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án

笄年


拼音jī nián
注音ㄐ一 ㄋ一ㄢˊ

笄年

词语解释

笄年[ jī nián ]

⒈  谓女子成年。

引证解释

⒈  谓女子成年。

唐 王韫秀 《寄姨妹》诗:“笄年解笑鸣机妇,耻见 苏秦 富贵时。”
《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五》:“癸丑, 长安公主 薨,帝之长女也,笄年降於駙马 杨承祚,帝悼惜之甚,輟视朝二日,追赠 秦国公主。”
《宋史·理宗纪三》:“福州 陈氏,笄年守志,寿逾九袠,詔旌表其门。”
清 叶廷琯 《守海盐县主簿王顼妻墓志铭》:“夫人少习诗礼,长善笔札。自孩提至笄年,不履堂閾。”

国语辞典

笄年[ jī nián ]

⒈  古代女子年满十五须束发插簪,故女子十五岁称为「笄年」。见《礼记·内则》。

清·孟称舜《桃花人面·第五出》:「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

英语beginning of maturity (of a girl)​

分字解释


※ "笄年"的意思解释、笄年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笄年”的意思:

“笄年”是指女子到了15岁的年龄,古代女子到了这个年纪通常会举行笄礼,即成人礼。笄礼标志着女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生子。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笄年”的解释为:“女子十五岁也。”

出处:

“笄年”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内则》,“笄年”是古代女子成年的标志,也是古代礼仪的一部分。

同义词:

成年

及笄

成礼

反义词:

幼年

少年

相关词语:

笄礼:古代女子成年的礼仪

及笄之礼:指女子成年礼

成人:成年人的意思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关于“笄年”的网络故事或典故,较为著名的是古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中的“王孙”指的就是成年的女子,这里的“笄年”则暗示了女子成年的美好时光。

用这个词语造句:

她终于迎来了笄年,那一年,她学会了独立,学会了担当,也学会了珍惜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