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


拼音bǔ yí
注音ㄅㄨˇ 一ˊ

繁体補遺
词性名词

补遗

词语解释

补遗[ bǔ yí ]

⒈  增补书籍正文的遗漏。亦指上述增补内容。

引证解释

⒈  增补书籍正文的遗漏。亦指上述增补内容。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弁证·文文山》:“公自书丙子正月十八日午时拜相之诗,尤为亲切,《墨谈》又据《文传》补遗,引公祭妻之文,则 欧阳夫人 死于公前。”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今 元 更为补遗如此,益叹搜奇难尽也。”
鲁迅 《<三闲集>序言》:“但现在又将这编在前面,作为《而已集》的补遗了。”

国语辞典

补遗[ bǔ yí ]

⒈  书籍正文还有遗漏,列在后面另加说明,称为「补遗」。或将原书遗漏的部分另作专册,也称为「补遗」。如阮元的《三家诗补遗》。

分字解释


※ "补遗"的意思解释、补遗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刘补遗!就是那一个以一幅绣像发迹,现任苏杭织造局的刘补遗?


AI解释


词语“补遗”的意思:

“补遗”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补充遗漏的内容,常用于书籍、文章等文字作品中,表示对原有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补遗”并没有单独的条目,但根据其词义,可以理解为对《康熙字典》本身内容的补充和遗漏的纠正。

出处:

“补遗”作为一个词语,并没有明确的出处,它是由“补”和“遗”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分别表示补充和遗漏,合起来就是补充遗漏的意思。

同义词:

补充

补充说明

补充资料

补充内容

反义词:

缺漏

省略

删减

相关词语:

遗漏

补充说明

补充材料

补充内容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补遗”在网络中并没有特定的故事或典故,但可以联想到一些书籍或文章的作者在作品完成后,为了使内容更加完整,会发布“补遗”来补充之前遗漏的内容。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撰写这部历史著作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被遗漏,于是他决定撰写一篇“补遗”,以补充这些遗漏的内容,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