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卢


拼音pú lú
注音ㄆㄨˊ ㄌㄨˊ

繁体蒲盧

蒲卢

词语解释

蒲卢[ pú lú ]

⒈  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郑玄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卢之于桑虫然。”一说为芦苇。见朱熹集注。后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⒉  一种细腰的葫芦。

⒊  复姓。春秋时齐国有蒲卢胥。

引证解释

⒈  即果蠃。一种细腰的蜂。

《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卢也。”
郑玄 注:“蒲卢,蜾嬴,谓土蜂也。 《诗》曰:‘螟蛉有子,蜾嬴负之。’螟蛉,桑虫也,蒲卢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於百姓,若蒲卢之於桑虫然。”
一说为芦苇。见 朱熹 集注。后因以“蒲卢”比喻对百姓的教化。 前蜀 贯休 《上杜使君》诗:“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

⒉  一种细腰的葫芦。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三·壶卢》:“壶之细腰者为蒲卢……今之药壶卢是也。”

⒊  复姓。 春秋 时 齐国 有 蒲卢胥。

分字解释


※ "蒲卢"的意思解释、蒲卢是什么意思由组词百科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AI解释


词语“蒲卢”在汉语中并不常用,其具体含义可能因地区或语境而异。以下是对“蒲卢”一词的详细解释:

意思:

1. 蒲卢可以指一种植物,即蒲草或芦苇。

2. 在某些地区方言中,蒲卢可能指一种用蒲草编织的物品,如蒲席、蒲包等。

3. 也有可能是“蒲芦”的误写,实际应为“蒲芦”,指一种水生植物,其果实可食。

康熙字典解释:

康熙字典中并未收录“蒲卢”这个词语,因此无法提供具体的康熙字典解释。

出处:

由于“蒲卢”不是一个常用词,其出处难以确定。

同义词:

蒲草

芦苇

蒲芦(可能是误写)

反义词:

无特定反义词

相关词语:

蒲席

蒲包

芦苇席

芦苇包

与这个词相关的网络故事或典故:

由于“蒲卢”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词语,没有特别著名的网络故事或典故与之关联。

造句:

在江南水乡,村民们常用蒲卢编织成蒲席,铺在床上,既凉爽又舒适。

请注意,由于“蒲卢”不是一个常用词,以上解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