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ú

土牛


拼音tǔ niú
注音ㄊㄨˇ ㄋ一ㄡˊ

土牛

词语解释

土牛[ tǔ niú ]

⒈  远看似牛的,堆在堤坝上准备抢修用的土堆。

mound on a dike or dam;

⒉  泥土制的牛。

a clay ox;

引证解释

⒈  用泥土制的牛。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出土牛以除阴气。后来,立春时造土牛以劝农耕,象征春耕开始。

《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郑玄 注:“土牛者,丑为牛,牛可牵止也。”
孙希旦 集解:“出土牛者,牛为土畜,又以作之,土能胜水,故於旁磔之时,出之於九门之外,以穰除阴气也。”
《后汉书·礼仪志上》:“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
唐 白居易 《和三月三十日四十韵》:“布泽木龙催,迎春土牛助。”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春》:“谨按礼部则例载:立春前一日, 顺天府 尹率僚属朝服迎春於 东直门 外,隶役舁芒神土牛,导以鼓乐,至府署前,陈於彩棚。”

⒉  堆在堤坝上以备抢修用的土堆。远看形似牛,故称。

梁斌 《播火记》第三卷四四:“两个人一直走到天明时分,看看东方发白,离远看见前面一条长堤,堤上有两行垂柳,垂柳下面,有黄色的土牛起伏,这就是 白洋淀 上的围堤。”

国语辞典

土牛[ tǔ niú ]

⒈  泥塑的牛。古时于立春日造土牛,举行一定的仪式,以鼓励春耕。

⒉  独轮车的别称。参见「独轮车」条。

⒊  堆在堤上以备抢修用的土堆,从远处看去像是一头头的牛。

英语clay ox, mound of earth on a dike (ready for emergency repairs)​

分字解释


※ "土牛"的意思解释、土牛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AI解释


词语“土牛”的意思:

“土牛”原指用泥土制成的牛形雕塑,通常用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语有时也用来比喻某人或某事物粗笨、不灵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土牛”的解释可能侧重于其本义,即用泥土塑造的牛形祭祀用品。

出处:

“土牛”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特别是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民间有制作土牛的习俗,以祈求丰收和农业的顺利。

同义词:

泥牛

土塑牛

土偶

反义词:

铜牛

银牛

铁牛

相关词语:

土偶

土器

土产

土地

土豪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土牛”在网络上的故事或典故可能较少,但可以联想到的是与农业、丰收相关的民间传说,如“土地公”的故事,其中土地公的形象有时会与土牛联系在一起。

造句:

春节期间,村里的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制作了各种土牛,以此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