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ínglián

楹联


拼音yíng lián
注音一ㄥˊ ㄌ一ㄢˊ

繁体楹聯
词性名词

楹联

词语解释

楹联[ yíng lián ]

⒈  挂或贴于楹柱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couplets hung on the pillars of a hall;

引证解释

⒈  挂或贴于楹柱的对联。又称楹帖。相传始于 五代 后蜀 主 孟昶 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餘庆,佳节贺长春。” 宋 时更用于楹柱,故名。参阅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下。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续集·许宗伯》:“每闻僧作法事归,必聚论人家字画。有云堂幅好者,有云单条好者,有云横披更妙者,有云楹联出色者,争论不一。”
苏曼殊 《与刘三书》:“得山 得公书楹联,亦欢喜无量。”
郭沫若 《题桂花轩》诗序:“轩在 端州 七星巖 湖畔,门外有集 毛主席 词句楹联一副:‘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

国语辞典

楹联[ yíng lián ]

⒈  悬于门旁或柱子上的对联。字数多寡无定规,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为诗词形式的演变。

分字解释


※ "楹联"的意思解释、楹联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在琉璃寺镇秦庄,家家户户有这样两幅对联,里面是传统的春联,外边是村里人给他们写的楹联,内容从勤劳致富、孝敬老人,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2.如悼念死者,可写祭文,可写挽诗,也可写挽联,这说明楹联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是形式独特而已。

3.兴隆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表介汇金旺里自然村,现保存完好,单孔石梁桥,东西朝向,全长9米,高3。47米,宽2。4米,孔跨4米,拱矢高3米,金钢墙用花岗岩条石缝平砌。长系石镌有楹联,已模糊。

4.那些极为庄重典雅的场合,如名胜古迹、祠墓碑林,如书院会馆、官厅衙署,都书挂楹联。

5.许多祈求吉祥如意的石雕,砖雕,楹联也集中反映了居民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

6.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预示着省楹联艺术家协会成立后必将涌现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的佳联妙对,把三晋大地打扮得如花似锦。

7.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有“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的评价,乾隆皇帝亲书“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对陈氏家族予以褒奖。

8.曾国藩一生以很会写对联而自鸣得意,是大清朝著名的“对子”发烧友,他的楹联涉及喜庆、哀挽、题赠及山川名胜等,尤以挽联著名。

9.在琉璃寺镇秦庄,家家户户有这样两幅对联,里面是传统的春联,外边是村里人给他们写的楹联,内容从勤劳致富、孝敬老人,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10.再也读不到传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龙飞凤舞的楹联。再也找不见慷慨的遗恨,只剩下几座既可凭吊也可休息的亭台。再也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只有凛然安坐着的万古湖山。


AI解释


词语“楹联”的意思:

“楹联”是指悬挂在建筑物门框或柱子上的对联,通常由两行对仗工整、韵律协调的文字组成,用以表达某种意境或寄托情感。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楹”指堂前的柱子,“联”有联合、联结的意思。因此,“楹联”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是指悬挂在堂前柱子上用以联结情感的文学形式。

出处:

“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但具体的出处难以考证。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

同义词:

对联、对子、门对、柱对、横批等。

反义词:

没有直接的反义词,但可以理解为与之相对的词语,如“独句诗”、“散句”等。

相关词语:

对联、横批、匾额、诗词、文学、文化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一个著名的网络故事是关于“对联”的智慧。相传有一个人在春节期间看到别人家的门上贴着漂亮的楹联,于是他决定也自己写一副。他在门上贴了一副自认为很有水平的对联,结果邻居们看了都说不好。他很不解,于是向一位老先生请教。老先生一看,告诉他:“你写的上联‘福如东海’,下联‘寿比南山’,这本身没错,但是你的横批写错了,应该是‘无病无灾’而不是‘春联’,所以别人觉得不好。”

用这个词语造句:

春节期间,我家门前的楹联写得很是应景,上联是“瑞雪兆丰年”,下联是“金鸡报晓日”,横批“迎春接福”,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事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