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jīng yuè
注音ㄐ一ㄥ ㄩㄝˋ
繁体旌鉞
词语“旌钺”的意思:
“旌钺”是古代的一种军旗和斧钺的合称,旌是旗帜,钺是古代的一种大斧,常作为权力的象征。在古代,旌钺代表着军事指挥权和高级官职的权威。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旌钺”的解释为:“旌,军旗也;钺,大斧也。旌钺,军中威仪之具,亦为权柄之象征。”
出处:
“旌钺”的用法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旌钺所向,莫不震慑。”这里的“旌钺”指的是军队的旗帜和斧钺,用来形容军队的威严和指挥官的权威。
同义词:
旌旗
钺斧
权杖
反义词:
无权
落魄
相关词语:
旌旗招展
钺斧如霜
权倾朝野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旌钺”在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常用来象征权力和威严。例如,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舞旌钺,指挥大军,展现了其军事才能和权威。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只有获得皇帝亲赐的旌钺,才能证明将军的权威,他挥舞着旌钺,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