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ōng lǔ
注音ㄊㄨㄥ ㄌㄨˇ
繁体通虜
词语“通虏”的意思:
“通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与敌对的外国或民族进行沟通、交往或联系。在历史上,通常指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如蒙古、匈奴等敌对势力进行交往。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对“通”的解释包括“交通,往还;沟通;通达”等意,而“虏”通常指“敌军,敌人”。因此,“通虏”在《康熙字典》中的含义可能与上述解释相似,指的是与敌人进行沟通。
出处:
“通虏”作为一个词汇,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出处,它是在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一个词汇。
同义词:
交虏
联虏
通敌
反义词:
斩虏
斩敌
驱虏
相关词语:
通敌
交好
联姻
和亲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在历史故事中,“通虏”常常与和亲政策相关。例如,古代中国为了稳定边疆,有时会采取与敌对民族通婚或通好的方式,以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一个著名的例子是西汉时期的“昭君出塞”,王昭君被迫嫁给匈奴单于,以此来缓和汉匈之间的紧张关系。
造句:
在古代,为了稳定边疆,朝廷常常会派遣使者“通虏”,希望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民族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