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ng

寄象


拼音jì xiàng
注音ㄐ一ˋ ㄒ一ㄤˋ

寄象

词语解释

寄象[ jì xiàng ]

⒈  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⒉  寄托物象。

引证解释

⒈  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⒉  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分字解释


※ "寄象"的意思解释、寄象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寄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其含义并不像现代常用词汇那样广泛或明确。

意思:

“寄象”一般可以理解为将一种意象或者比喻寄托在某物上,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它强调的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传达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康熙字典解释:

由于“寄象”在康熙字典中没有直接的条目,因此我们无法提供其具体的字典解释。但根据其含义,我们可以推测,在古代文献中可能类似于“寄寓”、“寄托”这样的表述。

出处:

“寄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出处,它可能源自于古代文学、哲学或者艺术中的某种表达方式。

同义词:

寄寓

寄托

比喻

反义词:

直接

简洁

相关词语:

寓意

寄意

寓言

寄情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寄象”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词汇,因此很难找到一个与之直接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但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或哲学著作中,可能会找到类似的表达。

用这个词语造句:

在这个作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寄象的手法,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界的轮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解释仅供参考,因为“寄象”不是一个常见词汇,所以很多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