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ǒuběn

手本


拼音shǒu běn
注音ㄕㄡˇ ㄅㄣˇ


手本

词语解释

手本[ shǒu běn ]

⒈  诉状。

⒉  公文。

⒊  明清时见上司、座师或贵官所用的名帖。写信时则附于信中,对方谦逊常封还。

引证解释

⒈  诉状。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下:“《行路难》是 东阳 柴廓 所造。 宝月 尝憩其家,会 廓 亡,因窃而有之。

廓 子賷手本出都,欲讼此事,乃厚赂止之。”

⒉  公文。

明 张居正 《明制体以重王言疏》:“凡官员应给誥勑,该部题奉钦依手本到阁,撰述官先具稿,送臣等看详改定,誊写进呈,候批红发下,撰述官用关防掛号,然后发中书舍人写轴用宝,此定制也。”

⒊  明 清 时见上司、座师或贵官所用的名帖。写信时则附于信中,对方谦逊常封还。

《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柳府尹 遂将参见人员花名手本,逐一点过不缺。”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忽然门上传进一个手本来,乃是:‘旧治下 云南 贡生 张寅 禀见。’”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鲍文卿 领着儿子走到贡院前香蜡店里,买了一个手本,上写‘门下 鲍文卿 叩’。”
清 刘銮 《五石瓠·手本名帖》:“官司移会用六扣白柬,谓之手本; 万历 间士夫刺亦用六扣,然称名帖;后以青壳黏前后叶而绵纸六扣,称手本,为下官见上官所投。其门生初见座师,则用红綾壳为手本,亦始 万历 末年。”

国语辞典

手本[ shǒu běn ]

⒈  用手抄写的书籍。

⒉  告状的文书。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齐惠休上人齐道猷上人齐释宝月》:「廓子赉手本出都,欲讼此事,乃厚赂止之。」

⒊  明清时门生见座师或下官见上官时所用的名帖。

《水浒传·第二回》:「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
《儒林外史·第七回》:「正在沉吟,长班又送进一个手本,光头名字,没有称呼,上面写著『范进』。」

分字解释


※ "手本"的意思解释、手本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已是攻出,没有任何的惊天动地,也没有什么花里胡梢的招式,就像这一手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你要在改变一丝,它就不像样子。

2.李梅亭嘴里说:“我想不会,我棉花塞得好好的,”手本能地拉抽屉了。


AI解释


词语“手本”的意思:

“手本”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古代呈递给上级或尊长的一种文书,相当于现在的名片或推荐信。它通常用来表明身份、介绍来历或请求接见。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手本”的解释可能涉及它的用途和历史背景,但具体内容没有详细记载。根据字义推测,可能包含“亲手递送”和“本籍介绍”两层意思。

出处:

“手本”的出处较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在古代,官员或士人拜访上级或尊长时,会携带一份介绍自己的手本,以示尊重和自我介绍。

同义词:

名片

推荐信

介绍信

呈文

引见书

反义词:

无名片

无推荐信

无介绍信

相关词语:

呈递

递呈

接见

面谒

请求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手本”的网络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可以想象,在古代,一位官员或士人携带手本去见上司,可能会遇到各种趣事,比如被上司识破、被门房拒之门外等。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带着精心准备的手本,走进了那位大人物的办公室,希望能得到一个面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