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十篇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十篇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43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6)11―0046―01

创新思维并非是科学家的专利,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敢于“与众不同”、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题”。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创造性的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是大纲的要求,更是课堂教学创新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与必然要求。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激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小学教育要求小学生打破常规传统的思维障碍,避免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质疑传统观点,继而养成创新思维意识。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学生提问时,应当从实际出发,进行细致全面的筛选与梳理,从而将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来,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反复的分析与推敲,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小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一种潜在的智慧,需要在后天的教育中进行启发和培养。加强学法指导,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自学书本知识,同时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的方法,并运用学到的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与活动中。例如,在教授每篇课文之前,我会让学生运用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说一说的方法自学课文。通过大胆质疑、小组合作、同学之间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使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动眼、动耳的学习实践中将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到动态的思维中,并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把创新的精神播撒到学生的心田,送给他们一个创新的支点,让他们学会创新。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产生共鸣

教师可以有效借助语文情景与角色扮演的方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这样能够使得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创设出各种不同的语文教学情景,并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从而逐步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运用发散式思维教学法,扩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发散式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又一重要手段,是有效扩展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创新思维能力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求异性,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应当教会学生如何求异,锻炼学生具备求异的思维能力。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变异的观点合理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对学习的理解和看法,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追寻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从而展开讨论,这就能够有效避免学生过分依赖书本内容以及被动接受语文知识、被动回答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现状,长此以往,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知识的良好习惯。

五、延伸内外课堂,开拓创新空间

由于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是较为贫乏的,而课堂教学意外的生活能够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来源和基础动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活动中,从而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只有充分重视小学语文课内外学习与课外活动的互相结合,才能给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丰富的源泉。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就是小学生可以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这种自由式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小学生能够在自行组织的活动中相互学习,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的愉悦与自由,而教师则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并有针对性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2

一、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

创新这个词几乎充斥着我们整个生活,时常能看到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人才等词语。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也是创新型人才,拥有创新思维也是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在小学启蒙智力与能力的黄金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极为重要的。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发现问题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基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培养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还要扬弃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化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充分发展。

二、小学生创新思维较弱的原因

小学生创新思维较弱的现状无可置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自身的原因,他们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正是因为这种畏惧心理,导致他们上课怕被提问,课后有了问题也不敢问老师,从而恶性循环,对学习失去兴趣,没有问题精神,创新思维也很难培养。再则,更是与当今日益僵化的教育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曾说过:“所有的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大多数孩子在他生命的最初6年里,天资被磨灭了。”是的,在应试教育的摧残下,从小学就开始抓成绩,孩子被迫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补习班、兴趣班,孩子的天资怎么可能不被磨灭?在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之下,为了提高成绩,追求升学率,过分重视理论教学,教师在上课时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和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只会盲目模仿、记忆和被动接受,形成思维定式,一旦遇到新的题型就不会做,极大压制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本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平台,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而在现代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似乎变了味道,成了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此外,传统的课堂枯燥无味,一些对于学生来说艰涩难懂的知识,很难在黑板上展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就会开小差、做小动作。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学校设置的文化课过多,一天到晚学习,学生会感到身心俱疲,学习能动性也会下降。课程设置缺乏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学生不动手参与实践,同样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可行之策

首先,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本就是平等的,教师不是权威。师生之间更应该像朋友相处,真心对待,相互学习,一起进步。很多学生会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进而有了问题,因为害怕老师,也不敢去问,久而久之,问题精神和质疑精神就会消磨殆尽。学生也会没有自己想法,独立思考能力下降。若师生之间友好相处,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感,学生克服了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放下包袱,自然会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了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可以做一些民意调查,比如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学生喜欢怎么样的上课方式等等;课后,老师也可以跟班里的一些同学谈谈心,了解了解班里情况。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基础,有了质疑,有了疑问,才能使学生创造思维得到发展。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抓住课堂的时间。学生在课上获得知识,接受教育,合理安排好课堂时间非常重要。一节课肯定不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而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出一些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数学课上可以出一些孩子比较有兴趣的找规律题目,由易到难,设计“1,2,3,4,5,(),7……2,3,5,8,(),17,23()……1,1,2,3,5,8(),21()……”这样一组题目,简单的第一题,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后面两题就可让学生自己思考,发散思维,鼓励孩子多发现规律,最后让学生来说答案,讲讲他是怎么找到规律的。再比如可以设计一些联想性的问题,如“篮球的个数比上足球的个数是5:4”能想到什么,给予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前后左右地讨论,最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这道题能联想出很多东西:1、篮球个数比足球个数多()%;2、足球个数比篮球个数少()%;3、篮球个数是足球个数的几倍;4、篮球个数占总个数的()%;5、足球个数占总个数的()%;6、篮球个数和总个数的比();7、足球个数与总个数的比()……让学生进行联想,打破思维定式,从而在已知的信息中探索出大量独特的信息。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的元素,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数学教学的规律精心的处理教材,积极探索培养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则、方法,充分应用数学的功能,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开发智能,培养数学素养及创新能力。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个人认为应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合理思维提供可能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发生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会有创造。学生的观察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首先,在观察之前,应给学生提出具体而又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其次,还要在观察中对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例如,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对象有序进行观察,选择恰当的观察方法,及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合理地运用直观教具、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以支持学生对学生研究的问题做深入、仔细的观察,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为学生合理进行思维提供可能。例如:如图1,C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上一点,CDaB于D,e在线段aD上,DFCe于F,延长DF交aC于G,求证:BD∶De=CG∶Ga

分析:aB是直径隐含着aCBC,作DKaC交Ce于H,有BD∶De=CH∶He,只要再证CG∶Ga=CH∶He,此时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隐含条件:H是CDG的垂心,便抓住问题的核心。

二、注意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为拓展思维空间的广度与深度提供机遇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学好相关基础知识,其次,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新知识的产生除了推理外,还包含应用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潜在因素,给学生创设想象情景,提供丰富的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方法,如类比、归纳等。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通过归纳提出来的,而仿生学的诞生则是类比联想的典型实例。解题意味着什么?有人曾经这么说明,解题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解题即转化,解题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化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转化却依赖于丰富的联想。联想转化的解题方法,就是指对所遇实际问题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合理联想,将其转化为与之有关的另一个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三、注重诱导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结果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等特征。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个人认为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可能的结论;

2.改变思维的角度,进行变式训练;

3.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

4.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学生创优创新等。

四、注重诱发学生的灵感,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已知p+q+1<0,求证:1位于方程x2+px+q=0的两根之间。

此题若按常规思路,先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x1、x2,再求证结论,则将陷入困境,因此应另觅新路。

证明:设y=x2+px+q,显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令x=1,则y=p+q+1,由已知p+q+1<0,即点(1,p+q+1)在x轴下方(如图2)故原方程有两根x1、x2,且1位于这两根之间。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4

关键词:图形设计;创新思维;教学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33-01

何谓图形?正如著名的设计理论家尹定邦所言,图形是“人为的创造的图像”,因图而成形。图形可以透过自身的视觉组成因素,向人们传递着某种讯息。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图形是个人设计思维的一种直观化呈现,可以体现出深蕴于其中的理念与寓意。通过说明性的图画形象,设计者的思维动向得以形成可感知的视觉载体,继而调动起受众心理层面的感性认知。这样一来,设计师与受众之间便达成了思维上的交流,而连接这种心灵沟通的“桥梁”,正是图画形象。时代在不断变迭,创新是社会前进的温泉,设计也需要创新思维的灌注。于是,图形创意成为评判现代设计师的基本考核点之一。是否具备图形创新能力,换言之,是否掌握了图形创意思维方法,成为设计学专业学生所必须重视的焦点问题。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艺术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艺术设计教育也逐渐走上了正轨。然而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往往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只重设计结果的训练而忽视了设计过程的培养。设计过程是一种思维创造的过程,如若淡化这一过程,那么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将急速退化。为了增强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模式,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图形创意思维能力。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思路,以期使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学生能真正掌握图形创意思维方法,促成个人设计能力的飞跃。

一、多种思维方法并举,训练多重创新能力

若想要获得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独创性的创意作品,设计师本人应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众所周知,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设计师正是通过思维来设计自然、创造自然。而要想凸显设计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就必须规避陈旧范式的约束,发挥设计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设计者掌握了多元化的思维方法,他的设计思维空间便开阔起来,更有益于图形创意思维的发扬。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多元思维方法的训练,而不拘泥于某一种定向思维的束缚。唯有如此,艺术设计教学方能打破传统思维的藩篱,让学生置身于无拘无束的设计创意空间。

一般来说,创意图形的思维方法包括四种,分别是常规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转移思维。常规思维遵循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提倡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推广思维深度,例如由蜡烛延伸到教师、由水引申到生命等等;而发散思维的空间则更加多方向、多角度一点,主要立足于寻求“异”的方面,寻求与原先事物有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的新形象;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将思维逻辑顺序颠倒,反其道而行之。这种逆向的思维方式将有可能破除传统思维路径的局限性,并触发创意作品中的感染因素,达到与受众思维相共鸣的目标;转移思维针对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由原事物出发而构建出相似的、全新的视觉形象。可以说,这四种思维方法都是设计师所必须了解、掌握的专业领域,有助于帮助设计者打开思维视野,进行自由地、创新性地图形艺术创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均衡各种思维方法训练的比重,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领悟到思维方法的涵义。

二、找准思维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延伸思维走向

图形创意虽然是自由的艺术创作行为,但并非是漫无目的、信手拈来的。在进行图形创意时,我们还需要找准思维切入点,继而有的放矢地延展自己的思维走向。思维切入点是图形创意思维的“基点”,关系到设计作品与受众的共鸣程度、决定着思维方法是否能顺利地融入到设计流程中。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知晓思维切入点的重要性,并自行地找寻图形创意的思维出发点。当然,图形创意的思维切入点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表象到内涵的角度切入,其角度不一而足。设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多在生活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创新性地审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当把这些感性经验投放到艺术设计中时,必然能够找寻到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思维切入点。

三、重视想象与联想,挖掘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艺术创作不可缺少联想与想象,作为艺术创作形式中的一种,图形创意自然也不可缺失联想与想象。可以说,联想与想象是图形创意思维的主要内容,是推动思维方法不断灵活化的“翅膀”。无论是由此及彼式地联想,还是自由无疆的想象,都是设计师创意思维的集中体现。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勾连的。设计师要捕捉到事物之间“脐带”般的关联性,转而用创意化的图形来呈现这种连接性。艺术设计教育需要重视图形想象训练和联想训练,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通过新的配合来创造出新的图像。缺乏联想与想象的图形设计,犹如一潭“死水”般毫无生气。只有在设计中加入了联想与想象,作品才能够凸显自身的艺术魅力,受众也才能给从中获得体验式的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尹青.“个人的存在”――谈艺术设计教育中图形思维能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2006(11)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学生创新思维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立足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这一系统工程中基础性的一环。义务教育的教学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创新性人才队伍的出发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初中的教学是义务教育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就成为了推进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紧跟时展的迫切要求。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深入推进初中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育观念对创新教育的施行造成了极大障碍,一方面,这一观念将教师束缚在因循守旧的意识和行为,制约了教师与时俱进的开拓和探索,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思想观念基础。

1.2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百行以德为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师德是教师思想道德品质的集中反映,更是创新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党的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核心,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要求,是我国进行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师德建设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师德建设的思想指南和重要内容。

1.3抓好教师业务培训

开展教师培养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对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推动数学教学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对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培训、上岗资格培训和业务提高培训。应结合教学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促进教师职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为创新教育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2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2.1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在讲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时,课上就有同学提问:k=0时函数有没有图像?课本也无专门介绍。但在二次函数y=ax2+bx+c(a≠0)中出现对称轴x=-b/2a,这类无自变量函数的图形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遇到此类问题时,都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能。

2.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但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交流、增进情感的过程。教学和管理中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及轻松课堂教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进行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形成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的思维在宽松、自由、友好的气氛中充实发散,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积极情感的树立和培养。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新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打破常规,跳出原有解题模式束缚,运用非常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体验成功的愉悦和欢乐,增强自信。

例如,方程x+1/(x-2)=9/4的一个根是4,求另一个根的值。

该题的一般解法就是把方程化为标准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利用求根公式或分解因式法求出方程的两个根。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巧更妙的解法呢?可以引导学生运用X-2与1/(X-2)互为倒数、2与1/2互为倒数的关系进行求解。

解:原方程可化为X-2+1/(X-2)=2+1/2

因为X-2与1/(X-2)互为倒数,2与1/2互为倒数

所以X-2=2或X-2=1/2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是5/2。

2.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方面,教师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对于游刃有余且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5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有着重大的影响,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为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更有效地吸引和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从数据库中获得数据,绘制合适的统计图表;利用计算机的随机模拟结果,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随机事件以及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等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3.1完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

党的十八提出:“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利。”要发挥好学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健全校长负责制,实行校务会议等制度,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教职工参与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畅通教师人事争议处理途径,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依法维护教师权益。

3.2强化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深化学校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切实做好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机制,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逐步提高。在制定涉及到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利益的规章制度以及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时,一定要认真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建议,并且经过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3.3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

要定期对职业培训教师综合素质进行岗位考核,主要内容包括:是否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否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素质教育理论并能在教学中予以运用;是否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探索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教师岗位考核结果应作为竞争上岗、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要建立优秀教师评选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和显著成果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3.4满足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

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当前及今后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是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关心和了解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握教师所思所想所盼,切实为教师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是关心教师的发展,注重为年轻教师的成长和骨干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学校的认同感;三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关心人、注重人文关怀渗透到学校改革发展和过程中;四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通过文体活动,以密切干群关系、增进教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释放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杜昌美.激发学生兴趣对提高初中生数学成绩的意义分析[J].成功(教育),2011(16).

[2]李春兵.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索[J].才智,2012(14).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6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 师生互动,开放教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开阔创新思维视野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学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与尝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赞可夫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在步入课堂,面带微笑,多一些轻松和幽默,为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打好基础。关爱每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营造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的重要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唤醒他们的创新意识。

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时代要求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积极实施创新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性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而作为创新能力核心的创造性思维则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针对学生实际,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创新性教学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要培养其正确迅速的解题和运算能力,以及在学习数学时积极地思考、迅速地判断、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的能力,使学生迅速找到解题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敏捷性的训练。

例如,在有理数运算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巧用运算律,用简便方法计算有理数算式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指学生从已知信息中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数学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可见,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的一条有效途径。例如,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题: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需要加盐多少千克?此题可根据以下基本等量关系列方程:(1)两种盐水中水的质量相等;(2)第一种盐水的浓度是第二种盐水浓度的2倍;(3)利用两种溶液溶剂量的关系列等式。

此外,教师给出题目已知条件,让学生为题目设计多个要求的问题,即结论发散思维训练,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很好的训练途径。如上题中,已知条件:有含盐10%的盐水6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不变,我将问题改为:你可通过哪些途径,如何设计问题达到该目的?学生通过探讨,设计出以下问题:(1)需要蒸发多少千克水?(2)需要加盐多少千克?(3)需要加入多少浓度为40%的盐水?这样的题目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思维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和“形”是数学教学中的两大内容。利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可借助几何图形直观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代数知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利用数轴直观学习理解有理数,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学习相反数、绝对值等知识,直观、形象、便捷。

在几何教学中,通过几何图形的直观,注重对各种图形的表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可通过将三种图形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比较,很快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除此之外,用类比的方法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在介绍平均数的内容时,问学生:“在歌咏比赛中,所有评委亮分后,计参赛选手得分时,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这样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学生迫不及待想揭开生活之谜的愿望,不仅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让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在学习态度上激励学生成为创新学习者,树立创新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更要,过程的探索比结果更有价值。

在学习内容上,激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范畴和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不满足于对教师教学内容或问题的记忆或解答。教师可在课后练习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开放题、探索题。合理设置课后思考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打破常规,发展自己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解题能力更应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发挥潜能。

激励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籍,深入社会,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收集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受到对于数的完整训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种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应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性教学能力,唤醒、培养、激励学生,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8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数学气质数学活动教学模式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笔者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逐步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人的经验,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9

首先,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我们的教书育人提供必要的前提和保障,做到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克服现实教学中的教师拼命讲可是学生不理会的尴尬局面,做到教师乐于去教,学生愿意去学的大好局面,师生各得其所。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真正体会出: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

其次,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

再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具体来讲:a、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b、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第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做法如下:a、培养学习兴趣。b、学生培养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计算开始,初一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要对重要的教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理解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计算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计算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计算,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计算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计算水平和层次,形成计算—讨论—再计算的良性循环。

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篇10

途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情感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学生在听课时总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们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只有老师信赖学生才能赢得学生信任,学生才能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才能满怀信心地学下去,从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1.注重积极情感培养,形成良好创新态度

在态度这一内在力量的驱动下,我们常常会激发自身的无限潜能,而这种潜能如果被正确地用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结果会远远超出我们最美好的构想。有人说,就算我们到最后什么都失去了,但至少我们还能以踏实的态度去生活。的确,态度永远是你成功的基石,它永远能够承载能力,也永远可以为能力导航。

2.注重积极情感培养,激发创新欲望

要激发创新欲望,需要增加动手机会,体验成功。做足、做好创新实验,有条件的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如有的学生所讲:“见了仪器手发痒,不创造点东西心发慌。”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愉快。还需引入竞争机制将竞争机制引入辅导。辅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根据学生回答问题、观察和实验方面进行打分。此时,为了小组的胜利,同学们抢着上,霎时间,笑声、抢答声响成一片,同学们情绪高涨、心情激动。学习的效果就好。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1.思维独立性培养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概念、规律和技能。适当增加探索型和设计型习题的训练,诱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认真地对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检验,获得正确的评价。努力为学生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和自主多彩的活动环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看物理科技读物,多做课外实验,发展个人爱好和特长。定期举办物理知识讲座和学生小发明、小制作以及优秀作业展览,开辟好物理学习园地,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培养学生勤于动眼观察、动耳聆听、动手操作、动笔记录、动脑思考、动口表述的好习惯,增强竞争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思维逻辑性培养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能遵循逻辑的规律。概念、判断、推理是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比较鉴别、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都是与发展物理规律密切联系的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都可以使学生思维过程合乎逻辑的发展、遵循逻辑的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经常出一些有训练逻辑思维价值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3.思维的广阔性的培养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多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从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和解决物理问题。实施“变式”教学,是突破思维局限性和片面性的有效措施。例如,一次在科技辅导中,给学生一张纸让大家想值得用途,倡导“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根据所教对象和内容的特点,精心创设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热情的由浅入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情景,启发探索、诱导思维。促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习惯。

4.思维的深刻性的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即善于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去揭示物理问题的本质特征。要注意各种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物理现象看清物理本质,知其然且究其所以然,养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深入钻研问题的好习惯。

5.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和变化,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通权达变,敏捷地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切情、严格、求效。注意开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辅导中要善于抛砖引玉,启发学生寻求变异,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强化解题能力的训练,并引导学生不断总结解题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