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hú míng gǒu dào
注音ㄏㄨˊ ㄇ一ㄥˊ ㄍㄡˇ ㄉㄠˋ
成语解释
狐鸣狗盗
繁体狐鳴狗盜
⒈ 旧时对造反者的贬称。
⒈ 旧时对造反者的贬称。参见“狐鸣鱼书”。
引《旧唐书·郑畋传》:“畋 谬领藩垣,荣兼将相,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誓与义士忠臣,共剪狐鸣狗盗。”
⒈ 比喻作恶偷盗或祸国殃民的人。
引《旧唐书·卷一七八·郑畋传》:「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誓与义士忠臣,共翦狐鸣狗盗。」
词语“狐鸣狗盗”的意思: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行为不端、品行恶劣的人。比喻小偷小摸,干些卑鄙无耻的勾当。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狐鸣狗盗”并没有直接作为成语出现,但其中“狐鸣”和“狗盗”分别有对应的解释:
狐鸣:狐狸的叫声。
狗盗:狗的盗窃行为。
出处:
“狐鸣狗盗”的成语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原文是:“孟尝君出亡,道遇盗,狐鸣狗盗,皆得免。”
同义词:
狐假虎威
败类
贱民
反义词:
正直
品行端正
高尚
相关词语:
狐假虎威
败类
小人得志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狐鸣狗盗”这个成语带有贬义,网络上可能不会有以它为主角的正面故事,但可以理解为一些描述小人物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的故事。
用这个词语造句:
那个曾经的英雄,如今却沦为狐鸣狗盗之徒,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