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断

词语解释
土断[ tǔ duàn ]
⒈ 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
引证解释
⒈ 东晋、南朝 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 西晋 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 江 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 东晋 哀帝 时, 桓温 推行土断法,裁併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后 南朝 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
引《晋书·成帝纪》:“﹝ 咸康 七年﹞夏四月丁卯,葬 恭皇后 于 兴平陵。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
《宋书·武帝纪中》:“及至大司马 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
《旧唐书·杨炎传》:“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姦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於朝廷。”
《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閲户口,令所在土断,严其法制,谓之庚戌制。”
胡三省 注:“令西北士民侨寓东南者,所在以土著为断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
分字解释
※ "土断"的意思解释、土断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黄土断层内那裸露着的参差不齐的城砖是历史凝固的语言.
AI解释
词语“土断”的意思:
“土断”是指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和登记的过程,通常由政府主导,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调整土地权益关系。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土断”的解释可能涉及对土地重新分配的详细描述,但由于康熙字典是古代汉语字典,其具体解释可能不如现代词典详细。大致上,康熙字典可能会解释“土断”为对土地的重新划分和登记。
出处:
“土断”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法律文献和史书中,尤其是在唐代以后,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调整,这一概念被频繁提及。
同义词:
土地重划
土地重编
土地改革
反义词:
土地兼并
土地私有化
相关词语:
土地制度
土地法
土地登记
土地税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土断”是一个历史术语,网络上可能没有直接相关的现代故事或典故。但在古代,有关土地分配和改革的故事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如《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土地改革思想,虽然不是直接关于“土断”,但反映了古代对土地问题的关注。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每当国家进行土断,农民们都会忙碌起来,重新划分土地,整理户籍。
例句: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清朝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土断,以调整土地权益,增加国库收入。
相关词语
- pàn duàn判断
- huī tǔ灰土
- nián tǔ粘土
- cí tǔ瓷土
- jiàn duàn间断
- tǔ gǎi土改
- tàng tǔ niú趟土牛
- tǔ qì土气
- pò tǔ破土
- duàn liú断流
- shí tǔ食土
- duàn xiàn断线
- zuò tǔ胙土
- tǔ yǔ土语
- zhōng duàn中断
- shā tǔ沙土
- zhēn tǔ甄土
- tǔ pào土炮
- yún tǔ云土
- lǐng tǔ领土
- dōng tǔ东土
- zhí tǔ植土
- huì tǔ秽土
- jié duàn截断
- kā tǔ mù喀土穆
- guā tǔ ér刮土儿
- huáng tǔ dì黄土地
- zhú tǔ竺土
- tǔ fēng土封
- tǔ háo土豪
- bù duàn不断
- tǔ lǐ tǔ qì土里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