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ī

瞽师


拼音gǔ shī
注音ㄍㄨˇ ㄕ

繁体瞽師

瞽师

词语解释

瞽师[ gǔ shī ]

⒈  盲乐师。

引证解释

⒈  盲乐师。

《吕氏春秋·孟冬》:“譬之若瞽师之避柱也,避柱而疾触杙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
明 杨基 《八月九日祀社稷述事》诗:“币玉趋宗伯,笙鏞奏瞽师。”
章炳麟 《辨诗》:“韩愈、孟郊,盖《急就章》之别辞; 元稹、白居易,则日者、瞽师之诵也。”

国语辞典

瞽师[ gǔ shī ]

⒈  乐师。古代常以盲人担任乐师,所以称为「瞽师」。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乐府》:「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

分字解释


※ "瞽师"的意思解释、瞽师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瞽师”的意思:

“瞽师”是指古代乐官,负责演奏音乐,也指那些因为盲人而从事音乐工作的人。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于“瞽师”的解释为:“瞽,盲也。师,教也。瞽师,盲人教乐之官也。”

出处:

“瞽师”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如《周礼·春官》中就有记载。

同义词:

盲师、乐官、乐师

反义词:

明眼人、智者

相关词语:

乐舞、雅乐、宫廷音乐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瞽师”的一个著名典故是《史记》中记载的“师旷鼓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的故事。师旷是一位盲人,但他的音乐造诣极高,能够通过听觉来辨别乐器的音色和音律。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古代,许多瞽师凭借对音乐的敏锐感知,为宫廷演奏了无数美妙的乐章,成为了乐坛的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