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ǐngmáo

秉旄


拼音bǐng máo
注音ㄅ一ㄥˇ ㄇㄠˊ

秉旄

词语解释

秉旄[ bǐng máo ]

⒈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

引证解释

⒈  持握旌旗。借指掌握兵权。

《资治通鉴·唐昭宗光化三年》:“况 王氏 秉旄 五代,时推忠孝。”
宋 曾巩 《司徒员外郎蔡公墓志铭》:“司封抱能屈初龄,秉旄怀紱晚始亨。”

分字解释


※ "秉旄"的意思解释、秉旄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秉旄”的意思:

“秉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拿着旄(一种旗帜),比喻担任军事或政治要职。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秉旄”条目的解释为:“持旄,执旄也。旄,军中大将之旗也。执旄,谓持旗以领兵也。”

出处:

“秉旄”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车攻》中的“秉旄旄兮,载翬载翬。”这里的“秉旄”指的是执掌旄旗。

同义词:

执旄、持旄、秉旄节、持节旄

反义词:

退避三舍、辞职

相关词语:

旄头、旄节、旄麾、旄常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秉旄”的典故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将领出征时,皇帝赐予旄节,表示对其军事行动的信任和授权。这象征了将领的权力和责任。

造句:

他自幼习武,后来凭借过人的武艺和智谋,被皇帝秉旄挂帅,领兵平定了边疆的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