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十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十篇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05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1

关键词:中职体育课程体系信息技术

一、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中职学校也在办学理念上试图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以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现代人才观。

从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看,学生各项体能素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等均出现全面下降,这一情况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当然,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有多种因素,如“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重智轻体”。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发挥、忽视了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健身习惯的培养。因此,从教学课程来改革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身心健康水平,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赖天德教授在《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一书中提出,学校体育要把主体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体育的健身价值和追求人文价值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中职学校体育的时代特征是健身性、人文性、基础性、娱乐性、竞技性、主体性、选择性、多样性、民族性和开放性”。而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是体育实践和体育文化课程通过体育课的实施表现出来,它包括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三个范畴。这三种科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应该是体现时代要求,把追求体育的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结合起来。通过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竞技比赛等不同需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体育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并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三、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是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理念,以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本,以突出创新精神与体育实践能力为重点,创建中职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1.教学内容

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设置多媒体教学,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欣赏世界各国优秀运动员训练及各种比赛、表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兴趣、爱好。健身健美教育内容可设武术、健身操、体育舞蹈等项目。通过教学,可以陶冶情操,使学生健美形体、增强体质,同时可以提高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与健康课程可设置运动保健、运动外伤急救与预防、营养保健、运动康复训练等项目,可用讲座形式来体现。同时,可开设各类选修课程,如学生喜爱的轮滑、羽毛球、软式排球等体育项目。

2.教学方法

(1)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精讲”,学生“多练”。

(2)用“发现式”教学,使技能突出的学生展现出来,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3)用“情境教学法”教学,组织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

3.教学模式

实施“单项俱乐部”,使体育单项俱乐部的成员能够有计划、有指导、有监测地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体育健身场所。为“单项俱乐部”顺利实施,我们经对1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的支持率高达90%。

四、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检验和结论

我们从机电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的学生抽取120名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班、对照班各2个班,每班30人。实验班教学按照改革措施授课,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授课。经过一年的学习,实验班学生心肺功能有所增强,对照班的学生生理指标增长幅度较小。而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反馈调查分析,实验班学生的保健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用能力等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说明了现代体育课程的设置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现代体育课程的实用价值及育人功能。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2

论文摘要:体育锻炼对人各个不同时期的身体健康都具有积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制定并通过实施的一种学校体育教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益表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不完全一致;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落不到实处;教学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现实;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程管理强调统一,知识性不强等等。因此,为了基础体育课程建设的需要,体育课程改革把“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服务”作为总目标。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开展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教学与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体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贯彻“课程标准”必须做好教学工作 

1.要认真做好中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试验工作。结合试验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器材改革。要认真研究并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从而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的需求。 

2.加强学生课外体育的改革步伐,扎实推动全国中小学课外活动园地的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把学校运动会真正变成为广大学生乐于参加的体育会。在总结十多年来学校体育课训练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我国学校体育实际的体育课余训练方法,加快体教结合的步伐,鼓励并推动学校体育为国家竞技体育多做贡献。 

3.加大学校体育评价的改革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在全国实行。坚持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体育考试改革要坚持有利于全面地、科学地评价学生身体状况,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方便学生考试。 

4.加强体育师资培养工作,尽快建立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满足体育教学需求的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根据目前学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认真研究对策,并加大研究生的培养力度。 

5.要始终把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切实能够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重点解决学校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的开课率。 

6.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另外,教师应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7.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8.以发展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贯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改革是关键 

开展学校体育,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行。 

为了适应学生的身心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在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挑选一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以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增强自豪感。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学校体育中的落实,学生将会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学校体育在这一标准下开展,将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体育教学要以健康为思想,以快乐为整堂课的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区别对待,使快乐真正深入学习当中,从而使青少年体会到健康的效果,使青少年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崔漩,龚继忠.从安然破产看企业财务控制.财会月刊,2002,6.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21-03

体育是高校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课程则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是高校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因而,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各个环节,尤其是体育教学环节的建设,是否符合教育目标和体育目的,将直接关系到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存在问题的讨论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定向性意义,它凝聚了全国众多体育教育专家的心血,提出了新的课程建设理念,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建立了多元化的课程目标,重建了新的课程结构,开放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的新思路,是一个具有时代感的纲领性文件,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然而,全面实施纲要至今,在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有些问题却逐渐显现出来,影响到纲要对体育教学实际工作的指导时效性。

1.课程目标表述较为含糊

体育教学目标是依据体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预期成果,不同时代的体育都有着对等的目标体系,这些目标是当时社会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具体化,也是对体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目的得以实施的标志。为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而编制的纲要中的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其中均包括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目标领域,其内容呈现多元化,理论上更符合当前社会对人的多元化要求,更接近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但是,课程目标的部分表述上较为含糊,概念的含义上还有许多不清晰之出,造成一线体育教师对其理解困难。例如,对于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这一表述,就很难对“一定的”这一概念做量化,更难评价学生的达成的效果;运动技能项目表中的“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一表述,也很容易让人对“健身运动”概念的内涵理解产生混乱。

2.“健身运动”的指向性问题

健身运动与运动技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健身运动,是为锻炼身体进行的身体活动;运动技术,则是为了运动而采取的合理技术。运动技术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如篮球用手运球,而足球则是用脚运球,这在技术上是无可变通的;而锻炼身体内容之间的互通性很大,因此锻炼内容有时可以在具体的层面上进行再选择。不同的概念,势必导致不同教材内容的取舍和选编,而教学则是将选出的内容如何教好的问题。如果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师就必须研究体育教学的规律,才能有效地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相反,就会使教学陷入随意性、自由式的“怪圈”。因此,笔者认为在课程目标中“健身运动”这一提法欠妥,也可能是“放羊”课回头的一个诱因。

3.课程目标与课程评价一致性问题

课程目标达成状况,需要通过课程评价结果来体现。如,要求学生达到“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于是可以通过问题提问以及实际操作等对学生进行测试,提出的问题如:“体质健康状况表现在那几个方面?测试的方法有哪些?”等等。但对于这样一些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等,却很难把握其评价的途径和方法。怎么样才能确定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个难以评判的问题。再则,一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是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教育才能形成的,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就可以完成的。

二、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的普遍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②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影响还没有消除,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突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作他用,有的学校毕业年级干脆取消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③体育器材管理不善,一些学校常用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破损。④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近几年来,青年教师逐年增加,但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兼职工作,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课处于一种“放羊”式的状态。由于新课标并没有提供多少“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范例,也没有提出“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方案,因此,“目标引领教材内容”还只停留在课程理念上,而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很难保证体育课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

三、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4

abstract:theteachingofpereformtoadheretothe"healthfirst"guidingideology,shouldadheretotheideaofqualityeducation,toupholdtheschool'smainfunctionsandobjectivesofthesport,shouldadheretothenatureofschoolsportsactivities,bothtoadheretothereformanddevelopment.Basedontheaboveprinciples,peteachingreformshouldbepeople-oriented,dilutethecompetition,focusingonfitness,inordertocultivatelifelongawarenessofstudentsandtheabilitytotarget,thecollegephysicaleducationtrainingtoadapttotheneedsofthenewcenturytalents.

关键词:高校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学改革

Keywords:collegesportsHealthFirstlifetimesportsteachingreform

一、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

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本质和实质,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的与任务。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它和竞技体育有本质的区别。竞技体育是发掘人体生理、心理极限,去不断地提高运动成绩,虽然对人体极限提出了挑战,但在某种意义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组成部分,属于群众体育,是为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打好身体健康的物质基础,使他们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上能够愉快地生活、精神饱满地工作,这是学校体育的任务。

2、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来施教,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果断、顽强的优良品质。

3、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做到,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有待提高。目前,体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还没有摆正,体育教学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重德智、轻体育的思想在高校中仍然根深蒂固。

2、高校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不能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由于受传统竞技运动项目的影响,高校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基本上是田径、三大球和体操等,大众喜爱的运动项目场地的设施很少或没有。如网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

3、过分重视竞技运动,轻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学为主,这些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学生花很长时间和精力都难以掌握和提高,所以便出现了厌烦上体育课的现象。

4.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被忽视。现行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只考虑到体系的完整性,对于开放性和现代性重视不够。内容规定过死,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老师的要求上课,选择幅度较小,不能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

三、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教学内容的健身化改革锻炼能力和锻炼方法及终身体育的教育。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增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熟练地掌握多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他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加强体育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的传授。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并能自行锻炼,是高等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上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安排传授高层次的健身、养心知识和科学的锻炼方法与理论,通过体育教育使其具备自我锻炼设计、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

3.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真正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功效。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淡化竞技不等于不要技术,技术和健身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制词考核标准时,都不同程度地淡化了竞技而突出了健身。比如尽量考虑男女性别之差、身材条件之差、体质强弱之差,争取让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考核标准,这样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才有兴趣,才能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4.“三选”授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纳要》的精神,高校体育教学应实行网络上的学生“三选”授课,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授课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系别和班级建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学习。

四、结束语

体育教学决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应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学生更广泛的心理和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淡竞技,重健身,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体育教育真正为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5

摘要高校体育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一定要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优化课程结构,才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把的更新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定势思维模式。本文主要从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并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进行预测。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体育已经成为人文素养的一部分。究其本质来说,它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它既是一种健身方式,协调学生各方面发展;同时又是教育教学的过程。

作为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应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将身心合一作为其指导思想。面对现阶段体育教育,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使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其的需要。

一、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的地位低下

现阶段,虽然高校都将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性课程,但是从思想上来说,并没有得到重视,因为很多学校没有摆正体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位置,因而体育教学在设定之初的目的并没有实现。高校重视对学生德智方面能力的培养,而轻视对学生体育方面的提高,这种思想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二)现阶段高校的各种体育运动设施落后

在我国,高校体育设施基本上是围绕田径、体操和球类建造的,这是由于传统竞技项目影响的结果。而像一些大众广为喜爱的羽毛球馆、网球场和游泳馆等都没有。

(三)现阶段高校教育的“竞技优先”思想不利于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的体育都是以竞技项目为主,这些都需要学生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提高。竞技类项目都具有健身效果差、趣味性低等特点,这些项目出现在课堂上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兴趣本身的缺失而导致了教学质量效果的低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关于体育的各种方面的知识由于其专业性较强而并不能够运用于社会交往和简单的健身中。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的专业性知识,也在毕业之后没有自己擅长的运用,长期的置放,使本身学到的知识最终美誉达到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

(四)现阶段课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

现阶段,高校的体育课程一般都将体育课程的完整性作为首要考虑目标,而对于其本身的现代性以及开放性等问题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因此,在课堂上就表现出内容过于死板,学科知识缺乏灵活性和弹性,学生在课堂上都完全依据教师所讲,按部就班,没有新意,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无法发挥,在这样压抑的氛围下,更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上体育课都只是为了完成学分任务,根本不是基于锻炼身体这样的考虑。

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明确教学目标

如果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不确定,那么必然会导致其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极大的随意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只是顺应形势需要,而并不是出于教育总目标本身的规定。因此,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应该确定教学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学生的体制和健康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健康”作为重点,在如何让学生更健康下手。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所选专业已经基本上确定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因此,他们应该从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方面使自己得到锻炼,以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学校应该从生理和心理、知识技能、文化素养、人际关系、社会道德等多个方面确定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作为高校体育,应该有这样的认识:第一,在过去,高校体育所宣传和一贯坚持的“增强体质”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展需求,而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确立“增进健康”的教育理念。第二,高校一直以来将掌握技能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这是可以通过数据来衡量的,是显性的,而学生的健康问题因为其隐在性而一直被忽视,因此,如何在“健康”这个总目标下将“健康教育”和“技能教育”结合,使其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第三,高校教育要“以人为本”,回归人性,让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教学的方法都更加的人性化,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

(二)加大体育投入,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体育的主要开支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师资和场地器材。一般而言,综合性大学由于校区较为分散,且覆盖面积大,因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就呈现不平衡发展趋势,因此解决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尽量的争取财政拨款,积极筹措资金,增加对高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打破i与设施的“标准”与“非标准”、“土”与“洋”的界限,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使体育设施资源能够共享。

就高校的师资来说,应该与时俱进,定制高标准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针对公共体育建设的特点,全面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配备专兼结合、师生结合、校内外结合。

(三)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是科学规范的管理。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应该协调上下、沟通左右,建立权责明确的校级、院级和教研室三个不同层次的网络管理体系。

对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和课余辅导的三层次教学管理能够使教学形成有效的目标权责管理、目标监督评估管理系统,最终使学生能够在导向机制下积极广泛的参与到科学监督评价机制之中,有效的规范体育教学。

(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2-0045-2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对高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身体素质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大量事实表明,现行高校体育教育的效果,无论是在锻炼习惯还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长远效应上,都与体育目标相距甚远。毕业生体育生活的自生自灭,高年级体育人口比例与身体素质的下降等都清楚地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脱离目标、实际,只注重于形式的种种弊端,未能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与锻炼习惯,也不符合跨世纪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面对新世纪,高校体育如何规划与改革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要适应培养人才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内容必须立足现实、注重发展、着眼终身,从根本上扭转只注重眼前效益、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建立以强身育人、增强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

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却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体育课程内容重复,必考内容过多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仍以竞技体育教材为主,反复重复中学所学内容和运动项目,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动强迫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产生极大的反感。如:不少大学在一年级的体育教学中仍教授篮球的运球、传球、接球等,对于在中学早已学过该项技术的学生来说,这种“炒现饭”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使学生毫无兴趣;而对另一部分来自偏僻地区、农村学校从未接受过体育教育的学生来说,又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因而,同样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每个运动项目的学习时数一般不超过8-10学时,上一个项目还没学会又转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结果是蜻蜓点水,一样也学不会。但学期结束时还都要进行技术考试,学生压力大,动力小,这种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恶性循环,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二)对理论课教学不够重视,教学时数偏少

忽视体育人文学科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传授。知识教育未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教材比重太小,教学时数偏少,而且内容太偏重目的、任务、原则、意义等纯概念,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用价值不高,尚未形成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系。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懂得所学各种技能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些练习,故而难以在课后进行自我锻炼。

(三)教材偏重竞技体育

有些学校一年级普修课的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以传统运动技艺为中心的教学,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一年级开设的选项课虽然是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但项目较单一,缺乏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体育教学多年来一直严格按照“讲解、示范、练习、预防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教学过程过分地强调统一,方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顺从的地位,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创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体育考核标准统一化,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体育课成绩的考核采用竞技能力的统一考核标准,没有考虑学生的发育状况、体质状况、学习态度等因素,结果体育基础好的学生总是得高分,而体育基础差的学生虽然经过认真练习、锻炼,却总是得低分,因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评价方法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公平竞争,但有一定的片面性。它没有考虑学生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也反映不了学生体质发展状况,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三、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针对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上述几个问题,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将如何改革,才能达到体育课的特有功能?我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改革教学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以终身体育为底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建立适应现代教学思潮的体育思想,决不能停留在浮浅的表面上。我们要不断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着眼点由现在扩展到未来,把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坚持向学生实施终身体育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追求外在的技能水平掌握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上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势,把体育教学与社会、未来衔接起来,突出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取消基础课,普及选修课,确定必修内容

以往高校在一年级开设的基础课,多是以普修的形式用一年的时间,将中、小学体育课中的内容再教一遍,项目涉及篮球、排球、足球、田径、武术、体操和达标项目等,结果如前所述,一无所获。这种所谓的打基础和全面发展素质扼制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了体育课的枯燥乏味。事实上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是贯穿在运动技术的学习之中的,两者的割裂只能导致僵化和失败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应取消基础课教学,从一年级开始进行选修,适当规定一些适合本地本专业需要和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生活技能的运动项目内容,如武汉地区高校在一年级开设太极拳、太极剑和游泳等项目的必修内容,再辅以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和趣味性的练习。这样既符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又培养了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可谓一举多得。

(三)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应重点向学生传授一些体育的基本理论和科学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其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也可穿插在体育课的技术教学中;还可在每学期安排一定的理论课学时,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和知识性,使教学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进行自觉锻炼的欲望和自觉性,以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从而达到终身受益之目的。

(四)改革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进行运动的能力

根据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上下功夫,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当前改革落在实处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在教学中起引导的作用,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和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其在教学中当好配角,而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这一转化的难点在于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和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教育思想,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7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的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同时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特点及教学模式存在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对体育专业理论教学在体育教学中重要性的阐述,探讨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加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的建议,试图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1.前言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坚持全面改革,以调动体育专业培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目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存在“理论上重视,实际上忽视”的严重现象。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对理论课学习兴趣极低甚至消极应付,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气候影响、体育学科评价的特殊性等都是影响因素,但学生对体育理论价值的认识、教学方法陈旧、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为了普遍提高新世纪体育人才的素质,适应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必要了解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发挥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为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反馈和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随着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明确性、层次性,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全面性、方向性、选择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构建新型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二十一世纪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和发展新途径,充分发挥其最佳功效,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十分重要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实现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更好的满足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实用价值。

2.1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体育理论课程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部分,以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第二类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以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为代表;第三类是体育应用课程,如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

2.2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基础内容

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内容,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应用型、创新型学生的培养是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指导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提升专业能力如教学、指导训练、组织竞赛、科学运动、科研和社会体育指导等能力的培养,并能弥补当前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

但目前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存在一定困难,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须从学生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学习特点及改革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狠抓教育环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培养出适应当前学校、社会和市场经济需求的人才。

3.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体育理论课教学课程目前存在课时少,内容繁多,概念抽象,学生普遍反映学习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就本人而言,在十几年的理论教学实践中,也力图用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如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

3.1体育专业学生认识发生偏差

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着“重术科,轻理论“的现象,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多数理论课的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打磕睡多、玩手机多的现象极为严重,更有学生干脆逃课外出上网聊天、玩游戏。学生只热衷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而忽视了理论课的学习。在他们心中,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就只要球打的好、跑得快、跳得高就行了。由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上课没有压力,课堂提问较少,考核形式也主要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学生上课听与不听和成绩关系不大。理论课学习无关紧要,部分学生把拿学分当成了理论课学习的唯一目的,从而造成了目前这种现状。

3.2理论课程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很枯燥,听起来没兴趣,所以缺课的、睡觉的等现象较多,如体育史、学校体育学等课程。

理论教材内容本身面宽,份量重,由于篇幅所限所含内容又不能展开,因此有乏而无味的感觉,如运动生理学中的运动中的能量利用、肌肉、与运动等章节;又如:体育保健中的营养卫生、按摩等章节,均可单独开课,有目的加深专业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技能的训练。另外,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验课及实践课时占的比重太少,尤其是一般院校的体育专业更少,使学生的教育技能训练明显不足。 3.3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仍需改善

体育基础理论课强调其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同其它理论知识的融合,不能很好发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动技术)联系起来,有些内容不适应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的需要,内容陈旧,甚至某些内容随着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缺乏对其筛选、更新,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单一,不能很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实践,“所学的无用”、“所需的没学”是很多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的一大感触。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机械单一、循规蹈矩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是目前大部分教师经常采用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技术传承为重点,强调“结论”,忽视“过程”,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消极的知识、技术接受器,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个性难以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育人的能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育及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虽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改革,采用了不少较为科学的现代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生讲解教学法”“领会教学法“等,但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互动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得到绝大部分教师的认可。

4.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建议

4.1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认识及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认为理论课程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误区,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列举实例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专业人才掌握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体育科学知识、原理和动作技术产生形成的过程、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我区别,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之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新型的体育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关键。

4.2优化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革部分过于陈旧的教材内容,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使体育理论的教材与社会发展同步。如有些教学内容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可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教学专题进行讲解,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部分教学内容。优化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使体育理论教学沿着正确、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更新充实实用性理论知识是重点。

4.3改进体育专业理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的改变,应大力提倡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引进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互动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精英型”学生的带动作用,调动“厌学型”学生的主动作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强化教学方法改革是内涵。

4.4理论与实践仍需进一步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

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有一个感知、理解的过程,而知识的运用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的必然途径,。体育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在感性方面有更强的意识及依赖性,针对这一特点,理论课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于书本,应结合运动技术教学、实践、实验等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感受。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完美的结合是导向。

提升体育理论教学整体水平,一方面理论任专业课程教师要不断进修学习以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也有必要从事适当的专项技术课教学,这样才不至于因脱离实践使自己的理论课过于抽象。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处理好知识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采用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积极引进现代体育教育学科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并重新组合,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基本技术、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教学以及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在重视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新能力,培养学生查找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促进学生把学习过程转变成发现和探索过程,满足学生今后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由“专才”向“通才”逐步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剑飞,长治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长治学院学报,2010.10第27卷第5期.

[2]汪浩,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福建体育科技,2002.10,第21卷第5期.

[3]周雯艳,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宜春学院学报,2008.12,第30卷第6期.

[4]王勇,关于加强体育教育专业是谁课程教学的探讨,赤峰学院学报,2011.5,第27卷第5期.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研究效果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和制约,一直遵循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重点目标。

1.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育教学思想单一

我国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和学习技能为主,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也并没能体现出其本质的功能,缺乏以学生为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

1.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几个体育项目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学生对体育内容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对学生的培育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考虑,在项目选择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特质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个性化

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还是继承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一味的传授技能和强化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可言。现在的学生由于个性化比较明显,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对于传统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接受,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标准和手段上有点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现状往往很容易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达不到客观和公平性[3]。而对一门学科的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课程评价做得不够好,也就不能相应的反映事实,从而做到更好的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改正。

2.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紧迫性要求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十多年以来对于全国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发育水平、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身高、体重相较于过去有明显得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是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青少年体能测试中100米、200米、800米、跳高、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成绩都在下降,速度和耐力均下滑明显[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国家实施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管理约束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贯彻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课程在社会、教师、学生之间往往被当作为一门副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考试和测评成绩也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高校体育课程不重要的观念,无法发挥出成绩记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5]。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也需要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2.3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方向和指导作用

当前,有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选择自主选项教学,以学生个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体现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多数采取的是选修某些项目作为考试和测评成绩,学生更多时候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难易程度选择相应体育课程项目,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考虑自身身体素质,在学习过程进行中会逐渐丧失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也无从说起[6]。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势必要通过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深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并且整合以往的思想体系,将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地方进行深化,从而建立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3.2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质量低的结果。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体育课程内容,鉴于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为主,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比较流行的项目,比如瑜伽、健美操等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师专长等等因素设置更加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层次化课程设置,针对身体素质和技能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避免因学生自身特性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不佳。

3.3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所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适当性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讲解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完善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学期前后的对比,及时有效的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区别于以往的以学生技能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标准,加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参与度、表现程度等等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前后的差异以及因学生体质差异可能带来的进步空间,注重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观察。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9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体育课程标准

[作者简介]黄永飞(1971―),女,江西寻乌人,赣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江西赣州341000)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在培养健全人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在学生的成长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占据着学生人数的大部分,从全国来看,农村中小学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9%,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74%[1]。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全民素质和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层面,还是从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关注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研究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还有12%以上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究其原因,除了缺少体育教师外,运动场地和器材严重缺乏是重要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缺乏。因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创新,改革并创新一些适应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地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一、根据农村学校条件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是指根据体育课程目标从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中选择出来的体育课程教学素材。从2001年9月始,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全国试行。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大纲。在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的现有条件来创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提高新体育课程标准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是农村体育课程资源创新的重要目标。我国地域分布广,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更是不平衡。农村学校所处地域不同、办学条件和学生的发展基础等情况也不相同,其拥有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数量、性质和结构等也不同。如果一味追求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统一,就很难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新体育课程标准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大纲表明国家认同不同地域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多样性,鼓励把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资源创新成丰富的体育课程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创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综合以上因素,面对农村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紧缺,体育课程内容匮乏的现状,结合农村学校条件改革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多采用竞技性体育项目,学校体育课程采用竞技性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形成学生喜欢体育,但却害怕上体育课的事实,而且农村学校因为运动场地和器材的缺乏,使很多竞技性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无法实施。这种体育教学既不利于学校体育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目标,也不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因此,改革原来以竞技化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建立更具适应性和灵活的课程内容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过去,体育场地、竞赛规则一并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只是简单地“拿来”,并未从学生的特点考虑改革创新。农村学校体育条件与国际规定的条件要求相差甚远,无法满足体育教学需要。教师总是认为学校条件差而不很好地去开展教学,学生也很难在这样的规则要求下获得体育学习的成功。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遵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地域和学校条件的差异出发,积极大胆地对原有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创新。

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农村学校简易田径场地尚有保证,绝大多数学校都有简易的篮球场[2]。根据现有场地条件,体育教师可以对一些教学条件进行改革创新。有简易田径场,对田径项目可以进行异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简易的场地,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以发展跑的能力,我们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变向跑、短距离跑的趣味性项目、跨越障碍跑,这些内容都可以用简易的场地进行;发展跳的练习,我们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自制简易的器材,编制稻草跳绳、单脚跳等练习;关于投掷的教学内容,过去通常是投铅球、铁饼,我们可以改革成沙包投准。改革后这些项目既可以开设又和学生的日常玩耍项目结合起来了。对有简易篮球场地的农村学校,在进行篮球教学时,鼓励大多数同学参与,我们可以把运球改革成多人传球投篮;或者由于学生年龄、身高特点,学生投篮难以成功,我们可以改革成用更轻的排球投篮。再把简易的篮球场地改革成可以进行排球运动的场地,发挥场地多种功能的效益。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改革评价体系,使体育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的开展,真正实现学校体育为学生健康服务,为培养健全人格服务。

二、结合农村当地自然地理资源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农村自然环境优美,有着宽阔的平原、湖泊、丘陵等。这些天然的地理资源有着永远开发不完的体育课程资源。如宽阔的平原,老师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放风筝,要求学生自制风筝,锻炼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学生亲身体验,能够体验到成功。还有湖泊,老师可以开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水性练习,如在水中的漂浮、救生和求生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遇险时的生存能力,真正跟日常生活相连,让学生终身受益。另外,在丘陵地带,可以开设登山项目,登山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它锻炼学生的意志。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情景登上山顶,如设计成军队作战的情景,分成不同的团队,谁先到目的地谁就是胜利者。冬天冰天雪地是北方农村学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学校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条件设计不同情景的冰雪体育运动教学项目。在情景中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又能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合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创新校本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国家鼓励开发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提高对各民族的适应性,为培养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相对的聚集地,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且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各民族、或区域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各地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对这类资源的创新不仅能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而且能极大地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因而其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如具有地域特色的赣南客家民系聚居地,在屋檐下小孩子们游戏的踢毽子、跳房子、滚铁环等游戏项目以及喜庆节日里的舞龙舞狮[3]。这些项目在当地倍受农村朋友喜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的健康。又如,别具一格的踩高跷,它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照常行进。京津一带的高跷,用单脚跳;少数民族的踩高跷,系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这些项目的特点是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教学器材可以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制作。同时,这些项目又是跟农村群众的日常活动联系紧密,是很好的健身项目,它对教学设施要求不高,如果将地方民间特色的传统体育资源挖掘、整理、加工,将是独具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对这些具民族特色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不仅有利于农村学生对当地农村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将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创新具有地方体育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首先是学校要认同教师对体育课程的改革,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体育校本课程创新的理论,促使教师切实明确校本体育课程创新的需求与特点;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适当聘请当地传统体育项目的能手来校指导,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传统体育项目的理解和掌握。在校本体育课程资源的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贯彻以下理念。一是全面挖掘和理解掌握当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内容和实践过程。二是要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校本体育课程创新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校本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来。三是要体现师生的个性追求。校本体育课程创新要同时满足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多元需要,其创新过程既要体现教师的主体性,渗透教师的个性人格、意志、情感和价值观,发挥出教师的独特作用。同时,又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四是要注重校本体育课程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是一个民主、开放和不断更新与完善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持续发展,我们不能把校本体育课程只停留在按部就班的操作教学,而是要不断地挖掘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价值,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它,使之真正成为教师、学生喜欢并能从中受益的农村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总之,开发创新出更多更丰富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实现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是农村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校本体育课程内容的创新主要依赖于老师,老师是课程内容创新的主体。教师要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要主动为改善教学条件想办法,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创新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的体育器材主要依靠自制。农村学校体育普遍存在器材紧缺、经费紧张的事实,因此教学器材需要老师亲自制作和发动学生共同制作。农村学校进行特色化、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创新,发挥农村体育课程教学的个性和学习自由,是激发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活力的根本。作为学校管理部门要制定激励和鼓励措施,使老师热心于农村校本体育课程的创新工作。农村学校体育课程只有根植于广阔的农村生活土壤之中,立足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体育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晋裕等.学校体育史[m].海南出版社,2000.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篇10

关键词:公共体育;选项课程;范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11-02

所谓课程范式是指:在特定时代里相互适应和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内容及其规范化结构程序、课程成就和课程观念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随着社会文化的每一次大发展,发生质的变化,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理念产生一次新旧交替,便形成新的课程范式。为了区别体育院系的体育专业课程,《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质就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其重点针对公共体育这一领域分析和研究。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当代高校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取向逐渐转变。体育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体育的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当今和平年代,体育从宗教、艺术、军事中完全分化出来,体育作为一门课程在高校中存在,可作为身心娱乐的工具,也同时作为一种养生保健工具。然而,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一种价值取向是把它当做兴趣爱好、休闲、排解不良情绪的工具,体育娱乐健身、休闲放松的价值功能日益突出。另一种是对体育课程的不理解,由于基础差、学习时间短、且非专业,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出现抵触情绪,更有甚者认为体育只是玩。

1.2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非教学因素"的问题

1.2.1"基础差"所致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难上课"。如今大学生都经过12年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然而几乎什么体育技能都没学会,身体机能、素质、技能都处于较差水平。本文以贵州高校为例,学生通常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不适应现象,源于部分中小学"放羊式"的体育教学,有的同学甚至基本跑的技术都不会,中学体育课造成的学生缺乏夯实基础,导致了高校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另外高考的选拔制度"重文化、轻体育"。导致学生"基础差"致使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难上课"现象。

1.2.2"时间短"所致的普通高校公共体育"难上课"。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一周2节课,不能满足大学公共体育教育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时间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时间短,由于上课时间短,且学生数多,就难免照顾不周,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学生使用体育运动场馆和设施的时间短,一些高校的场馆如羽毛球馆、网球场、乒乓球场、游泳馆等特殊场地设施除了上课时对学生免费开放外,其余时间要收取"昂贵"的费用。对于学生来讲,难以支付高昂的体育运动费用。

2.通体育课程范式教学改革的建议

2.1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作为我国科技教育力量的上层单位,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环境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育内容理应多元化。就目前高校设置的课程而言,还较为落后,受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较为前沿的体育课程不能及时开设,这也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今后一段时间,高校体育改革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把一些先进的、时尚的体育项目同传统优秀体育项目相结合,增加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2.2大逐步深化并践行教学目标。高校的体育课程作为重要的公共课程是学校课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且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综合教学水平。就长远的角度而言,高校只有开展优质的体育课程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锻炼自身的体质,从而为后期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就应当在大学生入校之初,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逐步深化体育教学目标,坚持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予以贯彻执行。坚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观念,坚持做到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从而真正使高校的体育教学为学生服务。

2.3转变传统观念。学校体育改革是创新过程,没有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产生创新意识和行为的,只有革除那些影响和束缚学校体育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理念,才能使学校体育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更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形成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社会上人人都把健康与体育联系在一起,强化健康意识,体育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为核心的目标,从而使全社会树立健康体育意识,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把体育作为娱乐健身手段而坚持终生,促进整个社会新体育观的形成,为高校体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意识环境。

2.4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作为我国科技教育力量的上层单位,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环境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育内容理应多元化。就目前高校设置的课程而言,还较为落后,受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较为前沿的体育课程不能及时开设,这也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今后一段时间,高校体育改革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把一些先进的、时尚的体育项目同传统优秀体育项目相结合,增加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3.结论

课程范式改革的核心要注重大学体育教育的个性化培养,仅仅围绕着"个性化"培养,在增设选项课的同时,将学生体质测试内容纳入课程范式改革体系中去,达到个性化教育和素质达标双赢的新课程范式。

参考文献:

[1]苏娟.高校体育课程范式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2]李忠堂.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2)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