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éng

成德


拼音chéng dé
注音ㄔㄥˊ ㄉㄜˊ

成德

词语解释

成德[ chéng dé ]

⒈  盛德。

⒉  成年人应有的品德。

⒊  成就品德。

引证解释

⒈  盛德。

《易·乾》:“君子以成德为行。”
《左传·成公十三年》:“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唐 韩愈 《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年几八十,坚悍不衰,事可传载,可谓成德。”
宋 王安石 《枢密使张昪父惠赠太师可赠中书令制》:“积仁之庆,实在其子,终有成德,为吾宗工。”

⒉  成年人应有的品德。

《仪礼·士冠礼》:“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郑玄 注:“既冠为成德。”
贾公彦 疏:“案冠义,既冠,责以父子君臣长幼之礼,皆成人之德。”

⒊  成就品德。

汉 王充 《论衡·量知》:“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左右前后,罔非正人,是以教諭而成德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

国语辞典

成德[ chéng dé ]

⒈  成年人应具的德行。

《仪礼·士冠礼》:「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

⒉  成就德行。

《易经·乾卦》:「君子以成德为行。」
汉·王充《论衡·量知》:「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

⒊  盛德。

《左传·成公十三年》:「余唯利是视,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唐·韩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监胡良公墓神道碑〉:「年几八十,坚悍不衰,事可传载,可为成德。」

分字解释


※ "成德"的意思解释、成德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造句


1.因此,查特基博士认为,一个直径40千米的物体在印度海岸撞击地球,造成德干地盾喷发大量熔岩。

2.是故颜渊之表现明智、清虚与和乐诸端,总因自强不息以至于成德使然。

3.眼见方浩这么大谱,对市委高副*记都吆五喝六的,两名保安顿时变成德国球星——穆勒(木了)了。

4.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5.德里是一个典型的德国佬,标致的西方脸,身强力壮,眼睛里透着一股狡黠,要不然,也当不成德国驻上海大使不是。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AI解释


词语“成德”的意思:

“成德”一词由“成”和“德”两个字组成。“成”有成就、完成的意思;“德”指品德、道德。所以“成德”合起来指的是培养或形成良好的品德或道德。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成德”并没有作为独立条目出现,但可以从“成”和“德”两个字各自的解释中推断其含义。“成”可以解释为“成就”,“德”解释为“道德”,所以“成德”可以理解为成就或完成道德修养。

出处:

“成德”一词的出处并不特指某一经典文献,它更多的是出现在古代的儒家思想、教育论著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中,用来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同义词:

成效

成功

成就

立德

反义词:

堕落

堕胎

败坏

偏颇

相关词语:

道德

品德

敬德

礼德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成德”直接相关,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的“颜回好学”的故事,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品德高尚著称,他的故事常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注重品德修养。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在修身养性、成德立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