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íngyuán

平原


拼音píng yuán
注音ㄆ一ㄥˊ ㄩㄢˊ
词性名词

平原

词语解释

平原[ píng yuán ]

⒈  广阔平坦的原野。

吾村十里皆平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plain;

引证解释

⒈  广阔平坦的原野。

《左传·桓公元年》:“秋,大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汉 王粲 《七哀》诗:“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唐 方干 《哭秘书姚少监》诗:“晓向平原陈葬礼,悲风吹雨溼铭旌。”
刘半农 《晓》诗:“太阳的光线,一丝丝透出来,照见一片平原,罩着层白蒙蒙的白雾。”

⒉  指 战国 时 赵国 公子 平原君。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谗去鲁》诗:“蛾眉笑躄者,宾客去 平原。”
唐 白居易 《长斋月满携酒与梦得对酌》诗:“若怕 平原 怪先醉,知君未惯吐车菌。”
明 许自昌 《水浒记·分飞》:“气概雄,论交四海芳名重, 魏齐 应有 平原 拥;就不然的时节,他做丧家之狗天涯哄。”

⒊  指 晋 陆机。机 尝官 平原 内史。 晋 陆云 有《与兄平原书》。

明 薛薰 《答王允升省中对雨见忆之作》诗:“康乐 愁霖唱, 平原 苦雨诗。故人吟此曲,赠我慰相思。”

国语辞典

平原[ píng yuán ]

⒈  平坦广阔的原野。

《左传·桓公元年》:「秋,大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文选·王粲·七哀诗二首之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英语field, plain, CL:個|个[ge4]

德语Ebene (S, Geol)​, Flachland (S, Geol)​

法语plaine

分字解释


※ "平原"的意思解释、平原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 由于人口的增加,各种工程技术活动造成了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湿地面积缩减。

2.曾于辽东避难,后助北海相孔融对抗黄巾管亥,善用勇略,为孔融联结平原相刘备,击溃贼众,声名更噪。

3.在苏北这样的平原水网地带,4连唯一可用来打阻击的工事就是交通沟。

4.这本书的封皮上画着一个坐落在大平原上的西部村庄.

5.那几年,华北平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和歉收.

6.刹那间,堤岸崩溃,房屋倒塌,广大的平原化为汪洋大海。

7.松花江平原上,抗日联军破坏铁路阻止日军前进,辽阔的东北大地冒起隆隆的黑烟,场面悲壮。

8.本书的开端虽然凄凉,却好比一座险峻的高山,挡着一片美丽的平原,翻过前面的高山,就来到那赏心悦目的境界;攀援的艰苦将换来了加倍的欢乐。乐极固然生悲,悲苦到了尽头,也会涌起了意想不到的快乐。

9.翻腾着的紫红的朝霞,半掩在白杨树的大路后面,向着苏醒的大地投射出万紫千红的光芒。逐渐,拨开耀眼的云彩,太阳象火球一般出现了,把火一样的红光倾泻到树木上、平原上、海洋上和整个大地上。

10.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


AI解释


词语“平原”的意思:

“平原”是指地势平坦,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的地区。在地理学上,它通常指的是广阔的、平坦的地面,与山区、丘陵等地形相对。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平原”的解释是:“平地也。地形平坦,无高下之异。”

出处:

“平原”一词的出处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它是一个常见的地理术语,可能起源于古代对地形地貌的描述。

同义词:

平地

平原地带

平坦地带

平原区

反义词:

山地

丘陵

高原

沙漠

相关词语:

地形

地貌

高低起伏

地势

地貌学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平原”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联想到一些与地形相关的成语或故事,如“平原走马”,意指在平坦的地面上骑马奔驰,形容行动迅速。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我国的东北部,有一个广阔的平原,那里的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