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àngjié

杖节


拼音zhàng jié
注音ㄓㄤˋ ㄐ一ㄝˊ

繁体杖節

杖节

词语解释

杖节[ zhàng jié ]

⒈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引证解释

⒈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

《汉书·叙传下》:“博望 杖节,收功 大夏。”
又《王莽传上》:“以太保 甄邯 为大将军,受鉞 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鉞,屯城外。”
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晋书·王敦传》:“顷者令 导 内综机密,出録尚书,杖节京都,并统六军。”
唐 武元衡 《秋日对酒》诗:“我乏济时畧,杖节抚藩维。”
章炳麟 《艾如张》诗:“借问杖节谁?云是 刘荆州。”

分字解释


※ "杖节"的意思解释、杖节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杖节”的意思:

“杖节”一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官员或使者出行时所携带的凭证或标志,用节杖作为象征,表示其身份和使命。节杖通常是一根长杖,上面装饰有特定的标志,如虎头、龙纹等,以显示其权威。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杖节”可能被解释为官员或使者所持的节杖,用作身份的象征。

出处:

“杖节”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常提到使者持节出使或官员持节巡行。

同义词:

节杖

节符

使节

反义词:

无节

无符

无使

相关词语:

使臣

使节

节度使

节度使府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杖节”的一个典故是关于东汉时期的班超。班超是东汉的名将,他奉命出使西域,以节杖为凭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使西域各国归附汉朝。

班超持节杖出使西域的故事,后来成为“持节”一词的典故,用以形容官员或使者肩负重任、奉命出使。

用这个词语造句:

当年,李大人持节杖前往边疆,安抚边疆各族,使得边疆安宁,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