统的全部功能,可以对系统进行数据维护与更新。旅游信息系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直观的显示游客所需的信息。其中图形信息是最直观的,通过地图显示住宿、餐饮、娱乐场所、公共设施、景点的分布,以及在地图显示地理位置的同时显示景点的具体信息,包括图片及介绍。

3.2景点搜索功能的实现

通过本地搜索功能,能搜索到市级内的景点信息。并且把搜索到的景点信息显示在地图上。如要搜索庐山南门的信息,可以在本地搜索里键入关键字“庐山南门”,就会显示庐山南门的信息。具体效果如图3所示。

3.3旅游路线的优化

目前,旅游路线的选择主要是来自于旅游从业人员制定的旅游线路。游客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如何实现游客的自主,智能化选择和参考专家功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图是旅游路线优化分析的基础。根据矢量化后的市级旅游地图,选择所有的旅游景点,量测出景点间道路的长度,再根据旅游领域专家知识,景点类型和路线行走的难易程度,给出一定的系数,存放在算法库中,作为旅游路线优化的参考。

本系统是采用贪婪法来实现最佳路径搜索。算法的中心思想是:分步求出最短路径。每一步产生一个到达新目标的最短路径,下一步所能达到的目的顶点通过如下贪婪准则选取:在未产生最短路径的顶点中选择路径最短的目的顶点。Dijkstra算法的计算过程中,需将已经求出的到起点最短路径的点与尚未求出到起点最短路径的点分开,以正确执行迭代。为此将顶点分成两个集合S(求出最短的点)和t。开始S中仅含有起点VS,其他点全在t中,随着求最短路径工作的进行,S中的点逐渐增多,当终点VK,也被纳入S中时,迭代结束。算法的主要思想是:为了便于计算和区分顶点是否进入集合S,给己求出到终点最短路径的点VK赋以标号。这个标号由两部分组成,记为[d(vs,vk),i],其中i为vk到起点最短路径的前点,d(vs,vk)为从起点vs到vk的最短路径,故也称双标号法。

求解从起点VS到终点VK的最短路径算法基本过程如下:

第一步,初始化。(对起始点VS置永久标号,其余结点全部置为临时标号)

(1)VS赋予标号(0,q),置VS于S;

(2)所有其他点DK=,并置于t。

第二步,选取下一个点,对图中所有起点在S中,终点在t中的边eij,计算:d(VS,VK)=min[d(VS,VK)+min(wij)…vi任S,vj任t],并将VK置于S中,同时赋给标号[d(VS,VK),i]。

第三步,若Vt为S则计算结束。Vt的第一个标号给出VS->Vt的最短路长,利用第二个标号反向追踪,可得最短路径;否则,重复第二步。

第二、三步为主要迭代,每次迭代都有一个顶点得到永久标号。该算法最后得到的是实际到各顶点的最短路径。

4结语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9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关系数据库;工程项目统计

1.引言

工程项目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是工程公司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信息的范围、信息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和增加,应该使工程项目统计管理摆脱传统管理的桎梏,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型。借助于windows环境以及该环境下的数据库管理技术所开发的工程项目统计管理信息系统使得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即可以把工程项目基本信息及设计实物图纸信息有机的融为一体进行管理,使之既能方便地存储、管理各类项目信息和工程实物图纸信息,又能根据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设置各种组配条件,并统计数据自动输出丰富多样的所需报表,可以随时向管理者提供项目的进展情况,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2.1系统功能

2.1.1有效地统计和管理项目基础数据和设计实物图形数据。系统能方便地存储、管理各种项目信息和设计实物图纸信息,并能以任意方式编辑修改。

2.1.2数据快速录入与修改。系统提供了快速而方便的增加、删除、修改的功能。在显示数据方式上提供了逐条记录显示和表格显示多条记录的窗口浏览模式,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

2.1.3任意条件的信息检索。系统提供了各种单一条件及组配条件的检索方式,可按任一条件或多个条件自由组合检索信息。

2.1.4丰富的统计报表输出功能。系统提供了各种组合条件的统计模式,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并自动输出所需统计报表。

2.1.5模拟显示所选打印报表。在打印报表时,可预先显示报表格式,并可放大和缩小、局部或整体观察报表,即报表输出所见即所得。

2.2系统特点

2.2.1先进性。系统将图形信息、项目信息融为一体进行管理,突破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

2.2.2实用性。系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不增加任何硬件设备的情况下就可有效地管理图形数据和项目数据,不仅经济实用,而且所采用的方法也可应用到其他方面。

2.2.3易用性。系统采用了最新的多窗口图形界面,提供了弹出式菜单,下拉式菜单及各种对话框,操作直观简洁,快速方便,易学易用。

2.2.4可维护性。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可随时根据用户需求扩充及修改相应功能,易维护,易扩充。

3.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3.1需求分析

3.1.1工程设计项目信息管理现状

目前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基本是基础数据的管理,设计实物图纸信息管理也仅限于基础数据的记录,而且是execl表格形式的半成品模式。排序和统计需手工操作,报表输出还需手工排版调整。特别是项目信息(项目基本数据)与设计实物信息(工程图形)没有关联起来融为一体,数据支离且不完整,查询起来还需手工操作整合,既不方便又费时费力。项目管理者不能及时获取监测经常变化的有关项目数据和设计图纸完成情况,不能及时给管理层提供最新信息。

3.1.2系统的实施目标

综上所述必须开发一个miS系统,即工程项目统计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具有适应各种项目统计管理需要的能力;具有输入数据的能力;具有按不同条件对数据进行浏览、查询及修改;具有多种显示方式,如逐条记录显示或表格显示;具有自动报表数据统计自动报表打印输出的功能。更进一步目标:应具有管理设计实物(工程图形)数据的功能,因为工程图形是设计产品,是重要的项目信息源,只有把项目基础数据和实物图形数据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工程项目信息统计的管理。

3.2系统的实施

3.2.1系统的结构设计

对各项功能进行分块,集中、关联、优化,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的方法,使得模块间各自独立。所设计的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进一步进行功能分解,得出项目统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和项目实物统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项目统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项目实物统计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

3.2.2功能描述

结构设计将系统分为项目统计管理和项目实物数据统计管理两大功能,而功能分解后又产生十个功能,现分述如下。

3.2.2.1项目数据统计管理部分:

(1)项目数据录入。该模块完成项目信息的录入。

录入主屏幕设计为逐条显示记录模式,录入直观快捷。为了便于编辑,还设计了增加、删除以及窗口浏览的命令按钮。

(2)数据查询。该模块完成对项目信息的查询。

检索的主条件设计为三大类:按项目区域查询、按项目类别查询、按职责查询。时间设三种附加条件,按年月查询、按年查询、按时间段查询。

当检索主条件与时间条件搭配时,便生成9个检索式,相应就有9种查询功能模块,另外还设计了按组合条件查询、项目执行情况查询,这样共有11个查询功能模块。

(3)数据修改。该模块完成对项目信息的修改。

检索式设计为两种:项目编码检索、任务来源检索。检索完成即可进入项目修改屏幕进行信息修改。

(4)项目统计表报输出。该模块完成项目信息统计及自动报表输出的功能。

项目报表的统计方式设计为六大类:按项目经理统计、按设计经理统计、按项目完成情况统计、按已完成项目合同情况统计、按设计阶段统计、按项目性质统计。时间设三种附加条件:按月统计、按年统计、按时间段统计。

当六种报表统计与三种时间附加条件组合搭配时,并生成十八种统计报表模式。打印输出时设计了打印预览和打印输出的功能。

(5)系统维护。该模块完成对项目信息库及其他数据库信息的更新。

3.2.2.2项目实物数据统计管理部分

(1)项目实物图形数据录入。该模块完成对某个工程项目的工程图形信息录入。主屏幕为项目信息,子屏幕为工程图形信息。通过“特征编码”将子屏幕与主屏幕联系起来。数据关系模式则是项目数据库字段“GZBm”与图形数据库字段“GZBm”通过一对多的关系联结起来。

(2)数据查询。该模块完成对工程图形信息的查询。

检索主条件设计为七种:按项目编码查询、按专业室查询、按个人查询、按地区厂矿查询、按全部项目查询、高阶段设计工作量查询、各专业高阶段工作量查询。通过设定指定日期完成所需查询。

(3)数据修改。可在项目实物量信息子屏幕中修改实物量信息。在子屏幕中输入实物量所对应的项目编码,就可调出该项目的所有实物量数据,完成实物量数据修改。

(4)项目统计表报表输出。该模块完成按条件对项目实物信息量统计及报表输出(预览、打印)。

项目报表的统计方式设计为七种:按项目统计工作量、按专业统计工作量、按个人统计工作量、按地区厂矿统计工作量、按全部项目统计工作量、高阶段工作量统计、分专业统计高阶段工作量。通过设定指定日期完成所需统计。

(5)系统维护。该模块完成对相关数据库信息的更新。

3.2.3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

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合理的组织数据,减少数据冗余,消除操作异常,应采用规范化的关系模式设计,即满足3nF的设计。但是,减少数据冗余尽管能节省存储空间却会影响程序处理速度,即时空指标的矛盾。因此,在数据设计时适当考虑了必要的冗余,以提高程序处理速度。数据库结构如下:

1)项目信息库(特征编码、当前日期、任务单号、项目编码、项目类别、项目性质、任务来源、设计阶段、营销经理、项目经理、职责、设计经理、职责、进度控制、区域、计划发图总量、开始时间、计划完成时间、实际完成时间、核定费用、管理费用、经办人、备注),主关键字段为特征编码;

2)项目编码库(项目编码、项目名称),主关键字段为项目编码;

3)图形信息库(项目编码、特征编码、专业、人员姓名、图号、新图折合a1、托晒票编号);

4)专业信息库(单位代码、专业、部门分类);

5)项目职责库(职工代码、单位代码、职工姓名、职责);

6)人员信息库(职工代码、单位代码、专业);

7)项目类别库(类别代码、项目类别);

8)设计阶段库(阶段代码、设计阶段);

9)项目性质库(性质编码、项目性质);

10)项目区域库(区域代码、项目区域);

11)任务来源库(代码、任务来源)。

根据如上数据库的设计建立两种主要规范化的关系模式:

项目编码库(XmBmK)与项目信息库(woRK)是一对多关系,由项目编码库主关键字xmbm(项目编码)与项目信息库字段xmbm(项目编码)联结起来。

项目信息库(woRK)与图形信息库(DwGK)是一对多关系,由项目信息库主关键字gzbm(特征编码)与图形信息库字段gzbm(特征编码)联结起来。

特征编码(gzbm)说明:由于项目编码库(XmBmK)与项目信息库(woRK)是一对多关系,并由xmbm联结。xmbm是项目编码库(XmBmK)的主关键字,因此项目信息库中字段xmbm不再是唯一的索引。则特别设置主关键字特征编码(gzbm)为项目信息库(woRK)的主关键字。

特征编码(gzbm)既要反映出项目编码,又要保证是唯一索引,因此特征编码(gzbm)设计为项目类别前2个字符、项目性质的前2个字符、项目编码的组合。表达式为:

GZBm=Left([XmLB],2)+Left([XmXZ],2)+[XmBm],例如:

XmLB=炼钢_转炉炼钢、XmXZ=合同项目、XmBm=aYJ044a-C2,则

GZBm=炼钢合同aYJ044a-C2,这样,成为项目信息库的唯一索引。

其余为辅助库和临时工作库。

4.系统实现

根据系统功能模块图进行详细设计。

4.1主控程序(主菜单)的设计

主控程序由access编程生成一个主控窗体。其上还设计了两个命令按钮:“项目统计管理系统”按钮、实物统计管理系统“按钮。当按下任一命令按钮时,进入相应的管理系统,实现对系统数据的输入、查询、修改、报表统计打印等操作。

4.2项目统计管理系统的程序设计

设有有六个命令按钮:统计数据录入、数据查询、数据修改、项目统计报表输出、系统维护、返回主菜单分别完成六种不同的功能。

“数据录入”按钮功能:可进入项目统计信息录入屏幕,实现输入数据,同时录入屏幕还设计了增加、删除和窗口浏览的功能。

“数据查询”按钮功能:进入检索屏幕,根据检索式可检索到查询的所需数据。

“数据修改”按钮功能,进入检索入口屏幕,根据检索式可检索到所需数据并进行修改。

“统计报表输出”按钮功能:进入统计屏幕检索入口,根据需要选择条件设定检索式,即可完成有条件的统计报表,并预览打印。

“系统维护”按钮功能:系统将更新项目信息库和其它各数据库信息。

“返回”按钮功能:返回上一级主菜单。

4.3项目实物统计管理系统程序设计

实物统计管理窗体上设有有六个命令按钮:项目实物量录入、数据查询、数据修改、实物统计报表输出、系统维护和返回主控屏幕,分别完成六种不同的功能。

“项目实物量录入”按钮功能:即可进入实物信息录入屏幕,实现输入数据,同时录入屏幕还设计了增加、删除和窗口浏览的功能。

“数据查询”按钮功能:进入查询检索入口屏幕,可按条件选择进行查询。

“数据修改”按钮功能:进入数据修改屏幕。在实物子窗口输入项目编码,即可检索到所要修改的项目及实物数据,便可完成所需修改。

“实物统计报表输出”功能:进入实物统计屏幕检索入口,设定检索式,即可完成有条件的自动统计数据、报表预览、打印输出的功能。

“系统维护”按钮功能:系统将更新相关信息库信息。

“返回”按钮功能:返回上一级主菜单。

5.主要实现技术

5.1利用窗体合理设计界面

(1)浏览并编辑数据库中的数据。如系统中输入数据、显示已有的记录、更改或删除原有的记录都是在窗体中操作完成的。

(2)控制应用程序的流程。通过向窗体添加控件完成指定功能和控制应用程序的流程。在录入窗体、查询窗体、修改窗体、统计报表窗体中使用标签显示信息,使用命令按钮打开另一个窗体,还可对命令按钮编程。

5.2合理利用查询功能

系统中所有窗体的数据源都是利用查询运行的结果,通过操作窗体上命令按钮,完成指定要求。

5.3有效利用丰富的报表输出功能

利用access2007丰富的报表功能将查询或表中的数据进行分组,排序、计算并加以输出,可按各种组配条件统计数据输出报表。

5.4使用方便而高效的宏

系统中的查询检索、修改数据、数据统计生成报表时设置了多个将一个或多个操作集合起来的宏,将宏置入命令按钮,点击命令按钮时运行宏,即可完成指定功能。

5.5VBa编程

系统通过VBa编程增加了命令、菜单以及交互界面的功能,实现了数据管理应用功能的扩展。

5.6在网络的环境下共享数据库

系统放置共享文件夹中可以实现整个系统共享。每个用户都能共享数据,以相同的方式使用该系统。

6.结束语

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工程项目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开发过程,并对设计方法及主要实现技术也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由于借助于windows多任务环境并采用方便高效的数据库管理软件access2007开发应用程序,有效地实现了工程数据和图形数据一体化管理。系统不仅高效实用,而且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用的用户界面。本系统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工程项目统计对数据管理和各种数据统计报表的要求,也满足了项目管理者对项目运行监控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冯先锋.中文版access2007数据库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篇10

【关键词】GiS;地质勘察;信息模型

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勘探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得益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大力应用。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在地质勘察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主要对信息理论和实践方法在地质勘察信息模型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的建立,为地矿管理部门、工程勘察单位以及城区发展提供科学化的依据,从而科学决策,增强地质勘察企业竞争实力。

一、GiS信息模型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是指对空间信息进行处理的科学与技术,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中占有重要比重[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iS技术已经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了融合,凭借其自身的多方优势,在空间信息及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更好的对复杂领域的空间信息进行综合性分析与管理,可以利用有关技术,建立起信息模型,从而使GiS在地质勘察工作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而需要构建功能全面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使GiS技术发挥出更大优势,使GiS地质勘察系统得到深层次开发与利用。

二、地质勘察信息系统设计

(一)信息系统总体构造

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了功能表现、逻辑应用及数据服务三个模块。表现模块是指凭借图形用户界面,提供出相关信息与功能,能够实现用户之间的交互;逻辑应用模块主要是整个系统功能实现的核心,该模块又由底层空间数据引擎、数据管理插件、上层公用应用插件以及各种专题组成构成,组件之间相互协调,组件越靠近底层,其性能越高;数据服务模块则是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储存与管理,与其他制图系统中的数据库存在差异,其中所有的信息都是地质勘察工作中的原始数据[2],图2-1为地质勘察信息系统架构。

图2-1地质勘察信息系统架构

地质勘察信息系统的三个模块层面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体系,各个组件之间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利用系统功能的扩展、应用与维护。整个信息系统是由7个子系统组成,每个系统又具有不同的功能。

(二)数据库设计原则

对于那些非空间对象,需要把地质勘察的静态结构转化成特定的物理数据库模型,开发者编程来对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维护,严格遵循数据库的设计标准来展开设计。在设计数据库时,尽量要建立起详细化数据字典与元数据,各个编码要保持一致,并要减少数据冗余,确保数据库的可扩展性、科学性。

三、地质勘察信息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通过GiS地质勘察信息系统,可以把城市中的所有地质信息进行汇总,统一储存到数据库中,使信息孤岛得到消除,从而使基础地形、基础地质、地质工程勘察等信息实现了统一管理,并实现了图文共享,并进一步充实了文件操作管理、工程数据信息查看、地图浏览、图像输出以及信息系统维护等功能[3]。该信息系统主页面由菜单栏、工具栏、导航栏、标题栏以及工作区组成。用户通过“视图”菜单栏中下的多个子菜单来实现各种功能,并对其进行控制。下文主要对其中几个重要功能进行介绍。

(一)地图查询与浏览

在地理浏览过程中,要对地图进行放大、缩小、自由缩放、平移及各种视图显示等操作,因而要正确选择造作按钮功能。通常情况下,选择对象有圆选、框选、点选及多边形选择等多种选项,在工具条上可以实现框选、点选和删除功能。

(二)图层管理

使用鼠标,单击图例,进而会弹出相应的菜单栏,其中包含了“移除图层”、“新增图层”等功能,根据需要就可以对图层进行设置。针对当前图层,可以对图层属性进行设置,例如“可见”与“可选择”等,并将其保存为mxd文件格式[4]。“浏览属性”主要是对当前图层的信息属性进行查看,“生成专题图”是根据特定需要,进而生成特定的专题图,通常包括“颜色渐变”、“单值”、“符合大小”以及各种形状变化的专题图形。在图层的控制与管理界面,还可以能对图层大小、显示比例及图层风格等属性进行设置,当调整操作结束后,点按“生成”按钮即可实现。

(三)工程勘察数据管理

在工程勘察数据管理中,功能界面主要有编辑、查看、新增和删除等选项。首先根据“工程名称”或“工程编号”等基本信息,点击“查询”按钮对工程概况进行查询。另外,根据不同的需要,则可以按照有关提示,完成“打开工程”、“删除工程”、“新增工程”、“查看工程”以及“编辑功能”等不同操作。

四、地质三维信息模型

随着地质勘察工作的快速发展,勘察信息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但是国内的地质勘探领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质勘察软件还较为落后。在研究中,很多地质工程师,主要是从二维空间上对地质勘察相关工作进行分析。为了更好的对地质勘察工作进行研究,现代勘察工作已经将信息模型推向了三维领域。三维信息模型的建立,能够直接对地质资源进行勘察,从而为地质环境分与综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目前,在地质进行勘察与研究中,通常还是用描绘出的地质图来展示勘探成果,导致勘察效果缺乏三维立体性与可视性,这也是当前“数字地球”实现过程中亟需解决问题。地质体本身就是一个不规则的三维实体,可以用空间坐标作为独立的参数,构建出空间地质模型,从而表达其复杂性与特殊性。尽管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三维信息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但是仍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地质勘探工作中,场区内的各项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在获取地下三维空间信息时,经常会使用工程探钻法。通过勘探孔可以直接获取详细的岩土层分布状况,取得的岩芯(土样)还可以进行相应的室内试验,获得其物理力学指标[5]。

由于钻孔资料信息较为详细、直观和准确,因而在三维信息数据模型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钻孔数据来构建三维勘察信息模型成为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果。地质勘察三维信息模型,能够对地质勘察数据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具有高效性,通过地层实体建模和地层表面建模,可以使地质三维实体可视化,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五、结束语

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在地质勘察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而需要加强对GiS等地质勘察技术的研究。优化地质勘察信息系统设计,提高GiS开发应用效率,使地质勘察信息模型发挥出更大的功能优势,更好的为地质勘察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包世泰.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模型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3,12(08):21-22.

[2]包世泰,夏斌,蒋鹏,付文生.基于GiS的地质勘察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07(30):19-20.

[3]张夏.基于GiS地质信息管理和地质灾害评价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