肄习


拼音yì xí
注音一ˋ ㄒ一ˊ

繁体肄習

肄习

词语解释

肄习[ yì xí ]

⒈  学习;练习;演习。

引证解释

⒈  学习;练习;演习。

《后汉书·公孙述传》:“﹝ 公孙述 ﹞遂大作营垒,陈车骑,肄习战射。”
唐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又为置讲堂,教之行礼,肄习其中。”
宋 姜夔 《暗香》词序:“作此两曲, 石湖 把玩不已,使工妓肄习之。”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著议第六》:“及其衰也,在朝者自昧其祖宗之遗法,而在庠序者犹得据所肄习以为言。”
梁启超 《湖南时务学堂学约》:“量中材所能肄习者,定为课分,每日一课。”

分字解释


※ "肄习"的意思解释、肄习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肄习”的意思:

“肄习”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学习、研究或实习。多用于古代,指在官府学校或私人学舍中学习。

康熙字典解释:

在《康熙字典》中,“肄”字条下对“肄习”的解释可能是指在学校中勤奋学习。

出处:

“肄习”这个词语的出处较难确切指明,因为它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多用于描述学术活动或学习过程。

同义词:

学习

研读

研习

修习

反义词:

放弃

停止

休息

不学无术

相关词语:

学堂

经史

学问

经纶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肄习”这个词语较为古雅,网络上与之相关的故事或典故并不多见。但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以“肄习”为题材创作诗词,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诗句,反映了学子在古原上肄习的情景。

用这个词语造句:

他自幼肄习文学,后来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