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òng

拔贡


拼音bá gòng
注音ㄅㄚˊ ㄍㄨㄥˋ

繁体拔貢

拔贡

词语解释

拔贡[ bá gòng ]

⒈  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引证解释

⒈  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 清 制,初定六年一次, 乾隆 七年改为每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参阅 清 福格 《听雨丛谈》卷五、《清史稿·选举志一》。

国语辞典

拔贡[ bá gòng ]

⒈  一种清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由学政选拔秀才中文行兼优的人,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待会试、廷试及格后,入选者依成绩优劣分成一、二、三等,以七品京官、县官、教职任用之。余者罢归,称为「废贡」。初定六年选拔一次,自乾隆七年改为十二年一次。

《六部成语注解·礼部·拔贡》:「从秀才中选其文学拔萃者作为贡生,曰:『拔贡』。」

分字解释


※ "拔贡"的意思解释、拔贡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新宁地主豪绅闻讯,惊恐万状,在籍拔贡刘长佑、廪生刘坤一徒步赴宝庆府乞援、荠招募乡勇、督办囝练、曛条阻蛾。


AI解释


词语“拔贡”的意思:

“拔贡”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方式,指的是从地方学校或府学中选拔优秀学生,直接升入国子监学习,相当于现代的保送生。这种选拔方式始于明朝,至清朝达到鼎盛。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对“拔贡”的解释可能涉及其历史背景和选拔过程,但具体内容需要查阅康熙字典原文。一般来说,康熙字典会解释“拔贡”为科举制度中的一种选拔方式,强调其选拔优秀人才的目的。

出处:

“拔贡”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明朝,但具体文献出处需要查阅相关历史文献。

同义词:

保送

保举

选拔

反义词:

落榜

不中

被淘汰

相关词语:

科举

国子监

府学

学堂

生员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拔贡”的故事或典故可能较少,但可以联想到古代科举制度中的各种趣闻轶事,如“范进中举”等。

用这个词语造句:

张生凭借优异的成绩和扎实的学识,成功被选拔为拔贡,获得了直接进入国子监深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