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ōngjiè

通借


拼音tōng jiè
注音ㄊㄨㄥ ㄐ一ㄝˋ

通借

词语解释

通借[ tōng jiè ]

⒈  互相借用。

⒉  犹通假。

引证解释

⒈  互相借用。

《三国志·蜀志·许慈传》:“书籍有无,不相通借。”
宋 叶适 《上宁宗皇帝札子二》:“向者团簇大军钱数多,总司所取不尽,可以通借。”

⒉  犹通假。参见“通假”。

章炳麟 《文学说例》:“若《释詁》所陈,三十餘言,总持一义,虽多同声通借,而本字亦不少矣。”

分字解释


※ "通借"的意思解释、通借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通借”的意思:

“通借”指的是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中,由于形近、音近或义近而相互借用。在汉语中,通借现象很常见,比如用“车”来借用“辙”的音,或者用“马”来借用“码”的音。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通借”可能没有作为一个独立词条出现,但类似的概念在字典中有所体现。例如,在解释某些字时,会提到因为形近或音近而可以通用的其他字。

出处:

“通借”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并没有特定的出处,它是汉语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语言习惯。

同义词:

通假

通融

通用

反义词:

不通

不通融

不通用

相关词语:

通假字

通字

通音

通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网络中,有关“通借”的故事或典故并不常见,但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古文中,因为某些字因为形近或音近而可以互相借用,有时会导致误解。比如“马”和“码”音近,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出现因为通借而导致的错误。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文献中,由于文字的通借现象,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这就需要仔细辨别,以免造成误解。例如,“车”字在古代有时可以通借为“辙”,所以在阅读古文时,如果不注意上下文,可能会将“车”误解为“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