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ì zhú
注音ㄔˋ ㄓㄨˊ
⒈ 驱逐。
⒈ 驱逐。
引《史记·秦始皇本纪》:“西北斥逐 匈奴,自 榆中 并 河 以东,属之 阴山,以为十四县。”
唐 韩愈 《送穷文》:“虽遭斥逐,不忍子疎。”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絶直諫。”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汝妇背夫借债,谗谤小叔……悖谬之甚!我已专人持札回 苏 斥逐。”
⒈ 驱逐。
引《文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进仕不得施效,斥逐又非其愆。」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
近驱逐
反覊縻
词语“斥逐”的意思:
“斥逐”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用言语或行动指责并驱逐,即命令某人离开或排除出去。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斥”字的本义是驱逐、排除,而“逐”字的意思是驱赶。因此,“斥逐”在字典中的解释可能是指用言语或行动进行驱逐。
出处:
“斥逐”作为一个词语,并没有特定的出处,它是由“斥”和“逐”两个字组合而成的,这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都有使用。
同义词:
驱逐
驱赶
责逐
指斥
反义词:
接纳
留留
邀请
招待
相关词语:
驱离
逐客
拒绝
斥退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斥逐”在网络故事或典故中并不常见,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的一些故事,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其中诸葛亮多次斥逐孟获,最终使其归顺。
用这个词语造句:
学校决定对违反校规的学生进行斥逐,以警示其他同学遵守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