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ànshāng

滥觞


拼音làn shāng
注音ㄌㄢˋ ㄕㄤ

繁体濫觴


滥觞

词语解释

滥觞[ làn shāng ]

⒈  浮起酒杯。喻事情的开始。

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孔子家语·三恕》

originate;

引证解释

⒈  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江水 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觴者也。”
清 钱谦益 《南京吏部右侍郎顾起元父国辅赠通议大夫制》:“朕闻 黄河 之水,源可滥觴。”

⒉  指小水。

南朝 宋 谢灵运 《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觴逶迤,周流 兰殿。”

⒊  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初学记》卷十六引 唐 虞世南 《琵琶赋》:“强 秦 创其滥觴,盛 汉 尽其深致。”
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滥觴肇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
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夫荒唐之词,发端於 漆园 ;怪诞之説,滥觴乎《洞冥》。”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国 文化大抵滥觞于 殷 代。”

⒋  波及;影响。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沧浪诗评》:“盛 唐 人诗,亦有一二滥觴晚 唐 者。”
宋 陈亮 《复胡德永书》:“亮 方一切置门外之是非,而求其自容于天地间,倘可以免,凡今所召,皆数年前餘波之所滥觴也,决不敢以是自沮。”

⒌  犹泛滥;过分。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借使所入之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满浸淫,而有滥觴之患矣!”
《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觴,自后宜慎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嘉庆初年谏臣》:“福文襄王 康安 虽屡立战功,然所歷封疆,苞苴广进,没后復膺重典,未免滥觴。”

国语辞典

滥觞[ làn shāng ]

⒈  水流发源的地方。因其水量非常浅小,而仅能浮起一个酒杯,故称为「滥觞」。

《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㟭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
《文选·郭璞·江赋》:「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乎滥觞。」

⒉  比喻事物的开端、起源。

南朝梁·钟嵘〈诗品序〉:「虽诗体未全,然略是五言之滥觞也。」

发轫 先导 先河

分字解释


※ "滥觞"的意思解释、滥觞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康定斯基是滥觞于上世纪初的西方抽象艺术的开山鼻祖,他原本是个具象画家。

2.元人马致远有感于此,提笔写下名杂剧《汉宫秋》,内有“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八字,是“背井离乡”这一成语的滥觞。

3.不论从其变化多端的写人叙事,还是从其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严格的求实精神,它都是后代传记文学的滥觞。


AI解释


词语“滥觞”的意思:

“滥觞”本意是指江河的发源地,比喻事物的起源或开始。后来引申为事物的起源,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发展初期。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滥觞”条目解释为:“滥,过也;觞,酒杯也。言酒之过,如觞之满溢也。引申为事物之始也。”

出处:

“滥觞”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滥觞于河,滥觞于济,滥觞于淮,滥觞于江。”这里的“滥觞”指的是河流的发源地。

同义词:

滥觞的同义词有:发端、起源、开端、发祥地等。

反义词:

滥觞的反义词有:终结、衰落、末期、终点等。

相关词语:

滥觞的相关词语有:滥觞之地、滥觞之始、滥觞之端等。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滥觞”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不多,但可以联想到一些成语故事,如“滥竽充数”,意指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会吹竽的队伍中充数,这里的“滥”字与“滥觞”中的“滥”字有相似之处,都含有过度、不恰当之意。

用这个词语造句:

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说是在20世纪初滥觞的,那时一批有远见的文学家开始探索新的文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