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ēitiè

碑帖


拼音bēi tiè
注音ㄅㄟ ㄊ一ㄝˋ
词性名词


碑帖

词语解释

碑帖[ bēi tiè ]

⒈  石碑的拓本。

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引证解释

⒈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学习书法用。

明 曹昭 《格古要论·古墨迹论上》:“用纸加于碑帖上。向明处以游丝笔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艺能·书》:“第一等有絶顶天资可以比拟 松雪、华亭 之用笔者,则令其读经史,学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为传世之学。”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书房归来,必须在祖父屋里背些《昭明文选》、《龙文鞭影》之类的文章,偶尔还要临摹碑帖,对些干涩的聪明对子。”

国语辞典

碑帖[ bēi tiè ]

⒈  石刻文字的拓印本。

碑本 石本

⒉  古代书法家留传后代的书法,刻于石碑者称之为「碑」,写于纸绢者称之为「帖」。

英语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法语estampage d'une inscription lapidaire (qui sert de modèle en calligraphie)​

分字解释


※ "碑帖"的意思解释、碑帖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碑帖鉴赏大家秦公在《秦说碑帖》中指出,从宋朝开始的碑学和帖学风靡了近千年,文人若不明碑帖,如同农夫不辨菽粟,木匠不辨绳墨。


AI解释


词语“碑帖”的意思:

“碑帖”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拓本,通常用来指代书法作品的样本,是学习书法的人常用的参考资料。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碑”字解释为“石碑,刻石记事者也”,“帖”字解释为“纸帖,书贴也。”所以“碑帖”在这里指的是刻在石碑上的书法拓本。

出处:

“碑帖”一词的出现,与古代刻石记事的习惯有关。最早的碑刻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碑帖”作为一种书法学习的材料,则是在书法艺术成熟之后,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广泛使用的。

同义词:

碑刻、石刻、碑文、拓片

反义词:

无具体反义词,但可以相对的如“壁画”、“画卷”等。

相关词语:

书法、碑铭、刻石、拓本、墨迹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网络上有关“碑帖”的典故相对较少,但有一则趣闻是关于明代书法家祝允明的。据说,祝允明因为自己的字迹被误认作碑帖,被人模仿,他因此自嘲为“碑帖先生”。

用这个词语造句:

学习书法的人,往往会收集各种碑帖来作为临摹的样本,以期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