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ōng

通虏


拼音tōng lǔ
注音ㄊㄨㄥ ㄌㄨˇ

繁体通虜

通虏

词语解释

通虏[ tōng lǔ ]

⒈  与北方的外族勾结。

引证解释

⒈  与北方的外族勾结。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果报·现报》:“嘉靖 末年, 宣 大 总督 杨顺,以媚 分宜 之故,诬 沉鍊 左道通虏,绞之於市。”
鲁迅 《<二心集>序言》:“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分字解释


※ "通虏"的意思解释、通虏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通虏”的意思:

“通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与敌对的外国或民族进行沟通、交往或联系。在历史上,通常指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如蒙古、匈奴等敌对势力进行交往。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通”的解释包括“交通,往还;沟通;通达”等意,而“虏”通常指“敌军,敌人”。因此,“通虏”在《康熙字典》中的含义可能与上述解释相似,指的是与敌人进行沟通。

出处:

“通虏”作为一个词汇,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出处,它是在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

同义词:

交虏

联虏

通敌

反义词:

斩虏

斩敌

驱虏

相关词语:

通敌

交好

联姻

和亲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历史故事中,“通虏”常常与和亲政策相关。例如,古代中国为了稳定边疆,有时会采取与敌对民族通婚或通好的方式,以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王昭君被迫嫁给匈奴单于,以此来缓和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

造句:

在古代,为了稳定边疆,朝廷常常会派遣使者“通虏”,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民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