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ànjié

变节


拼音biàn jié
注音ㄅ一ㄢˋ ㄐ一ㄝˊ

繁体變節
词性动词


变节

词语解释

变节[ biàn jié ]

⒈  改变节操,向敌人屈服。

投敌变节。

make a political recantation; betray;

⒉  改变立场;叛投对方。

turn one's coat; desert;

引证解释

⒈  改变志节;失节。

《楚辞·九章·思美人》:“欲变节以从俗兮,媿易行而屈志。”
王逸 注:“念改忠直,随谗佞也。”
《隋书·裴矩传》:“于时皇纲不振,人皆变节,左翊卫大将军 宇文述 、内史侍郎 虞世基 等用事,文武多以贿闻。”
叶紫 《山村一夜》:“我不相信这样的一个好的人,会忽然变节!”

⒉  特指女子失去贞操。

清 李渔 《蜃中楼·回宫》:“原来妹子不知我的心事,只説我果然变节,改嫁 涇河。”
叶紫 《星》第三章六:“好像那老婆的变节的身子与剪发的头颅,就停在他的前面般的。”

⒊  谓改变旧习,折节向善。

《汉书·眭弘传》:“﹝ 弘 ﹞少时好侠,鬭鷄走马,长乃变节,从 嬴公 受《春秋》。”
《北齐书·崔肇师传》:“肇师 少时疏放,长遂变节,更成谨厚。”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苏涣》:“后自知非,变节从学,乡赋擢第,累迁至御史。”

⒋  转换时节。

南朝 梁简文帝 《梅花赋》:“寒圭变节,冬灰徙筩,并皆枯悴,色落摇风。”
唐 孔颖达 《<周易正义>序》:“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
明 高启 《燕歌行》:“清商变节朱火违,严霜涂庭卉木腓。”

国语辞典

变节[ biàn jié ]

⒈  投降敌人,丧失气节。

《淮南子·主术》:「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

叛变

守节

⒉  泛指改变旧有的志向或作为。

《汉书·卷六七·朱云传》:「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

分字解释


※ "变节"的意思解释、变节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不管有多大困难也不能向朝廷卑躬屈膝,用变节投降的办法,苟安一时。

2., “文革”前夕与“文革”中,“变节自首”、“叛徒自白”的谬说,导致了席卷全国的“讨瞿”行动。

3.一些省份被证实叛变了;支持篡位者的变节者。

4.不管有多大困难也不能向朝廷卑躬屈膝,用变节投降的办法,苟安一时。

5.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不知你是我敌友已没法望透,被推着走跟着生活流,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生死之交当天不知罕有,到你变节了至觉未够,多想一天彼此都不追究。

6.只恨大哥我经不住鞑子诱逼,变节投敌,还害了许多忠义之士,大哥我罪大恶极。

7.汉江阻击战后,国民*党当局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其报纸喉舌纷纷鼓噪:“曾泽生的变节部队被共*匪蓄意牺牲掉了!”。

8.他毫不客气地索回了密码本,不动声色地处理了变节分子,并假装无意地不时透露些部队“情况”。


AI解释


词语“变节”的意思:

“变节”指改变节操或信仰,通常用来形容人在关键时刻背离原来的原则、信仰或立场,多用于贬义。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变节”的解释为:“改变节操,背离正道。”

出处:

“变节”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六年》:“吾子变节,吾不欲观之。”这里的“变节”指的是改变节操。

同义词:

背节、失节、变心、变节、失德、变节操、失节操

反义词:

守节、守节操、坚定、忠诚、忠贞、忠心

相关词语:

节操、忠诚、信念、品德、信仰、道德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1. 古代故事中,有“文天祥变节”的典故。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被元朝俘虏,面临高官厚禄的诱惑,他坚守节操,宁死不屈。

2. 近代史上,有“辛亥革命变节”的典故。辛亥革命初期,部分革命党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背离了革命初衷,被称为“变节”。

3. 网络上有“网络变节”的讨论,指一些网友在网络平台上改变立场,违背初衷,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变节”造句:

在面临生死考验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变节,以保全家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