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金融投资理财知识十篇金融投资理财知识十篇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12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1

关键词: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投资理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53-03

教育部和财政部2010年7月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导思想别强调,本科教育应更好地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在高等教学错位竞争发展趋势下,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重点大学的培养任务,地方院校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作为中坚力量,51%的金融工程本科在地方财经院校。财经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受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严峻的挑战,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根据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确定财经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张进,2006)。因此,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也需要实施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改革,以顺应高等教学大众化趋势和响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教育部的本科质量工程。

一、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困境

国内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属于教育部认可的目录外专业,其培养是以国外金融工程硕士教育(masterinFinancialengineering,mFe)为蓝本,要求学生具备金融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分析发现,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培养中坚的地方财经院校根本就培养不了本科生具备这种金融、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能力。

1.地方财经院校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基础薄弱。作为金融、数学和计算机三学科融合交叉的体现,国外金融工程硕士通常由大学的商学院(国外金融属于商科)、数学系和工程学院联合授课,其实质是以数学工具来建立金融市场模型和解决金融问题。然而,地方财经院校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和学科体系限制了其对金融工程的数学和计算机学科支撑:一是这些院校的数学教学以“经济数学(俗称数学三和四)”为主,要求较低,即使为金融工程专业开设“理工科数学(俗称数学一和二)”,教师长期习惯“经济数学”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的深度和难度以及课程的成熟度都难以达标;二是地方财经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也缺乏专业性,授课主要由偏重管理的信息管理学院负责,难以实现程序设计、算法优化等教学要求。数学和计算机偏科的现象不仅是地方财经院校,中央财经大学等教育部直属的财经院校也同样因为学科问题而被排除在“985工程”之外,与研究型综合大学差距明显。同时,财经院校学科偏科还体现在“金融工程”课程建设上,所有获得“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的高校都是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985”研究型综合大学,没有一所财经院校,即使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财经院校也如此。因此,数学和计算机学科缺陷严重制约了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

2.地方财经院校本科层次难以到达金融工程的培养目标。在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习过程,金融工程本科生面临工商管理专业同样问题,跨学科学习导致学生疲于应付金融、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学习任务,泛泛的学习难以精通,因而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专业技术能力难以形成,这种天方夜谭式的学科交叉培养形同虚设。因此,以金融、数学和计算机学科交叉培养不适合地方财经院校当作金融工程本科的培养要求和培养定位,只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这不仅是国外金融工程只有研究生项目的原因,而且也体现国内实力雄厚的“985”综合性大学不设金融工程本科之上,例如四所“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仅武汉大学保留金融工程本科,而同是首批开设金融工程本科和“金融工程”国家精品课程高校的厦门大学2009年取消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

3.地方财经院本科毕业生难以胜任目标职位。从培养方案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定位培养面向投行、基金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层次金融技术人才——金融工程师(Quant),从事衍生品定价、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模型验证、模型研究、程序开发和风险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需要精深的数学建模能力,而事实上金融工程本科生只具备金融基础知识和常规业务素质。因此,地方财经院校培养的金融工程本科毕业生不能胜任需要数学建模的金融工程相关职位,同时各大财经招聘网站的相关职位招聘信息也从来不把本科毕业生作为招聘对象。

综上,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将本科生培养成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师,因此,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重新定位。

二、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可行性

地方财经院校难以培养跨学科合格的金融工程人才,其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必须顺应人才需求的趋势,经分析和梳理,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定位是现实的选择和最可行之路。

1.投资理财就业稳定而有潜力,是金融工程本科最佳的就业渠道。遵循著名哈佛校长德里克·博克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思想(潘金林,2010),将投资理财作为金融工程本科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从培养规模来看,金融工程本科只需很小的金融就业细分市场,2010年金融工程专业毕业生仅有2000—3000人,不到金融专业的8%;同时,整个金融就业市场前景广阔,2003-2007年我国金融从业人数比例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齐小东,2010);再者,资本市场扩容和直接融资比例增长的趋势下,以证券业发展为基础的投资理财就业将获得结构性增长和突破,金融工程以投资理财作为就业方向将非常稳定。

2.投资理财紧密联系金融实务,是金融工程本科最好的切入点。由于数学和计算机培养的学科缺陷,地方财经院校实现不了数学建模解决金融问题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目标,只能退而求其次,弱化数学和计算机的培养要求,利用其经济金融的学科优势,凸显培养以投资理财为主的金融知识和能力,不失为可行之路。抛开数学和计算机课程,国外金融工程硕士的金融课程主要是股票市场分析、投资组合分析、期货和期权、资产定价、资本预算、固定收益分析、利率模型、金融风险管理等,这些课程正好构成投资理财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投资理财是金融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本科生可以从投资理财切入证券业,积累经验提升成为真正意义的金融工程师,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无限。

3.投资理财实务素材丰富,是金融工程本科合适恰当的教学内容。投资理财内容翔实具体,既可发挥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又能作为金融工程本科生的培养定位:(1)投资理财教学内容充实丰富,与以期货期权为重的金融工程教学因国内实务匮乏而枯燥空洞截然相反,投资理财实务工作成熟而繁荣;(2)投资理财的教学素材易于收集,例如,丰富的证券软件财经资讯和各大网站财经专栏的投资理财专题;(3)投资理财不仅是有丰富的案例和实务可供讲解和学习,而且得到以资产组合理论为代表的现资理论体系强有力支撑。因此,投资理财非常适合用来培养本科生。

三、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应用型金融工程本科面向投资理财的培养定位是一条现实可行之路,为了进一步理清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本科培养的教学改革,本文以贵州财经大学为例,考察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重新设计和课程改革。

1.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的背景介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本科教学和培养由金融工程教研室具体负责,所属金融学科背景扎实、优势凸显,是贵州省唯一的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点、金融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和金融学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单位。同时,该学科的教学改革也备受关注,先后获得了教育部2009年度“‘面向基层、面向三农’的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贵州省级教学团队“金融学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和2010年贵州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研究”等项目。

同时,金融工程教研室师资科研实力强劲,投资理财专业背景扎实。该教研室15名教师博士占10位,集中金融学科70%的科研力量。同时,教研室以投资理财教学为主,有“证券投资学”省级精品课程、“金融工程学”和“投资银行学”校级精品课程;教师证券研究和从业经验丰富,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金融研究》和《管理工程学报》权威期刊发表证券文章5篇。

2.金融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结构设计。参照刘德仿等人(2009)的“以能力为主线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框架”、发挥学科背景和教师专业背景优势,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定位为投资理财,以知识能力结构体系作为议题进行教研室讨论,采用逐层分解的结构化方法,将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分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等四个层次:(1)就业方向分为投资分析和理财规划,其中投资分析是理财规划的基础;(2)岗位以就业方向为导向,梳理出适合本科生工作的相关机构的基础岗位,投资分析方向面向实务投资、证券投资、金融市场创新等三个岗位;(3)能力则是岗位需要具备专业核心能力,为了凸显专业能力,省略通识能力,以证券投资岗位为例,以基本分析、技术分析和投资组合等三种能力为主;(4)知识点是专业能力的知识基本框架,技术分析能力包括基本指标、分析指标、图形学、分析理论等四个知识点。

3.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与建设。与此同时,依据面向投资理财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体系,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工程教研室也提出了金融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和建设基本方向:(1)教研室集中精力重点建设专业主干课建设,专业课是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和特长,而通识教育和基础课非教研室所专长,由基础教学部门负责;(2)选择投资分析作为专业主干课,理财规划为专业选修课,以体现投资分析作为理财规划基础的课程规律;(3)采用马建荣(2010)学科逻辑和问题逻辑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投资分析专业主干课以“证券投资学”、“金融工程学”和“金融衍生工具”为原始蓝本,借鉴国内相关课程的主要成果,按照不同投资工具分为八门课程(详细见表1)。

四、展望

地方财经院校是培养金融工程本科的中坚,但在由于学科结构、培养层次和学生能力的原因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数学建模能力的金融工程人才。依据地方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地方财经院校将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面向投资理财,以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与此同时,针对地方院校应用金融工程本科培养,面向投资理财梳理出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并提出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依据学科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和本科培养的特点,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与研究型综合大学错位竞争的地方院校应用人才培养趋势,作为地方财经院校的代表贵财金融工程教研室将金融工程位面向投资理财,并提出由方向、岗位、能力和知识点构成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和按照学科逻辑、问题逻辑和投资工具改革的课程教学方案,这种应用型金融工程培养模式可以作为其他地方财经院校借鉴的范式。

未来落实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应用化培养,地方财经院校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对金融工程的主要理论和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组织,分课程讲解,避免同一个理论在多门课程重复出现的现象;二是吸收丰富的投资理财实务资料作为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增强金融工程专业实用价值和实际意义;三是兼收并蓄,吸纳成熟的投资类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按投资工具细分的金融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建设成为特色课程。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2

[关键词]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金融投资;金融专业

[作者简介]聂勇,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3;黄秋惠,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南宁,530003;陆艳莎,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南宁,530003;李灿恒,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南宁,530003;李维婷,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南宁,530003;苏博,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南宁,530003;覃燕媚,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11-0024-0004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大学生投资和消费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金融投资活动中,金融专业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金融投资行为应该更加引起我们的关注。因此,全面了解大学生投资状况,提倡健康合理的投资观,对大学生养成良好投资习惯和树立正确价值观有着深远意义。本次调查中,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对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学生发放问卷360份,收回352份,回收率达97.7%。

二、金融投资现状分析

(一)有无金融投资经验

调研显示,该院学生有无金融投资经验比例分别为29%和71%。各年级学生有金融投资经验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为30%、15%、23%、41%,无金融投资经验比例分别为70%、74%、77%、53%。结果表明,各年级无金融投资经验学生比例均高于有金融投资经验学生比例,并且大二年级学生有无金融投资经验学生结构占比差异最大,大四年级学生差异最小。

(二)有金融投资经验学生金融投资资金来源情况

“父母支持赞助”和“积攒零用钱”是该院学生进行金融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是“打工赚来的钱”和“金融投资赚来的钱”,较少部分学生依赖“奖学金”和“借款等其他方式”(见图1)。从图1来看,大一学生金融投资资金主要来自父母,采用借款等方式较少;大二学生对各种资金来源途径期望都比较高,但该阶段的学生几乎没有通过借款等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投资需求;大三学生对各种资金来源途径期望差异明显;大四学生主要资金来源途径较集中于父母、自攒和打工,这跟该阶段学生面临就业形势等有相关性;“父母支持赞助”和“积攒零用钱”两种资金来源途径在各个年级表现差异不是很明显,其他四种资金来源途径差异较明显。

(三)如果进行金融投资,有关金融投资工具选择情况

该院学生对金融投资方式的选择与其专业所学课程内容安排先后和深浅度有关,主要以储蓄、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理财产品、期货、黄金等投资工具为主,但对于信托、外汇等投资工具,由于学生进入该市场的局限性和自身经济能力等问题,对其选择学生比例相对小(见图2)。

年级越高,对专业知识学习就越深入,其对金融投资方式的选择就越向所学专业领域靠拢。从大一到大四,选择储蓄投资方式的学生比例逐渐减小,而选择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理财产品、期货、黄金等投资方式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加,说明了金融专业大学生会根据自身条件的不断成熟而拓宽其金融投资工具。

三、影响大学生金融投资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选择金融投资工具的因素分析

1.金融投资工具本身的特性

调研显示,影响该院学生金融投资的因素主要是本金安全和收益等,交易门槛和手续费等对其金融投资行为影响也比较突出。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保本的硬性需求程度越降低,相反更注重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既想保本又希望利用较低风险实现基本收益的学生比例在各年级表现几乎无差异化,但风险因素在大二阶段表现得较敏感。

2.投资理念

调研显示,该院学生稳健型、保守型、风险偏好型、风险中性型投资者所占比重分别为52%、18%、16%和14%。越往高年级,保守型投资者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稳健型投资者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大一阶段,风险中性型与风险偏好型所占比重持平;大二阶段,有一部分风险偏好型投资者过渡为风险中性型投资者;大三阶段,一部分风险中性型投资者转变成了风险偏好型投资;大四阶段,风险中性型和偏好型投资者所占比重达到持平。表明其投资理念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等而做出改变。

3.金融投资心理诉求

该院有28%的学生以实现本金收益最大化为目的,46%的学生以不亏本为前提,26%的学生以获取投资经验为首选因素,这部分学生普遍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他们还没有毕业前事先体验自己毕业后的投资生活,比别人更早获得其中的经验。但是,大部分学生把金融投资当作赚钱的途径,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二)影响大学生金融投资决策与业绩的因素分析

调研显示,该院有6%的学生期望投资年报酬率为2%~6%,34%的学生期望年报酬率为6%~10%之间,29%的学生期望年报酬率为10%~13%,20%的学生表明其期望年报酬率为13%以上,只有11%的学生表示不明确其金融投资年报酬率(见图3)。

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其金融知识面越宽广,金融投资技能也越高,因此对金融投资期望年报酬率越趋明确。

(三)影响金融投资结果因素分析

影响该院学生金融投资决策和业绩的主要因素是投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其次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但受幕后交易和虚假信息等因素影响较少。调研结果反映出金融类专业学生能比较理性看待自身金融投资决策和业绩与自己内在因素息息相关,但对国家政策、市场信息、交易规则等方面的了解欠缺主动性。调查数据表明投资经验和知识不足一直是制约该院学生金融投资的主要因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幕后交易、市场环境等因素对大一、大二学生表现得不是很敏感,但对大三和大四学生影响则比较突出,反映了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学生对金融投资市场信息了解的主动性与程度会加深。

(四)投资计划分析

该院43%的学生表示未来投资计划主要视工作情况而定,明确将增加投资的学生有32%,表示“维持现状”、“减少投资”和“逐步撤出”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6%、5%和4%。从大一到大四,表示“增加投资”和“逐步撤出”的学生比例逐渐增大,在这个过程中,达到预期收益的学生不断增加投资,达不到自己预期收益的学生则减少投资;表示“维持现状”、“视工作情况而定”和“减少投资”的学生比例逐渐减小。表明金融专业学生随投资经验的成熟而不断增加投资,部分学生则根据自身情况而逐步撤出,说明金融专业学生进行金融投资决策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理性化。

四、大学生金融投资实践中存在问题

(一)金融投资风险认识能力不高

该院53%的学生将炒股作为金融投资的首选工具。作为学生,即使是本专业类学生,其主观意识仍不够成熟健全,客观方面资力经验不足。他们凭借自身一些专业知识及高昂的热情和充分的自信欣然跃入市场,他们的资金来源多由父母支持,他们金融投资决策受羊群效应、个人偏好、专业推动、满足欲望等因素影响,并且期望投资年报酬率高。因此,他们倾向于选择高风险投资工具,甚至不惜采取借款、拖交学费等方式满足其投资需求。投资失败的结果不仅给学习生活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还会滋生不良思想等。

(二)金融投资行为缺乏理性

74%的学生明确其进行金融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赢利,这样的投资观念容易使他们形成投机的心理,时刻让投资市场的变动左右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只有少数表明赚钱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可以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实践化,并获取一定的金融投资经验。为了追逐利益,40%的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金融投资结果,认为导致自己投资失败的不是自身专业技能不足、投资心理素质欠佳等因素,而是受政策、市场等因素的不利影响。投资失败的学生容易促其产生的心理,投资成功的学生则容易表现出自大的心理。

(三)对自身权益相关信息了解的主动性不强

22%的学生表示,如果金融投资过程遇到权益受损则不会进行维权,42%的学生表示对与维权相关信息完全不了解。从一定程度上讲,即使金融专业学生,也并非能充分利用自身对该市场的基本了解进行自我权益的维护,甚至有部分学生采取默许的态度。这种被动式维权表现不利于学生自我观念的发展。

(四)学校、培训机构有关金融投资的指导更多停留在理论上

30%的学生表示,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的一些与金融投资有关的讲座,更多地是停留在金融投资理论层面上,对于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真正的心理诉求是提高金融投资技能和实践能力。

五、相关政策性建议

(一)以学业为主,强化自身专业知识

金融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厚实的专业基础,注重培养经济意识,提高理财能力,合理调配学习和参与投资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金融投资大厦的根基。

(二)培养理性的金融投资思维

金融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制定理性金融投资计划的能力,在掌握金融投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主动了解各种金融产品,选择合适的投资工具,注重自身投资技巧、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虚心求教于经验丰富、投资技能高的投资者,逐步培养主动的投资意识,确立理性的金融投资理念。

(三)提高自身获取投资资金的能力

调查发现,67%的学生金融投资资金来源于父母的资助,但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双休日和寒暑假求职、社会兼职等方法进行资金积累,在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减轻父母的负担。

(四)积极参加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的有关讲座与活动

通过参加学校、培训机构等开展的有关讲座与活动,实现金融投资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意识、避险能力。在拓展自身金融投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金融投资能力,减轻金融投资带来的负面效应。

(五)主动了解与金融投资有关的市场信息

作为金融类专业学生,应该养成时刻关注财经时事的习惯,提高对影响金融投资市场变动相关信息的嗅觉力。例如,提高自身对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竞争环境与幕后交易、市场虚假信息等因素的分析辨别能力,有助于提高自身金融投资的决策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斌,郭迎欣,李晖.大学生投资倾向及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0,(6).

[2]刘靓.对大学生炒股的理性分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0,(4).

[3]谢楠,陈鑫,牟昕盼,刘思伟.当代大学生投资意识及行为分析——以北京高校在校大学生为例[J].现代商业,2010,(12).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3

关键词:规划;投资理财;金融档案

众所周知,理财是对自我财务资源合理管理,达到人们生活目标的过程,财务上的自由且生活幸福美满是其最终目的。简而言之,理财的中心就是管好钱,通过不断攒钱、钱生钱等环节,将当下及未来的现金流管理好,让自身的财产增值跑赢通胀,使自己身上不管在何时都有钱可用。我们可以将理财形象的比喻为:财富就像蓄水池,收入即是水源流入,支出即是水源流出,理财就是将这个蓄水池管理好,广开水源而节约水流。人们生活伴随经济腾飞越来越好,正在日益积累个人金融资产,个人规划好投资理财可保值增值财富,对经济生活风险充足抵御。无论是股票投资还是外汇、基金投资,因日趋增多的投资品种,不尽相同的专业知识,个人难以全面掌握合理方法,因此个人的需求偏好、资产规划、风险规避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财问题。

1.个人规划投资理财的作用

1.1个人规划好理财能使自身处于最佳的财务状态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规划中投资理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并非在当下才兴起。自有了工资收入,在每月支付水电、生活费,准备购买各种家用物品时,就由此开始了投资理财。但理财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这些,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受其直接影响。个人时常忽略了投资理财,追根溯源,部分人考虑到自身资产不足,没到投资理财的地步;部分人考虑到已处理好当下财务,不存在其它问题;部分人考虑到金融项目投资繁杂,不能轻而易举做出投资决策,随时有资产贬值的风险;部分人因繁忙的工作而对个人财务无暇顾及;部分人考虑到与理财相伴的常是风险、失业、疾病等,在生活中这些都很忌讳;还有的人考虑到有必要请教专家才能理财,显得比较麻烦。当下社会确实没有普及科学理财观,这与快速成长的经济步伐不一致。如果每个个体都能科学地投资理财,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享受到轻松的人生。就富人而言,科学投资理财的主要意义在于财富的保值增值,及代际之间的传承;即便更多的人属于工薪阶层,没有富余的资金及殷实的财产,也需要懂得投资理财。学业能否顺利完成、婚姻是否幸福美满、晚年是否安然无忧,这些都是人生旅途中的必须考虑的生活目标,而在这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金钱通常扮演着重要角色。怎样将每一分钱利用好,怎样将任一投资机会把握好,都属于理财要解决的范围。投资理财并非简单的发财,它是关于整个人生的财产规划。投资理财如果成功就能增加财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改善个人生活水平,让经济能力宽裕,安享充足的养老资金储备。

1.2个人投资活动能为循环社会资金创造条件

社会的大量资金通过工资等形式从企业流向居民,居民又通过消费购买行为,将产品消费掉,这样资金回流企业再生产。如果居民收入比消费多,居民手中多余的资金就必然形成怎样回流企业的问题,个人投资便成了循环社会资金,实现再生产的保障环节。所以每个人在经济中既是消费者又是投资者,人人都有理财问题。可见,个人追求理财利益,非但满足自身精神、物质要求,从其效果看还能不断优化社会财富结构,所以个人规划好投资理财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贡献。

2.个人规划投资理财的缺陷

2.1不清楚投资目标或期望收益过高

确定好理财目标是投资理财的首要工作,目标确定好了,离成功也就近了一半。人们在确定理财目标时更多的选择是存一笔钱用来买一套房,存钱用于结婚、买车,筹集一份子女的教育基金,又或是留作退休后的养老金。诚然这些理财愿望都是很好的,但理财目标却不明确。我们将理财目标选定后,在概念上更多的还是比较模糊,通常不用货币对理财结果进行准确计算,实现目标也具体缺少期限,通常我们在这样概念模糊的状态下只能被置于空想中,无法科学制定理财计划,尽管有这样的理财计划也会显得无比空洞、盲目。每个人理财自己都会选择理财目标,都渴望借助必要的理财方式达到自身梦想,然而并非能实现所有目标,首先期望收益过高不切实际,导致人们的理财被置于空想中,缺少相应计划来实现该目标,另外在理财计划内它能催生人们多用高风险方式博取更多利益,此做法与一贯以来遵守保值增值、安全稳健的理财原则并不相符。

2.2将理财混淆为简单的存款、投资

人们思想中对理财的理解就是存款、投资,通常把投资理财视为传统使用资金的形式,也就是有了收入后不是存在银行保证稳定利息收入,就是购买债券、股票,期待合理收益。人们生活在经济发展快轨中得到大为改观,个人怎样运用与管理好财富的增加,日益成为人们的焦点话题。我们一直翘首以待有效使用财富,借助有效的储蓄、投资股票、投资期货、投资保险及投资外汇等不同投资组合与投资形式,不断保值增值财富,以期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稳步增加财富的目的。当下市场上名目繁多的投资机构与投资产品,并且在短期内较难完全掌握必备的专业投资方法与知识,这就应运而生了个人投资理财,日益成为管理个人资产的协助者、参与者。由此提供个性化投资理财服务的机构形成,且竞相推出理财产品,迅速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客观上看人们虽然都渴望有理财机构服务,借助它们的专业人员及专业方式来降低风险、配置好资产组合,但在选择一些理财品与机构上仍有认识误差,在某种层面上将理财品、理财机构及单个投资者的联系隔断,无法让个人理财得到全面、彻底的满足。

2.3个人金融管理混乱

在频繁的个人金融活动的当下,难以仅凭自己大脑将海量金融信息完整清楚的记住,这便引发种种境遇:有的人因丢失或被盗走有价证券与银行存单而拿不出必要资料,在金融机构无法挂失;有的股民买进卖出的股票种类过多没有实时记账,部分上市公司经几番派股,个人账上到底有多少股票竟不清楚,致使痛失高价抛出收益更多的良机;有的人乱放人身意外险或财产险等凭据,万一出了事情,就会因保险单据找不到而增加保险公司理赔的麻烦,如此等等。

3.个人设计规划投资理财的具体思路

3.1打好设计投资理财的基础

首先,理财目标要制定好。对此要考虑到方方面面,首要的就是量化理财这个目标,例如:我想要买一套住房,这个算不算理财目标呢,当然不算。想要买的住房价值多少,在哪年买住房,是明年还是后年,这才算得上真正的理财目标,也就是量化,给个明确的时间、价值限制,并且还可合理想象在这房里住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样一来能够更加有效的实现自己的目标。若是需要达到理财的目标,那么这一目标必须具备有期限、可量化的标准。其次,对风险偏好的了解。有人认为自身是积极进取的人,有人则认为自身比较保守,怎样对自身风险偏好正确评价,有几种方式:一是需要对自身情况充分的了解并考虑好,单身还是已经组建家庭,养活自己还是需要养活一个家庭,收入和支出的比例是否合理。要是家里需养育一个孩子,那么还是一味喜好冒进投资高风险,充分说明缺少清醒认识,主要是家庭负担跟以往已不相同;二要对投资倾向考虑充分,诸如有的人在股市很有建树,有的人在投资方面可圈可点等等;三要对个人性格取向充分考虑,面对同一事情性格不同的人做出的选择有天壤之别,理财中性格决定着他们的一些行为。最后,科学分配资产。要做出战略性的分配资产,这种资产分配是在极其理性的情况下进行的,不能盲目跟风,随便听他人说法,今天人家说投资某个项目好,明天就倾其所有去投资。应该分配好资产,如从战略高度看,只用总资产的三成去投资股票,无论他人做什么,三成是自己的红线,另外在银行放三成资产,剩余的投资其他方向,这是对资产的战略性分配。

3.2学习理财知识,掌握专门技能

投资者了解现实市场离不开掌握必要技能与金融知识,又或以技能与金融知识为前提。所谓知识涵盖财税知识、经营知识、法律知识及市场交易与其它知识。个人规划好投资理财的技能涵盖收获与分析信息、交易结算、使用网络技术等。个人在做好投资理财准备工作以前,要掌握必要的理财品对口知识,以此在投资中审时度势,紧抓参与投资的机会,达到正确理财。虽然无法要求每个人都要了解全部理财产品,但起码对运用基本原理及过程要懂得,以防投资的盲目跟风现象。个人也可征询规划理财师及专业机构,选择理财工具要合理,综合自身特征及优势,达到财富积累。

3.3构建完整的自身金融档案

可从如下方面构建完整的自身金融档案:第一,入档内容要明确,包括各类有价证券存单及银行存款的姓名、金融、账号、密码及日期;买卖股票流水记录;保险凭据;个人借款单据;不同档期存利率、股市行情、发现与兑付国债信息等金融资料;投资理财增值技巧与方法。第二,归纳入档方法技巧,个人没有过多投资的可用本子专门记载;要是有较多投资就要有正式账册,划分好不同类型,逐条记入个人金融活动内容,并一笔笔清楚记录所有金融活动;有个人专用电脑的就能发挥优势,在电脑中存入个人金融档案,方便时刻检索。第三,注重核心问题的把握,要即刻入档,不得任意散落金融资料;做到各种金融内容全面入档,要齐全完备的入档;要进行保密存档,对个人印鉴、身份证、密码需分别存档,需设置电脑档案密码;要适时归纳新资料,对旧资料定期清理,不管何时档案都有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个人理财规划无论对自身还是对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现代社会已有相当复杂的理财工具,单凭直觉与经验投身市场只会增添风险。因此只有打好设计投资理财的基础;学习理财知识,掌握专门技能;构建完整的自身金融档案,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财富和生活,才能不失为理财的佼佼者与成功者。

参考文献

[1]田文锦《个人理财规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4

【关键词】居民理财信息来源调查分析

一、居民全面、正确、适时掌握理财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国内理财产品呈高速增长之势。仅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达28239款,发行规模达24.71亿元;2011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4.59亿元,2012年底理财产品余额为7.1万亿元;到2014年4月底,银行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达13万亿,理财产品品种已达近5万款。理财产品余额年复合增长率达54%左右。理财产品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规模已超过保险。全国理财业务的快速增长状态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理财总规模越来越大,其品种结构和类型变得越来越复杂,客观上给理财投资者带来越来越多的信息,同时也给其在信息获得和分析水平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的投资理财参与强度、理财获利的几率与程度,都与其对理财信息的获得程度及分析水平高低呈正相关关系。这里的理财信息包括:(1)相关金融知识与金融法律知识,尤其是与理财产品密切相关的金融知识与法律规定。(2)产品构成内容及理财所涉资金的投资方向及比例。(3)产品的收益与风险水平的较详细的预测、评估。(4)是谁发行的产品,以往诚信度水平及基本情况。(5)服务水平高低,包括服务态度和服务的连续性。(6)具体理财品种的操作程序、获利操作基本策略和具体注意事项等。然而,反观现实,大量的理财参与者和潜在参与者,由于种种原因,致使他们获得理财信息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弱,获得的有关信息少,有的信息部真实、不全面,从而给他们的理财投资带来严重的后果。

居民对理财信息获得不多的原因:一是主要是由于我国理财业务开展得晚,城乡居民中系统学习过金融、理财知识的人较少,其金融知识的“先天”严重不足,导致对理财知识的敏感性、对获取信息的必要性认识及自觉意识、获取信息的正确方法等都缺乏,对理财知识和信息获取诉求就显得不是特别强烈,进而对全社会理财信息渠道建设与供给问题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就很微弱;同时,他们即使有时发出较强烈的需求诉求,其代言者也基本缺位。二是我国理财信息供给渠道与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相比,非常滞后,金融机构主管部门及机构自身信息渠道建设意识还不强,政府部门还没有将金融知识普及和理财信息的供给问题纳入到国家金融安全和为居民理财提供最优质服务的战略高度来对待,信息渠道建设投资力度严重不足;还有相当部分的理财产品供给者和第三方服务机构,为吸引或忽悠更多居民参与理财业务,购买其产品,故意不提供必要的理财信息,或者提供不真实、不准确、不全面的理财信息。三是由于理财产品提供主体对相关信息的披露、传播、宣传方面的渠道非常单一、狭窄,或者几近空白,缺乏开阔和长远的建设与供给思路,不注重长远和高质量发展,不愿意花精力和成本去进行这类信息渠道的建设。

理财知识和信息渠道的严重缺失带来一系列问题:第一,不能有效动员、引导潜在理财者进入理财行列,据有关数据统计,现在参与除进行银行储蓄外的理财的城镇居民比例不到40%,潜在多形式、多途径理财的城镇居民的人数众多,潜力极大,但如何把潜在理财投资者变成现实的理财投资者,理财知识与信息的作用重大。第二,使进入者无所适从,盲目理财、投资。第三,信息收集和体验、分析、掌握成本过高;第四,虚假信息和不准确、不真实的信息多,使理财者容易被误导;第五,使众多花费了成本的有关理财信息被空置、浪费,没有转化成真正的效益和发挥应有的作用。第六,产生大量的理财投诉。如2010年,上海银监局受理各类事项3906件,其中83%是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服务机构纠纷事项①。

二、居民理财知识、信息来源的调查情况

(一)对当前居民投资理财知识和信息来源基本渠道的调查

本文通过一项关于居民理财知识与信息来源问题的联合问卷调查,以其中关于理财参与者获得金融知识和理财信息渠道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当前居民投资理财知识和信息来源问题。本调查对象和范围是广州、武汉两市部分城乡(郊区)地区居民,主题是进行理财主要问题调查,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理财知识和信息来源情况的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其中城市居民问卷176份,农村居民问卷108份,城乡居民比例分别为61.97%和38.03%;专科及以上学历者64人,金融行业人士14人,较系统学过金融知识者32人。问卷设有理财信息来源基本渠道类型的选择答项,还设有开放问答题,如您觉得当前理财信息获得方便吗?依据是什么?您最喜欢的信息渠道是哪些?对进一步完善理财信息渠道有什么好的建议等。此外还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访谈调查。通过问卷统计分析和访谈得出两地部分居民理财信息获得渠道基本情况是:

(二)调查数据和访谈反映出来的重要现象和变化趋势

根据调查问卷与访谈数据整理的情况如表1所示。其反映出来的重要现象和变化趋势为:(1)理财知识和信息来源渠道种类比较多,但居民愿意选择、职能选择和方便选择的集中在少数渠道上,广泛被居民接受、喜欢的渠道不多。(2)地区不同,如城市、郊区农村地区的同类型人士在理财信息渠道的选择方面存在较明显区别。农村地区多偏向选择银行人员介绍和朋友、熟人、亲属介绍,城市地区多偏向选择网络和电视,城市中年以下居民选择此类渠道的比例占53.4%,而农村居民利用此类渠道的比例只占18%;(3)学历、职务、收入、年龄、性别等不同,其选择的渠道有区别。如文化程度在专科及以上的居民,选择理财或金融专业书籍、报刊渠道的人数比例要高出学历较低居民数的71%。(4)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专业人士的宣传和专题讲座和业务、理财品种介绍越来越成为理财信息获得的重要渠道。(5)网络的普及化,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此渠道。(6)传统的媒体与载体越来越分化,有的还是受欢迎的,如好的知识、信息书籍、报纸仍然受欢迎;专门的理财知识书籍,如《大师教你如何理财(索罗斯、巴菲特)》、《理财宝典》、《教你如何理财》、《波浪理论》,《国民经济数据与理财产品》、《金融法律文献》等,虽然看的人数不多,主要觉得要花的时间多,不容易懂,但在高学历居民中,还是有一定的“市场”。(7)越来越复杂的信息,使很多人感到太难,包括学过一些金融专业知识的人。(8)参与理财的主体规模空前扩大,很多意愿越来越强,但在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显得无所适从。(9)很多居民有参与理财的愿望,或初步尝试过除储蓄以外的一种产品的理财,但由于不懂理财知识和没有令自己信服的信息而不敢参与其他产品的理财,这类比例占到57.6%。

这些现象和趋势说明:全社会越来越需要金融知识和理财信息的普及和提供来动员更多居民参与理财;为大力提升居民理财综合素质,引导理财者(包括潜在理财参与者)尽量减少风险,进行理财策略的优化,从而促进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以及全社会金融资产的优化配置,理财知识普及和信息优质供给急需提升到国家金融战略工程的高度。

三、信息渠道拓宽的创新思路

理财信息的作用是使理财参与者能够了解理财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量的具体信息,以及学会正确理财的方法,使其能将有限的资金(资源)合理的配置到最有实际作用和真实效益的领域中去,从而使社会财富增长,达到资金合理配置、理财投资者、社会(国家、企业等)几方面都能受益的结果。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在理财知识教育与信息供给的做法方面进行切实创新:(1)政府应该加快金融知识普及步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承担起主导作用,得到本国居民的支持与响应,效果明显。政府要制定和完善金融理财知识进一步普及的中长期计划及相应的落实细则,要在普及的时间要求、地域要求、普及效果目标要求、普及教育主体、所需资源、普及教育途径与渠道、教材与学习资料、学习与宣传的平台及网络的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相关管理部门的建立及职责细则的制定、考核办法、提出对金融行业在普及理财知识方面应承担的任务要求、对普及与宣传理财知识人员培训等方面下足功夫,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泛泛要求和不疼不痒的“试点”层面上。具体操作可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做法,并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2)在国内各类教育中,合理安排金融知识普及的内容,如小学、中学、技校、本专科院校、干部行政学院和党校、各类专修学校等,都要按国家规定安排一定量的金融理财知识的教学内容。形成常态化、立体化、网络化、连续化的金融理财知识教育体系。(3)充分发挥央行及金融监管机构、服务机构在金融理财知识普及教育中的领导作用,重视国有控股银行、其他重要的股份制银行、银行行业协会及团体在金融理财知识普及方面的中坚作用。银行、银行行业组织等可以和城市社区服务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和金融服务机构等建立理财教育服务机构,对本区域内的居民进行长期性、具体性的金融知识学习指导和理财信息的提供。(4)形成品牌刊物。现阶段非常符合普通老百姓投资理财学习需求的刊物还是不多。好的刊物不是一味具体推荐投资产品,而是要:第一,多讲基本的知识、理念、选择投资渠道和品类的方法等,还要提供真实、较可信的经济信息,方便居民获知、查阅、积累资料;第二,介绍优秀、诚信投资机构、公司;第三,投资理财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手续,及时介绍新的投资渠道和品类;第四,介绍不同专家、研究机构、成熟的投资者的不同观点等。(5)多渠道开设理财知识自学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开设网上课程,让居民业余上网学习。可以与大专院校当前正在开展的经济、金融专业的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居民理财自学课程;开设刊授(函授)课程,编写高质量、系列性讲义供学员学习,并辅助实行定点、定时由专家、学者、专业人士集中讲座和答疑。利用电视教育频道,开设和充实理财电教课程,进行系列化,通俗化,多元化的投资理财知识讲解、介绍。(6)开展城镇社区理财知识培训和服务。现在城镇部分社区已建立了金融服务站,但真正开展居民理财知识教育、培训的不多,要加快这一工作的步伐,尽快建立起社区此类教育、培训网络,在对本社区居民,包括在当地做工的外来工进行理财知识教育、培训的同时,还要给本区居民长年提供理财信息,并结合他们的实际具体指导其如何分析和利用此类信息。(7)进一步发挥各类报纸的主媒体作用,开辟专栏扩大关于居民投资理财学习资料、相关信息的刊载量,关键是要办出高质量、有特色、适应多类理财者需求的专栏(包括知识普及和每日信息提供),使它成为理财者不可离开的“朋友”。(8)充分发挥大专院校财经、金融专业在普及金融知识和服务居民理财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应提倡教师、学生下基层,深入社区为居民理财提供指导和服务,包括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大专院校财经、金融专业要办好居民投资理财问题研究和服务的专门网站(可多校联合办),改变当前基本找不到大学理财研究、服务网站的局面。可利用学生社会实习、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义工活动等,对基层居民进行理财学习、操作的指导和服务,包括理财信息获得的方法及分析指导。(9)注意对理财者参与陌生理财品种的信息提供。如信托,私募,期货以及衍生金融工具中的其他产品,其信息的提供特别要注意全面,真实,通俗,不能故意以模糊来诱导和误导理财参与者。要让居民尽可能多的了解所感兴趣的品种的各类信息,以增强他们参与和选择理财品种的自信心。(10)专业理财公司、金融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等要注意多给居民提供有用的理财信息,可用布告或宣传专栏、宣传资料形式提供信息。(11)充分利用好地方电视台、电台广播、社区宣传栏读物、读书阅览室、地方报纸等贴近居民的媒体或信息载体,发挥其适应本区域内居民思维习惯、表达习惯、社会关系网络密集、媒体信息易转化为本区居民口头交流等特点,以收到区域文化支持性效果。(12)充分发挥专业金融知识培训机构的辅助作用。政府主管部门要对培训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如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或予以一定补贴。(13)通过大力规范第三方理财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方式,促进他们提高在理财信息提供、对投资产品提供咨询和评估等方面的服务水平。(14)充分发挥电视这一受众人数最多、影响最深媒体的作用。可以在每天非黄金时段开劈提供理财信息的专栏,并配以专业人士的分析引导。(15)在加强信息渠道诚信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成功理财投资者具体的理财信息提供和分析引导作用,如可通过QQ群等形式建立起来规范可信的理财信息传播圈等。(16)充分发挥权威媒体的理财信息披露和宣传作用。如多在党报,各级电台、电视台,正式金融报刊,专业理财杂志,大学、国有控股银行、证券公司所办报刊等上面有关文章和信息;让金融方面的学者、专家、知名社团负责人多作理财辅导报告等。(17)完善数字电视在家庭理财信息系统新功能方面的设计与实施。(18)政府要大力表彰在金融知识普及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单位和个人。

四、注意的问题

在加快普及理财知识和完善理财信息提供渠道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1)扩大信息内涵。包括理财理念、介绍投资产品品种和运作方法,还要普及家庭理财的正确理念以及相关知识与信息(如正反案例)、法律限制和保护内容。不是单纯指投资某一产品。(2)考虑受众面的构成。居民在理财条件方面的差别太大,无论是学历、知识、生活经历还是经济实力、风险承受程度、理财经验的积累程度等,可谓千差万别,所以信息的表述方式,要尽量明白易懂,当然可以采取多层次性介绍与宣传的方法,既有通俗性信息,也有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信息。但对于最大多数的普通理财者来讲,要能给他们提供喜闻乐见,看得懂,易于记的理财知识和信息。(3)信息获取的方便性和渠道的相对稳定性。使广大理财者能够较熟悉和很容找到其要想知道的理财信息。(4)引导和培养理财者尽可能充分掌握信息,对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进行比较,运用两害取其轻,两利取其重思维方法等理念和习惯。

注释

①杨红梅,保护金融消费者从加强金融教育开始,中国财经报,2011年5月31日。

参考文献

[1]Davidmaude.Globalprivatebankingandwealthmanagement:thenewRealities,2006-8-1.

[2]陈宜萍.理财教育与知识普及任重道远.金融时报,2011年4月11日.

[3]彼得.罗斯.《商业银行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98-8-1.

[4]纪瑞朴.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国际经验.金融时报,2014年3月29日.

[5]赵桂萍.投资者教育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中信出版社2014-3-4.

[6]胡俊.《银行理财规模快速膨胀折射的风险隐忧》.科教文汇,2012-3期192).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5

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理财业务重视程度不高,理财产品少制约农牧区理财业务发展。一是金融机构受自身盈利性驱动,在交通不便利、经济相对落后的农牧区金融网点设置相对过少,对农牧区的理财业务重视度不足。二是金融理财服务门槛过高,适应农村需求的理财产品少。理财“嫌贫爱富”的特性使得农村基本上成为金融理财业务的“盲区”,且理财产品的“贵族面孔”令收入不高的农牧民投资者望之兴叹。例如,截至2011年底,黄南州农行、建行、邮储共投放的12种理财产品中,无一种是针对农牧区的,而在大部分乡镇设有金融网点的农村信用社,因受经营体制、管理体制的局限,目前尚未开办任何理财产品。

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引导,改善金融理财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环境,不断加大农牧区金融投入,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切实解决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问题,并探索开办符合农牧民需要的理财业务,建立健全个人理财服务营销、风险监控体系和技术支持系统,着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地区理财产品推广营销力度,激发农牧民理财需求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金融服务缺位、农牧民群众金融知识贫乏、融资难、农牧民理财不发达等问题,大力推广农村流动金融服务站,树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和服务意识,设计适合农牧区的理财产品营销策略,不断激发农牧民理财需求,培育良好的理财市场。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6

【关键词】误区个人理财对策个人投资

个人理财的内在含义是:居民个人根据自身的财务情况,建立一套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财务规划,同时参与到一些理财与投资的项目中。当前的个人理财、个人投资主要涵盖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股票投资;二是国债投资;三是储蓄理财;四是基金投资。本文将谈谈居民在诸多理财产品中进行投资时所存在的显著问题及建议对策。

一、我国个人理财和个人投资的几个误区

(一)个人理财、个人投资体现在法律上的误区

目前,我国对金融这块市场采用的是分行业经营和分行业监管的方式。而金融市场主要划分了三大行业:一是保险行业;二是证券行业;三是银行行业。最近几年,这三大行业的行业监管力度都逐步加强。同时,国家也对这三大行业出台了对应的金融法律[1]。但现实中的金融产品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金融行业,相反金融产品往往会在这三大行业之间交叉。正是如此,不仅三大金融行业各自的利益难以得到足够的保障,也使得居民很难放心的理财投资。所以,重新建立一套融合了三大金融行业的完整法律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个人理财、个人投资体现在人员设置上的误区

理财人员是在个人理财、个人投资的发展中顺势产生的。理财人员的任务是:通过自身的知识帮助理财投资客户更合理地打理自己的财产。上面谈到:金融市场主要划分了三大行业:一是保险行业;二是证券行业;三是银行行业。当今,这三大行业都聘请了专业水平较高的理财人员。但无论哪个行业的理财人员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2]。这主要体现在:这些理财人员对自身所在行业的情况了解较多,而对其他两大金融行业的了解却很少,面对某些行业跨度较大的金融产品时,这些理财人员就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所以,三大金融行业尽量培养和聘请综合性的理财人员就成了亟待解决的事情。

(三)个人理财、个人投资体现在产品品种上的误区

当前,我国各大金融行业所推出的理财服务和理财产品都比较相似。例如:在银行业中一般来说都有这些服务或者产品:缴费的服务;保险的服务;兑换债券的服务;金融政策的服务信息;汇市的服务信息;股市的服务信息。以上这些服务或产品在各家银行中都有推出。所以,当前的各家银行往往把目标定位在“拉拢客户以谋取利润”这个方向上,而普遍没有考虑拓展新服务或新产品来尽量吸引客户。因此,本文认为三大金融行业迅速摆脱产品品种上的误区是很现实的事情。

(四)个人理财、个人投资体现在宣传上的误区

本文认为三大金融业针对个人理财、个人投资的宣传主要有两方面的误区。第一、理财人员在跟客户宣传本行业理财产品、投资产品的时候,为了尽量吸引和拉拢客户,往往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所谓“报喜不报忧”就是指:理财人员只是一味宣传某款产品能带来的潜在利润,而对某款产品中的潜在风险却闭口不谈或者谈得很少。第二、三大金融业在对理财产品、投资产品做广告时,一般都选用一些传统型的宣传方式。而传统宣传方式的宣传面往往太窄[3]。因此,国内依然有许多居民并不能深刻理解理财的真正含义。

二、我国个人理财和个人投资的长期发展对策

(一)构建综合性的金融法律体系

针对国家在构建金融法律体系上的误区,本文建议我国应该构建一套综合性较强的金融法律体系。这套法律体系至少应该涵盖以下几点内容:

1.理财业务的门槛设置。法律体系中要指明理财业务的门槛:一是理财公司的理财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二是理财公司的财务能力达到一定标准;三是公司内部的控制制度足够完善;四是公司的资本达到一定的要求。

2.信息公布的规范[4]。法律体系中要说明信息公布的规范:一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理财收费、投资类型和收益率等信息;二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公司业绩、管理能力和公司资质等信息;三是理财公司有义务公布支付方式、计费方法和计费标准等信息。

(二)培养综合性的理财人员

在保险行业、证券行业及银行行业中,理财人员几乎都是对自身所在行业的情况了解较多,而对其他两大金融行业的了解偏少。因此,当这些行业的理财人员在面对行业跨度较大的金融产品时,往往很难给出客户较为准确的参考建议。于是,本文建议这三大金融业都要充分认识到理财人员的这种不良现状,除了要求理财人员熟知本行业的知识,还必须要求理财人员多学习另外两个相关金融行业的知识,从而打造出一批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综合性理财人员。

(三)大力拓展理财产品的新品种

本文建议三大金融业可以采取“守旧创新”的基本发展策略。所谓金融业的守旧是指:金融业拓展现有的宣传渠道,尤其在新兴媒体上多做广告,让更多居民熟悉行业所拥有的金融产品,从而吸引和拉拢更多居民来选购理财产品,保持行业的持久竞争力。所谓金融业的创新是指:各大金融业在坚持原有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一些新的理财服务或理财产品,让这些新服务和新产品来进一步吸引客户,从而让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能够更上一层楼。

(四)提升理财投资者的理财投资水平

虽然,理财投资者在选购了理财产品、投资产品之后,理财公司都会给理财投资者配备一名专业水平较高的理财人员。但是,理财投资者不能依赖于理财人员的看法和建议,而是应该加强自身理财与投资水平的修养。

本文建议理财投资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修养:一是理财投资者一定要树立理财、投资都有风险的意识,而不要一味相信理财人员所说的毫无风险;二是理财投资者要尽量学习每款理财产品、投资产品的具体内容,通过自我分析来正确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与投资产品;三是理财投资者要多向理财人员了解所选购产品的真实情况,时常关注选购产品的最新动态;四是假如理财投资者碰到了理财公司或下属的理财人员侵权的情况后,要立刻向理财公司或下属理财人员提出索赔的请求,假如对方拒不索赔,那么理财投资者最好跟监管部门反映真实的情况,请监管部门帮助自己维护权益。

三、结束语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7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水平飞速提升,在面临财产管理的问题上,理财观念逐渐进入中国的大众家庭。从现阶段中国家庭的金融投资理财发展情况看来,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家庭金融投资行为,并从中进行总结与发展,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对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当前我国家庭投资理财的必要性与现状进行探讨,从中总结出发展趋势规律,希望结合家庭理财为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行情提供可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国家庭;金融投资;现状及趋势

从当今中国金融市场看来,市面上出现着各类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为具有投资需求的家庭提供了广阔平台。而对于中国家庭而言,只有在长期稳定的温宝基础上才会考虑将闲置资金与金融投资理财相联系。但从中国家庭的投资现状看来,由于家庭金融投资理财认知不足,市场相关产品众多,在选择投资渠道方面容易产生困惑或不理智行为。对此,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以及总结经验,从中国家庭投资理财重要性入手进行分析,对其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展开详细论述。

一、中国家庭投资理财的重要性分析

二十世纪,中国绝大多数家庭认为银行是安全性水平最高的存放财务的渠道,人们对银行的依赖程度一度达到最高点,而投资理财作为一种“钱的游戏”,只属于富人圈。直到二十一世纪始,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水平飞速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钱的贬值与升值概念,银行逐渐成为金钱贬值的代言体;人们逐渐认为,只有通过投资理财渠道,才有可能在有限的资金基础上获得最大效益。从投资理财的优势上看,家庭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投资理财,有助于平衡家庭的收支情况。对于我国大多数家庭而言,在温饱基础上的投资理财行为十分必要。另外,投资理财渠道可帮助家庭实现更好的生活目标;平衡家庭现在和未来的收支情况现代人投资理财的最基本的目的,通过理财获得资源配置的优势则是对社会竞争的更高要求。

二、我国家庭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从上文简述中可知,中国的家庭金融投资正呈逐渐热化的程度发展,就现阶段的家庭金融投资情况来说,家庭投资需求程度强。一般来说,家庭投资理财具有较高的投资理财需要,首先,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银行储蓄出现大规模转移的情况,据有关调查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于储蓄的欲望连续降低,在该现象产生同期,我国股市行情持续走高,具有较大比例的股民存在将自己的家庭存款从银行转移到股市的意愿。其主要由于小部分股民投资获益的选创效益引起,某种程度上属于跟风行为;跟风作为中国公民思维习惯特点,也容易造成巨大亏损,因此,家庭在投资理财方面仍需慎重。除股票外,债券、基金,与股市齐头并进,获得大多数具有金融投资倾向家庭的青睐,其规模同样呈不断扩大趋势。

其次,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投资市场具有种类丰富的理财产品,为家庭投资提供广泛平台。与股票、基金、期货、理财保险同步,为了获取资金优势,银行也衍生出大批理财产品,笔者认为,该现象符合金融市场规律,当社会对于储蓄不再偏好时,为了维持住自己的资金源,银行必须改革,投其所好,将大众关注的投资理财引进来,如此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另外,金融投资作为当今中国大众家庭的偏好渠道,同时也发生了从投资有形到投资无形的转变。二十世纪初,房地产市场白热化,在部分房地产商的压盘控制下,房地产产品的刚性需求刺激了房价,在房价暴增的情况下,国家的管制政策及时有效地控制了局面,房地产市场投资热情急速下降。自房地产市场热度下降以后,大批投资者又从有形投资市场走向了无形投资市场,股票、基金、期货以及现货黄金白银成为了投资者的新宠,这些类型的投资项目存在网上操作、收益速度快等特点,交易可在网络系统上轻松完成,许多白领利用午间休息时间就可以完成交易,非常方便。总之,中国家庭金融投资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金融行为,只有真正从调查入手、结合实践与分析,才能真正促进金融投资市场的完善,为家庭投资带来更真实、公平、广阔、安全、高效的获益体系。

三、我国现阶段家庭金融投资的趋势分析

在金融投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加入投资理财行为已经成为无可逆转的趋势;尤其在人口规模庞大的中国,高容积的财富生产体系刺激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累积。但是,社会财富总量从来不具备平均分配的职能与责任,财富的运作以市场规律为基础,根据劳动者的参与度与所作的贡献来进行分配;因此,普通家庭的财富增益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本投资。就金融投资本身而言,其具有不同水平的风险,即并没有必然获益保障,但杠杆效应大,投资者也容易在此过程中获得大量收益。且在可观资本增值的条件下,若个人或家庭不参与投资,则极易发生被财富边缘化的情况。我国证券股票及基金开户数量较多,但是真正投入运作的不到一半。

在家庭金融投资行为中,投资者可把市场运动的方向分为基本运动、中期趋势和日常波动。股市中遵循市场规律,有涨有跌处于正常发展态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投资的关键在于抓住中期趋势,中期趋势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大幅变动,安全性高。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要学会掌握基本运动以及中期趋势,忽略日常波动;在此基础上,投资者还应始终保持乐观的投资心态,否则投资的获利亏损的大幅起落容易对其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在相关调查数据基础上,憋着认为,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态势下,人民币币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且依赖于占比超过80%的现有投资者,中国金融投资市场将会引来更多的投资者。然而,由于普通大众缺乏对资本投资的专业技能和资金限制,中国的大部分家庭会选择投入门槛较低、投资风险相对小、获益稳定、变现能力强的金融投资产品,包括基金、股票以及保险等,该发展趋势对于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购房及黄金、期货投资对家庭投资者而言不具备显著的刺激作用。

四、结束语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8

关键词:农村理财;金融机构;现状;对策;理财服务

当进入二十一世纪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新的历史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在这个时期,新农村建设摆在了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的突出地位,“三农”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民生等政策的落实实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如何使收入保值增值成为农村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新时期农村理财需求越来越强烈,但目前来看,尽管我国整体金融理财业发展良好,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理财一直被“忽略”,其现阶段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不利于我国长远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农村理财,及时采取相关对策推动农村理财进程。

一、农村地区居民理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情况下,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发展农村理财,因此我们需要对农村现阶段的理财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一)政府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对农村理财重视度不够

国家一直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忽视了对农民理财的引导;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理财产品推广力度也很强,但是只是简单的宣传,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农村市场调查及农民回访,使得农村居民也一知半解,信任度不高,谨慎的不进行尝试,新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业务提供不全面。从《河南日报农村版》得到资料:2007年财政支农资金为3917亿元,到2013年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5万亿元;即使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对广大农村地区来说仍然力度不够,分摊到农民理财的支持资金也与发展有些不符。

(二)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渠道单一,服务门槛过高

根据中国统计局信息显示,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16.6元,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895.9元,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892.0元。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增速提高,但是目前超过75%的农村居民仍是将收入存入银行,其余的很少会对资金进行理财,有的甚至是“报纸包”,“低消费,高储蓄”的现象普遍,资金闲置;农村地区主要的金融机构几乎只有农村信用社,村镇信用社主要业务也只是储蓄、存取款等业务,不提供理财产品服务,农村居民购买理财产品需要到县城购买,投资渠道较窄。同时,提供理财产品的金融机构服务门槛过高,即理财服务的限额订制的过高,以农业银行理财产品为例:“金钥匙・安心得利”2016年第2120期美元理财产品最低起售金额为8000元,“金钥匙・安心得利”2016年第1168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久久长相伴专享)等理财产品为50000元到100000元不等;导致低收入的农村居民无法进行理财,只能选择储蓄。

(三)农村金融借贷市场较为混乱

农村的发展虽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旧农村”的一些风气还有遗留,比如说高利贷、欠条几分息、非法融资之类的,导致农村正规金融体系萎缩,但非正规金融还处于初级发育阶段。还有农村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农民也没有抵押物进行银行贷款,农民不得不通过上述的办法进行资金筹集,长此以往,在各种非法融资的“包围”下,农民对理财产品产生较大的抵触也就很正常,农村理财别说发展,就是被农村居民接受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农村居民理财知识缺乏,理财意识低

金融理财是一项专业性十分强的工作,从事金融理财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及相关专业技能,简单的接触并不能深入地了解该行业的操作准则及对人的要求,必须对金融理财的整体行业规范、发展形势及潜在风险有着全局的掌握,才可以胜任这一工作。农村居民知识程度普遍较低,很难理解农村金融的具体政策,对金融理财产品的收益及其可能风险没有专业知识进行衡量,再有农民的思想意识还比较传统,对互联网以及新观念接触不深,所以即使农民手中有了余钱,也会因为信息和知识的不全,不敢进行理财活动。

(五)农民风险承受能力低

农村居民近几年来在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庄稼土地这一经济来源,因此农民收入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可是若农民选择理财产品,手中的钱容易出现周转问题,影响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得不偿失;而金融理财本身自带的风险也使农民承受不起。农民的收入特性,使的农民有着后顾之忧;理财的潜在风险,又让农民不敢上前,农村理财的进一步发展存在不少的障碍。

二、新农村理财的可行性对策

(一)国家颁布相关鼓励政策,规范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公司进驻农村促进农村理财发展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写进了“十三五”规划之中,推动市场参与者进行金融下乡。在此基础上,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不断推出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互联网金融和以传统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发挥互联网金融成本低、地域限制小、覆盖范围广、金融要求低的优势;以及传统金融机构的地域熟悉以及群众基础,二者互补,打破阻碍新农村金融发展的壁垒。二是提高村镇政府的行政职能,为农村理财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引导农民更新投资观念,指导农村居民进行理财投资。三是金融理财机构要积极宣传,让农民对其树立信心,减少对理财的陌生感,也要及时进行市场调查,大力发展农村理财市场。

(二)农村金融机构针对自身的理财产品、理财服务、理财方式进行金融创新

一是针对农民收入和城镇相比较低,理财本金较少的情况,设计出准入门槛较低的金融理财产品,对农村的商业风险品种进行质的补充,满足“低风险、中长期、购买便利”的要求。二是转变发展理念,重视农村理财服务和保险需求;创新理财方式,降低理财产品运行成本,从而降低服务门槛。三是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在农村提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完善农村的支付结算体系,达到互惠便利。

(三)严格监督控制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的征信体系

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严格规范,整顿非法融资,重新改造正规金融体系,加快建立非正规金融,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建立农户电子档案,构建信息征集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加大农村金融市场的各类金融产品的透明度,拓宽信息渠道,改善信息不平等,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了解金融产品,从而进行理财。

(四)大力开展金融知识下乡,培育农村居民理财意识

政府应积极帮助金融机构在农村扎根,组织村民会议进行集体了解;金融机构要承担起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积极对农民开展投资理财知识普及和教育,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较强专业性的理财知识简单化,使得农民能更好地接受和明白理财的基本内容;设立一些便民服务点、服务站等服务设施,充分宣传投资理财,为农民提供信息,消除农民对理财产品的模糊认识和对风险的过度担心。金融机构要改变对农村理财的态度和服务,积极与农村居民互动沟通,让居民从心理根本上接受投资理财,这样才能在农村地区进一步发展投资理财。

(五)提高农民应对理财风险的心理素质,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同作用

一是政府在原先惠农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民创业就业的政策的扶持力度,面向农民制定自主创业、合作创业、小额创业的补贴优惠政策;针对农村地区的社会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进行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可能地减少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也可以对农民理财损失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引导和鼓励农民合理合法利用自己手中的资金进行创业投资,从根本上让农民有投资理财的欲望。二是金融机构建立农民个人理财的管理体制,根据农村居民的具体实际情况或是收入的特性规划制定一些适合农民理财需求的理财产品;可针对农民现阶段最关注的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适当地降低有关理财产品的准入门槛,推出专门的相关理财产品;对农村居民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可以提出风险承受能力要求较大的理财产品,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三是农民要自身进行努力,克服长期以来的“投资=储蓄=银行”的旧思想,努力学习其他的理财产品知识,如基金、保险、国债等;农民经过系统学习了解相关的理财知识和理财出产品的风险,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进行理财产品的选择,也可以合理有效的进行组合投资,降低投资理财所要承担的风险。

新形势下农村地区居民的投资理财,不是简单的一步两步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国家需要坚持“四个全面”的大政方针,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农民问题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改变农村居民理财的现状,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农民多群体共同努力,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发挥社会公众和企业的市场力量,共同推动农村地区理财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源.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征[J].中国金融.2014(08)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05)

[3]徐春阳,蒋睿,王久铭,江亭吉.互联网金融对于改善新生代农民理财现状的可行性分析[J].全国商情,2016,14:55-57.

[4]方建章.农村居民个人理财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5]杨小玲.我国农村金融理财产品发展现状探讨――以农村金融机构发行理财产品为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4,06:22-26.

[6]孙政宇,孙超.浅析当前我国农民的理财观念[J].科技致富向导,2014,33:284.

[7]张建梅.试析农村信用社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山西农经,2015,03:79+86.

[8]高飞.理财产品,农民也有大需求[n].农民日报,2015-09-30003.

[9]陈柳钦.我国农村金融理财问题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76-81.

[10]魏晶晶.农村金融理财问题初探[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5,07:100-101.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9

(一)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总体较为保守

与西欧国家偏爱证券并配置较高比例的保险资产不同,中国家庭金融资产中的银行储蓄存款一直居高不下。截至2010年末,储蓄存款占比仍有75%左右;证券在整个家庭金融资产中的占比近年虽有所提高,但不足20%;保险等其他金融资产配置的占比更微不足道。在投资组合方面,约22%的家庭持有股票,其中多数家庭持有的股票种类少于3种;持有基金的家庭比例为17.39%。从家庭储蓄的主要动机来看,医疗和突发应急、子女教育、养老保障和财富保值为主。在持有股票的家庭中,近6成投资者股票资产低于家庭资产的30%,其中股票资产配置占家庭资产10-30%的投资者占比最高、为38.22%;股票资产配置占资产组合70%以上的投资者占比最低、为5.35%。

(二)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类别较少,房产占比最高

平安大华基金与益普索(ipSoS)联合的《中国家庭理财调查报告》显示,中等收入家庭理财动机主要集中在“提高生活质量、抵御物价上涨、养老”三个方面,投资品种选择以股票、基金和投资型保险作为首选,房产仍然是中国家庭最重要的资产,占家庭金融总资产的比重为73.44%,存款位居其次,股票、基金、黄金等份额较小,这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在家庭金融资产增加的同时,还存在有效保险需求不足的问题。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还存在着明显的家庭成员教育效应与生命周期效应。

(三)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与风险承受能力不完全相关

调查显示,在所有中国股票投资者中,中低收入者占多数。81.16%月收入在6000元之下,月收入超过1万元的股票投资者仅占5.48%,月收入1-3万元者占比仅为1.07%。国内88%的富裕家庭高度关注资产安全性,全部金融资产中低风险金融投资产品(储蓄、银行理财产品、保险等)配置占到70%左右。中低收入家庭倾向于高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而高收入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较为保守,这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此外,投资者投入股市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家庭储蓄和工资收入,其中58.47%的投资者用家庭储蓄投资股票,36.33%的投资者用工资收入投资,还有5.20%的家庭通过私人借款、房屋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股票投资。

(四)居民家庭对金融资产管理机构的忠诚度不高

麦肯锡的研究表明,中国消费者通常会权衡各家金融资产管理机构的理财产品并且对价格极其敏感,64%的客户愿意为了1%或2%的更高回报而离开一家提供良好个性化服务的金融机构。

二、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启示

调查显示,中国居民大多以家庭为重,个人投资理财的选择往往与家庭生活目标相结合。78%的居民拥有财富是为了给家庭提供安逸的生活和保障。据此,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满足居民家庭金融资产保值增值需求

通货膨胀、消费理念转变等因素促使近年来国内居民储蓄意愿不断下滑、投资意愿上升。国内居民理财需求增强、资产配置思路转变导致各类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对储蓄产品的替代。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居民将不再只是看重含有无风险价值的储蓄利率,还会更加关注包含风险价值的金融市场收益。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管理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客户的忠诚度。

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设计出更多符合中国国情、品种多样的理财工具和金融产品,使不同的家庭能够通过金融市场获得适合自身的金融工具,把客户金融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工作的中心,满足居民家庭配置多种金融资产的需要。在金融分业经营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还应强化同业合作,建立协同经济体,提高产品外部采购和供应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此外,高净值家庭对专业金融资产管理服务的强烈需求将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但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金融资产管理的全球化程度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吸取此轮金融危机的教训,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提出了“沃尔克规则”,英国银行业独立委员会(iCB)提出了“藩篱规则”,都主张把零售银行与投资银行隔离。当前很多国内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理财板块都建立了理财资金池,独立运作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实际上是银行针对个人客户开展的投资银行业务。这对团队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的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银行出售的部分信托类理财产品,由于在产品设计时将产品的运作与风险控制全部交由信托等合作企业,致使在市场风险发生时,银行无法决定理财资金的止损点,只能被动接受客户损失不断扩大,而最终的声誉风险却要由银行自己承担。因此,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能力的提高必须以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保障。

(二)以创新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挖掘国内居民消费市场潜力

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2010年末只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9%左右,远远低于香港、韩国等发达市场。中国居民家庭负债率为20.45%。从2005年至2010年,中国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以平均每年29%的速度增长,2015年有望达到21万亿元。这说明中国消费金融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居民消费需求,还可以借此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优化调整自身业务结构,进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主要着力点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产品创新拓展消费金融产品链条,形成房屋按揭贷款、综合消费贷款、助学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网银与电话支付等多类别、多功能的居民家庭消费金融产品体系和银行卡、poS收付等公务消费金融产品体系;二是通过体制创新,推动居民家庭消费金融服务流程优化,提升审批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增强业务定价能力;三是通过消费金融经营理念创新,更加重视居民家庭消费融资需求,更加注重深化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服务内涵,为居民家庭提供更为全面的消费金融服务方案。

(三)积极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帮助居民家庭规避金融资产配置风险

商业银行在向金融消费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和销售理财产品时,应主动提高创新型复杂金融商品的透明度,全面、完整、及时、准确地向居民家庭履行告知义务,对不同理财产品和不同业务的风险等级、风险性质进行充分揭示,切实维护好广大居民的金融消费知情权。

要坚持销售适用性原则,将各类理财产品销售给适合的居民家庭。进行正式交易前,应主动向金融消费者提供相关理财产品或资产管理服务说明书、风险提示书、费用说明等,不遗漏信息、不诱导客户,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金融投资理财知识篇10

【关键词】理财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引言

随着收入的提高,理财成为人们把剩余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的一个去向,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品种,它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尤其是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银行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入程度越来越大,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得知,2011年外资进入程度①已增长到2%。外资银行给中资银行造成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银行理财产品拓展了银行的业务模式,也为银行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从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第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以来,我国的银行理财市场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银行理财产品作为重要的投资品种[1]。对于银行而言,随着金融“脱媒”现象的加剧,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收益率持续下降,传统盈利模式的优势逐渐丧失,迫使商业银行寻找新的利润来源,转变盈利模式。理财业务由于资本消耗低、风险分散、盈利空间大,银行理财业务逐步成为商业银行优化收入结构、增加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而增强理财产品的创新则是提高商业银行利润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理财通常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两方面含义,银行等金融中介是投资者与理财产品的纽带,投资者进行风险交易和管理,大大降低了投资者的参与成本。纵观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形势,虽然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速,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从开发到售后等环节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理财产品种类较少、不丰富,产品与产品之间差异性较小、同质化问题较严重,跟外资银行相比创新力度不够,风险揭示不完整,理财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本文从理财产品本身创新和理财产品服务创新两方面出发,研究如何进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这对商业银行甚至监管者而言都是急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文献回顾

金融创新的定义在学术界目前有许多种,一直还没有唯一的界定。最早的一种定义来自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将金融创新界定为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从而实现金融领域各种要素,包括金融产品、交易方式、金融组织、金融市场的重新优化组合和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进而达到金融风险规避和经济发展稳健的目的[1]。熊皮特的定义主要强调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理财产品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周麟(2006)[2]认为,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是指运用新思维、新方式和新技术,进行理财产品或服务、交易方式、交易手段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实现经营利润最大化与经营风险最小化的一系列经济行为和过程。金融创新按形式可分为金融理论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业务创新、管理方式创新和服务手段创新;按功能可分为风险转移创新、增强流动性创新、信用创造创新和股权创造创新。

另外,学者们研究了银行进行理财产品创新的动因,发现主要有降低成本、追求利润,以及重视理财产品创新等方面原因。Greenbaum和Haywood(1973)[4]认为社会财富的增长直接导致人们对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活动才能满足市场的新需求,进而才能参与分享社会财富增长带来的好处,实现利润的持续增长。niehans(1983)[5]认为利用新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王现增(2005)认为银行要注重产品的创新,全面增强经营能力[6]。魏敏和田蕾(2006)[7]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商业银行应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不同层次的服务水平和建立不同层次的客户关系。江华峰,姜志敏和李玉娥(2006)[8]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研究,也提出商业银行应提供差异化的理财服务。凌江怀(2004)[9]指出理财产品的创新重点是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

2.理财产品创新研究

2003年,各家商业银行基本都具备了理财中心,是理财产品问世的一个开端;2004年是试水阶段,各银行进军理财市场的尝试;2005年是理财产品真正发展壮大的一年,从那年开始,理财市场上的产品变得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目前,有很多理财产品出现在理财市场,如中行的“汇市通”、“债市通”、“日积月累”,工行的“工银财富”、“灵通快线”,农行的“本利丰”、“汇利丰”、“安心快线”,建行的“利得盈”、“汇得盈”,交行的“得利宝”,招行的“金葵花”等多种理财品牌。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力量强,其主导地位已不可替代。但部分银行推出的产品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营销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也基本一致,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产品设计和客户服务。

制约理财产品发展的有外部因素,比如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人们理财意识薄弱、理财知识欠缺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比如缺乏优质的理财服务团队和营销团队、理财产品创新不足等内部因素。针对目前我国制约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因素,本文从理财产品本身的创新和理财服务的创新两方面出发,开展对理财产品创新的研究。

一是理财产品的创新。现有理财产品设计上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较少针对客户需求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设计,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逐渐趋同,仅在期限、收益率上略有差异。怎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设计呢?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持续创新能力的建设。由于金融产品复制能力很强,真正考验银行创新能力往往是其创新产品推出的频率。只有高频率、高效率地推出有创新的理财产品,才能真正吸引住客户。如果能做到第一个高频率地推出一系列有吸引力的理财产品,即使某些款产品进入市场后很快被竞争者模仿了,他会因为快速推出新产品而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另一方面,要做到高频率推出新的理财产品,银行应加强产品创新的开发设计能力,银行内部应该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技术过硬、创新能力强的开发人员,还要培养一批对市场需求高度敏感的市场人员,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将市场人员的市场洞察力融入到理财产品中,开发出投资者喜好的、迎合市场的理财产品,从而使创新产品能真正反映市场的需求。

理财产品开发出来后,推向市场时,要注意信息披露的完整和方式,避免使用过于笼统、概括的语言,尽量避免使用复杂条款、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使披露的信息简洁、简单、通俗易懂、完整,加强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理解,同样这将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理财意识和理财知识,也是完善理财市场的一部分。

二是理财服务的创新。加大银行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

理财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对于投资者而言很重要,同样优秀的服务不仅会吸引投资者,更能留住投资者。目前,很多银行网点的理财人员是一线营销人员,他们面临考核指标的压力,面临激烈的竞争,面对客户,首先想到的是推销对自己利益最大的产品,而并非一定是投资者真正需要或者适合投资者的产品,从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另外,部分理财人员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不能正确解读与投资相关的经济指标,不能或者较难独立为投资者制定个性化理财规划和遴选恰当的理财产品,难以适应日益专业化、复杂化理财市场发展的需要。银行应加大理财人员的培养,一方面加大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对营销队伍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提高业务水平。另外,在新产品推向市场前,银行应组织专项培训,对新产品进行突击,使营销人员熟悉产品的各种信息,尤其是资金投向、风险大小、收益大小等重要要素。最后,培养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其服务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上银行发展迅速,除了银行网点销售理财产品外,通过网站销售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的重要营销手段。由于在银行官方网站购买,没有营销人员的参与,网站的信息是投资者加强对产品了解的唯一来源。首先是信息的展示,展示一定要醒目,展示的内容一定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几个要素;其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更尤为重要,除罗列各种信息、协议之外,也可通过字体、颜色的差异等个性化的方式对重点信息进行提示;最后,网上认购,一是要注意操作的简洁,二是要注意网络安全,防止密码被盗取。

除了加强对银行营销队伍的建设之外,提高投资者理财意识也至关重要。银行或相关机构应开展理财讲座或在网站设置理财知识专栏,普及理财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

结论

纵观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历程,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不仅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本文从内部因素出发,从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两方面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进行了研究。一是产品创新,银行应加强产品开发人员和营销人员队伍建设,加强两类人马的整合,以便开发出适应市场、适合投资者口味的有创新性的理财产品。二是服务创新,银行应加强营销人员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重视网站营销,提高营销、服务水平;另外,开展理财讲座或网站设置理财知识专栏,普及理财知识,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

注释:

①采用Claessens(2001)[3]以外资银行资产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作为衡量外资银行进入程度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徐志高.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2]周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有效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

[3]Christiane.weller,markJ.Scher.multinationalbanksanddevelopmentfinance.Zeiworkingpaper,1999.

[4]S.i.Greenbaum,C.F.Haywood.Secular

changeinthefinancialservicesindustry.Journalofmoney,Credit&Banking,1973,3(2):571-589.

[5]J.niehans.Financialinnovation,multinationalbanking,andmonetarypolicy.JournalofBanking&Finance,1983,7(4):537-551.

[6]王现增.人民币理财产品创新的影响与启示,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5):34-35.

[7]魏敏,田蕾.个人理财市场细分及客户群差异性分析.金融论坛,2006,(10):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